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开关技术领域,尤指一种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体绝缘的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的相间中心距比较大,单相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其整体偏大,对于安装在充气柜中时,不锈钢气箱的体积相对就大,使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结构简单部件少、整体体积小巧布局简洁、使得放置它的箱体体积大大减小,节省了造价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包括由操纵机构控制的主轴,其中还包括开关骨架,所述开关骨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上、下触头支座和连接于上、下触头支座前、后侧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上、下触头支座上分别由前向后垂直且间隔的安装有三个上导电杆和三个下导电杆,三个所述上导电杆与三个下导电杆上下对应,三个所述上导电杆的下端分别连接三个上静触头,三个所述下导电杆的上方分别设有下静触头,所述下静触头由与下导电杆上端连接的下静触头端、与下静触头端连接的向右上方倾斜的连接板及位于连接板上端的接地触头端构成,三个所述下静触头均与前、后面板平行,所述前面板左侧上部和后面板左侧上部之间连接有金属材料制成的接地连接板,所述接地连接板的内侧面由前向后间隔连接有三个接地触头,各所述接地触头的悬置端与各下静触头的接地触头端之间的连线过主轴的轴线,且与主轴的轴线垂直,所述主轴安装于上、下触头支座之间,所述主轴的前、后端分别支撑在前、后面板上,所述主轴上由前向后垂直间隔连接有三个动触头,各所述动触头的上、下端分别穿过主轴的上、下面,各所述动触头均经过主轴的轴线,各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到主轴的距离等于各上静触头到主轴的距离,等于各下静触头的下静触头端、接地连接端到主轴的距离,等于各接地触头到主轴的距离。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上部开设有能看到上静触头、接地触头的第一观察窗,所述前面板的下部开设有能看到下静触头的第二观察窗。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所述上静触头到主轴轴线的垂直线和下静触头的接地触头端到主轴轴线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20度-120度。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所述主轴的前端套在前支撑垫圈上,所述前支撑垫圈安装于前面板上,所述主轴的后端安装于后法兰支撑上,所述后法兰支撑通过螺栓固定于后面板上。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所述主轴上由前向后间隔设有三个矩形通孔,各所述通孔的中心线与主轴的轴线垂直,各所述通孔的前、后壁上对称连接两个压簧片,两个所述压簧片之间固定一个所述动触头。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所述动触头由两个呈前后对称的相互接触的金属片组成,各所述金属片分别由两个呈左右布置的弓形第一连接片和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片之间的第二连接片组成,前侧所述金属片的两个第一连接片的前侧面上、下端及后侧金属片的两个第一连接片的后侧面上、下端分别设有凹槽,所述压簧片的纵截面呈C形,所述压簧片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两个呈左、右布置的叉片,两个所述压簧片上的各叉片分别卡固于两个金属片上的各凹槽内。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各所述通孔的上、下端分别设有孔座,各所述动触头的上、下端及卡紧动触头的两个压簧片的上、下端分别位于各孔座的内腔,所述主轴与孔座之间设有若干个加强筋。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三个所述接地触头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接地连接板上。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其中三个所述上、下导电杆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上、下触头支座上。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通过开关骨架、安装于开关骨架内部且由操纵机构控制转动的主轴、固定于主轴上的三个动触头、做为开关骨架一部分且用于连接上、下导电杆的上、下触头支座、连接于上、下导电杆上的上、下静触头及安装于接地连接板内侧面的接地触头组成,其结构简单、部件少,其整体体积小巧布局简洁、使得放置它的箱体体积大大减小,节省了造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在合闸位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在合闸位置的右视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在合闸位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在分闸位置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在接地位置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