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3116B - 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13116B CN102713116B CN201080062622.7A CN201080062622A CN102713116B CN 102713116 B CN102713116 B CN 102713116B CN 201080062622 A CN201080062622 A CN 201080062622A CN 102713116 B CN102713116 B CN 1027131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type
- plate
- tumblers
- prob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9/00—Key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0056—Locks with adjustable or exchangeable lock par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9/00—Key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B19/0017—Key profiles
- E05B19/0041—Key profiles characterized by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key blade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key
- E05B19/0052—Rectangular flat key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33—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floating plate tumblers, i.e. sliding or sliding and rotating in a plan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4—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changeable combin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486—Single key
- Y10T70/7508—Tumbler type
- Y10T70/7559—Cylinder type
- Y10T70/7565—Plural tumbler se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486—Single key
- Y10T70/7508—Tumbler type
- Y10T70/7559—Cylinder type
- Y10T70/7588—Rotary plug
- Y10T70/7593—Sliding tumblers
- Y10T70/7599—Transverse of plu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78—Operating elements
- Y10T70/7791—Keys
- Y10T70/7881—Bit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系统(Sn),借助它使用同一把钥匙(2)即可开动至少两个锁装置,其中钥匙(2)可沿插入方向(E)轴向地插入到相应锁装置的锁柱(3、4)的锁柱芯(4)的钥匙沟槽(6)中,由此至少两种设置在锁柱芯(4)中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可径向地相对于轴向的锁柱轴线(7)移动,且可在锁柱芯(4)中予以分选,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3、4)的锁柱壳体(3)自由地旋转,为此钥匙(2)具有至少两个控制轨(8、9/8、10/10、14),借助所述控制轨可以在至少两个前后相继的均横向于插入方向(E)的探触面(11n)中探触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12n)。规定:借助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12n)可对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予以探触和分选,从而可自由选择地至少在该探触面(11n)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中的一种,以便形成锁装置的多样性,所述锁装置带有与自由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相符的锁柱芯(4),锁柱芯带有附属的锁柱壳体,所述锁装置可用同一把钥匙(2)来开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系统。本发明的应用领域是汽车的锁装置,根据本发明,所述汽车构造有由多个锁装置构成的锁系统。
由DE 199 44 070 C2已知一种锁装置,其带有为该锁装置制造的钥匙,其中钥匙具有平坦侧面(Fl?chenseite)和狭窄侧面,在这些侧面上,在钥匙的两个平坦侧面上关于钥匙的纵轴线旋转对称地设置有密码轨(Codebahn)。在两个平坦侧面中的每个平坦侧面上,分别在边棱区域中安置带有钥匙特征的型材。在钥匙的两个平坦侧面上的这些型材相互间也旋转对称地设置。由于密码轨和型材旋转对称地设置,可以在两个可能的插入位置将钥匙插入到锁柱的钥匙沟槽中。在这里,带有钥匙特征的型材在至少一个狭窄侧面上以三面封闭的槽形式嵌入到钥匙中,且该槽朝向钥匙的平坦侧面封闭。
DE 10 2005 042 617 A记载了一种锁装置,其也由锁柱和钥匙构成。锁柱包括旋转地支撑在锁柱壳体中的锁柱芯,锁柱芯具有制动栓。利用成型化的凹口来产生钥匙的编码,该凹口在钥匙纵向上延伸。各个制动栓具有探触部位,这些探触部位产生与钥匙编码相应的对应编码。为了保证锁装置的较高的防盗安全性,提出在钥匙的边棱型材的角条(Eckstreifen)中设置新的倾斜边棱编码。它由不同深度的倾斜剖切件构成。倾斜边棱编码的一个区段在至少一个制动栓中配设有倾斜的探触部位。该制动栓于是用作倾斜边棱制动栓,其附加地附属于标准设计的制动栓。由此可以提高钥匙的多样性。
由DE 10 2005 042 618 A可知一种锁装置,其中有沿钥匙纵向延伸的成型化的凹口,这些凹口针对每个制动栓都产生一对用于钥匙编码的探触部位。相应地,每个制动栓都有一对匹配探触部位,匹配探触部位具有相应的对应编码。为了改善编码,提出把两个探触部位之一设置在钥匙的一个侧面上,而把另一个探触部位设置在相邻的侧面上。这对探触部位由在两个侧面中的角形凹口产生,于是在它们之间在钥匙边棱型材的角区域中留下一接片。相对的接片边沿于是用于钥匙编码,因而该接片被视为密码接片(Codesteg)。制动栓具有一部分,该部分在需要情况下在相对的接片边沿处包围密码接片。该部分的边界于是用作相应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
最后由DE 10 2007 014 900 A1已知。锁装置也包括钥匙和锁柱。锁柱本身由位置固定的锁柱壳体和可旋转地支撑在锁柱壳体中的锁柱芯构成。为了提高防盗安全性,提出在锁柱芯中使用两种薄片式制动栓,其移动朝向两个互不相同的径向方向。钥匙具有相互间夹成角度地设置的平的外侧面,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可相对于该外侧面平行地移动。两个相邻的外侧面中的每一个外侧面都具有一些直线的控制轨,这些控制轨为了钥匙编码而在相邻的钥匙区段中横向于钥匙纵向变化。相应地,薄片式制动栓具有一对设置在规定位置的匹配探触部位,在插入钥匙时,这些匹配探触部位与所属的控制轨配合作用,并在锁柱中产生与其类似的对应编码。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中的每一种都作用在其自己的控制轨上。
由于加强使用电子进入系统,将来会越来越多地冗余地使用机械的锁系统。但这对于机械构件的防盗来说则意味着增加要求,因为当在电子方面不再存在撬锁可能性时,往往总是首先着手对机械机构进行破坏(Angriff)。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可变的锁系统加以改进,其特点是属于锁系统的可能的锁装置的可变性高,其中每个锁装置本身都应可变地构造,以便提供高的防盗安全性。
本发明基于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如下特征的锁装置。锁系统的两个锁装置可用同一个钥匙来开动,其中钥匙可沿插入方向轴向地插入到相应锁装置的锁柱的锁柱芯的钥匙沟槽中,由此至少两种设置在锁柱芯中的薄片式制动栓可径向地相对于轴向的锁柱轴线移动,且可在锁柱芯中分选(sortieren),使得锁柱芯可相对于锁柱的锁柱壳体自由地旋转,为此钥匙具有至少两个控制轨,借助所述控制轨可以在至少两个前后相继的均横向于插入方向的探触面中探触设置在钥匙上的探触部位。
为了提高防盗安全性,且为了提高可变性,借助钥匙可在至少两个探触面中的至少一个探触面中探触并分选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从而可自由选择地至少在该探触面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中的一种,以便形成锁装置的多样性,其带有与自由选择薄片式制动栓相符的锁柱芯,锁柱芯带有附属的锁柱壳体,所述锁装置可用同一个钥匙来开动。
下面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在五个不同的实施方式中,部分地在多个设计变型中,详细地介绍五个锁系统,它们均符合权利要求1的特征。
锁系统具有钥匙,利用该钥匙能开动多个、至少两个大多构造为锁柱的锁装置。
图1A、1B、2A、2B、3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锁装置;
图4A、4B、4C、4D、4E、4F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种锁系统,其带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一和第二控制轨(Steuerbahn),其中在锁柱芯(Zylinderkern)的每个或每第二个探触面(Abtastebene)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一种或第二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Zuhaltung);
图5A、5B、5C、5D、5E、5F、5G、5H、5I、5J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种锁系统,其带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一和第二控制轨,其中在锁柱芯的每个探触面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一种或第二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图6A、6B、6C示出了第三种锁系统,其中在每第二个探触面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一种或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中钥匙配备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一和第三控制轨;
图6D、6E、6F示出了第三种锁系统,其中仅在唯一的探触面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一种或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中钥匙配备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一和第三控制轨;
图6H、6I示出了第四种锁系统,其中在每个探触面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一种或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中钥匙配备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一和第三控制轨;
图7A至7F示出了第五种锁系统,其中在每个探触面上可有选择地探触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中钥匙配备有设置在钥匙上的第三和第四控制轨;
图8A和8B借助第三锁系统基于图6F示范性地示出一种四轨锁系统和一种六轨锁系统。
现有技术:
图1A和1B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锁装置1。钥匙2的钥匙齿由一种边棱型材构成,其带有相互间夹成角度地伸展的外面2B、2S。钥匙2的钥匙齿具有宽的和窄的外面2B、2S。在宽的外面2B上设置有控制槽形式的编码轨8作为第一控制轨。
下面在阐述现有技术和本发明时始终都用“钥匙”来指代钥匙齿。
如图1A所示,锁装置1具有锁柱芯4,该锁柱芯可转动地设置在未示出的锁柱壳体3中。在锁柱芯中,将薄片式制动栓5布置在为此设置的凹口内。在图1A中示出了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以后还将对其形式予以详述。
这些薄片式制动栓5A相对于锁柱芯4的轴向的锁柱轴线7移动,且被所设置的弹性部件3A朝径向弹性地加载,根据图1例如朝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加载。弹性部件3A作用在薄片式制动栓5A的凸出部5-1上。
在沿锁柱轴线7的方向前后相继的、横向于锁柱轴线的探触面上设置有多个这种弹性加载的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
在钥匙2沿插入方向E插入到锁柱芯4中时,钥匙2分别克服未示出的附属的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A,使得薄片式制动栓5A从锁柱壳体3的设置在锁柱壳体3上或者设置在锁柱壳体3内的自由套筒4A上的卡锁凹口或卡锁沟槽伸出,从而锁柱芯4或锁柱芯4可在自由套筒4A中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由此可开动锁装置1。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控制槽8进行编码,也就是对薄片式制动栓5A进行分选,该控制槽在图1B中设置在钥匙2的宽面2B上。
如果在宽的钥匙侧面2B的相对面上镜像对称地也设置控制槽8,则该钥匙按照图1A、1B的现有技术是一个转位式钥匙,其窄侧面2S按照图1可交替地插入到锁柱芯4中,从而在宽侧面2B上彼此相对的两个控制槽8中总有一个控制槽承担编码,其中总是实现相同的效果。
