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6365A - 用于高压清洁装置的泵 - Google Patents
用于高压清洁装置的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56365A CN102656365A CN2010800445378A CN201080044537A CN102656365A CN 102656365 A CN102656365 A CN 102656365A CN 2010800445378 A CN2010800445378 A CN 2010800445378A CN 201080044537 A CN201080044537 A CN 201080044537A CN 102656365 A CN102656365 A CN 1026563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 valve body
- valve
- section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325 perc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34 oscil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22—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by means of valves
- F04B49/24—Bypass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5978—With pu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清洁液的高压清洁装置的泵,其具有:至少一个泵室,至少一个可往复运动的活塞沉入到所述泵室中,并且所述泵室通过至少一个进口阀与抽吸管路相连接,以及通过至少一个出口阀与压力管路相连接;以及从压力管路引导至抽吸管路的旁通管路,在所述旁通管路中布置有溢流阀。溢流阀的阀体与调整件相连接,调整件依赖于压力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速率将阀体推移到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中,并且将与阀体相关联的切换柱塞推移到第一切换位置或第二切换位置中。为了在将泵转换为循环运行时,切换柱塞可靠地越过用于操作切换元件的确定的间距,而清洁液在较长的循环运行中遭受尽可能少的流动损耗,作如下建议,即,阀体在从其关闭位置转换到其打开位置中时,在阀座上游开启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当阀体距阀座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时,该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清洁液的高压清洁装置的泵,其具有:至少一个泵室,至少一个可往复运动的活塞沉入所述泵室中,并且所述泵室通过至少一个入口阀与抽吸管路相连接,并且通过至少一个出口阀与压力管路相连接;以及从压力管路引导至抽吸管路的旁通管路,在该旁通管路中布置有溢流阀,溢流阀的阀体通过活塞杆与调整件相连接,调整件依赖于在压力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速率将阀体推移到关闭位置中或推移到打开位置中,并且将与阀体相关联的用于操作切换元件的切换柱塞推移到第一切换位置或第二切换位置中。
背景技术
这样的泵由DE 19607881A1公知。借助该泵,清洁液(例如水)可被置于压力下,并且接下来例如通过可被连接到压力管路上的压力软管和布置在压力软管的自由端部处的喷嘴头被指向对象。为了可降低泵的机械负荷以及热量损耗,由泵所输送的清洁液在喷嘴头封闭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流动阻力在循环中被引导,也就是说其从压力管路又被引回至抽吸管路,从而使得压力管路中的压力能得到降低。为了该目的,压力管路通过旁通管路与抽吸管路相连接,并且在旁通管路中布置有溢流阀。在泵的工作运行中,也就是说在喷嘴头打开的情况下,溢流阀将压力管路与抽吸管路之间的流动连接封闭。如果喷嘴头被封闭,则溢流阀将压力管路与抽吸管路之间的流动连接开启,从而使得在压力管路中存在的压力降低。为了该目的,溢流阀的阀体通过活塞杆与调整件相连接,调整件依赖于在压力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速率将阀体而被推移到关闭位置中或打开位置中。在压力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速率依赖于喷嘴头是否被打开还是被封闭。如果喷嘴头被封闭,则流动速率下降,并且这促使调整件将溢流阀的阀体推移到其打开位置中,从而使得被置于压力下的清洁液可以尽可能少的流动阻力流动至抽吸管路。如果喷嘴头被打开,则在压力管路中的流动速率提高,并且这促使调整件将溢流阀的阀体被推移到关闭位置中,从而使得泵转换为正常的工作运行。
除了调整件用于控制溢流阀的功能之外,调整件具有如下功能,即,对与阀体相关联的切换柱塞加以推移。借助于切换柱塞可以操作切换元件。切换元件可例如接通和关断泵的驱动装置,优选为电动机。因此,通过切换柱塞的操作,可以使泵开始工作和停止工作。如果在压力管路中的液体流动被阻止,则一方面溢流阀将压力管路与抽吸管路之间的流动连接开启,从而使得在压力管路中存在的压力可得到降低,并且另一方面切换柱塞被推移到第一切换位置中,从而使得切换元件关断泵。但为了到达该切换位置,切换柱塞然而需越过一定的间距。为此,阀体可能应被以尽可能大的压差加载,以便于有助于与其相关联的切换柱塞的运动。然而,这样的压差引起的后果是,即:在旁通管路中的清洁液遭受明显的流动损耗。这导致泵的热量损耗,并且导致承受不可忽略的机械负荷。只要当压力管路与抽吸管路之间的流动连接被开启之后确保:泵被可靠地关断,则在循环运行中对泵短暂加载的负荷是可承受的。但如果泵未能被关断,例如由于切换元件的损坏,则在溢流阀的阀体处的压差持续很高的情况下,泵继续进行循环运行可能导致损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改进一种开头所提及类型的泵,即,在将泵转换为循环运行时,切换柱塞可靠地越过用于操作切换元件的一定的间距,然而清洁液在较长的循环运行的情况下遭受尽可能少的流动损耗。
该任务在该类型的泵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来解决,即,阀体在由其关闭位置转换到其打开位置中时,在阀座上游开启了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当阀体距阀座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时,该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
