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5829A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85829A CN102685829A CN2012101471900A CN201210147190A CN102685829A CN 102685829 A CN102685829 A CN 102685829A CN 2012101471900 A CN2012101471900 A CN 2012101471900A CN 201210147190 A CN201210147190 A CN 201210147190A CN 102685829 A CN102685829 A CN 1026858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handover
- service
- user
- requ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方法包括: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发起小区切换请求;切换源基站接收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用户,以指示用户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以使执行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及装置,使用户在切换小区时,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能够保证业务数据的正常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3G系统中,基站组网采用分级部署模式。多个NodeB(节点B)可以连接到统一的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控制器),并通过RNC连接到核心网。
如图1所示,当覆盖发送方用户的源NodeB 101需要向覆盖接收方用户的目标NodeB 104发送业务数据时,首先通过源NodeB 101将业务数据发送到源RNC 102,源RNC 102再将该业务数据传输到核心网103,通过核心网103汇聚后再发送给目标NodeB 104归属的目标RNC 105,之后通过目标NodeB 104归属的目标RNC 105将业务数据发送到目标NodeB 104,再通过目标NodeB 104将该业务数据发送至接收方用户,从而完成业务数据的端到端的传输。
在现有的这种网络架构下,当用户移动到另外一个小区时,需要经过核心网控制实体的协调才能完成,而核心网的控制需要进行多次的基站之间的数据转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切换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减小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所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包括:
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所述用户,以指示所述用户释放与所述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当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所述业务对端基站。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包括:
发起请求模块,用于当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转发模块,用于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所述用户,以指示所述用户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发送标识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所述业务对端基站。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切换目的基站,包括:
接收小区切换请求模块,用于接收切换源基站发送的小区切换请求,并根据所述小区切换请求向所述切换源基站返回小区切换响应;
接收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并向所述管理控制中心发送判断信息,所述判断信息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切换对端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业务对端基站,包括:
第二发送请求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建立指令时,根据所述建立指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向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所述建立指令包括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业务数据交换系统,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如上所述的切换目的基站以及如上所述的业务对端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使用户在切换小区时,通过基站之间直接进行切换路径的请求和操作,使得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及时地发生改变,不仅能够保证业务数据的正常传输,而且由于请求和业务数据的传输不用再经过核心网进行转发,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业务数据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从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角度示出的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的过程示意图;
图3B为从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角度示出的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本实施例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基站之间能够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直通架构中。例如,如图2所示,接入网中包括管理控制中心和多个基站,每个基站与管理控制中心相连。管理控制中心接收每个基站的业务请求,并根据业务请求下发连接信令,使基站与基站之间建立起来数据直通通道,以便在各基站间进行数据或信令的传输。
在本实施的以下描述中,各基站之间的数据以及信令的传送均是通过基站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直通通道进行连接。该数据直通通道建立的过程可以如下。
对于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其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流程具体为:
步骤2011:管理控制中心接收源基站上报的由发送方用户发起的业务请求,业务请求包括发送方用户标识、业务标识和接收方用户标识;
步骤202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接收方用户标识,确定接收方用户归属的目标基站;
步骤203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源基站和目标基站,确定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传输路径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和业务数据从源基站到目标基站经过的途经基站;
步骤2041:管理控制中心根据传输路径和业务标识向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分配连接信令;
步骤2051: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根据连接信令和业务标识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
下面以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来具体举例说明,对于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是如何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
对源基站来说,当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后,从中获取将该业务数据所要发向的途经基站的地址,并识别出需要与该途经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故开启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然后,源基站通过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沿着传输路径向途经基站发送直通控制消息,以与途经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
对于途经基站来说,当接收到连接信令后,从中获取目标基站地址,并识别出需要与目标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故开启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在收到目标基站返回的应答之后,建立起途经基站与目标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然后,途经基站接收到源基站发送的业务数据后,识别该业务数据标识,从而根据连接信令得知需要将该业务数据发送的目标基站地址,接下来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直通通道向目标基站发送该业务数据。特别地,当途经基站包括多个子基站时,传输路径中除最后一个子基站之外的其它每个子基站接收到连接信令后,从中获取需要将业务数据发送到的下一个相邻子基站的地址,故开启自身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在收到下一个相邻子基站返回的应答之后,建立起自身与下一个相邻子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然后自身接收到上一个相邻子基站发送的业务数据后,识别该业务数据标识,从而根据连接信令得知需要将该业务数据发送到的哪一个相邻子基站,接下来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直通通道向下一个相邻子基站发送业务数据。对于传输路径中的最后一个子基站,也是相同的处理,只是从连接信令中获取的是目标基站的地址,并与目标基站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
