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6057B -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26057B CN102626057B CN2012101090129A CN201210109012A CN102626057B CN 102626057 B CN102626057 B CN 102626057B CN 2012101090129 A CN2012101090129 A CN 2012101090129A CN 201210109012 A CN201210109012 A CN 201210109012A CN 102626057 B CN102626057 B CN 1026260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nd
- textzle
- paphia
- gmelin
- shellfi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经过检索,目前国内外有关织锦巴非蛤的研究才刚兴起,相关报道极少,涉及织锦巴非蛤苗种繁育方法的研究更未见有相关技术的披露。本发明通过亲体强化,人工催产,人工孵化,D型幼虫选优,幼虫培育,幼虫变态附着,稚贝培育的技术措施,进行织锦巴非蛤的规模化育苗。本发明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织锦巴非蛤的供需矛盾,在北部湾沿岸形成织锦巴非蛤养殖产业链。本发明对逐步恢复织锦巴非蛤自然资源量,促进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贝类苗种繁育方法,具体说的是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属于海产品养殖育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织锦巴非蛤(paphis textile),帘蛤科,巴非蛤属。俗称花甲王,是我国南部沿海的重要经济贝类。织锦巴非蛤是一种中型海产贝类,呈长卵圆形,贝壳坚硬,壳表光滑,具有规则的纹理,小月面宽,贝壳内面中央洁白,可以被制成美丽的工艺品。织锦巴非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尤其是北部湾海域一带,营底埋式生活,喜沙质底,一般在底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很少出现大范围迁移现象。非常适合进行人工养殖,织锦巴非蛤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其体内含有一种叫做氨基乙磺酸的物质不但可以降低血胆固醇浓度,而且可以使血压下降,经常吃该贝对身体大有好处,织锦巴非蛤以其肉质鲜甜,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另外,该贝还具有耐储运、易加工等优点,因此产品畅销国内外。北部湾是我国织锦巴非蛤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随着该贝价格的不断攀升,当地渔民对织锦巴非蛤进行毁灭性的采捕,致使北部湾的织锦巴非蛤资源量正在急剧的减少。通过人工养殖是提高织锦巴非蛤种群繁育的必要渠道之一,而人工育苗是提供人工养殖的必要条件。
经过检索,目前国内外有关织锦巴非蛤的研究才刚兴起,相关报道极少,涉及织锦巴非蛤苗种繁育方法的研究更未见有相关技术的披露。因此开展对织锦巴非蛤的育苗方法研究,可以缓解目前织锦巴非蛤苗种只能依赖自然海区繁殖的现状,解决该品种养殖苗种严重匮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北部湾海域的织锦巴非蛤资源,进行资源恢复再生,提供一种可实现规模化繁育织锦巴非蛤人工苗种的育苗技术,实现织锦巴非蛤的人工增养殖。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是因为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体强化:采捕自然海区2~3龄的成熟亲贝,回来后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进行体表消毒后置于预先准备好的亲贝培养池,放养密度按每平方底面积放置亲贝1~3公斤,亲贝培养池水深50~100厘米,亲贝培养期间保障亲贝培养池的水质条件是水温18~30℃,海水盐度25‰~33‰,准备备用亲贝培养池,每日进行移池一次,保证亲贝的营养供给,每天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5公斤亲贝每天投喂单胞藻饵料30~100亿细胞,定期取样解剖进行性腺发育进度检查;
(2)人工催产:经过上述培养的亲贝在性腺发育进入排放期后移入控温催产箱通过升降温控制进行人工催产,首先把亲贝放入水温18~25℃的催产箱,持续时间1~5小时,再把亲贝移入水温28~33℃的催产箱,持续时间0.5~2小时,在亲贝性腺成熟的情况下如此反复1~3次,亲贝陆续开始排精产卵,在亲贝排精产卵初期通过观察排出物的烟雾状或颗粒状,区分亲贝的雌雄,按雌雄亲贝8∶1的比例均匀放置亲贝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亲贝的总量控制在5~10公斤,产卵池水容积是10~25立方米,产卵池的水质条件是水温25~30℃、盐度25‰~33‰、pH7.8~8.3、DO>6.5、COD<1.5mg/L、亚硝酸盐含量<0.15μg/L、硫化氢含量<0.05mg/L,产卵池中的亲贝在1~2小时内陆续排精产卵完成受精;
(3)人工孵化:织锦巴非蛤的受精卵可在产卵池直接进行孵化,控制孵化水温25℃~29℃,按每毫升海水布3-10个受精卵的密度,通过罗茨鼓风机充气保持孵化水体处于冒小气泡的微动状态,精子入卵后25-50分钟受精卵开始分裂,3-6个小时进入多细胞期,7-11小时开始转动,12-18小时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
(4)D型幼虫选优:经过10~24小时的孵化过程,那些质量较差的幼虫以及未发育下去的受精卵都会沉在池子中下部,此时采用捞取或虹吸的方法,选用350目的筛绢网捞或网袋把上部的优质幼体收集起来,放入准备好的育苗池进行培育;
