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9892B - 片材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39892B CN102739892B CN201210046273.0A CN201210046273A CN102739892B CN 102739892 B CN102739892 B CN 102739892B CN 201210046273 A CN201210046273 A CN 201210046273A CN 102739892 B CN102739892 B CN 1027398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main body
- laminated
- conveying device
- side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38—Modular devices, i.e. a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components, 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7—Connection or assembly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以简单的、防止安装到该片材输送装置表面的装饰盖被无意间移开的结构可装卸地安装该装饰盖。该片材输送装置包括:主体,其包括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第一层叠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以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打开和关闭;以及第二层叠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层叠盖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来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所述外表面,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打开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关闭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卸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具有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打印装置、传真装置、扫描装置、多功能机中,具有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通过沿该输送路径输送片材,读取形成在该片材上的图像,或在该片材上形成图像。
作为与具有这样的输送机构的片材输送装置有关的发明,已知有专利文件1记载的发明。专利文件1记载的传真装置,通过螺钉等可相对于装置表面装卸地安装有由丙烯酸类树脂等透明塑料制成的透明板部,以使该装置的外观多样化。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3-072191号公报
这里,专利文件1记载的传真装置,通过将具有图案的纸等装饰物夹持在透明板部与装置表面之间,透过透明板部,能看到该装饰物的装饰图案,从而装饰该传真装置的外观。在专利文件1记载的传真装置中,通过卸下螺钉和更换夹持在透明板部与装置表面之间的装饰物,可以变换装饰图案,从而使该装置的外观多样化。
然而,对于专利文件1记载的传真装置,为了从装置表面卸下透明板部,需要从透明板部的四个角卸下各螺钉。因此,对于专利文件1记载的传真装置,为了装卸透明板部,需要卸下和安装多个螺钉的操作,增加了用户的繁琐作业。
有鉴于此,考虑了简化用于装卸透明板部这样的盖构件的结构。如果简化了装卸盖构件的结构,则通过对盖构件的简单操作就能容易地将该盖构件相对于装置表面进行装卸。但这样一来,即使在不需要卸下时(例如,在装置正常使用时等),也可能无意间接触盖构件,导致盖构件从装置表面掉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进行将盖构件再次安装到装置表面的繁琐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涉及一种具有沿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以简单的、防止安装到该装置表面的装饰盖被无意间移开的结构可装卸地安装该装饰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主体,其包括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第一层叠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以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打开和关闭;以及第二层叠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层叠盖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来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所述外表面,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打开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关闭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卸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主体,其包括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第一并排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该第一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预定量;以及第二并排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使得所述第二并排盖在第一位置形成与所述第一并排盖相邻的、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上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并排盖包括: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最靠近所述第一并排盖的边缘,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能移动,所述第二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使得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的所述边缘能沿远离所述第一并排盖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主体,其包括输送路径;第一层叠盖和第二层叠盖,它们相对于所述主体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层叠盖和所述第二层叠盖能通过与第一配合机构的相互作用彼此卸下;以及第一并排盖和第二并排盖,它们相对于所述主体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并排盖和所述第二并排盖中的一个能通过与第二配合机构的相互作用从所述主体拆下,其中,与所述第一配合机构的所述相互作用不同于与所述第二配合机构的所述相互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功能机的外部立体图。
