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0733B - 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10733B CN102710733B CN201110376821.1A CN201110376821A CN102710733B CN 102710733 B CN102710733 B CN 102710733B CN 201110376821 A CN201110376821 A CN 201110376821A CN 102710733 B CN102710733 B CN 1027107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server
- remote
- remote device
- management ser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39—Hiding addresses; Keeping addresses anonymo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38—Address allocation for local use, e.g. in LAN or USB networks, or in a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含了一管理服务器、至少一连线服务器、至少一远端设备。其中该连线方法使该远端设备、连线服务器向该管理服务器验证,又使近端设备需先向该管理服务器询问指定远端设备的连线标的,该管理服务器才回复可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建立连线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依据该管理服务器回复的地址,该近端设备可与连线服务器连线,并通过该连线服务器找到被指定的远端设备,通过该连线服务器协助建立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特别是利用一管理服务器指引至少一远端设备、连线服务器以及近端设备连线目标的系统以及连线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快速,许多电子产品可通过与网络连接而具有远端监控、在线更新或其他业者所提供的在线服务功能。例如美国专利US6,373,851号专利,该前案揭示了一种利用以太网络控制电子装置的技术。揭示了一通信系统包含一第一传输媒介(first communicating medium)、一以太网络服务器(ethernet polling server)以及多个以太网络设备端(ethernet client stations)。其中该以太网络服务器包含一连接该第一传输媒介的传输器,该传输器与该第一传输媒介双向的传输信号。而多个以太网络设备端相互连接,且这些以太网络设备端各具有一传输器,该传输器包含一第二传输媒介,该第二传输媒介只有在该以太网络服务器提出要求时才传输一信号给该第一传输媒介,但该第二传输媒介随时可接收该第一传输媒介发出的信号。US 6,373,851号专利是基于交通管控设备以及受到以太网络最低传输速率(minimum rate)以及建议最大传输距离(maximum recommended distance)所限制。因此该前案提出前述的设计而提供较大的可传输范围,并避免设备端传输相互冲突(collisions)及延迟(delay)。
近端设备与设备端通过因特网连线为已普遍使用的技术,若要推广家电产品上网,家电产品还需牵设网络线将造成线路复杂,增加施工麻烦。因此另有利用电力网络作为通信网路的技术,如美国第US2005/0047379号先行公开专利,该前案揭示了一种利用宽带无线/电力线通信系统传输影音内容的技术。其中一数据服务器(content server)接收了影音信息后,转换为PLC兼容信号,其中PLC代表了电力线传输(Power-line communication)。并且该前案提供了一电力传输/宽带无线传输模块(PLC/UWB module),并通过该电力传输/宽带无线与一电气装置的信号收发器建立数据连线。因此,该电气装置可接收网络信息而受远端监控,并且是通过电力线传输,不需再牵设网络线。
同样使用电力线提供传输的技术还包括美国第US 2004/0186908号先行公开专利,该前案揭示了一电力插头内包含交流电力线、一网络数据线以及一电力线网络适配器。该前案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电力插头除了交流电力线、网络数据线、电力线网络适配器以外还包括一交流-直流转换元件。
而该类电力线传输技术运用在安全监视系统的先前技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公告第CN 100389602号“摄像系统及摄像控制方法”。该前案揭示了一摄像模块连接一电力线通信摄像适配模块,该电力线通信摄像适配模块接收该摄像模块所录下的音/视频信息,并将该音/视频信息调制后输入电源线进行传输。同时,对电源线传输的调制信号进行解调而获得控制信号,利用该控制信号对该摄像模块进行控制。而该电力线通信摄像适配模块包括一摄像信号处理单元、一数字多媒体信息压缩处理单元、一以太网适配单元、一第一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单元。其中该摄像信号处理单元、数字多媒体信息压缩处理单元是压缩或转换该摄像模块所输出的影像信号格式。而该以太网适配单元进一步转换为以太网信号,该第一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单元将该以太网信号加载至电力载波上进行传输。通过前述的结构,该摄像模块的影音信号可通过电力线传输到监控端。
电气装置通过电力在线网可解决网络线牵设麻烦的问题,使家用各种电器设备或者安全警报设备可直接通过电力在线网。然而在实施远端监控时仍具有以下问题:首先,通过已知网络连线手段,这些电器设备通过路由器(router)分配一IP(可能是固定IP或浮动IP),再者需建置一服务器接受电器设备端与监控端(使用者端)于该服务器内交换数据。已知架构所面临的问题是,监控端需要记忆电器设备或者服务器的域名(Domain name)或IP地址才可连线,除了记忆地址这件事造成使用者麻烦以外,当电器设备或者服务器要扩充数量或变动地址时,所有域名或IP地址都需要由使用者自行更新,非常的麻烦且造成系统扩充时的困扰。再者,由于电器设备或者服务器的域名或IP地址都是被公开的,容易受到黑客的侧录或破坏,安全性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已知连线方式在扩充性、安全性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并使该系统具有扩充性以及加强的安全性。
本发明为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其中该连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至少一远端设备通过因特网(网际网路)请求一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该远端设备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该远端设备依据该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地址而登录该远端设备的信息于该连线服务器;C.一近端设备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D.该管理服务器将被指定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回应给该近端设备;E.该近端设备依据所回应的地址向连线服务器提出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连线的请求;F.该连线服务器依据该近端设备的请求而建立该近端设备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的连线。
