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27037A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7037A
CN102627037A CN2012100208886A CN201210020888A CN102627037A CN 102627037 A CN102627037 A CN 102627037A CN 2012100208886 A CN2012100208886 A CN 2012100208886A CN 201210020888 A CN201210020888 A CN 201210020888A CN 102627037 A CN102627037 A CN 102627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hea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speed
carri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08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7037B (zh
Inventor
有贺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27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7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7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7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Impact Printers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头(18)与包含使记录头(18)往复移动的托架驱动电机(35)的记录头移动部,利用CPU(61)的控制,对位于记录头(18)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使记录头(18)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CPU(61)在记录开始时记录头(18)位于偏离了记录介质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记录头(18)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到记录介质(100)上的记录开始位置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18)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的速度更低的速度。据此,防止由于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搁浅而产生的故障,能够保持较高的记录质量。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以及该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记录介质上扫描记录头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中,当记录头在记录介质的厚度发生变化的阶差、或具有厚度的记录介质上搁浅(乗り上げる)时,记录头从记录介质上离开,产生一部分文字等得不到记录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存在例如利用光传感器检测记录介质的厚度的变化,在厚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记录头的驱动速度变为低速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7-117277号公报
另外,记录头从记录介质上离开的现象不仅当记录头在记录介质具有的阶差处搁浅时发生,当记录头在记录介质的边端搁浅时也会发生,而在此情况下,存在难以利用光传感器等检测阶差的高度或位置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记录头搁浅时的记录质量降低的以往对策是以低速驱动记录头,但存在着导致吞吐量的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能够防止由于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搁浅而产生的故障,保持较高的记录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记录头;记录头移动部,使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以及记录控制部,对位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所述记录控制部在记录开始时所述记录头位于偏离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开始位置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的速度更低的速度。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头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基于移动开始位置降低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记录头的移动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故障。另外,在利用记录头的移动开始位置,例如预测到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时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不会达到高速的情况下,不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因此,能够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的频率。据此,能够防止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记录控制部在记录动作以外能够执行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到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内的指定位置处的控制,在该控制后接着开始所述记录动作时,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由于记录动作以外的动作,例如使记录头移动到可移动范围的边端等指定位置后开始记录时那样,存在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时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达到高速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抑制记录头的移动速度。