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819142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9142B
CN102819142B CN201210273442.4A CN201210273442A CN102819142B CN 102819142 B CN102819142 B CN 102819142B CN 201210273442 A CN201210273442 A CN 201210273442A CN 102819142 B CN102819142 B CN 102819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ensate film
degree
display device
film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34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9142A (zh
Inventor
石锅隆宏
郑惠全
严谨
吴诗聪
林敬桓
刘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O Corp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19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9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9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91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源模块、显示模块、导向光学膜、第一补偿膜以及第二补偿膜。光源模块具有指向性光线。显示模块设置在光源模块上方。显示模块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显示介质。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内表面以及第一外表面。导向光学膜位于显示模块的第二基板的第二外表面上且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指向性光线自入光面进入导向光学膜并自出光面射出以形成射出光线,其中射出光线与出光面间具有夹角。第一补偿膜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第二补偿膜位于第二基板与导向光学膜之间。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将蓝相液晶应用于IPS显示模块时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驱动电压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科技的蓬勃发展,消费大众对于显示器显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大众除了对显示器的解析度(resolution)、对比(contrast ratio)、视角(viewing angle)、灰阶反转(grey level inversion)、色饱和度(color saturation)的规格有所要求外,对显示器的反应时间(response time)的规格要求亦日渐提高。
为了因应消费大众的需求,显示器相关业者纷纷投入具有快速应答特性的蓝相(blue phase)液晶显示器的开发。以蓝相(blue phase)液晶材料为例,一般需要横向电场来进行操作以使其具有光阀的功能。目前已经有人采用共面转换IPS(In-Plane Switching)显示模块的电极设计来驱动蓝相(blue phase)液晶显示器中的蓝相液晶分子。
然而,在典型的IPS显示模块的电极设计中,其电极上方有许多区域不具有横向电场,而使得蓝相液晶显示器中有许多液晶分子无法被顺利驱动,进而导致显示模块的穿透率偏低。如果为了提高IPS显示模块的穿透率而提高驱动电压,虽可使穿透率提升,但是所衍生的问题就是过于耗电。因此,如何改善蓝相液晶显示器中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驱动电压的问题,实为研发者所欲解决的问题。此外,蓝相(blue phase)液晶显示器的对比率以及视角仍需进一步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可以解决传统将蓝相液晶应用于IPS显示模块时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驱动电压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源模块、显示模块、导向光学膜、第一补偿膜以及第二补偿膜。光源模块具有指向性光线。显示模块设置在光源模块上方,此显示模块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显示介质。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内表面以及第一外表面。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的对向且具有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二外表面。显示介质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显示介质具有光学等向性(optically isotropic),而显示介质受电场驱动时具有光学异向性(optically anisotropic),且指向性光线于进入显示模块时,指向性光线不垂直于第一外表面,且指向性光线于射出显示模块时,指向性光线不垂直于第二外表面。导向光学膜位于显示模块的第二基板的第二外表面上且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指向性光线自入光面进入导向光学膜并自出光面射出以形成射出光线,其中射出光线与出光面间具有夹角。第一补偿膜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第二补偿膜位于第二基板与导向光学膜之间。
本发明于显示装置的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之间设置补偿膜。补偿膜的设置可以调整入射至显示模块中的指向性光线的偏振态,使指向性光线的偏振态符合上偏光片的吸收轴的方向。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漏光现象的产生,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率并增加显示装置的视角。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显示介质在无电场条件下为光学等向性的示意图;
图2B为显示介质在有电场中具有光学异向性的示意图;
图3A以及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第一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第二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第二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线于通过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及光学膜的光路图;
图8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8B是图8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9B是图9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11及图12是根据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
图14A以及图14B是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光线角度的关系图;
图15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
图16是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
图17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的测量结果;
图18是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的测量结果;
图19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介质厚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图;
图20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不同显示介质的厚度条件下,其电压与穿透率之间的关系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源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24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一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25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二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26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三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27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四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28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五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29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六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32是图30的显示装置依表七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35是图33的显示装置依表八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36是图33的显示装置依表九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3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39是图3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4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42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一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43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一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
图4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45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二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46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二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
图47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8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49是图4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三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50是图4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三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2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
