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5382B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25382B CN102625382B CN201110034011.8A CN201110034011A CN102625382B CN 102625382 B CN102625382 B CN 102625382B CN 201110034011 A CN201110034011 A CN 201110034011A CN 102625382 B CN102625382 B CN 1026253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ssage
- target
- source
- switching
- hand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102100039901 Calcyclin-binding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0640246 Homo sapiens SCA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868465 Homo sapiens Sorting nexin-9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2854 Sorting nexin-9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61 standard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18059 CS doma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50007176 CS doma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2—Reselecting a serving backbone network switching or routing n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包括:源接入网关AG接收到源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会话初始协议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用户设备UE准备资源;所述目标AG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所述源AG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本发明由源AG进行切换控制,切换消息不经过ISCF,由此简化了切换业务的消息流程;本发明切换后的媒体流锚定在源AG上,省略了现有技术中ISCF与目标信令网关以及待切换UE对端的UE进行SDP协商的过程,进一步简化了消息流程,提升了切换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换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从电信网络的演进和发展来看,核心网网络架构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网络的互联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化,二是各种网络趋于融合化。因此未来的核心网将不再分为电路交换(CS,Circuit Switched)域、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域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等多种类型,而将是一个基于IP的统一的业务控制系统,所有的业务(包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等)都由这个统一的业务控制系统来实现。
基于IP的统一的业务控制系统(后文称为统一的IP核心网)有两个特点,一是语音等业务的实现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二是该业务控制系统与接入技术无关,即用户可以通过PS接入也可以通过CS接入。这里的PS接入方式指的是用户可以通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等分组网络接入到核心网。而CS接入方式指的是用户是通过电路域无线接入网络如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或无线网络子系统(RNS,RadioNetwork Subsystem)等设备接入到核心网。不论是采用何种接入方式,业务都由上述统一的IP核心网提供。
图1示出了采用CS接入方式接入到统一的IP核心网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101通过电路域接入网络(如BSS或RNS)102和信令适配设备103接入到统一的IP核心网104中,信令适配设备103起到必要的信令转换作用,所有的业务由统一的IP核心网104提供。
图2为CS接入统一的IP核心网的架构图,如图2所示,CS接入统一的IP核心网的架构包括如下网元:
用户设备201、基站控制器(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或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202、接入网关(AG,Access Gateway)203和综合业务控制功能(ISCF,Integrated Service Control Function)实体204;其中,BSC和/或RNC用于实现CS域的用户接入和无线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等功能。BSC和AG203之间的接口采用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AGP,Base StationSystem Application Part)信令,RNC和AG203之间的接口采用无线接入网络应用部分(RANAP,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信令,BSAGP和RANAP信令统称为CS接入信令。AG203与BSC和/或RNC之间的接口采用CS接入信令进行通信,与ISCF之间的接口采用SIP协议信令进行通信,AG203实现CS接入信令和SIP消息之间的转换功能。此外,AG203还具备建立媒体面的承载、实现媒体流的接续和处理等功能。ISCF 204主要用于移动性管理、业务路由、呼叫控制、业务控制、数据存储等功能,它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功能实体来实现。UE 201通过BSC或RNC接入到AG 203,AG203接收到BSC或RNC发送的CS接入信令之后将其转换为SIP信令发送给ISCF204,此时AG相当于充当用户代理,代替用户设备201接入到ISCF204,由ISCF204进行业务路由和呼叫控制,由此用户UE201可以和远端用户建立连接并通话。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UE从一个小区(指基站或者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为了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信道切换。
按照切换前后用户是否处于同一个RNC(或BSC),切换可分为RNC(或BSC)内部的切换和跨RNC(或BSC)的切换。RNC(或BSC)内部的切换只需要由RNC(或BSC)完成,核心网不参与处理,而跨RNC(或BSC)的切换则需要核心网也进行相应的切换业务处理。对于所有跨RNC和跨BSC的切换业务,区别只在于接入信令是RANAP还是BSSAP,而核心网侧的切换业务的处理逻辑都相同。
