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780105A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0105A
CN102780105A CN2012101378422A CN201210137842A CN102780105A CN 102780105 A CN102780105 A CN 102780105A CN 2012101378422 A CN2012101378422 A CN 2012101378422A CN 201210137842 A CN201210137842 A CN 201210137842A CN 102780105 A CN102780105 A CN 102780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neck
connector
side terminal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78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0105B (zh
Inventor
藤崎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capacitive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目的是:在不使电子器件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子器件与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连接器(10)中,与通过对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器壳体(50)中,该连接器(10)包括:连接头部(38),该连接头部(38)设置在接地侧端子(32)上、比所述基材薄且通过焊接而连接到设于电容器(20)上的接地侧电极(21B);颈部(39),该颈部(39)设置在接地侧端子(32)上、比连接头部(38)窄且能够弹性变形并从连接头部(38)延伸;以及成型部(53),该成型部(53)设置在连接器壳体(50)中,以便一体地覆盖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和接地侧端子(32)的连接头部(38)。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置式电子器件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2006-173414中公开的连接器已知是一种具有内置式电容器(作为电子器件)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与无线电天线等共享使用为车辆后窗配备的除雾器的情形中,该连接器用于在电源线的中间位置布置防噪声电容器。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一对端子接头,这一对端子接头连接到设于所述电容器两端处的一对电极,该连接器壳体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容纳所述电容器及这两个端子接头。例如,通过将一个端子接头连接到车辆的除雾器并将另一个端子接头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身面板,该连接器将除雾器经由所述电容器接地至车辆的车身面板。这样,抑制了所述除雾器的开关被接通和断开时产生的噪声。
例如,通过使烙铁的尖端与设在端子接头上的连接部接触来加热该连接部并通过朝着该连接部挤压焊料来熔化焊料以用于焊接,可以将所述电容器的电极与该连接部连接。
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近年来已广泛使用无铅焊料。由于无铅焊料具有比含铅焊料高的熔点,所以无铅焊料难以熔化。因此,除非充分加热所述电容器,否则,所述电极和连接部被没有完全熔化的焊料连接在一起,并且在焊料中会形成空隙。如果由急剧的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被施加到焊接部分(例如在热冲击试验中),则该焊接部分中会形成由于所述空隙而导致的裂纹,并且,所述电极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了。
作为针对此问题的一种措施,已经想到了通过延长对该连接部的加热时间并充分加热该连接部来完全熔化焊料并抑制所述空隙的形成。然而,如果延长对该连接部的加热时间,则与该连接部保持接触的电子器件(例如电容器)也被长时间加热,为此,所述电子器件可能由于受热而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已完成了本发明,其目的是:在不使电子器件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子器件与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端子接头是通过对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并且,与该端子接头连接的电子器件至少部分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中,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头部,该连接头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上、比所述基材薄且通过焊接而连接到设于所述电子器件上的电极;至少一个颈部,该颈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上、比所述连接头部窄且能够弹性变形并从所述连接头部延伸;以及成型部,该成型部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子器件的电极和所述端子接头的连接头部。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所述端子接头是通过对大致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
根据另一特定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端子接头是通过对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并且,与该端子接头连接的电子器件至少部分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中,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头部,该连接头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上、比所述基材薄且通过焊接而连接到设于所述电子器件上的电极;颈部,该颈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上、比所述连接头部窄且能够弹性变形并从所述连接头部延伸;以及成型部,该成型部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子器件的电极和所述端子接头的连接头部。
为了将该端子接头的连接部(连接头部)和电子器件的电极连接,例如,使烙铁的尖端接触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的、与要焊接的部分相反的部分,以加热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并且,将焊料朝着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挤压以熔化焊料,由此,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和电极通过焊接而连接。此外,根据傅立叶定律,当k[W/mk]、Δt[K]和t[s]分别表示导热率、温差和时间时,在具有厚度L[m]和截面积A[m2]的区段(L×A[m3])中移动的热量ΔQ[J]能够表示为ΔQ=(k×A×ΔT×t)。即,在物体中移动的热量ΔQ能够通过减小厚度L而增加并能够通过减小截面积A而减小。