图53是图51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四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图54是图51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四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显示装置
P:显示模块
B:光源模块
201:垂直电场
21b:第一基板
22b、221b:像素阵列
231:补偿膜
24b:第一光学膜
23b:下偏光片
26a:导光板
26b:光源
20:显示介质
21a:第二基板
22a、221a:对向电极
24a:第二光学膜
25:光学膜
23a:上偏光片
27:扩散膜
29:眼睛
281、282:指向性光线
283:射出光线
31a:第四补偿膜
31a-1:A板补偿膜
31a-2:C板补偿膜
31b:第三补偿膜
V:垂直轴线
d:厚度
D1、D2、D3、D4、D5~D8:方向
S1~S10:表面
θ、θ1、θ1’、θ2、θ3~θ8:角度
Ψ:偏振角
Φ:定位角
W1~W6、W5’、W5’’、W5-1、W5-2、W6’:侧壁
T1~T3、T3’:光学结构
p1~p4:凹槽宽度
X、Y、Z:方向
60、80:配向狭缝图案
70:配向突起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模块P、光源模块B以及导向光学膜25。
显示模块P包括第一基板21b、第二基板21a以及显示介质20。
第一基板21b具有内表面S1以及外表面S2,且第一基板21b的内表面S1上设置有像素阵列22b。第一基板21b的材质可为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或是其它可适用的材料。根据本实施例,像素阵列22b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以及多个像素单元,其中每一像素单元包括主动元件以及与主动元件电性连接的像素电极,且像素单元的主动元件与对应的一条数据线以及对应的一条扫描线电性连接。上述的主动元件可为底部栅极型薄膜电晶体或顶部栅极型薄膜电晶体。
第二基板21a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对向,第二基板21a具有内表面S3以及外表面S4,且第二基板21a的内表面S3上设置有对向电极22a。类似地,第二基板21a的材质可为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或是其它可适用的材料。对向电极22a是全面地覆盖在第二基板21a的内表面S3。根据本实施例,对向电极22a为透明电极,其材质包括金属氧化物,其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叠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第一基板21b或第二基板21a上还可进一步设置彩色滤光阵列,以使得显示模块P可显示彩色影像。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显示介质20是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像素阵列22b与第二基板21a的对向电极22a之间。特别是,所述显示介质20在无电场的环境之下具有光学等向性质(optically isotropic),如图2A所示。而当显示介质20在有垂直电场201的环境之下则具有光学异向性质(optically anisotropic),如图2B所示。换言之,当像素阵列22b与对向电极22a之间无电场产生时,显示介质20是呈现光学等向性质。当像素阵列22b与对向电极22a之间形成有垂直电场201时,显示介质20是呈现光学异向性质。根据本实施例,上述的显示介质20包括蓝相液晶,其例如是聚合物稳定型蓝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blue phase liquidcrystals)或是聚合物稳定型等向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isotropic phase liquidcrystals)等等。由于显示介质20是通过电场的形成而使显示介质20在光学等向性与光学异向性之间转换,以使显示介质20发挥光阀的作用,因此此种显示介质20的反应速度相较于传统向列型液晶分子的扭转反应速度要快上许多。
光源模块B设置在显示模块P的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的下方,其产生指向性光线281,其中指向性光线281指具有特定的投光方向及光特定的光束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指向性光线281仅集中在特定的范围内,亦即具有方向性,而非传统一般散射性光源,其光线向四面扩散,不具任何方向性。上述的光源模块B例如是侧边入光式光源模块,其包括导光板26a以及光源26b。当然,光源模块B还可进一步包括光学膜片组、框架等等元件。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B是以侧边入光式光源模块为例来说明,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光源模块B还可以是其他种形式的光源模块,例如是直下式光源模块。
承上所述,由于显示介质20在有电场的环境时具有光学异向性质。因此,当于显示模块P的像素阵列22b与对向电极22a之间形成垂直电场201时,显示介质20除了呈现光学异向性质之外,显示介质20还会顺着垂直电场201而呈现直立式排列,如图1以及图2B所示。为了使直立式排列的光学异向性显示介质20对于来自光源模块B的光线具有双折射性,本实施例对光源模块B的光线的传递方向做了特殊的设计,如下所述。
根据本实施例,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于射入显示模块P时具有入射方向D1,且入射方向D1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彼此不相互垂直。换言之,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并非垂直地射入显示模块P中,而是以特定的倾斜角度射入显示模块P中。要使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以特定的倾斜角度射出光源模块B,可以通过于导光板26a上设计特殊的光学微结构,或者是在导光板26a上设置一层具有特殊的光学微结构的光学膜片。如此一来,便能使光源26b所产生的光线于通过导光板26a(或光学膜片)时,能使得光线的传递方向产生改变,以达到使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以特定的倾斜角度射出的目的。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是以特定的倾斜角度射出,因此指向性光线281的入射方向D1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之间的夹角θ1例如是5度~45度。换言之,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的倾斜角度θ1’例如是45度~85度。所述的倾斜角度θ1’指的是指向性光线281的入射方向D1与垂直轴线V之间的夹角。
承上所述,当指向性光线281以倾斜角度θ1’射入显示模块P之后,便形成了指向性光线282,而于显示模块P内的指向性光线282仍维持相同的方向前进以贯穿显示介质20。换言之,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于射入显示介质20时为指向性光线282,且指向性光线282具有入射方向D2,且入射方向D2与第一基板21b的内表面S1彼此不相互垂直。因此,指向性光线282的入射方向D2与第一基板21b的内表面S1之间的夹角θ不等于90度。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的入射方向D2与第一基板21b的内表面S1之间的夹角θ例如是5度~45度。
之后,当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显示介质20并穿出第二基板21a之后,指向性光线282会被导向光学膜25导向成具有射出方向D3的射出光线283,且所述射出方向D3与导向光学膜25的表面(射出面)实质上夹有60度至120度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射出光线283是垂直地射出导向光学膜25,因此射出方向D3与导向光学膜25的表面(射出面)实质为90度的夹角,以使得使用者的眼睛29接收到的射出光线283为正向光。故,由于射出光线283的射出方向D3与导向光学膜25的表面(射出面)之间的夹角θ2实质上等于90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指向性光线281于进入显示介质20之前尽量维持相同的前进/传递方向,可进一步在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设置第一光学膜24b。另外,为了使指向性光线282于离开显示介质20之后尽量维持相同的前进/传递方向,可进一步在第二基板21b的外表面S4上设置第二光学膜24a。
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4A、图4B,第一光学膜24b是设置在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特别是,第一光学膜24b具有多个第一光学结构T1,且第一光学结构T1可使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时实质上不产生全反射,亦即,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的第一光学结构T1时是直接穿透。倘若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的第一光学结构T1时是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或是其他折射,那么第一光学膜24b对于指向性光线281的耗损可以减至最低,亦即避免指向性光线281因为反射而耗损在空气与第一基板21b的界面。如此指向性光线281便可以尽可能地以相同的传递方向通过第一光学膜24b。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光学膜24b具有第一表面S5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S5的第二表面S6,第一表面S5是面向光源模块B,第二表面S6是面向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且第一光学结构T1是位于第一表面S5上。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一光学膜24b的第二表面S6是平坦的平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第一光学膜24b的第一表面S5上的第一光学结构T1可使得光源模块B的指向性光线281尽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一光学膜24b。
根据本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光学结构T1为凹槽结构,其具有第一侧壁W1以及第二侧壁W2,如图4A所示。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时的入射向方向D1与第一侧壁W1实质上垂直,且入射向方向D1与第二侧壁W2实质上平行。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的第一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1中,凹槽结构T1的第一侧壁W1为短侧壁且第二侧壁W2为长侧壁,且短侧壁W1与指向性光线281的入射向方向D1实质上垂直。另外,第一光学膜24b的折射率与第一基板21b的折射率相近。如此一来,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第一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1时,指向性光线281于短侧壁W1可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或折射,以使指向性光线281能够尽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一光学膜24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1的凹槽宽度p1约为5微米~100微米。第一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1的第一侧壁W1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4约为5度~45度。第一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1的第二侧壁W2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3约为45度~85度。