而前述的方法可通过本发明所提出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具体实施,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括:一管理服务器、至少一连线服务器、至少一远端设备,且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可接受一个或多个近端设备连线。其中该管理服务器储存有一服务器列表及一设备列表,该连线服务器向管理服务器连线登录于该服务器列表中,而该远端设备在请求管理服务器提供连线服务器地址时,也被登录于该设备列表中,使得该管理服务器储存有该远端设备中的所有连线服务器、远端设备的信息。又,该管理服务器回应该远端设备的请求而回应其中一连线服务器的地址,使该远端设备依据所回应的地址而登录该远端设备的信息于其中一连线服务器中。而一近端设备向该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该管理服务器将回应被指定的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使该该近端设备通过该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连线服务器与被指定的远端设备建立连线。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管理服务器包含了至少一管理服务器,该管理服务器的数量可依需求扩增,且该管理服务器储存有记忆一个或多个连线服务器的服务器列表,以及记忆一个或多个远端设备的设备列表。该连线服务器包含了至少一台连线服务器。该连线服务器以及远端设备的数量也可不断扩增,该连线服务器的数量、连线服务器连线信息的改变时,都可通过更新该管理服务器的设备列表及服务器列表而增加支持的设备。而该服务器列表中可包含多个连线服务器相异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该管理服务器可依据支持远端设备的相异服务提供者而指派该远端设备登录至相异的连线服务器。该管理服务器也可依据相异远端设备的产品类型或者远端设备的地理位置而指派该远端设备登录至相异的连线服务器。该近端设备具备一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供使用者提出寻找任一远端设备的请求。该近端设备通过管理服务器找到被指定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后,该近端设备对该连线服务器提出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连线的请求,该连线服务器先对近端设备与被指定远端设备两者执行打洞技术,试图建立近端设备与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点对点连线,若该连线服务器未完成对两者的打洞程序则通过该连线服务器相互转发近端设备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的数据包。
前述的远端设备可为一安全警报设备或者一家电设备。而该远端设备每经过一时段后重新与管理服务器所指派的连线服务器登录该远端设备的信息,使连线服务器时常更新该远端设备的最新状态。当该远端设备有所变动时,或者该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有所变动时,该远端设备可再次请求该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该远端设备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并且该远端设备再次向被提供的连线服务器登录其信息。
通过前述的技术,该远端设备以及该连线服务器不需要直接披露其IP地址或域名,以降低被黑客侵入的危险。同样的,该近端设备不需要具有固定IP,也不需要记忆固定的IP地址或域名,只需通过该管理服务器即可寻找特定远端设备所属的连线服务器。因此,该近端设备只需要具有该管理服务器支持的应用编程接口即可请求管理服务器查询连线地址。又,该系统容许该远端设备、连线服务器的数量、规格、类别依需求而扩充、变动,只需要向管理服务器登录而更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即可。使连线服务器或者远端设备的制造商可依设备负载量而变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三)。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四)。
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五)。
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六)。
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示意图(七)。
图8为多个连线服务器群组可供一远端设备登录的示意图。
图9为连线服务器与管理服务器的连线流程图。
图10为远端设备与连线服务器的连线流程图。
图11为近端设备请求与该远端设备连线的连线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以下将配合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技术。
首先,本发明定义了一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含至少一远端设备、管理服务器、以及至少一连线服务器,并且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接受至少一近端设备的请求而使该近端设备与该远端设备之间建立连线,而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至少一远端设备通过因特网请求一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该远端设备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B.该远端设备依据该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地址而登录该远端设备的信息于该连线服务器;C.一近端设备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D.该管理服务器将被指定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回应给该近端设备;E.该近端设备依据所回应的地址向连线服务器提出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连线的请求;F.该连线服务器依据该近端设备的请求而建立该近端设备与该被指定远端设备的连线。该方法的技术重点是使该连线服务器以及远端设备不需直接公开其IP地址或域名,所有的近端设备只能先向管理服务器请求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再由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供近端设备请求建立连线。所以可减少连线服务器以及远端设备降低被黑客侵入的危险。从近端设备的角度来看,该近端设备不需要具有固定IP,也不需要记忆固定的IP地址或域名,对近端设备的使用者而言可节省很多连线设定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前述的方法,本发明还揭示了一具体实施该方法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含至少一管理服务器、至少一连线服务器以及至少一远端设备。请参阅图1,图1中揭示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1中可见两台管理服务器11、12形成一管理服务器群组1作相互备援用。该管理服务器11、12内储存有一设备列表以及一服务器列表,该设备列表内存有允许登录的多个远端设备的信息。而该服务器列表则储存了多个连线服务器的信息。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服务器列表内可能包含了相异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多个连线服务器,或者包含了支持的设备型态不同的多个连线服务器,或者包含多个所在地理位置不同的连线服务器。更进一步的,该设备列表与服务器列表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待稍后详述。于图1中还可见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另具有一连线服务器201、一连线服务器211,在本实施例中该连线服务器201、连线服务器202可分属于相异服务提供者所营运。又,图1中可见该连线服务器201可与另一连线服务器202组成一连线服务器群组A20作相互备援用;同样的,该连线服务器211与另一连线服务器212构成一连线服务器群组B 21相互备援。