图2是示出盖盘被转动了的状态的多功能机外观图。
图3是示出上部盖被打开,并且盖盘转动至使用位置的状态的多功能机外观图。
图4是示出片材盖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上部盖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6是示出第一顶盖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7是上部盖呈关闭状态的第一顶盖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上部盖呈打开状态的第一顶盖附近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二顶盖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0是盖盘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二顶盖附近的剖视图。
图11是盖盘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二顶盖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作为其具体实施方式的具有片材输送单元60的多功能机1。
首先,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的总体结构。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以使用多功能机1时用户的位置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即,图1中左下侧为前侧,图1中右上侧为后侧。并且,以从前侧看多功能机1时的左右为基准,图1中左上侧为左侧,右下侧为右侧。
如图1所示,多功能机1包括主体壳体10和片材盖25。主体壳体10在该主体壳体10的内部容纳用于实现多功能机1各种功能(扫描功能、传真功能、打印功能等)的各种结构部件。
此外,主体壳体10在该主体壳体10的前侧上表面具有:操作面板11,其具有多个操作部;以及液晶显示器13,其显示各种信息。操作面板11在对多功能机1输入各种指令时使用。在主体壳体10的前表面,可装卸地安装有给纸盒12。该给纸盒12以堆叠状态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
如图1~4所示,主体壳体10在其上表面侧具有扫描单元20。扫描单元20包括:用作原稿放置台的接触玻璃21;图像传感器22;滑动轴和马达等(见图4)。接触玻璃21是所谓的“压板玻璃”,形成为沿主体壳体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比A 4尺寸略大的长方形。
图像传感器22由所谓的接触型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Sensor,CIS)构成,其读取位于接触玻璃21上的原稿片材的图像。该图像传感器22具有主扫描方向(即,主体壳体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当于A4尺寸的短边的读取范围,通过沿主体壳体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滑动轴,该图像传感器22以能在左右方向一定范围(相当于A4尺寸的长边尺寸)内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因此,该多功能机1基于控制部对马达的驱动控制,使图像传感器22沿滑动轴滑动,同时读取放置在接触玻璃21上的原稿片材的图像。
控制部包括CPU、ROM和RAM等,用作多功能机1各功能的控制中枢。并且,控制部与操作面板11相连接。因此,控制部能够根据用户针对操作面板11的输入操作,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控制。而且,控制部能够根据用户针对操作面板11的输入操作或运算处理结果,来在液晶显示器13上显示各种信息。
传真部将由扫描单元20读取的原稿片材的图像通过网络传真给用户所希望的收件人。并且,该传真部也能够通过网络接收数据(传真数据)。通过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部,在给纸盒12中的片材等上打印输出接收到的传真数据。
图像形成部基于控制部的控制,在给纸盒12中的片材上打印输出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该多功能机1通过以基于扫描单元20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为对象控制图像形成部,来实现复印功能。并且,该多功能机1通过以借助网络输入的打印数据为对象控制图像形成部,来实现打印功能。
这里,片材盖25被设置为能以主体壳体10上表面的后端为轴自由打开和关闭,当关闭了片材盖25时,片材盖25覆盖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即,接触玻璃21)(见图4)。因此,当关闭了片材盖25时,该片材盖25能将放置在接触玻璃21上的原稿片材固定在其位置上。
如图1~4等所示,片材盖25包括:盖壳体26,该盖壳体26包括盖盘30、片材引导面35、单元主体部40和上部盖45;以及位于该片材盖25的左侧部分的片材输送单60(所谓的自动进稿器(AutoDocument Feeder,ADF))。
如图1所示,盖盘30布置在片材盖25上表面的中央,被设计为能以形成在该盖盘30的一端部(右侧端部)的盘转动轴31为中心转动(见图2~4)。如图1所示,当盖盘30处于关闭状态(以下,将该位置称为关闭位置)时,盖盘30形成片材盖25的上表面,并与后述第一顶盖70和第二顶盖80的表面大致呈同一平面。
将当盖盘30处于关闭位置时,形成片材盖25的外表面的盖盘30的表面称为盖盘30的“第一表面”,将其背面侧(当处于关闭位置时内侧的表面)称为盖盘30的“第二表面”。
当盖盘30转动预定量时,该盖盘30处于预定使用位置(见图3和4)。此时,当盖盘30处于使用位置时,盖盘30的第二表面呈朝上且朝着片材输送单元60向下倾斜(见图2和3)的状态。因此,当盖盘30处于使用位置时,呈可将多个原稿片材以堆叠状态放置在该盖盘30的第二表面上的状态。也就是说,当处于使用位置时,该盖盘30用作给纸盘。
这里,在处于关闭位置的盖盘30的下方,设有片材引导面35和片材引导构件36(见图1~4)。因此,当盖盘30转动预定量从而转动到预定使用位置时(见图3和4),一对片材引导构件36和片材引导面35露出在外部。
片材引导面35是如下平面:该平面沿片材输送路径R(见图4)的一端部形成,该片材输送路径R形成于单元主体部40与片材输送单元60的下部对应的区域;并且该片材引导面35与处于使用位置时的盖盘30的一边缘相连续。因此,该片材引导面35将放置在盖盘30的第二表面上的原稿片材引导至片材输送单元60中的片材输送路径R。
片材引导构件36被设置为两个都能沿前后方向在片材引导面35上滑动。通过连动机构(未图示),该片材引导构件36与其中一个连动的另一个沿与该一个相反的方向滑动。因此,当改变一对片材引导构件36之间的间隔时,仅通过操作其中一个,就能使双方沿相互接近或分开的方向滑动。因此,在该多功能机1中,可通过操作片材引导构件36来使原稿片材以片材引导构件36为基准对齐,从而抑制原稿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歪斜。
而且,每个片材引导构件36均包括分隔板36A。该分隔板36A形成在片材引导面35的上方,与该片材引导面35之间隔有一定间隔。
如图3和4所示,在盖盘30的盘转动轴31的下方,形成有凹部37。该凹部37形成当盖盘30转动时,供盖盘30的盘转动轴31侧的端部所通过的空间。因此,通过该凹部37,该盖盘30以盘转动轴31为中心平滑地转动。而且,通过该凹部37,片材引导面35的表面与盖盘30的转动轴在高度方向上接近,从而能够使片材盖25更薄。