如果在根据本发明的泵中,压力管路中的液体流动被阻止,则溢流阀的阀体由其关闭位置转换到其打开位置中,其中,溢流阀的阀体从阀座抬离,并且开启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当阀体距阀座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时,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因此,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在阀体从阀座上抬离时首先被保持得非常小,从而使得在阀体处调整出可观的压力下降,并且清洁液仅可相当缓慢地由压力管路流出至抽吸管路。这引起的是,切换柱塞首先被推移经过确定的行程段,直至阀体距阀座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然后由阀体所开启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从而使得清洁液接下来在溢流阀的区域中仅遭受相对较少的压力损耗。因此,切换柱塞可被可靠地推移到其第一切换位置中,在第一切换位置中,切换柱塞可操作切换元件,用以关断泵,并且之后清洁液才以尽可能少的流动阻力被从压力管路经由旁通管路引至抽吸管路。如果切换元件受损坏地或有缺陷地被装配在泵处,从而使得尽管通过切换柱塞进行操作,泵仍不关断,于是清洁液在泵的于是继续的循环运行中以相对较少的流动损耗在循环中得到引导。因此,泵的热负荷以及机械负荷在持久的循环运行中可被保持得很小。然而另一方面得到确保的是,切换柱塞在每种情况中在阀体从阀座上抬离时,首先越过预先确定的间距。该间距相应于阀体距阀座的预先确定的间距,其中,在溢流阀中的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泵一方面长处在于,在压力管路中的液体流动被阻止的情况下,切换柱塞可靠地越过预先确定的间距,从而使得切换元件能被毫无问题地操作。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泵的长处在于,在持久的循环运行的情况下,(这例如在切换元件的损坏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清洁液能以较少的流动损耗由压力管路流动至抽吸管路,并且因此泵在持续的循环运行中承受较小的热负荷和压力负荷。
优选的是,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在溢流阀的阀体从阀座上抬离时在阀体的冲程运动的第一分段上具有保持相同的第一流动横截面。阀体在由其关闭位置转换到其打开位置中时,执行冲程运动。在冲程运动的第一分区期间,阀体所开启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优选保持不变。由此确保的是,尽管阀体由关闭位置缓慢转换到打开位置中,一开始每个时间单位仅保持相同的量的清洁液可穿流溢流阀,从而使得在压力管路中的液体流动被禁止之后,在压力管路中的压力仅可相当缓慢地消解,尽管溢流阀的阀体距阀座占据了增加的间距。首先仅缓慢地进行的压力下降确保的是,阀体被由调整件进一步朝打开位置的方向推移,并且进而与阀体相关联的切换柱塞同样被进一步朝其第一切换位置的方向推移。只有当达到该切换位置时(也就是说当阀体距阀座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时),由阀体所开启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从而使得此时每个单位时间有较大量的清洁液可穿流通路,并且因此压力管路中的压力可加速地降低。
在一种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在阀体的冲程运动的跟随第一分段的第二分段上,通路具有保持相同的第二流动横截面,其大于第一流动横截面。在越过冲程运动的第一分段之后,阀体开启用于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的较大的流动横截面。扩大的流动横截面于是在越过阀体的冲程运动的第二分段期间维持不变。因此,虽然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在阀体距阀座达到预先确定的间距之后扩宽,然而扩大的流动横截面在阀体的冲程运动的第二分段期间不经历进一步的变化。
有利的是,阀体构造为活塞杆的径向的扩宽部,其中,活塞杆贯穿溢流阀,并且阀壳体构成阀座,其中,在阀体上游的活塞杆的直径在预先确定的间距中缩窄。阀体作为活塞杆的径向的扩宽部的构造方案使得特别低成本的制造成为可能。在阀体从阀座上抬离时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的变化能优选地通过活塞杆的直径的变动来实现。活塞杆可在距阀体的预先确定的间距中在阀体的上游具有缩窄部。该缩窄部确保:由阀体所开启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在预先确定的间距中扩大。
例如可设置为,活塞杆具有具备保持相同的直径的第一圆柱形部段,第一圆柱形部段在上游连至阀体上。在阀体从其关闭位置(在其中阀体贴靠在阀壳体的阀座处)转换到其打开位置(在其中阀体距阀座占据一间距)中时,活塞杆的在上游连接到阀体上的第一圆柱形部段首先在与由活塞杆所贯穿的阀壳体相结合下限定出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该流动横截面可以如下方式被保持得相对较小,即,第一圆柱形部段的直径仅略小于阀壳体的由活塞杆贯穿的开口的直径。则在阀壳体的开口与第一圆柱形部段之间构造有环状缝隙,环状缝隙的宽度通过开口的直径和圆柱形部段的直径来确定。
优选的是,第一圆柱形部段的直径为阀开口的直径的至少90%、尤其是大约95%。
有利的是,活塞杆在第一圆柱形部段上游具有具备保持相同的直径的第二圆柱形部段,其中,第二圆柱形部段的直径小于第一圆柱形部段的直径。在阀体从阀座上抬离时,活塞杆的第一圆柱形部段首先占据在阀壳体的由活塞杆所贯穿的开口内的位置,并且因此限定出可非常窄地设定的第一环状缝隙。在阀体朝其打开位置的方向继续运动时,活塞杆的第二圆柱形部段然后到达在阀壳体的开口内的位置。因为第二圆柱形部段具有小于第一圆柱形部段的直径,所以第二圆柱形部段限定出较大的环状缝隙,也就是说,阀壳体中的由阀体所开启的通路包括较大的流动横截面,从而使得清洁液能以较少的流动损耗穿流溢流阀。
优选地,第二圆柱形部段的直径最大为阀开口的直径的80%、尤其是大约75%。
与阀体相关联的切换柱塞在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被构造成活塞杆的轴向的延长部,阀体通过该延长部与调整件相连接。活塞杆在本发明的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在阀体的背对调整件的侧上超出于阀体,并且在该突出的区域中形成切换柱塞。
切换柱塞能以其自由端部沉入到泵的容纳部中,切换元件布置在该容纳部中。
活塞杆优选平行于压力管路取向。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泵具有后壳体部件和前壳体部件,后壳体部件和前壳体部件在接合区域中被密封地接合,并且抽吸管路部段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延伸,并且旁通管路通入到抽吸管路部段中。后壳体部件面对泵的驱动装置(例如电动机),其中,在电动机与后壳体部件之间可布置有传动装置和/或回转斜盘(Taumelscheibe)以及活塞引导件。前壳体部件安置在后壳体部件上,并且背对泵的驱动装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也就是说两个壳体部件密封地彼此贴靠的区域中,根据本发明的该有利的构造方案布置有抽吸管路部段,旁通管路通入到该抽吸管路部段中。抽吸管路部段可在两个壳体部件的连结之前以简单的方式低成本地来制造。由此可减少泵的制造成本。此外,通过抽吸管路部段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布置方案,可非常短地选择旁通管路。这具有如下优点,即,在旁通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损耗可被保持得较低。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抽吸管路部段可以具有相对较大的流动横截面。由此,在泵的循环运行中,清洁液的流动损耗可被附加地降低。
