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3890B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83890B CN102683890B CN201210132989.2A CN201210132989A CN102683890B CN 102683890 B CN102683890 B CN 102683890B CN 201210132989 A CN201210132989 A CN 201210132989A CN 102683890 B CN102683890 B CN 10268389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 core layer
- satellite antenna
- meta
- micro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669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7 high-impact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503 terephtha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其包括信号接收器以及超材料平板,所述超材料平板通过支架固定于墙壁上;所述超材料平板包括核心层及设置在核心层后表面的网格状反射板,所述核心层包括基板及附着在基板前表面的多个人造微结构,所述基板后表面附着有所述网格状反射板,使得卫星发出的电磁波经过超材料平板响应后汇聚于信号接收器内,并且,由片状的超材料平板代替传统的抛物面天线,制造加工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低廉,另外依此设计的超材料平板整体厚度在毫米级别,相当的轻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卫星接收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卫星天线,例如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通常采用传统的反射面天线通常为抛物面天线,抛物面天线负责将接收到的信号反射到位于焦点处的信号接收器内。
接收从卫星上传来的电磁波信号时,平行的电磁波(由于卫星与地球的距离相当远,其发出的电磁波在到达地面时可认为是平面波)通过抛物面天线反射后,汇聚到信号接收器上。
但是,抛物面天线的反射面的曲面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也高,因此,制造麻烦,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卫星天线加工不易、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加工简单、制造成本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包括信号接收器以及超材料平板,所述超材料板通过支架固定于墙壁上;所述超材料平板包括单层核心层及设置在核心层后表面的反射板,所述核心层包括基板及附着在基板前表面的多个人造微结构,所述基板后表面附着有所述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为网格状反射板,其包括多片彼此相隔相同间隙的金属片;所述单层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n(r)表示核心层上半径为r处的折射率值,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圆心即为信号接收器等效点在核心层所在平面的投影;
s为信号接收器等效点到核心层的垂直距离;
nmax表示核心层的折射率的最大值;
nmin表示核心层的折射率的最小值;
λ表示频率为天线中心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
floor表示向下取整。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还包括覆盖在人造微结构上的保护膜。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膜为PS塑料、PET塑料或HIPS塑料,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0.1-2mm。
进一步地,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0.11-2.5mm,其中,基板的厚度为0.1-2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0.5mm。
进一步地,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1.036mm,其中,基板的厚度均为1.018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8mm。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金属片为正方形金属片,其边长为18至20毫米;相邻金属片的间隙为0.13至0.18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铜线或银线构成的金属微结构,所述金属微结构呈平面雪花状,所述金属微结构具有相互垂直平分的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金属线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一金属分支,所述第一金属线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一金属分支的中点上,所述第二金属线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二金属分支,所述第二金属线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二金属分支的中点上,所述第一金属分支与第二金属分支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每个第一金属分支及每个第二金属分支的两端还连接有完全相同的第三金属分支,相应的第三金属分支的中点分别与第一金属分支及第二金属分支的端点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