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7251A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47251A CN102647251A CN2012100826402A CN201210082640A CN102647251A CN 102647251 A CN102647251 A CN 102647251A CN 2012100826402 A CN2012100826402 A CN 2012100826402A CN 201210082640 A CN201210082640 A CN 201210082640A CN 102647251 A CN102647251 A CN 102647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fragment
- sent
- fragment data
- siz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7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9 cha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5 computa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其方法包括: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获取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大小的分片信息;向接收端发送分片信息以供接收端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对分片得到的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背景技术
分布式路由器是指在一台路由器设备中各业务卡具有单独处理数据路由的功能,即各业务卡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包括CPU、内存、相应的硬件单元等的路由处理系统。在分布式路由器中,各业务卡间之间建立了一套互相通信的硬件和协议,简称卡间数据通道,通过该卡间数据通道可以自由的在各个业务卡之间传输数据。
但是,现有技术中卡间数据通道一次能承载的数据量(即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最大承载量)是有限的,当要传输的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最大承载量时,需要将要传输的数据块分成至少两次来传输,才能顺利将要传输的数据块传输完。但是分多次传输时,接收端接收不知道数据什么时候传输完成,或者在传输过程中多次传输的顺序容易混乱,均会造成接收端无法有效地对多次接收到的数据还原,因此,现有技术的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分次传输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传输效率较低的缺陷,以提供一种高效地数据传输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获取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
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分片信息,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
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
当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所述分片信息为所述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所述发送端按所述分片数据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时得到的;
根据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分片模块,用于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分片信息,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
编号模块,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所述分片信息为所述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各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申请模块,用于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所述发送端按所述分片数据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时得到的;
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还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和如上所述的接收端设备。
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接收端,由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再由发送端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发送端,例如该发送端可以为分布式路由器中的业务卡中的一个模块,对应地,本实施例中的接收端为分布式路由器中与发送端的业务卡对应的模块对应的另一个业务卡对应的一个模块。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00、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
本实施例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101、发送端获取分片信息;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例如分片数据的数目可以直接携带在分片信息中,或者隐式的携带在分片信息中,如通过分片数据的大小的个数来隐含的指示分片数据的数目。可选地,分片信息中也可以包括有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
1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分片信息,以供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
例如,接收端可以根据分片数据数目和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计算得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从而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本实施例中的资源管理系统具体可以指的是操作系统,或平台系统,以及其他的用来管理内存资源以及硬件资源的系统。
103、发送端对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
104、当发送端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接收端,由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再由发送端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地,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如下可选技术方案,构成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
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步骤100“发送端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发送端取N为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D除以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即N=D/M,其中N大于1;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取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采用M表示。
(2)当N为整数时,发送端将待发送数据块平分为N个大小均等于M的分片数据,即分片数据数目为N;各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此时对应的N应该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3)当N为非整数时,对N取整得到Int(N),发送端将待发送数据块分为(Int(N)+1)个分片数据,其中前Int(N)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等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减去前Int(N)个分片数据大小之和,此时对应的N为大于1的小数。
上述步骤(1)-(3)的方式为一种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的可选地方式。例如实际应用中,当采用上述步骤(3)的方式取分片数据数目为N+1时,对于每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也可以等于D/(N+1),此时对应地N+1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相等,且每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D/(N+1)均小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仅需要保证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小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即可。即使在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的过程中每个分片的大小不等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式亦可以实现。
进一步可选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104中发送端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发送端接收接收端返回的响应消息,以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可选地,发送端还可以向接收端发送询问请求,以确定接收端是否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准备就绪;当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准备就绪时,向发送端返回确认的响应消息(如ACK响应消息),以告知发送端接收端已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否则当接收端未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准备就绪时,接收端可以不向发送端返回响应消息,以表示未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或者接收端向发送端返回非确认的响应消息(如NACK响应消息),以告知发送端接收端未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进一步可选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103发送端对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之后,步骤104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发送端将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进行打包,这样可以将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作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一接收端。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例如该接收端可以为分布式路由器中的业务卡中的一个模块,对应地,本实施例中的发送端为分布式路由器中与接收端的业务卡对应的模块对应的另一个业务卡对应的一个模块。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00、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