由此保证两个控制槽8之一分选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且可开动锁装置1,而无论哪一个窄侧面2S按照图1A处于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在这里,控制槽8经过构造,使得控制槽8针对薄片式制动栓5A的每一个匹配探触部位沿着锁柱轴线7为每个薄片式制动栓5A恰好提供一个探触部位。
在图2A、2B中示出了按照现有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方案。钥匙2同样是矩形型材,且分别具有窄侧面2S和宽侧面2B。锁柱芯4具有一些区段,这些区段可沿径向在第一和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1、7.2上相对于锁柱轴线7移位。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可在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移动。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该实施例中错开90°地可在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2上移位。薄片式制动栓5A、5B的形式还将结合本发明予以详述。
如图2B所示,与图1A、1B类似,薄片式制动栓5A在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移动经过控制槽形式的第一控制轨8,其中控制槽8在此也位于钥匙2的宽侧面2B上。
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移位经过控制肋形式的第二控制轨9,其中该控制肋9设置在钥匙2的窄侧面2S上。
如果钥匙2沿插入方向E插入到图2A所示的锁柱芯4中,则一方面控制槽8另一方面控制肋9负责使得薄片式制动栓5A、5B在此也可分别克服附属的弹性部件(未示出)的弹力而在锁柱芯4内部或者在锁柱芯4中的自由套筒4A内部移位,从而薄片式制动栓5A、5B从包围锁柱芯4的锁柱壳体3的或设置在锁柱壳体3中的自由套筒4A的、未示出的卡锁凹口或卡锁沟槽移动出来,由此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且可通过锁柱芯3相对于锁柱壳体3的转动来开动锁装置1。
在这里,控制轨8即控制槽和控制肋经过设计,使得在锁柱轴线7的方向上观察,在沿插入方向E横向于锁柱轴线7的不同的虚拟面中,在每个面中在控制槽8内和在控制肋9上都恰好设置有钥匙2的仅用于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5B的一个探触部位。在每个探触面中都在钥匙上仅构造一个探触部位,该探触部位与薄片式制动栓5A或5B上的匹配探触部位相对应。通过控制槽8和控制肋9的造型,从一开始就确定出哪一种薄片式制动栓5A或5B可以在相应的探触面中通过存在于该探触面中的恰好一个探触部位而被探触。这种布置方式限制了薄片式制动栓在相应探触面中的设置可变性,并限制了防盗安全性。
在第一探触面中,控制槽8探触第一薄片式制动栓5A。控制肋9在第二探触面中没有作用。在第二探触面中,控制肋9探触第二种类型5B的第一薄片式制动栓。于是在这里,控制槽8没有作用。在每个探触面中,在钥匙2上始终都仅设置有用于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5B的一个探触部位,由此更为显然的是,编码或分选可行方案根据已有探触面的数量局限于薄片式制动栓5A、5B的数量。
如果相对于钥匙轴线镜像对称地在宽的钥匙侧面2B的相对面上也设置有控制槽8,且在窄的钥匙侧面2C的相对面上也设置有控制肋9,则该钥匙按照图2A、2B的现有技术是一个转位式钥匙,其窄的或宽的侧面2S、2B按照图2A、2B可交替地插入到锁柱芯4中,从而在两个彼此相对的控制槽8和控制肋9中总有一个承担编码,其中实现相同的效果。
由此保证两个控制槽8之一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A,而两个控制肋9之一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B,进而可开动锁装置1,而无论哪一个相对的窄侧面2S按照图2A处于径向的移动点方向7.1上。
图3所示为根据图1A、1B或2A、2B的锁装置1的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可转动的锁柱芯4在锁柱壳体3内位于自由套筒4A内部,其中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位于锁装置1的剖切面中。无自由套筒4A的锁装置也是预先公知的。
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利用可插入到钥匙沟槽6中的钥匙2可在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移动。
在图3中,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从锁柱芯4伸出,从而锁装置1无法锁住,因为薄片式制动栓5A使得锁柱芯4相对于这里可看到的锁柱壳体3间接地卡止。间接的卡止通过自由套筒4A来进行,其功能本已公知。
如下发明可应用于锁装置1,而无论在无自由套筒4A情况下进行直接卡止还是―例如通过图3所示的自由套筒4A―进行间接卡止。
如果钥匙2(未示出)插入到钥匙沟槽6中,则薄片式制动栓5A就按照图2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向下移动,从而锁柱芯4能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薄片式制动栓5A的移动克服示意性地示出的弹性部件3A的力进行。凸出部5-1顶压分别配属于第一种类型5A的每个薄片式制动栓的弹性部件3A。针对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采取相同的做法,但其沿另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2移动。
在如下附图说明中,相同的构件始终都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汽车内部的车辆座椅布置方式及其通常的行驶方向决定着如下方向说明。行驶方向的逆向相当于x方向,车辆中的竖直方向用z方向来确定,其中横向于行驶方向的轴线在y方向上伸展。
但x、y、z的方向说明仅是示范性的,且可以根据汽车中的锁系统布置方式来改变,进而可根据相应锁系统的锁装置的钥匙沟槽的可变方向来改变。
为了能在方向上中立地说明移动方向,规定了锁柱轴线7的轴向方向,基于该轴向方向来确定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的第一径向的和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1、7.2。
针对图1A至3的笛卡尔坐标。钥匙2的插入方向E例如可以在x方向上实现。在这里,钥匙沟槽6例如经过定向,使得在汽车中钥匙2的宽侧面2B在竖直方向上沿z方向伸展,而其窄侧面2B沿y方向伸展。这意味着,在这种锁装置1中,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沿z方向移动,而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横向于行驶方向的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2上沿y方向移动。如果插入方向E改变,则笛卡尔坐标相应地也随之改变。
此外规定了第一剖切面Dx/z,该第一剖切面对根据图2B的钥匙2沿着其宽的外侧面2B、2B′在x/z面上进行剖切。在钥匙的窄的外侧面2S、2S′上的控制轨9、10、14或9′;10′;14′因而可以按照对本发明的如下说明假想地被切分成两个半部。
与此类似地规定了第二剖切面Dx/y,该第二剖切面对根据图2B的钥匙2或8′沿着其窄的外侧面2S、2S′在x/y面上进行剖切。在钥匙2的宽的外侧面2B、2B′上的控制轨8或8′因而可以按照图2B假想地被切分成两个半部。
在下面的五个实施方式中,将基于处于x方向的插入方向E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相关构思在于,为了提高防盗安全性,为了提高可变性,设置有至少一个锁系统Sn(S1、S2、S3、S4、S5),其在下面将在五个实施方式中分别予以详述;借助钥匙2可在至少两个探触面11n中的至少一个探触面内探触并分选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或5A、5C或5C、5D,从而可在位于锁柱芯4中且沿钥匙2的插入方向E处于锁柱芯4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探触面11n内自由地选出两个薄片式制动栓5A、5B或5A、5C或5C、5D的类型的布置方式。
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并非从一开始就确定把哪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布置在这种探触面11n内。
在下面的介绍中略去对薄片式制动栓5A、5B、5C上的相应凸出部5-1的说明,在该凸出部上分别支撑着弹性部件3A。然而在说明书的末尾将结合本发明进一步详述图3所示的弹性部件3A的含义。
第一实施方式:可是
在根据图4A、4B的第一设计变型中的第一锁系统S1。
首先介绍根据图5C和图5D的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其针对于锁系统S1—但不仅仅在这里—应用于第一锁系统S1的不同设计变型中。如已针对现有技术所述,薄片式制动栓5A、5B各有一个开口,钥匙2可插入到所述开口中。根据图5D的薄片式制动栓5A具有制动栓凸出部5A-1,该制动栓凸出部插入到钥匙2的控制槽8中。薄片式制动栓5B根据图5C具有制动栓凹槽5B-1,钥匙2的控制肋9插入到该制动栓凹槽中。
图4A所示为钥匙2及其窄侧面2S和宽侧面2B的立体图。在宽侧面2B上设置着控制槽8。该控制槽8具有第一槽边沿8A和第二槽边沿8B。可沿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移动的薄片式制动栓5A利用其匹配探触部位,通过已述的、但这里未详细示出的弹性部件,朝向第一槽边沿8A顶压到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上。
对面的第二槽边沿8B在此用作薄片式制动栓5A的制动栓凸出部5A-1的强制引导件。
在钥匙2的窄侧面2S上设置着控制肋9,该控制肋具有第一肋边沿9A和第二肋边沿9B。已述的附属的、但未示出的弹性部件将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顶压到第一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上,其中第二肋边沿9B用作薄片式制动栓的强制引导件。
因而,可见的第一槽边沿8A是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的控制槽,不可见的下面的第一肋边沿9A是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的控制边沿。
沿着旋转对称地位于锁柱芯4内的钥匙轴线7,在不同的假想的横向于钥匙轴线7的平面111至1110中,在第一槽边沿8A和第一肋边沿9A上设置着探触部位121至1210。
按照第一设计变型,第一锁系统S1的特殊之处现在在于,在第一探触面111中,在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第一槽边沿8A上仅设计有一个探触部位121。在该第一探触面111中只能探询(abfragen)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之一。
然而在第二探触面112中,无论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还是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都可以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得到探询。
“探询”系指利用在锁装置内部的钥匙2的、特别是锁柱的探触部位,来探触并分选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
为此,控制肋9在第一肋边沿9A上具有用于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探触部位122。同时,在第二探触面112中在第一槽边沿8A上也设有用于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探触部位122。因而按照本发明可以在第二探触面112中探询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在锁柱芯4中,使用者在确定哪一个薄片式制动栓5应设置在第二探触面112中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他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还是设置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
在两种情况下,在钥匙2插入到钥匙沟槽6中时,确保在同一个第二探触面112中对选出的所设置的第一种类型5A的或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进行探询。
探触面11n中的探触部位12n在图4A所示的钥匙2中顺序地延续,其中在探触面11n中并不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的类型,而在下一个探触面11n中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的类型5A或5B。
为了说明钥匙2在探触面11n中提供的探触部位12n的数量,在不同的探触面111至1110中示出了表示在探触面11n中可能有一个探触部位12n的单点点划线或表示在探触面11n中可能有两个探触部位12n的双点点划线。
在存在有单点点划线时,在该探触面11n中始终都仅设有一个用于第一种类型5A或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的探触部位122。如果有带两个点和一个短横的线(双点点划线),则在该探触面中设有两个用于有选择地设置第一种类型5A或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探触部位122。这种图示方式同样适用于所有其它附图。
因而类似于第二探触面112,在第八探触面118中,在钥匙2上在附属的第一槽边沿8A或第一肋边沿9A上设置有既用于薄片式制动栓5A的匹配探触部位又用于薄片式制动栓5B的匹配探触部位的探触部位128。