为了方便叙述本发明的技术,以下各连线对象将直接以管理服务器群组1以及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代表其所属的服务器。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还包含了一远端设备A31、一远端设备B32、一远端设备C33。如先前所述,设备列表内存有多个远端设备的信息,这些远端设备A~C31、32、33各别具有其独特的序号(Unique ID)、这些远端设备A~C 31、32、33所属的服务提供者的信息都已被预存入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所储存的设备列表中。在这些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以及该远端设备A31、一远端设备B32、一远端设备C33刚连上因特网运作时,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传输一服务器登录信息92登录其地址与组态信息(型号、连线状态等信息)。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验证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是否为已预存于服务器列表内的合法设备,若是回复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已登录成功。而该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为了寻找可支持的服务器,则各别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一服务器查询信息91,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验证该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是否为预存于设备列表内的合法设备后,分别向该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回复一连线的目标。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可能分别为相异服务提供者所营运,因此,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会将远端设备A31指派连线到支持远端设备A31的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群组A20。同样的,基于服务提供者的不同,该远端设备B32、远端设备C33就由管理服务器群组1指派连线到支持远端设备B32、远端设备C33的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群组B21。然而,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也包含了不同的实施方式,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也可能因为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为相异的产品类型而分别指派该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登录至连线服务器群组A20或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另一不同实施方式为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还可依据该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C33本身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指派连线到较近的连线服务器群组A20或连线服务器群组B21。
请再参阅图2,基于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应的连线地址,该远端设备A31与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并登录该远端设备A31的信息93于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中。同样依据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应的连线地址,该远端设备B32、远端设备C33连线至该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并登录其本身信息93于该连线服务器群组B21中。使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得知该远端设备A31的网络地址;该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得知该远端设备B32、远端设备C33的网络地址。
请再参阅图3,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可接受一个或多个近端设备4连线,该近端设备4需具有支持与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连线的应用编程接口,该近端设备4可通过该应用编程接口而选择一被指定的远端设备。假设该近端设备4通过该应用编程接口选择与远端设备A31连线,近端设备4通过该应用编程接口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一连线标的查询信息94,询问管理服务器群组1可与该远端设备A31连线的连线服务器群组为何。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提供被指定的远端设备(远端设备A31)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群组A20的位置。因而该近端设备4的应用编程接口再依据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复的地址而与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该近端设备4发出欲与该远端设备A31连线的一连线请求信息95。请参阅图5,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优先选择使用执行打洞技术(Hole punching),分别与该近端设备4、远端设备A31传输一打洞连线信息960、961,使该近端设备4与该被指定的远端设备A31建立一点对点传输连线97,该近端设备4可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而获得远端设备A31的信息,或者对该远端设备A31进行控制。前述的打洞技术可参见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935808号专利,或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M382669号专利,由于该打洞技术非本发明所主张的技术特征,因此不再赘述其技术内容。或者,如图6所示,若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未完成对两者的打洞程序,则通过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相互转发近端设备4与该被指定的远端设备A31的数据包98、99。
由于该近端设备4需要通过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才能得到该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的连线地址,因此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B21的地址、机械规格变动不会阻碍该近端设备4寻找连线对象。更基于该特点,连线服务器群组B21的架构(数量、规格、类别等等)可依照市场的需求而作变动,例如当某一类产品上线的数量增加时,可增加支持该类产品的连线服务器数量以符合设备负载量。而新增连线服务器群组或改变连线服务器群组连线信息(例如IP地址变动)或者改变连线服务器群组内机械数量时只需要更新该服务器列表即可,并使该连线服务器群组再次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服务器登录信息92进行登录即可。同样的,远端设备的数量与种类变动时,或者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群组有所变动时,也同样更新设备列表,并该远端设备再次向被提供的连线服务器群组询问供连线的连线服务器群组信息即可。
