[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821399A -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1399A
CN102821399A CN2012101859827A CN201210185982A CN102821399A CN 102821399 A CN102821399 A CN 102821399A CN 2012101859827 A CN2012101859827 A CN 2012101859827A CN 201210185982 A CN201210185982 A CN 201210185982A CN 102821399 A CN102821399 A CN 1028213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tensity
mean value
rssi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59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1399B (zh
Inventor
市川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1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1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1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13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6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using historical data, averaging values or stat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3Indication means, e.g. displays, alarms, audibl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提供一种即使在进行载波侦听的情况下发送延迟量也小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生成对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表示的强度表示数据,间歇地导入该强度表示数据,对其进行保持。而且,计算该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的平均值,在该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为能进行无线发送工作。此时,以与该强度表示数据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该平均值,以与该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对该平均值和该阈值进行比较。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无线信号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已知如下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其具有基站和各自对该基站发送自身保持的数据(以下,称为保持数据)的多个无线通信终端。在这样的系统中采用的例如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等的通信方式中,无线通信装置在发送自身的保持数据时进行确认其它的无线通信装置未发送其保持数据的情况的所谓的载波侦听(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工作(例如专利文献1)。这是为了避免其它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保持数据的发送波变为干扰波而妨碍自身的保持数据发送。具体地说,无线通信终端在规定期间中测定自身周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该期间内的平均强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发送保持数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3511号公报。
根据作为通信标准的IEEE 802.15.4,规定如上述那样在保持数据发送前进行载波侦听。据此,在保持数据发送前仅在规定期间中测定无线信号强度,在判定为其平均强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需要在该判定后还经过规定期间测定无线信号强度并进行同样的判定。
可是,根据这样的工作,例如在针对1个规定期间的判定中平均强度为规定值以上,但是在该判定稍后无线信号强度变为规定值以下,成为实质上能发送保持数据的状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在该判定后还经过规定期间测定无线信号强度,因此存在必然产生该规定期间的量的发送延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进行载波侦听的情况下发送延迟量也小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利用无线信号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强度表示数据生成步骤,生成对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表示的强度表示数据;数据保持步骤,间歇地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对其进行保持;平均值计算步骤,计算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的平均值;以及比较步骤,在所述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为能进行无线发送工作,在所述平均值计算步骤中,以与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所述平均值,在所述比较步骤中,以与所述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对所述平均值和所述阈值进行比较。
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利用无线信号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强度表示数据生成部,生成对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表示的强度表示数据;数据保持部,间歇地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对其进行保持;平均值计算部,计算由所述数据保持部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的平均值;以及比较部,在所述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为能进行无线发送工作,所述平均值计算部以与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向所述数据保持部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所述平均值,所述比较部以与所述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对所述平均值和所述阈值进行比较。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即使在进行载波侦听的情况下也能使发送延迟量变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RSSI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CCA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的数据发送处理例程(routine)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CCA判定定时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RSSI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CCA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数据发送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电波强度、判定电路输出、以及强输入判定结果的变化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并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的结构。无线通信装置10例如是具备测定气温的传感器(未图示)的、向基站(未图示)发送由该传感器获得的气温数据等的各种数据的终端。