(5)幼虫培育:在育苗池中按每10立方米海水布织锦巴非蛤幼虫300~800万的前期培育密度进行培育,培育全程使用是单胞藻饵料,每天早晚投喂两次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50~100亿细胞,培育2~5天后每天进行2次换水,使培育池中的海水温度保持22~30℃,盐度25‰~28‰,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使培育池水中溶氧量达到7以上;
(6)幼虫变态附着:在水温25-28℃、饵料充裕的条件下,织锦巴非蛤幼虫经过8天的人工培育,壳长可达到280~300微米,这时幼虫面盘已经开始萎缩,可见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此时用150目的筛绢网袋进行收苗,把收集起来的幼虫放入预先准备好附着基的育苗池中促使其附着,织锦巴非蛤幼虫变态附着所使用的附着基是一种塑料薄片串,每串有10-20片规则或不规则的塑料薄片,每池投放附着基30~50串;
(7)稚贝培育:变态附着后的贝苗继续培育即进入了稚贝培育阶段,稚贝培育期间保持育苗池的水质优良,育苗池每日要流水2~5个小时,每日两次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100~150亿细胞,稚贝培育期间育苗池水的含氧量是6.8~8.1,通过7~10天的稚贝培育,苗种壳长可达到1mm以上,此时在其贝壳上肉眼可观察到织锦纹状,再经过10~15天的培育,稚贝壳长达到3mm左右,大部分开始从附着片上掉下落入育苗池底部,此时贝苗育成。
所述单胞藻饵料指的是通过引种、保种后人工扩大培养采收的亚心型扁藻、小球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或牟氏角毛藻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的含藻液体。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发明,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按本发明操作可完成织锦巴非蛤的规模化育苗。目前,织锦巴非蛤苗种的市场供应需求很大,本发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解决了养殖户最迫切的问题,提供了他们最需要的种苗和技术。本发明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织锦巴非蛤的供需矛盾,在北部湾沿岸形成织锦巴非蛤养殖产业链。本发明对逐步恢复织锦巴非蛤自然资源量,促进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育苗步骤:
1.亲体强化:从广西北海海域自然海区采捕体表光滑、贝壳完整的3龄的织锦巴非蛤健康亲贝36公斤,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进行体表消毒后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亲贝培养池。每池放养亲贝18公斤。亲贝强化培养期间备用亲贝培养池2个,每日进行移池一次。保证亲贝的营养供给,每天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天每池投喂单胞藻饵料200亿细胞,每日上午10:00取样进行性腺发育进度检查。
2、人工催产:将上述经过强化培养的亲贝在性腺发育进入排放期后移入控温催产箱进行人工催产,通过升降温控制进行催产,首先把亲贝放入水温20℃的催产箱,持续时间3小时,再把亲贝移入水温28℃的催产箱,持续时间45分钟,重复2次,亲贝陆续开始排精产卵。此时区分雌雄,分别放入1、2、3号产卵池,在1号产卵池放入织锦巴非蛤雌贝8公斤,雄贝1公斤,在2号产卵池放入织锦巴非蛤雌贝8公斤,雄贝1公斤,在3号产卵池放入织锦巴非蛤雌贝6公斤,雄贝0.75公斤。多余雄贝重新放回亲贝培育池。
3.人工孵化:经过人工催产得到的受精卵直接在产卵池进行孵化,孵化池水温26℃,1号孵化池每毫升海水含6个受精卵,2号孵化池每毫升海水含6个受精卵,3号孵化池每毫升海水含4个受精卵。通过罗茨鼓风机充气保持孵化水体处于冒小气泡的微动状态。精子入卵后35分钟受精卵开始分裂,4小时25分钟进入多细胞期,10小时10分钟开始转动,15小时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
4.D型幼虫选优:经过孵化,一些质量较差的幼虫以及未发育下去的受精卵都沉入池子中下部,采用虹吸的方法,选用350目的筛绢网袋把上部的优质幼虫收集起来。
5.幼虫培育:幼虫经过计数放入了6个育苗池进行培育。每10立方米海水布幼虫600万,在幼虫变态前期进行分疏,这时每10立方米海水放入幼虫数量350万。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全程使用的是单胞藻饵料,每天早晚投喂两次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60亿细胞。每天观察幼虫生长发育及摄食情况,制定当天的投喂计划。本次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前期未进行换水,后期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50%,幼虫培育期间育苗池水温25℃~27℃,盐度28‰~32‰,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步增加增氧量使水表面呈鼓泡状。
6、幼虫变态附着:水温25℃~27℃的情况下,本批织锦巴非蛤幼虫经过11天的人工培育,壳长可达到280微米,这时幼虫面盘已经开始萎缩,可见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此时用150目的筛绢网袋进行收苗,把收集起来的幼虫放入预先准备好附着基的育苗池中促使其附着。每池投放附着基42串。
7、稚贝培育:变态附着后的贝苗在水温26℃~29℃的条件下继续培育进入稚贝阶段,经过9天的稚贝培育,苗种壳长可达到1mm以上,在其贝壳上肉眼可观察到织锦纹状,再经过12天的培育,大部分稚贝壳长达到3mm,开始从附着片上掉下落入育苗池底部。稚贝培育期间保持育苗池的水质优良,育苗池每日流水2个小时,每日两次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120亿细胞。稚贝培育期间加大增氧强度,池水表面呈沸腾状。本次育苗经过上述步骤成功培育出3mm左右规格的织锦巴非蛤人工苗种1850万。
