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761032A - 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1032A
CN102761032A CN2012101266200A CN201210126620A CN102761032A CN 102761032 A CN102761032 A CN 102761032A CN 2012101266200 A CN2012101266200 A CN 2012101266200A CN 201210126620 A CN201210126620 A CN 201210126620A CN 102761032 A CN102761032 A CN 102761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lug
socket
switch
switch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66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1032B (zh
Inventor
金沢邦俊
户田贤一
东山哲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61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1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1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10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座,无论插头的接地电极设置在哪个位置,都能够可靠地检测该插头的插入。插座(1)在具有插头插入孔的电绝缘性的插座壳体内装入有开关机构,该开关机构由至少一个信号触点、设置有第1接点部(8c1)的第1开关触点(8)、以及设置有与所述第1接点部接触的第2接点部(9c1)的第2开关触点(9)构成,第1、第2开关触点利用导电性的可弹性变形的臂片形成一方的开关触点(9),通过插头向插头插入孔(3)的插入,该插头滑动地接触由该臂片构成的开关触点并发生位移,第1、第2开关触点安装有使该开关触点的接点部动作的电绝缘性的推进件(10)。

Description

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插头插入并连接的连接器即插座,该插头与耳机或麦克风等连接,更具体地讲,涉及具有能够检测插头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中的插头插入检测机构的插座。
背景技术
具有插头插入检测机构的插座已被公知,该插头插入检测机构大致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在插头的电极与被设于插座壳体内的触点之间进行电连接来实现检测,另一种类型是在插座壳体内设置开关机构,根据该开关机构的动作来实现检测。
前一种类型例如已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该专利文献1的插头插入检测装置如图14A、14B所示,在连接了3极插头15的4极端子17中,该4极端子17被设于构成插座的壳体内,该4极端子17具有:第1和第4端子17a、17d,其在插头15被插入时与插头的接地部16a接触;以及第2和第3端子17b、17c,其在该插头15被插入时至少不与插头的接地部16a接触。该4极端子17在插头15未被插入的状态下,4极端子17的1号插针17a的电压与电源Vcc的电压相等。在这种状态下,3极插头15在从箭头A方向移动而插入4极端子17中并与其连接时,4极端子17的1号插针17a与3极插头的接地部16a接触,因而1号插针17a和4号插针17d之间短路,1号插针17a的电压成为0V。由此,检测到3极插头15向4极端子17的插入。另外,4极端子17的1~4号插针17a~17d形成为触点端子。
后一种类型例如已在下述专利文献2、3中公开。在这些专利文献2、3中,专利文献2的插头插入检测机构20如图15A~15E所示,由被装配于壳体21中的第1套筒弹簧22、接触第1套筒弹簧22并离开的主弹簧23、和第2套筒弹簧24构成,向插头插入孔21a插入电信号用和光信号用的任意一种插头,都能够识别并检测这些插头。另外,符号p1~p4表示设于电信号用插头的电极,电极p1是接地(Ground)电极,由第1套筒弹簧22和接触弹簧23构成开关机构,并且这些弹簧成为开关触点。
·电信号用插头的插入检测
在电信号用插头p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21a中时,如图14A、图14B所示,第1套筒弹簧22的作用部22b与电信号用插头p的圆周侧部抵接而后退,该作用部22b的背后的接片部22c与接触弹簧23的接触部23b接触而通电。通过该通电,检测到某种插头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21a中,另外由于第1套筒弹簧22和第2套筒弹簧24通电,因而能够判别该插头是电信号用插头p。
·光信号用插头的插入检测
在光信号用插头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21a中时,与插入电信号用插头p时一样,第1套筒弹簧22和接触弹簧23通电。此时,第1套筒弹簧22的作用部22b与插头的圆周侧部抵接而后退,因而第2套筒弹簧24的前端接触部24b也与插头圆周侧部的上方的部位接触。但是,光信号用插头由于在其圆周侧没有如电信号用插头p具有的套筒电极p4那样的导电性部件,因而第1套筒弹簧22和第2套筒弹簧24不导通,而处于不导通状态。其结果是,第1套筒弹簧22和接触弹簧23导通,由此检测到某种插头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21a中,另外由于第1套筒弹簧22和第2套筒弹簧24处于不导通状态,因而判别该插头不是电信号用插头而是光信号用插头。另外,下述专利文献3的插座也能够检测电信号用插头的插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8766号公报(第0010、0011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23960号公报(第0049~0053段,图2)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9122号公报(第0029~0032段,图5)