对于目标基站来说,当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后,从中获取途经基站地址和传输路径,并识别出需要与途经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故开启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例如I-X2接口。然后,目标基站等待接收途经基站发送的直通控制消息,并在接收到途经基站发送的直通控制消息后,通过自己的直通功能接口沿着传输路径向途经基站发送直通控制回应消息,当途经基站接收到目标基站返回的直通控制回应消息后就与目标基站建立了数据直通通道。
本实施例中的I-X2接口是一个开放性的接口,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基站之间的信令与业务数据的交换。从逻辑角度来看,I-X2接口是基站之间的点到点接口。在本实施例中,该I-X2接口主要负责实现源基站、途经基站与目标基站直通时的信令交互,完成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的用户面传数据(即业务数据)的承载传输。图3A从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角度示出了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的过程;图3B从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角度示出了源基站、途经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的过程。如图3A所示,I-X2接口的控制面协议栈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层和应用层。如图3B所示,I-X2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 Protocol;简称为:UDP)层、通用数据传输层和业务数据层。
上述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方式仅为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如何建立数据直通通道不做限定。在上述的网络架构下,用户在进行基站切换的操作时所进行的数据传输均可以通过数据直通通道来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下面的“切换源基站”可以是发送方用户连接的基站,也可以是接收方用户连接的基站,相应的“切换目的基站”与切换源基站保持一致,可以是上述的源基站,也可以是上述的目标基站。具体来说,当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均为源基站时,业务对端基站就是上述的目标基站,当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均为目标基站时,业务对端基站就是上述的源基站。
如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401,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这里的切换源基站指的是用户当前正在连接的基站。切换源基站识别用户需切换小区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切换源基站接收用户上报的测量报告,根据测量报告中的信号功率和/或当前地理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需切换小区。当发现用户的信号功率较弱时,则很有可能该用户已经移动了位置到了另外一个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即对于另外一个基站其信号功率较强。此时,用户收集相邻基站的信号功率并形成测量报告,然后用户从各测量报告中选择一个信号功率值最大的基站作为切换目的基站,并将该切换目的基站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切换源基站;或者是用户收集相邻基站的信号功率并形成测量报告,并将包含能与该用户连接的各基站的信号功率的强度的测量报告发送给切换源基站,由切换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选择切换目的基站,或者是由切换源基站将用户上报的测量报告发送至管理控制中心,由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测量报告选择切换目的基站。当然,切换源基站还可以直接检测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或者接收用户每隔预设周期上报的地理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需切换小区。切换源基站判断用户是否需切换小区的方法还有很多,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小区切换请求可以包括用户的手机号码和IMEI(International MobileEquipment 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以使切换目的基站识别将要与哪个用户建立无线连接。
步骤402,切换源基站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用户,以指示用户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切换源基站如果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响应之后,就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即为用户预留出资源以与其建立无线连接。该小区切换响应可以包括切换目的基站的标识号。切换源基站将小区切换响应发送给用户,用户在接收到小区切换响应之后,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连接。
步骤403,当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业务对端基站,以使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
切换源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即说明切换目的基站已经与用户建立无线连接。此时,可以指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建立起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即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业务对端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或者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上传数据,且切换目的基站向接收方用户发送数据。
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过程与步骤2011~2051中所描述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很有可能与切换源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的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有重复的部分,例如切换目的基站即为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中的一个中转基站,此时,可以选择重新建立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也可以选择根据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进行数据的传输,但是无论怎样,都属于本实施例的“建立”所包含的范围,因为本实施例中所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是以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为两端的。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使用户在切换小区时,通过基站之间直接进行切换路径的请求和操作,使得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及时地发生改变,不仅能够保证业务数据的正常传输,而且由于请求和业务数据的传输不用再经过核心网进行转发,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用户进行基站切换所需要的时间。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一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做进一步补充说明。
本实施例对步骤403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其它步骤均与实施例一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具体包括:
步骤A: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判断信息,判断信息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