如上所述,在片材盖25的左侧部分,布置有片材输送单元60的主要部分(用于输送原稿片材的输送机构)。该片材输送单元60连续供给放置在盖盘30的第二表面和片材引导面35上的原稿片材,逐张分离这些原稿片材,沿形成在片材输送单元60的主要部分内的预定片材输送路径R进行输送(见图4)。该多功能机1在片材输送单元60输送原稿片材的过程中,以由扫描单元20等读取图像的方式,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
片材输送路径R形成为从盖盘30的第二表面和片材引导面35延伸、与片材引导构件36的分隔板36A的表面连续的大致U字形,并且沿片材输送单元60的左右方向延伸(见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片材引导面35的上表面沿片材输送路径R朝着分隔板36A的方向称为原稿片材的输送方向。所谓原稿片材的宽度方向,指的是沿片材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片材的宽度方向(即,片材输送单60的前后方向)。
如图3和4所示,在片材盖25的左侧部分,形成有单元主体部40和上部盖45。如上所述,单元主体部40构成盖壳体26,容纳片材输送单元60的主要机构(例如,后述输送辊对61、输送驱动辊62等)。也就是说,单元主体部40构成片材输送单元60中的主要部分。此外,在该单元主体部40内,形成片材输送路径R的一部分,以使片材引导面35附近与该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相连续(见图4)。
上部盖45能以位于单元主体部40左端部的转动轴49为中心自由转动地被轴支撑,设置为可相对于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打开和关闭(见图1~8)。该上部盖45的内侧面(下表面)和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共同形成片材输送路径R的一部分。因此,片材输送路径R形成在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与上部盖45之间的部分与片材输送路径R形成在单元主体部40内部的部分相连通,延伸到片材引导构件36的分隔板36A。
在上部盖45的上表面(下文所述的第一顶盖安装面46),可装卸地安装有第一顶盖70和装饰片D。这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在片材盖25的右侧部分,形成有第二顶盖安装面50。第二顶盖安装面50构成盖壳体26在片材盖25右侧部分的上表面,后述第二顶盖80和装饰片D可装卸地安装到该表面。后面详细说明第二顶盖安装面50的结构。
这里,参照图4详细说明多功能机1的片材输送单元60的结构。该片材输送单元60主要包括:输送辊对61、输送驱动辊62、片材施压构件63和输送从动辊64,如上所述,片材输送单元60沿预定片材输送路径R(见图4)输送原稿片材。
如图4、7和8所示,输送辊对61设置为经由片材输送路径R而相互面对的一对辊,根据控制部的控制,夹持位于片材输送路径R上的原稿片材并旋转驱动。输送驱动辊62沿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能自由旋转地设置,将沿在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延伸的片材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片材朝着片材引导构件36的分隔板36A的上表面输送。
片材施压构件63设置在输送辊对61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将片材输送路径R上的原稿片材压向接触玻璃21侧。这里,在该多功能机1中,当使用片材输送单60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时,图像传感器22位于片材施压构件63的下方。因此,该多功能机1能够使用图像传感器22透过接触玻璃21从通过片材施压构件63下方的原稿片材读取图像。此时,因为片材施压构件63将该原稿片材压向接触玻璃21侧,所以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读取图像内容。
该输送从动辊64能自由旋转地保持在上部盖45的内侧面上,当上部盖45相对于单元主体部40的上表面关闭时,输送从动辊64经由片材输送路径R面对输送驱动辊62。因此,该输送从动辊64和输送驱动辊62共同将沿片材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片材朝着片材引导构件36的分隔板36A的上表面输送。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的上部盖45的结构。如上所述,上部盖45能够相对于单元主体部40自由打开和关闭地安装在片材盖25的左侧部分。如图5所示,上部盖45包括第一顶盖安装面46和转动轴49。该转动轴49在上部盖45的左侧端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地延伸,上部盖45被能相对于单元主体部40自由打开和关闭地轴支撑。
第一顶盖安装面46是构成盖壳体26左侧部分的上表面的平面部分,具有第一滑动孔47和第一配合孔48。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后述第一顶盖70以保持装饰片D的状态被可装卸地安装。
第一滑动孔47是穿透设置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右端缘侧的角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孔,当安装第一顶盖70时,被形成在后述第一顶盖70上的第一突出片73可滑动地插入穿过(见图7和8)。该第一滑动孔47具有从第一滑动孔47的左侧开口缘延伸、朝着背面(单元主体部40侧的面)倾斜的倾斜面。当装卸该第一顶盖70时,第一突出片73通过沿该倾斜面移动而滑动地插入穿过第一滑动孔47。
第一配合孔48形成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左端缘侧的角部,当安装前述第一顶盖70时,与后述形成在第一顶盖70上的第一滑动配合片74相配合,用于可装卸地将第一顶盖70保持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上(见图7和8)。该第一配合孔48形成为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延伸出来,由在下表面侧具有配合凹部的配合片、以及在配合片的下方侧第一滑动配合片74能沿左右方向滑动的孔构成。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的第一顶盖70的结构。该第一顶盖70由透明树脂制成,可装卸地安装在上部盖45的上表面(第一顶盖安装面46)。该第一顶盖70包括平面部71、侧面部72、第一突出片73和第一滑动配合片74,形成预定图案的装饰片D可保持在第一顶盖70与第一顶盖安装面46之间。
平面部71是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基本相同形状的平板状部分,装饰片D由第一突出片73和第一滑动配合片74沿该平面部71保持。侧面部72是从平面部71的左侧端缘沿左下方延伸出来的侧面部分。
第一突出片73在平面部71右端缘侧的角部向下方突出设置,当安装前述第一顶盖70时,第一突出片73沿第一滑动孔47的长边方向滑入并插入穿过第一滑动孔47。该第一突出片73和形成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内的第一滑动孔47共同用于可装卸地将第一顶盖70保持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的预定位置。当将第一顶盖70安装到第一顶盖安装面46时,该第一突出片73突出到上部盖45中第一顶盖安装面46下方的预定位置(见图7和8)。