上述专利文献1~3的插座都是在插头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中时,能够利用被装配于壳体内的插头插入检测机构(装置)检测该插入。但是,这些插头插入检测机构都是根据插头的接地(Ground)电极与被设于插座壳体内的触点的电连接来检测插头插入,因而插头被限定为仅是接地电极位于特定位置的插头,在接地电极位于与该位置不同的位置(部位)时,不能检测该插头的插入。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插头插入检测装置中,插头的接地部(接地电极)与4极端子的两个插针由于插头的插入而短路,根据该短路来检测插头插入,因而在插头的接地部位于不同的位置时不能检测该插头的插入。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3的插头插入检测装置也一样,根据插头电极与构成开关机构的开关触点及另一个触点之间的电连接来检测插头插入,因而在插头的接地电极位于不同的部位时,同样不能检测该插头的插入。
这种插头与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插座进行连接来使用,该电子设备例如有数字音频播放器、便携式CD播放器、MD录制器、便携式磁带播放器、便携式磁带录制器、微型磁带录制器等。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插头当然是适合于各个电子设备的插头,近年来这些电子设备通过装入有各种功能而实现多功能化,对应这种趋势,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插头的电极数量也增加,并且这些插头的电极被设置在与过去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尤其是在这些插头中出现了接地电极被设于和过去的插头不同的位置的插头。即,过去的插头例如如同在上述专利文献1~3中出现的插头那样,其接地电极按照图13A所示被设于距离前端电极最远的位置即壳体侧。但是,例如根据欧洲等各个国家或者电子设备的种类,也存在不设于该位置,而是按照图13B所示设于前端电极与插头壳体之间、即电极之间的中途位置的插头。并且,这些插头中的前一种类型的插头虽然能够利用上述专利文献1~3的插座来检测插头的插入,但是不能利用这些插座来检测后一种类型的插头的插入。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将上述专利文献1~3的插座改进成为也能够应用于后一种类型的插头的方案。这种改进大致有如下方法:变更构成插头检测机构的触点或者开关机构的位置以能够应用于这种插头的方法,或者再追加诸如相同的插头检测机构的方法。但是,这些改进方法中的前一种改进方法,针对接地电极的位置不同的每种插头需要其专用的插座,为此必须准备每种插头的插座,导致品种增多,而且管理起来比较麻烦,且成本升高。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3的插座中,开关机构的位置变更困难,如果勉强地将开关机构变更到接近插头插入口的位置,在插入插头时有时噪声通过耳机而进入耳朵中。另外,后一种的改进方法是装配多个插头检测机构,而这种装配方式导致插座变大型、以及构造的复杂化和成本升高,因而不能得到实际应用。
由于现有技术的插座存在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者们尝试了如下改进:使得能够检测前一种及后一种类型中的哪种插头插入,即能够共同地进行检测,而且在插头电极的位置有变更时,根据该变更使插座壳体内的另一个触点的位置能够应对插头电极。过去的插座通过插头电极与插座壳体内的触点的电连接来进行插头插入检测,因而在这种尝试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出现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想到不依赖上述的电连接,即无论是哪个插头电极,都使该插头电极不与开关机构电连接,而如果使开关在插头插入时进行动作,则无论接地电极位于哪个位置都能够检测插头插入,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见解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无论插头的接地电极设置在哪个位置,都能够可靠地检测该插头的插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能够将检测插头插入的开关机构设置在插座壳体内的任意位置,并且将该开关机构设置在预定位置,由此能够降低插头插入时的噪声。
本发明的再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即使插头电极的位置被变更,也能够将插座内的能够应对伴随有该变更的插头电极的信号触点设置在插座壳体内。
前述目的能够利用以下手段实现。根据本申请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插座,在具有插头插入孔的电绝缘性的插座壳体内装入有开关机构,该开关机构由至少一个信号触点、设置有第1接点部的第1开关触点、以及设置有与所述第1接点部接触的第2接点部的第2开关触点构成,所述插座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利用导电性的可弹性变形的臂片形成至少任意一方的开关触点,在由该臂片构成的开关触点上安装有电绝缘性的推进件,通过插头向所述插头插入孔的插入,该插头与该推进件滑动接触并使其移位而使该开关触点的接点部动作。