据此,能够仅在容易发生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状况下,抑制记录头的移动速度,防止故障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指定位置是在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预先设定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头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时的移动速度达到高速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抑制移动速度的上限的速度,因而能够防止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记录控制部在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设定为指定速度以上的情况下,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设定为高速的情况下,抑制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时的移动速度,因而能够防止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记录控制部在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从其移动开始位置到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的距离为指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从记录头的移动开始位置到记录介质的边端的距离较长,存在着在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之前记录头充分加速,以高速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抑制记录头的移动速度。据此,能够防止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包括记录头与使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的记录头移动部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位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在该记录开始时所述记录头位于偏离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开始位置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的速度更低的速度。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头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基于移动开始位置降低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记录头的移动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故障。另外,在利用记录头的移动开始位置,例如预测到越过记录介质的边端时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不会达到高速的情况下,不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因此,能够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的频率。据此,能够防止由记录头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记录头超过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记录头的移动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故障,并且能够抑制变更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打印机主体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去掉了打印机主体的上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打印机主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打印机主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图8是表示记录时的打印机的以往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打印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记录装置)10(以下记为打印机10)的外观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是包括具有多根记录针的记录头18(参照图2以及图3)的点击打式打印机,从该记录头18经由墨带将记录针向记录介质打出,据此在记录介质的记录面上形成点,记录文字、图像、记号等。由打印机10记录的图像等包括一行或多行,逐行进行记录。
在打印机10上作为外部设备连接主计算机68(图7),打印机10基于从主计算机68输入的各种指令及数据,以行为单位或者以页为单位执行记录(印刷)。
作为打印机10中能够使用的记录介质,除了规格大小或定形以外的任意大小的单页纸以外,还有卷筒纸或折叠纸等连续纸。这些单页纸以及连续纸由普通纸、复写纸、厚纸等纸类或者合成树脂制的纸构成,也可以使用对这些纸实施了涂层或浸润等加工后的物品。另外,作为单页纸,除了规格大小的单页纸(PPC用纸或明信片等)以外,也能够在订有多张纸的册子形式的折子等上进行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利用打印机10在作为上述单页纸或折子的记录介质100上记录图像的情况。
图1所示的打印机10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可开关地配置于上部的盖体12的下面,在上壳13与下壳14上下连接构成的铠装中收容主体。在该铠装的前面,设置用于手动进给以及排出记录介质100的手动口1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记录介质100向手动口15插入的方向为方向A,以从手动口15排出记录介质100的方向为方向B,在图中用箭头A、B表示。
图2是表示收容在打印机10的铠装中的打印机主体11的立体图,图3是打印机10的侧剖视图。图3中所示的符号C表示记录介质100的传送路径。
如图2及图3所示,打印机主体11采用的结构是具有包含左侧架16以及右侧架17的主体架,在该主体架中设置:包含记录头18及托架(carraige)19而构成的记录机构部20、与记录头18相对置的滚筒(platen)21、包括第一传送辊22及第二传送辊23的第一传送机构部24、包括第三传送辊25及第四传送辊26的第二传送机构部27、包括进行记录介质100具有的磁条101的磁信息的读取/写入的磁头34的磁数据读写部29、以及在磁信息的读取/写入时从上方压住记录介质100的上浮的压纸部30。
左侧架16以及右侧架17在打印机主体11的左右两端部相互对置地立起设置,在两个侧架16、17之间架设托架轴31,进而,横跨两个侧架16、17固定平坦面形状的前方纸引导部32及后方纸引导部33,构成传送记录介质100的传送路径C的底面。在前方纸引导部32及后方纸引导部33之间配置后述的滚筒21。
另外,在左侧架16以及右侧架17中,构成记录介质100的传送路径C的顶面,并且将支撑后述的第二传送辊23、第四传送辊26的前架45及后架46固定。
第一传送机构部24位于滚筒21的前侧,第二传送机构部27位于滚筒21的后侧。第一传送辊22及第三传送辊25是由传送电机36(图7)及未图示的驱动轮列部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第二传送辊23及第四传送辊26分别是伴随着第一传送辊22及第三传送辊25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第一传送机构部24及第二传送机构部27与后述的传送电机36一起构成传送部。
如图3所示,在滚筒21与第一传送辊22之间配置对齐板54。对齐板54是沿着记录介质100的宽度方向即横向延伸,垂直于传送路径C的板状部件。对齐板54埋设在传送路径C的下面,利用对齐电机37(图7)的动作进退于传送路径C。通过对齐电机37的动作使对齐板54向传送路径C突出,通过第一传送机构部24传送记录介质100使之抵住对齐板54,由此修正记录介质100的歪斜。该对齐板54与驱动对齐板54的对齐电机37一起构成对齐部。