通信部11根据来自控制部17的发送命令,无线发送从调制部14供给的调制数据。此外,通信部11根据来自控制部17的接收命令接收无线信号,并向解调部13供给该信号。
RSSI处理部12测定由通信部11接收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生成该测定结果来作为RSSI(Receiv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处理部12对间歇地进行该测定和生成而获得的多个RSSI值的平均值(以下,称为RSSI平均值)进行计算,并向后级的CCA处理部15供给该平均值。
解调部13对由通信部11接收的无线信号实施RF→IF变换等的处理并进行解调,将获得的解调数据向数据处理部16供给。
调制部14对从数据处理部16供给的发送数据实施调制处理,将获得的调制数据向通信部11供给。
CCA处理部15基于从RSSI处理部12供给的RSSI平均值和规定的阈值的比较,判定可否发送调制数据。CCA处理部15向控制部17通知判定结果。
数据处理部16对从控制部17供给的发送数据、以及从解调部13供给的解调数据实施各种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部16对供给的发送数据,实施例如前导(preamble)、独特字(unique word)的追加、CRC运算值的附加等的发送数据构成处理,向调制部14供给该处理后的数据。此外,数据处理部16对供给的解调数据,实施例如独特字检测、数据长度检测、CRC判定等的分组数据处理,向控制部17通知其结果。
控制部17控制无线通信装置10整体的工作。控制部17例如能向上述的各功能模块11~16发出发送/接收命令。以下,也将CCA处理部15和控制部17总称为比较部。
在图2中示出了RSSI处理部12的结构。
RSSI值生成部20生成表示由通信部11现在接收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RSSI值。以下,也将RSSI值称为强度表示数据,将RSSI值生成部20称为强度表示数据生成部。
移位寄存器21依次导入由RSSI值生成部20生成的RSSI值,并将其按时间序列顺序保持在寄存器21-1~21-n(n是2以上的整数)中。以下,也将移位寄存器21称为数据保持部。移位寄存器21在每次从控制部17(图1)供给RSSI导入命令时导入RSSI值。例如,在无线数据的发送接收速率为100Kbps的情况下,每10微秒供给RSSI导入命令。以下,针对n为8的情况,即寄存器21-1~21-8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移位寄存器21最大能同时保持8个RSSI值。
平均值计算部22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8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并向CCA处理部15(图1)供给RSSI平均值。
RSSI计数器23在从控制部17供给接收命令的情况下,对从控制部17供给的RSSI导入命令的次数进行计数。而且,RSSI计数器23在计数值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向CCA处理部15(图1)供给导入完成通知。在移位寄存器21由8个寄存器21-1~21-8构成的情况下,该规定值为“8”。
在图3中示出了CCA处理部15的结构。
比较部31将从RSSI处理部12(图1)供给的RSSI平均值和在阈值储存寄存器32中保持的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输出其比较结果。
阈值储存寄存器32保持有规定的阈值。该阈值用于所谓的载波侦听(CCA)的电波强度比较。在通信部11无线发送来自调制部14的调制数据的情况下,将该阈值适当地设定为被认为不妨碍该无线发送的电平的值。
CCA判定寄存器33在从RSSI处理部12(图1)接收到导入完成通知的情况下,将比较部31的比较结果作为CCA判定结果输出。向控制部17(图1)供给CCA判定结果。
以下,参照图4,并针对无线通信装置10的数据发送处理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对通信部11、RSSI处理部12、解调部13、数据处理部16发出接收命令(步骤S11)。
接着,RSSI处理部12的RSSI值生成部20根据接收命令,生成表示由通信部11现在接收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RSSI值。而且,RSSI处理部12的移位寄存器21在每次从控制部17供给RSSI导入命令时,导入由RSSI值生成部20生成的RSSI值(步骤S12)。在移位寄存器21的寄存器21-1~21-n中,按时间序列顺序保持RSSI值。寄存器21-1~21-n分别向平均值计算部22供给自身保持的RSSI值。
平均值计算部22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n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步骤S13)。
RSSI计数器23对从控制部17发出RSSI导入命令的次数进行计数。而且,RSSI计数器23在其计数值达到了规定值时,判定为完成了规定个数的RSSI值的导入,并向CCA处理部供给导入完成通知(步骤S14)。
CCA处理部15的比较部31比较判定由RSSI处理部12计算的RSSI平均值是否为阈值储存寄存器32中保持的规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15)。以下,将该比较判定称为CCA判定。CCA判定寄存器33从接收到导入完成通知的时刻起,导入比较部31的比较判定结果,并将其作为CCA判定结果输出。向控制部17供给CCA判定结果。以下,将RSSI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比较判定结果称为可发送判定,将RSSI平均值超过阈值的比较判定结果称为不可发送判定。
在CCA判定结果是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7对通信部11赋予许可调制数据向基站(未图示)的无线发送的通知(步骤S16)。
通信部11发送调制数据直到从控制部17收到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为止,在收到该通知时结束数据发送处理(步骤S17)。通过这样的工作,在无线通信装置10以外的无线通信装置(未图示)未向基站(未图示)发送数据时,即周围的无线发送波弱到不会成为干扰波的程度时,无线通信装置10能无线发送调制数据。
在步骤S15中CCA判定结果是不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7不对通信部11赋予调制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而对移位寄存器21赋予RSSI导入命令。移位寄存器21根据RSSI导入命令,从RSSI值生成部20导入1个RSSI值(步骤S18)。再有,将该1个RSSI值保持在移位寄存器21-1中,废弃在该导入前在最后级的移位寄存器21-8中保持的RSSI值。