另外,第二方式的插座是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关触点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
另外,第三方式的插座是根据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由具有滑动面的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体构成,该滑动面供所述插头滑动接触,所述合成树脂成型体通过模塑成型被固定于所述开关触点。
另外,第四方式的插座是根据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是通过在所述开关触点上涂敷电绝缘性树脂而形成的。
另外,第五方式的插座是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机构的所述第1、第2开关触点的所述第1、第2接点部由常闭接点或者常开接点构成,通过插头向所述插头插入孔的插入,所述开关机构断开或者闭合。
另外,第六方式的插座是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触点及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都设有:固定至所述插座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和设有与印刷布线基板接触连接的基板接触部的基板接触脚部,所述插座壳体在其内部设有与所述插头插入孔连通,并且载置于印刷布线基板的面开口的预定大小的空间,所述插座壳体收纳所述信号触点及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并且使所述基板接触脚部位于所述开口侧,使所述基板接触部从开口向外方突出。
根据第一方式的插座,在向插头插入孔中插入时,插头电极不与开关机构电连接,因而无论插头的接地电极设置在哪个位置,都能够可靠地检测插头的插入。并且,能够将开关机构设置在插座壳体内的任意位置,并且将该开关机构设置在预定位置,由此能够降低插头插入时的噪声。另外,即使插头电极的位置被变更,也能够将插座内的能够应对伴随有该变更的插头电极的信号触点设置在插座壳体内。
根据第二方式的插座,在插头插入时,开关机构能够顺利动作。
根据第三方式的插座,推进件向开关触点的固定牢靠。
根据第四方式的插座,能够容易向开关触点设置推进件。
根据第五方式的插座,尤其是通过将开关机构设为常闭接点,即使水进入时也能够使开关机构动作,并可靠地检测插头的插入。
根据第六方式的插座,信号触点及第1、第2开关触点各自的基板接触脚部被设于插座壳体的开口侧,因而能够使插座扁平化及小型化。并且,这些触点的基板接触部从开口向外方突出,因而能够利用各个触点的基板接触脚部的弹性使基板接触部在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图案上滑动,并且可靠地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A、图1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A是插头未插入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插座壳体内的多个触点的配置简要图。
图2A-图2E是从预定的各个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插座的图,图2A是仰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后视图,图2D是一侧的侧视图,图2E是另一侧的侧视图。
图3A、图3B表示图2所示的插座,图3A是以尤其能够观察上方及其周围的方式而图示的立体图,图3B是以尤其能够清楚地观察底面的方式而图示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将图3A分解得到的图,图4A是插座壳体的立体图,图4B是触点的立体图。
图5A、图5B是将图3B分解得到的图,图5A是插座壳体的立体图,图5B是触点的立体图。
图6A是GND触点的立体图,图6B是R触点的立体图。
图7A是MIC触点的立体图,图7B是SW1触点的立体图。
图8A、图8B表示SW2触点,图8A是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9A、图9B表示图8所示的SW2触点,图9A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8所示的SW2触点的立体图,图9B是将推进件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是L触点的立体图,图10B是锁定销的立体图。
图11A、图11B是说明插头插入检测的图,图11A是插头未插入状态的剖视图,图11B是插头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与图1B不同的多个触点的配置简要图。
图13A、图13B表示公知的插头,图13A是一种类型的插头侧视图,图13B是另一种类型的插头侧视图。
图14A、图14B表示具有一种现有技术的插头插入检测装置的插座,图14A是插头未插入状态的示意图,图14B是插入状态的示意图。
图15A-图15E表示具有另一种现有技术的插头插入检测机构的插座,图15A是插座背面的剖视图,图15B是插座平面的剖视图,图15C是插座底面的俯视图,图15D和图15E是沿侧面剖切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插座;2插座壳体;3插头插入孔;4空间;41~47安装槽;5接地连接用触点;5a壳体固定部;5b基板连接脚部;5b1基板接触部;5c插头连接臂部;5c1插头接触部;6耳机右侧信号用触点;6b基板连接脚部;6b1基板接触部;6c插头连接臂部;6c1插头接触部;6麦克风信号连接用触点;6b基板连接脚部;6b1基板接触部;6c插头连接臂部;6c1插头接触部;8第1开关触点;8a壳体固定部;8b基板连接脚部;8b1基板接触部;8c开关臂部;8c1接点部;9第2开关触点;9a壳体固定部;9b基板连接脚部;9b1基板接触部;9c1接点部;10推进件;10a滑动面;11耳机左侧信号用触点;12锁定销;11b基板连接脚部;11b1基板接触部;11c插头连接臂部;11c1插头接触部;13插头;14电极部;14a~14d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下面示出的实施方式仅用来示例用于具体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插座,不能理解为将本发明限定于此,而是同样能够适用于权利要求书包含的其它实施方式。