第一滑动配合片74是形成在前述侧面部72沿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从该侧面部72向右沿前述平面部71延伸出来的配合片。当安装前述第一顶盖70时,第一滑动配合片74随着第一顶盖70的滑动而进入形成在上部盖45中的第一配合孔48。这里,第一滑动配合片74在其上表面的头端部分具有突起部。当第一顶盖70移动到预定位置时,该突起部配合入构成第一配合孔48的配合片的配合凹部中。因此,通过第一滑动配合片74和第一配合孔48,该第一顶盖70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一顶盖安装面46。
第一突出片73和第一滑动配合片74分别具有沿平面部71延伸的缝部,当将装饰片D的端缘插入该缝部时,该缝部用于沿平面部71保持装饰片D(见图7、8等)。因此,能透过由透明树脂制成的第一顶盖70看见该装饰片D的图案。通过从上部盖45的第一顶盖安装面46安装和卸下第一顶盖70,可以将该装饰片D更换为不同图案的装饰片D。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将第一顶盖70安装到上部盖45的第一顶盖安装面46以及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卸下第一顶盖70的操作。首先,说明在第一顶盖70被安装在了第一顶盖安装面46的状态下,上部盖45是关闭的情况。
如上所述,通过第一滑动孔47和第一突出片73、以及第一配合孔48和第一滑动配合片74的配合,第一顶盖70可装卸地安装到第一顶盖安装面46。如图7和8所示,当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卸下第一顶盖70时,用户将第一顶盖70朝着转动轴49(多功能机1的左侧)滑动。
将卸下第一顶盖70时滑动的方向(多功能机1的左方)称为“第一顶盖卸下方向”,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第一顶盖安装方向”。
这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元主体部40包括处于单元主体部40右端侧两个位置的滑动限制部41。将滑动限制部41形成在这样的位置,使得该滑动限制部41与转动轴49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上部盖45的右端部与转动轴49之间的距离。因此,如果在安装了第一顶盖70的状态下关闭上部盖45,则第一顶盖70的第一突出片73以插入穿过上部盖45的第一滑动孔47的状态位于单元主体部40的滑动限制部41附近。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滑动限制部41比第一突出片73更靠转动轴49侧(左侧)。
滑动限制部41以略小于第一顶盖安装面46的高度突出设置。也就是说,在安装了第一顶盖70的状态下关闭上部盖45时,滑动限制部41的上端部位于比插入穿过第一滑动孔47的第一顶盖70的第一突出片73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安装了第一顶盖70的状态下上部盖45是关闭的时,沿第一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一顶盖70,第一顶盖70的第一突出片73接触滑动限制部41的右侧面。也就是说,通过滑动限制部41的限制,第一顶盖70的滑动量不会成为使第一滑动配合片74与第一配合孔48之间的配合被解除的滑动量。因此,在关闭了上部盖45的状态下,用户不能将第一顶盖70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卸下(见图7)。
接下来,对在第一顶盖70安装在了第一顶盖安装面46上的状态下打开上部盖45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当打开上部盖45时,第一突出片73随着上部盖45的转动而向上移动,与形成在单元主体部40上的滑动限制部41分离。因此,在打开了上部盖45的状态下,滑动限制部41不位于当沿第一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一顶盖70时第一突出片73的路径上,因而第一顶盖70的滑动量不受滑动限制部41的限制。也就是说,在上部盖45是打开的状态下,用户能通过沿第一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一顶盖70来解除第一滑动配合片74与第一配合孔48之间的配合,从而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卸下第一顶盖70。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中,当关闭上部盖45且片材输送单元60呈可被使用的状态时,由于第一突出片73和滑动限制部41,不能从第一顶盖安装面46卸下第一顶盖70。也就是说,对于该多功能机1,防止了当用户无意间接触第一顶盖70时该第一顶盖70被卸下。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中,当上部盖45是打开的时,通过沿第一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一顶盖70,可以解除第一滑动配合片74与第一配合孔48之间的配合。也就是说,对于该多功能机1,可通过打开上部盖45且沿第一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一顶盖70的简单操作来从上部盖45卸下第一顶盖70。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顶盖80的结构。如图1~4所示,由透明树脂制成的第二顶盖80构成片材盖25上表面的右侧部分。第二顶盖80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能将具有预定图案的装饰片D保持在第二顶盖80与第二顶盖安装面50之间。
此外,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左端缘侧的两个角部形成有第二滑动孔(未图示)。该第二滑动孔的结构与上述第一滑动孔基本相同,被第二顶盖80的第二突出片83插入穿过。此外,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右端缘侧的两个角部形成有第二配合孔(未图示)。该第二配合孔的结构与第一配合孔48基本相同,与第二顶盖80的第二滑动配合片84共同用于将第二顶盖80可装卸地保持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
如图9所示,第二顶盖80包括平面部81、侧面部82、第二突出片83、第二滑动配合片84和锁定片85。平面部81是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形状基本相同的平板状部分,装饰片D由第二突出片83和第二滑动配合片84沿该平面部81保持。侧面部82是从平面部81的右侧端缘沿右下方延伸出来的侧面部分。
第二突出片83从平面部81左侧端缘的角部向下突出设置,具有与上述第一突出片73基本相同的结构。当安装第二顶盖80时,该第二突出片83在第二滑动孔中滑动并且插入穿过第二滑动孔。
第二滑动配合片84是形成在前述侧面部82沿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且沿前述平面部81从该侧面部82向左延伸出来的配合片。当安装前述第二顶盖80时,第二滑动配合片84随着第二顶盖80的滑动而进入形成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中的第二配合孔。因此,通过使用第二滑动配合片84和第二配合孔,该第二顶盖80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
这里,将第二顶盖80被卸下时的滑动方向(多功能机1的右方)称为第二顶盖卸下方向,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第二顶盖安装方向。