该步骤中的业务标识即为某用户发送的某一个业务数据的的标识,不同的业务数据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标识。当基站同时进行多个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基站可以通过该业务标识确定需要向哪个基站转发用户上传的业务数据。管理控制中心接收到判断信息后,可以根据该业务标识获取切换源基站标识和切换目的基站标识。能够想象到的是,由于在建立切换源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时,就是通过管理控制中心发送连接信令进行建立的,管理控制中心已经知道与该数据直通通道对应的业务标识,所以管理控制中心能够通过业务标识识别相应的切换源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在判断信息中同时发送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是为了使管理控制中心根据预先约定的协议识别到是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要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步骤B:当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判断信息判断出切换源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一传输路径所包含的基站数目大于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所包含的基站数目时,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接收管理控制中心返回的建立指令,并根据建立指令触发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建立指令包括第二传输路径。
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在接收到代表着需要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建立指令时,就进行触发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的操作。建立指令中包含第二传输路径,这样可以是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明确需要与哪个基站之间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这是由于,切换目的基站或业务对端基站有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建立信令,当建立信令中包含传输路径时,切换目的基站能够获知接下来要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对应的业务标识,并在接收到相应的业务数据时,通过所建立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进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切换源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起来的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可能需要经过0个、1个或多个基站,按照先后顺序经过这些基站所建立起来的路径即为第一传输路径,第一传输路径是以切换源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为两端的。同样,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建立起来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可能需要经过0个、1个或多个基站,按照先后顺序经过这些基站所建立起来的路径即为第二传输路径。当第一传输路径中所包含的基站大于第二传输路径中的基站时,就需要重新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如果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中有部分与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有重叠的,可以采用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例如,基站P与基站Q同属于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相邻的两个基站,基站P与基站Q之间已经建立了与业务标识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那么在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时,可以采用基站P与基站Q之间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在此之前,管理控制中心可以选择是否向基站P和基站Q发送连接信令,当管理控制中心向基站P和基站Q发送连接信令时,基站P和基站Q识别到已经建立了与该业务标识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时,可以选择不响应该连接信令;当管理控制总新向基站P和基站Q不发送连接信令时,基站P或基站Q接收到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时,基站P就通过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向基站Q发送或者由基站Q通过原有的数据直通通道向基站P进行发送。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第一传输路径不大于第二传输路径时,就可以继续采用第一传输路径。具体为,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发送的业务数据,并通过与第一传输路径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发送至切换源基站,再由切换源基站通过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已经建立的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发送至接收方用户,或者是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发送方用户发送的业务数据并通过切换目的基站和切换源基站之间已经建立的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向切换源基站发送,切换源基站接收到业务数据后,就通过与第一传输路径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发送至业务对端基站,再由业务对端基站发送至接收方用户。也就是说,第一传输路径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与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合起来作为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方法在步骤B之后还包括:
步骤C,管理控制中心触发第一传输路径与第二传输路径中非重复部分的各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释放流程。
当管理控制中心通过对比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如果识别到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有非重复部分,可以向非重复部分中相应的基站发送数据直通通道释放信令,该数据直通通道释放信令可以包括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相邻基站标识,以使相应的基站获知释放与哪个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释放数据直通通道可以避免占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减轻了整个网络的负担。
具体举例来说,当第一传输路径从源基站到目标基站依次为:基站R1、基站R2、基站R3、基站R4,第二传输路径从源基站到目标基站依次为S1、R3、R4时,管理控制中心通过对比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能够识别到重复的部分为R3和R4,此时,向基站R1和基站R2发送数据直通通道释放信令,基站R1和基站R2接收到数据直通通道释放信令时,就向相邻的下一基站发送数据直通通道释放请求,当收到相邻的下一基站回复的数据直通通道释放响应时,就释放掉与业务标识对应的数据直通通道。例如,基站R1向基站R2发送数据直通通道释放请求,基站R2向基站R1返回数据直通通道释放响应,基站R1释放掉与基站R2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做进一步限定。
本实施例中,对步骤401的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的具体操作进行解释说明,其它步骤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下:
步骤501、切换源基站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业务请求,业务请求中包括切换源基站标识、小区切换请求标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或用户上传的测量报告,以使管理控制中心根据业务请求确定切换目的基站,并根据切换目标识的基站确定第三传输路径。
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会通过与管理控制中心之间的接口向管理控制中心上报业务请求。该切换源基站可以为向发送方用户连接的基站或接收方用户连接的基站。
步骤502、切换源基站接收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连接建立信令,以使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根据连接建立信令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连接建立信令包括切换源基站地址、切换目的基站地址和第三传输路径。
当确定出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后,管理控制中心根据预设选择策略为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从多条路径中选择一条路径作为建立数据直通通道时使用的第三传输路径。其中,预设选择策略可以是根据最短路径原则进行选择的策略,也可以是根据路径负载最轻原则进行选择的策略等,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当确定出切换源基站、切换目的基站以及第三传输路径后,管理控制中心分别向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发送连接建立信令,并将切换源基站地址、切换目的基站地址和选择的第三传输路径携带在连接建立信令中,以使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根据连接建立信令中的信息建立切换数据直通通道。
步骤503、切换源基站通过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小区切换请求。