磁头34沿着在侧架16、17之间平行架设的两根磁头导轨,由磁气电机38(图7)进行往复驱动。该磁头34对作为记录介质100使用的折子所具有的磁条101(图1),磁气地记录各种信息,并进行信息的读取。
托架19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通在托架轴31上,利用作为记录头移动部的托架驱动电机(记录头移动部)35(图7)(以下记为托架驱动电机35)的正转或反转动作,沿着托架轴31行进(扫描)。将该托架19的扫描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与横向一致。
记录头18搭载在托架19上,与托架19成为一体,沿着主扫描方向在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上移动。
在记录头18的正下方沿着主扫描方向配置滚筒21,该滚筒21由赋能弹簧40(图3)从下方赋能并弹性支撑,利用该弹性力阻挡从记录头18突出的记录针的突出力。
另外,在托架19上,从墨带盒39引出的墨带配置为位于记录头18的前方。记录头18在行进于主扫描方向上的期间中使记录针突出,经由墨带击打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使墨带的墨附着到在滚筒21与记录头18之间传送的记录介质100上,以在该记录介质100上记录包含文字的图像。
在托架19上,与记录头18并列地搭载间隙辊41。间隙辊41位于记录头18突出记录针的面的侧方。间隙辊41的下端位于未击打记录针的状态下的记录头18的前端面的下方,抵抗将滚筒21向上顶压的赋能弹簧40的赋能力,经由后述的纸引导部60与滚筒21或滚筒21上的记录介质100抵接。间隙辊41由托架19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因此,在托架19扫描时能够一边旋转一边与滚筒21或记录介质100保持接触地移动。
因此,在记录头18在记录介质100上记录的情况下,利用间隙辊41将记录头18的前端面与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的距离(间隙)保持为适当的大小。在进行记录的期间中即使记录介质100的厚度发生变化,由赋能弹簧40进行弹性支撑的滚筒21也会上下移动以吸收厚度的差,将间隙保持为适当的大小。
另外,打印机10包括用于控制记录动作的各种传感器。
如图3所示,在对齐板54的前方侧配置多个对齐传感器52。对齐传感器52例如是利用夹持传送路径C对置配置的发光部(LED等)与受光部(光电晶体管等)来检测记录介质100的有无的透过型的光传感器。上述多个对齐传感器52在主扫描方向上以指定间隔并列配置,基于多个对齐传感器52的检测状态,能够判别记录介质100的前端是否沿着对齐传感器52对齐,即记录介质100的对齐是否成功。另外,在记录介质100的对齐结束时,记录介质100的前端位于对齐板54的位置处,因此基于由对齐传感器52检测出对齐结束起的传送电机36的动作步数等,能够求出记录介质100的传送方向上的位置。
托架19上,在记录头18的后方侧搭载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例如是朝着传送路径C侧并列配置发光部(LED等)与受光部(光电晶体管等)的反射型的光传感器。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伴随着托架19的扫描在滚筒21上移动,在该移动中使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值与托架19的扫描位置相对应,据此求出记录介质100的边端的位置和记录介质100的宽度。
进而,在打印机10的第二传送辊23的前方侧配置插入传感器53(图7)。插入传感器53例如是利用夹持传送路径C对置配置的发光部(LED等)与受光部(光电晶体管等)构成的透过型的光传感器,检测从手动口15手动插入的记录介质100。
图4是表示去掉了打印机主体11的上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表示记录头18附近的打印机主体1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另外,图6是记录头18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滚筒21的上面,细长的树脂片制的纸引导部60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
如图6所示,纸引导部60的前方侧的边由引导支撑部70支撑,相反侧的边与滚筒21的上表面相接。记录介质100从手动口15插入,沿着传送路径C向记录头18传送后,纸引导部60与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相接触,在该纸引导部60的上面抵接间隙辊41。
另外,间隙辊41位于记录头18突出记录针的面的前方侧,间隙辊41的周面的一部分载于从前方侧伸出的纸引导部60上,在托架19扫描时,间隙辊41在纸引导部60上往复移动。
如图4及图5所示,支撑纸引导部60的引导支撑部70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在左侧架16及右侧架17上架设的引导支撑轴7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引导支撑轴71的引导支撑轴承72、固定在引导支撑轴71的右侧架17侧的端部并向记录头18侧突出的弹簧支座板73、与弹簧支座板73一起固定在引导支撑轴71上并向弹簧支座板73的相反侧突出的抵接部73A、从下方对弹簧支座板73赋能的赋能弹簧75、以及收容该赋能弹簧75的下部并从下方进行支撑的弹簧收容部74。纸引导部60的基端部例如利用双面胶或粘合剂等粘合固定在引导支撑轴71上。
在右侧架17上,设置与引导支撑部70相邻的按压杆76。按压杆76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由右侧架17自由转动地支撑地转动轴78、从该转动轴78向引导支撑部70侧突出的按压突起79、以及向与按压突起79相反侧的略上方突出的凸轮抵接部77。按压杆76通过按压弹簧(图示略)向图5及图6中的左转方向赋能。按压杆76的按压突起79以载于引导支撑部70的弹簧支座板73上的状态进行配合。
引导支撑部70利用收容于弹簧收容部74的赋能弹簧75的赋能力,以引导支撑轴71为中心向图5中的左转方向赋能。此处,对按压杆76赋能的上述按压弹簧(图示略)与对引导支撑部70赋能的赋能弹簧75相比具有更强的赋能力。因此,在托架19的扫描过程中,如图5所示,按压杆76通过上述按压弹簧(图示略)的赋能力赋能,按压突起79将弹簧支座板73向下方按压。利用该按压力,引导支撑部70抵抗赋能弹簧75的赋能力向图中右转方向旋转,保持弹簧支座板73被按下的状态。据此,纸引导部60被按压在滚筒21上,夹持在托架19的间隙辊41与滚筒21或记录介质100之间。
托架19移动到设定在右侧架17侧的边端的纸引导跳起位置时,间隙辊41从纸引导部60的边端脱离,向纸引导部60的按压力被解除,同时,通过托架19移动到纸引导跳起位置,在托架19的右侧架17侧的侧面上形成的凸轮斜面19A与凸轮抵接部77抵接。凸轮抵接部77随着凸轮斜面19A的接近,抵抗上述按压弹簧(图示略)的赋能力向下方按下,按压杆76向图中右转方向旋转。与此相伴,按压杆76的按压突起79对弹簧支座板73施加的按压力解除,取而代之,通过赋能弹簧75的赋能力,弹簧支座板73被向上顶压。然后,引导支撑部70向图中左转方向旋转,抵接部73A碰到前方纸引导部32并停止。
因此,在托架19位于纸引导跳起位置期间,引导支撑部70保持弹簧支座板73位于上方、抵接部73A位于下方的状态。即,纸引导部60从滚筒21离开向上方跳起。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滚筒21的右侧架17侧的端部处形成向下方延伸的斜面,在该斜面上连接形成比其他部分低一阶的平面的末端部。在托架19移动到纸引导跳起位置时,间隙辊41与滚筒21的上表面接触并移动,在上述末端部停止。在该状态下,引导支撑部70进行旋转,纸引导部60跳起。
纸引导部60引导着从手动口15手动插入的记录介质100平滑地传送到记录头18的下方。
