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防伪标识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生产制造中国发明专利“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CN101556750A)”等防伪对象(即需要防伪的物品)、所需使用的一种很长的纤维防伪标识带。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之一于2000年12月15日(十几年前)发明的中国专利“一种结构纹理防伪包装物(CN1358653A)”。本发明人之二于2008年4月12日(四年前)发明的中国专利“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CN101556750A)”。在其说明书中(参见本发明说明书附图11),分别公开了两种直接在防伪对象(即所谓“印刷物”或“包装物”)表面上、粘贴纤维来制作“纤维防伪层”的防伪技术;其“纤维防伪层”依次为保护层(9)、纤维层(4)、局部粘合剂层(8)。纤维的随机分布特征信息被采集下来,作为防伪识别特征信息,和标识序号一起存储在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防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供公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手机彩信、传真、互联上的电脑等通讯工具,去查询验证纤维的分布特征,是否与数据库中记录的防伪特征信息相符来验证真伪。
中国实用新型(七年前的2005年申请)“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公开了一种直接在防伪对象(即所谓“基材1”)表面上、印制“纹理纤维膜3”的防伪技术。所谓“纹理纤维膜3”,在其专利说明书中并没有具体实用的技术方案与解释,其还可以用一种“热敏胶”材料制成。从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1、附图2、附图3可以看出:其“纹理纤维膜3”仅仅是一种薄膜或热敏胶层内部参杂有纤维的“纤维防伪层”,而不包括“防伪识别码6”、“防伪编码7”、“查询电话码8”、“条形码9”等查询信息印刷层。从其附图2、附图3还可以看出:矩形虚线框内(防伪识别区2)的左下方,有一条纤维压住了“纹理纤维膜3”的下边沿(虚线)、并且其纤维延伸到了下边沿(虚线)之外(请放大看);而矩形虚线框内(防伪识别区2)的左上方,有一条纤维压住了“纹理纤维膜3”的上边沿(虚线)、并且其纤维延伸到了上边沿(虚线)之外(请放大看)。换言之,背景技术“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中“纹理纤维膜3”的边沿上、具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纤维毛刺(7)。并且,其“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说明书中,并未给出如何设计制造、如何避免“纹理纤维膜3”边沿伸出纤维毛刺(7)的有关提示。再换言之,具有普通印刷常识的一般技术人员、应该具有这样的常识:边沿具有纤维毛刺(7)的“纹理纤维膜3”产品,是用户绝对不能接受的废品。标识边沿纤维毛刺(7)的存在,既不美观、也无法使“热敏胶层5”保持良好的切断性,继而将导致“纹理纤维膜3”无法上机使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具有随机特征防伪标签的防伪产品(CN101853607A)”,公开了一种直接在防伪对象(即所谓“防伪产品”)表面上粘结“拉丝状的物体(3)”的“纤维防伪标识层”防伪技术方案。该专利申请内容与“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CN101556750A)”十分雷同。
依据上述四份专利公开内容,“防伪对象”生产厂家及本申请人在生产实施时,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生产“一种结构纹理防伪包装物(CN1358653A)”、“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CN101556750A)”、“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以及“具有随机特征防伪标签的防伪产品(CN101853607A)”等四种“防伪对象”产品时,均发现:“防伪对象”生产厂家、必须自己直接在“防伪对象”产品上制作“纤维防伪层”,才能完成“防伪对象”的生产。这就导致“防伪对象”生产厂家的设备投资很大、效率很低、工艺很复杂,且布撒纤维时飞起的纤维粉尘还会污染车间环境。