本实施例中该分片信息包括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分片信息为所述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201、接收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例如接收端可以先根据分片信息中的分片数据数目和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计算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可选地,上述步骤200中接收的分片信息中也可以包括有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此时接收端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根据分片数据数目和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计算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
202、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本实施例中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发送端按分片数据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时得到的。
203、接收端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本实施例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图1所示实施例在接收端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本实施例在接收端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详细亦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并根据分片信息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接收端再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并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地,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如下可选技术方案,构成图2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
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其中步骤202中的“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a)接收端判断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当分片数据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执行步骤(b),否则当分片数据不是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执行步骤(c);
例如接收端判断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具体可以采用统计计数的方式,即在接收端侧设置一个计数器,在开始之前接收端已经知道总共有分片数据,每接收一分片数据,计数器加一,这样接收端便可以准确确定当前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
(b)接收端确定数据接收完成。
(c)接收端继续等待接收数据。
进一步可选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01“接收端并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i)接收端启动超时定时器;
(ii)接收端检测超时定时器是否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当超时定时器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执行(iii);否则当超时定时器未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不执行任何处理。
(iii)接收端判断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是否完成,当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完成,不执行任何操作;否则当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未完成,执行(iv)
(iv)接收端确定数据接收失败;执行(v);
(v)接收端释放连续内存空间,这样能够在接收数据失败时,及时释放申请的连续内存空间,提高对内存空间资源的管理效率。
进一步可选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在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步骤203“接收端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接收端采用如下公式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An=(IDn-1)*M+A0;
An为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的存储地址;A0为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M为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IDn为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由上述接收端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可以知道,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发送各分片数据时,即使不按照编号的先后顺序,即乱序发送时,接收端仍然能够将该分片数据存储在正确的位置。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发送端发送各个分片数据没有顺序限制,能够有效地节省网络资源的开销。
接收端采用上述公式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对应于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中发送端按照步骤(1)-(3)的方式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的方式分片,即除最后一个分片数据之外的其他分片数据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相等,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
实际应用中当发送端将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均匀分片分为N+1个分片数据,且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D/(N+1)均小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时,此时对应地,接收端采用如下公式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An=(IDn-1)*D/(N+1)+A0。
或者进一步可选地,当发送端将待发送数据块分片的过程中每个分片的大小不等,此时由于步骤200中接收端已经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接收端已经知道待发送数据块的分片数据数目、每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这样接收端可以根据分片数据数目和每一个分片的大小在申请的连续的内存空间中为每一个分片数据确定出其存储的位置,这样,即使待发送数据块分片的过程中每个分片的大小不等,接收端仍能够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3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以发送端为业务卡中的业务模块1、接收端为业务卡B中的业务模块1,以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向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传输数据为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00、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判断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D是否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当大于时,执行301,否则当不大于时,执行302;
本实施例中的卡间数据通道可以采用多个物理链路通道组成。
301、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执行304;
本实施例中的分片方式如下:先计算D/M,若D/M所得数为整数(即分片数据数目等于D/M取整int(D/M)),即表示待发送数据块正好能分为整数个大小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的分片数据。若D/M所得数为非整数,即小数,则对D/M所得数向上取整(即分片数据数目等于int(D/M+1),则可以表示待发送数据块能分成整数个大小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的分片数据,加上一个大小小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的分片数据。
302、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按照现有方式向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发送待发送数据块;执行303;
303、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接收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发送的待发送数据块,并存储。
304、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对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照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顺序打上编号ID;执行305;
305、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根据分片结果,生成分片信息,该分片信息中包括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分片数据的数量以及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执行306;
306、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以数据报文的形式向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发送分片信息;执行307;
