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对讲手机的手咪,在尽量减少对讲手机的接口占用的基础上,提高通话质量和使用上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用于对讲手机的手咪,包括手咪主体、用于连接对讲手机的手咪接口以及连接在所述手咪主体与手咪接口之间的信号线,在所述手咪主体上设置有扬声器和麦克风;在所述手咪接口中定义有扬声器引脚、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和接地引脚;其中,所述扬声器引脚连接手咪的扬声器,手咪中麦克风的正极连接所述的复用引脚,麦克风的负极连接手咪的地线,所述地线连接手咪接口中的接地引脚;在所述麦克风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
为了消除高频噪音干扰,在所述麦克风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还并联有耦合电容。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引脚包括两个,当所述扬声器接收差分音频信号时,将两个所述的扬声器引脚分别与扬声器的差分音频端子对应连接,传输差分音频信号;当所述扬声器接收单端音频信号时,将两个所述的扬声器引脚分别与扬声器的左、右声道音频端子对应连接,传输左、右声道音频信号。
进一步的,在所述手咪主体上还设置有一通话按键,所述通话按键的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连接所述手咪接口中的复用引脚,另一端连接手咪的地线。
采用上述手咪电路设计方案,手咪接口中可以仅设置4个引脚,因此可以使用通用的2.5mm或者3.5mm的四段式耳机接口作为所述的手咪接口,用于与对讲手机的主体相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10针MINI USB接口或者9针USB3.0接口作为所述的手咪接口,连接对讲手机的主体,利用USB接口中的四个引脚传输与手咪通讯的信号。
基于上述手咪电路结构,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手咪设计的对讲手机,包括手机主体,在所述手机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手咪相连接的通讯接口;作为与所述对讲手机相适配的手咪,其结构包括手咪主体、用于连接对讲手机的手咪接口以及连接在所述手咪主体与手咪接口之间的信号线,在所述手咪主体上设置有扬声器和麦克风;在所述手咪接口中定义有扬声器引脚、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和接地引脚;其中,所述扬声器引脚连接手咪的扬声器,手咪中麦克风的正极连接所述的复用引脚,麦克风的负极连接手咪的地线,所述地线连接手咪接口中的接地引脚;在所述麦克风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对于所述手机主体来说,在其通讯接口中定义有与所述手咪接口中各引脚的定义方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多个引脚;在手机主体内部,通讯接口中的扬声器引脚连接音频放大电路的输出端,通讯接口中的复用引脚一方面连接处理芯片的ADC接口,并通过第五电阻连接直流电源,另一方面通过隔直电容连接处理芯片的麦克风信号输入接口,通讯接口中的接地引脚连接手机主体的系统地。
优选的,所述通讯接口和手咪接口优选采用一对匹配插接的10针MINI USB接口或者9针USB3.0接口进行设计,以实现在对讲手机上仅设置一个通讯接口即可外接多种外部设备,完成多种功能的设计目的。具体来讲,除了在所述通讯接口中定义用于与所述手咪通信的4个引脚外(即扬声器引脚、复用引脚和接地引脚),还可以在所述通讯接口和手咪接口中均定义一个天线引脚,所述天线引脚在对讲手机一侧连接手机主体中的调频天线,在手咪一侧连接手咪主体中的地线;在所述通讯接口中还可以进一步定义有USB差分数据传输引脚和充电引脚;所述USB差分数据传输引脚连接手机主体中的处理芯片,用于与外部的USB设备连接通信;充电引脚连接手机主体中的电池,在外接充电器时,用于对手机主体中的电池充电。
对于上述4引脚式的手咪接口,可以利用手机主体内部处理芯片的ADC接口根据接收到的电压幅值的不同,实现对通话按键是否按下的兼容检测。当然,对于通话按键的按压检测也可以采用手机主体内部处理芯片的单独一路GPIO口采样完成。当采用后一种设计方案时,需要在手咪的手咪接口中增设一个按键检测引脚;对于手咪上的通话按键来说,则可以将所述通话按键的一端连接到手咪的地线,另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或者直接连接到所述的按键检测引脚上。通过检测所述按键检测引脚上的电压变化,实现对语音按键是否按下的准确检测。