例如:某包装盒生产厂家耗资四百多万元人民币所购置的丝网印刷机、撒粉机、数码印刷机、图像扫描拍摄机、紫外线烘干机、覆膜或上光机等专用设备所形成的生产流水线,却只能形成日产10万个具有“纤维防伪层”的包装盒(纹理防伪药盒)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将背景技术中的“纤维防伪层”制成纤维防伪标识带的产品;以供给普通包装厂,方便普通包装厂利用现有压标机、将标识带上的一枚枚纤维防伪标识压贴到背景技术中的防伪对象(即所谓“印刷物”、“包装物”、“片材”、“防伪产品”)上,从而使普通包装厂能够节省专用设备的巨额投资、能够简化生产工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能够避免生产车间污染。换言之,普通包装厂只需使用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来压贴纤维防伪标识,而无须费时费力地亲自在“防伪对象”上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边沿具有纤维毛刺的“纤维防伪层”。
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纤维防伪标识带,其纤维分布特征信息被采集存储在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防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供大众查验真伪,其特征在于它依次包括:
第一层——基带层(6),该层为薄膜或纸质等薄型带料,用以支撑其上面的众多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
第二层——离型层(9′),该层为涂布在基带层(6)上的离型剂涂层,用以降低每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与基带层(6)之间的粘结强度(或剥离强度),以便压贴时每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都能够(很容易地)从基带层(6)上被完整地剥离下来、并完整地转贴到防伪对象(3)上;
第三层——众多块一字排开的局部粘合剂层(8),该层为印刷在离型层(9′)上的局部胶水层,用以粘住撒落到其上面的纤维(1);相邻两块局部粘合剂层(8)的边沿(8′)之间的间距(17)>2倍纤维(1)长度;所述纤维(1)长度为0.4~4mm;换言之,局部粘合剂层(8)的边沿(8′)与其标识边沿(11′)的距,须大于一条纤维(1)的长度;也只有如此设计,纤维(1)才不会压住标识边沿(11′),更不会伸出标识边沿(11′)之外而形成纤维毛刺(7);
第四层——众多块一字排开的纤维层(4),该纤维层(4)对应粘结在每块局部粘合剂层(8)上;所述纤维(1)被(压倒)平粘在局部粘合剂层(8)上,纤维(1)无翘起、无凸起的现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纤维(1)是自由撒落到局部粘合剂层(8)上的,必然有一些纤维(1)是直立的、侧立的、斜立的,如果不压倒它,就会导致后工艺无法进行;
第五层——印刷或涂布在纤维层(4)上的胶粘层(5),该层将纤维层(4)覆盖固定与保护,且其还将(在压贴使用时)与防伪对象(3)相粘结;该胶粘层(5)可以是热熔胶层、热敏胶层,当然也可以创新一种胶水微囊,用其涂布成胶粘层(5);
其中,所述第二至五层,共同构成间隔距离(18)≥0.2mm的众多块一字排开的纤维防伪标识层(11);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边沿(11′)上,无纤维(1)存在;换言之,相邻两枚标识间隔0.2mm以上的缝隙;再换言之,相邻两局部粘合剂层(8)的边沿(8′)之间的距离,须大于两倍纤维(1)的长度再加至少0.2mm;为避免压标机的压印版压住另一标识的边沿,导致另一枚标识产生锯齿毛边等质量问题,相邻两枚标识的边沿(11′)须间隔0.2mm以上;
其中,所述第四至五层之间具有印刷油墨衬底层(图未示出)或/和所述第二至三层之间具有标识图文印刷(墨)层(16),这里所述的标识图文是指与防伪目的有关的文字说明、注册商标、图表提示、参照坐标、电话号码、查询网址等;
其中,同一块标识各层所占据的面积大小关系为:胶粘层(5)面积≥纤维防伪标识层(11)面积>纤维层(4)面积(略大于)>局部粘合剂层(8)面积。
上述“依次”概念应广义的来理解,它当然包括在上述各层之间插入新的物层,例如插入白色油墨衬底层、激光全息层(13)等。