因此,根据上述构造,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的焊接部分的温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这是因为: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比所述基材薄,并且,在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中传递的热量大于在未变薄的连接部(连接头部)中传递的热量。
此外,通过使所述颈部比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窄,所述颈部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的截面积,并且,与宽的颈部相比,每单位时间内在所述颈部中传递的热量更小。因此,能够减小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经由所述颈部的热辐射。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延长对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加热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并且能够减小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的热量泄漏。因此,能够通过在焊料中不形成空隙的情况下充分熔化焊料、利用焊接来连接所述电极和所述连接部(连接头部)。这样,能够在不使电子器件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子器件与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果例如在热冲击试验中对该连接器进行加热和冷却,则由于金属和树脂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述成型部比端子接头和焊料热膨胀和热收缩得更厉害。因此,与该成型部的变形有关的应力集中在所述连接(头部)部分上,并且,被该成型部和焊料覆盖的所述电极可能破裂或断裂。在这方面,根据以上构造,由于所述颈部能够根据该成型部的变形而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焊料上并抑制在焊料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构造是优选的。
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可以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部的、要与电子器件的电极连接的表面被锤锻成比该表面受到锤锻之前更大。
根据该构造,与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具有凸起的形式或具有非平坦形状的情形相比,能够增大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与电极连接的面积。因此,所述电极和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能够更可靠地连接,并且能够使所述电极和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更稳定。
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可以大致为圆形平板的形式。
根据该构造,由于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可以大致为圆形平板的形式,所以,例如在热冲击试验中由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从成型部接收到的力(试图使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弹性变形的力)能够分布在整个连接部(尤其是整个连接头部)上,而不是集中在特殊位置上。因此,与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形成为具有包括角部的矩形形状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在与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附接的焊料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所述电子器件可以是电容器或包括电容器;所述端子接头可以包括接地侧端子,该接地侧端子由铁制成,并且该接地侧端子的一端连接到接地部分,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容器;并且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可以形成在该接地侧端子上。
根据该构造,即使在由导热率比铜低的铁制成的接地侧端子中,也能够在不延长对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加热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因此,能够通过在焊料中不形成空隙的情况下利用焊接来连接所述电容器的电极和所述连接部(尤其是所述连接头部)。
特别地,所述颈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截面积。
特别地,所述连接部形成为沿着其延伸方向逐渐变薄,并且/或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连接部到所述电极的连接表面大致相反的表面朝向该连接表面倾斜。
特别地,所述颈部的沿其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在位于两个横向侧的后角部处被锤锻,从而尤其基本具有平坦半圆形截面。
特别地,所述颈部的沿其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得比所述颈部的上端部分和/或下端部分更窄。
特别地,所述颈部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所述连接头部的下端部分的截面积的大约一半或更小。
特别地,所述连接部的、要与所述电容器的电极连接的连接表面形成为与所述颈部的相应表面基本齐平。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尤其用于根据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该连接器中,端子接头由基材形成,并且,与该端子接头连接的电子器件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器壳体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端子接头上提供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基材薄;在所述端子接头上形成至少一个颈部,该颈部比所述连接部窄并且能够弹性变形,该颈部从所述连接部延伸;通过焊接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到设于电子器件上的电极;以及,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模制出成型部,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子器件的电极和所述端子接头的连接部。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通过对大致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所述端子接头。