此外,抽吸管路部段在前壳体部件与后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布置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即,抽吸管路部段的几何上的走向服从较低的边界条件,因为在两个壳体部件的连结之前接合区域对于加工和成型而言是直接行得通的。因此,对于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抽吸管路部段而言,在需要时同样可选择弯曲的走向,而由此并非明显增加制造成本。这又给予设计者如下可能性,即,鉴于尽可能少的结构尺寸和尽可能少的材料使用,泵的剩余的导管和容纳腔的布置方案得到优化。尤其地,旁通管路的走向可如下被优化,即,旁通管路具有尽可能小的流动阻力。
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的密封可以低成本的方式借助于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密封圈进行。
尤其地可作如下设置,即,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抽吸管路部段在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延伸,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被定位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两个密封圈不仅可具有如下功能,即,密封地封闭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抽吸管路部段,而且两个密封圈可附加地承担如下功能,即,对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加以密封。
有利的是,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构成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至少一个入口管路连至输出部段上,该至少一个入口管路容纳入口阀,并且引导至泵室。因此,通过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抽吸管路部段,将旁通管路与至少一个通向泵室的入口管路相连接。由此,在泵的循环运行中,清洁液的流动损耗可被附加地减少。
有利的是,抽吸管路具有布置在前壳体部件中的输入部段,并且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形成了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输入部段可由泵的抽吸连接部出发,并且例如横向于压力管路地取向。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输出部段可以直接连至输入部段上。
在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优选至少在分段中呈弧形地弯曲。呈弧形的弯曲部尤其地鉴于泵的狭窄的空间条件是有利的,因为由此抽吸管路部段可以包围用于入口阀和出口阀的以及用于调整件的和需要时用于抽吸管路的容纳腔。首要地,布置在接合区域中的抽吸管路部段的呈圆弧形的走向证实是有利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泵的一种特别优选的构造方案中,在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构造成闭合的环。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构成所提及的抽吸管路部段的环形腔可在后壳体部件与前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延伸。环形腔可具有相对较大的流动横截面,从而使得能以较小的流动阻力向至少一个泵室给送待输送的清洁液。尤其地,在泵的循环运行中,清洁液能以较少的流动损耗由泵室出发经由压力管路、旁通管路和抽吸管路被引回至泵室。
泵的前壳体部件具有背侧的分界面,背侧的分界面在至少一个密封件居于中间放置的情况下,被放置到后壳体部件的正面的分界面上。优选的是,将通道成型到分界面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通道构成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抽吸管路部段的至少一部分。该通道布置在壳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侧上,并且能由此非常低成本地制造。
有利的是,将通道成型到前壳体部件的背侧的分界面中,该通道被后壳体部件的正面的分界面遮盖,并且该通道构成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抽吸管路部段。
备选地例如可作如下设置,即,将通道成型到后壳体部件的正面的分界面中,该通道被前壳体部件的背侧的分界面遮盖,并且构成抽吸管路部段。
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以一间距相距地围绕压力管路。尤其地可作如下设置,即,在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呈环形地包围压力管路。
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调整件构造成控制活塞,控制活塞将前壳体部件的控制室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并且可在控制室中被推移,并且通过活塞杆与溢流阀的阀体相连接,其中,低压室通过在节流部位下游的控制管路与压力管路相连接,并且高压室通过旁通管路的布置在溢流阀上游的分段与压力管路相连接。在这样的构造方案中,在泵的压力管路中布置有节流部位(例如射流器),借助节流部位,可吸取清洁化学试剂,并且处在压力下的清洁液可被混合。在压力管路中存在液体流动的情况下,节流部位引起的是,在节流部位下游的压力区别于在节流部位上游的压力。因为低压室通过在节流部位下游的控制管路与压力管路处在连接中,与之相对照地,在节流部位上游的高压室通过旁通管路的第一分段与压力管路相连接,所以控制活塞在存在液体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压力管路被以压差加载。由于作用到控制活塞上的压差,控制活塞通过活塞杆逆着存在于旁通管路中的流动方向将溢流阀的阀体推移到关闭位置中,在关闭位置中,阀体贴靠在溢流阀的阀座处。如果液体流动被中断,则节流部位不引起压力下降,并且在低压室中的压力相应于在高压室中的压力。在缺乏在两个室之间的压差的情况下,控制活塞可被以依赖于两个室的压力面产生的力加载,通过该力,控制活塞在控制室中被以如下方式推移,即,控制活塞通过活塞杆与控制活塞相连接的阀体转换到打开位置中,也就是说距阀座占据一间距,并且由此,对应于泵的循环运行,开启在压力管路与抽吸管路之间的流动连接。
控制活塞的运动通过活塞杆被传递到阀体上。优选的是,控制活塞可被平行于压力管路地推移,并且活塞杆平行于压力管路取向。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切换柱塞沉入到成型到后壳体部件中的容纳部中,在该容纳部中布置有切换元件。因此,切换柱塞贯穿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
特别有利的是,旁通管路具有容纳溢流阀的分段,该分段通入到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延伸的抽吸管路部段中,并且对准控制室地取向。旁通管路的所提及的分段可直接连至控制室上,并且基于抽吸管路部段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定位,容纳溢流阀的分段可选择得非常短。