基于后一种手咪电路设计方案,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该手咪配合使用的对讲手机,包括手机主体,在所述手机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手咪相连接的通讯接口;作为与所述对讲手机相适配的手咪,其结构包括手咪主体、用于连接对讲手机的手咪接口以及连接在所述手咪主体与手咪接口之间的信号线,在所述手咪主体上设置有麦克风、扬声器和通话按键;在所述手咪接口中包括扬声器引脚、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按键检测引脚和接地引脚;所述扬声器引脚连接手咪的扬声器,手咪中麦克风的正极连接所述的复用引脚,麦克风的负极连接所述的接地引脚;在所述麦克风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所述通话按键的一端连接手咪的地线,另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或者直接连接到所述的按键检测引脚上;对于手机主体部分,在所述通讯接口中定义有与所述手咪接口中各引脚的定义方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多个引脚;在手机主体内部,通讯接口中的扬声器引脚连接音频放大电路的输出端;通讯接口中的复用引脚一方面连接处理芯片的ADC接口,并通过第五电阻连接直流电源,另一方面通过隔直电容连接处理芯片的麦克风信号输入接口;通讯接口中的按键检测引脚一方面连接处理芯片的一路GPIO口,另一方面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直流电源;通讯接口中的接地引脚连接手机主体的系统地。
优选的,所述通讯接口和手咪接口优选采用一对匹配插接的10针MINI USB接口或者9针USB3.0接口进行设计,以实现在对讲手机上仅设置一个通讯接口即可外接多种外部设备,完成多种功能的设计目的。具体来讲,除了在所述通讯接口中定义用于与所述手咪通信的5个引脚外(即扬声器引脚、复用引脚、按键检测引脚和接地引脚),还可以在所述通讯接口和手咪接口中均定义一个天线引脚,所述天线引脚在对讲手机一侧连接手机主体中的调频天线,在手咪一侧连接手咪的地线;在所述通讯接口中还可以进一步定义有USB差分数据传输引脚和充电引脚;所述USB差分数据传输引脚连接手机主体中的处理芯片,用于与外部的USB设备连接通信;充电引脚连接手机主体中的电池,在外接充电器时,用于对手机主体中的电池充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手咪和对讲手机内部设置通信电路,当手咪插入到手机主体上时,对于手咪插入状态的检测不会受到麦克风信号线上电压波动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手咪插入检测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误判的产生。此外,对于手咪电路中第二、第三电阻的选择引入,可以实现一块线路板和一套元器件同时满足两种引脚数量接口的设计要求,对于配置有不同手咪接口的对讲手机来说,只需更换手咪的数据线即可满足与不同对讲手机的插接、通信要求,具有较高的兼容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了在尽量节约对讲手机I/O接口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手咪插入以及通话按键接触的可靠检测,对手咪的内部电路以及对讲手机内部的通话接口电路进行了全新设计,参见图2或图3所示。
本实施例的手咪包括手咪主体11-1、用于插接对讲手机的手咪接口11-3以及连接在所述手咪主体11-1与手咪接口11-3之间的信号线11-2,参见图1所示。在手咪主体11-1上布设有麦克风MIC、扬声器SP和通话按键PTT。在手咪的电路设计中,对于手咪上用于插接对讲手机的手咪接口11-3,根据接口中各引脚传输信号的不同,定义有扬声器引脚1、2、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3和接地引脚4,参见图2所示。对于需要接收差分音频信号的扬声器SP或者需要接收左、右声道音频信号的扬声器SP来说,需要在所述手咪接口11-3中定义两个扬声器引脚1、2。当手咪中选用的扬声器SP要求接收差分形式的单声道音频信号时,可以通过一对差分信号线分别与扬声器SP的差分音频端子对应连接,以接收和播放对方的通话语音。当手咪中选用的扬声器SP要求接收单端形式的左、右声道音频信号时,可以通过两条音频信号线分别与扬声器SP的左、右声道音频端子对应连接,实现对方通话语音的接收和播放。