请参阅图7,图7为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扩充的实施例,该实施例增加了远端设备D34,即使增加数量或者地址的变动,都可通过更新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设备列表而增加支持的远端设备数量(或规格)。远端设备A31至远端设备D34都可通过传送服务器查询信息91的过程由管理服务器群组1重新询问可连线的连线服务器群组。同样的,图7中可见该连线服务器群组B21增加了一连线服务器213,且新增了一个由连线服务器221、222、223所组成的连线服务器群组C22,同样是通过该更新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服务器列表而扩增进入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服务器数量。藉此,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容许该远端设备、连线服务器群组的数量、规格、类别依需求而扩充、变动,只需要更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且再次向管理服务器群组1登录即可,使连线服务器群组或者远端设备的制造商可依设备负载量而变动。
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允许多个连线服务器接受同一远端设备登录,请参阅图8,图8揭示了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含了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D23、及连线服务器群组E24,连线服务器群组D23是由连线服务器231、232所构成,连线服务器群组E24是由连线服务器241、242所构成。该远端设备A31经过发出服务器查询信息91询问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后,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复该远端设备A31可与这些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D23、及连线服务器群组E24进行登录。通过该特征,可使相异的连线服务器群组A20、连线服务器群组D23、及连线服务器群组E24共同支持该远端设备A31。假设连线服务器群组A20故障或其他原因离线时,该远端设备A31仍可登录于连线服务器群组D23或连线服务器群组E24的其中之一。又假设该远端设备A31为可移动的设备,该远端设备A31可通过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分配而连线到实体距离最接近的任一连线服务器群组。
该多个远端设备与连线服务器群组的对应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多个远端设备与连线服务器群组的对应关系表
以表一为例,前述管理服务器的服务器列表可储存有服务提供者A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SerOl~Ser05,以及服务提供者B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Serll~Serl2。其中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被分配供远端设备DOl~D05登录,其中DOl~D05为各远端设备的序号,如先前所述,每一远端设备皆具有其独特的序号,用于供管理服务器或连线服务器验证与辨识远端设备的身份。这些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接收近端设备的请求而建立与远端设备DOl~D05的连线。由于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都可执行同样的功能,因此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之间可相互备援,再者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可分别设置于相异位置,例如连线服务器SerOl~Ser03分别位于上海、东京、洛杉肌,远端设备DOl~D05可登录于离本身地理位置较近的连线服务器。同样的,连线服务器SerO4~Ser05接受远端设备D06~D09登录。服务提供者B所营运的连线服务器Serll~Serl2则接受远端设备Dll~D14的登录。因此,对管理服务器而言,只要远端设备DOl上线询问连线服务器,该管理服务器可同时提供连线服务器SerOl~Ser05的位置给该远端设备DO1,让远端设备DOl随时都可寻找到正常运作的连线服务器。
藉此,可使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内的多个连线服务器群组之间相互备援,又因该连线服务器群组内包含了可相互备援的多个连线服务器,形成多重备援架构,使该远端信息沟通系统非常稳定,不会因少数机械故障而影响运作。
请参阅图9,前述的连线服务器与该管理服务器之间的运作如图9所示的流程,首先,当一个或多个连线服务器上线(步骤S01)或者一个或多个连线服务器的IP或端口(Port)变更(步骤S02)时,该连线服务器需通过因特网与该管理服务器连线,并且送出服务器登录信息给该管理服务器(步骤S03)。管理服务器会验证该服务器登录信息的内容,在服务器列表中是否为合法(步骤S04),若验证成功,代表该连线服务器确实为服务器列表中的合法服务器,则依据服务器登录信息更新服务器列表(步骤S05),并由该管理服务器回复登录成功信息(步骤S06),连线服务器接收回复的信息(步骤S07),并为了确保管理服务器能存有连线服务器群组最新的状态,每经过一预定时间(步骤S09)将会重复执行步骤S03重新送出服务器登录信息。若在步骤S04验证该服务器登录信息为失败,代表该连线服务器并不在服务器列表中,为不合法的连线服务器,也回复登录失败信息(步骤S08),由连线服务器接收回复的信息(步骤S07)。
接着,图10可见该远端设备与该管理服务器连线请求回复连线服务器的过程。首先,远端设备会发出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步骤Sll),该管理服务器会验证该远端设备所送信息是否有效(步骤S12),若验证成功则该管理服务器回复连线服务器的地址给该远端设备(步骤S13);若验证失败,则该管理服务器回复一拒绝请求信息给该远端设备(步骤S14)。接着,该远端设备需再与该管理服务器所回复的连线服务器连线。该远端设备送出该远端设备的登录信息(步骤S15),连线服务器群组接收该登录信息(步骤S16),接着该连线服务器回复一回应信息给该远端设备(步骤S17)。因此,该连线服务器可得知该远端设备的IP地址以联系该远端设备的必要信息。为了确保该连线服务器可找到该远端设备,在每经过一预定时间后(可预设为每10分钟),该远端设备需回到步骤S15重新送出本身的登录信息(步骤S18),使该连线服务器可时常获得该远端设备的更新状态。又,该远端设备可每经过一较长时间(例如可预设每24小时)重新询问管理服务器(步骤S19),使管理服务器提供最新的连线服务器地址置与信息。
最后,该近端设备请求与该远端设备连线的过程可见于图11,使用者通过近端设备的应用编程接口(API)指定一远端设备,该近端设备通过该应用编程接口(API)向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远端设备的请求(步骤S21),该管理服务器回应该远端设备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给该近端设备(步骤S22),于是该近端设备即可获得与哪一个连线服务器连线可找到被指定的远端设备。接着该近端设备向该连线服务器请求与该远端设备连线(步骤S23),该连线服务器优先选择对该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执行打洞程序(步骤S24),若成功,则可使该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进行点对点传输(步骤S25);若失败,则该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的数据包通过该连线服务器转发(步骤S26)。