均设置有两个弯折部,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绕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的交点在金属微结构所处平面内向任意方向旋转90度的图形都与原图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通过精确设计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使得从卫星发射过来的电磁波经过平板状的超材料板响应后汇聚于信号接收器;另外,由片状的超材料平板代替传统的抛物面天线,制造加工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低廉,另外依此设计的超材料平板整体厚度在毫米级别,相当的轻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卫星接收系统,包括卫星天线、连接信号接收器的卫星接收机,所述卫星天线为上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核心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核心层其中一个超材料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一种衍生结构;
图6是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一种变形结构。
图7是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的第一阶段;
图8是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的第二阶段;
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卫星接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网格状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包括信号接收器1以及设置在信号接收器1后方的超材料平板100,所述超材料平板100通过支架固定于墙壁上。所述超材料平板100核心层10及设置在核心层后表面的网格状反射板200,所述核心层10包括基板13及附着在基板13前表面的多个人造微结构12,所述基板13后表面附着有所述网格状反射板200,信号接收器1中轴线Z1与超材料平板100平面的中轴线Z2具有一定的夹角θ,即图1中的中轴线Z1与直线Z3的夹角(Z3为Z1的平行线),信号接收器1不在超材料平板平面的中轴线Z2上,实现天线的偏馈。本发明中,所述超材料平板100任一纵截面具有相同的形状与面积,此处的纵截面是指超材料平板中与超材料平板的中轴线垂直的剖面。所述超材料平板的纵截面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优选地,所述超材料平板的纵截面为方形,这样得到的超材料平板容易加工,例如300X300mm或450X450mm的正方形,450X475mm的长方形。圆形可以是直径为250、300或450mm的圆形。
本发明中,所述核心层片层的折射率分布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n(r)表示核心层上半径为r处的折射率值;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圆心O1即为信号接收器等效点X在该核心层片层外侧表面所在平面的投影,所述圆心O1与该核心层的下边沿相距sy(sy为正时,表示圆心O1在该核心层片层的外面;sy为负时,表示圆心O1在该核心层片层上),更为优选地,当核心层片层为方形时,圆心O1与该核心层片层的下边沿中点的连线垂直该核心层片层的下边沿;当核心层片层为圆形时,圆心O1与该核心层片层的下边沿顶点的连线在圆形的半径上;当核心层片层为椭圆形时,圆心O1与该核心层片层的下边沿顶点的椭圆形的长轴上。
s为信号接收器1等效点X到超材料平面反射板的垂直距离;此处信号接收器1的等效点X实际上就是天线的馈点(电磁波在信号接收器1中发生聚焦的点);信号接收器1中轴线Z1与平板超材料3的中轴线Z2的夹角θ发生变化时,s也会发生细微变化。
信号接收器等效点X与平板超材料的相对位置由s、θ及sy共同确定,通常,信号接收器1等效点X是选在信号接收器中轴线Z1上,信号接收器1等效点X的位置与信号接收器1的口径有关,例如可以是与信号接收器1口径中点Y相距ds的位置(ds即为图1中的X点到Y点的距离),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ds等于5mm,实际上在设计中,ds与θ有关,随着θ的不同,信号接收器1等效点X位置也不同,即ds有所不同,但是,信号接收器1等效点仍然在信号接收器1中轴线Z1上。
nmax表示核心层片层的折射率的最大值;
nmin表示核心层片层的折射率的最小值;
λ表示频率为天线中心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
D为核心层的等效厚度。
floor表示向下取整,例如,当大于等于0小于1时,NUMseg取0,当大于等于1小于2时,NUMseg取1,依此类推。
如图2所示,为了清楚的显示核心层中基板13与人造微结构12的关系,人造微结构12所在的层用剖面线表示,我们称之为人造微结构层120,人造微结构层120即由基板上附着的所有人造微结构构成。
由公式(1)至公式(4)所确定的超材料平板,能够使得天线接收到的平面波经超材料平板后能够在信号接收器等效点X处发生汇聚。当然,在接收卫星天线信号时,平板超材料的法线方向是朝向所要接收的卫星的,至于如何使得平板超材料的法线方向朝向所要接收信号的卫星,则涉及到传统的卫星天线调试的问题,即关于天线方位角与俯仰角的调节,其均为公知常识,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还包括覆盖在人造微结构12上的保护膜,保护膜完全遮盖人造微结构层120,这样可以对人造微结构进行保护,同时,还可以加强超材料平板的机械性能。本发明中,所述保护膜可以是PS塑料(聚苯乙烯系塑料)、PEI塑料(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或HIPS塑料(耐冲击性聚苯乙烯)。
本发明中,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0.1-2mm,具体厚度结合透波性能以及机械性能决定,例如可以是1mm。