有利的是,控制室还有旁通管路的容纳溢流阀的分段平行于压力管路地取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泵的一种有利的构造方案中,控制室还有旁通管路的容纳溢流阀的分段布置在贯通通道中,该贯通通道从端面直至背侧的分界面地贯穿前壳体部件。这使得泵的制造变得容易,并且由此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提供贯通通道使得泵的装配变得简单,因为溢流阀还有控制活塞能沿轴向被装入到贯通通道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下列说明用于结合附图一起作详细阐释。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泵的纵截面;
图2斜向从前方示出了根据图1的泵的透视性的、在前壳体部件中部分剖切的图示;
图3斜向从后方示出了根据图1的泵的透视性的、在后壳体部件中部分剖切的图示;
图4示出了根据图1的泵在溢流阀的区域中的部分剖视图,该溢流阀的阀体占据关闭位置;
图5示出了根据图1的泵在溢流阀的区域中的放大的部分剖视图,其中,阀体占据其关闭位置;
图6与图5相应地示出了泵的放大的部分剖视图,其中,阀体经过其由阀体关闭位置至阀体打开位置的冲程运动的第一分段,以及
图7与图5相应地示出了泵的放大的部分剖视图,其中,阀体占据其打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高压清洁装置的泵10。泵10包括具备后壳体部件14和前壳体部件16的泵壳体12。两个壳体部件优选地以铝压铸件形式来构造。前壳体部件16设有背侧的分界面20,分界面20在将外部的密封圈24与内部的密封圈26居于中间放置的情况下被插装到后壳体部件14的正面的分界面22上。两个密封圈24和26彼此同中心地布置在成型到前壳体部件16的背侧的分界面20中的环状通道28的外部边缘或者内部边缘上。环状通道28尤其地由图3可见。环状通道28形成了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抽吸管路的输入部段32以盲孔形式成型到前壳体部件16中。
后壳体部件14容纳泵室34,在泵室34中相应地沉入有圆柱形的活塞36a及36b。活塞36a、36b通过呈唇形的环形密封件38a及38b相对于相应的泵室34被密封。总体上,后壳体部件14具有三个泵室,将各一个活塞沉入在泵室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清晰性,在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泵室34和两个活塞36a和36b。全部的活塞通过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已知的回转斜盘被振荡式地移入到相应的泵室34中,并且通过包围相应的活塞的螺旋弹簧40又被从泵室中拔出,从而使得泵室34的容积周期性地变化。
每个泵室34通过成型到后壳体部件14中的入口管路42与抽吸管路的呈环形的输出部段30处在流动连接中,入口阀44装入到入口管路42中。为此,入口管路42通到后壳体部件14的正面的分界面22中。这例如由图2可见。
通过成型到后壳体部件14中的出口管路46,其中,出口阀48装入出口管路46中,每个泵室34与在泵10的纵向上延伸的、成型到前壳体部件16中的压力管路50处在流动连接中。为此,出口管路46通到后壳体部件的正面的分界面22中,并且压力管路50由前壳体部件16的背侧的分界面20出发,并且延伸直至前壳体部件16的背对后壳体部件14的端面52。端面52构成泵10的前端部。在泵室34的出口管路46与压力管路50之间的区域径向对外由内部的密封圈24加以密封。
在压力管路50中布置有中央压送阀52,并且在压送阀54下游,压力管路50容纳呈射流器56形式的节流元件。该节流元件通常包括在流动方向上首先缩窄并且接下来又扩宽的通孔58,由通孔58的最窄的部位分支出横向孔60。
呈梯级式构造的贯通通道62平行于压力管路50地从端面52直至背侧的分界面20延伸贯穿前壳体部件16。贯通通道62的端侧的端部区域容纳封闭丝堵64,封闭丝堵64在端侧密封地封闭贯通通道62。在连接到封闭丝堵64处的区域中,贯通通道62限定出控制室66,下面作详细阐释的旁通管路的下部的分段70通过梯级68连接至该控制室66。下部的分段70容纳溢流阀72,并且通到环状通道28中,并且进而通到抽吸管路的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14、16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输出部段30中。
控制室66呈圆柱形地构造,并且容纳滑动套筒74,滑动套筒74在密封圈76居于中间放置的情况下贴靠在控制室66的壁上。在滑动套筒74中,呈控制活塞78形式的调整件以可平行于压力管路50的纵轴线推移的方式得到保持。控制活塞78将控制室66划分成面对封闭丝堵64的低压室80和背对封闭丝堵64的高压室82,旁通管路的下部的分段70连接到高压室82上。
在密封圈84居于中间放置的情况下,溢流阀72的呈阀套86形式的阀壳体装入到旁通管路的下部的分段70中,阀套86包围圆柱形的阀开口87,并且构成溢流阀72的阀座88。在图4和5中示出的关闭位置中,溢流阀72的阀体90可密封地贴靠到阀座88上。阀体90由活塞杆92的径向的扩宽部来形成,该扩宽部平行于压力管路50的纵轴线地延伸,并且以其面对封闭丝堵64的端部与成型到控制活塞78上的柄94相连接。活塞杆贯穿阀开口87。
在阀体90的背对柄94的侧上,活塞杆92形成切换柱塞96,切换柱塞96在密封圈100居于中间放置的情况下在引导套98中滑动式地引导。引导套98相对于溢流阀72的阀壳体86平齐地而且相对于阀壳体86隔开间距地布置在前壳体部件16的背侧的分界面20的环状通道28中。
切换柱塞96以其自由端部沉入到容纳部102中,容纳部102在侧向上成型到后壳体部件14中,并且容纳部102容纳公知的而且在图1中虚线地示出的切换元件104,切换元件104可由切换柱塞96操作。切换柱塞贯穿在两个壳体部件14与16之间的接合区域。
布置在压力管路50中的射流器56在其外侧上具有横向孔60通入到其中的环形槽106。控制管路108连至环形槽106上,环形槽106通过控制管路108与低压室80处在流动连接中。
在射流器56和中央压送阀54上游,旁通管路的上部的分段110从压力管路50延伸至高压室82。在贯通通道62中,旁通管路的已提及的下部的分段70连至上部的分段110上。由两个分段70和110形成的旁通管路限定了在压力管路50与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之间的流动连接。该流动连接可依赖于溢流阀72的阀体90的位置被开启和被阻止。
如尤其地由图2可见的那样,环状通道28进而还有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在外周方向上不仅包围各个泵室34的压力管路50而且包围各个泵室34的全部的出口管路46。因此,在两个壳体部件14与16之间的接合区域的径向居中布置的高压部段由环状通道包围,并且相对于环状通道借助于内部的密封圈26得到密封。内部的密封圈26将接合区域的径向居中布置的高压部段与接合区域的呈环形的低压部段分开。低压部段包围高压部段。高压部段呈环状通道28的形式地构造,并且在径向上在外侧借助于外部的密封圈24得到密封。
通过抽吸管路的输入部段32和输出部段30以及在接合区域中连接到输出部段30上的入口管路42,泵室34可被以待输送的清洁液来供给。在泵室34中,清洁液由于活塞的振荡运动被置于压力下,并且通过出口管路46将被置于压力下的液体输送给压力管路50。
在泵10的正常运行中,被置于压力下的清洁液穿流射流器56。射流器56在压力管路50中形成节流部位,在节流部位处,穿流的清洁液遭遇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压力管路50的布置在射流器56上游的区域具有高于压力管路在射流器56的横向孔60的高度上的区域的压力。只要压力管路50被以清洁液穿流,通过控制管路108与横向孔60相连接的低压室80因此被以小于通过旁通管路的上部的分段110与压力管路50的进入区域相连接的高压室82的压力加载。这引起的是,控制活塞78朝封闭丝堵64的方向推移,从而使得溢流阀72的阀体90密封地贴靠在阀座88上,并且由此中断在压力管路50与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之间的流动连接。控制活塞78朝封闭丝堵64的方向的运动得到压力弹簧116的支持,压力弹簧116包围柄94并且在一侧贴靠在控制活塞78上,以及在另一侧贴靠在阀套86上。