特别地,所述连接部被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部的、要与电子器件的电极连接的表面被锤锻成比该表面受到锤锻之前更大。
更特别地,所述电子器件包括电容器;所述端子接头包括接地侧端子,该接地侧端子由铁制成,并且该接地侧端子的一端连接到接地部分,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容器;并且所述连接部形成在该接地侧端子上。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在不使电子器件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子器件与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接地侧端子的平面图;
图2是该接地侧端子的正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剖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平面图,示出了该接地侧端子和电线侧端子连接到电容器的状态;
图6是示出了图5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
图7是截面图,示出了与电容器连接的该接地侧端子和电线侧端子安装在连接器壳体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7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示意了具有内置式电容器20(作为电器件或电子器件)的连接器10。
特别地,该连接器10例如被设置用于:尤其通过将除雾器经由电容器接地,来抑制车辆中配备的、未示出的除雾器的开关被接通和断开时产生的噪声。
如图7所示,连接器10包括:电容器20(作为特定的电子器件),该电容器20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电线侧端子31,该电线侧端子31连接到设于电容器20的前端上的电线侧电极21A;接地侧端子32(作为“端子接头”的一个实例),该接地侧端子32连接到设于电容器20的后端上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器壳体50,该连接器壳体5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能够至少部分容纳所述电容器20;以及成型部53,该成型部53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请注意,为了能够容易地看到电容器20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的连接部,图5中未示出焊料H。
如图5和图6所示,电容器20尤其是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并被电容器用的蒸镀薄膜缠绕的薄膜电容器(尤其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位于电容器20的前端和后端或附近的电线侧电极21A和接地侧电极21B(尤其通过热喷射金属)形成为具有大致平坦表面。
如图6和图7所示,特别地,通过将导电板(例如铜或铜合金平板)弯曲成大致L形状来形成该电线侧端子31。如图5所示,在电线侧端子31的前端部处或附近形成有沿横向方向LD(或沿着与前后方向FBD交叉的方向)并列布置的一对突片部31A。当与诸如除雾器等的电气/电子设备连接的未示出的配合连接器和该连接器10连接时,这两个突片部31A将至少部分插入到该未示出的配合连接器内设置的、未示出的阴性端子接头中,从而以导电方式连接到该阴性端子接头。
如图6和图7所示,特别地,电线侧端子31的一部分(例如后端部)通过焊接而以导电方式连接到电容器20的电线侧电极21A。请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使用了不含铅的无铅焊料H。
特别地,接地侧端子32是通过对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平板(例如冷轧钢板、SPC钢板)形式的基材进行压制加工并弯曲该压制件而形成的,并且/或如图1至图3所示,接地侧端子32包括:端子主体33,该端子主体33大致为沿前后方向FBD延伸的平板形式;以及电容器安装部34,该电容器安装部34布置成与端子主体33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与端子主体33基本垂直,尤其基本从端子主体33向上竖立。
端子主体33的沿前后方向FBD的中间部分(尤其是大致中央部分)后方的一部分用作至少一个固定部35,该固定部35固定到未示出的、车辆的车身面板,并且,在固定部35中形成有大致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螺栓插入凹孔或螺栓插入孔36。特别地,未示出的固定螺栓至少部分插入到该螺栓插入孔36中并紧固到车身面板中,由此,将固定部35以导电方式连接到车身面板。这样,接地侧端子32被接地或能够接地到车身面板。
在固定部35的后端部处或附近设置有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地弯曲或向下弯曲的至少一个锁定片37。当固定部35固定(尤其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身面板时,该锁定片37至少部分插入到设于车身面板中的未示出的锁定孔或锁定凹部中并与该锁定孔或锁定凹部的内表面接合,由此防止接地侧端子32例如与所述固定螺栓一起旋转。
特别地,如图3和图7所示,通过使从沿前后方向FBD的中间位置(尤其在端子主体33的大致中央部分稍前方的位置)向前延伸的延伸片向上弯曲,电容器安装部34形成为与端子主体33的板表面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与端子主体33的板表面基本垂直。此外,该电容器安装部34包括:连接头部38(作为特定的连接部),该连接头部38(尤其通过焊接)以导电方式连接到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以及/或颈部39,该颈部39位于所述连接头部38下方。
如图2和图3所示,特别地,连接头部38大致为椭圆形或圆形平板的形式。烙铁的尖端接触或能够接触该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以加热该连接头部38并朝着将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部分挤压焊料H。这样,焊料H熔化而进行焊接,从而将连接头部38以导电方式连接到接地侧电极21B。
特别地,颈部39大致是沿着与端子主体33的板表面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与端子主体33的板表面基本垂直的延伸方向ED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矩形柱体的形式,并且/或与端子主体33和/或连接头部38整体地或一体地形成,以连接端子主体33和连接头部38。
如图7所示,特别地,连接器壳体50大致为具有敞口前端和敞口后端的盒体的形式,并且/或,在连接器壳体50的沿前后方向FBD的中间部分中(尤其在大致中央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壁51。
上述配合连接器能够至少部分嵌装到连接器壳体50的位于分隔壁51前方的空间内,并且,连接器壳体50的、位于该分隔壁的后方或大致相反的另一侧的空间用作电容器容纳空间52,该电容器容纳空间52能够至少部分容纳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作为特定的电子器件)。