接着,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5A、图5B,第二光学膜24a是设置在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上。特别是,第二光学膜24a具有多个第二光学结构T2,且第二光学结构T2可使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时实质上不产生全反射,亦即,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第二光学膜24a的第二光学结构T2时是直接穿透。倘若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第二光学膜24a的第二光学结构T2时是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那么第二光学膜24a对于指向性光线282的耗损可以减至最低,亦即避免指向性光线282因为反射而耗损在空气与第二光学膜24a的界面。如此指向性光线282便可以尽可能地以相同的传递方向射出第二光学膜24a。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光学膜24a具有第一表面S7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S7的第二表面S8,第一表面S7是面向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且第二光学结构T2是位于第二表面S8上。换言之,第二光学膜24a的第一表面S7是平坦的平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第二光学膜24a的第二表面S8上的第二光学结构T2可使得指向性光线282尽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二光学膜24a。
根据本实施例,上述的第二光学结构T2为凹槽结构,其具有第一侧壁W3以及第二侧壁W4,如图5A所示。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第二光学膜24a时的入射向方向D2与第一侧壁W3垂直,且第三入射向方向D2与第二侧壁W4平行。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的第二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2中,第一侧壁W3为短侧壁且第二侧壁W4为长侧壁,且短侧壁W3与指向性光线282的入射向方向D2实质上垂直。另外,第二光学膜24a的折射率与第二基板21a的折射率相近。如此一来,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第二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2时,指向性光线282于短侧壁W3可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或折射,以使指向性光线282尽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二光学膜24a。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2的凹槽宽度p2约为5微米~100微米。第二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2的第一侧壁W3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6约为5度~45度。第二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2的第二侧壁W4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5约为45度~85度。
之后,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6A、图6B,导向光学膜25是设置在第二光学膜24a上。导向光学膜25具有多个导向光学结构T3,且导向光学结构T3可使所述指向性光线282于导向光学结构T3上实质上产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线283,以使射出光线283于穿出导向光学膜25之后的射出方向D3与导向光学膜25的表面(射出面)S10之间具有60~120度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射出光线283于穿出导向光学膜25之后的射出方向D3与导向光学膜25的表面(射出面)S10之间是实质上相互垂直。换言之,指向性光线282在导向光学膜25的导向光学结构T3上是尽可能地产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线283。换言之,导向光学膜25的导向光学结构T3的设计主要是要将自光源模块B射出的指向性光线281、282于通过导向光学膜25之后导正其传递/前进方向。如此便能使射出光线283能垂直地射出导向光学膜25,以使使用者的眼睛20接收。
根据本实施例,导向光学膜25具有第一表面S9(又称之为入光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S9的第二表面S10(又可称为出光面),第一表面S9是面向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且导向光学结构T3是位于第一表面S9上。换言之,导向光学膜25的第二表面S10是平坦的平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导向光学膜25的第一表面S9上的导向光学结构T3可使得指向性光线282尽可能地产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线283。
根据本实施例,导向光学结构T3为凹槽结构,其具有第一侧壁W5以及第二侧壁W6,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槽结构T3的第一侧壁W5以及第二侧壁W6皆为平面侧壁。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的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中,第一侧壁W5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7约为5度~60度,第二侧壁W6与垂直轴线V之间夹角θ8约为15度~45度。因此,当指向性光线282射至光学膜片25时,指向性光线282可于导向光学结构T3的第一侧壁W5产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线283,而使得射出光线283能垂直地射出导向光学膜2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的凹槽宽度p3约为5微米~100微米。
图7绘示了光源模块B的指向性光线281、282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第二光学膜24a以及通过导向光学膜25形成射出光线283的光路,为了清楚地绘示出指向性光线281、指向性光线282、射出光线283分别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第二光学膜24a以及导向光学膜25的光路,图7仅绘示出第一光学膜24b、第二光学膜24a以及导向光学膜25,即省略绘示显示模块P及其他膜层。
承上所述,如图7所示,指向性光线281于通过第一光学膜24b时是尽可能地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或折射。接着,指向性光线282于通过第二光学膜24a时也是尽可能地直接穿透而不产生全反射或折射。之后,指向性光线282在导向光学膜25的导向光学结构T3上是尽可能地产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线283。通过上述第一光学膜24b、第二光学膜24a以及导向光学膜25的设置,便可使得光源模块B的光线以斜向方向入射显示模块P,再以正向方向射出导向光学膜25。
请再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除了上述显示模块P、光源模块B以及导向光学膜25之外,还可进一步包括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下偏光片23b设置在第一基板21b与第一光学膜24b之间,且上偏光片23a设置在第二基板21a与第二光学膜24a之间。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可采用双色性聚合物薄膜(dichroic polymer films),其例如是聚乙烯醇类的薄膜(polyvinyl-alcohol-based film)。下偏光片23b的传送轴(transmission axis与上偏光片23a的传送轴(transmission axis)之间的角度可为5度至175度。
此外,为了使显示模块P具有更佳的显示品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P还包括补偿膜231以及扩散膜27。补偿膜231是设置在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补偿膜231是设置在下偏光片23b与第一基板21b之间为例来说明。换言之,补偿膜(未绘示)也可以设置在上偏光片23a与第二基板21a之间,或者是在下偏光片23b与第一基板21b之间设置补偿膜231并且在上偏光片23a与第二基板21a之间设置补偿膜(未绘示)。设置补偿膜231可以增加显示模块P的对比表现以及增加显示模块P的视角。此外,扩散膜27是设置在上偏光片23a的上方,以使射出光线283于通过时产生扩散作用,进而使显示模块P具有较佳的显示品质。然,本发明不限制必须使用扩散膜27。
承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P的显示介质20是通过像素阵列22b与对向电极22a之间的垂直电场201来驱动,因此可以解决传统IPS显示模块采用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时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驱动电压的问题。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B所产生的指向性光线281以及指向性光线282于射入显示介质20时的入射方向D2与第一基板21b的表面不相互垂直,因此能使显示介质20被驱动成光学异向性时相对于光源模块B的指向性光线282仍具有双折射性质,进而使显示模块P能够显示影像。
在上述图1的实施例中,上偏光片23a是设置在第二基板21a与第二光学膜24a之间。如此一来,可以使得指向性光线282偏振态比较不会受到第二光学膜24a以及导向光学膜25的影响。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上偏光片23a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光学膜24a或是导向光学膜25的上方,如图3A所示。
另外,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模块P中也可以省略第二光学膜24b,如图3B所示。如此一来,可以使得指向性光线282偏振态比较不会受到第二光学膜24a的影响。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图1的实施例中,显示模块P的光学膜片25是采用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显示装置100的光学膜片25还可以采用其他种形式或结构,如下所述。
图8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图8B是图8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8A以及图8B,本实施例的导向光学膜25的导向光学结构T3’为凹槽结构,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的第一侧壁W5’为曲面侧壁,且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的第二侧壁W6’为平面侧壁。因此,当指向性光线282射至光学膜片25时,指向性光线282可于导向光学结构T3的第一侧壁(曲面侧壁)W5’产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线283,而使得射出光线283能垂直地射出导向光学膜25。特别是,由于第一侧壁W5’为曲面侧壁,因此指向性光线282除了于第一侧壁(曲面侧壁)W5’产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线283之外,有一部分产生全反射的射出光线283被反射至第一侧壁(曲面侧壁)W5’上之后,因入射角度小于全反射角,而以折射的形式射出光学膜片25。因此,如果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的第一侧壁W5’是采用曲面侧壁的结构,将可以使得射出光线283的射出方向与射出面具有60度~120度的夹角,亦即射出光线283可以发散形式射出,以使得影像品质较佳。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光学结构(凹槽结构)T3’的凹槽宽度p4约为5微米~100微米。