307、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确定接收的数据报文为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D的连续的内存空间,并记录该内存空间的首地址A0,向业务卡A返回一个ACK响应消息,以告知业务卡A已经为接收分片数据准备就绪,同时启动超时定时器;执行308;
具体地,业务卡B端的链路层在接收到数据报文之后,由业务卡B端的卡间通道协议模块解析出该数据报文应由哪个业务模块来处理,当确定由业务模块1来处理时,再由业务模块1确定该数据报文属于分片信息还是分片数据,当确定是分片信息时,执行305,当确定数据报文为分片信息详见后续步骤的描述。
其中该超时定时器设置有一个预设的时间长度,该预设的时间长度为等待接收数据的最大时间。当超时定时器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时,默认接收数据失败。
具体地,步骤304与步骤305、306和307之间可以没有先后顺序。
308、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接收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返回的ACK响应消息,将每个分片数据和对应的编号ID打包为一个数据片,共得到至少两个数据片,将至少两个数据片放入发送队列,等待链路层以数据报文的形式发送;执行309;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送分片数据过程中,各打包得到的数据片的发送可以不按其中的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ID的先后顺序发送,也可以重复发送;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均能够按照下述步骤309将各数据片中的分片数据存储至正确位置。
309、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接收数据报文,并确定接收的数据报文为数据片,解析数据片中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ID,根据数据片中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ID和内存空间的首地址A0,存储该数据片中的分片数据;执行310;
例如第n个分片数据的编号ID为IDn,第n个分片数据存入的位置的计算方法为:An=(IDn-1)*M+A0。
同理,业务卡B端的链路层在接收到数据报文之后,由业务卡B端的卡间通道协议模块解析出该数据报文应由哪个业务模块来处理,当确定由业务模块1来处理时,再由业务模块1确定该数据报文属于分片信息还是分片数据,当确定是分片数据时,执行309。
310、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判断该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中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如果是,将所有分片数据还原为待发送的数据块,数据接收完成,否则执行311;
具体地,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判断该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的最后一个分片的过程,具体可以为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在接收到分片信息之后,可以启动一个计数器,当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之后,将计数器累加1,当计数器数据等于分片信息中的分片数据的数目时,即表示当前接收的分片数据为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将所有分片数据还原为待发送的数据块,数据接收完成。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当前的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作为发送端的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发送各个分片数据由于没有先后顺序的限制,因为本实施例中的待发送数据块中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不一定是该待发送数据块中最后一个位置的分片数据,也可以是待发送数据块中其他位置的分片数据。
311、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判断超时定时器是否运行到预设的时间段,当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执行312;否则当未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执行313;
312、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确定接收数据失败,释放申请的连续的内存空间。
313、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等待接收数据报文,如有接收到数据报文,执行309。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D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M时,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由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然后再由业务卡A按照各分片数据在待发送数据块中为位置顺序为各分片数据打上编号,并将各分片数据和对应编号打包为数据片放入发送队列,这样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接收到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发送的数据报文之后,可以准确确定当前分片数据是否为最后一个分片数据,即能够准确确定数据什么时间传输完成;而且在多个分片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即使传输顺序混乱,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仍然能够根据分片数据的编码ID将分片数据存储,并在接收数据完成之后,能够准确将多个分片数据还原为待发送数据。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而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业务卡B的业务模块1中还可以设置一个超时定时器,能够有效地实现在超时定时器超过预设时间长度(默认数据传输失败)时,丢弃为待发送的数据块申请的连续内存,以有效地保证在有效地保证在数据传输失败时,及时释放相应资源,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管理效率。且本实施例中,对业务卡A的业务模块1发送各个打包得到的数据片时,对各个数据片的发送顺序没有限制,能够有效地节省网络资源的开销。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具体可以包括分片模块10、获取模块11、发送模块12和编号模块13。
其中分片模块10用于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各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获取模块11与分片模块10连接,获取模块11用于根据分片模块10的分片结果,获取分片信息,该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发送模块12与获取模块11连接,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获取模块11获取的分片信息,以供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编号模块13与分片模块10连接,编号模块13用于对分片模块10分片得到的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发送模块12还与编号模块13和分片模块10连接,发送模块12还用于当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接收端发送分片模块10分片得到的每个分片数据和由编号模块13对该分片数据编号得到的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数据传输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能够实现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接收端,由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再由发送端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在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可以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中的分片模块10具体可以包括:设置单元101和分片单元102。
其中设置单元101用于取N为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除以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其中N大于1;分片单元102与设置单元101连接,用于当设置单元101设置的N为整数时(例如此时对应地N大于等于2),将待发送数据块平分为N个分片数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或者分片单元102用于当设置单元101设置的N为非整数时(例如此时对应地N大于1),对N取整Int(N),将待发送数据块分为(Int(N)+1)个分片数据,其中前Int(N)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等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减去所前Int(N)个分片数据大小之和。
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中还包括接收模块14和确定模块15,该接收模块14用于在发送模块12向接收端发送分片信息之后,发送模块12向接收端发送至少两个数据片之前,接收接收端返回的响应消息;确定模块15与接收模块14连接,确定模块15用于根据接收模块14接收的响应消息,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这样,发送模块12还与确定模块15连接,发送模块12用于在确定模块15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接收端发送分片模块10(如分片单元102)分片得到的分片数据和由编号模块13对该分片数据编号得到的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该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中还包括打包模块16。该打包模块16分别与编号模块13、分片模块10(如分片单元102)和发送模块12连接,用于在确定模块15确定接收端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之后,受到确定模块15的触发,将分片模块10(如图5所示,具体可以为分片单元102)得到的每个分片数据和编号模块13得到的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按照一个分片数据和该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一个包进行打包;然后发送模块12向接收端发送打包模块16打包得到的每个分片数据和该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该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以采用上述多种可选技术构成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实际应用中上述多种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可结合的方式组成多种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数据传输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能够实现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接收端,由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再由发送端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具体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0、申请模块21和存储模块22。