如果清洁液通过压力管路50的流动例如以如下方式被中断,即,通过压力软管连接到压力管路50处的喷嘴头被封闭,则在射流器56的缩窄部的区域中不发生动态的压力下降,而是该区域中的压力与在压送阀54的上游存在的压力相等。在该情况中,在低压室80和高压室82中得到相等的压力,并且相应于控制阀78的有效受压面的合适的规格地,控制阀78由此逆着压力弹簧116的作用朝背对封闭丝堵64的方向被推移。因此,阀体90从阀座88上抬离,从而使得溢流阀82开启由压力管路50通过旁通管路的分段70和110至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的流动连接。由此,在抽吸管路50中存在的压力能有所降低。
控制活塞78和与控制活塞78相连接的活塞杆92的运动通过切换柱塞96同样引起对切换元件104的操作。由此,泵10的驱动装置可被关断。驱动装置在喷嘴头封闭的情况下不必要的运行由此得以避免。
如已提及的那样,溢流阀72的阀体90以活塞杆92的径向扩宽部的形式来构造。阀体90面对阀座88地形成呈截顶锥形的斜面118,阀体90以斜面118在溢流阀72的关闭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阀座88上。这尤其地由图4和图5可见。
在斜面118上游,活塞杆92的第一圆柱形部段120连至阀体90上,第一圆柱形部段120朝具备保持相同的外径D的控制活塞78的方向延伸经过活塞杆90的轴向长度L。活塞杆92的第二圆柱形部段124朝控制活塞78的方向通过锥形的缩窄部122连至第一圆柱形部段120上。第二圆柱形部段124朝具备保持相同的外径d的控制活塞78的方向延伸经过活塞杆92的轴向长度I。这尤其地由图5、图6和图7可见。第一圆柱形部段120的直径D仅略微小于溢流阀72的圆柱形的阀开口87的直径地选择,与之相对照地,第二圆柱形部段124的直径d明显较小地选择。例如,第二圆柱形部段的直径d可以小于圆柱形的阀开口87的直径的80%、尤其是小于圆柱形的阀开口87的直径的大约75%,与之相对照地,第一圆柱形部段120的直径D大于圆柱形的阀开口87的直径的90%、尤其是大于圆柱形的阀开口87的直径的大约95%。
在阀体90由在图4和5中示出的关闭位置转换到在图7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中时,阀体开启可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该通路通过在圆柱形的阀开口87与活塞杆92的外径之间的环状缝隙来限定。当阀体90从阀座88上抬离时,第一圆柱形部段120首先占据在阀开口87内的位置,从而使得在第一圆柱形部段120与圆柱形的阀开口87之间构成非常狭窄的环状缝隙,该环状缝隙可供用作用于清洁液的通路。只有当阀体90距阀座88占据预先确定的通过第一圆柱形部段120的长度L来确定的间距时,可供清洁液使用的通路才扩大,方式为:在这时,第二圆柱形部段124占据在圆柱形的阀开口87内的位置,并且由此开启明显更大的环状缝隙。在阀体90越过呈第一圆柱形部段120的轴向长度L形式的第一分段之后,阀体90从阀座88上抬离而开启的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因此扩宽。于是,在阀体90的继续进行冲程运动时,在第二圆柱形部段124中不再使流动横截面进行进一步的扩大。
在阀体90从阀座88上抬离时,每个时间单位首先仅有相对较少量的清洁液可穿流溢流阀72。即:穿流溢流阀72的清洁液在阀体90从阀座88上抬离时,首先经历保持相同的较高的流动阻力,并且在活塞杆92处在溢流阀72的区域中发生实现显著的压力下降。这引起的是,控制活塞78和控制杆92朝背对封闭丝堵62的方向被推移,从而使得由活塞杆92的自由端部区域形成的切换柱塞96被可靠地推移到容纳部102中。由此,确保的是,布置在容纳部102中的切换元件104可被操作,以便于关断泵10。
只有在阀体90被以如下程度推移到其打开位置中,即,第二圆柱形部段124占据在阀开口87内的位置之后,清洁液的流动阻力进而还有在活塞杆92处的压力下降有所减小。清洁液自压力管路50通过旁通管路的分段70和110至抽吸管路的输出部段30的回引在这时能以较少的流动损耗来进行。如果泵由于切换元件104的有缺陷的定位或由于切换元件104的受损而未被事先关断,则泵的进一步的循环运行此时可以非常小的压力损耗进行。这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循环运行中在泵10内仅构造有相对较小的压力(例如最大为10巴的压力),从而使得在循环运行中仅出现泵10的较少的热量损耗和较小的机械负荷。
循环运行通过喷嘴头被再次开启而结束,因为由此可通过喷嘴头送出清洁液,从而使得在射流器56中构成液体流动,并且由于射流器56的节流作用在低压室80中压力下降。因此,控制活塞78在压力条件的作用下以及在压力弹簧116的作用下又如下程度朝面对封闭丝堵的方向被推移,即,阀体90占据其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中,阀体90贴靠在阀座88上。此外通过控制活塞78的推移,切换柱塞96同样朝面对封闭丝堵62的方向被推移,从而借助于切换元件104,可将泵10的驱动装置再次接通。
Claims (13)
1.用于输送清洁液的高压清洁装置的泵,所述泵具有:至少一个泵室,至少一个能往复运动的活塞沉入到所述泵室中,并且所述泵室通过至少一个进口阀与抽吸管路相连接,并且通过至少一个出口阀与压力管路相连接;以及从所述压力管路引导至所述抽吸管路的旁通管路,在所述旁通管路中布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的阀体通过活塞杆与调整件相连接,所述调整件依赖于在所述压力管路中的清洁液的流动速率将所述阀体推移到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中,并且将与所述阀体相关联的用于操作切换元件的切换柱塞推移到第一切换位置或第二切换位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90)在从所述阀体(90)的关闭位置转换到所述阀体(90)的打开位置中时在阀座(88)上游开启能由清洁液穿流的通路,当所述阀体(90)相对于所述阀座(88)占据预先确定的间距(L)时,所述通路的流动横截面扩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在所述阀体(90)的冲程运动的第一分段上具有保持相同的第一流动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在所述阀体(90)的冲程运动的跟随所述第一分段的第二分段上具有保持相同的第二流动横截面,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90)构造为所述活塞杆(92)的径向的扩宽部,其中,所述活塞杆(92)贯穿所述溢流阀(72)的阀壳体(86),其中,所述阀壳体(86)构成阀座(88),并且所述活塞杆(92)的直径在所述阀体(90)上游在预先确定的间距(L)中缩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92)具有具备保持相同的直径(D)的第一圆柱形部段(120),所述第一圆柱形部段(120)在上游连至所述阀体(9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92)在所述第一圆柱形部段(120)上游具有具备保持相同的直径(d)的第二圆柱形部段(124),其中,所述第二圆柱形部段(124)的直径(d)小于所述第一圆柱形部段(120)的直径(D)。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柱塞(96)构造为所述活塞杆(92)的轴向延长部。