此外,第二突出片83和第二滑动配合片84均具有沿平面部81延伸的缝部,当将装饰片D的端缘插入该缝部时,第二突出片83和第二滑动配合片84用于沿平面部81保持装饰片D(见图10和11等)。因此,能透过由透明树脂制成的第二顶盖80看见该装饰片D的图案。此外,可通过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来用具有不同图案的装饰片D代替该装饰片D。
锁定片85在第二顶盖80左侧端缘沿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从与第二顶盖安装面50相对的表面突出设置,与形成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上的滑动限制爪部51一起防止第二顶盖80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
这里,滑动限制爪部51包括凹部和爪部(见图10和11),该凹部是在第二顶盖安装面50左侧端缘的中间部分向下凹陷一定范围的凹部,该爪部沿该凹部的左侧端缘向上突起。当将第二顶盖80安装到第二顶盖安装面50时,滑动限制爪部51位于相对于第二顶盖80中的锁定片85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的下游侧位置。这时,该滑动限制爪部51通过其头端(图10和11中的左端部)接触锁定片85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的下游侧的侧面。因此,在该多功能机1中,仅通过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二顶盖80不能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将第二顶盖80安装到第二顶盖安装面50和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的操作。如图10所示,为了卸下第二顶盖80,必须将第二顶盖80的锁定片85与第二顶盖安装面50的滑动限制爪部51分开,使第二顶盖80能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移动。因此,用户必须进行向上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侧端缘(即,与盖盘30相邻的端缘部)的操作。
如图1等所示,盖盘30布置在与第二顶盖80的左侧相邻的位置。因此,当盖盘30处于关闭位置时(见图1和10),用户无法从下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侧端缘。也就是说,当盖盘30处于关闭位置时,锁定片85和滑动限制爪部51一起使第二顶盖80呈被限制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的状态(见图10)。因此,对于该多功能机1,即使用户无意间接触第二顶盖80,也能防止该第二顶盖80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被卸下。
如上所述,盖盘30被安装为能以盘转动轴31为中心转动。这里,当盖盘30转动预定量到达预定位置时(例如,见图2和11),凹部37与片材盖25的外部相连通。也就是说,当盖盘30处于预定位置时,用户能将其手指从片材盖25的外部接触第二顶盖80下表面的左端缘,从而向上抬起第二顶盖80。
通过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第二顶盖80的锁定片85位于第二顶盖安装面50的滑动限制爪部51的上方位置。这里,锁定片85形成在第二顶盖80左端缘的中间部分,因此,形成在当用户进行抬起操作时,第二顶盖80的弯曲量最大的部分。因此,用户无需施加很大的力就能将锁定片85移动到滑动限制爪部51上方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滑动限制爪部51不在锁定片85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的下游侧,使得用户能通过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二顶盖80来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中,由锁定片85和滑动限制爪部51一起限制第二顶盖80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的滑动。因此,对于该多功能机1,即使用户无意间接触第二顶盖80,也能防止该第二顶盖80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机1中,为了使第二顶盖80能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必须向上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当抬起第二顶盖80时,第二顶盖80能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因此,用户能通过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二顶盖80来解除第二滑动配合片84与第二配合孔之间的配合,以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
这里,为了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必须从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的下表面侧向上施加力。因此,必须使盖盘30转动预定量来将与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相邻的凹部37与片材盖25的外部相连通,以使用户的手指能接触第二顶盖80左端缘的下表面。也就是说,对于该多功能机1,能通过进行使盖盘30转动预定量的操作,以及进行抬起第二顶盖80的左端缘且沿第二顶盖卸下方向滑动第二顶盖80的操作等简单操作,来从第二顶盖安装面50卸下第二顶盖80。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扫描功能、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和传真功能的多功能机1作为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多功能机1。只要具有自动进稿器(Auto Document Feeder,ADF),也可以添加、删除其它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透明树脂构成第一顶盖70和第二顶盖80来使装饰片D的图案能透过第一顶盖70和第二顶盖80被看见,从而使多功能机1的外观多样化。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即是说,第一顶盖70和第二顶盖80不必是透明树脂,也可以对第一顶盖70和第二顶盖80自身施以图案等装饰。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功能机1具有安装第一顶盖70的机构和安装第二顶盖80的机构两者。然而,多功能机1可只具有其中任一个。
附图标记说明
1 多功能机
25 片材盖
30 盖盘
40 单元主体部
41 滑动限制部
45 上部盖
46 第一顶盖安装面
47 第一滑动孔
48 第一配合孔
60 片材输送单元
70 第一顶盖
73 第一突出片
74 第一滑动配合片
Claims (18)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
主体,其包括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
第一层叠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以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打开和关闭;以及