开关骨架内的主轴和动触头之间的连接关系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开关骨架内的主轴和动触头之间的连接关系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开关骨架内的主轴和动触头之间的连接关系右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动触头的金属片结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动触头的金属片结构右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压簧片结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压簧片结构侧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合闸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开关骨架1和由操纵机构控制的主轴2。开关骨架1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上触头支座3、下触头支座4和通过螺栓连接于上触头支座3、下触头支座4前、后侧的前面板5和后面板。上触头支座3和下触头支座4上分别由前向后垂直且间隔的通过螺栓连接有三个上导电杆6和下导电杆7。三个上导电杆6与三个下导电杆7的位置上下对应。三个上导电杆6的下端和三个下导杆7的上端分别伸入开关骨架1的内腔。三个上导电杆6的下端分别连接三个上静触头8。三个下导电杆7的上方分别设有下静触头9。下静触头9由与下导电杆7上端连接的下静触头端27、与下静触头端27连接的向右上方倾斜的连接板28及位于连接板28上端的接地触头端29一体构成。三个下静触头9均与前、后面板平行。上静触头8到主轴2的垂直连线和下静触头9的接地触头端29到主轴2的垂直连线的夹角为20度-120度之间。
前面板5的上部开设有能看到上静触头8、接地触头10的第一观察窗22。前面板5的下部开设有能看到下静触头9的第二观察窗23。前面板5左侧上部和后面板左侧上部之间焊接有金属材料制成的接地连接板24。在接地连接板24的内侧面由前向后间隔的通过螺栓连接有三个接地触头10。各接地触头10的悬置端与各下静触头9的接地触头端29之间的连线过主轴2的轴心线,且与主轴2的轴心线垂直。各动触头12的两端到主轴2的距离等于各上静触头8到主轴2的距离,等于各下静触头9的下静触头端27、接地触头端29到主轴2的距离,等于各接地触头10到主轴2的距离。
主轴2安装于上触头支座3和下触头支座4之间。主轴2的前端套在前支撑垫圈20上,前支撑垫圈20嵌于前面板5的孔内,主轴2的后端安装于后法兰支撑21上,后法兰支撑21通过螺栓固定于后面板上。
结合图6、图7和图8所示,主轴2上由前向后间隔加工有三个矩形通孔13。各通孔13的中心线与主轴2的轴心线垂直。各通孔13的前、后壁上对称连接有两个压簧片14,两个压簧片14之间固定一个动触头12,各动触头12的上、下端分别穿过主轴2的上、下面。各通孔13的上、下端分别连接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孔座25。各动触头12的上、下端及卡紧动触头12的两个压簧片14的上、下端分别位于各孔座25的内腔。主轴2与孔座25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加强筋26,以提高主轴的强度。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动触头12由两个呈前后对称且接触的金属片15组成。各金属片15分别由两个呈左右布置的弓形第一连接片16和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片16之间的第二连接片17组成。位于前侧的金属片15的两个第一连接片16的前侧面上、下端及位于后侧的金属片15的两个第一连接片16的后侧面上、下端分别加工有凹槽18。结合图2和图12所示,压簧片14的纵截面呈C形。压簧片14的上、下端分别加工有两个呈左、右布置的叉片19。两个压簧片14上的各叉片19分别卡固于两个金属片15上的各凹槽18内,两个金属片15被夹在两个压簧片14中间。
合闸时,参考图1所示,三个动触头12的上端分别与三个上静触头8接触,三个动触头12的下端分别与三个下静触头9的连接端接触。
当主轴2在操纵机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大约50-60度时,主轴2带动其上的三个动触头12顺时针转动50-60度,此时三个动触头12的上端脱离三个上静触头8,三个动触头12的下端脱离下静触头9。如图4所示,此时负荷开关由合闸位置变为分闸位置。
当主轴2继续顺时针转动时,三个动触头12的两端可分别与三个下静触头9的接地触头端29及三个接地触头10接触。如图5所示,此时负荷开关由分闸位置变为接地位置。
当操纵机构动作,带动主轴2逆时针转动大约50-60度时,即图4所示的位置时,主轴2上的三个动触头12的两端分别脱离三个接地触头10和下静触头9,使负荷开关由接地位置变为分闸位置。
当操纵机构动作,带动主轴2继续逆时针转动时,主轴2上的三个动触头12的两端分别与三个下静触头9和三个上静触头8接触。此时如图1所示,为负荷开关由分闸位置变为合闸位置。
本发明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通过开关骨架1、安装于开关骨架1内部且由操纵机构控制转动的主轴2、固定于主轴2上的三个动触头12、做为开关骨架1一部分且用于连接上导电杆6的上触头支座3、连接下导电杆7的下触头支座4、连接于上导电杆6上的上静触头8、连接于下导电杆7上的下静触头9及安装于接地连接板24内侧面的接地触头10组成,其结构简单、部件少,其整体体积小巧布局简洁、使得放置它的箱体体积大大减小,节省了造价成本。且在前面板5上设置第一观察窗22和第二观察窗23,可不通过外光源就能看到该24KV充气柜负荷开关的三个工作位置,即合闸位置、分闸位置和接地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