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区域(即标识区域),由于粘贴了一层纤维(1),导致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的一些区域很厚、另外一些区域很薄,造成了收卷后卷面不平、端面不齐,且无法卷成大卷、甚至无法使用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在基带层(6)上(正面或背面)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即非标识区域),印设垫高层(12),例如加厚发泡油墨层等能够增加厚度的墨层或附着层;垫高层(12)的厚度最好大于或等于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厚度。这样一来,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被垫高层(12)垫高后,收卷的纤维防伪标识带就可保持卷面平整、端面整齐,就可收成大卷,从而便于使用。
工艺实验发现:在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即非标识区域),99.99%的纤维(1)都能够被负压吸粉机清除掉,而极少数的残余纤维(1′),由于其带有难以100%消除的静电电荷、而吸附在带有相反静电电荷的基带层(6)上,无法去除。为了避免其残余纤维(1′)掉落而污染后道工序的用户使用环境,还可在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印设上防止残余纤维(1′)脱落的防护层(12),例如透明油墨等涂层,从而将残余纤维(1′)彻底固定。上述较厚的垫高层(12)兼具防护层(12)的作用,可防止残余纤维(1′)脱落;较薄的防护层(12)则仅具有防止残余纤维(1′)脱落的作用、而不具有垫高层(12)的垫高作用。换言之,二者在较厚时可以合二为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仿制难度、增强防伪效果,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内(任意两层之间)最好设置有激光全息(防伪)层(13);并可采用UV油墨喷印标识序号(2),然后再采用洗铝工艺将其制成金属质感的洗铝标识序号(2′),以进一步提高伪造难度。
为了便于消费者用抠刮出纤维(1)检验纤维是否真实存在,所述胶粘层(5)最好选用现行市售的刮刮油烫印背胶或胶水微囊。
所述胶水微囊,是以胶水(即液态)为囊芯(19)的、粒径在5~200μm 的、囊壁(20)为高分子材料的光滑致密的微胶囊。使用时通过加压(常温加压俗称冷压)的方式使微胶囊破裂、胶水释出而产生粘合作用。所述胶水微囊最好是粒径为10~20μm 、囊芯(19)为不干胶的胶水微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胶水微囊层在常温下它是干爽的微囊,感觉和固态一样,用作胶粘层(5)时,整卷标签无需防粘处理、收放顺畅;它采用冷压工艺就可使囊壁(20)破裂、胶水释出而产生粘合作用;当基带层(6)很厚时,其贴标速度依然很快。相反,如果将热熔胶层用作很厚基带层(6)的标识带的胶粘层(5)时,由于传热慢,其压贴的速度必然也很慢。
为了避免纤维防伪标识层(11)边沿出现纤维毛刺(7)等锯齿现象、避免标识边沿不整齐、避免降低烫印速度,同一块标识各层占据的面积大小最好按照如下关系设置:胶粘层(5)面积≥纤维防伪标识层(11)面积>纤维层(4)面积(略大)>局部粘合剂层(8)面积。
由于局部粘合剂层(8)上撒落的纤维(1)高出局部粘合剂层(8)表面,因此,在纤维层(4)上印刷覆盖胶粘层(5)时,必然在每条纤维(1)周围形成一个空气缝隙环,从而导致压贴时部分纤维(1)滞留在基带层(6)上而无法转移到防伪对象(3)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在纤维(1)表面裹覆熔点为60-180℃的热熔胶层(10),换言之,将纤维(1)改性成一种自粘易粘纤维;所述热熔胶层(10)中最好加入1.5-3.2%的乙氧基化烷基胺和2-5%的松香粉。测试显示,这样一来,压贴时,纤维(1)就可100%转移到防伪对象(3)上去,而不再出现纤维(1)滞留在基带层(6)上的问题。
为了防止造假者印刷仿制纤维(1),所述纤维(1)最好为多色段金属光泽纤维。这是因为多色段金属光泽纤维是一条平滑的线条;相反,如果是印刷仿制的假冒多色段纤维,则是各色段衔接必然错位的断续线条、而且还不具有金属光泽,消费者一看便知是假冒纤维。
为了在压贴使用之前纤维防伪标识层(11)表面平整、手感不随纤维(1)而凸起,避免标识带因表面凸起(凸起周围会夹杂气泡)而无法正常压贴使用,纤维(1)最好为厚度≤12μm的薄片纤维。
为了增强纤维(1)的手感,便于消费者在检验真伪时用手能够触摸到纤维(1),所述纤维(1)表面裹覆有发泡微球层。这样一来,就可避免压贴之前纤维(1)凸起而无法正常压贴转移的难题。
为了彻底清除掉残余纤维(1′),避免压贴使用时污染承印物和用户车间,可选用能够被磁铁吸引、并能够克服自身重力而飞向磁铁的磁性纤维。