下面以跨RNC的切换为例(跨BSC的切换处理类似),详细阐述现有切换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图3为现有技术中跨RNC的切换流程图,如图3所示,UE1是发生切换的用户终端,UE2是与UE1进行通话的用户终端,源RNC是切换前用户接入的RNC,目标RNC是用户将要切换到的RNC,源AG是用户切换前源网络的AG,目标AG是用户将要切换到的目标网络的AG。业务场景是在UEl和UE2通话过程中UEl从源RNC切换到目标RNC。上述跨RNC的切换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301:UE向源RNC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
步骤302:源RNC根据测量报告,判定UEl需要进行切换。
步骤303:源RNC向源AG发送切换请求(RELOCATION REQUIRED)。
步骤304:源AG选择目标AG并将切换请求转换成呼叫转移请求(REFER)发送给ISCF。源AG选择目标AG的方式可以是根据目标小区信息和运营商配置策略。该呼叫转移请求消息中要求联系的目的地址(Refer-To)头域中携带的地址参数是要切换到的目标位置区标识(Target LAI),方法(method)参数是HANDOVER,由于HANDOVER并不属于method中定义的标准方法名称,因此需要对method参数进行扩展。此外,源AG收到的切换请求中携带了切换所必需的参数,包含了切换原因、切换类型、源小区、目标小区等。上述切换参数也承载于REFER消息中发送给ISCF,这些参数携带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对refer头域进行扩展或者承载于REFER的会话描述协议(SDP,SessionDescription Protocol)中,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Language)扩展携带等。
步骤305:ISCF收到REFER后向源AG回呼叫转移请求接受消息(202Accepted)。ISCF根据REFER消息中method参数中的HANDOVER值可判定该消息为切换请求。
步骤306:ISCF将REFER消息将其转发给目标AG。
步骤307:目标AG收到REFER后向ISCF回呼叫转移请求接受消息(202Accepted)。
步骤308:目标AG为切换终端预留资源,之后向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RELOCATIONREQUEST)。
步骤309:目标RNC进行接入网资源预留过程,为UE1从目标RNC接入第三代(3G,3rdGeneration)网络分配相应的无线资源。之后目标RNC向目标AG发送切换请求响应(RELOCATION REQUEST ACK)。
步骤310:目标AG向ISCF发送通知消息(NOTIFY),通知ISCF切换准备完毕。
步骤311:ISCF收到通知之后回确认消息(200OK)。
步骤312:ISCF向目标AG发起呼叫邀请(INVITE),在SDP中携带UE2的媒体信息。
步骤313:目标AG将远端媒体面信息更新为UE2的媒体信息,之后向ISCF发送应答消息(200OK),消息中携带本端媒体信息SDP1。
步骤314:ISCF向目标AG发送应答确认消息(ACK)。
步骤315:ISCF同UE2进行会话描述信息协商过程,UE2将自己的远端媒体信息更新为目标AG的SDP1中的媒体信息。
步骤316:ISCF向源AG发送通知消息(NOTIFY),通知源AG切换准备完毕。该消息中通知事件是切换准备完毕,这需要对通知消息的事件进行扩展,使其支持切换准备完毕的通知事件。
步骤317:源AG收到通知之后回确认消息(200OK)。
步骤318:源AG向源RNC发送切换命令(Relocation Command)。
步骤319:源RNC向UE1发送切换命令。
步骤320:UE1向目标RNC切换,UE1开始访问目标RNC的无线资源。
步骤321:目标RNC检测到UE1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探测消息(RelocationDetect)。
步骤322:目标RNC收到UE1发送的切换成功消息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完成消息(Relocation Complete)。
步骤323:目标AG向ISCF发送通知消息(NOTIFY),通知ISCF切换已完成。该消息中通知事件是切换完成,这需要对通知消息的事件进行扩展,使其支持切换完成的通知事件。
步骤324:ISCF收到通知消息后,向目标AG回确认消息(200OK)。
步骤325:ISCF向源AG转发通知消息(NOTIFY),通知源AG切换已完成。
步骤326:源AG收到通知消息后,向ISCF回确认消息(200OK)。
步骤327:源AG通知源RNC释放信令链接和承载资源。
经过上述过程,UE1完成了从源RNC到目标RNC的切换。
现有技术虽可完成基本的切换业务,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流程消息数量过多,流程交互复杂。在现有技术中是由ISCF控制核心网的切换,ISCF在通知目标AG进行切换处理后(步骤306~步骤311),还需与目标AG以及UE2进行SDP协商(步骤312~步骤315)。这影响了系统的处理效率。
ISCF和目标AG的SDP更新过程可能会导致切换振荡。现有技术中是ISCF先将目标AG的远端媒体面信息协商为UE2的SDP(步骤306~步骤307),再对UE2进行远端媒体面更新。对UE2进行媒体面更新是使用目标AG的SDP和UE2进行协商(步骤315),这可能会导致UE2重新申请一个新的端口用于与切换终端通信,此时UE2的媒体面信息将发生改变,这将导致目标AG之前协商的UE2的SDP无效,后续还需要再用UE2新的媒体面信息重新与目标AG进行媒体面协商,即导致了切换振荡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能快捷简便地实现UE的跨RNC切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包括:
源AG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
所述目标AG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
所述源AG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具体为:
所述SIP消息的消息体中承载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优选地,所述切换的相关参数包括切换目标小区以及目标RNC的信息、所述源AG支持的媒体编解码信息以及当前业务采用的编解码信息。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具体为:
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为REFER消息,或INVITE消息。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具体为:
对于所述REFER消息,所述切换标识承载于所述REFER消息的Route头域或Request-URI头域中。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AG接收到所述源AG发送的切换SIP消息后,根据SIP消息中的切换标识确定需要切换,向所述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接收到所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成;其中,通知SIP消息为NOTIFY消息或183消息。
优选地,所述目标AG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具体为:
所述源AG接收到所述切换请求后或接收到所述NOTIFY消息或183消息后,通过INVITE消息建立与所述目标AG之间的IP承载连接。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目标AG接收到所述目标RNC的切换完成消息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完成,其中,用于通知的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者应答消息200OK。
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切换系统包括源AG、源RNC、目标RNC、目标AG和待切换UE,其中:
源AG,用于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以及,在接收到目标AG的切换准备完毕通知后,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所述目标AG,用于接收到所述SIP消息后,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的消息体中承载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其中,所述切换的相关参数包括切换目标小区以及目标RNC的信息、所述源AG支持的媒体编解码信息以及当前业务采用的编解码信息。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
优选地,所述SIP消息为转移请求REFER消息,或呼叫邀请INVITE消息;其中,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具体为:对于所述REFER消息,所述切换标识承载于所述REFER消息的Route头域或Request-URI头域中。
优选地,所述目标AG在接收到所述源AG发送的切换SIP消息后,根据SIP消息中的切换标识确定需要切换,向所述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以及,在接收到所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成;其中,通知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呼叫进展消息183。
优选地,所述源AG接收到所述切换请求后或接收到所述NOTIFY消息或183消息后,通过INVITE消息建立与所述目标AG之间的IP承载连接。
本发明中,当源AG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接收到SIP消息后,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并建立与源AG之间的承载,之后通知源AG切换准备完毕;源AG通知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本发明由源AG进行切换控制,切换消息不经过ISCF,由此简化了切换业务的消息流程;本发明切换后的媒体流锚定在源AG上,省略了现有技术中ISCF与目标信令网关以及待切换UE对端的UE进行SDP协商的过程,进一步简化了消息流程,提升了切换效率,也避免了切换振荡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采用CS接入方式接入到统一的IP核心网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CS接入统一的IP核心网的架构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跨RNC的切换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为,当源AG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接收到SIP消息后,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并建立与源AG之间的承载,之后通知源AG切换准备完毕;源AG通知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示例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描述了在UE1和UE2通话过程中,UE1从源RNC切换到目标RNC的切换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UE向源RNC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
步骤402:源RNC根据测量报告,判定UE1需要进行切换。
步骤403:源RNC向源AG发送切换请求(RELOCATION REQUIRED)消息。
步骤404:源AG收到切换请求消息后,选择目标AG并与该目标AG建立IP承载连接。源AG首先为建立与目标AG的会话而预留媒体面资源,之后向目标AG发送呼叫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中携带切换标识。INVITE消息携带切换标识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对route头域中method参数进行扩展而实现,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格式,route:目标地址;method=handover。INVITE消息携带切换标识的方式还可以是通过对Request-URI头域中的参数进行扩展而实现,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格式:目标地址;method=handover。由此目标AG可确定后续要进行切换处理。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方法。此外,源AG收到的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其他一些切换所必需的参数承载于INVITE消息中发送给目标AG,这些参数携带方式不限,可以对INVITE头域进行扩展而承载上述参数,也可以将这些参数承载于INVITE的SDP中通过XML携带等。此外,该INVITE消息的SDP中还携带源AG为目标AG预留资源的媒体面信息,为方便描述称为SDP1。
步骤405:目标AG收到呼叫邀请消息后根据切换标识判断出该INVITE消息为切换请求消息。目标AG预留本端的媒体面资源,并将远端媒体面信息更新为SDP2中的媒体信息,之后将接收到的呼叫邀请消息中的切换参数转化成切换请求(RELOCATION REQUEST)中的切换参数,并向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406:目标RNC进行接入网资源预留过程,为UE1将来从目标RNC接入3G网络分配相应的资源。之后目标RNC向目标AG发送切换请求响应(RELOCATION REQUEST ACK)消息。
步骤407:目标AG收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后向源AG发送呼叫进展(183callprogressing)消息,并在SDP中携带本端的媒体面信息。
步骤408:源AG接收到呼叫进展消息后可知切换准备完毕,于是向源RNC发送切换命令(Relocation Command),同时将自身的远端媒体面信息更新为呼叫进展中目标AG的SDP信息。
步骤409:源RNC向UE1发送切换命令。
步骤410:UE1向目标RNC切换,UE1开始访问目标RNC的无线资源。
步骤411:目标RNC检测到UE1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探测(RelocationDetect)消息。