平均值计算部22在该1个RSSI值被导入移位寄存器21之后,再次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n中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步骤S19)。而且,在RSSI平均值变为规定的阈值以下之前重复与上述同样的处理(步骤S15、S18以及S19)。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中,间歇地导入RSSI值并将其按时间序列保持在移位寄存器21中,计算该保持的RSSI值的平均值。而且,在将规定个数的RSSI值导入到移位寄存器21中之后,判定RSSI平均值是否为规定阈值以下。在RSSI平均值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另一方面,在RSSI平均值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1个RSSI值导入到移位寄存器21中,再次计算RSSI平均值。而且,同样地针对RSSI平均值是否为规定阈值以下进行判定,在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
在图5中示出了CCA处理部15的CCA判定定时。规定数量(在图5中是8个)的RSSI值被导入移位寄存器21,CCA处理部15从收到导入完成通知的时刻起,输出CCA判定结果。即使在CCA判定结果为不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移位寄存器21也进一步导入RSSI值,平均值计算部22在每次有该导入时计算RSSI平均值。CCA处理部15在每次计算RSSI平均值时输出CCA判定结果。即,CCA处理部15在导入了第九个RSSI值的时刻、导入了第十个RSSI值的时刻等的各导入时刻输出CCA判定结果。而且,在CCA判定结果变为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立即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
像这样,即使在暂时判定为RSSI平均值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也保持规定数量以上的导入的RSSI值,在导入后续的RSSI值时立刻进行判定,因此在稍后RSSI值降低,RSSI平均值变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立即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即使在进行载波侦听的情况下也能使发送延迟量变小。
此外,在规定数量的RSSI值被导入移位寄存器21之后计算RSSI平均值,由此能进行符合IEEE 802.15.4等的通信标准的载波侦听处理。
此外,利用移位寄存器进行RSSI值的保持,由此能计算最新的RSSI平均值,能使CCA判定的精度提高。
<第二实施例>
以下,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图6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RSSI处理部12的结构。
判定电路24将从RSSI值生成部20供给的RSSI值和从控制部17供给的强输入判定阈值进行比较,向移位寄存器25供给表示其判定结果的判定结果数据。在通信部11无线发送来自调制部14的调制数据的情况下,将强输入判定阈值适当地设定为被认为阻碍该无线发送的电平的值。判定结果数据例如在RSSI值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是逻辑值“0”,在RSSI值超过强输入判定阈值的情况下是逻辑值“1”。
移位寄存器25依次导入从判定电路24供给的判定结果数据,并将其按时间序列顺序保持在寄存器25-1~25-n中。移位寄存器25在每次从控制部17(图1)供给RSSI导入命令时导入判定结果数据。寄存器25-1~25-n的个数与寄存器21-1~21-n的个数相同。以下,针对寄存器25-1~25-8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移位寄存器25最大能同时保持8个判定结果数据。
判定输出部26在寄存器25-1~25-8中保持的全部的判定结果数据示出逻辑值“0”的情况下,输出表示由寄存器21-1~21-n保持的全部的RSSI值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的强输入判定结果(以下,称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并对CCA处理部15(图7)赋予。强输入不检测判定例如以逻辑值“0”表示。
此外,判定输出部26在寄存器25-1~25-8中保持的判定结果数据中的至少1个示出逻辑值“1”的情况下,输出表示由寄存器21-1~21-n保持的RSSI值中的至少1个超过强输入判定阈值的强输入判定结果(以下,称为强输入检测判定)并对CCA处理部15(图7)赋予。强输入检测判定例如以逻辑值“1”表示。
以下,将判定电路24、移位寄存器25、以及判定输出部26总称为强输入判定部。
在图7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CCA处理部15的结构。
判定许可通知发布部34在从RSSI处理部12(图6)供给了导入完成通知、以及表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的强输入判定结果的情况下输出CCA判定许可通知。另一方面,判定许可通知发布部34在未被供给导入完成通知的情况下、或者在被供给表示强输入检测判定的强输入判定结果的情况下,输出CCA判定不可通知。
判定许可通知发布部34例如能由AND电路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将导入完成通知作为一方的输入,将强输入判定结果作为另一方的输入,将CCA判定许可通知/CCA判定不可通知作为输出。例如,在向一方输入逻辑值“1”的导入完成通知,向另一方输入表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的逻辑值“0”的强输入判定结果的反转逻辑值“1”的情况下,输出逻辑值“1”的CCA判定许可通知。
CCA判定寄存器33在从判定许可通知发布部34收到CCA判定许可通知的情况下,导入比较部31的比较结果,将其作为CCA判定结果输出。向控制部17(图1)供给CCA判定结果。
以下,参照图8,并针对无线通信装置10的数据发送处理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对通信部11、RSSI处理部12、解调部13、数据处理部16发出接收命令(步骤S21)。
接着,RSSI处理部12的RSSI值生成部20根据接收命令,生成表示由通信部11现在接收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RSSI值。而且,RSSI处理部12的移位寄存器21在每次从控制部17供给RSSI导入命令时,导入由RSSI值生成部20生成的RSSI值(步骤S22)。在移位寄存器21的寄存器21-1~21-n中,按时间序列顺序保持RSSI值。寄存器21-1~21-n分别向平均值计算部22供给自身保持的RSSI值。
平均值计算部22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n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步骤S23)。
RSSI计数器23对从控制部17发出RSSI导入命令的次数进行计数。而且,RSSI计数器23在其计数值达到了规定值时,判定为取得了规定个数的RSSI值,并向CCA处理部供给导入完成通知(步骤S24)。
接着,判定输出部26判定在寄存器21-1~21-n中保持的全部的RSSI值是否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步骤S25)。判定输出部26在寄存器25-1~25-8中保持的全部的判定结果数据示出逻辑值“0”的情况下,判定为全部的RSSI值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在该情况下,判定输出部26对CCA处理部15赋予表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的强输入判定结果。
接着,CCA处理部15的比较部31比较判定由RSSI处理部12计算的RSSI平均值是否为阈值储存寄存器32中保持的规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26)。CCA判定寄存器33根据导入完成通知、以及表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的强输入判定结果,导入比较部31的比较判定结果,并将其作为CCA判定结果输出。向控制部17供给CCA判定结果。