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0.11-2.5mm,其中,基板的厚度为0.1-2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0.5mm,即人造微结构层的厚度为0.01-0.5mm。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1.036mm,其中,基板的厚度均为1.018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8mm。
本发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在作为发射天线使用时,即信号接收器作为辐射源,超材料平板的作用是将信号接收器发出的平面波经超材料平板后以平面波的形式出射。
本发明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在作为接收天线使用时,即信号接收器作为集波器,超材料平板的作用是能够使得天线接收到的平面波(以图1中的方向入射)经超材料平板后能够在信号接收器等效点X处发生汇聚。
本发明中,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铜线或银线构成的金属微结构,所述金属微结构通过蚀刻、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或离子刻的方法分别附着在所述基板上。优选地,所述人造微结构为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通过拓扑形状演变得到的多个不同的拓扑形状的金属微结构。
本发明中,核心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得到,即在基板任意一个的表面上覆铜,再通过蚀刻的方法得到多个金属微结构(多个金属微结构的形状与其在基板上的排布事先通过计算机仿真获得)。
将核心层、反射板压合一体即得到本发明的超材料平板。
本发明中,所述基板由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铁电材料、铁氧材料或铁磁材料等制得。高分子材料可选用的有F4B复合材料、FR-4复合材料、PS(聚苯乙烯)等。
图4所示为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示意图,所述的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具有相互垂直平分的第一金属线J1及第二金属线J2,所述第一金属线J1与第二金属线J2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金属线J1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一金属分支F1,所述第一金属线J1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一金属分支F1的中点上,所述第二金属线J2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二金属分支F2,所述第二金属线J2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二金属分支F2的中点上,所述第一金属分支F1与第二金属分支F2的长度相等。
图5是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在每个第一金属分支F1及每个第二金属分支F2的两端均连接有完全相同的第三金属分支F3,并且相应的第三金属分支F3的中点分别与第一金属分支F1及第二金属分支F2的端点相连。依此类推,本发明还可以衍生出其它形式的金属微结构。
图6是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一种变形结构,此种结构的金属微结构,第一金属线J1与第二金属线J2不是直线,而是弯折线,第一金属线J1与第二金属线J2均设置有两个弯折部WZ,但是第一金属线J1与第二金属线J2仍然是垂直平分,通过设置弯折部的朝向与弯折部在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上的相对位置,使得图7所示的金属微结构绕垂直于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交点的轴线向任意方向旋转90度的图形都与原图重合。另外,还可以有其它变形,例如,第一金属线J1与第二金属线J2均设置多个弯折部WZ。
本发明中,所述核心层11可以划分为阵列排布的多个如图2所示的超材料单元D,每个超材料单元D包括基板单元U及附着在基板单元U上的人造微结构12,通常超材料单元D的长宽高均不大于五分之一波长,优选为十分之一波长,因此,根据天线的工作频率可以确定超材料单元D的尺寸。如图2所示,所述人造微结构附着在基板单元U的SR表面。
已知折射率其中μ为相对磁导率,ε为相对介电常数,μ与ε合称为电磁参数。实验证明,电磁波通过折射率非均匀的介质材料时,会向折射率大的方向偏折。在相对磁导率一定的情况下(通常接近1),折射率只与介电常数有关,在基板选定的情况下,利用只对电场响应的人造微结构可以实现超材料单元折射率的任意值(在一定范围内),在该天线中心频率下,利用仿真软件,如CST、MATLAB、COMSOL等,通过仿真获得某一特定形状的人造微结构(如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介电常数随着拓扑形状的变化折射率变化的情况,即可列出一一对应的数据,即可设计出我们需要的特定折射率分布的核心层10。
本发明中,核心层的结构设计可通过计算机仿真(CST仿真)得到,具体如下:
(1)确定金属微结构的附着基板。例如介电常数为2.7的介质基板,介质基板的材料可以是FR-4、F4b或PS。
(2)确定超材料单元的尺寸。超材料单元的尺寸的尺寸由天线的中心频率得到,利用频率得到其波长,再取小于波长的五分之一的一个数值做为超材料单元D的长度CD与宽度KD。例如,对应于11.95G的中心频率,所述超材料单元D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长CD与宽KD均为2.8mm、厚度HD为1.036mm的方形小板。
(3)确定金属微结构的材料及拓扑结构。本发明中,金属微结构的材料为铜,金属微结构的拓扑结构为图4所示的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其线宽W各处一致;此处的拓扑结构,是指拓扑形状演变的基本形状。
(4)确定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参数。如图4所示,本发明中,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参数包括金属微结构的线宽W,第一金属线J1的长度a,第一金属分支F1的长度b。