步骤412:目标RNC收到UE1发送的切换成功消息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完成(Relocation Complete)消息。
步骤413:目标AG收到切换完成消息后,向源AG发送应答(200OK)消息。
步骤414:源AG收到应答消息后,可知切换已经完成,源AG向目标AG回应答确认(ACK)消息。
步骤415:源AG通过SIP消息向源综合业务控制功能ISCF通知所述用户终端已经发生切换,并通知源RNC释放信令链接和承载资源。
至此,切换完成。后续媒体流都锚定在源AG上,经过源AG转发到对端。例如,UE1发给UE2的媒体流经过的路径为:UE1至目标AG至源AG至UE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示例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描述了在UE1和UE2通话过程中,UE1从源RNC切换到目标RNC的切换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UE向源RNC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
步骤502:源RNC根据测量报告,判定UE1需要进行切换。
步骤503:源RNC向源AG发送切换请求(RELOCATION REQUIRED)消息。
步骤504:源AG将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转换成转移请求(REFER)消息,并发送给目标AG,目标AG的地址可以根据相关参数从运营商配置中获取。该REFER消息中要求联系的目的地址(Refer-To)头域中携带的地址参数是要切换到的目标位置区标识(target LAI),方法(method)参数是HANDOVER。由于HANDOVER并不属于method中定义的标准方法名称,因此需要对method参数进行扩展。该HANDOVER作为切换标识,后续消息接收者可据此判断该消息为切换指示。此外,源AG收到的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其他一些切换所必需的参数也承载于REFER消息中发送给目标AG,这些参数携带的方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承载方式即可,例如可以对REFER头域进行扩展而承载,也可以承载于REFER的SDP中XML扩展携带。
步骤505:目标AG收到REFER消息后向源AG回转移请求接受消息(202Accepted)。
步骤506:目标AG收到转移请求消息后,根据切换标识判断出该转移请求消息为切换请求。目标AG将收到的转移请求消息中的切换参数转化成切换请求(RELOCATIONREQUEST)中的切换参数,并向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
步骤507:目标RNC进行接入网资源预留过程,为UE1将来从目标RNC接入3G网络分配相应的资源。之后目标RNC向目标AG发送切换请求响应(RELOCATION REQUEST ACK)。
步骤508:目标AG在收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之后即可判断出源AG切换准备完毕,目标AG向源AG发送通知消息(NOTIFY),通知源AG切换准备完毕。
步骤509:源AG收到通知之后向目标AG回通知确认消息(200OK)。
步骤510:源AG开始和目标AG建立会话过程。源AG首先为建立会话预留媒体面资源,之后向目标AG发送呼叫邀请请求(INVITE)。该INVITE消息的SDP中携带源AG为目标AG预留的资源的媒体面信息,为方便描述称为SDP1。
步骤511:目标AG收到呼叫请求后预留本端媒体面资源,并将远端媒体面信息更新为SDP2中的媒体信息,然后向源AG发送应答(200OK)消息,并在SDP中携带本端的媒体面信息,后续源AG收到该消息即可获知切换准备完毕。
步骤512:源AG收到应答消息后将自己的远端媒体面信息更新为应答消息中目标AG的SDP信息,之后向目标AG发送应答确认(ACK)消息。
步骤513:源AG向源RNC发送切换命令(Relocation Command)。
步骤514:源RNC向UE1发送切换命令。
步骤515:UE1向目标RNC切换,UE1开始访问目标RNC的无线资源。
步骤516:目标RNC检测到UE1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探测(RelocationDetect)消息。
步骤517:目标RNC收到UE1发送的切换成功消息之后,向目标AG发送切换完成(Relocation Complete)消息。
步骤518:目标AG收到切换完成消息后,向源AG发送通知(NOTIFY)消息,通知其切换已经完成。
步骤519:源AG收到通知消息后,可知切换已经完成,源AG向目标AG回通知确认(200OK)消息。
步骤520:源AG通过SIP消息向源综合业务控制功能ISCF通知所述用户终端已经发生切换,并通知源RNC释放信令链接和承载资源。
至此,切换完成。后续媒体流都是锚定在源AG上,经过源AG转发到对端。例如,UE1发给UE2的媒体流经过的路径为:UE1至目标AG至源AG至UE2。
本发明同时记载了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切换系统包括源AG、源RNC、目标RNC、目标AG和待切换UE。本发明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是在现有网络系统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即与现有网络系统的结构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上述网元之间所实现的功能,以及对相关切换的消息的处理与现有网络系统中的相应网元不同,以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中:
源AG,用于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以及,在接收到目标AG的切换准备完毕通知后,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所述目标AG,用于接收到所述SIP消息后,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
上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上述SIP消息的消息体中承载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其中,所述切换的相关参数包括切换目标小区以及目标RNC的信息、所述源AG支持的媒体编解码信息以及当前业务采用的编解码信息。
或者,上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
上述SIP消息为REFER消息,或INVITE消息;其中,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具体为:对于所述REFER消息,所述切换标识承载于所述REFER消息的Route头域或Request-URI头域中。
上述目标AG在接收到所述源AG发送的切换SIP消息后,根据SIP消息中的切换标识确定需要切换,向所述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以及,在接收到所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成;其中,通知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呼叫进展消息183。
上述源AG接收到所述切换请求后或接收到所述NOTIFY消息或183消息后,通过INVITE消息建立与所述目标AG之间的IP承载连接。
本发明的取消切换的系统中其他网元的相关功能,可结合图4及图5中的相关描述而理解。本发明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源接入网关AG接收到源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会话初始协议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用户设备UE准备资源;