在CCA判定结果为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7对通信部11赋予许可调制数据向基站(未图示)的无线发送的通知(步骤S27)。
通信部11发送调制数据直到从控制部17收到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为止,在收到该通知时结束数据发送处理(步骤S28)。
在步骤S25中,判定输出部26在判定为寄存器21-1~21-n中保持的RSSI值中的至少1个超过强输入判定阈值的情况下,对CCA处理部15和控制部17赋予表示强输入检测判定的强输入判定结果。再有,判定输出部26在判别为由寄存器25-1~25-8保持的判定结果数据中的至少1个示出逻辑值“1”的情况下,进行强输入检测判定。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7不对通信部11赋予调制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而对移位寄存器21赋予RSSI导入命令。移位寄存器21根据RSSI导入命令,从RSSI值生成部20导入1个RSSI值(步骤S29)。
平均值计算部22在该1个RSSI值被导入移位寄存器21之后,再次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n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步骤S30)。而且,在变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之前重复与上述同样的处理(步骤S25、S29以及S30)。
在步骤S26中CCA判定结果为不可发送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7不对通信部11赋予调制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而对寄存器21赋予RSSI导入命令。移位寄存器21根据RSSI导入命令,从RSSI值生成部20导入1个RSSI值(步骤S29)。
平均值计算部22在该1个RSSI值被导入移位寄存器21之后,再次计算从各寄存器21-1~21-n供给的RSSI值的平均值(步骤S30)。而且,在RSSI平均值变为规定的阈值以下之前重复与上述同样的处理(步骤S26、S29以及S30)。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具有寄存器数量与按时间序列保持RSSI值的移位寄存器21相同数量的移位寄存器25。在移位寄存器25中,按时间序列保持RSSI值和强输入判定阈值的比较结果。在由移位寄存器21保持的全部的RSSI值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另一方面,在由移位寄存器21保持的RSSI值的至少1个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1个RSSI值导入到移位寄存器21中,再次计算RSSI平均值。而且,同样地针对RSSI平均值是否为规定阈值以下进行判定,在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开始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
在图9中示出了电波强度、判定电路24的输出、以及强输入判定结果的时间轴上的变化。在时刻T1以前电波强度为强输入判定阈值以下,判定电路24的输出逻辑值为“0”。到时刻T1为止,从判定电路24向移位寄存器25继续供给逻辑值“0”,因此作为判定输出部26的输出的强输入判定结果为表示强输入不检测判定的逻辑值“0”。
由于在时刻T1的电波强度超过强输入判定阈值,所以判定电路24在时刻T1输出表示强输入电波的检测的逻辑值“1”。在时刻T1以后,在移位寄存器25中遍及8周期地保持逻辑值“1”,因此判定输出部26输出表示强输入检测判定的逻辑值“1”的强输入判定结果。由此,在强电波检测后8周期的期间中不发送调制数据。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中,即使在RSSI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当检测出存在产生瞬间强的电波的不稳定的电波状况时,从该检测时刻起在固定期间中也不发送调制数据。利用这样的工作,能使由于执行载波侦听造成的发送延迟量变小,并且也能更稳定地进行调制数据的无线发送。
虽然上述的各实施例是在每次将RSSI数据导入到移位寄存器21中时计算平均值,并在每次平均值的计算中将该平均值和阈值进行比较的情况的例子,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每m次(m是2以上的整数)导入RSSI数据时计算1次平均值等,能按照与RSSI数据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平均值。此外,例如,每m次计算平均值时将平均值和阈值比较1次等,能按照与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将平均值和阈值进行比较。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无线通信装置;
11 通信部;
12 RSSI处理部;
13 解调部;
14 调制部;
15 CCA处理部;
16 数据处理部;
17 控制部;
20 RSSI值生成部;
21 移位寄存器;
21-1~21-n 寄存器;
22 平均值计算部;
23 RSSI计数器;
24 判定电路;
25 移位寄存器;
25-1~25-n 寄存器;
26 判定输出部;
31 比较部;
32 阈值储存寄存器;
33 CCA判定寄存器;
34 判定许可通知发布部。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利用无线信号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
强度表示数据生成步骤,生成对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表示的强度表示数据;
数据保持步骤,间歇地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对其进行保持;
平均值计算步骤,计算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的平均值;以及
比较步骤,在所述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为能进行无线发送工作,
在所述平均值计算步骤中,以与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所述平均值,
在所述比较步骤中,以与所述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对所述平均值和所述阈值进行比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均值计算步骤中,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完成了规定个数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的导入时,计算所述平均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按时间序列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在所述强度表示数据的保持数量达到了规定数量的情况下,在每次导入后续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时,废弃1个已经保持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强输入判定步骤,判定是否由在所述数据保持步骤中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中的至少1个示出的强度超过强输入阈值,
在所述比较步骤中,在所述强输入判定步骤判定为该强度超过所述强输入阈值的情况下,在从该判定时刻起经过了固定期间之后进行所述无线发送。
6.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利用无线信号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
强度表示数据生成部,生成对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表示的强度表示数据;