该设计也在图4B中示出。图4B中间的那副图所示为钥匙2的宽侧面2B的俯视图。控制槽8的相应的第一槽边沿8A在每个探触面111至1110中具有位于第一槽边沿8A上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这些探触部位为了明示而带有小方框。
这些探触部位之一,即在薄片式制动栓5A的探触面1110中的探触部位1210,被单独地示出。从第二探触面112起,在每第二个探触面114、116、118和1110中在第一肋边沿9A上设有探触部位122、124、126、128和1210。因而可在相应的探触面112、114、116、118和1110中自由地选择哪种类型5A或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应位于该探触面中。
由此可得到显著的优点:第一锁系统S1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在于不同设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但针对每个按照这种方式不同地配备有薄片式制动栓的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例如,用于第一锁装置的钥匙2可以用作门锁柱的钥匙,而另一方面,用于第二锁装置的相同的钥匙则可以用作转向触发锁柱的钥匙。
在这里,第一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且其匹配探触部位通过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得到探询。
另外,第二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122、124、126、128、1210得到探询。
最后,第三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其中在探触面112、114、116、118、1110中可易变地选择设置两种薄片式制动栓5中的哪一种类型5A或5B,其中,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薄片式制动栓5A、5B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得到分选,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
此外,如图4B的上面的和下面的附图所示,第一锁系统S1的钥匙2可设计为转位式钥匙。如在图4A中仅能部分地看到,在控制肋9的相对的侧面上有一个关于第二剖切面Dx/y镜对称地设置的控制肋9A′。
在第一控制轨8的钥匙2的相对的侧面上—如在图4A和4B中未示出—恰好有一个关于第一剖切面Dx/z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控制轨8′,其带有位于对面的槽边沿8A′。
就附图4B的上面的示意图而言,从附图4B的中间的那幅图起,示出了位于钥匙2′的窄侧面2S′下面的控制肋9′,该控制肋与钥匙2的窄侧面2S相对而置。
就附图4B的下面的示意图而言,从附图4B的钥匙2的中间的那幅图起,示出了位于窄侧面2S上面的控制肋9。
在附图4B的示意图中用方框示出了探触部位12n在转位式钥匙上的布置情况(在图4A中可看到,对面的第一控制轨8′看不到)。
由于这种转位式钥匙的设计方式,钥匙2如何沿插入方向E插入到为此设置的细长的钥匙沟槽6中并不重要。所述的效果和优点始终都得到保持。
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钥匙2插到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4C、4D的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的第一锁系统S1。
现在,图4C、4D所示的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的第一锁系统S1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钥匙2上在第一探触面111中,在用于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第一槽边沿8A上,且在用于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第一肋边沿9A上,设有两个探触部位121。因而在该第一探触面111中,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可以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得到探询,其中必须选择类型5A或5B。
在第二探触面112中,现在尚只能探询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控制肋9在第二探触面112的第一肋边沿9A上没有用于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的探触部位122。在锁柱芯4中,在确定哪一个薄片式制动栓5应设置在第一探触面111中时,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他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还是设置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两种情况下,在钥匙2插入到钥匙沟槽6中时,确保在同一个第一探触面111中对选出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5B的匹配探触部位进行探询。
探触面11n中的探触部位12n在图4C所示的钥匙2中顺序地延续,其中在探触面11n中并不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的类型,而在下一个探触面11n中选择薄片式制动栓的类型5A或5B。为了说明在探触面11n中的探触部位12n的数量,在不同的探触面111至1110中借助所示的线同样使用单点点划线或双点点划线。
因而类似于第一探触面111,例如在第七探触面117中,在附属的第一槽边沿8A或第一肋边沿9A上设置有既用于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又用于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探触部位127。
该设计也在图4D中示出。图4D中间的示意图所示为钥匙2的俯视图。控制槽8的相应的第一槽边沿8A在每个探触面111至1110中具有位于第一槽边沿8A上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这些探触部位为了明示也带有小方框。这些探触部位之一,即在薄片式制动栓5A的第九探触面119中的探触部位129,被单独地示出。
从第一探触面111起,在每第二个探触面113、115、117和119中在第一肋边沿9A上设有探触部位123、125、127和129。因而可在相应的探触面113、115、117和119中自由地选择哪种类型5A或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应位于该探触面中并通过相应的匹配探触部位得到探询。
这里由此也可得到显著的优点:第二设计变型的第一锁系统S1可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在于不同设置的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但针对每个如此设置的锁装置,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
在这里,第一种方案也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通过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得到探询。
另外在这里,第二种方案也在于,对另一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借助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121、123、125、127、129得到探询。例如参见用于图4D的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这些探触部位129、119之一。
最后,第三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其中在探触面111、113、115、117、119中可易变地选择设置两种薄片式制动栓中的哪一种类型5A或5B,其中,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薄片式制动栓5A、5B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得到分选,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
此外,如图4D的上面的和下面的示意图所示,第一锁系统S1的钥匙2′、2S/2、2S可设计为转位式钥匙。如在图4C中仅能部分地看到,在控制肋9的钥匙2、2S的相对的钥匙侧面2′、2S′上有一个关于第二剖切面Dx/y镜对称地设置的控制肋9A′。
在第一控制轨8的钥匙2、2B的相对的侧面上—如在图4C和4D中未示出—恰好有一个关于第一剖切面Dx/z镜对称地设置的处于侧面2′、2B′上的第一控制轨8′,其带有位于对面的第一槽边沿8A′。
就附图4D的上面的示意图而言,从附图4C的中间的那幅图起,示出了位于窄侧面2S′下面的控制肋9′。
就附图4D的下面的示意图而言,从附图4B的中间的那幅图起,示出了位于窄侧面2S上面的控制肋9。
在附图4D的这些图中用方框示出了转位式钥匙的可以看到的探触部位12n。
由于这种转位式钥匙的设计方式,钥匙2如何沿插入方向E插入到为此设置的细长的钥匙沟槽6中并不重要。所述的效果和优点由此始终都得到保持。
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钥匙2插到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4E、4F的在第三设计变型中的第一锁系统S1。
根据图4E和4F的锁系统S1相应于根据图4C、4D的第二设计变型,其中,在钥匙2的对置的宽侧面2B′上的第一控制槽8相对于第一剖切面Dx/z与第一控制槽8′镜对称地布置,但如图4F的上面的和下面的附图所示,控制肋9、9′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并非镜对称地设计。
由此在根据第三设计变型来设计第一锁系统S1时得到第一种方案: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通过第一控制轨8、8′的第一槽边沿8A或第一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槽边沿8A′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得到探询。于是可以像以前那样把钥匙2用作转位式钥匙。
另外在这里,第二种方案也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其借助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肋边沿9A或第二控制轨9′的非镜对称地设置的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121、123、125、127、129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得到探询。但这样就不能再把钥匙2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设置。
最后,第三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其中在全部探触面111至1110中可易变地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A、5B,因为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交替地布置,从而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匹配探触部位在第二系统S2的锁装置内有时在探触面112、114、116、118、1110中于探触部位122、124、126、128、1210通过第一肋边沿9A得到探询,或者在探触面111、113、115、117、119中于属于第二锁系统S2的另一锁装置的探触部位121、123、125、127、129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非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肋边沿9A′得到探询。
不言而喻,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为此必须在每第二个探触面111至1110中错开180°地布置,以便制动栓凹槽5B-1有时可以通过在探触面111、113、115、117、119中的第一肋边沿9A,利用探触部位121、123、125、127、129来探询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而有时则可以通过在探触面112、114、116、118、1110中的对面的第一肋边沿9A′于探触部位122、124、126、128、1210探询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始终都可以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通过匹配探触部位来分选第一种类型5A和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从而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但钥匙2不能再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设置。
在钥匙2插入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9A′(三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或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5A至5G的在第一设计变型中的第二锁系统S2。
图5A至5J示出了在第一设计变型中的第二锁系统S2。
第二锁系统S2的特点是,在每个探触面11n中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和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各设置有探触部位12n。
图5C和5D示出了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和5B的两种薄片式制动栓5,其已经结合第一锁系统S1介绍过。