通过前述的技术,该远端设备以及该连线服务器不需要直接披露其IP地址或域名,以降低被黑客侵入的危险。同样的,该近端设备不需要具有固定IP,也不需要记忆固定的IP地址或域名,只需通过该管理服务器即可寻找特定远端设备所属的连线服务器。因此,该近端设备只需要具有该管理服务器支持的应用编程接口即可请求管理服务器查询连线地址,并且使用者只需要选择其中一远端设备,剩下与管理服务器、连线服务器沟通的程序皆可由该应用编程接口自动处理,以大幅简化使用者操作的复杂度。又,该系统容许该远端设备、连线服务器的数量、规格、类别依需求而扩充、变动,只需要向管理服务器登录而更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即可。使连线服务器或者远端设备的制造商可依设备负载量而变动。前述的远端设备可为一安全警报系统,例如监视摄影器材、防盗器、烟雾火灾警报器等等;也可为一家电设备,例如冰箱、空调设备等等。再者,该近端设备应具备有影音播放功能,例如具有影音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
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此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而所作的些许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中,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0)
1.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至少一远端设备通过一因特网请求一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所述远端设备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
B.所述远端设备依据所述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地址而向所述连线服务器登录所述远端设备的信息;
C.一近端设备通过因特网向所述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
D.所述管理服务器将被指定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回应给所述近端设备;
E.所述近端设备依据所回应的地址向连线服务器提出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连线的请求;以及
F.所述连线服务器依据所述近端设备的请求而建立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的点对点连线;
所述远端设备每经过一预设时间后,所述远端设备发送一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给所述管理服务器,以重新询问至少一个支持所述远端设备的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并接收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而回传的一更新后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管理服务器能够组成一管理服务器群组,且同一管理服务器群组内的多个管理服务器相互备援,且所述管理服务器储存有记忆一个或多个连线服务器的一服务器列表、以及记忆一个或多个远端设备的一设备列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服务器依据支持远端设备的相异服务提供者,而提供相异的地址供所述远端设备登录至相异的连线服务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服务器依据相异远端设备的产品类型而提供相异的地址供所述远端设备登录至相异的连线服务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服务器依据所述远端设备本身的地理位置而提供相异的地址供所述远端设备登录至相异的连线服务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连线服务器能够组成一连线服务器群组,且同一连线服务器群组内的多个连线服务器相互备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服务器更新所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内容,以新增或变动连线服务器、远端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具备一应用编程接口供所述近端设备提出寻找任一远端设备的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是由所述连线服务器执行打洞技术使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进行点对点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是通过所述连线服务器相互转发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的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是先由所述连线服务器对近端设备与被指定远端设备两者执行打洞技术,若所述连线服务器未完成对两者的打洞程序则通过所述连线服务器相互转发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的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每经过一时段后重新与管理服务器所指派的连线服务器登录所述远端设备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再次请求所述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所述远端设备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并且所述远端设备再次向被提供的连线服务器登录其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为一安全警报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为一家电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具有影音播放功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的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连线服务器通过所述因特网向所述管理服务器传输一服务器登录信息,以供所述管理服务器验证所述连线服务器,并登录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与组态信息至所述管理服务器,以及所述管理服务器是提供支持所述远端设备且已成功验证及登录的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给所述远端设备。
18.一种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包括:
至少一管理服务器,所述管理服务器储存有一服务器列表及一设备列表;
至少一连线服务器,所述连线服务器向管理服务器连线登录于所述服务器列表中;以及
至少一个向所述管理服务器请求连线服务器地址而被登录于所述设备列表的远端设备,所述远端设备依据管理服务器回应的连线地址而向其中一连线服务器登录所述远端设备的信息;
其中所述管理服务器接受一近端设备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而提供被指定的远端设备所登录的连线服务器,所述近端设备通过所述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连线服务器与被指定的远端设备建立点对点连线;以及