其中接收模块20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分片信息为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申请模块21与接收模块20连接,申请模块21用于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接收模块20接收的分片信息中的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接收模块20还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发送端对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分片数据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得到的。存储模块22与接收模块20和申请模块21连接,存储模块22用于根据接收模块20接收的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接收模块20接收的分片信息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申请模块21申请得到的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数据传输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并根据分片信息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接收端再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并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在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中还可以包括:判断模块23和确定模块24。该判断模块23与接收模块20连接,判断模块23用于在接收模块20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后,判断接收模块20接收的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例如具体可以根据接收模块20接收的分片信息中的分片数据的数目来判断分片数据是否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确定模块24与判断模块23连接,确定模块24用于当判断模块23判断确定分片数据为待发送数据块的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确定数据接收完成。
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中还可以包括启动模块25、检测模块26和释放模块27。该启动模块25与申请模块21连接,启动模块25用于在申请模块21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启动超时定时器;检测模块26与启动模块25连接,受启动模块25的触发,检测模块26用于在启动模块25启动超时定时器之后,检测超时定时器是否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确定模块24还与检测模块26连接,确定模块24还用于当检测模块26检测确定超时定时器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且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未完成时,确定数据接收失败;释放模块27与确定模块24连接,释放模块27用于当确定模块24确定数据接收失败,释放连续内存空间。
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中存储模块22具体用于采用如下公式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An=(IDn-1)*M+A0;
An为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的存储地址;A0为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M为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IDn为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中还包括发送模块28。该发送模块28与申请模块21连接,受申请模块21的触发,发送模块28用于在申请模块21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接收模块20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向发送端发送响应消息,以告知发送端接收端已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以采用上述多种可选技术构成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实际应用中上述多种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可结合的方式组成多种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数据传输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模块能够实现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并根据分片信息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接收端再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和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并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发送端设备30和接收端设备40。发送端设备30与接收端设备40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发送端设备30用于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各分片数据的不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获取分片信息,该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并向接收端设备40发送分片信息。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接收端设备40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下小于分片信息中的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发送端设备30还用于对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分片数据在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于接收端设备40为接收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接收端设备40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接收端设备40还用于根据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
例如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30具体可以采用上述图4或者图5所示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实施例的记载。本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40具体可以采用上述图6或者图7所示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实施例的记载。并且本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30和接收端设备40之间具体可以采用上述图1-图3所示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实现数据传输,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通过采用上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当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发送端通过对待发送数据块分片,并将分片信息发送给接收端,由接收端根据分片信息申请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再由发送端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并向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连续内存空间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获取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
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分片信息,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
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
当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包括:
取N为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除以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得到的值;所述N大于1;
当所述N为整数时,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平分为所述N个分片数据,各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当所述N为非整数时,对所述N取整得到Int(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分为(Int(N)+1)个分片数据,其中前Int(N)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等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减去所述前Int(N)个分片数据大小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包括:
接收所述接收端返回的响应消息,根据所述响应消息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之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还包括:
将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进行打包。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所述分片信息为所述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所述发送端按所述分片数据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时得到的;
根据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还包括:
启动超时定时器;