图5A和5B分别采用透视法示出了钥匙2,其中图5A的正面所示为窄的钥匙侧面2S,其顶面所示为宽的钥匙侧面2B。图5B中的钥匙2相对于图5A向下转动了90°,从而按图5A所示仍向上朝向的第一控制轨8现在指向观察者,进而后面的狭窄的相对的侧面2S′现在朝上。
因而,在图5的图5A中位于后侧面上的控制肋9′能在钥匙2′的狭窄的顶面即狭窄的外侧面2S′上看到。
利用在两个附图中所用的双点点划线可清楚地看到,无论在第一槽边沿8A上,还是在第一肋边沿9A上,每个探触面11n都设有探触部位12n。在这里,相对的边沿即第二槽边沿8B和第二肋边沿9B分别形成用于薄片式制动栓5A的制动栓凸出部5A-1或者用于薄片式制动栓5B的制动栓凸出部5B-1的强制引导件。
例如示出,在第一探触面111中,针对第一种类型5A以及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总可以通过第一槽边沿8A或第一肋边沿9A来对探触部位121进行探询或探触。例如还在第四探触面114中示出,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和5B可以通过相应设计的控制轨8、9得到探询。
由此也得到显著的优点:第二锁系统S2可以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在于两种类型5A、5B的不同设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针对每个如此构造的或配备有薄片式制动栓的锁装置,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在此,当在每个假想的探触面11n中可有选择地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时,这里也有数量超出现有技术的众多易变的方案可用来设置薄片式制动栓。由此提高了防盗安全性。
如果相应的控制轨8、9在相对的控制轨8′、9′中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剖切面Dx/z、Dx/y镜对称地构造,则始终都产生一个转位式钥匙,从而钥匙2在至少两个锁装置中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用作转位式钥匙。
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钥匙2插到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在图5A、5B中未详细示出)。
图5E针对第二锁装置示出了头三个探触面111、112、113,且示出在一个探触面111、112、113中可能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控制轨8、9内的探触部位121、122、123。
在图5F中示出了可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移位的第二薄片式制动栓5B,其在第一探触面111中借助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肋边沿9A形成探触部位121。第一肋边沿9A和强制引导的第二肋边沿9B伸入到制动栓凹槽5B-1中,并对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进行控制,该薄片式制动栓在该实施例中按照方向规定例如处于y方向上。
图5G与此类似地示出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其沿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利用第一控制槽8通过第一槽边沿8A和强制引导的第二槽边沿8B借助钥匙2的插入而被分选或探触。如相比于图5F可见,由此可以有选择地代替于第二种类型5B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将探触部位121设置在第一探触面111中。
如果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径向的移动方向处于移动方向7.2上,例如在车辆中处于y方向上,则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移动方向例如按照移动方向7.1与其垂直地布置在z方向上。
如果钥匙2例如沿车辆方向x插入到钥匙沟槽中,且钥匙2的窄侧面2S水平地在车辆中处于y方向上,则5B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水平地沿y方向按照移动方向7.2移位,而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则沿竖直方向即z方向在移动方向7.1上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5H至5J的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的第二锁系统S2。
但根据图5H、5I、5J,也可以对第二锁系统S2进行构造,使得第二控制轨9和对面的控制轨9′在钥匙2的窄的外侧面2S、2S′上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构造。
第二锁系统的该第二设计变型在图5H、5I、5J中示出。
由此也得到用来构造锁装置的如下方案。
现在,为了在第二锁系统S2中也遵照本发明的构思,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的第二锁系统S2的特点也在于,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这里为在每个探触面中,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和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分别设置有探触部位12n,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布置,无法制得如下所述的转位式钥匙。
在图5I的示意图中仅示出了位于钥匙2的狭窄的外侧面2S上的控制肋9之一。按照图5I所示,从图5H起示出了位于钥匙2的窄侧面2S上的控制肋9。
如图5J所示,对面的控制肋9′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布置。
一方面,通过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控制槽8A和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控制肋9A,在每个探触面111、112、113、114、115、116、117中可构造有探触部位121、122、123、124、125、126、127。
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控制轨8′的位于对面的第一控制槽8A′和位于对面的第二控制轨9′的第一控制肋9A′,在每个探触面111、112、113、114、115、116、117中可构造有探触部位121、122、123、124、125、126、127。
如果按照一种方案在一个锁装置中仅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则它们分别通过镜对称地布置的第一槽边沿8A或8A′的、第一控制轨8的或位于对面的第一控制轨8′的121至127被探询。由此产生用于多个这种锁装置的锁系统S2,在这些锁装置中,钥匙2仍然是转位式钥匙。
也有第二种方案:在每个相继的探触面111、112、113、114、115、116、117中仅设置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它们设置在第一控制轨9的第一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121、122、123、124、125、126、127,或者,针对另一锁装置仅把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设置在每个相继的探触面111、112、113、114、115、116、117中,这些薄片式制动栓在第二控制轨9′的非镜对称地布置的肋边沿9A′的探触部位121、122、123、124、125、126、127被探触。但这样就不能再把钥匙2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控制肋9、9′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设置。
基于前述第二种方案,有一种替代的设计:设置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使得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利用其匹配探触部位在第二锁系统S2的锁装置中有时在一个探触面11n中通过第一肋边沿9A被探触,在属于第二锁系统S2的锁装置的同一探触面11n中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非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肋边沿9A′被探触。这可以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方向来实现,该弹性部件将薄片式制动栓5压向一个或另一个径向的移动方向7.2。但该钥匙2不能用作转位式钥匙。
最后,第三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因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相继的探触面111、112、113、114、115、116、117中可易变选择地设置在探触部位121、122、123、124、125、126、127上,其中可以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来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A、5B,从而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但这样就不能再把钥匙2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第二的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设置。
在钥匙2插入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控制肋9、9′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探触面111、115中的探触部位121、125被单独地示出,其中双点点划线同样系指在每个探触面11n中可根据对两种类型5A、5B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选择来探询其匹配探触部位。
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6A至6E的第三和第四锁系统S3、S4。
用于第三和第四锁系统S3、S4的钥匙2的基本结构已改变,因为现在采用其它设计和布置方式的第三控制轨10代替了第二控制轨9。
由此针对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设置了可沿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2移动的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该第三种类型5C按照图6C具有位于对面的制动栓梯段5C-1作为匹配探触部位。
如图6B所示,在锁系统S3、S4的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未做改动地采用了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
图6A示出了这些锁系统S3、S4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两个锁系统S1、S2的区别。
第三和第四锁系统S3、S4的钥匙2具有第三控制轨10,该控制轨的位于钥匙2的窄侧面2S上的控制边沿10A及其强制引导件,由第三控制轨10′按照强制引导的控制边沿10A′的形式(在图6A中看不到)构成,该第三控制轨位于钥匙2上,现在位于该钥匙的对面的狭窄的钥匙侧面2S′上。
由此强制地得到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改变了的形式,其相对于钥匙2的规定位置在图6A中示出,其中看不到两个制动栓梯段5C-1之一贴靠在强制引导的控制边沿10A′上。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6A、6B、6C的在第一设计变型中的第三锁系统S3。
类似于第一锁系统S1,在图6A所示的第一设计变型中的第三锁系统S3的特点是,在每第二个探触面11n中各设有一个探触部位121、123、125(起始于用于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和用于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第一探触面111,由此可以在这些探触面111、113、115中做出设置哪一种类型5A或5C的选择。
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以及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钥匙2的第一探触面111例如具有在图6A中示出的探触部位121。
但这样一来,下一个探触面112就会不同于图6A而只有一个用于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的探触部位122。
由此得到的优点是:第一设计变型的第三锁系统S3可以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在于可易变地设置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的第一或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由此针对第三锁系统S3的相应构造的每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而无论设置第一种还是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
在这里,第一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即,仅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通过在每个探触面111至11n中的探触部位121至12n借助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被探询。