本实施例亲贝培养池规格4.0m*3.0m*1.0m,产卵池规格4.0m*4.0m*1.2m,育苗池规格4.0m*5.0m*1.2m。
Claims (1)
1.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体强化:采捕自然海区2~3龄的成熟亲贝,回来后用10ppm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进行体表消毒后置于预先准备好的亲贝培养池,放养密度按每平方底面积放置亲贝1~3公斤,亲贝培养池水深50~100厘米,亲贝培养期间保障亲贝培养池的水质条件是水温18~30℃,海水盐度25‰~33‰,准备备用亲贝培养池,每日进行移池一次,保证亲贝的营养供给,每天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5公斤亲贝每天投喂单胞藻饵料30~100亿细胞,定期取样解剖进行性腺发育进度检查;
(2)人工催产:经过上述培养的亲贝在性腺发育进入排放期后移入控温催产箱通过升降温控制进行人工催产,首先把亲贝放入水温18~25℃的催产箱,持续时间1~5小时,再把亲贝移入水温28~33℃的催产箱,持续时间0.5~2小时,在亲贝性腺成熟的情况下如此反复1~3次,亲贝陆续开始排精产卵,在亲贝排精产卵初期通过观察排出物的烟雾状或颗粒状,区分亲贝的雌雄,按雌雄亲贝8∶1的比例均匀放置亲贝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亲贝的总量控制在5~10公斤,产卵池水容积是10~25立方米,产卵池的水质条件是水温25~30℃、盐度25‰~33‰、pH7.8~8.3、DO>6.5、COD<1.5mg/L、亚硝酸盐含量<0.15μg/L、硫化氢含量<0.05mg/L,产卵池中的亲贝在1~2小时内陆续排精产卵完成受精;
(3)人工孵化:织锦巴非蛤的受精卵可在产卵池直接进行孵化,控制孵化水温25℃~29℃,按每毫升海水布3-10个受精卵的密度,通过罗茨鼓风机充气保持孵化水体处于冒小气泡的微动状态,精子入卵后25-50分钟受精卵开始分裂,3-6个小时进入多细胞期,7-11小时开始转动,12-18小时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
(4)D型幼虫选优:经过10~24小时的孵化过程,那些质量较差的幼虫以及未发育下去的受精卵都会沉在池子中下部,此时采用捞取或虹吸的方法,选用350目的筛绢网捞或网袋把上部的优质幼体收集起来,放入准备好的育苗池进行培育;
(5)幼虫培育:在育苗池中按每10立方米海水布织锦巴非蛤幼虫300~800万的前期培育密度进行培育,培育全程使用是单胞藻饵料,每天早晚投喂两次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50~100亿细胞,培育2~5天后每天进行2次换水,使培育池中的海水温度保持22~30℃,盐度25‰~28‰,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使培育池水中溶氧量达到7以上;
(6)幼虫变态附着:在水温25-28℃、饵料充裕的条件下,织锦巴非蛤幼虫经过8天的人工培育,壳长可达到280~300微米,这时幼虫面盘已经开始萎缩,可见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此时用150目的筛绢网袋进行收苗,把收集起来的幼虫放入预先准备好附着基的育苗池中促使其附着,织锦巴非蛤幼虫变态附着所使用的附着基是一种塑料薄片串,每串有10-20片规则或不规则的塑料薄片,每池投放附着基30~50串;
(7)稚贝培育:变态附着后的贝苗继续培育即进入了稚贝培育阶段,稚贝培育期间保持育苗池的水质优良,育苗池每日要流水2~5个小时,每日两次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每100万贝苗投喂单胞藻饵料100~150亿细胞,稚贝培育期间育苗池水的含氧量是6.8~8.1,通过7~10天的稚贝培育,苗种壳长可达到1mm以上,此时在其贝壳上肉眼可观察到织锦纹状,再经过10~15天的培育,稚贝壳长达到3mm左右,大部分开始从附着片上掉下落入育苗池底部,此时贝苗育成;
所述单胞藻饵料指的是通过引种、保种后人工扩大培养采收的亚心型扁藻、小球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或牟氏角毛藻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的含藻液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90129A CN102626057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90129A CN102626057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6057A CN102626057A (zh) | 2012-08-08 |
CN102626057B true CN102626057B (zh) | 2013-09-18 |
Family
ID=46584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901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26057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260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25415B (zh) * | 2013-03-19 | 2014-08-06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钝缀锦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CN103782938B (zh) * | 2014-01-26 | 2015-11-18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 |