在上述图8A以及图8B的实施例中,导向光学膜25的所有导向光学结构T3’的曲面侧壁W5’的曲率半径都相同,因此,图8A以及图8B的实施例的导向光学膜25的每一个导向光学结构T3’都是相同的凹槽图案。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导向光学膜25的光学结构也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图案,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
图9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图9B是图9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9A以及图9B,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光学膜25的每一个导向光学结构T3’具有一个平面侧壁以及一个曲面侧壁,但所述导向光学结构T3’的曲面侧壁曲率侧壁的曲率半径不完全相同。例如,本实施例的导向光学结构T3’的曲面侧壁W5’的曲率半径不同于曲面侧壁W5”的曲率半径,且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曲面侧壁W5’的导向光学结构T3’以及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曲面侧壁W5”的导向光学结构T3’是彼此交替设置。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图10B是图10A的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0A以及图10B,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光学膜25的每一个导向光学结构T3’具有一个平面侧壁以及一个曲面侧壁,且每一个导向光学结构T3’的曲面侧壁有多个曲率半径,而且越靠近凹槽结构T3’的底部的曲面侧壁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小。举例来说,导向光学膜25的凹槽结构T3’的第一侧壁为曲面侧壁,其包括曲面侧壁W5-1以及曲面侧壁W5-2,且曲面侧壁W5-1的曲率半径小于曲面侧壁W5-2的曲率半径。在此,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是以两个不同曲率的曲面侧壁W5-1与W5-2为例来说明,然事实上导向光学膜25的凹槽结构T3’的第一侧壁为连续曲面。
承上所述,当指向性光线282射至导向光学膜25时,指向性光线282除了于曲面侧壁W5-1、W5-2产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线283之外,部分射出光线283可进一步被反射至曲面侧壁W5-1上之后再以折射的形式射出光学膜片25。由于越靠近凹槽结构T3’的底部的曲面侧壁W5-1的曲率半径越小,因而曲面侧壁W5-1的切线与射出光线283的传递方向之间的夹角就越小,如此便能使射出光线283被反射至该处之后较容易产生折射而射出光学膜片25。换言之,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曲面侧壁W5-1可使更多的射出光线283于此产生折射而射出光学膜片25。换言之,图10A及图10B的导向光学膜25的光发散的角度以及分布会比图8A及图8B的实施例来得更大且更广。
图11及图12是根据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1以及图12的实施例与上述图1的实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再重复说明。图11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像素阵列221b具有配向狭缝图案60,且在对向电极221a上设置有配向突起图案70。在像素阵列221b设置配向狭缝图案60以及对向电极221a上设置配向突起图案70可以使得垂直电场202的分布产生变化,进而达到对显示介质20产生多域配向的作用。类似地,图12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像素阵列221b具有配向狭缝图案60,且对向电极221a具有配向狭缝图案80。在像素阵列221b设置配向狭缝图案60以及在对向电极221a设置配向狭缝图案80同样可以使得垂直电场202的分布产生变化,进而达到对显示介质20产生多域配向的作用。
上述图11以及图12的实施例是在像素阵列221b以及对向电极221a上设置配向图案(例如是配向狭缝图案或配向突起图案),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仅在像素阵列221b设置配向图案(例如是配向狭缝图案或配向突起图案),或者是仅在对向电极221a设置配向图案(例如是配向狭缝图案或配向突起图案)。此外,于像素阵列221b以及对向电极221a上的配向图案的组合也不限于图11与图12的实施例。换言之,也可以于像素阵列221b设置配向突起图案且对向电极221a上设置配向狭缝图案,或者是于像素阵列221b设置配向突起图案且对向电极221a上设置配向突起图案。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相较于传统IPS显示装置来说具有较低的驱动电压以及较佳的穿透度,以下以数个实例来与传统IPS显示装置作比较。
驱动电压的比较I
图13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请参照图13,图13的横轴表示电压(V),且纵轴表示显示模块的穿透度。由图13可知,以传统IPS显示模块驱动蓝相液晶时,其驱动电压需高达52V才具有较佳的穿透度,也就是,当驱动电压需达52V时可使显示模块具有克尔常数值(Kerr constant)为12.68nm/V2
图14A以及图14B是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光线角度的关系图。图14A以及图14B的横轴表示光源模块的光线的倾斜角度(也就是图1所示的角度θ1’),且纵轴表示电压(V)。
请先参照图14A,此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模块的显示介质厚度(又称晶胞间隙)为3.5微米,且图14A的显示模块具有克尔常数值(Kerr constant)为12.68nm/V2。由图14A可知,图14A的显示模块所需的驱动电压(15V以下)远低于图13的IPS显示模块的驱动电压(52V)。此外,在图14A的显示装置中,当光源模块的光线的倾斜角度越大时,其驱动电压越小。
请先参照图14B,此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模块的显示介质厚度(又称晶胞间隙)为5微米,且图14B的显示模块同样具有克尔常数值(Kerr constant)为12.68nm/V2。由图14B可知,图14B的显示模块所需的驱动电压(18V以下),其仍远低于图13的IPS显示模块的驱动电压(52V)。类似地,在图14B的显示装置中,当光源模块的光线的倾斜角度越大时,其驱动电压越小。
驱动电压的比较II
图15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请参照图15,图15的横轴表示电压(V),且纵轴表示显示模块的穿透度。在图15中,是以633nm的激光光线作为光源模块的光线,且所述激光光线是以垂直方向射入IPS显示模块中。由图15可知,当驱动电压高达193Vrms时可使显示模块具有最大的穿透度。
图16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图。请参照图16,图16的横轴表示电压(V),且纵轴表示显示模块的穿透度。在图16中,是以633nm的激光光线作为光源模块的光线,t表示显示介质厚度(又称晶胞间隙),且θ表示光源模块的光线倾斜角度(也就是图1所示的角度θ1’)。由图16可知,在不同的介质厚度(又称晶胞间隙)与不同的光线倾斜角度的组合之下,可得到四种电压与穿透度的关系曲线。然,在上述四曲线中,要使显示模块具有最高穿透度的条件下所需的驱动电压都远小于传统IPS显示模块所需的驱动电压(193Vrms)。
磁滞现象(Hysteresis)的比较
一般蓝相液晶存在有磁滞现象,而当将蓝相液晶应用在显示装置的显示介质时,通常需要抑制或是降低其磁滞现象,以避免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影响显示模块的灰阶的操控准确度。
图17是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的测量结果。图18是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垂直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的测量结果。一般来说,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的测量方法是,逐渐向上升压以测量出电压与穿透度曲线M、M’,并且逐渐向下降压以测量电压与穿透度曲线N、N’。然后计算出两曲线M、N(M’、N’)在一半穿透度的条件下两者的电压差。倘若两曲线M、N(M’、N’)的电压差越大表示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越明显。反之,倘若两曲线M、N(M’、N’)的电压差越小表示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越小。
由图17以及图18可知,以传统IPS显示模块的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的迟滞现象较高,因为曲线M、N(图17)在一半穿透度的条件下的电压差明显大于曲线M’、N’(图18)在一半穿透度的条件下的电压差。
显示介质厚度对于驱动电压的影响
图19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介质厚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图。图19的横轴表示显示介质的厚度(或称晶胞间隙),且纵轴表示电压(V)。在图19中,是以550nm的激光光线作为光源模块的光线,θ表示光源模块的光线倾斜角度(也就是图1所示的角度θ1’),且图19的四曲线皆为可使显示模块具有克尔常数值(Kerr constant)为10.2nm/V2。由图19可知,当显示介质的厚度(或称晶胞间隙)越小时,所需的驱动电压也就越小。
图20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不同显示介质的厚度条件下,其电压与穿透率之间的关系图。图20的横轴表示电压(V),且纵轴表示穿透度。在图20中,显示介质的厚度(或称晶胞间隙)分别为1、2、5微米,且其是以550nm的激光光线作为光源模块的光线,而且光源模块的光线倾斜角度为70度(也就是图1所示的角度θ1’)。由图20可知,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与显示介质的厚度有关。
承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显示模块是于像素阵列以及电极层之间产生垂直电场以驱动显示模块的显示介质。特别是,由于光源模块所产生的光线于射入显示介质时的入射方向与第一基板的内表面不相互垂直,因此能使显示介质被驱动成光学异向性时相对于光源模块的光线仍具有双折射性质。基于上述,因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以采用垂直电场来驱动所述显示介质,因此可以解决传统采用横向电场驱动蓝相液晶时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驱动电压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更可以包括多个补偿膜,并藉由多个补偿膜的设置来增加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以下将列举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来说明设置补偿膜的优点。须说明的是,下列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与上述图1的实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再重复说明,省略的部分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以下将针对其不同之处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1,显示装置100a与图1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装置100a包括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且未包括补偿膜231。详言之,第一补偿膜28b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第二补偿膜28a位于第二基板21a与导向光学膜2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下偏光片23b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上偏光片23a位于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上。根据本实施例,下偏光片23b位于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一光学膜24b之间,上偏光片23a位于第二补偿膜28a以及第二光学膜24a之间,且第二光学膜24a位于导向光学膜25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下偏光片23b、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可用来调整位于显示模块P中的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并使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于调整后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方向。据此,可以减少指向性光线282形成出射光线283时所产生的漏光现象,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100a于暗态的对比率(contrast ratio)。