另外,第二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的探触部位121、123、125被探触。
最后针对另一锁装置,第三种方案在于,设置两种即第一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中在探触面111、113、115中可易变地选择设置两种薄片式制动栓5中的哪一种类型即第一种5A或第二种5C,并通过匹配探触部位来探询,其中,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A、5C,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
仅仅第三锁系统S3的第一设计变型的第一控制轨8相对于第一剖切面Dx/z镜对称地设计,由此得到钥匙2,其带有第一和第三控制轨8、10、10′和位于对面的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控制轨8′,进而只有当在相应探触面11n中仅设置有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时,才根据在相应探触面11n中对薄片式制动栓5A、5C的选择得到转位式钥匙。
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10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第三控制轨10、10′的控制边沿10A、10A′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6D、6E、6F的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的第三锁系统S3。
在图6D、6E、6F所示的第二设计变型中,第三锁系统S3的特点在于,仅在唯一的探触面中,例如在第七探触面117中,总是设置有可能的探触部位127,用于易变地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或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
作为该第二设计变型的特殊之处,根据图6D、6E、6F,钥匙2的第一至第六探触面111至116例如具有用于匹配探触部位的第一至第六探触部位121至126,其仅被设置用于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
作为该第二设计变型的特殊之处,第七至第十探触面117至1110,具有探触部位127至1210,其仅被设置用于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这里,第一控制轨8和对面的控制轨8′从一开始就仅设计到第七探触面117,且第三控制轨10或对面的控制轨10′简化地即无轮廓因而无编码功能地设计到探触面116。
钥匙2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设计变型的可能在探触面111至1110中的探触部位121至1210,在图6F的各附图中也用方框示出。
图6F的上面的示意图示出钥匙2的宽的外侧面2B。在其下面示意性地示出了钥匙2的狭窄的外侧面2S。在其下面示意性地示出了对面的宽的外侧面2B′。在最下面示出了对面的狭窄的外侧面2S′。
如借助上面的附图和第三副附图的在图6F的各附图中示出的相对的宽的外侧面2B、2B′从上面可见,第一控制轨8和对面的第一控制轨8′镜对称地设计。
如借助上面的和第四副附图的在图6F中示出的相对的狭窄的外侧面2S、2S′从上面可见,控制边沿10A和10A′非镜对称地设计。
独立于钥匙2的所述简化的构造方案,同样得到如下优点:第二设计变型的第三锁系统S3可以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是不同地设置的第一种类型5A的和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
针对每个相应地构造的锁装置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
在这里,第一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即,仅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通过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的探触部位121至127得到探询。
另外,第二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仅设置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第三控制轨10、10A的控制边沿10A的探触部位127至1210得到探询。
最后针对另一锁装置,第三种方案也在于,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C,其中在第三锁系统S3的所述第二种设计变型中,仅在唯一的探触面即探触面117中可易变地选择设置两种薄片式制动栓中的哪一种类型即第一种5A或第三种5C,并通过其相应的匹配探触部位来探询,其中,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分选薄片式制动栓5A、5C,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
仅仅第三锁系统S3的第二设计变型的第一控制轨8相对于第一剖切面Dx/z镜对称地设置在钥匙2的相对的侧面上,由此得到钥匙2,其带有第一控制轨8和位于对面的镜对称地设置的第一控制轨8′,进而只有当在相应探触面11n中仅设置有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时,才根据在相应探触面11n中对薄片式制动栓5A、5C的选择得到转位式钥匙。
一个范例:对于带有无钥匙进入系统或无钥匙步入系统的车辆来说,尚仅需要钥匙齿来闭锁杂物箱,且作为应急钥匙用来在紧急情况下将车门开锁。例如应使用两个锁装置,其带有第二设计变型的第三锁系统S3的钥匙齿。
针对于杂物箱例如使用锁柱3、3A、4或带有自由套筒4A的锁柱3、3A、4,其薄片式制动栓5仅仅是被探触面111至117中的钥匙齿探触的第一种薄片式制动栓5A。
不言而喻,可以设置或多或少的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因为七个薄片式制动栓5的数目仅仅是示范性的。如果在锁柱中仅设置有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钥匙齿就会如所述那样在未注意侧面的情况下插入到锁装置1的钥匙沟槽中,这是因为,由于用于杂物箱的锁装置1的第一控制轨8和相对的第一控制轨8′如所述那样镜对称地设置,所以钥匙2的钥匙齿是转位式钥匙。
但对于驾驶员门的应急钥匙而言,并非一定要使用转位式钥匙,因而可以简化地设计控制轨8、10特别是第三控制轨10,由此廉价地制得钥匙2。针对应急锁装置的锁柱3、3A、4或3、3A、4A,例如设置第一种类型5A的和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例如在探触面111至1110中探触钥匙齿。但由于使用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无法再把钥匙2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第三控制轨10和相对的控制轨10′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设计。
如同所有其它锁系统一样,第三锁系统S3的在预定的探触部位(这里为探触部位127)的至少一个探触面(这里为探触面117)中可易变地对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和5C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进行探触和分选,从而可自由选择地将两种薄片式制动栓5A、5C中的一种类型至少设置在该探触面117中,因而提高了设置至少两个锁装置(在驾驶员门或行李室上的杂物箱锁装置和应急锁装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易变性,所述锁装置带有与薄片式制动栓5A、5C适配的锁柱芯及附属的锁柱壳体。
在探触面111至116中在第一槽边沿8A的探触部位121至126例如探触第一薄片式制动栓5A。接下来在探触面117至1110中在控制边沿10A的探触部位127至1210探触第三薄片式制动栓5C。
不言而喻,可以设置或多或少的第一种类型5A的或第二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因为六个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和四个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C的数目仅仅是示范性的。
但钥匙齿只能按如下方式插入到锁装置1的钥匙沟槽6中,即,控制边沿10、10A在探触面117至1110中在探触部位127至1210将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推开,从而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转动。
如果钥匙按其它方式插入,第三控制轨10′的强制引导轨10A′,因为它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设置,且未移开或探触薄片式制动栓5C。
由于第三控制轨10或相对的第三控制轨10′的相对的非镜对称地设置的控制边沿10A、10A′如上所述构造有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所以在第二设计变型中第三锁系统S3的所提出的钥匙2并未形成转位式钥匙。
这意味着,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9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第三控制轨10、10′的控制边沿10A、10A′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6H和6I的第四锁系统S4。
类似于第三锁系统S3,第四锁系统S4的特点是,根据图6H和6I,在钥匙2的每个探触面11n中,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且针对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各设有一个探触部位121、122、123。在其它探触面114、115、116、117、117、118、119、1110中只能设置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
针对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或5C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第一探触面111因而具有在图6H和6I中示出的探触部位121。
在图6H和6I的实施例中,该锁系统S4的特点在于,仅仅头三个探触面111、112、113被设计用于两种类型的即第一种类型5A和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这种设计方式可以扩展到探触面114、115、116、117、117、118、119、1110中的任意多的其它探触部位12n。5A或5C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设置易变性相应地提高。
按照已针对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各种不同的设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5A或5C的薄片式制动栓5。按照第三锁系统S3的逻辑,只有当仅设置5A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时才形成转位式钥匙,因为第三控制轨10和相对的第三控制轨10′相对于第二剖切面Dx/y非镜对称地设计。
这意味着,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8A、10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一种或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第三控制轨10、10′的控制边沿10A、10A′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7A至7F的第五锁系统S5。
在图7A至7F中示出了第五锁系统S5相对于前述锁系统S1、S2、S3、S4、S5的区别。
第五锁系统S5的钥匙2具有已应用于第三和第四锁系统S3、S4的第三控制轨10。其控制边沿10A如以前那样在钥匙2的窄侧面2S上,且如以前那样在相对的控制轨10′的钥匙2′的相对的狭窄的钥匙侧面2S′上由第三强制引导的控制边沿10A′构成。
但不同于以前的锁系统S1至S4,钥匙2设有第四控制轨14、14′,该控制轨现在与第三控制轨10、10′共同地设置。
所用的第四控制轨10在钥匙2的宽侧面2B的第四控制轨14上也有控制边沿14A,其中其强制引导件作为相对的第四控制轨14′的强制引导的控制边沿14A′,由在钥匙2上的现在其对面的宽的第四钥匙侧面2B′构成。
由此也必定得到用于对第四控制轨14或相对的第四控制轨14′负责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改变的形式,如下所述。
在第五锁系统S5中,如图7A结合图2A、2B和图3所示,在锁柱芯4中如同以前一样设置有第三种类型5C的可在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2上移动的薄片式制动栓5,这些薄片式制动栓被钥匙2的第三控制轨10、10′探询。与图6C相似,根据图7A,该第三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具有在两侧设置的制动栓梯段5C-1,作为相对于钥匙2的探触部位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第五锁系统S5中,如图7B结合图2A、2B和图3所示,此外在锁柱芯4中设置有可在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上移动的薄片式制动栓5。现在设置有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这些薄片式制动栓被钥匙2的第四控制轨14或相对的控制轨14′探询。
类似于图7A,该类型5D也有设置在两侧的制动栓梯段5D-1作为匹配探触部位。该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被设计与钥匙2的第四控制轨14、14′的形式一致。