当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后,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小区切换请求信息就可以通过数据直通通道进行传输,而无需由切换源基站或切换目的基站通过骨干传输网传送给核心网的中心控制节点,再由中心控制节点统一进行转发了。本实施例尤其适用于高带宽业务,例如视频业务、P2P业务等多媒体业务。
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切换源基站需要向切换目的基站发送小区切换请求时,将携带有小区切换请求标识的业务请求上报给管理控制中心,管理控制中心分别向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发送连接建立信令,以使切换源基站和切换目的基站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小区切换请求的传输,使得小区切换请求不再经过核心网的中心控制节点,减轻了中心控制节点和骨干传输网的负担。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对步骤403中的B步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根据建立指令触发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步骤做进一步说明,其它步骤均与实施例一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切换目的基站触发根据建立指令触发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包括具体包括:
步骤4031a,切换目的基站根据建立指令向业务对端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
步骤4032a,当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业务对端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接下来,该切换源基站所要发送的所有响应和数据都会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直通通道进行发送。
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具体流程与实施例一中源基站与目标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流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通过切换源基站向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以将用户与切换源基站的连接改为用户与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连接,切换目的基站再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能够保证用户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不会由于用户传输信号不好而使数据不能及时进行传输。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对步骤403中的B步骤中业务对端基站根据建立指令建立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步骤做进一步说明,其它步骤均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业务对端基站根据建立指令建立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包括具体包括:
步骤4031b,当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到建立指令时,根据建立指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向切换目的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
步骤4032b,当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切换目的基站建立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
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具体流程与实施例一中源基站与目标基站建立数据直通通道的流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该切换目的基站所要发送的所有响应和数据都会通过已经建立的直通通道进行发送。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通过切换源基站向业务对端基站发送切换目的基站标识,以使业务对端基站与切换目的基站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能够保证用户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不会由于用户传输信号不好而使数据不能及时进行传输。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用于执行实施例一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本实施例将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集成在切换源基站中,当然也可以单独设置。接下来,将以基站直通构架下的用户切换装置集成在切换源基站中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包括:发起请求模块601、转发模块602、发送标识模块603。
其中,发起请求模块601分别与用户610和切换目的基站620连接,用于当识别到用户610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620发起小区切换请求;转发模块602分别与用户610和切换目的基站620连接,用于接收切换目的基站620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用户610,以指示用户610释放与切换源基站630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切换目的基站620之间的无线连接;发送标识模块603分别与切换目的基站620、业务对端基站640连接,用于当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620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640标识发送给切换目的基站620,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业务对端基站640,以使切换目的基站620或业务对端基站640触发执行切换目的基站620和业务对端基站640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一致,切换目的基站620在接收到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时,以及业务对端基站640在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标识时,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判断信息的操作与实施例二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使用户610在切换小区时,通过基站之间直接进行切换路径的请求和操作,使得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及时地发生改变,不仅能够保证业务数据的正常传输,而且由于请求和业务数据的传输不用再经过核心网进行转发,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用户610进行基站切换所需要的时间。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六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仅对发起请求模块做进一步说明,用于执行实施例三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六中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6所示,发起请求模块601包括发送业务请求子模块701、接收连接建立信令子模块702和发送小区切换请求子模块703。
其中,发送业务请求子模块701与用户610连接,用于当识别到用户610需切换小区时,向管理控制中心(图中未示出)发送业务请求,业务请求中包括切换源基站标识、小区切换请求标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用户上传的测量报告,以使管理控制中心根据业务请求确定切换目的基站,并根据切换目的基站确定传输路径;接收连接建立信令子模块702用于接收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连接建立信令,以使切换源基站630和切换目的基站620根据连接建立信令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连接建立信令包括切换源基站地址、切换目的基站地址和传输路径;发送小区切换请求子模块703分别与接收连接建立信令子模块702和切换目的基站620连接,用于通过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向切换目的基站620发送小区切换请求。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通过管理控制中心来进行传输路径的选择和连接建立信令的发送,以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这样后续的信令的交互均可以通过该数据直通通道来进行。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换目的基站,用于执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切换目的基站620包括接收小区切换请求模块801和接收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模块802。