为进一步说明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的功效,以下将以庞加莱球(Poincarésphere)来说明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的补偿过程。在此之前,为清楚定义指向性光线281以及指向性光线282的方向,以及上偏光片23a、下偏光片23b、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吸收轴角度,以下将使用偏振角Ψ(polar angle)以及定位角Φ作定义,详细的说明如下。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源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22,以显示模块P的中心为基准,任意方向D4于XY平面上的投影线与X方向的夹角即为定位角Φ。任意方向D4与Z方向之间的夹角即为偏振角Ψ。举例而言,方向D5的偏振角Ψ为90度且定位角Φ为0度;方向D6的偏振角Ψ为90度且定位角Φ为90度;方向D7的偏振角Ψ为90度且定位角Φ为180度;方向D8的偏振角Ψ为9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23,当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角Ψ为70度且方向角Φ为270度时,下偏光片23b与上偏光片23a之间有效角度改变,因此,指向性光线282的穿透态P1与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分离,造成漏光现象。根据本实施例,第一补偿膜28b可以将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由P1状态旋转至P0状态,第二补偿膜28a可以将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由P0状态旋转至A1状态。据此,当指向性光线282经过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之后,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可以由P1状态旋转至A1状态,因此可以避免漏光现象发生。
表一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其中Nz是折射率异向比,其计算式如下:
Nz=(nx-nz)/(nx-ny)
其中,nx为x轴折射率、ny为y轴折射率,nz为z轴折射率。d(nx-ny)为位相差值,入射光线即为指向性光线281。图24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一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表一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45度
  第一补偿膜   Φ=38.5度 Nz=0.54 d(nx-ny)=256nm
  第二补偿膜   Φ=-38.5度 Nz=0.54 d(nx-ny)=256nm
  上偏光片   Φ=-45度
请参照图24,由外侧到内侧的四条等高线分别表示对比率为100、200、500以及1000的等高线。从图24可知,对比率大于1000:1的视角锥(viewingcone)大约是20度的,其中20度的视角锥在垂直电场转换VFS(Vertical FieldSwitching)的蓝相液晶显示器中对于准直的指向性光线282来说是足够的。为了广化视角,可以使用前方扩散膜27或是曲型的导向光学膜25来散布准直的背光源以达到广视角。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以下列举其他参数设定以得到优化的对比率。
表二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25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二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表二
  入射光线  Ψ=6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45度
  第一补偿膜  Φ=42度 Nz=0.63 d(nx-ny)=260nm
  第二补偿膜  Φ=-42度 Nz=0.63d (nx-ny)=260nm
  上偏光片  Φ=-45度
图25中对比率为1000:1的等高线的面积较图24中对比率为1000:1的等高线的面积大。然而,较小的入射光线的偏振角会造成较高的驱动电压。
表三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26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三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表三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40度
  第一补偿膜   Φ=36度 Nz=0.506 d(nx-ny)=259nm
  第二补偿膜   Φ=-36度 Nz=0.506 d(nx-ny)=259nm
  上偏光片   Φ=-40度
表四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27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四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27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入射光线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
表四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30度
  第一补偿膜   Φ=29.75度 Nz=0.399 d(nx-ny)=272nm
  第二补偿膜   Φ=-29.75度 Nz=0.399 d(nx-ny)=272nm
  上偏光片   Φ=-30度
表五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28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五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28是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入射光线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
表五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30度
  第一补偿膜   Φ=31度 Nz=0.44 d(nx-ny)=264nm
  第二补偿膜   Φ=-31度 Nz=0.44 d(nx-ny)=264nm
  上偏光片   Φ=-30度
表六是显示装置100a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29是图21的显示装置依表六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29显示偏振角Ψ为6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入射光线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
表六
  入射光线   Ψ=6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30度
  第一补偿膜   Φ=32.5度 Nz=0.4775 d(nx-ny)=264.5nm
  第二补偿膜   Φ=-32.5度 Nz=0.4775 d(nx-ny)=264.5nm
  上偏光片   Φ=-30度
第二实施例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0,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b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显示装置100b还包括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第三补偿膜31b位于第一补偿膜28b以及下偏光片23b之间,第四补偿膜31a位于第二补偿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例如分别为双轴性补偿膜。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可依据不同的定位角Φ来设计,以补偿上偏光片23a与下偏光片23b之间角度的差异。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下偏光片23b、第三补偿膜31b、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第四补偿膜31a以及上偏光片23a。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31,在本实施例中,P2状态由P1状态中偏离而出,其中P2状态表示定位角Φ为300度时的偏振态,P1状态表示定位角Φ为270度时的偏振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补偿膜31b可以将偏振态由P2状态旋转至P1状态。接着,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可以将偏振态由P1状态旋转至A1状态。之后,第四补偿膜31a可以将偏振态由A1状态旋转至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2状态。
表七是显示装置100b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32是图30的显示装置依表七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表七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30度
  第三补偿膜   Φ=25.75度 Nz=0.851 d(nx-ny)=281.5nm
  第一补偿膜   Φ=29.72度 Nz=0.3984 d(nx-ny)=272nm
  第二补偿膜   Φ=-29.72度 Nz=0.3984 d(nx-ny)=272nm
  第四补偿膜   Φ=-25.75度 Nz=0.851 d(nx-ny)=281.5nm
  上偏光片   Φ=-30度