其中所述远端设备每经过一预设时间后,所述远端设备发送一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给所述管理服务器,以重新询问至少一个支持所述远端设备的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并接收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而回传的一更新后的连线服务器的地址。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管理服务器能够组成一管理服务器群组,且同一管理服务器群组内的多个管理服务器相互备援,且所述管理服务器储存有记忆一个或多个连线服务器的一服务器列表、以及记忆一个或多个远端设备的一设备列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连线服务器能够组成一连线服务器群组,且同一连线服务器群组内的多个连线服务器相互备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连线服务器区分为相异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多个连线服务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连线服务器区分为支持相异产品类型远端设备的多个连线服务器。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连线服务器区分为设置于相异地理位置的多个连线服务器。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具备一应用编程接口供所述近端设备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端设备的请求。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是由所述连线服务器执行打洞技术使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进行点对点传输。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之间的连线是通过所述连线服务器相互转发近端设备与所述被指定远端设备的数据包。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为一安全警报设备。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为一家电设备。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设备为具有影音播放功能的设备。
3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远端信息沟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线服务器通过传输一服务器登录信息给所述管理服务器,以供所述管理服务器验证所述连线服务器,并登录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与组态信息至所述管理服务器,以及所述管理服务器是提供支持所述远端设备且已成功验证及登录的所述连线服务器的地址给所述远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29888A TWI465071B (zh) | 2011-01-28 | 2011-01-28 | Remote messaging system and its connection method |
TW100129888 | 2011-01-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0733A CN102710733A (zh) | 2012-10-03 |
CN102710733B true CN102710733B (zh) | 2015-07-22 |
Family
ID=46511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76821.1A Active CN102710733B (zh) | 2011-01-28 | 2011-11-23 | 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10733B (zh) |
DE (1) | DE102011055403A1 (zh) |
TW (1) | TWI4650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74668B2 (en) * | 2011-11-10 | 2017-09-26 | Throughtek Co.,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P2P conne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ices using the same |
WO2014067080A1 (zh) * | 2012-10-31 | 2014-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云服务器地址的方法、设备 |
CN103489270A (zh) * | 2013-09-18 | 2014-01-01 | 深圳市奥尼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基于云服务平台加强智能门安全性的方法及系统 |
US9665149B2 (en) * | 2014-03-17 | 2017-05-30 | Throughtek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 Gateway for controlling wakeup-on-LAN and sleep-on-LAN |
TWI564745B (zh) * | 2015-03-27 | 2017-01-01 | 物聯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點對點連線及建立方法及其通訊系統 |
CN107306257B (zh) * | 2016-04-22 | 2021-07-13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远端控制系统及远端连线设置方法 |
CN110430074A (zh) * | 2019-07-30 | 2019-11-08 | 深圳栅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监控采集软件与远端服务器的自动配置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41724A (zh) * | 2005-09-30 | 2007-04-04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业务跨网通信建立方法和系统 |
GB2449510A (en) * | 2007-05-24 | 2008-11-26 | Asim Bucuk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creation,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of links between people, entities, objects and devices |
CN101431464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优选客户端之间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及其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73851B1 (en) | 1998-07-23 | 2002-04-16 | F.R. Aleman & Associates, Inc. | Ethernet based network to control electronic devices |
CA2453037A1 (en) * | 2000-07-06 | 2002-01-17 | Home-Porta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devices and appliances, such as from a central portal and via a wide/are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TW573421B (en) * | 2002-10-25 | 2004-01-21 | Shinewave Int Inc | Transmission protocol method of wireless equipment in area controlled by open remote network |