(5)确定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限制条件。本发明中,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限制条件有,金属微结构之间的最小间距WL(即如图4所示,金属微结构与超材料单元的长边或宽边的距离为WL/2),金属微结构的线宽W,超材料单元的尺寸;由于加工工艺限制,WL大于等于0.1mm,同样,线宽W也是要大于等于0.1mm。第一次仿真时,WL可以取0.1mm,W可以取0.3mm,超材料单元的尺寸为长与宽为2.8mm,厚度为1.018mm,此时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参数只有a和b两个变量。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通过如图7至图8所示的演变方式,对应于某一特定频率(例如11.95GHZ),可以得到一个连续的折射率变化范围。
具体地,所述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包括两个阶段(拓扑形状演变的基本形状为图4所示的金属微结构):
第一阶段:根据演变限制条件,在b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a值从最小值变化到最大值,此演变过程中的金属微结构均为“十”字形(a取最小值时除外)。本实施例中,a的最小值即为0.3mm(线宽W),a的最大值为(CD-WL)。因此,在第一阶段中,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如图7所示,即从边长为W的正方形JX1,逐渐演变成最大的“十”字形拓扑形状JD1。在第一阶段中,随着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与其对应的超材料单元的折射率连续增大(对应天线一特定频率)。
第二阶段:根据演变限制条件,当a增加到最大值时,a保持不变;此时,将b从最小值连续增加到最大值,此演变过程中的金属微结构均为平面雪花状。本实施例中,b的最小值即为0.3mm,b的最大值为(CD-WL-2W)。因此,在第二阶段中,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如图8所示,即从最大的“十”字形拓扑形状JD1,逐渐演变成最大的平面雪花状的拓扑形状JD2,此处的最大的平面雪花状的拓扑形状JD2是指,第一金属分支J1与第二金属分支J2的长度b已经不能再伸长,否则第一金属分支与第二金属分支将发生相交。在第二阶段中,随着金属微结构的拓扑形状的演变,与其对应的超材料单元的折射率连续增大(对应天线一特定频率)。
通过上述演变得到超材料单元的折射率变化范围如果包含了nmin至nmax的连续变化范围,则满足设计需要。如果上述演变得到超材料单元的折射率变化范围不满足设计需要,例如最大值太小或最小值过大,则变动WL与W,重新仿真,直到得到我们需要的折射率变化范围。
根据公式(1)至(4),将仿真得到的一系列的超材料单元按照其对应的折射率排布以后(实际上就是不同拓扑形状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在基板上的排布),即能得到本发明的核心层。
在制备得到核心层后,本发明的反射板200不采用常规的具有光滑表面的纯铝板或纯铜板等,也不是将金属涂层直接涂覆于核心层表面实现反射电磁波的效果。本发明采用网格状的反射板200,其结构图如图11所示。当采用具有光滑表面的纯铜板或纯铝板等制备得到反射板时,由于其厚度较薄,一般为0.01至0.03毫米,相对其厚度,其长宽较长,在制备和应用时容易因为应力的作用发生翘曲,一方面降低了产品制备过程中的良率,造成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产品使用后的维护成本。当采用网格状的反射板200后,其由多片相互之间间隔相同间隙的金属片2000构成,每一金属片2000的长宽值和厚度值的差异减小,从而产品的应力不会将每一金属片2000翘曲。然而由于各金属片2000之间具有缝隙2001,如果缝隙2001的宽度过宽会使得电磁波被网格状反射板200反射时产生栅瓣效应,给天线性能带来影响,而如果缝隙2001的宽度过窄则会使得每一金属片2000的长宽值与厚度值的差异增大,不利于应力的释放。
本发明网格状的反射板200中各金属片2000为正方形金属片,其边长为18至20毫米,相邻金属片2000的间隙为0.13至0.18毫米,金属片2000的厚度为0.01至0.5毫米。在上述取值范围内,反射板200一方面不会因为应力过大造成其边界翘曲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避免了栅瓣效应的产生,能增强天线性能,提高天线制备过程中的良率。
以上描述的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根据工作频段与使用环境的不同,可以是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卫星通信天线(双向通信)、微波天线或者雷达天线。当然,本发明的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还可以替代其它各种反射面天线。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卫星接收系统,包括卫星天线、信号接收器1、连接信号接收器1的卫星接收机(图中未标示),所述卫星天线为本发明上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本发明中,所述信号接收器1为传统的波纹喇叭。卫星接收机例如可以采用同洲电子的N6188,用于接收中星9号的卫星电视信号,其为现有的技术,此处不再述说。
图9和图10中的超材料板支架为本发明超材料板支架的一优选方式,其包括固定超材料平板100的框架3以及超材料平板仰角调节装置;所述反射板调节装置包括与边框3及信号接收器支杆2固定连接的连接座4、固定在连接座4上的铰接座5、与铰接座5可转动的连接的铰接头6以及与铰接头6可拆卸连接的调节杆7。