所述目标AG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
所述源AG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所述切换标识中携带有目标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具体为:
所述SIP消息的消息体中承载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的相关参数包括切换目标小区以及目标RNC的信息、所述源AG支持的媒体编解码信息以及当前业务采用的编解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具体为:
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为转移请求REFER消息,或呼叫邀请INVITE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具体为:
对于所述REFER消息,所述切换标识承载于所述REFER消息的Route头域或Request-URI头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AG接收到所述源AG发送的切换SIP消息后,根据SIP消息中的切换标识确定需要切换,向所述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接收到所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成;其中,通知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呼叫进展消息18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AG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具体为:
所述源AG接收到所述切换请求后或接收到所述NOTIFY消息或183消息后,通过INVITE消息建立与所述目标AG之间的IP承载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目标AG接收到目标RNC的切换完成消息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完成,其中,用于通知的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者应答消息200OK。
10.一种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切换系统包括源AG、源RNC、目标RNC、目标AG和待切换UE,其特征在于:
源AG,用于接收到源RNC的切换请求后,通过SIP消息通知目标AG为待切换UE准备资源;以及,在接收到目标AG的切换准备完毕通知后,通知所述待切换UE切换到目标网络;
所述目标AG,用于接收到所述SIP消息后,为所述待切换UE准备资源,建立与所述源AG之间的承载,并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毕;
所述SIP消息中携带有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
所述切换标识中携带有目标地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的消息体中承载切换的相关参数和/或切换标识,其中,所述切换的相关参数包括切换目标小区以及目标RNC的信息、所述源AG支持的媒体编解码信息以及当前业务采用的编解码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IP消息为转移请求REFER消息,或呼叫邀请INVITE消息;其中,所述SIP消息的消息头中承载切换标识具体为:对于所述REFER消息,所述切换标识承载于所述REFER消息的Route头域或Request-URI头域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AG在接收到所述源AG发送的切换SIP消息后,根据SIP消息中的切换标识确定需要切换,向所述目标RNC发送切换请求;以及,在接收到所述目标RNC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通过SIP消息通知所述源AG切换准备完成;其中,通知SIP消息为通知消息NOTIFY或呼叫进展消息18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源AG接收到所述切换请求后或接收到所述NOTIFY消息或183消息后,通过INVITE消息建立与所述目标AG之间的IP承载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34011.8A CN102625382B (zh) | 2011-01-31 | 2011-01-31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PCT/CN2012/070624 WO2012103791A1 (zh) | 2011-01-31 | 2012-01-19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34011.8A CN102625382B (zh) | 2011-01-31 | 2011-01-31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5382A CN102625382A (zh) | 2012-08-01 |
CN102625382B true CN102625382B (zh) | 2017-08-11 |
Family
ID=46565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34011.8A Active CN102625382B (zh) | 2011-01-31 | 2011-01-31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25382B (zh) |
WO (1) | WO2012103791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5234A (zh) * | 2003-11-14 | 2004-11-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切换实现方法 |
CN1933444A (zh) * | 2005-09-14 | 2007-03-2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Lte系统中支持用户设备移动性的方法 |
CN101128023A (zh) * | 2006-08-17 | 2008-0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切换承载的方法 |
CN101127740A (zh) * | 2007-09-11 | 2008-02-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局间混合连接的方法 |
CN101170807A (zh) * | 2006-10-23 | 2008-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过程中的承载更新方法、系统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21898B1 (ko) * | 2005-06-14 | 2013-01-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그널링 방법 |