第三实施例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3,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c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b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显示装置100c中,第三补偿膜31b位于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一基板21b之间,第四补偿膜31a位于第二补偿膜28a以及第二基板21a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例如分别为双轴性补偿膜。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可依据不同的定位角Φ来设计,以补偿上偏光片23a与下偏光片23b之间角度的差异。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下偏光片23b、第一补偿膜28b、第三补偿膜31b、第四补偿膜31a、第二补偿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膜28b将偏振态由P1状态旋转至P0状态。接着,第三补偿膜31b将偏振态由线型偏振态(linearpolarization state)的P0状态旋转至圆型偏振(circular polarization state)的C1状态。之后,第四补偿膜31a将偏振态由圆型偏振的C1状态旋转至线型偏振态的P0状态。之后,第二补偿膜28a将偏振态由P0状态旋转至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由于圆型偏振光线不受蓝相液晶材料的定位角的影响,因此圆型偏振光线可以改善用于VFS蓝相液晶显示器的视角。
表八是显示装置100c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35是图33的显示装置依表八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
表八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45度
  第一补偿膜   Φ=40度 Nz=0.575 d(nx-ny)=256nm
  第三补偿膜   Φ=90度 Nz=0.5 d(nx-ny)=137nm
  第四补偿膜   Φ=0度 Nz=0.5 d(nx-ny)=137nm
  第二补偿膜   Φ=-40度 Nz=0.575 d(nx-ny)=256nm
  上偏光片   Φ=-45度
表九是显示装置100c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36是图33的显示装置依表九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36显示偏振角Ψ为6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
表九
  入射光线   Ψ=6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45度
  第一补偿膜   Φ=42度 Nz=0.63 d(nx-ny)=260nm
  第三补偿膜   Φ=90度 Nz=0.5 d(nx-ny)=137nm
  第四补偿膜   Φ=0度 Nz=0.5 d(nx-ny)=137nm
  第二补偿膜   Φ=-42度 Nz=0.63 d(nx-ny)=260nm
  上偏光片   Φ=-45度
第四实施例
图3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7,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d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b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显示装置100d中,下偏光片23b例如为丝网形式(wire-grid polarizer)的偏光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四补偿膜31a皆设置在上偏光片23a以及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之间。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第三补偿膜31b、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第四补偿膜31a以及上偏光片23a。
图3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38,在本实施例中,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的吸收轴的定位角Φ为90度,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定位角Φ为0度。当指向性光线282经过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之后,指向性光线282会由P1状态旋转成线偏振的P0状态。
第三补偿膜31b不改变定位角Φ为270度时的偏振态。第一补偿膜28b将线型光线由P0状态旋转成圆型偏振光线的C1状态。第二补偿膜28a将圆型偏振光线由C1状态旋转成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0状态。因此,可以得到优良的暗态表现。
然而,当指向性光线282的定位角Φ不同时(例如为300度),偏振态P1状态由P0状态中偏离而出,此时,第三补偿膜31b可以不同的定位角Φ(例如是从225度至315度)将P1状态旋转回P0状态。接着,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将偏振态由P0状态经由C1状态旋转成P2状态。之后,第四补偿膜31a将线型的偏振光线由P2状态偏移成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且没有漏光现象发生。
表十是显示装置100d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39是图3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39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
表十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90度
  第三补偿膜   Φ=90度 Nz=0.81 d(nx-ny)=317.35nm
  第一补偿膜   Φ=45度 Nz=0.5 d(nx-ny)=137nm
  第二补偿膜   Φ=-45度 Nz=0.5 d(nx-ny)=137nm
  第四补偿膜   Φ=0度 Nz=0.81 d(nx-ny)=317.35nm
  上偏光片   Φ=0度
由于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具有非常好的消光比(extinction ratio),因此可以得到又高又广的对比等高线。此外,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对于指向性光线281的角度不敏锐且具有小的色散效应(dispersion effect)。因此,丝网形式的下偏光片23b适合用于VFS蓝相液晶显示器。
第五实施例
图4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0,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e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b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显示装置100e中,上偏光片23a位于导向光学膜25以及扩散膜27之间,且第四补偿膜31a包括A板补偿膜31a-1以及C板补偿膜31a-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以及第三补偿膜31b为双轴性补偿膜。第三补偿膜31b位于下偏光片23b以及第一补偿膜28b之间,且第一光学膜24b位于第三补偿膜31b以及第一补偿膜28b之间。另外,第四补偿膜31a位于第二补偿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且第二光学膜24a位于第四补偿膜31a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更详细来说,第四补偿膜31a-1中的A板补偿膜31a-1位于C板补偿膜31a-2以及第二光学膜24a之间。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下偏光片23b、第三补偿膜31b、第一光学膜24b、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C板补偿膜31a-2、A板补偿膜31a-1以及第二光学膜24a。接着,指向性光线282在通过导向光学膜25后会形成射出光线283并通过上偏光片23a。
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41,在本实施例中,下偏光片23b与上偏光片23a的定位角Φ分别为0度与90度。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入射角度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来说,当指向性光线281穿过下偏光片23b时,指向性光线281的偏振态为P0状态。然而,当指向性光线281的定位角Φ改变时(例如为300度),指向性光线281的偏振态会从P0状态偏离成P1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补偿膜31b不会改变定位角Φ为270度时的偏振态P0状态,但是可以在定位角Φ为200度时,将偏振态由P1状态偏移成P0状态。第一补偿膜28b将线型光线由P0状态旋转成C1状态的圆型光线。第二补偿膜28a将圆型光线由C1状态旋转成P0状态的线型光线。因为偏振态可能会因为与上偏光片23a对应的导向光学膜25而改变,因此,C板补偿膜31a-2是设计用来将偏振态由P0状态旋转成P2状态,且A板补偿膜31a-1是用来将偏振态由P2状态旋转成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
表十一是显示装置100e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其中no为快轴折射率,ne为慢轴折射率,d为厚度。图42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一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42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对比率为100、200、500以及1000的等高线。图43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一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穿透率为0.2、0.25、0.3、0.35以及0.4的等高线。
表十一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0度
  第三补偿膜   Φ=0度 Nz=0.756 d(nx-ny)=254nm
  第一补偿膜   Φ=-45度 Nz=0.501 d(nx-ny)=137.5nm
  第二补偿膜   Φ=45度 Nz=0.501 d(nx-ny)=137.5nm
  C板补偿膜   no=1.5095 ne=1.511 d=48μm
  A板补偿膜   Φ=0度 no=1.5095 ne=1.511 d=70μm
  上偏光片   Φ=90度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架构之下,可以有另一种补偿过程,如下所述。
图4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补偿膜31b用于在不同的定位角中将偏振态由P1状态补偿成P0状态。第一补偿膜28b将P0状态偏移成P2状态。第二补偿膜将P2状态偏移回P0状态。C板补偿膜31a-2将P0状态偏移成P3状态,且A板补偿膜31a-1将将P3状态偏移成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
表十二是显示装置100e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45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二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45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对比率为100、200、500以及1000的等高线。图46是图40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二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穿透率为0.2、0.25、0.3、0.35以及0.4的等高线。
表十二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0度
  第三补偿膜   Φ=0度 Nz=0.756 d(nx-ny)=254nm
  第一补偿膜   Φ=112.5度 Nz=0.6738 d(nx-ny)=275nm
  第二补偿膜   Φ=22.5度 Nz=0.9328 d(nx-ny)=275nm
  C板补偿膜   no=1.5095 ne=1.511 d=65μm
  A板补偿膜   Φ=0度 no=1.5095 ne=1.511 d=70μm