数据保持部,间歇地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对其进行保持;
平均值计算部,计算由所述数据保持部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的平均值;以及
比较部,在所述平均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为能进行无线发送工作,
所述平均值计算部以与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向所述数据保持部的导入频度对应的频度计算所述平均值,
所述比较部以与所述平均值的计算频度对应的频度对所述平均值和所述阈值进行比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值计算部在规定个数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对所述数据保持部的导入完成时,计算所述平均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持部是移位寄存器,按时间序列导入所述强度表示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持部在所述强度表示数据的保持数量达到了规定数量的情况下,在每次导入后续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时,废弃1个已经保持的所述强度表示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强输入判定部,判定是否由在所述数据保持部中保持的强度表示数据中的至少1个示出的强度超过强输入阈值,
所述比较部在由所述强输入判定部判定为该强度超过所述强输入阈值的情况下,在从该判定时刻起经过了固定期间之后进行所述无线发送。
CN201210185982.7A 2011-06-07 2012-06-07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8213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7236 2011-06-07
JP2011127236A JP5798383B2 (ja) 2011-06-07 2011-06-07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1399A true CN102821399A (zh) 2012-12-12
CN102821399B CN102821399B (zh) 2019-05-10

Family

ID=47293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5982.7A Active CN102821399B (zh) 2011-06-07 2012-06-07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3247B2 (zh)
JP (1) JP5798383B2 (zh)
CN (1) CN1028213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2508A1 (zh) * 2015-01-15 2016-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95079A1 (en) * 2014-12-15 2016-06-23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 cca scheme with legacy device coexistance
DK3414854T3 (da) * 2016-02-08 2020-11-1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tyring af kanalbelægningsmålingskvalite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36A (zh) * 1995-10-13 1997-07-16 美国通用无线公司 无线网络接入系统
WO2000019745A1 (en) * 1998-09-30 2000-04-06 Conexant Systems, Inc. Avoiding interference from a potentially interfering transmitt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773970A (zh) * 2004-11-11 2006-05-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短距离无线网络信道的确定方法
JP2007184831A (ja) * 2006-01-10 2007-07-19 Omron Corp 産業設備管理システム
CN101145833A (zh) * 2006-09-15 2008-03-19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装置
US20080188216A1 (en) * 2007-01-21 2008-08-07 Bandri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network tuning field measurement
US20090252042A1 (en) * 2008-04-07 2009-10-08 Peter Bradley Low Power Multiple Channel Mixing Architecture For Detecting Wake-Up Signals and Related Falsing Protection Algorithm
WO2010122488A1 (en) * 2009-04-21 2010-10-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channel st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7542A (ja) * 1985-11-05 1987-05-18 Nec Corp 無線通信方式
US6047175A (en) * 1996-06-28 2000-04-04 Airone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ith auxiliary receiver for selecting different channels
JPH10191419A (ja) * 1996-12-27 1998-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局装置
JP3186718B2 (ja) * 1998-11-18 2001-07-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検出回路
US6968201B1 (en) * 1999-10-06 2005-11-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everse link interference rise and power control instability in a wireless system
JP3432475B2 (ja) * 2000-02-23 2003-08-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停止期間制御回路
US7366471B1 (en) * 2000-08-31 2008-04-29 Intel Corporation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wireless systems
JP3898192B2 (ja) * 2004-03-29 2007-03-2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適応変調方式を使用した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10263511A (ja) 2009-05-11 2010-11-18 Hitachi Ltd 通信装置