通过钥匙2的所述构造,在该第五锁系统S5中也得到如下优点:系统S5可以由至少两个钥匙装置构成,其特点在于在探触面11n中不同地设置的可易变地选择的第三种类型5C的或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针对相应构造的至少两个锁装置中的每个锁装置,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
在这里,第一种方案在于,如图7A至7F用双点点划线示出,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在全部探触面111至117中仅设置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通过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的探触部位121至127被探询。
另外,第二种方案在于,对锁装置加以构造,其中,在全部探触面111至117中仅设置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其匹配探触部位借助第四控制轨14、14A的控制边沿14A的探触部位121至127被探触。
最后针对另一锁装置,第三种方案在于,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C、5D,其中在该第五锁系统S5中在全部探触面111至117中可易变地选择设置两种薄片式制动栓中的哪一种即第三种类型5C或第四种类型5D,其带有匹配探触部位,这些匹配探触部位被钥匙2的探触部位121至127探询,其中,在所有可行的设计中针对至少两个锁装置始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钥匙2,以便分选第三种类型5C和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壳体3转动。
探触面111、113、114、116中的探触部位121、123、124、126中的一些探触部位被单独地示出,其中在这些探触面111、113、114、116中以及在其它探触面112、125、127中的相应的双点点划线系指,钥匙的探触部位121、123、124、126在每个探触面11n中探询第三种类型5C或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图7C示出在探触面111中的可能的探触部位121。在该探触面111中的双点点划线系指,在该设计变型中可借助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或者借助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来探询第三种类型5C或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该探触面111的探触部位121的匹配探触部位。
相对的第三控制轨10′的相对的控制边沿10A′或者相对的第四控制轨14′的相对的控制边沿14A′在此分别用作第三种类型5C或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如下制动栓梯段5D-1的强制引导件,即所述制动栓梯段并没有被未详细示出的弹性部件3A压到相应的探触部位12n上。
图7D示范性地涉及在探触面111和114中的钥匙2的可能的探触部位121、124。在图7A至7F中,探触面11n中的双点点划线同样系指,在该设计变型中可借助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或者借助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来探询两种即第三种类型5C和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在这些探触面111和114的匹配探触部位。
然而,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10A在图7D中看不到,因而图7D中仅示范性地示出了在探触面111和114中的探触部位121和124,这些探触部位通过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被探询。
与此相反,在图7E中示范性地仅涉及在探触面113和116中的探触部位123和126,这些探触部位通过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被探询。
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在图7E中看不到,因为该控制边沿位于钥匙2的背面,因而无法给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的可能的探触部位标上附图标记,这些探触部位可以探询第四种类型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图7F从上向下也示出了钥匙2的四副示意图。
第五锁系统S5的钥匙2的可能位于探触面111至117中的探触部位121至127,在图7F的各副图中也用方框标出,这些探触部位探触并分选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5C、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可见,在所有示范性地示出的探触面111至117中,第四或第三控制轨14、10的控制边沿14A、10A针对可易变地选择的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5C、5D的薄片式制动栓具有钥匙2的可能的可易变地使用的探触部位121至127。
第四或第三相对的控制轨14′、10′的相对的控制边沿14A′和10A′(上面的附图及其下面的附图),在该设计中是用于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5C、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强制引导的控制边沿14A′、10A′。
第三示意图从上方示出钥匙2的宽的外侧面2B。在其下面示意性地绘出了钥匙2的狭窄的外侧面2S。在最上方示意性地示出了相对的宽的钥匙侧面2B′。在其下面的第二位置示出了相对的狭窄的钥匙侧面2S′。
如借助上面的附图和第三附图的在图7F中示出的相对的宽的外侧面2B′、2B可从上面看到,相对的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和第四控制轨14的控制边沿14A相对于钥匙2的第一剖切面Dx/z非镜对称地设计。
如借助第二附图和第四附图的还在图7F中示出的相对的窄的外侧面2S′、2S可从上面看到,相对的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和第三控制轨10的控制边沿10A相对于钥匙2的第二剖切面Dx/y同样非镜对称地设计。
钥匙2因而不能用作转位式钥匙,因为第三控制轨10、10′的相对的控制边沿10A、10A′和第四控制轨14、14′的相对的控制边沿14A、14A′在第五锁系统S5的钥匙2上非镜对称地设置。
这也意味着,在钥匙2插到第一位置时,利用边沿10A、14A(双轨式锁系统)来探触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5C、5D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由于第三控制轨和第四控制轨10′、14′的控制边沿10A′、14A′非镜对称地设置,所以无法把钥匙2插入第二位置(转位式钥匙位置)。
由于不同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或5A、5C或5C、5D设置在锁系统Sn的锁装置的沿钥匙2的或转位式钥匙2的插入方向前后相继的探触面11n中,特别是设置在门锁柱或转向触发锁柱或用于杂物箱的锁柱中,在这些锁装置之一中进行机械的破侵时,需要多个不同的工具,以便使得薄片式制动栓从锁柱壳体的卡锁凹口中移出来。在这里,可以选择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在插入方向上设置薄片式制动栓的顺序,从而在前后相继的探触面中设置相同类型的或不同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薄片式制动栓的可行的排序数量相比于现有技术提高了,特别是当在锁装置中设置有不同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时,薄片式制动栓的设置易变性及其可行的排序数量相比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因为按照本发明,在至少一个探触面中利用钥匙对不同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进行编码,即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可以被设置在用于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的钥匙或转位式钥匙上的探触部位探询。
编码的易变性进而锁系统的锁装置的防盗安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如下面还将予以详述。
弹性加载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力方向:
首先还要明确指出,四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相对于锁柱芯4的轴向的锁柱轴线7始终都被所设置的弹性部件3A弹性地加载,且始终都可以在两个方向即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7.1或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2上移动。
这种情况在图2B中用双箭头示出,其表明,现有技术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已经可以沿两个方向即径向的移动方向7.1和7.2被弹性加载地移动。
这也适用于在现有技术中无记载的第三种和第四种类型5C、5D的新式薄片式制动栓5。
在前述范例中,为明了起见,5A、5B、5C、5D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始终都在相同的方向即第一或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7.1和7.2上被加载。
配属于每个薄片式制动栓5的弹性部件3A作用在凸出部5-1上,该凸出部在按照本发明对五个实施方式予以介绍的附图中未示出(但在图3中示出)。由于设置了凸出部5-1并确定了弹性部件3A的力方向,故可以确保薄片式制动栓5可以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和7.2中的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被弹性加载地移动。
薄片式制动栓的设置方式:
还要第二次地明确指出,如同2B所示,四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沿钥匙2的纵向在探触面11n中始终都可以设置在相同的位置,或者相对于其纵轴线转动180°地设置。
在前述范例中,为明了起见,5A、5B、5C、5D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相对于钥匙2始终都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从而相应的类型5A、5B、5C、5D沿钥匙沟槽6的纵向观察(如在图2A、2B中可见)被设置。
一种例外情况形成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设计变型(见图4E和4F)。
在该设计变型中,第二种类型5B的薄片式制动栓5在每第二个探触面111至11n中错开180°地设置,以便制动栓凹槽5B-1有时能利用探触部位121、123、125、127、129在探触面111、113、115、117、119中探询第一肋边沿9A的匹配探触部位,而有时能在探触部位122、124、126、128、1210在探触面112、114、116、118、1110中探询相对的第一肋边沿9A′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该实施例中已经表明,视薄片式制动栓5的设置方式而定,可以考虑钥匙2的多于两个的边沿通过锁装置的相应的薄片式制动栓5来探触匹配探触部位。
与钥匙2一致地改变地设置薄片式制动栓5,并选择弹性部件3A的力方向,就可以构造超出双轨式锁系统的多轨式锁系统。
一个范例:图8A基于图6D、6E、6F示出了一种四轨式锁系统。
图6F的上面的两个附图示出,控制边沿8A和10A被用于探询第一类型5A和第三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图8A的方框表示探触部位12n,借此可利用弹性部件3A的可选择的径向的作用方向7.1和7.2,并利用薄片式制动栓5A、5C的围绕纵轴线偏转180°的设置方式,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钥匙2的探触部位12n与相应的弹性部件3A相逆地作用到第一种或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上,箭头7.1和7.2示出了这种作用的作用方向。
图8A的上面的附图示出了钥匙2的宽的外侧面2B,据此,在探触面111、112、115、116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的方向借助第一槽边沿8A来探触即推开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凸出部5A-1作用在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上。
图8A的第三附图从上面示出了钥匙2的相对的宽的外侧面2B′,据此,在探触面113、114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的逆向借助相对的第一槽边沿8A′来探触即推开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凸出部5A-1作用在相对的第一控制轨8′的相对的第一槽边沿8A′上。
图8A的第二附图从上面示出了钥匙2的狭窄的外侧面2S,据此,在探触面117、119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的方向借助控制边沿10A来探触即推开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梯段5C-1作用在第三控制轨8的第一控制边沿10A上。
图8A的下面的附图示出了钥匙2的相对的狭窄的外侧面2S,据此,在探触面118、1110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的逆向借助相对的控制边沿10A′来探触即推开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梯段5C-1作用在相对的第三控制轨8的相对的第一控制边沿10A′上。