  上偏光片   Φ=90度
由图43以及图46可知,图43中的亮态面积比图46中的亮态面积大。上述的结果是因为在图41的补偿过程中,于蓝相液晶材料中,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为圆型偏振光线。由于圆型偏振光线不受定位角的影响,因此有助于改善对比率的等高线。
第六实施例
图47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7,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f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e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显示装置100f中,第三补偿膜31b位于下偏光片23b以及第一补偿膜28b之间,且下偏光片23b位于第一光学膜24b与第三补偿膜31b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第四补偿膜31a位于第二补偿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且第二光学膜24a位于第四补偿膜31a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以及第三补偿膜31b为双轴性补偿膜,且第四补偿膜31a包括A板补偿膜31a-1以及C板补偿膜31a-2。根据本实施例,指向性光线282会依序经过下偏光片23b、第三补偿膜31b、第一补偿膜28b、第二补偿膜28a、C板补偿膜31a-2、A板补偿膜31a-1以及第二光学膜24a。接着,指向性光线282在通过导向光学膜25后会形成射出光线283并通过上偏光片23a。
图48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48,在本实施例中,指向性光线281的偏振角例如为70度,定位角例如为270度,当背光线经过下偏光片23b后,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为P0状态。当指向性光线282的定位角改变时,例如是定位角为300度时,指向性光线282的偏振态会由P0状态偏离成P1状态。第三补偿膜31b在定位角为270度时不会改变偏振态的P0状态,但在定位角为300度时可将偏振光线由P1状态偏移回P0状态。第一补偿膜28b将P0状态的线型偏振光线偏移成C1状态的圆型偏振光线第二补偿膜28a将C1状态的圆型偏振光线偏移成P0状态。藉由导向光学膜25的去偏振,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移动至A1状态。之后,指向性光线282藉由C板补偿膜31a-2从P0状态偏移成P2状态,且藉由A板补偿膜31a-1从P2状态偏移成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A1状态。
表十三是显示装置100f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49是图4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三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49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2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对比率为100、200、500以及1000的等高线。图50是图47的显示装置依表十三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穿透率为0.2、0.25、0.3、0.35以及0.4的等高线。理想的是,在经过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之后的最大穿透率为0.5。
表十三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下偏光片   Φ=0度
  第三补偿膜   Φ=0度 Nz=0.568 d(nx-ny)=209.6nm
  第一补偿膜   Φ=-45度 Nz=0.501 d(nx-ny)=137.5nm
  第二补偿膜   Φ=45度 Nz=0.501 d(nx-ny)=137.5nm
  C板补偿膜   no=1.5095 ne=1.511 d=40μm
  A板补偿膜   Φ=0度 no=1.5095 ne=1.511 d=60μm
  上偏光片   Φ=90度
第七实施例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1,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g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显示装置100g中,下偏光片23b例如为O型偏光片(O-type polarizer),且上偏光片23a例如为E型偏光片(E-type polarizer)。
一般而言,O型偏光片的吸收轴会顺着0度定位角Φ。E型偏光片的C轴(即传送轴)会顺着0度定位角Φ。与下偏光片23b(O型偏光片)相较之下,上偏光片23a(E型偏光片)传送非寻常光(Extraordinary ray)且吸收寻常光(ordinaryray)。上偏光片23a(E型偏光片)使非垂直于C轴传送的任何方向的光线减弱。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膜28b以及第二补偿膜28a位于上偏光片23a以及下偏光片23b之间。
图52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使用补偿膜于暗态时的补偿过程的庞加莱球示意图。请参照图52,在本实施例中,指向性光线281经过下偏光片23b之后的偏振态为P1状态。第一补偿膜28b将P1状态的线型偏振光线偏移至C1状态的圆型偏振光线。由于圆型偏振光线不受定位角的影响,因此将圆型偏振光线应用在显示介质20中以改善对比表现以及亮态。在指向性光线282经过显示介质20的材料后,第二补偿膜28a将C1状态的圆型偏振光线偏移回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轴的状态A1,其中显示介质20没有施予电压且为等向性。
表十四是显示装置100g中各构件的参数设定资料。图53是图51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四参数设定所测的对比率等高线图。图53显示偏振角Ψ为70度且定位角Φ为270度的指向性光线281的优化的对比率的等高线,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对比率为500、1000、2000以及5000的等高线。图54是图51的显示装置依表十四参数设定所测的亮态的等高线图,其中由外侧到内侧的等高线分别代表穿透率为0.1、0.15、0.2、0.25、0.3、0.35以及0.4的等高线。
表十四
  入射光线   Ψ=70度 Φ=270度 λ=550nm
  O型偏光片   Φ=0度
  第一补偿膜   Φ=-45度 Nz=0.5 d(nx-ny)=137.5nm
  第二补偿膜   Φ=45度 Nz=0.5 d(nx-ny)=137.5nm
  E型偏光片的C轴   Φ=0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于显示装置的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之间设置补偿膜。补偿膜的设置可以调整入射至显示模块中的指向性光线的偏振态,使指向性光线的偏振态符合上偏光片的吸收轴的方向。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漏光现象的产生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率。此外,补偿膜的设置也可以将指向性光线的偏振态由线型偏振态转为圆型偏振态并在显示介质中传递。据此,由于圆型偏振态的光线不受定位角的影响,因此可以增加显示装置的视角。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模块,具有一指向性光线;
一显示模块,设置在该光源模块上方,该显示模块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内表面以及一第一外表面;
一第二基板,其位于该第一基板的对向,具有一第二内表面以及一第二外表面;以及
一显示介质,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显示介质具有一光学等向性,而该显示介质受一电场驱动时具有一光学异向性,且该指向性光线于进入该显示模块时,该指向性光线不垂直于该第一外表面,且在该指向性光线于射出该显示模块时,该指向性光线不垂直于该第二外表面;
一导向光学膜,位于该显示模块的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外表面上,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该指向性光线自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向光学膜并自该出光面射出以形成一射出光线,其中该射出光线与该出光面间具有一夹角;
一第一补偿膜,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补偿膜,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导向光学膜之间;
还包括:
一第一光学膜,设置在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外表面上,该第一光学膜具有多个第一光学结构,所述第一光学结构可使该指向性光线于通过时实质上不产生全反射;以及
一第二光学膜,设置在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外表面上,其中该第二光学膜具有多个第二光学结构,所述第二光学结构可使该指向性光线于通过时实质上不产生全反射;
还包括:
一下偏光片,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上偏光片,位于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外表面上,且该第一补偿膜及该第二补偿膜设置于该下偏光片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其中该下偏光片位于第一补偿膜以及该第一光学膜之间,该上偏光片位于第二补偿膜以及该第二光学膜之间,且该第二光学膜位于该导向光学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0度~50度,Nz为0.35~0.75;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0度~-50度,Nz为0.35~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补偿膜,位于该第一补偿膜以及该下偏光片之间;以及
一第四补偿膜,位于该第二补偿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补偿膜以及该第四补偿膜分别为一双轴性补偿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0度~40度,Nz为0.25~0.55;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0度~-40度,Nz为0.25~0.55;
该第三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5度~35度,Nz为0.75~0.95;
该第四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5度~-35度,Nz为0.75~0.9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偏光片为一丝网形式的偏光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30度~60度,Nz为0.35~0.65;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30度~-60度,Nz为0.35~0.65;
该第三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z为0.71~0.91;
该第四补偿膜的定位角为80度~100度,Nz为0.71~0.9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补偿膜,位于该第一补偿膜以及该第一基板之间;以及
一第四补偿膜,位于该第二补偿膜以及该第二基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补偿膜以及该第四补偿膜分别为一双轴性补偿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5度~55度,Nz为0.45~0.75;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25度~-55度,Nz为0.47~0.67;
该第三补偿膜的定位角为80度~100度,Nz为0.4~0.6;