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头6置于铰接座5中,铰接头6与铰接座5通过贯穿铰接头与铰接座的第一螺杆LG1实现可转动的连接,第一螺杆LG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防脱螺母LM1,铰接座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滑动槽HC1及第二滑动槽HC2,所述反射板调节装置还包括贯穿第一滑动槽HC1、铰接头6及第二滑动槽HC2的第二螺杆LG2,第二螺杆LG2的两端设置有两个锁紧螺母LM2。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7与铰接头6通过锁定装置可拆卸的连接,所述调节杆7为圆杆,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紧贴调节杆7外表面设置的圆弧形的锁紧板SJB及与锁紧板SJB相对设置的上锁紧凸缘STY及下锁紧凸缘XTY,所述上锁紧凸缘STY及下锁紧凸缘XTY的外边缘为圆弧状,所述上锁紧凸缘STY及下锁紧凸缘XTY的外侧均紧贴在调节杆7的外表面上,锁紧板SJB的两侧通过螺栓LS3与铰接头6螺纹连接,所述上锁紧凸缘STY及下锁紧凸缘XTY与调节杆7接触的部位设置开设能均匀分布的防滑齿(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安装座还包括连接在调节杆7另一端的接墙板QB,所述接强板QB可以固定到房屋的墙面上(如南面墙壁),例如通过普通螺钉或自攻螺钉固定到墙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3包括上边框31、中边框32及下边框33,所述上边框31、中边框32及下边框33分别通过螺栓LS4固定在超材料平板100的背面,所述上边框31、中边框32及下边框33分别通过上固定架SJ、连接座4及下固定架XJ固定在馈源支杆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座5的一个侧面上还设置有角度刻度盘KD,以便于反射板仰角的调节读数,即仰角可以直接从刻度上读出来,方便天线的安装调试。
超材料平板100的方位角调节具体如下:
首先,拧松螺栓LS3,则铰接头6解除了锁定,可以相对调节杆7自由的活动(调节杆7是固定在墙面上的);转动到合适位置,即天线的方位角也调试完毕,再次拧紧螺栓LS3,则反射板将朝向所选的通信卫星,完成方位角的调节。
方位角调整好后,就可以调节仰角。
超材料平板100的仰角调节具体如下:
首先,向外锁紧螺母LM2(即解除反射板的角度锁定);
转动超材料平板100(顺时针或逆时针),此时超材料平板100会绕第一螺杆LG1转动,待到适当位置,再次向内旋转锁紧螺母LM2(即锁定反射板的角度),此处的适当位置是指,反射板的仰角刚好等于所要通信的卫星在该地理位置的仰角(此角度可以在角度刻度盘KD上直接读出),即达到了反射板的仰角调节,即实现了天线的仰角调节。
天线方位角与仰角的调节为本领域常用的天线调试方法,本发明不再详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包括信号接收器以及超材料平板,所述超材料平板通过支架固定于墙壁上;所述超材料平板包括单层核心层及设置在核心层后表面的反射板,所述核心层包括基板及附着在基板前表面的多个人造微结构,所述基板后表面附着有所述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为网格状反射板,其包括多片彼此相隔相同间隙的金属片;所述单层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满足如下公式:
Vseg=s+λ×NUMseg;
其中,n(r)表示核心层上半径为r处的折射率值,核心层的折射率分布圆心即为信号接收器等效点在核心层所在平面的投影;
s为信号接收器等效点到核心层的垂直距离;
nmax表示核心层的折射率的最大值;
nmin表示核心层的折射率的最小值;
λ表示频率为天线中心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
floor表示向下取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卫星天线还包括覆盖在人造微结构上的保护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为PS塑料、PET塑料或HIPS塑料,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0.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0.11-2.5mm,其中,基板的厚度为0.1-2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0.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层的厚度为1.036mm,其中,基板的厚度均为1.018mm,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厚度为0.01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金属片为正方形金属片,其边长为18至20毫米;相邻金属片的间隙为0.13至0.18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铜线或银线构成的金属微结构,所述金属微结构呈平面雪花状,所述金属微结构具有相互垂直平分的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金属线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一金属分支,所述第一金属线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一金属分支的中点上,所述第二金属线两端连接有相同长度的两个第二金属分支,所述第二金属线两端连接在两个第二金属分支的中点上,所述第一金属分支与第二金属分支的长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每个第一金属分支及每个第二金属分支的两端还连接有完全相同的第三金属分支,相应的第三金属分支的中点分别与第一金属分支及第二金属分支的端点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的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均设置有两个弯折部,所述平面雪花状的金属微结构绕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的交点在金属微结构所处平面内向任意方向旋转90度的图形都与原图重合。
10.一种卫星接收系统,包括卫星天线和连接信号接收器的卫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天线为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超材料卫星天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32989.2A CN102683890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32989.2A CN102683890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83890A CN102683890A (zh) | 2012-09-19 |