参照图1A、图1B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概况。另外,图1A、图1B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图1A是插头未插入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插座壳体内的多个触点的配置简要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1由以下部分构成:插座壳体2,在其正面设置用于插入连接插头13的插头插入孔3;第1~第4触点5~7、11,其被装配在该插座壳体内,分别与插头13的插头电极部14即第1~第4电极14a~14d电连接(参照图3A、图3B、图4A、图4B);第1、第2开关触点8、9(参照图3、图4);以及锁定销12,其同样装配于该插座壳体2,防止插头13的松脱(参照图4A、图4B、图5A、图5B)。该插座1形成为能够安装于被省略图示的印刷布线基板上的构造。
如图1A、图1B所示,插头13具有:插头电极部14,其设有多个电极14a~14d;插头壳体15,其支撑并固定该电极部,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以及导线16,其被固定于该插座壳体的后方,并与多个电极14a~14d连接。电极部14由第1~第4电极14a~14d构成,从插头壳体15起朝向前方依次是接地连接用、耳机右侧信号连接用、麦克风信号连接用、以及麦克风左侧信号连接用的各个电极。这些电极与插座内的触点GND、R、MIC及L连接。另外,这些电极不限定于这种顺序,也可以按照后面所述进行任意变更。这些电极中的第1~第3电极14a~14c由筒状电极体构成,该筒状电极体具有预定的直径以及长度方向上的预定长度,并在内部设置贯通孔,这些筒状电极体利用良好导电体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前端的第4电极14d利用良好导电体的金属材料形成,具有炮弹型的前端电极部、和从该电极部向后方延伸的细棒的棒状导体。另外,该插头的直径例如为3.5mm或者2.5mm。
参照图2A~图5B详细说明图1所示的插座的结构。另外,图2A、图2B是从预定的各个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插座的图,图2A是仰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后视图,图2D是一侧的侧视图,图2E是另一侧的侧视图。图3A、图3B表示图2A、图2B所示的插座,图3A是以尤其能够观察上方及其周围的方式而图示的立体图,图3B是以尤其能够清楚地观察底面的方式而图示的立体图。图4A、图4B是将图3A分解得到的图,图4A是插座壳体的立体图,图4B是触点的立体图。图5A、图5B是将图3B分解得到的图,图5A是插座壳体的立体图,图5B是触点的立体图。
如图2A~图5B所示,插座1由以下部分构成:插座壳体(以下称为壳体)2,在其正面设置供插头13插入的插头插入孔(以下称为插入孔)3;以及安装于该壳体的多个例如6个触点5~11和锁定销12。多个触点指第1~第4触点5~7、11、和第1、第2开关触点8、9。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第4触点中的第1触点5是接地连接用触点(以下称为GND触点),第2触点6是耳机右侧信号连接用触点(以下称为R触点),第3触点7是麦克风信号连接用触点(以下称为MIC触点),第4触点11是耳机左侧信号连接用触点(以下称为L触点)。另外,由第1开关触点(以下称为SW1触点)8和第2开关触点(以下称为SW2触点)9构成用于检测插头13的插入的开关机构。
如图2A、图2B所示,壳体2由长方体形状的块体构成,该块体具有:长方形状的底壁面2a,其具有预定的宽度和长度;侧壁面2b~2e,其从该底壁面的周围立起设置至预定高度处;以及上壁面2f,其将这些侧壁面的顶部连接,壳体2利用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体形成。
在插座1被安装于便携式音频播放器等设备(以下也称为便携式设备)时,这些侧壁面2b~2e中的侧壁面2d成为从在该便携式设备的外壳的外壁面设置的开口中露出的正面壁(前面壁)。该侧壁面即正面壁2d形成为从底壁面2a朝向上壁面2f倾斜预定角度例如约80°角度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的角度是根据便携式设备的外壳形状而确定的。在该正面壁2d形成有供插头13的插头电极部14插入的插入孔3。该壳体2在其内部形成有与该插入孔3连通的预定大小的空间部4。该空间部4形成为从底壁面2a朝向上壁面2f凹陷预定深度的凹坑。另外,插入孔3形成为能够插入直径3.5mm或者2.5mm的插头的大小。
在壳体2的空间部4即凹坑的内壁面中,如图5A所示,按照从正面壁2d侧朝向背面壁2e侧的顺序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GND触点5的安装槽41、用于安装R触点6的安装槽42、用于安装MIC触点7的安装槽43、用于安装L触点11的安装槽44、用于安装SW1触点8的安装槽45、用于安装SW2触点9的安装槽46。这些安装槽41~46中的几个安装槽41~44形成于侧壁2c侧,其它安装槽45、46形成于另一个侧壁2b侧。通过将各个安装槽分开于两侧壁侧,能够将多个触点分开且高效紧凑地设置在壳体内。另外,在上壁面2f形成有用于安装锁定销12的安装槽47(参照图4A、图4B)。各个安装槽41~46形成为大小能够将后述的触点的壳体固定部压入的嵌入槽。