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经由连接器壳体50的后端开口而至少部分插入到该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当电容器20大致插入到适当位置时,如图7所示,突片部31A在沿前后方向FBD穿过分隔壁51的同时、被至少部分保持在分隔壁51中。
在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大致插入到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的适当位置之后,连接器壳体50被定向成使得电容器容纳空间52向上开口,并且特别地,诸如熔融环氧树脂等的模制剂被填充到该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直至与连接器壳体50的后端表面基本齐平的位置。这样,电线侧电极21A和电线侧端子31尤其通过焊接而连接的部分以及接地侧电极21B和接地侧端子32尤其通过焊接而连接的部分由通过使所述模制剂(环氧树脂)固化而获得的成型部53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
如图2所示,通过使接地侧端子32的电容器安装部34的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被锤锻或凹进或冲压,该连接头部38在横向方向LD上比颈部39明显更宽。即,要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表面(前表面)尤其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比颈部39的前表面大。换言之,颈部39的截面积小于连接头部38的截面积(当在与延伸方向ED垂直的平面内剖切时)。如图5和图7所示,特别地,该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的,并且能够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接触(尤其基本形成表面接触)。此外,连接头部38形成为从下端朝着上端或沿着延伸方向ED逐渐变薄,并且/或,该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向前倾斜。此外,特别地,该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被锤锻成尤其基本在整个圆周上呈圆形。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电容器安装部34的颈部39尤其相对于该连接头部38缩窄和/或比连接头部38更窄。此外,颈部39尤其能够沿前后方向FBD和/或横向方向LD弹性变形。此外,颈部39的沿竖直方向(或延伸方向ED)的大致中央部分尤其在位于两个横向侧的后角部处被锤锻,从而基本具有如图4所示的平坦半圆形截面。因此,特别地,颈部39的沿竖直方向(或延伸方向ED)的中间部分(尤其是大致中央部分)形成得比颈部39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更窄。即,如图1所示,颈部39的截面积被设定为小于连接头部38的下端部分的截面积(尤其大约是其一半或更小)。此外,颈部39的前表面尤其形成为与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要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表面)齐平。
本实施例被如上所述地构成。下面,将描述如何将接地侧端子32连接到电容器20以及其作用和效果。首先,将描述已组装后的连接器10的作用和效果。
为了将接地侧端子32的连接头部38连接到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使烙铁的尖端接触或能够接触该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以在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与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保持接触的情况下加热该连接头部38。随后,将焊料H朝着该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与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部分挤压,以熔化焊料H而进行焊接,从而将连接头部38和接地侧电极21b以导电方式连接。此时,由于无铅焊料H的熔点比含铅焊料的熔点高,所以,除非充分加热该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要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表面),否则焊料H不会完全熔化且会在该焊料中形成空隙。此外,因为接地侧端子32尤其由导热率比电线侧端子31(特别地,例如由铜或铜合金制成)低的材料(例如钢板)制成,所以,与电线侧端子31相比,加热该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所需的时间趋向于变得更长。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延长利用烙铁对连接头部38进行加热的时间并完全熔化焊料H来抑制所述空隙的形成。然而,如果延长对连接头部38的加热时间,则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也被加热更长的时间,为此,电容器20可能由于受热而损坏。
在这方面,根据本实施例,连接头部38尤其被锤锻成比其被锤锻之前更薄。根据傅立叶定律(Fourier law),当k[W/mk]、Δt[K]和t[s]分别表示导热率、温差和时间时,在具有厚度L[m]和截面积A[m2]的区段(L×A[m3])中移动的热量ΔQ[J]能够表示为ΔQ=(k×A×ΔT×t)。通过减小厚度L,在物体中移动的热量ΔQ能够增加。因此,与连接头部38被锤锻之前相比,在连接头部38中传递的热量变大了,由此,该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要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表面)的温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
此外,特别地,通过使颈部39比连接头部38窄,颈部39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该连接头部38的下端部分的截面积(尤其大约为其一半或更小)。根据上述傅立叶定律,能够通过减小截面积A来减小物体中移动的热量ΔQ。因此,与颈部39的截面积与连接头部38的下端部分的截面积相同的情形相比,在颈部39中传递的热量能够减小到例如大约一半,由此,能够减小该连接头部38经由颈部39到端子主体33的热辐射。由于能够在不延长对连接头部38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加热该连接头部38并且能够减小该连接头部38经由颈部39到端子主体33的热量泄漏,所以,能够通过在焊料H中不形成空隙的情况下充分熔化焊料H来焊接该接地侧电极21B和连接头部38。即,能够在不使电容器20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容器20与接地侧电极3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并且/或提高了总体可操作性和连接效率。
此外,特别地,由于颈部39的沿竖直方向(延伸方向ED)的中间部分(尤其是大致中央部分)形成得比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更窄,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该连接头部38经由颈部39到端子主体33的热辐射。