为了避免纤维防伪标识层(11)边沿的残余纤维(1′)影响压贴的顺利进行,可在距离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一定距离之外的区域,印刷上透明油墨防护层(12)。这样一来,在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与防护层(12)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很窄的空白缝隙(15)。再采用模切刀版,对准空白缝隙(15)模切出一个模切切口(14),就可将残留在其间的残余纤维(1′)切断。总而言之,空白缝隙(15)里的残余纤维(1′)被断开后,残余纤维(1′)就不会影响压标工艺,从而使压标工艺得以顺利、高速进行。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带在具体生产实施时,根据具体工艺需要、可以采用下列九项中任意多项技术特征的组合,但至少可采用下列技术特征之一:
①所述基带层(6)上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印设有垫高层或防护层(12);
②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内设置有激光全息层(13);
③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在压贴使用之前,表面平整、手感不随纤维(1)而凸起;
④所述胶粘层(5)为刮刮油烫印背胶层或胶水微囊层;
⑤所述纤维(1)表面裹覆有熔点为60-180℃的热熔胶层(10);或所述纤维(1)表面裹覆有发泡微球层;
⑥所述纤维(1)为多色段金属光泽纤维;或为能够被磁铁吸引、并能够克服自身重力而飞向磁铁的磁性纤维;或为厚度≤12μm的薄片纤维,厚度低于12μm时,纤维防伪标识层(11)表面才能平整、手感才能不随纤维(1)而凸起;
⑦所述每块胶粘层(5)的边沿与每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边沿(11′)重合;
⑧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上或中,具有标识序号(2)或洗铝标识序号(2′);
⑨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与防护层(12)之间留有空白缝隙(15),空白缝隙(15)里的残余纤维(1′)被断开。
本发明所述纤维(1),泛指一种肉眼可清晰识别的、各种形状的微小物体。如毛发、化纤、金属丝、棉线、现行各种防伪纤维及各种形状的薄片、长条、颗粒、碎屑、气泡等,它们的体积尺寸较大。例如长度(含粒径)≥0.6~0.4mm时,若掺入油墨中,则如同掺了杂质一样,将导致油墨无法印刷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标识序号(2)可是自然顺序码,也可是任何文字、字母或其组合的具有惟一性的信息,包括条码、二维码等、防伪数码等。所述标识序号(2)可根据客户要求印设在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中的任何一层上,也可以直接印设在防伪对象(3)上。
本发明所述防伪对象(3)可以是产品包装盒或袋或瓶或瓶盖或罐或软管,还可以是设置在商品上的标签、挂在商品上的吊牌,还可以是任何需要防伪的物品,例如发票、药品说明书、药品包装用铝箔、封口膜、书籍、服装、鞋帽、箱包等等。
本发明所述的离型剂,也叫脱离剂、也叫防粘剂,是一种常用化工制剂,本文不再赘述。本发明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带,是成千上万米长的标识条带,因此必须卷绕成卷的包装形式,故而,本发明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带也可称作纤维防伪标识带卷、或纤维防伪标识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其一,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四份专利文献,“防伪对象”生产厂家可以以比自己制作更低的成本购买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成品,使用现成的压标机对其施压、将其上的每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压贴到防伪对象(3)上,从而生产出“一种结构纹理防伪包装物”、“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实施例七)”、“一种防伪片材”、“具有随机特征防伪标签的防伪产品”等“防伪对象”产品。换言之,本发明用纤维防伪标识带成品中的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替代了直接在防伪对象(3)上制作的原“纤维防伪层”,省却了直接在防伪对象(3)上印刷粘合剂层、撒纤维、清除多余纤维、喷印序号、拍照采集等多道制造“纤维防伪层”的复杂工序,使原“防伪对象”生产厂家省去了专用设备的巨额投资,简化了生产厂家的防伪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纤维粉尘污染。