第二层叠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第二层叠盖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来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的所述外表面,
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打开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关闭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卸下,
所述第二层叠盖包括从所述第二层叠盖突出的、位于所述第一层叠盖下方的第一突出片,
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包括第一限制部接触面,通过该第一限制部接触面与所述第一突出片之间的接触,该第一限制部接触面限制所述第二层叠盖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关闭的时,所述第二层叠盖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的长度被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叠盖被配置为当沿滑动方向滑动时从所述第一层叠盖卸下,
所述第二层叠盖包括从所述第二层叠盖突出的第一突出片,该第一突出片包括第一接触面,
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突出片沿所述滑动方向的下游的第一限制部接触面,该第一限制部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限制部接触面之间的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层叠盖的滑动,
在所述第二层叠盖位于所述第一层叠盖上方时,所述第一层叠盖允许所述第一突出片位于所述第一限制部接触面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叠盖能绕层叠盖轴旋转,
所述第二层叠盖包括在预定位置从所述第二层叠盖突出的第一突出片,
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位于与所述层叠盖轴相隔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与当所述第二层叠盖被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时,所述第一突出片与所述层叠盖轴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距离,
所述第一层叠盖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滑动孔,在安装所述第二层叠盖时,该滑动孔允许所述第一突出片滑动插入该滑动孔,
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接触面,该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层叠盖被滑动卸下的方向的上游侧,当所述第二层叠盖被安装到所述第一层叠盖时,该接触面能接触所述第一突出片,
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打开的时,所述第一突出片与所述第一限制部的所述接触面分开,允许所述第二层叠盖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滑动,
当所述第一层叠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关闭的时,所述第一突出片接触所述第一限制部的所述接触面,限制所述第二层叠盖相对于所述第一层叠盖的滑动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并排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的一部分,该第一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预定量;以及
第二并排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使得所述第二并排盖在第一位置形成与所述第一并排盖相邻的、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上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并排盖包括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最靠近所述第一并排盖的边缘,
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能移动,
所述第二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使得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的所述边缘能沿远离所述第一并排盖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将所述第一并排盖上方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并排盖下方的空间分开,当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允许所述第一并排盖上方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并排盖下方的空间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叠盖包括面向所述主体且形成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叠盖由合成树脂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叠盖是透明的,
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在所述第一层叠盖与所述第二层叠盖之间容纳装饰片。
10.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
主体,其包括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
第一并排盖,其以能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该第一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预定量;以及
第二并排盖,其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主体,使得所述第二并排盖在第一位置形成与所述第一并排盖相邻的、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上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并排盖包括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最靠近所述第一并排盖的边缘,
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被限制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能移动,
所述第二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使得当所述第二并排盖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的所述边缘能沿远离所述第一并排盖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并排盖包括从所述第一并排盖的如下边缘部向所述主体突出的突出片,该边缘部是比所述第一并排盖远离所述第二并排盖的边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并排盖的边缘部,