在电线侧端子31和接地侧端子32连接到电容器20之后,与该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大致插入到连接器壳体50的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的适当位置。然后,连接器壳体50被定向成使得电容器容纳空间52大致向上开口,并且特别地,熔融的模制剂(例如环氧树脂)被填充到该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直至与连接器壳体50的后端表面和/或电容器20的后端表面基本齐平的位置,从而,这两个电极21A、21B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通过焊接而连接的部分被成型部53一体地覆盖,由此完成该连接器10。
在此过程中,所述模制剂(尤其是熔融环氧树脂)在固化时热收缩,并且,与该热收缩有关的应力集中在连接头部38和接地侧电极21B上。因此,焊料H可能破裂或断裂。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颈部39能够根据所述模制剂(环氧树脂)的热收缩变形而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焊料H上并抑制在焊料H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如果连接器10经受了进行加热和冷却的试验,例如热冲击试验,则由于金属和树脂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当封装材料固化并收缩时,与成型部53的变形有关的应力集中在连接头部38和接地侧电极21B上。在此情形中,同样,颈部39根据成型部53的变形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焊料H上并抑制在焊料H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当烙铁的尖端与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接触以加热该连接头部38并且通过焊接来连接该连接头部38和接地侧电极21B时,尤其能够在不延长对连接头部38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加热该连接头部38并且能够减小该连接头部38经由颈部39到端子主体33的热量泄漏。这样,焊料H能够充分熔化,并且能够在焊料H中不形成空隙的情况下焊接该接地侧电极21B和连接头部38,并且,能够在不使电容器20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容器20与接地侧端子3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虽然应力由于成型部53的热膨胀和热收缩而集中在将该连接头部38和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焊料H上,但颈部39根据或能够根据成型部53的变形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在焊料H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此外,由于该连接头部38的、要与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连接的表面(前表面)尤其形成为沿横向方向LD比颈部39的前表面大,并且/或通过锤锻该连接头部38的后表面而使连接头部38的前表面形成为是平坦的,所以,接地侧电极21B和连接头部38能够更可靠地连接,并且能够使该电极和连接头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更稳定。
由于该连接头部38尤其大致为圆形平板的形式,所以,例如在热冲击试验中由连接头部38从成型部53接收到的力(试图使连接头部38弹性变形的力)能够分布在整个连接头部上,而不是集中于特殊位置上。因此,与该连接头部形成为具有包括角部的矩形形状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在与该连接头部附接的焊料H中形成裂纹、裂缝等。
此外,因为由钢板制成的接地侧端子32的导热率比铜低,所以连接头部38趋向于被长时间加热。然而,根据本实施例,与只是从所述基材切出该连接头部38相比,能够在不延长对连接头部38的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加热该连接头部38,并且尤其能够减小该连接头部38经由颈部39到端子主体33的热量泄漏。因此,焊料H充分熔化,这在焊接该接地侧电极21B和连接头部38时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特别地,为了在不使电子器件由于受热而损坏的情况下确保该电子器件与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在该连接器10中,与通过对大致平板形式的导电基材(尤其是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器件或电子器件(例如电容器20)容纳在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器壳体50中,该连接器10包括:连接头部38,该连接头部38设置在接地侧端子32上、比所述基材更薄且尤其通过焊接而连接到设于电容器20上的接地侧电极21B;颈部39,该颈部39设置在接地侧端子32上,比所述连接头部38窄且能够弹性变形并从连接头部38延伸;以及成型部53,该成型部53设置在连接器壳体50中,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电容器20的接地侧电极21B和接地侧端子32的连接头部38。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示意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容器20被示意为电子器件,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模式,而是例如也适用于电阻器、二极管、晶体管等。
(2)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地侧端子32包括电容器安装部34,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模式。例如,电线侧端子31可以包括电容器安装部34。
(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至少部分插入到电容器容纳空间52中之后通过填充所述模制剂(尤其是环氧树脂)来形成成型部53,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模式。例如,也可以使用与电线侧端子31及接地侧端子32连接的电容器20作为嵌件、通过嵌件成型来一体地形成该成型部53和连接器壳体50。
(4)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SPC钢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接地侧端子32,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模式。例如,也可以通过对铜或铜合金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该接地侧端子32。
附图标记
10:连接器
20:电容器(电子器件)
21A:电线侧电极
21B:接地侧电极
32:接地侧端子(端子接头)
38:连接头部(连接部)
39:颈部
50:连接器壳体
53:成型部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10),在所述连接器(10)中,端子接头(32)由基材形成,并且,与所述端子接头(32)连接的电子器件(20)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器壳体(50)中,所述连接器(10)包括:
连接部(38),所述连接部(38)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32)上,比所述基材薄且通过焊接而连接到设于所述电子器件(20)上的电极(21B);