其二,相比于背景技术“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边沿(11′)整齐、无纤维毛刺(7)、切断性良好,可保证压标工艺顺利进行。并且,由于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层(11)内增设了背景技术中“纹理纤维膜3”所没有的“防伪识别码6”、“防伪编码7”、“查询电话码8”等查询信息印刷层,因此,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层(11)构成了一枚枚完整的防伪标识,可极大地方便用户使用、简化用户生产工艺。
其三,与背景技术所列举的例子相比,若形成同样日产10万个药盒(防伪对象)的生产能力,生产厂家则只需采购一台10万元左右的压标机(90%的印刷企业都有现成的),使用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即可。相比之下,若选用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每家生产厂则可节约40多倍的设备投资,而且生产成本更低,还可避免纤维粉尘对生产车间的污染。
其四,纤维防伪标识带生产所需的印刷粘合剂、撒纤维、清除多余纤维、喷印序号、拍照采集等多道复杂且污染大的制造“纤维防伪标识层”的工序,可另设专业工厂完成。这样一来,本发明不但使众多生产厂家大大节约了专用设备的巨额投资,简化了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净化了车间环境,避免了纤维粉尘污染。
其五,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中的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不是很厚的纸层(现行最薄的可印刷用不干胶纸厚度须大于70μm)、不是很厚的塑料膜层(现行最薄的可印刷用不干胶膜厚度大于35μm),而是印刷的油墨层、胶水层、以及若干条分散的纤维构成的超薄标识层,其厚度约为5-8μm,因此,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中的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厚度基本不增加防伪对象(3)的局部厚度,换言之,不因为厚度问题而影响后工艺。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综合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的一段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C-D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设有垫高层(12)的纤维防伪标识带的一段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E-F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纤维防伪标识层(11)压贴转移至防伪对象(3)上后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7为边沿必然伸出纤维毛刺(7)的背景技术“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中“纹理纤维膜3”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边沿必然伸出纤维毛刺(7)的背景技术“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中“纹理纤维膜3”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为一种表面裹覆有热熔胶层(10)的纤维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纤维防伪标识层(11)压贴转移至防伪对象(3)上后的又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CN 101556750A)”的说明书附图14。
图12为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的又一段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G-F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纤维防伪标识层(11)包含激光全息层(13)的一段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被模切后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H-J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