所述主体包括设在所述主体的边缘部的如下位置的限制部,该位置位于当所述第一并排盖被安装到所述主体时所述突出片沿所述第一并排盖滑动卸下的方向的下游,
所述突出片通过接触所述限制部来限制所述第一并排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
当安装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并排盖向上移动预定量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而不被所述突出片和所述限制部限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将所述第一并排盖上方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并排盖下方的空间分开,当旋转离开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允许所述第一并排盖上方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并排盖下方的空间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排盖由合成树脂制成,
所述第一并排盖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并排盖的边缘部的如下位置的突出片,该位置是与所述第一并排盖的如下中间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该中间位置是所述第一并排盖沿与所述第一并排盖滑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中间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并排盖封闭作为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空间,
所述第二并排盖能绕并排盖轴旋转,
当所述第二并排盖处于所述第二并排盖绕所述并排盖轴旋转了预定量的第二位置时,作为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一部分的所述空间被打开,所述第二并排盖用作在其上保持多个片材且朝着所述输送路径倾斜的片材盘。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排盖由合成树脂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排盖是透明的,
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在所述第一并排盖与所述主体之间容纳装饰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排盖轴是安装到所述第二并排盖的轴。
17.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
主体,其包括输送路径;
第一层叠盖和第二层叠盖,它们相对于所述主体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层叠盖和所述第二层叠盖能通过与第一配合机构的相互作用彼此卸下;以及
第一并排盖和第二并排盖,它们相对于所述主体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并排盖和所述第二并排盖中的一个能通过与第二配合机构的相互作用从所述主体拆下,
其中,与所述第一配合机构的所述相互作用不同于与所述第二配合机构的所述相互作用,
所述第二层叠盖包括从所述第二层叠盖突出的、位于所述第一层叠盖下方的第一突出片,
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包括第一限制部接触面,通过该第一限制部接触面与所述第一突出片之间的接触,该第一限制部接触面限制所述第二层叠盖的移动,
所述第一并排盖包括从所述第一并排盖的如下边缘部向所述主体突出的突出片,该边缘部是比所述第一并排盖远离所述第二并排盖的边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并排盖的边缘部,
所述主体包括设在所述主体的边缘部的如下位置的限制部,该位置位于当所述第一并排盖被安装到所述主体时所述突出片沿所述第一并排盖滑动卸下的方向的下游,
所述突出片通过接触所述限制部来限制所述第一并排盖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
当安装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并排盖向上移动预定量时,所述第一并排盖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而不被所述突出片和所述限制部限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叠盖和所述第二层叠盖中的一个形成所述片材输送装置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并排盖和所述第二并排盖两者形成所述片材输送装置的所述上表面的其它部分,
所述第一并排盖和所述第二并排盖中的另一个能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86226A JP5760621B2 (ja) | 2011-04-08 | 2011-04-08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2011-086226 | 2011-04-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39892A CN102739892A (zh) | 2012-10-17 |
CN102739892B true CN102739892B (zh) | 2015-04-08 |
Family
ID=46965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46273.0A Active CN102739892B (zh) | 2011-04-08 | 2012-02-28 | 片材输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09672B2 (zh) |
JP (1) | JP5760621B2 (zh) |
CN (1) | CN1027398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71715A (ja) * | 2011-02-18 | 2012-09-10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
JP2012220921A (ja) * | 2011-04-14 | 2012-11-12 | Brother Ind Ltd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2014213978A (ja) * | 2013-04-23 | 2014-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2720B2 (ja) * | 2013-12-20 | 2017-03-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5193454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6500680B2 (ja) * | 2015-07-30 | 2019-04-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6698425B2 (ja) * | 2016-05-20 | 2020-05-2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鉄筋結束機 |