当然,对于仅支持单端单声道音频信号的扬声器SP来说,则可以在手咪接口11-3中仅定义一个扬声器引脚,采用一根信号线连接至扬声器SP的音频端子,将对讲手机接收到的来自对方的通话语音通过手咪上的扬声器SP播放输出。
本实施例下面仅以在手咪上配置的扬声器SP采用差分音频传输方式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将手咪中麦克风MIC的正极连接到手咪接口的复用引脚3上,此复用引脚3一方面作为电源引脚,将对讲手机提供的直流电源引入到手咪中,为手咪中的麦克风MIC供电;另一方面作为手咪插拔的检测引脚,配合外围电路实现对讲手机对手咪插入状态的准确检测;第三方面作为音频信号的传输引脚,将手咪上麦克风MIC拾取到的本机用户语音信号传输至对讲手机,进而通过对讲手机发送给对方用户;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兼用作通话按键PTT的检测引脚,完成对通话按键PTT是否处于按压状态的有效检测。将麦克风MIC的负极连接手咪的地线,并将所述地线连接到手咪接口中的接地引脚4上,以构成麦克风MIC的供电回路。在麦克风MIC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第一电阻R1,以用于将麦克风MIC输出的变化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手咪接口的复用引脚3输出至对讲手机。在所述麦克风MIC的正负极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并联耦合电容C1、C2,以用于消除高频噪声干扰,例如GSM网络固有的时分双工噪音等。对于手咪上设置的通话按键PTT,将其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R2连接到所述手咪接口的复用引脚3上,另一端连接手咪的地线,配合对讲手机中设计的通话接口电路实现对通话按键PTT按压状态的检测。
采用图2所示的手咪电路结构设计,由于仅需要使用4根信号线即可满足手咪与对讲手机之间的信号传输要求,因此,可以选用目前通用的2.5mm或者3.5mm的四段式耳机接口作为所述的手咪接口11-3,实现手咪与对讲手机的连接通信。
基于上述4引脚式手咪接口所设计的手咪电路,在对讲手机的主板上可以设计如图2所示的通话接口电路,即在对讲手机的主体上按照手咪接口的结构选择与其适配的插接口作为对讲手机的通讯接口设置在手机主体的壳体上,以用于与手咪接口相插接。在通讯接口中按照手咪接口的引脚数量和布设位置设置相同的信号引脚,并赋予相同的接口定义,即同样包括扬声器引脚1、2(以下仍以传输差分音频信号或者左右声道音频信号所需的两个引脚为例进行说明)、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3和接地引脚4。其中,扬声器引脚1、2连接手机主体内部的主板上的音频放大电路,将对讲手机接收到的对方语音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输出差分形式的单声道音频信号或者单端形式的左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引脚1、2输出至手咪中的扬声器SP,以驱动扬声器SP播放对方语音。对于通讯接口中的复用引脚3一方面连接手机主板上的处理芯片的ADC接口(即模数转换接口,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提供给处理芯片以完成对手咪不同状态的检测),并通过隔直电容C3连接处理芯片的麦克风信号输入接口;另一方面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直流电源VCC。通讯接口中的接地引脚4连接对讲手机主板的系统地,在手咪插接到对讲手机上后,实现手机电路与手咪电路的共地。
图2所示对讲手机与手咪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手咪没有插入到对讲手机的主体上时,通过手机中处理芯片的ADC接口检测到的电压恒为直流电源VCC的电压幅值。当手咪的手咪接口插接到对讲手机上后,由于手咪中麦克风MIC的内阻和第一电阻R1的分压作用,使得ADC接口的电压小于VCC。因此,手机中的处理芯片可以通过不断检测其ADC接口的电压值来判断手咪是否已经插入。