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10)具有后壳体部件(14)和前壳体部件(16),所述后壳体部件(14)和所述前壳体部件(16)在接合区域中被密封地接合,其中,抽吸管路部段(30)在两个壳体部件(14、16)之间在所述接合区域中延伸,并且所述旁通管路(70、110)通入到所述抽吸管路部段(30)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管路部段(30)构造成闭合的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构造为控制活塞(78),所述控制活塞(78)将所述前壳体部件(16)的控制室(66)划分成低压室(80)和高压室(82),并且所述调整件能在所述控制室(66)中被推移,并且通过所述活塞杆(92)与所述溢流阀(72)的所述阀体(90)相连接,其中,所述低压室(80)通过在节流部位下游的控制管路(108)与所述压力管路(50)相连接,并且所述高压室(82)通过所述旁通管路的布置在所述溢流阀(72)上游的分段(110)与所述压力管路(50)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具有容纳所述溢流阀(72)的分段(70),所述分段(70)通入到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14、16)之间的接合区域中的抽吸管路部段(30)中,并且对准所述控制室(66)取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66)还有所述旁通管路的容纳所述溢流阀(72)的分段(70)平行于所述压力管路(50)取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66)还有所述旁通管路的容纳所述溢流阀(72)的分段(70)布置在贯通通道(62)中,所述贯通通道(62)从端面(52)直至背侧的分界面(20)地贯穿所述前壳体部件(1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9049096A DE102009049096A1 (de) | 2009-10-01 | 2009-10-01 | Pumpe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102009049096.5 | 2009-10-01 | ||
PCT/EP2010/064156 WO2011039114A1 (de) | 2009-10-01 | 2010-09-24 | Pumpe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6365A true CN102656365A (zh) | 2012-09-05 |
CN102656365B CN102656365B (zh) | 2014-11-19 |
Family
ID=4350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44537.8A Active CN102656365B (zh) | 2009-10-01 | 2010-09-24 | 用于高压清洁装置的泵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39653B2 (zh) |
EP (1) | EP2483561B1 (zh) |
CN (1) | CN102656365B (zh) |
BR (1) | BR112012006960A2 (zh) |
DE (1) | DE102009049096A1 (zh) |
DK (1) | DK2483561T3 (zh) |
WO (1) | WO201103911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3109A (zh) * | 2017-06-29 | 2019-12-20 | 阿尔弗雷德·卡赫欧洲两合公司 | 高压清洁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60386A1 (de) | 2011-10-28 | 2013-05-02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Kg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CN106662086B (zh) * | 2014-07-30 | 2019-09-13 | 阿尔弗雷德·卡赫欧洲两合公司 | 活塞泵与具有这种活塞泵的高压清洁设备 |
EP3645885B1 (de) | 2017-06-29 | 2021-06-02 | Alfred Kärcher SE & Co. KG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EP3812053A1 (de) | 2019-10-24 | 2021-04-2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ochdruckreiniger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hochdruckreinigers |
EP4115998A1 (de) | 2021-07-05 | 2023-01-11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48622A1 (de) * | 1982-12-30 | 1984-07-12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057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aet |
DE29500642U1 (de) * | 1994-02-16 | 1995-03-09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1364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US5409032A (en) * | 1989-01-17 | 1995-04-25 | Shop Vac Corporation | Pressure washer bypass valve |
DE19607881A1 (de) * | 1996-03-01 | 1997-09-04 | Kaercher Gmbh & Co Alfred | Pumpe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29712659U1 (de) * | 1997-07-17 | 1997-09-18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1364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CN1313932A (zh) * | 1999-06-10 | 2001-09-19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变量式液压旋转机的容量控制阀 |
CN201100464Y (zh) * | 2007-08-22 | 2008-08-13 | 陈吉明 | 一种用于高压清洗机的溢流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119A (en) * | 1933-11-22 | 1935-10-22 | Service Station Equipment Comp | By-pass valve for liquid dispensers |