参照图6A~图10B来说明这些触点。另外,图6A是GND触点的立体图,图6B是R触点的立体图。图7A是MIC触点的立体图,图7B是SW1触点的立体图。图8A、图8B表示SW2触点,图8A是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9A、图9B表示图8A、图8B所示的SW2触点,图9A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8A、图8B所示的SW2触点的立体图,图9B是将推进件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A是L触点的立体图,图10B是锁定销的立体图。
多个(6个)触点5~7、11即GND触点5、R触点6、MIC触点7和L触点11构成为分别具有插头连接臂部、基板连接脚部、和用于固定于壳体2的壳体固定部,该插头连接臂部具有与插头13的第1~第4电极14a~14d连接的插头接触部,该基板连接脚部具有与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连接的基板接触部,各个触点被安装于壳体2内并固定于此,并且将各个触点的基板连接部整齐排列地配置于壳体2的底壁面2a侧,将插头接触部整齐排列地配置于壳体2的空间部4内的内壁面侧。并且,SW1触点8和SW2触点9构成为也具有基板接触部和壳体固定部,并且以将其基板接触部配置于壳体2的底壁面2a侧的方式被安装于壳体2内并固定于此。
在这些多个触点5~11被安装于壳体2时,各个触点的基板连接脚部被设于底壁面2a侧,因而能够实现插座的小型化,尤其能够实现插座的扁平化和薄型化。即,由于基板连接脚部位于大致同一面上,因而在装配于壳体时,能够使该壳体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使插座扁平化和薄型化。并且,这些触点能够从同一底面侧进行插入嵌入,因而向壳体内的装配及固定变简单。下面,详细说明这些触点的结构。
如图6A所示,GND触点5具有:壳体固定部5a,其嵌入壳体2的安装槽41中并固定于此;基板连接脚部5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插头连接臂部5c,其从该边弯折并向相同方向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在这些基板连接脚部5b和插头连接臂部5c的各个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5b1和插头接触部5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即,壳体固定部5a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和宽度的预定面积的矩形状的板状片。该板状片与壳体2的安装槽41的形状吻合。该壳体固定部5a形成为比基板连接脚部5b、插头连接臂部5c宽。利用该宽幅部分使得向壳体2的固定变稳定。基板连接脚部5b形成为板状片,该板状片具有弹性,从壳体固定部5a的一边向一个方向弯折成大致钝角状,并以预定宽度且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该板状片形成为从壳体固定部5a朝向前端部向下方缓缓弯曲,而且前端向上方弹起的形状,在端部设有基板接触部5b1。在将安装了触点5的插座1固定于印刷布线基板上时,该基板连接脚部5b的基板接触部5b1滑动地接触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并且,插头连接臂部5c以从壳体固定部5a的一边接近该壳体固定部的方式进行弯折,在其前端设有插头接触部5b1
如图6B所示,R触点6与GND触点5一样地具有:壳体固定部6a,其嵌入壳体2的安装槽42中并固定于此;基板连接脚部6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弯折成大致钝角状,并向一个方向以预定宽度且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U字型的插头连接臂部6c,其从对置的另一边弯折成大致U字型,且具有弹性,在基板连接脚部6b和插头连接臂部6c的各个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6b1和插头接触部6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
如图7A所示,MIC触点7与GND触点5一样地具有:壳体固定部7a,其嵌入壳体2的安装槽43中并固定于此;基板连接脚部7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弯折成大致钝角状,并向一个方向以预定宽度且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U字型的插头连接臂部7c,其从对置的另一边弯折成大致U字型,且具有弹性,在基板连接脚部7b和插头连接臂部7c的各个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7b1和插头接触部7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