该第四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z为0.4~0.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补偿膜以及该第二补偿膜分别为一双轴性补偿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补偿膜,位于该下偏光片以及该第一补偿膜之间,且该第一光学膜位于该第三补偿膜以及该第一补偿膜之间;以及
一第四补偿膜,位于该第二补偿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且该第二光学膜位于该第四补偿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向光学膜位于该第二光学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补偿膜为一双轴性补偿膜,且该第四补偿膜包括一A板补偿膜以及一C板补偿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度100~125度,Nz为0.55~0.8;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35度,Nz为0.8~1.0;
该第三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z为0.6~0.8;
该A板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o为1.4~1.6,ne为1.4~1.6;
该C板补偿膜的no为1.4~1.6,ne为1.4~1.6。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补偿膜,位于该下偏光片以及该第一补偿膜之间,且该下偏光片位于该第一光学膜以及该第三补偿膜之间;以及
一第四补偿膜,位于该第二补偿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且该第二光学膜位于该第四补偿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该导向光学膜位于该第二光学膜以及该上偏光片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补偿膜为一双轴性补偿膜,且该第四补偿膜包括一A板补偿膜以及一C板补偿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度-35~-55度,Nz为0.4~0.6;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35度~55度,Nz为0.4~0.6;
该第三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z为0.45~0.65;
该A板补偿膜的定位角为-10度~10度,no为1.4~1.6,ne为1.4~1.6;
该C板补偿膜的no为1.4~1.6,ne为1.4~1.6。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偏光片包括一O型偏光片,且该上偏光片包括一E型偏光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补偿膜的定位角为-35度~-55度,Nz为0.4~0.6;
该第二补偿膜的定位角为35度~55度,Nz为0.4~0.6。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角为60度~120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角为90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膜,位于该导向光学膜上。
CN201210273442.4A 2012-04-24 2012-08-02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9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4566A TWI465805B (zh) 2012-04-24 2012-04-24 顯示裝置
TW101114566 2012-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9142A CN102819142A (zh) 2012-12-12
CN102819142B true CN102819142B (zh) 2015-05-13

Family

ID=47303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34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9142B (zh) 2012-04-24 2012-08-0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19142B (zh)
TW (1) TWI4658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927A (zh) * 2016-06-01 2016-08-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9755B1 (en) * 1998-10-29 2002-10-22 Hitachi, Ltd.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 with reflector having inclined irregularities or corrugations
CN1454329A (zh) * 2000-04-18 2003-11-05 3M创新有限公司 无反转图像的透射反射显示器
CN1934468A (zh) * 2004-03-22 2007-03-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圆偏振光片、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945403A (zh) * 2005-10-05 2007-04-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US7391568B2 (en) * 1998-07-10 2008-06-24 Hitachi, Ltd. Luminou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354435A (zh) * 2008-09-05 2009-01-28 清华大学 基于距离大小顺序关系的传感器网络节点自定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5897A (en) * 1993-12-21 2000-02-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Display with reflective polarizer and randomizing cavity
TWI315007B (en) * 2004-07-15 2009-09-2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O2006025234A1 (ja) * 2004-08-31 2006-03-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279114B1 (ko) * 2005-10-13 2013-06-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72849B1 (ko) * 2007-07-27 2014-03-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콜리메이팅 도광판, 확산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91568B2 (en) * 1998-07-10 2008-06-24 Hitachi, Ltd. Luminou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US6469755B1 (en) * 1998-10-29 2002-10-22 Hitachi, Ltd.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 with reflector having inclined irregularities or corrugations
CN1454329A (zh) * 2000-04-18 2003-11-05 3M创新有限公司 无反转图像的透射反射显示器
CN1934468A (zh) * 2004-03-22 2007-03-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圆偏振光片、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945403A (zh) * 2005-10-05 2007-04-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CN101354435A (zh) * 2008-09-05 2009-01-28 清华大学 基于距离大小顺序关系的传感器网络节点自定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5805B (zh) 2014-12-21
CN102819142A (zh) 2012-12-12
TW201344300A (zh) 201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5803B (zh) 顯示裝置
JP513151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US966494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2011336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0787899B1 (ko) 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기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액정표시장치
TWI242083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00208176A1 (en) Wide Viewing Angle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949472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042762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色補償フィルム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光学フィルタ
US783048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retardations of optical films and liquid crystal layer
TW200424681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90009702A1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01395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32229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2007722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724924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57046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fabric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5114853B2 (ja) 表示装置
CN102819142B (zh) 显示装置
US20130329147A1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506183B2 (ja) 液晶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US9007548B2 (en) Wide view 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operating in normally white mode
US11604380B2 (en) Wide viewing angle display device
WO2020093540A1 (zh) 一种无源驱动液晶显示器及无源驱动液晶显示模组
JP200725698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