US7996035B2 (en) * 2009-08-17 2011-08-09 Sony Corporation Matching circuit for adaptive impedance matching in radio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36A (zh) * 1995-10-13 1997-07-16 美国通用无线公司 无线网络接入系统
WO2000019745A1 (en) * 1998-09-30 2000-04-06 Conexant Systems, Inc. Avoiding interference from a potentially interfering transmitt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773970A (zh) * 2004-11-11 2006-05-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短距离无线网络信道的确定方法
JP2007184831A (ja) * 2006-01-10 2007-07-19 Omron Corp 産業設備管理システム
CN101145833A (zh) * 2006-09-15 2008-03-19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装置
US20080188216A1 (en) * 2007-01-21 2008-08-07 Bandri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network tuning field measurement
US20090252042A1 (en) * 2008-04-07 2009-10-08 Peter Bradley Low Power Multiple Channel Mixing Architecture For Detecting Wake-Up Signals and Related Falsing Protection Algorithm
WO2010122488A1 (en) * 2009-04-21 2010-10-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channel stat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2508A1 (zh) * 2015-01-15 2016-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405346B2 (en) 2015-01-15 2019-09-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53728A (ja) 2012-12-20
US9143247B2 (en) 2015-09-22
JP5798383B2 (ja) 2015-10-21
CN102821399B (zh) 2019-05-10
US20120315857A1 (en) 201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89317B1 (en) Efficient preamble design and modulation schemes for wake-up packets in wlan with wake-up radio receivers
US20110140851A1 (en) Wakeup-on-demand apparatus and mehtod, sens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wakeup-on-demand method of sensor device
EP2624604B1 (en) Vehicle-mounted device and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US810749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 carrier sense func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697624A (zh) 一种同频干扰检测方法、装置及接入点设备
RU2015147008A (ru) Приемник, приемопередатчик, модуль приемопередатчика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вязи через тело,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через тело и способ пробуждения соединенного с телом приемника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вязи через тело
EP2819458B1 (en) Vehicle-mounted device and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US20100124215A1 (en) Transmitter, remote controlle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2821399A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2084679A (zh) 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延迟校正方法
WO2016128161A2 (en) Detection of coexistence in devices using multip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P172831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reducing collisions in an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9177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interfering signals
CN106597090B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电能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EP3726735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810612B (zh) 用于使用隐式同步来测试射频(rf)数据包信号收发器的方法
KR101184873B1 (ko) 인지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EP3267738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20060098715A1 (en) Method of detecting interference in a frequency hopp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486180A (zh) 用于信道估计的测量信号
US1205860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irection-of-arrival estimating method, position estimat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direction-of-arrival estimating system, position estimating system, and receiver
CN110235379B (zh) 一种用于执行空闲信道评估的方法及无线电接收器
JP4621993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09729572B (zh) 无线唤醒包发送与接收方法与装置
US11336394B2 (en) Receiver device, receiver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Yokohama City,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