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12303B -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303B
CN102612303B CN201210064777.5A CN201210064777A CN102612303B CN 102612303 B CN102612303 B CN 102612303B CN 201210064777 A CN201210064777 A CN 201210064777A CN 102612303 B CN102612303 B CN 102612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ins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47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303A (zh
Inventor
翟立谦
王东
王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6477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123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12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3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8039 priority patent/WO201313509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3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5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racks or cabinets of standardised dimensions, e.g. electronic racks for aircraft 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H05K7/20554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59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by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散热系统包括:主体部件、温控单元和输风管道;主体部件安装于高处建筑,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设备舱用于容纳无线通讯模块并传导无线通讯模块产生的热量;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设备舱的一个表面,用于对设备舱传导的热量进行散热;分流箱设置于设备舱安装有翅片的表面以及翅片的根部位置,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用于将经进风口进来的风通过出风口导向翅片的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以对翅片以及设备舱表面进行散热;温控单元位于高处建筑的底部,用于提供温控风源;温控风源经输风管道输出到分流箱的进风口,以实现对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本发明提高了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背景技术
无线通讯模块广泛地运用在无线网络、无线抄表、无线遥控系统等领域中。在无线通讯模块的单板、元件等器件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器件的温度升高。如果器件的温度超过预定阈值,则可能改变器件电气性能,进而导致器件失效。因此,要保证无线通讯模块正常运行,须对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有效冷却,以将无线通讯模块的工作温度控制在允许温度范围内。
当前无线通讯模块主要采用自然散热方式,即在无线通讯模块的封装表面设置多个散热翅片,通过散热翅片对无线通讯模块和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散热的目的。但是,随着无线通讯模块功能的不断提升,无线通讯模块包括的发射功率器件的功耗越来越高,散热量也越来越大,仅采用自然散热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需求。为了改善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效果,通用的做法是在无线通讯模块上部设置风扇,通过风扇对无线通讯模块进行强化散热。但是,对于室外使用的无线通讯模块,特别是在铁塔、高架平台上使用的无线通讯模块,在其上安装风扇操作困难且不便于维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底部温控送风方案,即在无线通讯模块外周设置风罩,从无线通信模块所在的铁塔等不便于维护的高建筑物安装基座底部提供冷风,冷风从下至上流过,从而带走无线通信模块周边散发的热量。但是,该现有技术冷风仅与无线通信模块周边接触,对无线通信模块散热有贡献的实际冷风量有限,且风罩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削弱了散热翅片的自然散热能力,因此散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着的散热翅片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温控单元,用于以较低成本提高温控单元的冷却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主体部件、温控单元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温控单元的输风管道;
所述主体部件安装于高处建筑,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
所述设备舱用于容纳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并传导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产生的热量;
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设备舱的一个表面,用于对所述设备舱传导的热量进行散热;
所述分流箱设置于所述设备舱安装有所述翅片的表面以及所述翅片的根部位置,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用于将经所述进风口进来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导向所述翅片的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以对所述翅片以及所述设备舱表面进行散热;