JP6769321B2 (ja) * | 2017-02-06 | 2020-10-1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00718B2 (ja) * | 2017-07-12 | 2022-01-1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94455B2 (ja) * | 2018-01-30 | 2020-05-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原稿送り装置、および原稿送り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0659A (en) * | 1998-12-16 | 1999-08-17 | Xerox Corporation | Dual mode pivoting tray providing lower tray access and document handler jam access |
EP1375170A1 (en) * | 2002-06-21 | 2004-01-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configurable panel, assembly, and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52229A (ja) * | 1998-03-05 | 1999-09-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携帯電話機 |
JP4447764B2 (ja) * | 2000-11-13 | 2010-04-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3072191A (ja) * | 2001-09-03 | 2003-03-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印刷装置 |
US6640083B2 (en) * | 2002-01-15 | 2003-10-28 | Xerox Corporation | Intermediate transparent document holder cover for photocopying machine platen |
JP4604945B2 (ja) * | 2005-09-29 | 2011-0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7286307A (ja) | 2006-04-17 | 2007-11-01 | Kyocera Mita Corp | 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56924B2 (ja) * | 2010-08-30 | 2012-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5579587B2 (ja) * | 2010-12-16 | 2014-08-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
2011
- 2011-04-08 JP JP2011086226A patent/JP57606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2-28 CN CN201210046273.0A patent/CN102739892B/zh active Active
- 2012-03-22 US US13/426,915 patent/US850967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0659A (en) * | 1998-12-16 | 1999-08-17 | Xerox Corporation | Dual mode pivoting tray providing lower tray access and document handler jam access |
EP1375170A1 (en) * | 2002-06-21 | 2004-01-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configurable panel, assembly, and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39892A (zh) | 2012-10-17 |
JP5760621B2 (ja) | 2015-08-12 |
JP2012222598A (ja) | 2012-11-12 |
US8509672B2 (en) | 2013-08-13 |
US20120256370A1 (en) | 2012-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39892B (zh) | 片材输送装置 | |
US7855814B2 (en) | Scanner and hinge | |
JP467376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12126530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US9049326B2 (en) |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scanner unit offset from recording sheet tray | |
CN102730466B (zh) | 片材输送装置 | |
JP2016064614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684351B2 (en) | Document holding device for a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 |
JP5533824B2 (ja) | 複合機 | |
US8469351B2 (en) | Sheet conveyer device | |
JP5998586B2 (ja) | 電子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2076830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5765151B2 (ja) | 複合機 | |
JP4314484B2 (ja) | 電気製品 | |
JP4375581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20070746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58079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923248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6500680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JP653167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07074614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559020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14042248A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2004231369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7178514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