另外,间隙辊41如上所述是在滚筒21或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上旋转移动的辊,为了避免空转,在其周面上配置橡胶等以使摩擦系数变得较高。由于该摩擦,在间隙辊41与记录介质100接触的状态下难以传送记录介质100,但通过在记录介质100与间隙辊41之间介入纸引导部60,记录介质100与间隙辊41的摩擦被削弱,能够向图中A方向容易地进行传送。进而,纸引导部60在作为记录介质100使用具有订线的册子或折子等具有高度(厚度)发生变化的阶差的介质的情况下,还具有使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间隙辊41平滑地越过阶差的作用。
在使记录介质100换行或为了排出记录介质100而向图中B方向传送记录介质100时,通过使托架19移动到上述纸引导跳起位置,纸引导部60跳起。因此,纸引导部60从记录介质100离开,不会对传送产生障碍。
作为第一、第二传送机构部24、27的驱动控制、托架19的行进控制、记录头18的记录针进行的记录动作的控制、以及磁数据读写部29的读写控制等控制打印机10整体的控制部,打印机10例如在打印机主体11的后侧的下方包括控制基板部50。
图7是表示打印机10的电气结构,即控制基板部50包括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功能模块图。
如图7所示,打印机10包括CPU(记录控制部)61(以下记为CPU61)、暂时存储由CPU61执行的程序及数据的RAM63、以及作为存储由CPU61执行的控制程序等的存储部的闪速存储器(存储部)64(以下记为闪速存储器64),上述各部经由总线62相互连接。另外,在总线62上连接门阵列(G/A)65,在该门阵列65上连接记录头18、对齐传感器52、插入传感器53、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以及电机驱动器66。门阵列65取得对齐传感器52、插入传感器53、以及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的输出电压值,并输出到CPU61。另外,门阵列65在CPU61的控制下驱动记录头18,进行记录头18包括的记录针(图示略)的突出动作。进而,门阵列65在CPU61的控制下控制电机驱动器66,据此使托架驱动电机35、传送电机36、对齐电机37、以及磁气电机38的各电机进行驱动。
托架驱动电机35是使托架19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电机,利用该托架驱动电机35的正转及反转,托架19进行往复移动。传送电机36是使上述第一传送电机22及第三传送电机25旋转的电机,对齐电机37是使对齐板54在记录介质100的传送路径中进入/退出的电机。另外,磁气电机38是使磁数据读写部29(图2)进行扫描的电机。这些电机例如由步进电机构成,其动作步数按照从电机驱动器66向各电机输入的脉冲。使用旋转编码器(图示略)或线性编码器(图示略),能够更为正确地监视各电机的动作步数。另外,通过将利用该脉冲数求出的托架位置与传感器的输出相关联,能够求出纸张位置和纸端位置。
CPU61基于闪速存储器64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控制门阵列65以及电机驱动器66,并且经由门阵列65取得各传感器的检测状态。例如,CPU61经由门阵列65以指定周期(例如100[ms(毫秒)])对各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值进行采样并进行A/D转换,据此取得表示这些输出电压的数据,基于该数据取得各传感器中的记录介质100的检测状态。
进而,在总线62上连接与打印机10的外部装置连接的接口(I/F)67。接口67包括遵循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网卡接口等各种规格的连接器,经由该连接器与外部装置连接。
在接口67上连接打印机10外部的主计算机68。主计算机68按照操作员的操作,在与CPU61之间收发各种信息。在该信息中,包含指示记录头18的记录开始的记录开始位置指定指令、记录指令、传送指令、排出指令等各种指令、以及在记录介质100上记录的文字或图像的数据等。此处,在记录开始位置指定指令中,包含记录介质100的大小、从记录介质100的上端、下端、左端、右端的各端部到记录区域的距离、记录区域中的行数、每行的位数等。此外,总线62上还可以连接接收输入操作的操作部和显示动作结果等的显示部。
图8是表示记录时的打印机的以往动作的说明图,(A)是表示托架19的扫描范围Wa与记录介质100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B)是表示托架19的扫描范围Wa与记录介质10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图8(C)及(D)是表示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变化的图表。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托架19的移动速度进行说明,而托架19的移动速度能够直接认为是记录头18的移动速度。
如上所述,打印机10具有利用对齐板54修正从手动口15(图1)插入的记录介质100的倾斜的功能。因此,打印机10能够使用的记录介质100的宽度只要小于手动口15的宽度,不做特殊限制。因此,托架19的扫描范围Wa中的记录介质100的位置不受限制,例如,有时如图8(A)、(B)所示在与托架19的扫描范围Wa的任一端均离开的位置处进行传送。CPU61在使托架19进行扫描的同时取得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值,通过求出该检测值发生变化的位置,检测记录介质100的两侧的端位置Pe。在记录介质100中,通常设定距两端有指定的边距的记录区域105。
另外,CPU61基于从主计算机68发送的记录开始位置指定指令,取得记录介质100中的记录区域105的两侧的端位置Ps的位置。打印机10是使托架19往复扫描,同时在指一个方向的扫描的一个路径上记录一行的行式打印机。因此,记录区域105能够对每行(每个路径)进行指定。
如图8(A)~(D)所示,在扫描范围Wa的左侧架16侧的边端处,设定待机时托架19所处的起始位置Pa,在与该起始位置Pa稍微离开的位置处,设定墨带更换位置Pc。在托架19位于墨带更换位置Pc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墨带盒39的更换。为了在任何时候都能容易地更换墨带盒39,打印机10在记录头18的记录结束后经过指定时间(例如3秒)后使托架19移动到墨带更换位置Pc处。在打印机10停止的期间中,托架19往往位于墨带更换位置Pc处。
另一方面,在扫描范围Wa的右侧架17侧的边端处,具有上述纸引导跳起位置Pb。如上所述,有时会发生传送记录介质100时纸引导部60跳起的情况,每次托架19都移动到纸引导跳起位置Pb处。另外,在与纸引导跳起位置Pb相比稍偏中央处,设定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在CPU61利用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的情况下,使托架19从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起移动。
托架19除了在记录介质100上进行记录的期间以外,位于起始位置Pa、纸引导跳起位置Pb、墨带更换位置Pc、以及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中的任一个位置处。这些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指定位置。托架19位于墨带更换位置Pc的时候最多,在传送记录介质100期间往往位于纸引导跳起位置Pb处。另外,在记录介质100在打印机10内部不存在的状态下,托架19位于起始位置Pa处,记录介质100从手动口15插入后,在记录执行之前,移动到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处。使托架19移动到起始位置Pa、纸引导跳起位置Pb、墨带更换位置Pc、以及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的动作通过由CPU61按照控制程序执行专用的指令来进行。即,与使用扫描范围Wa中的坐标或位的位置指定托架19的位置的动作不同,执行指示向预先指定的位置Pa、Pb、Pc、Pd移动的指令。