至少一个颈部(39),所述颈部(39)设置在所述端子接头(32)上,比所述连接部(38)窄且能够弹性变形并从所述连接部(38)延伸;以及
成型部(53),所述成型部(53)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50)中,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子器件(20)的电极(21B)和所述端子接头(32)的连接部(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接头(32)是通过对大致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38)被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部(38)的、要与所述电子器件(20)的电极(21B)连接的表面被锤锻成比所述表面受到锤锻之前更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38)大致为圆形平板的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子器件(20)包括电容器(20);
所述端子接头(32)包括接地侧端子(32),所述接地侧端子(32)由铁制成,并且所述接地侧端子(32)的一端连接到接地部分,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容器(20);并且
所述连接部(38)形成在所述接地侧端子(3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颈部(39)的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部(38)的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38)形成为沿着所述连接部(38)的延伸方向(ED)逐渐变薄,并且/或其中,所述连接部(38)的、与所述连接部(38)到所述电极(21B)的连接表面大致相反的表面朝向所述连接表面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颈部(39)的沿所述延伸方向(ED)的大致中央部分在位于两个横向侧的后角部处被锤锻,从而尤其基本具有平坦半圆形截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颈部(39)的沿所述延伸方向(ED)的中间部分形成得比所述颈部(39)的上端部分和/或下端部分更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颈部(39)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所述连接头部(38)的下端部分的截面积的大约一半或更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38)的、要与所述电容器(20)的电极(21B)连接的连接表面被形成为与所述颈部(39)的相应表面基本齐平。
12.一种用于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在所述连接器(10)中,端子接头(32)由基材形成,并且,与所述端子接头(32)连接的电子器件(20)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器壳体(50)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端子接头(32)上提供连接部(38),所述连接部(38)比所述基材薄;
在所述端子接头(32)上形成至少一个颈部(39),所述颈部(39)比所述连接部(38)窄且能够弹性地变形,所述颈部从所述连接部(38)延伸;
通过焊接将所述连接部(38)连接到设于所述电子器件(20)上的电极(21B);以及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50)中模制出成型部(53),以便一体地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子器件(20)的电极(21B)和所述端子接头(32)的连接部(38)。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对大致平板形式的金属基材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所述端子接头(32)。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连接部(38)被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部(38)的、要与所述电子器件(20)的电极(21B)连接的表面被锤锻成比所述表面受到锤锻之前更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电子器件(20)包括电容器(20);
所述端子接头(32)包括接地侧端子(32),所述接地侧端子(32)由铁制成,并且所述接地侧端子(32)的一端连接到接地部分,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容器(20);并且
所述连接部(38)形成在所述接地侧端子(32)上。
CN201210137842.2A 2011-05-11 2012-05-04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780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6453A JP5699792B2 (ja) 2011-05-11 2011-05-11 コネクタ
JP2011-106453 2011-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0105A true CN102780105A (zh) 2012-11-14
CN102780105B CN102780105B (zh) 2014-11-26

Family

ID=46045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7842.2A Active CN102780105B (zh) 2011-05-11 2012-05-04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02821B2 (zh)
EP (1) EP2523269B1 (zh)
JP (1) JP5699792B2 (zh)
KR (1) KR101396466B1 (zh)
CN (1) CN10278010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7358A (zh) * 2013-02-27 2015-11-0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的统一接地结构
CN112514250A (zh) * 2018-08-07 2021-03-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噪声滤波器及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4396A (ja) * 2013-02-08 2014-08-25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ノイズフィルタ内蔵コネクタ
KR102309622B1 (ko) * 2015-04-03 2021-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ITUB20159751A1 (it) * 2015-12-30 2017-06-30 Johnson Electric Asti S R L Cablaggio con connettore integrato, particolarmente per autoveicoli.