如图7B所示,SW1触点8具有:一对壳体固定部8a,其固定于壳体2的安装槽45中;基板连接脚部8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大致呈钝角以预定长度且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开关臂部8c,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预定长度,在基板连接脚部8b的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8b1,在开关臂部8c的前端设置接点部8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更加详细地讲,一对壳体固定部8a由预定的宽度和长度的面积比较大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片构成,并且是能够插入固定于壳体2的安装槽45中的大小。该板状片的面积比较大,因而在壳体2的安装槽45中的固定变稳定。基板连接脚部8b由板状片构成,在前端设有基板接触部8b1,该板状片从壳体固定部8a的一边向一个方向弯折成大致钝角,并以预定宽度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开关臂部8c由从壳体固定部8a的一端(图中的长度方向)以预定的宽度和长度延伸设置的臂片构成,在该臂片的前端设有接点部8c1
如图8A、图8B和图9A、图9B所示,SW2触点9与SW1触点8一样地具有:壳体固定部9a,其固定于壳体2的安装槽46中;基板连接脚部9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呈钝角以预定长度且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开关臂片部9c,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另一边延伸设置预定长度,且具有弹性,在基板连接脚部9b的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9b1,在开关臂片部9c的前端设置接点部9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开关臂片部9c在其中途安装有电绝缘性的推进件10。
更加详细地讲,壳体固定部9a由预定的宽度和长度的面积比较大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片构成,并且是能够插入固定于壳体2的安装槽46中的大小。基板连接脚部9b由板状片构成,在前端设有基板接触部9b1,该板状片从壳体固定部9a的一边向一个方向弯折成大致钝角,并以预定宽度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开关臂片部9c由“大致弓型”乃至“く状”的板状片构成,该板状片从壳体固定部9a的一端以预定宽度且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该板状片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被安装于壳体2内时朝向插头插通路径的方向鼓起,在开关臂片部9c的前端设有接点部9c1,在其中间部设有电绝缘性的推进件10。即,开关臂片部9c向远离用于将壳体固定部9a和接点部9c1连接的线的方向鼓起,并弯折成为“大致く状”,且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成为山型突起9co(参照图9B)。并且,在该山型突起9co安装有电绝缘性的推进件10。通过在中间部位设置推进件10,在插入插头时开关能够顺利动作。
推进件10如图8A、图8B、9A、图9B所示利用绝缘块形成,在其一面具有与插头13的电极部14抵接的滑动面10a,以便于该电极部滑动,在其相反面具有固定部10b。由绝缘块构成的推进件10通过树脂模塑成型而固定于开关臂片部9c的山型突起9co,并与其成为一体,或者利用任意的固定粘接单元固定于开关臂片部9c。另外,推进件10不限于树脂绝缘块,也可以使用绝缘性涂料通过该涂敷而形成。SW2触点9以成为常闭接点的方式被装配于壳体2内,使得接点部9c1始终与SW1触点8的接点部8c1接触。通过设为常闭接点,在水进入插座内时,其应对性能优于常开接点。通过插头的插入,插头的电极部与推进件10抵接并被压动,从而该常闭接点断开。
如图10A所示,L触点11与MIC触点7一样地具有:壳体固定部11a,其嵌入壳体2的安装槽44中并固定于此;基板连接脚部11b,其从该壳体固定部的一边弯折成大致钝角状,并向一个方向以预定宽度且呈直线状地较长地延伸设置,且具有弹性;以及U字型的插头连接臂部11c,其从对置的另一边弯折成大致U字型,且具有弹性,在基板连接脚部11b和插头连接臂部11c的各个前端设置基板接触部11b1和插头接触部11c1,再通过良好导电性的板状体的冲剪弯折加工而形成。
锁定销12如图10A所示形成为大致呈U字状且具有弹性的细棒状体,锁定销12具有对置的一对弹性脚部12b、12c、以及将这些弹性脚部接合的连接部12a。
将这些触点5~11装配于壳体2,从而装配插座1。在装配该插座1时,首先将各个触点5~11嵌入壳体2的各个安装槽41~46中并固定于此。然后,将锁定销12插入壳体2的安装槽47中并固定于此,由此完成装配。通过这样进行装配,各个触点5~11各自的基板连接脚部5a~11a被设于壳体2的底壁面2a侧,同时处于各个基板连接脚部5a~11a的各个基板接触部5a1~11a1从底壁面2a突出的状态,并且处于各个触点5~11各自的插头接触部5c1、6c1、7c1和11c1在同一方向即侧壁2c侧整齐排列的状态。另外,SW1和SW2触点8、9处于第1、第2接点部8c1和9c1在侧壁2b侧整齐排列并接触的状态。锁定销12在该锁定销与L触点11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利用该间隙以预定的力来夹持插头13的前端部。通过这样进行装配,各个触点的基板连接脚部被设于底壁面2a侧,因而插座能够实现小型化,尤其能够实现扁平化和薄型化。即,由于基板连接脚部位于大致同一面上,因而在装配于壳体时,能够使该壳体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使插座扁平化和薄型化。并且,这些触点能够从同一底面侧进行插入及嵌入,因而向壳体内的装配及固定变简单。
将这样装配的插座1放置于印刷布线基板(省略图示),利用设备外壳将该插座1按压在印刷布线基板上,由此实现固定。印刷布线基板具有预定的大小,在其表面上与各个触点5~11的各个基板接触部5a1~11a1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布线图案。另外,设备外壳大致呈箱型形状,在一侧壁面上形成有大小为插座1的正面壁2d部分能够进入的“コ”状开口。因此,设备外壳和印刷布线基板以中间隔着插座1的状态被固定,从而完成插座的安装。通过这样进行安装,基板接触部在布线图案上滑动,插头13的电极和布线图案被可靠地电连接。