所述温控单元位于所述高处建筑的底部,用于提供温控风源;所述温控风源经所述输风管道输出到所述分流箱的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结合采用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和温控单元外部温控风源散热等强制方式,将温控风源吹向翅片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由此强化了翅片和设备舱表面的散热效果(翅片根部最先接触热源,对这部分强化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效率及可靠性;此外,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的主体部件可安装在高处建筑,温控单元可布设在高处建筑的底部,由此方便对温控单元进行维护,提高了散热系统维护的方便性,并降低散热系统维护所需的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控单元,包括:
内部形成有空腔的壳体,所述壳体还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导通的第一入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将所述空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导通,所述送风口与外部输风管道连接;
第一气体驱动装置、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蓄能模块,依次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所述蓄能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经所述第一入风口向所述空腔输入外界自然风,并经所述送风口向所述输风管道输出所述温控风源;以及用于在输入的外界自然风与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对输入的所述自然风和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温控风源为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或经热交换处理后的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单元,在外界自然风与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输入的自然风和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进行热交换,可充分利用外界自然风的温度对蓄热源进行放热和蓄能,使得向外部输风管道输出的温控风源保持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从而以较低成本提高了温控单元的冷却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应用场景示例一;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应用场景示例二;
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应用场景示例三;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褶皱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褶皱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应用场景示例一。如图1a所示的散热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包括:主体部件1、温控单元2和输风管道3。主体部件1安装于高处建筑,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设备舱用于容纳无线通讯模块,并传导该无线通讯模块产生的热量。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设备舱的一个表面,用于对设备舱传导的热量进行散热。分流箱包括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该分流箱设置于设备舱安装有翅片的表面以及翅片的根部位置,用于将进风口进来的风通过出风口导向翅片的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以对翅片以及设备舱表面进行散热;其中,翅片的根部即为翅片与设备舱表面的连接处。
温控单元2用于提供温控风源,如用于提供冷风。主体部件1安装于高处建筑,温控单元2位于高处建筑的底部。高处建筑即为相对参考面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如高架铁塔、高架平台、高层建筑等等;高处建筑的底部即为相对高处建筑最高点,特别是相对高处建筑安装主体部件的位置处较低的位置。输风管道3连接在主体部件1和温控单元2之间,温控单元2提供的温控风源,温控风源为经加压处理后的风源,经输风管道3可自下而上输出到主体部件1的分流箱的进风口,并从分流箱的出风口导向所述翅片的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以对所述翅片以及所述设备舱表面进行散热,从而实现对设备舱内部容纳的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结合采用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和温控单元外部温控风源散热等强制方式,将温控风源吹向翅片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由此强化了翅片和设备舱表面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效率及可靠性;此外,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的主体部件可安装在高处建筑,温控单元可布设在高处建筑的底部,由此方便对温控单元进行维护,提高了散热系统维护的方便性,并降低散热系统维护所需的成本。
例如:可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高架铁塔上的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处理。如图1a所示,主体部件1设置在铁塔40的顶部,主体部件1内容纳有无线通讯模块,温控单元2设置在铁塔40的塔脚部分,且温控单元2通过输风管道3向主体部件1提供温控风源。
又例如:可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高架平台上的无线模块的散热处理,如图1b所示,主体部件1设置在高架平台50上,主体部件1内容纳有无线通讯模块,温控单元2设置在地面或高架平台靠近地面的部分,且温控单元2通过输风管道3向主体部件1提供温控风源。
再例如:可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建筑物的无线模块的散热处理,如图1c所示,整套散热系统设置在建筑物60顶部,主体部件1设置在高架上方,主体部件1内容纳有无线通讯模块,温控单元2设置在主体部件1的下方,如高架下方靠近建筑物天台的区域,且温控单元2通过输风管道3向主体部件1提供温控风源。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应用示例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系统包括的主体部件、温控单元和输风管道,部署非常灵活,并可根据无线通信模块的实际安装环境进行灵活部署,有利于提高散热系统维护的方便性。
以下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各部件的可选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并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高散热效率的机理。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主体部件包括:设备舱21、分流箱22和多个翅片,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翅片具体为多个散热翅片23。