检测所述超时定时器是否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当所述超时定时器运行到所述预设的时间长度,且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未完成时,确定数据接收失败;
释放所述连续内存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包括:采用如下公式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An=(IDn-1)*M+A0;
An为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的存储地址;A0为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M为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IDn为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响应消息,以告知所述发送端所述接收端已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片模块,用于当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分片信息,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分片信息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
编号模块,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以供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片模块,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取N为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除以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得到的值;所述N大于1;
分片单元,用于当所述N为整数时,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平分为所述N个分片数据,各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或者用于当所述N为非整数时,对所述N取整得到Int(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分为(Int(N)+1)个分片数据,其中前Int(N)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等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最后一个分片数据的大小等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减去所述前Int(N)个分片数据大小之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返回的响应消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响应消息确定所述接收端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打包模块,用于在对所述至少两个分片数据按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之后,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将每个分片数据和每个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进行打包。
13.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分片信息,所述分片信息包括分片数据数目、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所述分片信息为所述发送端在待发送数据块大小大于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时,根据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对所述待发送数据块进行分片得到的;其中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均不大于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
申请模块,用于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为所述发送端按所述分片数据在所述待发送数据块中的位置编号时得到的;
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所述每个分片数据的大小和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启动模块,用于在所述申请模块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启动超时定时器;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超时定时器是否运行到预设的时间长度;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确定所述超时定时器运行到所述预设的时间长度,且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接收未完成时,确定数据接收失败;
释放模块,用于释放所述连续内存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模块,具体用于采用如下公式将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An=(IDn-1)*M+A0;
An为所述分片数据存储在所述连续内存空间中的存储地址;A0为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M为所述卡间数据通道的单次传输的最大承载量;IDn为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申请模块向资源管理系统申请不小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块的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并记录所述连续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之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分片数据和所述分片数据对应的编号之前,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响应消息,以告知所述发送端所述接收端已为接收所述待发送数据块准备就绪。
17.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权利要求9-12任一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和如上权利要求13-16任一所述的接收端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826402A CN102647251A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826402A CN102647251A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7251A true CN102647251A (zh) | 2012-08-22 |
Family
ID=4665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826402A Pending CN102647251A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47251A (zh)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4753A (zh) * | 2013-05-20 | 2014-12-0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639298A (zh) * | 2013-11-08 | 2015-05-2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5245569A (zh) * | 2015-08-31 | 2016-01-13 |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断点上传方法及系统 |
CN105846982A (zh) * | 2016-04-29 | 2016-08-10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一种跨域传输的方法 |
CN106603686A (zh) * | 2016-12-23 | 2017-04-26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文件传输方法 |
CN107689927A (zh) * | 2017-09-27 | 2018-02-13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异步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
CN107707640A (zh) * | 2017-09-25 | 2018-02-16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点对点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9286477A (zh) * | 2018-10-30 | 2019-01-29 | 佛山市瑞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乱序传输的数据传输方法 |
CN109327306A (zh) * | 2018-09-20 | 2019-02-12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固定报文长度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9690987A (zh) * | 2016-10-12 | 2019-04-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
CN110830972A (zh) * | 2019-12-02 | 2020-02-21 | 北京深思数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蓝牙通讯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CN110913431A (zh) * | 2019-11-27 | 2020-03-24 | 深圳云博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无线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0082986A1 (zh) * | 2018-10-25 | 2020-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接收数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224903A (zh) * | 2018-11-26 | 2020-06-02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688978A (zh) * | 2019-10-17 | 2021-04-20 | 希夫信息&通信株式会社 | 根据数据大小的自适应数据通信方法 |
CN113572750A (zh) * | 2021-07-20 | 2021-10-29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42823A1 (en) * | 2002-01-25 | 2003-07-31 | Brian Swande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gmenting and reassembling internet key exchange data packets |