在手咪插入到对讲手机上后,当对讲手机接收到对方的语音信号时,则利用手机内部的音频放大电路对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然后输出至手咪的扬声器SP,通过扬声器SP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向本机用户播放对方语音。
当本机用户需要向对方发送通话语音时,利用手咪上的麦克风MIC拾取本机用户发出的语音,并通过麦克风MIC将语音信号转化为变化的电流信号输出。由于在麦克风MIC的两端并联有第一电阻R1,因此在电阻R1的作用下可以将麦克风MIC输出的变化的电流信号转换成变化的电压信号,通过复用引脚3传输至对讲手机。这个变化的电压信号经过隔直电容C3提取出其中的交流信号,即语音信号,传输至手机处理芯片的麦克风信号输入接口中,经过处理芯片的处理,将本机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到对方的对讲手机。
由于通过麦克风MIC输出的电流会随着声音信号强弱的变化而改变,在麦克风MIC接收到的声音比较大时(例如本机用户大声讲话或者扬声器声音过大时),在连接麦克风MIC正极的信号线上会产生较大的电压波动,极端情况下会接近直流电源VCC的幅值,从而导致手机中处理芯片误认为手咪已经拔出,从而出现误判问题。但是,如果在麦克风MIC的两端并联上第一电阻R1后,在连接麦克风MIC正极的信号线上,其电压的最大值便为电阻R1上的分压值。这样,即使出现最极端的情况,即麦克风MIC处于高阻态,该信号线上的电压值也不会达到VCC,从而可以有效保证ADC接口检测手咪插入事件不受麦克风MIC信号的影响,电路的可靠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为了在本机用户按下通话按键PTT之后,再将本机用户发出的语音信号传送至对方手机,需要在对讲手机一侧实现对通话按键PTT按压状态的准确检测。由此,本实施例在通话按键PTT与手机处理芯片的ADC接口之间设计第二电阻R2。当本机用户按下手咪上的通话按键PTT时,虽然在连接麦克风MIC正极的信号线上的电压一直随语音强弱而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大量测试,得出其工作电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此便可以根据插入手咪的最小工作电压值设定第二电阻R2的阻值,使得当通话按键PTT按下时,ADC接口上的电压小于上述的最小工作电压值,进而处理芯片便可以根据其ADC接口上输入的电压值大小,对手咪的插入状态以及通话按键PTT是否按下进行准确地判断。
以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10KΩ、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5KΩ、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2.2KΩ为例进行说明,可以得出如图4所示的电压波形。图4中,横坐标为时间轴、纵坐标为ADC接口上的电压值。如果使用的直流电源VCC的电压值为2.2V,则未插入手咪时ADC接口的电压值即为2.2V,而插入手咪后因为有第一电阻R1的分压作用,使得ADC接口上的电压为1.8V,而再并联上麦克风MIC后,由于麦克风MIC本身的等效阻抗,使得ADC接口上的电压值不会超过1.8V。通过大量测试,测到人靠近麦克风MIC讲话时,可以产生的最小工作电压为0.8V,那么通过计算并设定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5KΩ,则可以得到:当按下通话按键PTT时,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并联支路的分压作用下,使得ADC接口上的电压为0.62V左右。同理,由于麦克风MIC自身内阻的存在,在通话按键PTT按下时,ADC接口上的电压也不会超过0.62V。
通过以上测试和计算,得出了的几个数值可以用来作为处理芯片插入事件和按键事件的判断门限。比如,取2.0V作为手咪插入检测的门限值,取0.7V作为通话按键PTT按压事件的门限值。即:当ADC接口测试到电压高于2.0V时,认为手咪没有插入;当ADC接口测试到的电压高于0.7V而低于2.0V时,则认为手咪插入但是通话按键PTT没有按下;而当ADC接口测试到的电压低于0.7V时,则认为手咪插入并且按下了通话按键PTT。
同时,由于声音信号具有大小不稳定的因素,不排除极个别情况下,会出现在通话按键PTT未按下时ADC接口上的电压低于0.7V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软件上加以判断,即当检测到连续3次ADC接口上的电压低于0.7V时,才认为是通话按键PTT被按下,而1次或是连续2次出现电压低于0.7V时,不认为是通话按键PTT被按下,由此来提高按键检测的准确性。