US7209719B2 (en) | 2003-01-28 | 2007-04-24 | Gateway Inc. | Home power line network connected phone |
US7092693B2 (en) | 2003-08-29 | 2006-08-15 | Sony Corporation | Ultra-wide band wireless /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delivering audio/video content |
TW200835261A (en) * | 2007-02-15 | 2008-08-16 | Advantech Co Ltd | Terminal device and message transmit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EP2248324B1 (en) * | 2008-02-20 | 2018-09-12 | Nabto Aps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client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
US8738780B2 (en) * | 2009-01-22 | 2014-05-27 | Citrix System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utilizing both communication server-based and direct endpoint-to-endpoint connections |
-
2011
- 2011-01-28 TW TW100129888A patent/TWI465071B/zh active
- 2011-11-16 DE DE102011055403A patent/DE102011055403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1-11-23 CN CN201110376821.1A patent/CN1027107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41724A (zh) * | 2005-09-30 | 2007-04-04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业务跨网通信建立方法和系统 |
GB2449510A (en) * | 2007-05-24 | 2008-11-26 | Asim Bucuk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creation,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of links between people, entities, objects and devices |
CN101431464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优选客户端之间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及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3098A (en) | 2012-08-01 |
DE102011055403A1 (de) | 2012-08-02 |
CN102710733A (zh) | 2012-10-03 |
TWI465071B (zh) | 2014-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10733B (zh) | 远端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其连线方法 | |
US9774668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P2P conne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ices using the same | |
US1107097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service based on Wi-Fi direct connec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 |
US7313384B1 (en) | Configuring wireless devices | |
US7752329B1 (en) | Migrat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based on user identity information | |
US7283505B1 (en) | Configuring wireless access points | |
US9113393B2 (en)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 |
CN104836814B (zh) | 智能硬件云端接入控制方法及其相应的装置 | |
US9219615B2 (en) | Remot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inking method thereof | |
EP3205055A1 (en) | Time variant data profile for a fabric network | |
CN104158883A (zh) | 跨终端设备进行用户登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
JP5982402B2 (ja) | ホーム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通話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055816A (zh) | 一种通信方法、业务服务器、中间设备、终端及通信系统 | |
CN111194035B (zh)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2198805A (zh) |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系统以及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13107175A1 (zh) | 家庭网络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3179186A (zh) | 通信系统、网络存储器、服务器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JP2010283553A (ja) | 機器の種類に基づいた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プログラム | |
US8302155B2 (en) | UPn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mote access service | |
CN104854930A (zh) | 用于允许与新检测到的装置进行通信的方法、控制节点、网关和计算机程序 | |
JP4863514B2 (ja) | 広域/狭域ネットワークへの接続切り替え方法、移動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 |
KR101746226B1 (ko) | 유피엔피에서 스마트 그리드를 이용하여 정보 교환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103138953B (zh) | 多媒体消息的群发方法及群发系统 | |
US20150229513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remote security panel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 |
CN105323125B (zh) | 一种跨家庭网络的处理方法及http网关、dlna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