CN1801769A (zh) * | 2004-12-31 | 2006-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送方法 |
CN101447928A (zh) * | 2008-12-31 | 2009-06-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片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US20100146213A1 (en) * | 2007-09-11 | 2010-06-10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Data Cache Processing Method, System And Data Cache Apparatus |
CN101932006A (zh) * | 2009-06-19 | 201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包发送、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 |
-
2012
- 2012-03-26 CN CN2012100826402A patent/CN10264725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42823A1 (en) * | 2002-01-25 | 2003-07-31 | Brian Swande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gmenting and reassembling internet key exchange data packets |
CN1801769A (zh) * | 2004-12-31 | 2006-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送方法 |
US20100146213A1 (en) * | 2007-09-11 | 2010-06-10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Data Cache Processing Method, System And Data Cache Apparatus |
CN101447928A (zh) * | 2008-12-31 | 2009-06-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片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932006A (zh) * | 2009-06-19 | 201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包发送、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4753A (zh) * | 2013-05-20 | 2014-12-0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184753B (zh) * | 2013-05-20 | 2018-04-2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0069894B2 (en) | 2013-05-20 | 2018-09-04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Electronic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file transferring method |
CN104639298A (zh) * | 2013-11-08 | 2015-05-2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5245569A (zh) * | 2015-08-31 | 2016-01-13 |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断点上传方法及系统 |
CN105846982B (zh) * | 2016-04-29 | 2019-03-15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一种跨域传输的方法 |
CN105846982A (zh) * | 2016-04-29 | 2016-08-10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一种跨域传输的方法 |
US11228390B2 (en) | 2016-10-12 | 2022-01-1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receiving-end device, and transmitting-end device |
CN109690987B (zh) * | 2016-10-12 | 2020-10-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
CN109690987A (zh) * | 2016-10-12 | 2019-04-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
CN106603686A (zh) * | 2016-12-23 | 2017-04-26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文件传输方法 |
CN107707640A (zh) * | 2017-09-25 | 2018-02-16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点对点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7689927A (zh) * | 2017-09-27 | 2018-02-13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异步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
CN107689927B (zh) * | 2017-09-27 | 2021-10-08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异步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
CN109327306A (zh) * | 2018-09-20 | 2019-02-12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固定报文长度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WO2020082986A1 (zh) * | 2018-10-25 | 2020-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接收数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11563832B2 (en) | 2018-10-25 | 2023-01-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system |
CN109286477A (zh) * | 2018-10-30 | 2019-01-29 | 佛山市瑞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乱序传输的数据传输方法 |
CN111224903A (zh) * | 2018-11-26 | 2020-06-02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224903B (zh) * | 2018-11-26 | 2022-10-14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688978A (zh) * | 2019-10-17 | 2021-04-20 | 希夫信息&通信株式会社 | 根据数据大小的自适应数据通信方法 |
CN110913431A (zh) * | 2019-11-27 | 2020-03-24 | 深圳云博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无线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830972A (zh) * | 2019-12-02 | 2020-02-21 | 北京深思数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蓝牙通讯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CN113572750A (zh) * | 2021-07-20 | 2021-10-29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3572750B (zh) * | 2021-07-20 | 2023-01-10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47251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
AU201031604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data fram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035016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9257143B (zh) | 用于有长度限制的网络传输协议中分片传输数据包的方法 | |
CN107872396B (zh) | 具有超时控制的通信方法、处理设备、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 |
US1028431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ata of multiple MTC devic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 | |
CN102404166A (zh) | 丢包检测方法和系统、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 |
CN101877659A (zh) | 一种丢包监控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14342461A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07862074A (zh) | 大数据量参数快速读写方法 | |
CN111586752B (zh) | 时隙容器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
CN113796135A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15811484A (zh) | 网络探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172900A (zh) | 基于单向网闸的文件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1873235A (zh) | 设备网络联通的检测方法、网管系统及网络系统 | |
US10098177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
CN105264806B (zh) | 一种数据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CN114070801A (zh) | 报文处理方法、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2197699A (zh) | 介质访问控制中松弛确定性回退方法的传输时隙选择 | |
CN106954179B (zh) | 一种时隙复用通信方法、时隙分配方法和无线接入设备 | |
CN106559911B (zh) | 一种随机竞争方法、站点、接入点及系统 | |
CN112351049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JP7478851B2 (ja) | Oamメッセージ伝送方法、装置、関連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 |
CN113273149A (zh)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FlexE交换系统 | |
CN107005420B (zh) | 组业务反馈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