将插头13插入到这样装配的插座1的插入孔3中,插头的电极14a~14d与壳体2内的各个触点5~11的各个插头接触部5a1~11a1接触。同时,插头13的电极部14与SW2触点9的推进件10的固定部10b抵接并滑动,推进件10的滑动面10a使该SW2触点9位移,使SW2触点9的接点部9c1离开SW1触点8的接点部8c1,此前处于接触及导通状态的电路被断开。即,在插头13插入之前,接点部9c1和接点部8c1按照图11A所示而接触,在插头13被插入后,如图11B所示,接点部9c1离开接点部8c1,电路被断开。根据这种断开状态,能够检测到插头13被插入到插头插入孔3中。
根据该插座1,SW2触点9不需与插头13的电极部14电连接,即可进行插头插入检测。其结果是,无论插头13的接地电极被设于哪个位置,都能够可靠地检测插头的插入。并且,能够将检测插头的插入的开关机构设置在壳体2内的任意位置,并且通过将该开关机构设置在预定的位置例如插头插入孔附近,能够降低插头插入时的噪声。另外,即使插头电极的位置被变更,由于开关机构(触点)和另一个触点被分离,因而能够将插座内的能够应对伴随有该变更的插头电极的信号触点5~7、11设置在壳体2内。即,如图12所示,在壳体2内,能够与开关触点SW1、SW2的设置位置无关地变更其它触点GND、MIC、R、L。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常闭接点来构成开关机构,但也可以利用常开接点。

Claims (6)

1.一种插座,其在具有插头插入孔的电绝缘性的插座壳体内装入有开关机构,该开关机构由至少一个信号触点、设置有第1接点部的第1开关触点、以及设置有与所述第1接点部接触的第2接点部的第2开关触点构成,所述插座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利用导电性的可弹性变形的臂片形成至少任意一方的开关触点,在由该臂片构成的开关触点上安装有电绝缘性的推进件,通过插头向所述插头插入孔的插入,该插头与该推进件滑动接触并使其移位而使该开关触点的接点部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关触点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由具有滑动面的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体构成,该滑动面供所述插头滑动接触,所述合成树脂成型体通过模塑成型被固定于所述开关触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件是通过在所述开关触点上涂敷电绝缘性树脂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机构的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的所述第1接点部、第2接点部由常闭接点或者常开接点构成,通过插头向所述插头插入孔的插入,所述开关机构断开或者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触点及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都设有:固定至所述插座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和设有与印刷布线基板接触连接的基板接触部的基板接触脚部,所述插座壳体在其内部设有与所述插头插入孔连通,并且载置于印刷布线基板的面开口的预定大小的空间,所述插座壳体收纳所述信号触点及所述第1开关触点、第2开关触点,并且使所述基板接触脚部位于所述开口侧,使所述基板接触部从开口向外方突出。
CN201210126620.0A 2011-04-27 2012-04-26 插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1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0214 2011-04-27
JP2011100214A JP2012230877A (ja) 2011-04-27 2011-04-27 ジャ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1032A true CN102761032A (zh) 2012-10-31
CN102761032B CN102761032B (zh) 2016-09-14

Family

ID=47055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662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1032B (zh) 2011-04-27 2012-04-26 插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30877A (zh)
CN (1) CN10276103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4632A (zh) * 2012-12-30 2013-04-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降噪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7072B2 (ja) 2012-12-27 2017-03-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98304B2 (ja) * 2014-01-22 2018-03-20 Koa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5677U (zh) * 1981-03-26 1982-09-30