因而利用四个边沿,即边沿8A、8A′、10、10A′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按照本发明,在图8A内在第七探触面117中也用双点点划线示出了钥匙2的探触部位127,其中可易变地选择是否应探询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或者探询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所示范例中在探触部位122、117选择了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在探触部位122、117将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设置在锁柱3、4或3、4A中,而无需对钥匙7进行改变。
另一范例:图8B基于图6D、6E、6F示出了一种六轨式锁系统。
图6F的上面的两个附图示出,控制边沿8A和10A被用于探询第一类型5A和第三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图8B的方框表示探触部位12n,借此可利用弹性部件3A的可选择的径向的作用方向7.1和7.2,并利用薄片式制动栓5A、5C的围绕纵轴线偏转180°的设置方式,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钥匙2的探触部位12n与相应的弹性部件3A相逆地作用到薄片式制动栓5上,箭头7.1和7.2也示出了这种作用的作用方向。
弹性部件3A的作用方向相对于图8A进一步改变。
图8B的上面的附图示出了钥匙2的宽的外侧面2B,据此,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的两个可能的方向,在探触面111、115、116中借助第一槽边沿8A,在探触面112中借助第二槽边沿8B,来探触即推开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凸出部5A-1作用在第一控制轨8的第一槽边沿8A和第二槽边沿8B上。
图8B的第三附图从上面示出了钥匙2的相对的宽的外侧面2B′,据此,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1的两个可能的方向,在探触面113中借助相对的第一槽边沿8A′,在探触面114中借助相对的第二槽边沿8B′,来探触即推开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凸出部5A-1作用在相对的第一控制轨8′的相对的第一槽边沿8A′和相对的第二槽边沿8B′上。
图8B的第二附图从上面示出了钥匙2的狭窄的外侧面2S,据此,在探触面117、119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的方向借助控制边沿10A来探触即推开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梯段5C-1作用在第三控制轨10的第一控制边沿10A上。
图8B的下面的附图示出了钥匙2的相对的狭窄的外侧面2S,据此,在探触面118、1110中沿径向的移动方向7.2的与上面的第二附图相逆的方向借助相对的控制边沿10A′来探触即推开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以其制动栓梯段5C-1作用在相对的第三控制轨10′的相对的第一控制边沿10A′上。
因而视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设置方式和力方向而定,利用边沿即边沿8A、8B、8A′、8B′、10、10A′来探触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5A、5C的薄片式制动栓5的匹配探触部位。
按照本发明,在图8B内在第七探触面117中也用双点点划线示出了钥匙2的探触部位127,其中可易变地选择是否应探询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或者探询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的匹配探触部位。
在所示范例中在探触部位122、117选择了第三种类型5C的薄片式制动栓5。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在探触部位122、117将第一种类型5A的薄片式制动栓5设置在锁柱即锁柱3、4或3、4A中,而无需对钥匙7进行改变。
借助第三锁系统S3所述的这些做法可转用至全部前述锁系统S1和S2以及S4和S5。
附图标记清单
1 锁装置
2 钥匙
2B 外侧面[宽的外侧面]
2S 外侧面[狭窄的外侧面]
3 锁柱壳体
3A 弹性部件
4 锁柱芯(转动件)
4A 自由套筒
5 薄片式制动栓
5A 制动栓[第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5A-1 制动栓凸出部
5B 制动栓[第二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5B-1 制动栓凹槽
5C 制动栓[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5C-1 制动栓梯段
5D 制动栓[第四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
5D-1 制动栓梯段
5-1 凸出部
6 钥匙沟槽
7 锁柱轴线
7.1 第一径向的移动方向
7.2 第二径向的移动方向
8 第一控制轨(控制槽)
8′ 相对的第一控制轨(控制槽)
8A 第一槽边沿
8B 第二槽边沿
8A′ 第一槽边沿
8B′ 第二槽边沿
9 第二控制轨(控制肋)
9′ 相对的第二控制轨(控制肋)
9A 第一肋边沿
9B 第二肋边沿
9A′ 第一肋边沿
9B′ 第二肋边沿
10 第三控制轨
10A 控制边沿
10′ 相对的第三控制轨
10A′ 控制边沿
11n 探触面[n1、2、3…=数目]
12n 探触部位[n1、2、3…=数目]
14 第四控制轨
14A 控制边沿
14′ 相对的第四控制轨
14A′控制边沿
Dx/z 第一剖切面
Dx/y 第二剖切面
E 钥匙的插入方向
′ 相对的钥匙侧面
x x方向(行驶方向)
y x方向(横向于行驶方向)
z z方向(车辆中的竖直轴线)
n 数目
Sn 锁系统
S1 第一锁系统
S2 第二锁系统
S3 第三锁系统
S4 第四锁系统
S5 第四锁系统
Claims (8)
1. 一种锁系统(Sn),借助它使用同一把钥匙(2)即可开动至少两个锁装置,其中钥匙(2)可沿插入方向(E)轴向地插入到相应锁装置的锁柱(3、4)的锁柱芯(4)的钥匙沟槽(6)中,由此至少两种设置在锁柱芯(4)中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可径向地相对于轴向的锁柱轴线(7)移动,且可在锁柱芯(4)中予以分选,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3、4)的锁柱壳体(3)自由地旋转,为此钥匙(2)具有至少两个控制轨(8、9/8、10、10、14),借助所述控制轨可以在至少两个前后相继的均横向于插入方向(E)的探触面(11n)中探触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12n),其特征在于,借助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12n)可对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予以探触和分选,从而可自由选择地至少在该探触面(11n)中设置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中的一种,以便形成锁装置的多样性,所述锁装置带有与自由选择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相符的锁柱芯(4),锁柱芯带有附属的锁柱壳体(3),所述锁装置可用同一把钥匙(2)来开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系统(S1),其特征在于,为了分选第一锁系统(S1)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钥匙(2)具有第一控制轨(8)和第二控制轨(9),所述控制轨经过设计,使得钥匙(2)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独立于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选择的且设置在锁柱芯(4)中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引起探触第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第二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B)。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系统(S2),其特征在于,为了分选第二锁系统(S2)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钥匙(2)具有第一控制轨(8)和第二控制轨(9),所述控制轨经过设计,使得钥匙(2)在全部探触面(11n)中―独立于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选择和设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引起探触第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第二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B)。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锁系统(S1、S2),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锁系统(S1、S2)的第一和第二控制轨(8、9)在钥匙(2)的相对的侧面上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剖切面(Dx/z、Dx/y)镜对称地设置,由此独立于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的所选类型始终都得到一种转位式钥匙,该转位式钥匙带有第一和第二控制轨(8、9)和分别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控制轨(8′、9′)。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系统(S3、4),其特征在于,为了分选第三或第四锁系统(S3)的薄片式制动栓(5A、5C),钥匙(2)具有第一控制轨(8)和第三控制轨(10),所述控制轨经过设计,使得第三锁系统(S3)的钥匙(2)在至少两个探触面(11n)中的至少一个探触面内,或者第四锁系统(S4)的钥匙(2)在所述至少两个探触面中的全部探触面内―独立于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选择和设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A、5C)―引起探触第一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或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C)。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系统(S3、4),其特征在于,仅仅第三和第四锁系统(S3、S4)的第一控制轨(8)在钥匙(2)的相对的侧面上相对于第一剖切面(Dx/z)镜对称地设置,由此得到一种钥匙(2),这种钥匙带有第一和第三控制轨(8、10)和相对的第一控制轨(8′),由此只有当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仅设置有第一种薄片式制动栓(5A)时,才根据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对薄片式制动栓(5A、5C)的选择得到一种转位式钥匙。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系统(S5),其特征在于,为了分选第五锁系统(S3)的薄片式制动栓(5C、5D),钥匙(2)具有第三控制轨(10)和第四控制轨(14),所述控制轨经过设计,使得第五锁系统(S5)的钥匙(2)在至少两个探触面(11n)中的至少一个探触面或者全部探触面内―独立于在相应的探触面(11n)中选择和设置的薄片式制动栓(5C、5D)―引起探触第三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C)或第四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D)。
8. 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锁系统(Sn)的钥匙(2),该钥匙可沿插入方向(E)轴向地插入到锁装置的锁柱(3、4)的锁柱芯(4)的钥匙沟槽(6)中,借助该钥匙,至少两种设置在锁柱芯(4)中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C、5D)可径向地相对于轴向的锁柱轴线(7)移动,且可在锁柱芯(4)中分选,由此使得锁柱芯(4)可相对于锁柱(3、4)的锁柱壳体(3)自由地旋转,为此钥匙(2)具有至少两个控制轨(8、9/8、10/10、14),借助所述控制轨可以在至少两个前后相继的均横向于插入方向(E)的探触面(11n)中探触设置在钥匙(2)上的探触部位(12n),其特征在于,钥匙(2)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具有两个探触部位(12n),借助所述探触部位可在至少一个探触面(11n)中对两种类型的薄片式制动栓(5A、5B/5A、5C/5C、5D)通过其匹配探触部位予以探触和分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9056236.2 | 2009-11-28 | ||
DE102009056236 | 2009-11-28 | ||
PCT/EP2010/007173 WO2011063968A1 (de) | 2009-11-28 | 2010-11-26 | Schliess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3116A CN102713116A (zh) | 2012-10-03 |
CN102713116B true CN102713116B (zh) | 2014-12-31 |
Family
ID=43806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2622.7A Active CN102713116B (zh) | 2009-11-28 | 2010-11-26 | 锁系统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47606B2 (zh) |