在图8(A)及(B)所示的例子中,在记录介质100的记录区域105中记录文字的情况下,CPU61控制电机驱动器66驱动托架驱动电机35,使托架19移动到记录区域105的端位置Ps。CPU61一边保持使托架19移动一边驱动记录头18记录文字,在从记录区域105的相反侧的端位置Ps到扫描范围Wa的边端之间使托架19减速。
图8(C)表示以墨带更换位置Pc为移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的托架19的速度变化,图8(D)表示以墨带更换位置Pc的更接近中央侧的位置为移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的速度变化。
在图8(C)的例子中,从利用CPU61的控制对托架驱动电机35开始通电起托架19在加速区间Ta中逐渐加速,到越过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为止达到上限速度即最高速度。所谓最高速度,换言之是加速托架19的目标速度。
与此相对,在图8(D)的例子中,从开始托架19的移动起到通过加速区间Ta之前达到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因此,托架19越过端位置Pe时的速度是低于最高速度的速度。
在托架19越过端位置Pe时,间隙辊41碰到记录介质100,托架19向上移动记录介质100的厚度。若托架19的移动速度为高速,则有时在记录头18到达记录区域105之前托架19的上下移动未被抑制,不会记录文字或图像,产生所谓的缺字。如图8(C)、(D)中说明的那样,对于托架19越过端位置Pe时的速度而言,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与端位置Pe之间的距离是否比加速区间Ta的长度长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如图8(C)那样托架19到达最高速度后越过端位置Pe时容易产生,如图8(D)那样以低速越过端位置Pe时不易产生。另外,设定的托架19的最高速度也有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在基于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可知托架19以高速越过端位置Pe的情况下,进行抑制托架19的最高速度的控制。
图9是表示打印机10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表示托架19的扫描范围与记录介质10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B)是表示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变化的图表。
打印机10在利用CPU61的控制使托架10移动时移动开始位置为起始位置Pa或墨带更换位置Pc的情况下,将设定的托架19的最高速度Vh变更为较低的速度Vd,以驱动托架驱动电机35。若移动开始位置不是扫描范围Wa的端部,则在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之前至最高速度Vh的加速区间Ta结束的可能性较低,因此能够避免缺字。在使托架19向反向移动的路径中也是同样,在以纸引导跳起位置Pb或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为移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到托架19到达端位置Pe时,托架19的速度达到最高速度Vh的可能性较高。
在打印机10中,最高速度Vh能够设定为多级速度中的任一个。在将最高速度Vh设定为较低的速度的情况下,即使托架19的移动从起始位置Pa或纸引导跳起位置Pb开始,产生缺字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因此,仅在最高速度Vh的设定值设定为最高速度或从最高速度起2~3级以下的速度的情况下,进行上述控制。打印机10在闪速存储器64中存储作为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能够设定的多级设定值、上述多级设定值中实际设定的最高速度Vh的设定值、以及将最高速度变更为低速时的速度Vd的设定值等。
图10是表示打印机10的动作的流程图。
该图10所示的动作通过由CPU61读出并执行闪速存储器64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来实现。该图10所示的动作执行时,CPU61作为记录控制部起作用。
打印机10的CPU61在通过插入传感器53检测出从手动口15插入了记录介质100后(步骤S11),通过对齐传感器37使对齐板54进入传送路径C,利用传送电机36驱动第一传送机构部24,使记录介质100对齐(步骤S12)。CPU61基于对齐传感器52的检测值检测出对齐结束后,接收从主计算机68发送的记录位置指定指令(步骤S13),将记录介质100传送到由该指令指定的记录开始位置处(步骤S14)。
CPU61从主计算机68接收记录指令与传送指令后(步骤S15),开始记录。即,CPU61取得一个路径的记录数据(步骤S16),从闪速存储器64取得托架19的最高速度的设定值(步骤S17)。接着,CPU61判别取得的最高速度是否是可设定的多级的最高速度中的较高的速度(步骤S18)。该判别通过将取得的最高速度与阈值进行比较来进行。
在托架19的最高速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8:否),CPU61使用设定的最高速度使托架19移动到记录开始位置(步骤S19),执行一个路径的记录,并按照传送指令传送记录介质100(步骤S20)。随后,CPU61判别对当前设置的记录介质100的记录是否结束(步骤S21),在记录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1:否)返回步骤S16。另外,在记录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1:是),CPU61接收从主计算机68发送的排纸指令(步骤S22),将记录介质100向手动口15传送(步骤S23),转至等待新的记录介质100插入手动口15的状态(步骤S24),并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CPU61在判别为最高速度的设定值比阈值更高速的情况下(步骤S18:是),判别记录介质100是否是具有厚度的册子形式(步骤S25)。在记录介质100不是册子形式的情况下(步骤S25:否),CPU61转至步骤S19。这是因为在记录介质100是无厚度的单页纸的情况下几乎无须担心缺字。另外,在记录介质100是册子形式的情况下(步骤S25:是),CPU61确定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步骤S26),判别该位置是否是特定位置Pa、Pb、Pc、Pd中的任一个(步骤S27)。在步骤S26中,通过记录开始前CPU61是否执行了将托架19向位置Pa、Pb、Pc、Pd移动的指令,能够正确地进行判别。
若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不是特定位置(步骤S27:否),则CPU61转至步骤S19并执行记录。另外,在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是特定位置Pa、Pb、Pc、Pd的情况下(步骤S27:是),CPU61将托架19的最高速度变更为预先设定的较低的速度,并使托架19移动到移动开始位置(步骤S28),转至步骤S20。此处,在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最高速度)之后,在这一个路径中维持变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但在此之后的路径中,即将托架19的扫描方向切换为相反方向后,移动速度的上限恢复为预先设定的速度。据此,抑制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的路径限制为最小限度,因而能够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如上所述,适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18、以及包含使记录头18往复移动的托架驱动电机35及驱动轮列(图示略)的记录头移动部,利用CPU61的控制,对位于记录头18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100,使记录头18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CPU61在记录开始时记录头18位于偏离了记录介质100的记录面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记录头18越过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移动到记录介质100上的记录开始位置(端位置Ps)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18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的速度更低的速度。据此,在搭载记录头18的托架19越过端位置Pe移动时,能够防止由记录介质100的厚度产生的托架19的上下移动而导致的缺字等故障。