JPH11288766A (ja) * 1998-04-01 1999-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グ挿入検知装置
CN1841856A (zh) * 2005-03-29 2006-10-04 Smk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JP2007323960A (ja) * 2006-05-31 2007-12-13 Smk Corp ジャックのプラグ挿入検出機構
CN201117997Y (zh) * 2007-11-19 2008-09-17 吴全象 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
JP201100912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このコンタクトを用いたソケ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36142B2 (ja) * 1993-07-21 1997-07-30 木谷電器株式会社 ピンジャック及びそのスイッチ端子並びにそのスイッチ端子の製造方法
JP3166588B2 (ja) * 1995-10-31 2001-05-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の短絡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5677U (zh) * 1981-03-26 1982-09-30
JPH11288766A (ja) * 1998-04-01 1999-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グ挿入検知装置
CN1841856A (zh) * 2005-03-29 2006-10-04 Smk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JP2007323960A (ja) * 2006-05-31 2007-12-13 Smk Corp ジャックのプラグ挿入検出機構
CN201117997Y (zh) * 2007-11-19 2008-09-17 吴全象 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
JP201100912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このコンタクトを用いたソケ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4632A (zh) * 2012-12-30 2013-04-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降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30877A (ja) 2012-11-22
CN102761032B (zh)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1071B2 (en) Contact-support mechanism for increased retention force
CN100472884C (zh) 低感应屏蔽连接器
US2007014906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oldering characteristic to be mounted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01039003B (zh) 插孔
US7637780B2 (en) Connector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 combination of at least two connectors
CN109616790A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器
TW200805818A (en) Boardmount header to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CN101872924A (zh) 具有端子模组的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250239A (zh) 适用于轴向定位的连接器组件
CN1650481B (zh) 安装到匹配连接器的连接器
CN101183760A (zh) 电连接器
CN101627510B (zh) 具有接地引脚的电连接器
CN102761032A (zh) 插座
CN201741888U (zh) 插座护套
JP5448606B2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このコンタクトを用いたソケット
CN101371405B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外壳以及它们的生产方法
CN102369639B (zh) 插接连接装置
ATE386355T1 (de) Steckbuchse für telekommunikations- und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e
CN116130991A (zh) 推动式接线端子及导线组件
KR101321656B1 (ko) 고속 메모리 카드 어댑터와 소켓용 커넥터
CN101083374A (zh) 插座的插头插入检测机构
US20120309223A1 (en) Guide element for a connector device
WO2014058186A1 (ko) 고속 메모리카드 어댑터와 소켓용 커넥터
CN102651510B (zh) 插座
CN2727998Y (zh) 电子卡连接器(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