US10177506B2 (en) * 2016-08-05 2019-01-08 API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nnecting conductor
JP7188966B2 (ja) * 2018-10-09 2022-12-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ノイズフィル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76535B2 (ja) * 2021-06-22 2023-11-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7138A (en) * 1984-05-08 1987-03-03 Nicolay Gmbh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JPH03187170A (ja) * 1989-12-15 1991-08-15 Yazaki Corp コンデンサ内蔵コネクタ
US5458508A (en) * 1993-09-06 1995-10-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a housing
US5577937A (en) * 1993-12-27 1996-11-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electronic parts and terminals
CN1189708A (zh) * 1997-01-31 1998-08-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装有模制型电子部件的连接器
JPH10335003A (ja) * 1997-06-03 1998-1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JP2006173414A (ja) * 2004-12-16 2006-06-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ノイズ防止用コンデンサの接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3636B2 (ja) * 1991-07-19 1994-12-1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付きコネクタ
JPH0888055A (ja) * 1994-09-16 1996-04-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金属板材のハンダ付け構造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H0945385A (ja) * 1995-07-31 1997-02-14 Yazaki Corp コンデンサの接続構造及びコンデンサ
JP2002170632A (ja) * 2000-12-05 2002-06-14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子部品内蔵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997852B2 (ja) * 2002-06-28 2007-10-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インサート成形コネクタ
JP2006049070A (ja) * 2004-08-04 2006-02-16 Denso Corp コネクタ部材
US7442085B2 (en) 2005-01-14 2008-10-28 Molex Incorporated Filter connector
WO2007061046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ジョイント部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US7588466B2 (en) * 2006-09-15 2009-09-1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ilter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mbination having same
JP2009182265A (ja) * 2008-01-31 2009-08-13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電極端子及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7138A (en) * 1984-05-08 1987-03-03 Nicolay Gmbh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JPH03187170A (ja) * 1989-12-15 1991-08-15 Yazaki Corp コンデンサ内蔵コネクタ
US5458508A (en) * 1993-09-06 1995-10-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a housing
US5577937A (en) * 1993-12-27 1996-11-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electronic parts and terminals
CN1189708A (zh) * 1997-01-31 1998-08-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装有模制型电子部件的连接器
JPH10335003A (ja) * 1997-06-03 1998-1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JP2006173414A (ja) * 2004-12-16 2006-06-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ノイズ防止用コンデンサの接続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7358A (zh) * 2013-02-27 2015-11-0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的统一接地结构
CN105027358B (zh) * 2013-02-27 2018-12-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的统一接地结构
CN112514250A (zh) * 2018-08-07 2021-03-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噪声滤波器及线束
CN112514250B (zh) * 2018-08-07 2024-07-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噪声滤波器及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3269B1 (en) 2015-07-08
KR101396466B1 (ko) 2014-05-20
EP2523269A1 (en) 2012-11-14
JP2012238710A (ja) 2012-12-06
JP5699792B2 (ja) 2015-04-15
US20120289087A1 (en) 2012-11-15
KR20120127228A (ko) 2012-11-21
CN102780105B (zh) 2014-11-26
US8602821B2 (en) 2013-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0105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679212B2 (ja) 中継端子
US91122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reliability
US9379460B2 (en) Terminal welded and crimped to a wire and a shrinkable tube covering the wire and the terminal
KR101494983B1 (ko) 도전성 연결 부재, 도전성 연결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및 도전성 연결 부재가 전극으로 된 배터리
US9373910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terminal
US8759679B2 (en) Wire to conductive metal plate laser welding structure
US20170025769A1 (en)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wire connection and electrical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aid terminal
WO2014129080A1 (ja) 圧着端子、圧着接続構造体及び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WO2009037884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02008791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7690B2 (ja) 電池
CN102570101A (zh) 汇流条
US7789703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hield electrically coupled to a cable shield
CN104126252A (zh) 电线连接结构体、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具备电线连接结构体的连接器、以及压接用模
CN101263572B (zh) 具有改善的电连接装置作为线圈的热机起动器接触器
JP660166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10700447B2 (en) Terminal with sealing features for crimping on an electric wire
US11721916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bus bar and cable
JP6200366B2 (ja) 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5379022A (zh) 端子及采用端子的连接结构
JP6551295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09130620A (ja) アンテナ給電装置
JP2022131072A (ja) コネクタ
JP2019096473A (ja) 端子付き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