具体而言,CPU61在记录动作以外能够执行使记录头18移动到记录头18的扫描范围Wa中的指定位置(起始位置Pa、纸引导跳起位置Pb、墨带更换位置Pc、以及宽度检测开始位置Pd)处的控制,在该控制后接着开始记录动作时,将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低速。这样,在托架19从扫描范围Wa的边端开始移动,存在越过记录介质100的边端时的托架19的移动速度达到高速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抑制移动速度。与此相对,在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不是上述指定位置,越过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时的托架19的移动速度未达到高速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不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据此,能够防止由托架19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进而,CPU61在移动速度的上限设定为指定速度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将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低速的控制,因而仅在存在托架19的移动速度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高速的情况下,抑制移动速度。能够防止由托架19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托架19越过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时的移动速度达到高速的情况,在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为指定位置(Pa、Pb、Pc、Pd)的情况下进行使移动速度的上限为低速的控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基于从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到端位置Pe的距离,判别越过端位置Pe时的移动速度是否为高速。关于该情况,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表示托架19的扫描范围与记录介质10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B)是表示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变化的图表。
另外,图12是表示打印机10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的机械结构以及图7所示的控制系统的各模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印机在利用CPU61的控制移动托架19时,求出移动开始位置与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之间的距离,在该距离比加速区间Ta长的情况下,将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较低的速度。
在图11(A)及(B)所示的例子中,从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Cs到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的距离L比用于加速到设定的托架19的最高速度Vh的加速区间Ta长。因此,托架19以最高速度Vh与端位置Pe碰撞,因而越过端位置Pe时的托架19的上下移动在托架19到达记录区域105的端位置Ps之前未被抑制,存在产生缺字等故障的可能性。对此,CPU61将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从最高速度Vh变更为速度Vd。在此情况下,托架19的移动速度虽然在短时间内到达作为上限的速度Vd,但该速度Vd不是高速,因此通过端位置Pe时的托架19的上下移动在托架19到达端位置Ps之前被抑制。此外,加速区间Ta的长度因最高速度Vh的值而异,因此CPU61将与当前设定的最高速度对应的加速区间的长度用于比较。另外,即使在距离L为加速区间Ta以下的情况下,在托架19的速度超过存在导致缺字等的可能性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在此情况下,将距离L与比加速区间Ta短的指定阈值L1预先存储到闪速存储器64中,判别距离L是否比该阈值L1长。
另外,如上所述,CPU61通过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5执行检测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的宽度检测动作,由此通过坐标或位的位置检测扫描范围Wa中的端位置Pe的位置,存储到闪速存储器64中。与此相对,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Cs能够使用各种方法确定。例如,打印机10为了检测扫描范围Wa中的托架19的位置,能够采用与托架轴31平行地包括线性编码器(图示略)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利用线性编码器的检测值,能够确定移动开始时的托架19的位置即移动开始位置Cs。
在图12所示的动作中步骤S11~25以及步骤S28的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图10)相同。在该图12所示的动作执行时,CPU61作为记录控制部起作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执行一个路径的记录之前,判别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是否比阈值高(步骤S18)以及记录介质100是否是具有厚度的册子形式(步骤S25),在记录介质100是册子形式的情况下,确定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步骤S31)。
接着,CPU61判别从托架19的移动开始位置到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的距离是否比适用设定的最高速度的情况下的加速区间长(步骤S32)。并且,在上述距离为加速区间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2:否),CPU61转至步骤S19,在比加速区间长的情况下(步骤S32:是),转至步骤S28,将托架19的最高速度变更为预先设定的较低侧的速度,使托架19移动到移动开始位置,转至步骤S20。