US2562615A (en) * | 1948-12-06 | 1951-07-31 | New York Air Brake Co |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responsive to pressure and flow rate |
US2806430A (en) * | 1952-03-22 | 1957-09-17 | Bendix Aviat Corp | Positive displacement variable volume delivery pump and associated control system |
US3362335A (en) | 1966-03-07 | 1968-01-09 | Borg Warner | Control system for fluid pressure source |
ES445020A1 (es) | 1976-02-10 | 1977-06-01 | Bendiberica Sa | Perfeccionamientos en valvulas de limitacion de presion. |
DE3138211A1 (de) | 1981-09-25 | 1983-04-07 |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 Kraftstoff-einspritzpumpe fuer brennkraftmaschinen |
DE8514497U1 (de) * | 1985-05-15 | 1985-07-18 | Kränzle, Josef, 7918 Illertissen | Hochdruckkolbenpumpe |
DE3634827A1 (de) | 1986-10-13 | 1988-04-21 | Ideal Standard | Selbstschlussventil fuer sanitaere anlagen |
CA2007850A1 (en) | 1989-01-17 | 1990-07-17 | Clive R. Paige | Pressure washer with spring-less outlet to inlet bypass |
DE3936155C2 (de) | 1989-10-31 | 1995-04-13 | Kraenzle Josef |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von Pumpen für Flüssigkeitsförderanlagen |
IT1253784B (it) * | 1991-07-05 | 1995-08-23 | Annovi & Reverberi | Dispositivo per l'avviamento e l'arresto automatici del gruppo motore-pompa in particolare di idropulitrici |
US5397054A (en) * | 1992-08-26 | 1995-03-14 | Dolmar Gmbh | Pressure jet cleaning appliance |
DE9300831U1 (de) | 1993-01-22 | 1993-04-22 | WAP Reinigungssysteme GmbH & Co, 7919 Bellenberg | Druck-Saugverteiler eines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es mit zusätzlichem Steuerventil |
DE9301796U1 (de) | 1993-02-09 | 1993-03-25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057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4445519C1 (de) * | 1994-12-20 | 1996-06-05 | Kaercher Gmbh & Co Alfred | Kolbenpumpe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K34695A (da) * | 1995-03-30 | 1996-11-20 | Kew Ind As | Højtryksrenser med omløbsventil for pumpen |
IT239544Y1 (it) | 1995-07-14 | 2001-03-05 | Lavorwash S R L | Struttura di pompa a piattello rotante particolarmente peridropulitrici |
DE19617778C2 (de) * | 1996-04-13 | 1998-12-17 | Suttner Gmbh & Co Kg | Ventilpistole für eine Hochdruckreinigungseinrichtung sowie Hochdruckreinigungsein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Ventilpistole |
DE19706591A1 (de) | 1997-02-20 | 1998-08-27 | Bosch Gmbh Robert | Druckventil |
DE29703009U1 (de) | 1997-02-20 | 1997-04-30 | Rowenta-Werke GmbH, 63071 Offenbach | Flüssigkeitspumpe |
DE19728225A1 (de) | 1997-07-02 | 1999-01-07 | Omb Oberdorfer Maschinenfabrik | Regelsicherheitsblock |
DE29811791U1 (de) | 1998-07-02 | 1999-11-18 |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Stuttgart | Druckventil |
DE19859336C1 (de) * | 1998-12-22 | 2000-06-29 | Kaercher Gmbh & Co Alfred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10053248A1 (de) * | 2000-10-26 | 2002-05-08 | Kaercher Gmbh & Co Alfred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20103142U1 (de) | 2001-02-22 | 2001-05-10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1364 Winnenden | Pumpeneinheit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ITPD20030053U1 (it) | 2003-07-10 | 2005-01-11 | Lavorwash Spa | Struttura di pompa idraulica a pistoni assiali |
CN2694014Y (zh) | 2003-12-25 | 2005-04-20 | 上海亿力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高压清洗机泵内靠间隙泄压的关枪停机型溢流阀 |
JP4319667B2 (ja) | 2006-05-09 | 2009-08-26 | ユニシア ジェーケーシー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形ポンプ |
US20070267063A1 (en) | 2006-05-22 | 2007-11-22 | Greg Davis | Unloader valve for pressurized fluid delivery system |