CN102683890B true CN102683890B (zh) | 2015-04-15 |
Family
ID=4681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32989.2A Active CN102683890B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83890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13638A (zh) * | 2005-06-30 | 2008-07-02 | L.皮尔·德罗什蒙 | 电子元件及制造方法 |
CN101542838A (zh) * | 2006-08-25 | 2009-09-23 | 雷斯潘公司 | 基于超材料结构的天线 |
CN102110891A (zh) * | 2009-12-23 | 2011-06-29 | 西北工业大学 | S波段超材料完全吸收基板微带天线 |
-
2012
- 2012-04-28 CN CN201210132989.2A patent/CN10268389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13638A (zh) * | 2005-06-30 | 2008-07-02 | L.皮尔·德罗什蒙 | 电子元件及制造方法 |
CN101542838A (zh) * | 2006-08-25 | 2009-09-23 | 雷斯潘公司 | 基于超材料结构的天线 |
CN102110891A (zh) * | 2009-12-23 | 2011-06-29 | 西北工业大学 | S波段超材料完全吸收基板微带天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83890A (zh) | 2012-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83410A (zh) | 反射阵面及反射阵列天线 | |
CN102683888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90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
CN102683889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593606B (zh) | 一种倾斜反射板的超材料天线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
CN102723584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86B (zh) | 一种便携式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
CN102723587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11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21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20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
CN102683819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23582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23581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85B (zh) | 一种便携式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
CN102683816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17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09674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09707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60950B (zh) | 一种便携式卫星天线及卫星天线接收系统 | |
CN102723586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683815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203119098U (zh) | 一种平板天线 | |
CN102723583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
CN102723610B (zh) | 一种超材料卫星天线及卫星接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07 Address after: 518057 Guangdong City, Nanshan District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in the middle of a high tech building, building No. 2, No. 9, buildi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qi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34 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No. 1061, Xiang Mei Road, Guangdong, Shenzhen, Futian District, China 18B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uang-C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