KR101051820B1 (ko) * | 2006-10-05 | 2011-07-25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호 접속 처리 방법 및 메시지 송수신 대리 장치 |
CN101472306B (zh) * | 2007-12-29 | 2012-06-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ap间切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1848449B (zh) * | 2009-03-24 | 2013-1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管理和状态保持方法、装置及系统 |
-
2011
- 2011-01-31 CN CN201110034011.8A patent/CN102625382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9 WO PCT/CN2012/070624 patent/WO201210379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5234A (zh) * | 2003-11-14 | 2004-11-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切换实现方法 |
CN1933444A (zh) * | 2005-09-14 | 2007-03-2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Lte系统中支持用户设备移动性的方法 |
CN101128023A (zh) * | 2006-08-17 | 2008-0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切换承载的方法 |
CN101170807A (zh) * | 2006-10-23 | 2008-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过程中的承载更新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01127740A (zh) * | 2007-09-11 | 2008-02-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局间混合连接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5382A (zh) | 2012-08-01 |
WO2012103791A1 (zh) | 201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42005B2 (en) | Seamless handoff across heterogeneous access networks using a handoff controller in a service control point | |
US9271198B2 (en) | Handover from circuit switched domain to circuit switched service over packet switched domain | |
CN101227677B (zh) | 一种单无线信道语音业务连续性的域切换方法 | |
US20100195616A1 (en) | Handover From Circuit Switched Over Packet Switched Domain to Circuit Switched Domain | |
JP2011193504A (ja) | コールの継続を支援する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US20110164564A1 (en) | Mobile switching centre server | |
JPWO2008059570A1 (ja) |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ムレス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 |
CN101330748A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集中业务会话控制路径的切换方法 | |
CN104254111B (zh) | 反向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4918292B (zh) | 一种业务控制方法和系统 | |
JP5191936B2 (ja) |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システム、magおよび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 |
WO2010022611A1 (zh) | 语音连续性呼叫切换的方法、系统及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 |
WO2012041026A1 (zh) | 电路交换域业务切换到分组交换域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2769880B (zh) | 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域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
KR20120001361A (ko) | 이종무선망간 핸드오버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2625382B (zh) | 跨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
CN101478793B (zh) | 无线异构网无缝切换方法 | |
WO2013064105A1 (zh) | 一种反向单待业务连续性承载切换方法及装置 | |
WO2011023054A1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中多会话能力同步方法及系统 | |
CN106998540A (zh) | 紧急呼叫的切换方法、系统及紧急接入切换功能实体 | |
WO2012103792A1 (zh) | 切换方法及系统 | |
WO2010102475A1 (zh) | 终端从家庭基站切换到宏蜂窝系统保持会话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0428717C (zh) | 保持业务会话连续性的方法 | |
JP5191935B2 (ja) |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ルータおよび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 |
CN102625380B (zh) | 切换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6 Address after: No.3, Tonghai Road, chuegang Town,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400 Patentee after: Rudong County Shengtai new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outh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TE building, Ministry of Justice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