这样,在使托架19(记录头18)越过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移动时,在从其移动开始位置到记录介质100的端位置Pe的距离为指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因而在存在托架19充分加速,以高速越过端位置Pe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托架19的移动速度。据此,能够防止由记录头18的移动速度产生的故障的发生,并且抑制变更记录头18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值的频率,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一种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任意进行变形及应用。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托架19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能够设定为多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能够使用表示速度的设定值以任意速度进行设定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记录头18搭载在托架19上,在与记录介质100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往复扫描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托架19相对于记录介质100的传送方向倾斜移动,或者使传送方向与托架19的移动方向为相同方向。
另外,只要是记录头18在记录介质100的边端搁浅时由于记录介质100的厚度而移动的结构,不做特别限定,具体而言,除了包括由突出记录针的点击打式打印头构成的记录头18的点击打式打印机以外,对从记录头18喷射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也能适用本发明。
进而,打印机10不限于与一个主计算机68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与多个主计算机68连接,还可以采用经由通信网络与主计算机连接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打印机10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嵌入到其他设备(复写机等)中的记录装置。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结构当然也能任意进行变更。

Claims (11)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记录头;
记录头移动部,使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以及
记录控制部,对位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
所述记录控制部在记录开始时所述记录头位于偏离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开始位置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速度更低的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在记录动作以外能够执行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到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内的指定位置处的控制,在该控制后接着开始所述记录动作时,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定位置是在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预先设定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在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被设定为指定速度以上的情况下,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在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在从其移动开始位置到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的距离为指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移动部包括搭载了所述记录头的托架;
所述托架还搭载与所述记录头并列设置的间隙辊,所述间隙辊在树脂制的纸引导部上相接触并旋转移动,该纸引导部以抵接于与所述记录头对置设置的滚筒的方式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
7.一种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包括记录头与使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的记录头移动部的记录装置,
对位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范围内的记录介质,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并同时进行记录,在该记录开始时所述记录头位于偏离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开始位置处,基于移动开始位置,将该移动中的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变更为比设定的上限速度更低的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执行使所述记录头移动到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内的指定位置处的控制后,在开始接下来的所述记录动作时,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头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预先设定所述指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被设定为指定速度以上的情况下,变更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的移动中的速度的上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记录头越过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移动时,在从其移动开始位置到所述记录介质的边端的距离为指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所述记录头的移动速度的上限。
CN201210020888.6A 2011-02-08 2012-01-30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627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5267 2011-02-08
JP2011025267A JP5779896B2 (ja) 2011-02-08 2011-02-08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7037A true CN102627037A (zh) 2012-08-08
CN102627037B CN102627037B (zh) 2015-04-15

Family