纤维防伪标识层(11)压贴到瓶子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种创新的胶水微囊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卷绕成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纤维、1′-残余纤维、2-标识序号、2′-洗铝标识序号、3-防伪对象、4-纤维层、5-胶粘层、6-基带层、7-纤维毛刺(即纤维出头部分)、8-局部粘合剂层、8′-局部粘合剂层边沿、9-保护层、9′-离型层、10-热熔胶层、11-纤维防伪标识层、12-垫高层或防护层、13-激光全息层、14-切口、15-空白缝隙、16-印刷(墨)层、17-间距(相邻两粘合剂层边沿之间的)、18-间隔距离(相邻两枚标识边沿之间的)、19-囊芯、19-囊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12、图13、图14所示,选择一种25微米厚的、双向拉伸耐高温PET透明薄膜卷料作为基带层(6),在其一面涂布一层2微米厚的离型剂作为离型层(9′)。离型层(9′)既可以是满版涂布的,也可以是与纤维防伪标识层(11)形状、大小完全重合的印刷而成的涂层。
在离型层(9′)上每间隔一定距离喷印一组标识序号(2),也可再印刷上标识必要的说明文字、图案等查询信息印刷(墨)层(16)。
在离型层(9′)上与标识序号(2)对应的位置,每隔10mm的间距(17)印刷一块块一字排开的具有边沿(8′)的矩形圆角局部粘合剂层(8)。
如图9所示,选用一种12微米厚的PET金色耐高温薄膜或铁箔,在其正背两面各涂布一层5微米厚(例如熔点为60-℃)的透明热熔胶层(10)。干燥后,使用切丝机将其分切成一条条0.2mm×2mm的长条,制成一种表面裹覆有热熔胶层(10)的纤维(1)。
为了增强纤维(1)的手感,便于消费者在检验真伪时用手能够触摸到纤维(1),所述纤维(1)表面还可涂覆一层发泡微球层(也称发泡粉、发泡剂、发泡墨,市面有售,这里不再赘述)。这样一来,纤维(1)表面的发泡微球层,在被热压使用后就会因受热发泡而凸起(未被热压之前是平整的、不凸起、不会夹杂气泡),从而可增强纤维(1)的手感。为了防止造假者印刷仿制纤维(1),所述纤维(1)最好为多色段金属光泽纤维。
使用撒粉机将上一步制成的纤维(1),筛撒到一块块局部粘合剂层(8)上,用防粘辊碾压纤维层(4),使其上的直立、侧立、斜立的纤维(1)倒下、平躺于局部粘合剂层(8)上。先烘干以便固定住被粘的纤维(1),然后再用负压强风吸附掉(或用强磁铁吸附掉)无胶区域未被粘附的纤维(1)。
在80-180℃下烘烤加热纤维层(4),使纤维(1)表面裹覆的热熔胶层(10)熔化,从而将纤维(1)牢固粘结于一块块局部粘合剂层(8)上。
在纤维层(4)上,印刷一块块热熔胶(也称热敏胶)作为胶粘层(5),从而将纤维(1)覆盖固定于保护,以免脱落。由于纤维(1)表面裹覆了热熔胶层(10),改善了纤维(1)的表面特性,使其具有了很好的自粘易粘性,因此,压贴使用时,所有纤维(1)均不会滞留在基带层(6)上,不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再在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印刷上透明油墨防护层(12),将少量的残余纤维(1′)固定,避免后工序掉落而形成污染。
胶粘层(5)既可以是满版涂布的,也可以是与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形状、大小、完全重合的印刷胶水层。
为了避免背景技术“一种防伪片材(CN2830302Y)”中的、“纹理纤维膜3”边沿必然出现的、如图7与图8所示的纤维毛刺(7),各层的面积大小最好按照如下关系设置:胶粘层(5)面积≥纤维防伪标识层(11)面积>纤维层(4)面积(略大于)>局部粘合剂层(8)面积。
最后,再用扫描机将一块块纤维层(4)内纤维(1)的详细随机特征信息(如纤维的形状、方向、颜色、精确位置等随机特征信息),采集下来结合每一块上的标识序号(2)一起存储在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防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即成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
本发明所述纤维(1)的详细随机特征信息,最好以照片(图片)形式直观地记录在数据库中,当然也可以以文本或表格或代码形式记录在数据库中。
为了便于压标机自动化使用,应将纤维防伪标识带卷绕成盘带卷,如图19所示。
为了使盘带卷的卷面平整、端面整齐、卷径较大、方便使用,也为了防止残余纤维(1′)脱落,可在基带层(6)正面或背面纤维防伪标识层(11)之外的区域,印设上垫高层兼防护层(12),例如加厚发泡油墨层、无胶粘层(5)的加厚油墨层等;并使垫高层(1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厚度。