其中,接收小区切换请求模块801与切换源基站630连接,具体分别与转发模块602以及发送请求模块601中的发送小区切换请求子模块703连接,用于接收切换源基站630发送的小区切换请求,并根据小区切换请求向切换源基站630返回小区切换响应;接收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模块802与切换源基站630连接,具体与切换源基站630中的发送标识模块603连接,用于接收切换源基站603发送的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并向管理控制中心(图中未示出)发送判断信息,判断信息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切换对端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即表示业务对端基站640的标识。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切换目的基站还包括第一发送请求模块803和第一建立模块804。其中,第一发送请求模块803与业务对端基站640连接,用于根据管理控制中心(图中未示出)下发的建立指令标识向业务对端基站640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建立指令包括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第一建立模块804与业务对端基站640连接,用于当接收到业务对端基站640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切换目的基站620与业务对端基站640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本实施例中的切换源基站630中的模块均与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七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通过切换源基站630向切换目的基站620发起小区切换请求,以将用户610与切换源基站630的连接改为用户610与切换目的基站620之间的连接,切换目的基站620再与业务对端基站640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能够保证用户610与业务对端基站640之间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不会由于用户610传输信号不好而使数据不能及时进行传输。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对端基站,用于执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业务对端基站640包括第二发送请求模块901和第二建立模块902。
其中,第二发送请求模块901与切换目的基站620连接,用于当接收到管理控制中心下发的建立指令时,根据建立指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向切换目的基站620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建立指令包括切换目的基站与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第二建立模块902与切换目的基站620连接,用于当接收到切换目的基站620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业务对端基站640与切换目的基站620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本实施例中的切换源基站630中的模块均与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七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通过切换源基站630向业务对端基站640发送切换目的基站标识,以使业务对端基站640与切换目的基站620建立数据直通通道以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能够保证用户610与业务对端基站640之间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不会由于用户610传输信号不好而使数据不能及时进行传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切换源基站本身还可以是切换目的基站或者是业务对端基站,所以实施例八中的接收小区切换请求模块、接收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模块、第一发送请求模块和第一建立模块同样可以设置在切换源基站中,实施例九中的第二发送请求模块和第二建立模块也同样可以设置在切换源基站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业务数据交换系统,包括实施例六或实施例七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实施例八的切换目的基站和实施例九的业务对端基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所述用户,以指示所述用户释放与所述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当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所述业务对端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包括: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判断信息,所述判断信息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切换对端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
当所述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判断信息判断出所述切换源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一传输路径所包含的基站数目大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所包含的基站数目时,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接收所述管理控制中心返回的建立指令,并根据所述建立指令触发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建立指令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管理控制中心触发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非重复部分的各基站之间的数据直通通道释放流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源基站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包括:
所述切换源基站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业务请求,所述业务请求中包括切换源基站标识、小区切换请求标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或用户上传的测量报告,以使所述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确定切换目的基站,并根据所述切换目的基站确定第三传输路径;
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所述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连接建立信令,以使所述切换源基站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所述连接建立信令建立起切换数据直通通道,所述连接建立信令包括切换源基站地址、切换目的基站地址和第三传输路径;
所述切换源基站通过所述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向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发送所述小区切换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所述建立指令触发建立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包括:
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所述建立指令向所述业务对端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
当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接收到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业务对端基站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根据所述建立指令触发建立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包括:
当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到所述建立指令时,根据所述建立指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向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
当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切换源基站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包括:
所述切换源基站接收用户上报的测量报告,根据所述测量报告中的信号功率和/或当前地理位置信息,判断所述用户是否需切换小区。
8.一种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起请求模块,用于当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对应的切换目的基站发起小区切换请求;
转发模块,用于接收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的小区切换响应,并转发给所述用户,以指示所述用户释放与切换源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并建立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
发送标识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小区切换成功响应时,将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发送给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以使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或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触发执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建立流程,所述当前数据直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和所述业务对端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起请求模块包括:
发送业务请求子模块,用于当识别到用户需切换小区时,向管理控制中心发送业务请求,所述业务请求中包括切换源基站标识、小区切换请求标识、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和/或用户上传的测量报告,以使所述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确定切换目的基站,并根据所述切换目的基站确定传输路径;
接收连接建立信令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连接建立信令,以使所述切换源基站和所述切换目的基站根据所述连接建立信令建立起数据直通通道,所述连接建立信令包括切换源基站地址、切换目的基站地址和传输路径;
发送小区切换请求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切换数据直通通道向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发送所述小区切换请求。
10.一种切换目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小区切换请求模块,用于接收切换源基站发送的小区切换请求,并根据所述小区切换请求向所述切换源基站返回小区切换响应;
接收业务对端基站标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业务对端基站标识,并向所述管理控制中心发送判断信息,所述判断信息包括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切换对端基站标识和业务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切换目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发送请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管理控制中心下发的建立指令向业务对端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所述建立指令包括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业务对端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12.一种业务对端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请求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建立指令时,根据所述建立指令中的切换目的基站标识向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发起数据直通通道建立请求,所述建立指令包括所述切换目的基站与所述业务对端基站之间的第二传输路径;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切换目的基站返回的数据直通通道建立响应时,建立起与所述切换目的基站建立之间的当前数据直通通道。
13.一种业务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切换目的基站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业务对端基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47190.0A CN102685829B (zh) | 2012-05-11 | 2012-05-11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47190.0A CN102685829B (zh) | 2012-05-11 | 2012-05-11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85829A true CN102685829A (zh) | 2012-09-19 |
CN102685829B CN102685829B (zh) | 2015-02-25 |
Family
ID=46817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47190.0A Active CN102685829B (zh) | 2012-05-11 | 2012-05-11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8582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4692A (zh) * | 2012-10-17 | 2013-01-3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直通通信的速率控制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
CN103874077A (zh) * | 2012-12-07 | 2014-06-1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直通区域的划分方法及系统 |
CN104937984A (zh) * | 2013-01-22 | 2015-09-23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419280A (zh) * | 2013-04-16 | 2018-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切换方法及设备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07295A2 (en) * | 1997-10-02 | 1999-04-07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setting a connec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6654361B1 (en) * | 1997-09-22 | 2003-11-2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for rerouting and route optimization for handoff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CN1473421A (zh) * | 2001-08-27 | 2004-02-04 | ��ʽ����Ntt����Ħ | 越区切换控制装置、基站、边缘路由器、中继路由器、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以及越区切换控制方法 |
US20080137615A1 (en) * | 2006-12-08 | 2008-06-1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SETTING L3 HANDOVER PATH GUARANTEEING FLOW-BASED QoS IN MOBILE IPv6 NETWORK |
CN101489270A (zh) * | 2009-01-22 | 2009-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X2接口切换的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09123512A1 (en) * | 2008-04-03 | 2009-10-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handling handover related parameter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CN101651604A (zh) * | 2008-08-15 | 2010-02-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优化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883406A (zh) * | 2009-05-07 | 2010-11-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基站 |
CN101932120A (zh) * | 2009-06-22 | 201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与网络节点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
CN101965028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x2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118810A (zh) * | 2010-02-10 | 2011-07-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切换时避免路径转换方法、系统和设备 |
CN102238668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网关进行x2切换的方法 |
CN102256329A (zh) * | 2010-05-19 | 2011-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路由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256326A (zh) * | 2010-05-19 | 2011-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路由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281587A (zh) * | 2010-06-13 | 2011-12-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接入网节点间实现直接接口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291789A (zh) * | 2010-06-21 | 2011-12-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获取相邻小区信息方法、用户设备的小区切换方法及网络 |
CN102291796A (zh) * | 2011-09-02 | 2011-12-2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管理控制中心 |