多个散热翅片23平行间隔设置在设备舱21的一个表面。任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23之间形成有第一缝隙24。各散热翅片23对设备舱21表面的热量进行散热。
分流箱22开设有进风口221和至少一个出风口222,各出风口222邻近设备舱21设置有所述多个散热翅片23的表面。出风口222可与第一缝隙24对应设置,朝向第一缝隙24并贴近设备舱21安装有散热翅片23的表面。
输风管道将温控单元输出的冷风,经进风口221导向分流箱22,分流箱22内的冷风在经各出风口222流向第一缝隙24,沿如图2箭头所示的流动,从而设备舱表面以及散热翅片23根部的热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散热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和温控单元外部强制制冷方式有机结合,将强制制冷的冷风导流到设备舱表面和散热翅片的根部,增加了冷风与设备舱表面以及散热翅片根部的接触几率,从而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缝隙24相当于冷风在设备舱21表面的传输风道。可选的,第一缝隙24内还可设置褶皱换热板25,如图3所示。褶皱换热板25为具有一定褶皱形状的导热材料,冷风从褶皱之间的间隙流过。设置褶皱换热板25,相当于增加了冷风与散热表面的接触面积,由此使得增加了冷风流过时所带走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冷风利用率和散热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对褶皱换热板25的褶皱形状不进行限制。例如,褶皱的横截面形状可为如图3所示的类方形波的形状,或者,还可为如图4所示的类锯齿波的形状;等等。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对褶皱换热板25的部署也非常灵活。例如,可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式,在各第一缝隙24内分别部署褶皱换热板25,或者,还可根据需要,采用如图4所示的方式,仅在部分第一缝隙24内部署褶皱换热板25;等等。
可选的,设备舱21上还可开设多个线缆入口,如线缆入口a-c,分别对应电源线、数据线和输风管道的入口。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输风管道远距离安装无线通信模块和温控单元,其应用场景如图1a-图1c所示。为了提高安装布线的方便性,可采用兼用一个通信管道进行布线的方案。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电源线A、数据线B和输风管道C布设在同一通信管道5中,电源线A、数据线B和输风管道C,分别经如图2所示的线缆入口a-c,接入设备舱21。该技术方案可兼用电源线和数据线布设的通信管道,布设输风管道,因此无需为输风管道单独设置通信管道,提高了输风管道布设的方便性。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主体部件包括:设备舱61、分流箱62和多个翅片,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翅片包括多组散热翅片和和多个换热翅片64,每组散热翅片包括多个散热翅片63。
本实施例以两组散热翅片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各组散热翅片间隔平行设置;任一组散热翅片中任两个相邻散热翅片63之间形成有第一缝隙65。
多个换热翅片64平行间隔设置在设备舱61与任两组散热翅片63的间隔处对应的表面,即:各换热翅片64与各散热翅片63设置于设备舱61的同一表面,且各换热翅片64设置在两组散热翅片63之间的区域。任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64之间形成有第二缝隙66;第二缝隙66与第一缝隙65垂直。
分流箱62开设有进风口621和至少一个出风口622,各出风口622邻近设备舱61的表面,出风口622可与第二缝隙66对应设置,朝向第二缝隙66并贴近设备舱61安装有换热翅片64的表面。
输风管道将温控单元输出的冷风,经进风口621导向分流箱62,分流箱62内的冷风在经各出风口622流向第二缝隙66,沿如图6箭头所示的流动,从而带走设备舱61表面以及换热翅片64根部的热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结合应用散热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和温控单元外部强制制冷方式,温控单元外部强制制冷方式将强制制冷的冷风导流到设备舱表面和换热翅片的根部,增加了冷风与设备舱表面的接触几率,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并且该强制制冷方式不会削弱散热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整体上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缝隙66相当于冷风在设备舱61表面的传输风道。可选的,一个或多个第二缝隙66内还可设置褶皱换热板,褶皱换热板的部署方式,以及褶皱换热板的褶皱形状示例,与图3和图4对应实施例的记载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可选的,设备舱61上还可开设多个线缆入口,如线缆入口a-c,分别对应电源线、数据线和输风管道的入口。线缆入口a-c可分别用于接入电源线、数据线和输风管道;其中,电源线、数据线和输风管道可兼用同一通信管道布设,布设方式与图5对应实施例的相应记载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温控单元包括:壳体71、第一气体驱动装置72、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蓄能模块和控制模块75。
壳体71内部形成有空腔,壳体71还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导通的第一入风口711和送风口712;第一入风口711将所述空腔与壳体71的外部导通,即第一入风口711将所述空腔与外界导通。送风口712与输风管道连接。
控制模块75分别与第一气体驱动装置72、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和所述蓄能模块连接,分别控制第一气体驱动装置72、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和所述蓄能模块的运行。
控制模块75可控制第一气体驱动装置72持续运行,以经第一入风口711向所述空腔输入外界自然风,并将送风口712向所述输风管道输出温控风源,该温控风源可为外界自然风,或者经热交换处理后的外界自然风。