DE102007017970A1 (de) | 2007-04-11 | 2008-10-16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Kg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102008059782A1 (de) | 2007-12-13 | 2009-06-18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Hydraulischer Zylinder |
-
2009
- 2009-10-01 DE DE102009049096A patent/DE102009049096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
- 2010-09-24 WO PCT/EP2010/064156 patent/WO201103911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9-24 DK DK10765398T patent/DK2483561T3/en active
- 2010-09-24 CN CN201080044537.8A patent/CN102656365B/zh active Active
- 2010-09-24 BR BR112012006960-8A patent/BR112012006960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9-24 EP EP20100765398 patent/EP2483561B1/de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21 US US13/425,477 patent/US843965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48622A1 (de) * | 1982-12-30 | 1984-07-12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057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aet |
US5409032A (en) * | 1989-01-17 | 1995-04-25 | Shop Vac Corporation | Pressure washer bypass valve |
DE29500642U1 (de) * | 1994-02-16 | 1995-03-09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1364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19607881A1 (de) * | 1996-03-01 | 1997-09-04 | Kaercher Gmbh & Co Alfred | Pumpe für ein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DE29712659U1 (de) * | 1997-07-17 | 1997-09-18 |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71364 Winnenden | Hochdruckreinigungsgerät |
CN1313932A (zh) * | 1999-06-10 | 2001-09-19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变量式液压旋转机的容量控制阀 |
CN201100464Y (zh) * | 2007-08-22 | 2008-08-13 | 陈吉明 | 一种用于高压清洗机的溢流阀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3109A (zh) * | 2017-06-29 | 2019-12-20 | 阿尔弗雷德·卡赫欧洲两合公司 | 高压清洁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6365B (zh) | 2014-11-19 |
DE102009049096A1 (de) | 2011-04-07 |
EP2483561A1 (de) | 2012-08-08 |
DK2483561T3 (en) | 2015-03-23 |
EP2483561B1 (de) | 2015-01-14 |
BR112012006960A2 (pt) | 2020-08-11 |
US20120216890A1 (en) | 2012-08-30 |
US8439653B2 (en) | 2013-05-14 |
WO2011039114A1 (de) | 2011-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56365A (zh) | 用于高压清洁装置的泵 | |
MY178712A (en) | A downhole pumping assembly and a downhole system | |
US8684699B2 (en) | Pump for a high-pressure cleaning appliance | |
CN105952702A (zh) | 一种平衡阀 | |
CN103216290A (zh) | 可变升程驱动器 | |
KR20160098229A (ko) | 충격구동 공구 | |
CN109185252A (zh) | 无级气量调节机构以及活塞式压缩机 | |
CN107191350A (zh) | 流体泵 | |
CN111075706B (zh) | 一种往复泵用控制阀及包含该控制阀的往复泵 | |
CN102979935A (zh) | 自动泄压阀 | |
US20150144821A1 (en) | Rear electromagnet for vibrating pump and valves | |
US9879660B2 (en) | Pump for removing liquids from vessels under vacuum | |
CN205823772U (zh) | 一种平衡阀 | |
CN109973356A (zh) | 无级气量调节机构以及往复式压缩机 | |
CN201560933U (zh) | 阀芯自配流恒功率变量机构 | |
KR20170079250A (ko) | 리프트 제어 구조를 갖는 솔레노이드 밸브 | |
CN206093142U (zh) | 管道自流体调节阀及执行装置 | |
CN202215450U (zh) | 过载气动泵浦 | |
CN102639861B (zh) | 转换阀、尤其是用于配量用于设置在下游的输送泵的流体的转换阀 | |
RU2495310C1 (ru) | Регулирующий клапан | |
CN106286954A (zh) | 管道自流体调节阀及执行装置 | |
CN104533875A (zh) | 一种电动液压油缸 | |
CN200946921Y (zh) | 混合式贮水热水器用水控膨胀装置 | |
CN205744659U (zh) | 一种用于控制油缸的自动换向阀 | |
EP2466176A1 (en) | Switch device for water conduit valv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German Wen Nendeng Patentee after: Alfred Kahn Europe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Wen Nendeng Patentee before: Kaercher GmbH & Co. KG Alf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