所述垫高层(12)泛指一种能够增加纤维防伪标识带局部区域厚度的墨层、涂层、贴纸层、贴膜层、模压凸点等增厚层。
如图1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仿制难度、增强防伪效果和美观效果,所述纤维防伪标识层(11)内(任意两层之间)最好还设置有激光全息(防伪)层(13);并可采用UV油墨喷印标识序号(2),然后再采用洗铝工艺将其制成洗铝标识序号(2′),以进一步提高伪造难度。
为了便于消费者抠刮检验纤维(1)的真伪,所述胶粘层(5)最好选用现行市售(网上有售)的“刮刮油烫印背胶”。
实施例二。
参考实施一,并结合图15、图16,假设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的直径为26mm。在距离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边沿0.3mm之外的区域,印刷上透明油墨防护层(12),将少量的残余纤维(1′)彻底固定,避免掉落。这样一来,在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与防护层(12)之间就形成了一个0.3mm的空白缝隙(15)狭窄区域。
为了避免纤维防伪标识层边沿(11′)的残余纤维(1′)影响压贴使用的顺利进行,可采用直径为26.15mm模切刀版,对准空白缝隙(15)模切出一个断续的切口(14),从而将残余纤维(1′)切断。这样一来,残余纤维(1′)就不会影响压贴工艺的切断性,从而使转贴工艺得以顺利、高速进行。
实施例三。
如图2、图6所示,如果某普通印刷厂需要制做一种纤维防伪药盒(图未示全)——防伪对象(3),该防伪对象(3)也就是背景技术(CN1358653A))中所述的“包装物”, 也就是背景技术(CN 101556750A)中所述的“印刷物(3),也就是背景技术(CN2830302Y)中所述的“包装盒1”, 也就是背景技术(CN101853607A)中所述的“防伪产品”。
那么,该普通印刷厂就可向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专业厂家买来纤维防伪标识带,使用压标机将纤维(1)、局部粘合剂层(8)、标识序号(2)层、查询信息印刷层(16)、离型层(9′)以及胶粘层(5)等多层所构成的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分别压贴(粘结)到一个个药盒上,并揭掉基带层(6),即成一种纤维防伪药盒。
这样一来,普通印刷厂就省去了自己制作纤维防伪层的麻烦和投资。从而使普通印刷厂能够节省专用设备的巨额投资、能够简化生产工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能够避免生产车间污染。
实施例四。
如图1、图2、图17所示,如果某普通吹瓶厂需要制做一种纤维防伪洗发水瓶——防伪对象(3),该防伪对象(3)也就是背景技术(CN1358653A))中所述的“包装物”, 也就是背景技术(CN 101556750A)中所述的“印刷物(3),也就是背景技术(CN2830302Y)中所述的“包装盒1”, 也就是背景技术(CN101853607A)中所述的“防伪产品”。
那么,该普通吹瓶厂就可向本发明纤维防伪标识带专业厂家买来纤维防伪标识带,使用压标机将纤维(1)、局部粘合剂层(8)、防窜货管理用二维码及其数字标识序号(2)、离型层(9′)以及胶粘层(5)等多层所构成的一块块纤维防伪标识层(11),分别压贴到一个个洗发水瓶上,并揭掉基带层(6),即成一种纤维防伪洗发水瓶。
这样一来,普通吹瓶厂就省去了自己制作纤维防伪层的麻烦和投资。从而使普通吹瓶厂能够节省专用设备的巨额投资、能够简化生产工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能够避免生产车间污染。
实施例五。
参见图18,制作一种不干胶(也称压敏胶)微囊层——胶粘层(5)。
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装置的容器中加入适量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搅拌均匀后加入三乙醇胺催化剂调节pH值为8-9.5,加热,在60-90℃下反应30分钟,再加入适量的剩余尿素,继续反应40分钟制成预聚体。
将一定量的溶剂油加入预聚物中,采用高剪切乳化机进行高速乳化均匀,再将其转入三口容器中,加热,搅拌,加入去离子水和10%的MGPE水溶液,以一定速度滴加氯化铵,调整pH为3,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NaCI,继续反应l小时。用NaOH调整pH 为8.0-9.0,离心收集微囊,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再离心收集,烘干即制得不干胶微囊。将该不干胶微囊印刷到纤维层(4)上,形成胶水微囊层,即可制成一种无需加热、仅靠压力就可使用的纤维防伪标识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