CN105052792A (zh) * | 2015-08-10 | 2015-11-18 | 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剑成水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 一种蛤蜊的高产养殖方法 |
CN106577414B (zh) * | 2016-12-07 | 2019-05-24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织锦巴非蛤的一种海区人工悬挂养殖方法 |
CN110839571A (zh) * | 2019-12-13 | 2020-02-28 | 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红虫的人工繁育方法 |
CN113016700B (zh) * | 2021-04-23 | 2024-09-03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一种加州鲈苗种的工厂化培育系统及其实施操作方法 |
CN114586715A (zh) * | 2022-03-24 | 2022-06-07 | 世倍(厦门)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和蔼巴非蛤的人工繁育方法 |
CN114938788B (zh) * | 2022-05-23 | 2024-08-16 | 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织锦巴非蛤亲本高位池塘越夏养殖与育肥方法 |
CN116267723A (zh) * | 2022-12-26 | 2023-06-23 | 广西阿蚌丁海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钝缀锦蛤半人工高效繁育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82911A (en) * | 1974-08-05 | 1977-08-17 | Gerrard C | Culture of oysters or like shell fish |
SE7810834L (sv) * | 1978-10-18 | 1980-04-19 | Simontorps Akvatiska Avelslab | Anordning vid dammar, bassenger och vattendrag for uppfodning av skaldjur, foretredesvis kreftor |
JPS58224629A (ja) * | 1982-06-24 | 1983-12-27 | 海洋プレコン株式会社 | 鮑の養殖方法 |
JPS59179028A (ja) * | 1983-03-29 | 1984-10-11 | 新日本コンクリ−ト株式会社 | 人工礁及びこの人工礁を使用したウニ、アワビ等の養殖方法 |
JPS61146137A (ja) * | 1984-12-17 | 1986-07-03 | 新宮 隆喜 | 貝等の人工養殖床 |
FR2719446A1 (fr) * | 1994-05-06 | 1995-11-10 | Le Clanche Paul | Cage tournante pour la culture d'huitres ou coquillages. |
EP0841005A1 (en) * | 1996-11-11 | 1998-05-13 | Noriko Uehara | Cultivation method of pearls |
-
2012
- 2012-04-12 CN CN2012101090129A patent/CN1026260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6057A (zh) | 2012-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26057B (zh) |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02124974B (zh) | 一种黄姑鱼人工育苗方法 | |
CN103404462B (zh) | 一种刀鲚土池育苗的方法 | |
CN102823529B (zh) | 一种拟目乌贼苗种培育方法 | |
CN103125415B (zh) | 钝缀锦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
JP2011223908A (ja) | 二枚貝の養殖方法及び施設 | |
CN104026045B (zh) | 高原高寒冷水小龙虾大规模养殖方法 | |
CN101743934A (zh) | 渤海湾双齿围沙蚕的无公害养殖方法 | |
CN102860273B (zh) | 一种青蟹杂交育种方法 | |
CN105918168B (zh) | 脊尾白虾盐碱水人工养殖方法 | |
CN103004658A (zh) | 刺参育苗方法 | |
CN109548716A (zh) | 一种线纹海马稚、幼鱼阶段生态培育方法 | |
CN105557569A (zh) | 一种大刺鳅的池塘养殖方法 | |
CN110692551A (zh) |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 |
CN106386607A (zh) | 一种克氏原螯虾分级池塘多茬养殖方法 | |
CN102077790B (zh) | 大獭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03548726A (zh) | 一种缢蛏家系的建立和良种选育方法 | |
CN102090357B (zh) | 古蚶贝工厂化育苗方法 | |
CN100401879C (zh) | 条石鲷亲鱼培育及繁育方法 | |
CN102405870B (zh) | 一种海湾扇贝的同代多点复合选育方法 | |
CN102630622A (zh) | 中华乌塘鳢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02144585A (zh) | 池蝶蚌与大宗淡水鱼混合养殖方法 | |
CN110754405B (zh) | 一种卤虫成虫大规模生产方法 | |
CN105613357A (zh) | 黑鲷苗种培育技术 | |
CN106942106A (zh) | 一种罗氏沼虾大棚育苗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