-
2012
- 2012-05-11 CN CN201210147190.0A patent/CN1026858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4361B1 (en) * | 1997-09-22 | 2003-11-2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for rerouting and route optimization for handoff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EP0907295A2 (en) * | 1997-10-02 | 1999-04-07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setting a connec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473421A (zh) * | 2001-08-27 | 2004-02-04 | ��ʽ����Ntt����Ħ | 越区切换控制装置、基站、边缘路由器、中继路由器、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以及越区切换控制方法 |
US20080137615A1 (en) * | 2006-12-08 | 2008-06-1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SETTING L3 HANDOVER PATH GUARANTEEING FLOW-BASED QoS IN MOBILE IPv6 NETWORK |
WO2009123512A1 (en) * | 2008-04-03 | 2009-10-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handling handover related parameter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CN101651604A (zh) * | 2008-08-15 | 2010-02-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优化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489270A (zh) * | 2009-01-22 | 2009-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X2接口切换的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1883406A (zh) * | 2009-05-07 | 2010-11-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基站 |
CN101932120A (zh) * | 2009-06-22 | 201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与网络节点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
CN101965028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x2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118810A (zh) * | 2010-02-10 | 2011-07-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切换时避免路径转换方法、系统和设备 |
CN102238668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网关进行x2切换的方法 |
CN102256329A (zh) * | 2010-05-19 | 2011-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路由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256326A (zh) * | 2010-05-19 | 2011-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路由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281587A (zh) * | 2010-06-13 | 2011-12-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接入网节点间实现直接接口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291789A (zh) * | 2010-06-21 | 2011-12-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获取相邻小区信息方法、用户设备的小区切换方法及网络 |
CN102291796A (zh) * | 2011-09-02 | 2011-12-2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管理控制中心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4692A (zh) * | 2012-10-17 | 2013-01-3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直通通信的速率控制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
CN103874077A (zh) * | 2012-12-07 | 2014-06-1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直通区域的划分方法及系统 |
CN103874077B (zh) * | 2012-12-07 | 2017-05-1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直通区域的划分方法及系统 |
CN104937984A (zh) * | 2013-01-22 | 2015-09-23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419280A (zh) * | 2013-04-16 | 2018-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切换方法及设备 |
US11638185B2 (en) | 2013-04-16 | 2023-04-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ell handover method and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85829B (zh) | 2015-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40111B2 (ja) | 通信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記憶媒体 | |
CN11093362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 |
JP7135100B2 (ja) | パケット伝送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
WO2020103842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8923816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eamless service between a cellular network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for a mobile user | |
CN101646205B (zh) | 移动网络高速接入公网的节点、方法及系统 | |
US8767692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environment | |
TW201737734A (zh) | 與傳統無線電存取技術互動工作用於連接到下一代核心網路 | |
CN102291796A (zh) |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管理控制中心 | |
CN102883440A (zh) |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557851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
WO2015032043A1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WO2014086280A1 (zh) | 处理无线网络用户接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3011245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11100894A1 (zh) | 切换方法和中继节点 | |
CN104684104A (zh) | 一种双连接方法、双连接切换方法及相应的系统和设备 | |
JP7597904B2 (ja) |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
WO2022067818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6888459A (zh) | 降低d2d信令开销与频谱资源干扰的信息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 |
JP6864106B2 (ja) | デュアルプロトコルスタックユーザ機器と、無線アクセス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2つのベースバンドユニットとの間のデュアルコネクティビティ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CN116419339A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2685829B (zh)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04768199B (zh)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2984813B (zh) | 数据直通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2695225B (zh) | 基站直通架构下的用户切换方法及基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