对于通话按键PTT按压状态的检测,还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电路设计方案。即在手咪的手咪接口中增设一个按键检测引脚5,在手咪的内部电路中设置第三电阻R3,将通话按键PTT的一端连接手咪的地线,并通过地线连接到手咪接口的接地引脚4上,另一端通过所述的第三电阻R3连接手咪接口的按键检测引脚5。当然,也可以直接将所述的按键检测引脚5接地。
配合这种5引脚式手咪接口所设计的手咪电路,在对讲手机侧一方面需要采用具有5个引脚的通讯接口实现与手咪的匹配插接;另一方面需要使用处理芯片的额外一路GPIO口完成对通话按键PTT按压状态的检测任务。即,选用对讲手机中处理芯片的一路GPIO口连接通讯接口的按键检测引脚5,并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直流电源VCC。
当手咪上的通话按键PTT没有按下时,PTT处于开路状态。由于有上拉电阻R4的存在,GPIO口上的电压一直处于高电平。而当通话按键PTT按下时,PTT处于短路状态,即GPIO口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或者直接接地。当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时,只要配置第三电阻R3的阻值远小于第四电阻R4的阻值,即可以使GPIO口上的电平由高电平跳变为低电平。若采用直接接地的方式,则在通话按键PTT按下时,GPIO口上的电平便可以由高电平VCC跳变为零电平。当手机中的处理芯片检测到其GPIO口的电平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状态时,即可判定通话按键PTT按下,表示本机用户想处于喊话状态。此时打开处理芯片的麦克风信号输入接口接收手咪上麦克风MIC采集输出的语音信号,并发送至对方手机。
选择采用第二电阻R2还是第三电阻R3(或者直接接地方式)实现通话按键PTT按压状态的检测,其区别在于:
1、占用系统硬件资源不同。使用电阻R2的方案,手咪电路一共需要4根信号线,特别适合外围接口信号线少的设备,可使用通用的2.5mm\3.5mm四段式耳机;而使用电阻R3的方案,则占用的信号线为5根。
2、通话按键PTT的状态对麦克风信号的影响不同。使用电阻R2的方案,通过图4的说明,按下通话按键PTT时比不按下通话按键PTT时,麦克风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低。因此,相同的声音信号,按下通话按键PTT时手咪上产生的电信号幅度小于不按下按键PTT时的信号幅度。而使用电阻R3的方案,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两种设计方案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只需选择合适阻值的电阻焊接在R2位置上或是焊接在R3位置上,就可以适应不同手咪接口的手机电路,即实现4根线和5根线方案共用一个手咪线路板的兼容性设计要求。
当然,出于整合对讲手机上通讯接口数量的目的,可以在对讲手机上设置一个可以兼容插接多种类型外围设备的通讯接口,比如采用10针MIN USB接口或者9针USB3.0接口作为所述的通讯接口,兼用于与手咪、USB设备和充电器等外围设备连接通信。以采用10针MIN USB接口J1作为所述的通讯接口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5所示。在所述USB接口J1的10个引脚中,选择其中的1、5、7、9、10引脚分别作为与手咪通讯的按键检测引脚PTT、扬声器引脚SP+、SP-、电源/插入检测/麦克风信号的复用引脚MUX和接地引脚GND,在手机插接手咪时,用于实现手机与手咪之间的信号传输。定义2脚为充电引脚DC_IN,在对讲手机内部连接电池BTT,用于在手机与充电器相插接时,通过充电器为手机中的电池充电。定义4脚、6脚为USB差分数据传输引脚USB_D+、USB_D-,连接手机内部的处理芯片,用于与外围的USB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定义8脚为天线引脚,连接手机主体中的调频天线。所述调频天线可以在手机主体中独立布设,也可以采用手机主体中的系统地线形成。在手咪中同样定义手咪接口的8脚为天线引脚,连接手咪中的地线。在手咪插入时,手机中的调频天线部分与手咪中的地线连通,共同形成完整的调频天线,在手机本体开启收听广播功能时,接收广播电台的FM调频信号,并通过手咪上的扬声器SP播放输出。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