EP (1) | EP2504508B1 (zh) |
JP (1) | JP5567145B2 (zh) |
KR (1) | KR101412358B1 (zh) |
CN (1) | CN102713116B (zh) |
BR (1) | BR112012012807B1 (zh) |
DE (1) | DE102010052473A1 (zh) |
ES (1) | ES2436450T3 (zh) |
PL (1) | PL2504508T3 (zh) |
WO (1) | WO20110639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24571A1 (de) * | 2008-04-10 | 2009-10-15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ss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üssel und einem schliesszylinder |
DE102009033487A1 (de) * | 2009-07-15 | 2011-01-20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
EP2504508B1 (de) | 2009-11-28 | 2013-09-2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Schliesssystem |
DE102010001790A1 (de) * | 2010-02-10 | 2011-08-11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42551 | Schließvorrichtung |
FR3023763B1 (fr) * | 2014-07-16 | 2017-10-06 | U-Shin France Sas | Ensemble de verrouillag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AT516237B1 (de) * | 2014-09-11 | 2017-11-15 |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 Schlüssel sowie zugehöriges Schloss |
AT516818B1 (de) * | 2014-11-18 | 2018-05-15 |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 Flachschlüssel und Zylinderschloss |
AT516819B1 (de) * | 2014-11-18 | 2018-09-15 |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 Flachschlüssel und Zylinderschloss |
CN106550542B (zh) | 2015-09-17 | 2021-10-26 | 奥特斯(中国)有限公司 | 插入保护结构并且靠近保护结构具有纯介质层的部件载体 |
AU2017318104A1 (en) * | 2016-09-01 | 2019-02-28 | Urbanalps Ag | A key for controlling a lock with a cylindrical plug and a lock for validating this key |
US20220396971A1 (en) * | 2019-05-17 | 2022-12-15 | Urbanalps Ag | A lock configured to be operated by a key |
AT523800B1 (de) | 2020-05-12 | 2022-06-15 |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 Querschnittprofil für einen Flachschlüssel oder den Schlüsselkanal eines Zylinderschlosses |
KR102694383B1 (ko) | 2022-11-15 | 2024-08-14 | 주식회사 프라코 | 차량용 비상키 |
CN116006032A (zh) * | 2023-02-10 | 2023-04-25 | 宋泽贵 | 一种机械锁芯组件及专用钥匙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39126A (en) * | 1934-04-14 | 1936-04-28 | Dudley Lock Corp | Lock |
CN1861964A (zh) * | 2006-04-30 | 2006-11-15 | 陈志和 | 一种高保险三排弹子配保险梳的平板匙锁头及钥匙 |
DE102007014900A1 (de) * | 2007-03-26 | 2008-10-02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üssel und einem Schließzylind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89559B (de) * | 1988-03-31 | 1989-12-27 | Evva Werke | Flachschluessel fuer zylinderschloesser sowie zugehoeriges zylinderschloss |
JPH0749736B2 (ja) * | 1990-12-28 | 1995-05-31 |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 ロック装置 |
DE19944070C2 (de) | 1999-09-15 | 2001-08-16 |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 Schließ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
DE29922264U1 (de) | 1999-12-18 | 2001-04-19 | Witte-Velbert GmbH & Co. KG, 42551 Velbert | Aus Schließzylinder und zugehörigem Schlüssel bestehende Schließvorrichtung |
ES2234415B2 (es) * | 2003-09-30 | 2006-01-01 | Ojmar, S.A. | Cilindro de borjas amaestrado y llave amaestrada correspondiente. |
BE1016106A3 (fr) | 2004-06-30 | 2006-03-07 | Euro Locks Sa | Rotor et clefs pour serrure, serrure munie d'un tel rotor et de telles clefs, et utilisation de ceux-ci. |
JP2006089947A (ja) * | 2004-09-21 | 2006-04-06 | Tokai Rika Co Ltd | キー |
DE102005042617A1 (de) | 2005-09-07 | 2007-03-15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ießzylinder und mit einem Schlüssel |
DE102005042618A1 (de) * | 2005-09-07 | 2007-03-08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ießzylinder und mit einem Schlüssel |
DE202008000911U1 (de) * | 2008-01-22 | 2008-03-27 | D. la Porte Söhne GmbH | Zylinderschloß mit Plättchenzuhaltungen und Schlüssel für das Schloß |
WO2009124571A1 (de) * | 2008-04-10 | 2009-10-15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ss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üssel und einem schliesszylinder |
DE102009033487A1 (de) * | 2009-07-15 | 2011-01-20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
EP2504508B1 (de) | 2009-11-28 | 2013-09-2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Schliesssystem |
DE102010001790A1 (de) * | 2010-02-10 | 2011-08-11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42551 | Schließvorrichtung |
-
2010
- 2010-11-26 EP EP10784711.3A patent/EP2504508B1/de active Active
- 2010-11-26 BR BR112012012807-8A patent/BR112012012807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11-26 KR KR1020127016730A patent/KR101412358B1/ko active Active
- 2010-11-26 CN CN201080062622.7A patent/CN102713116B/zh active Active
- 2010-11-26 DE DE102010052473A patent/DE10201005247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1-26 ES ES10784711.3T patent/ES2436450T3/es active Active
- 2010-11-26 JP JP2012540318A patent/JP55671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1-26 WO PCT/EP2010/007173 patent/WO2011063968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1-26 PL PL10784711T patent/PL2504508T3/pl unknown
-
2012
- 2012-05-29 US US13/482,688 patent/US944760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39126A (en) * | 1934-04-14 | 1936-04-28 | Dudley Lock Corp | Lock |
CN1861964A (zh) * | 2006-04-30 | 2006-11-15 | 陈志和 | 一种高保险三排弹子配保险梳的平板匙锁头及钥匙 |
DE102007014900A1 (de) * | 2007-03-26 | 2008-10-02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Schließ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üssel und einem Schließzylind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67145B2 (ja) | 2014-08-06 |
BR112012012807A2 (pt) | 2016-08-16 |
US20120279265A1 (en) | 2012-11-08 |
BR112012012807B1 (pt) | 2019-08-20 |
KR20120098827A (ko) | 2012-09-05 |
EP2504508A1 (de) | 2012-10-03 |
PL2504508T3 (pl) | 2014-02-28 |
WO2011063968A1 (de) | 2011-06-03 |
JP2013512356A (ja) | 2013-04-11 |
ES2436450T3 (es) | 2014-01-02 |
US9447606B2 (en) | 2016-09-20 |
KR101412358B1 (ko) | 2014-06-25 |
CN102713116A (zh) | 2012-10-03 |
EP2504508B1 (de) | 2013-09-25 |
DE102010052473A1 (de) | 2011-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13116B (zh) | 锁系统 | |
CN101305147B (zh) | 具有圆柱锁体和钥匙的锁定装置 | |
US8904838B2 (en) | Lock device | |
US11988018B2 (en) | Rekeyable lock cylinder with enhanced torque resistance | |
US8726706B2 (en) | Locking device | |
US8966949B2 (en) | Locking device | |
US5943890A (en) | Cylinder lock and key assembly and hierarchical system therefor | |
US8826707B2 (en) | Locking device comprising a key and a locking cylinder | |
US7823427B2 (en) | Cylinder lock device | |
JP2009503304A (ja) | 改良型ロックタンブラーを有するロック・キーシステム | |
CN105683462A (zh) | 钥匙和锁 | |
CN101457611A (zh) | 锁定手套箱的装置 | |
CA2550973A1 (en) | Locking cylinder with locked knob shaft | |
KR101254827B1 (ko) | 다중 홈 키로 작동 가능한 회전식 실린더 록 | |
US20090293566A1 (en) | Key Locking Device for Immobilizer Systems | |
CN200999507Y (zh) | 密码防盗锁 | |
WO2005015745A2 (en) | Key decoder for high security internal/external two-track and four-track lock | |
JP2006070551A (ja) | シリンダ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