ID=46585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0888.6A Active CN102627037B (zh) 2011-02-08 2012-01-30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79896B2 (zh)
CN (1) CN1026270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684A (zh) * 2012-08-29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6166B (zh) * 2013-05-13 2015-05-27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使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车辆违章行为辨识的方法
CN104933869B (zh) * 2015-05-19 2017-02-0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带抗噪声的使用卫星定位数据进行车辆违章行为辨识的方法
JP2018158526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51C (zh) * 1998-03-09 2003-04-16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进行托架的加速度控制的串行打印机
CN1727200A (zh) * 2004-07-27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及初始化该记录设备的方法
CN1817655A (zh) * 2004-11-04 2006-08-16 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独立横向移动喷墨头的喷墨头支架的装置和方法
CN1948016A (zh) * 2005-10-10 2007-04-18 诚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移动式打印头的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1635B2 (ja) * 1991-09-11 1999-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7117277A (ja) * 1993-10-25 1995-05-09 Brother Ind Ltd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の印字制御装置
JP3262680B2 (ja) * 1994-09-22 2002-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0326579A (ja) * 1999-05-18 2000-11-28 Hitachi Ltd ワイヤドットプリンタ
JP2005074947A (ja) * 2003-09-03 2005-03-2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51C (zh) * 1998-03-09 2003-04-16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进行托架的加速度控制的串行打印机
CN1727200A (zh) * 2004-07-27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及初始化该记录设备的方法
JP2006035650A (ja) * 2004-07-27 2006-02-09 Brother Ind Ltd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初期化処理の実行方法
CN1817655A (zh) * 2004-11-04 2006-08-16 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独立横向移动喷墨头的喷墨头支架的装置和方法
CN1948016A (zh) * 2005-10-10 2007-04-18 诚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移动式打印头的打印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684A (zh) * 2012-08-29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677684B (zh) * 2012-08-29 2017-06-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7037B (zh) 2015-04-15
JP2012162035A (ja) 2012-08-30
JP5779896B2 (ja) 2015-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939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1285039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JPS59225958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CN10139692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777565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50022576A1 (en) Printhead spacing
CN102627037A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6240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60297204A1 (en) Printing system servicing
CN102142156B (zh) 一种能够缩短制票时间的制票机及制票方法
US8783982B2 (en)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for a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6969141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CN102001536A (zh) 记录介质翻转装置及使用该机构的记录介质处理设备
CN101961961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传送方法
US9757958B2 (en) Control method of a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device
CN1287982C (zh) 记录装置
CN201494941U (zh) 可动板式记录介质翻转装置及记录介质处理设备
US4761664A (en) Print media handling system for compact printer with traversing, multiple print head carriage
CN101130316B (zh) 记录装置和用于控制记录装置的方法
CN111914959B (zh) 一种在打印机中读写rfid标签的装置及其读写rfid标签的方法
CN202641012U (zh) 具有磁头组件的打印装置
JP2007230721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02003410U (zh) 一种能够缩短制票时间的制票机
JP200732631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443649A (zh) 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