蓄能模块可提供蓄热源。控制模块75可在输入空腔的外界自然风和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运行,以对输入空腔的外界自然风和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单元,在外界自然风与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输入的自然风和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进行热交换,可充分利用外界自然风的温度对蓄热源进行放热和蓄能,使得向外部输风管道输出的温控风源保持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从而以较低成本提高了温控单元的冷却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蓄能模块可包括:相变材料(PhaseChange Material,简称PCM)容器741和热管742。PCM容器741的表面为绝热层7411,且PCM741容器内设置有PCM7412。热管742部分伸入PCM容器741内且与PCM7412接触;且热管742露出PCM容器741的部分,与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相邻。可选的,可在热管742露出PCM容器741的部分,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片743,以提高热管742露出PCM容器741的部分的换热效率。
PCM,如水合(Hydrated)PCM和蜡质(Paraffin Wax)PCM等,具有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特性。当PCM发生相变,如PCM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
外界温度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存在温差,某些季节早晚温差还比较大。在外界气温较低时,PCM可发挥吸热的特性,进行蓄冷备份;该情形下,控制模块可驱动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对输入空腔的外界自然风经热管742与PCM7412进行热交换,PCM7412发生第一相变以进行吸热。在外界气温较高时,PCM可发挥放热的特性,进行蓄冷备份的释放;该情形下,控制模块可驱动第二气体驱动装置73对输入空腔的外界自然风经热管742与PCM7412进行热交换,PCM7412发生第二相变,以对输入空腔的外界自然风进行制冷处理,并通过第一气体驱动装置72将输入空腔且经制冷处理后的外界自然风,送入输风管道。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正是利用自然温差以及PCM的上述特性,进一步实现了节能降耗、节省成本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还可利用外界资源辅助PCM容器内的PCM进行储能恢复。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例如:蓄能模块的壳体71还可开设第二入风口713,第二入风口的位置,与热管742露出PCM容器741的部分相对。外界资源,如外界强制制冷的冷风可通过第二入风口713吹入,该冷风通过热管742与PCM容器741内的PCM7412进行热交换,以使PCM7412进行储能恢复。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结构紧凑、便于维护、散热效率高且有利于节能降耗。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将散热翅片的自然散热方式和温控单元外部强制制冷方式相结合,将外部强制制冷的温控风源导向设备舱表面以及自然散热的翅片的根部,由此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整体散热效率及可靠性;在外部强制制冷方式使用的输风管道,可与无线通信模块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兼用同一通信管道进行布设,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相关线缆布设的方便性;在外部强制制冷方式使用的温控单元中,可利用自然温差和PCM具有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特性,实现了节能降耗、节省成本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无线通信模块和温控单元,可通过输风管道实现远距离安装,从而降低安装操作和维护的方便性。本发明实施例还可应用于偏远铁塔(如高度小于70m的铁塔)、建筑物天台、高架平台等复杂严酷环境中;上述应用中,可通过输风管道实现无线通信模块和温控单元的远距离安装,如将温控单元安装在便于操作和维护的低处位置,提高了维护的方便性,并且由于温控单元安装在低处位置而不需要安装至高处位置,因此还提高了散热系统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模块的散热,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主体部件、温控单元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温控单元的输风管道;
所述主体部件安装于高处建筑,包括:设备舱、分流箱和多个翅片;
所述设备舱用于容纳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并传导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产生的热量;
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设备舱的一个表面,用于对所述设备舱传导的热量进行散热;
所述分流箱设置于所述设备舱安装有所述翅片的表面以及所述翅片的根部位置,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用于将经所述进风口进来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导向所述翅片的根部以及设备舱表面,以对所述翅片以及所述设备舱表面进行散热;
所述温控单元位于所述高处建筑的底部,用于提供温控风源;所述温控风源经所述输风管道输出到所述分流箱的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
所述多个翅片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多个散热翅片平行间隔设置;
任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一缝隙,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缝隙并贴近所述设备舱安装有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
或者,
所述多个翅片包括:多组散热翅片和多个换热翅片,每组散热翅片包括多个散热翅片;
所述多个换热翅片,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设备舱与任两组散热翅片的间隔处对应的表面;任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二缝隙;
任两组散热翅片间隔平行设置;任一组散热翅片中任两个相邻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一缝隙;
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缝隙并贴近所述设备舱安装有所述换热翅片的表面,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一缝隙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缝隙内,设置有褶皱换热板,且所述褶皱换热板与所述设备舱的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缝隙内,设置有褶皱换热板,且所述褶皱换热板与所述设备舱的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单元包括:
内部形成有空腔的壳体,所述壳体还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导通的第一入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将所述空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导通,所述送风口与所述输风管道连接;
第一气体驱动装置、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蓄能模块,依次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所述蓄能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经所述第一入风口向所述空腔输入外界自然风,并经所述送风口向所述输风管道输出所述温控风源;以及用于在输入的外界自然风与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对输入的所述自然风和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温控风源为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或经热交换处理后的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模块包括:
PCM容器,所述PCM容器的表面为绝热层,且所述PCM容器内设置有PCM;
热管;所述热管部分伸入所述PCM容器内且与所述PCM接触;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开设有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位置,与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还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源线和数据线,分别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所述输风管道、所述电源线和所述数据线布设在同一通信管道内。
9.一种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部形成有空腔的壳体,所述壳体还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导通的第一入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将所述空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导通,所述送风口与外部输风管道连接;
第一气体驱动装置、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蓄能模块,依次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和所述蓄能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经所述第一入风口向所述空腔输入外界自然风,并经所述送风口向所述输风管道输出所述温控风源;以及用于在输入的外界自然风与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之间的温差,超出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运行,以对输入的所述自然风和所述蓄能模块提供的蓄热源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温控风源为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或经热交换处理后的所述输入的外界自然风;
其中,所述蓄能模块包括:
PCM容器,所述PCM容器的表面为绝热层,且所述PCM容器内设置有PCM;
热管,所述热管部分伸入所述PCM容器内且与所述PCM接触;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气体驱动装置相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开设有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位置,与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露出所述PCM容器的部分还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片。
CN201210064777.5A 2012-03-13 2012-03-13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3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4777.5A CN102612303B (zh) 2012-03-13 2012-03-13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PCT/CN2012/088039 WO2013135093A1 (zh) 2012-03-13 2012-12-31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4777.5A CN102612303B (zh) 2012-03-13 2012-03-13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303A CN102612303A (zh) 2012-07-25
CN102612303B true CN102612303B (zh) 2014-11-05

Family

ID=4652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477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303B (zh) 2012-03-13 2012-03-13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12303B (zh)
WO (1) WO20131350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0729A1 (ko) * 2016-08-08 2018-02-15 신현철 확장성과 유지관리가 용이한 통신용 모듈장치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303B (zh) * 2012-03-13 2014-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CN204014373U (zh) * 2014-03-28 2014-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讯设备的散热装置
CN105407685B (zh) * 2014-08-21 2017-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产品和基站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5781A (zh) * 1998-02-03 2001-05-1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方法和装置
CN1757275A (zh) * 2003-03-04 2006-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08047656A (ja) * 2006-08-12 2008-02-28 Seizo Akiyama 一体型液冷装置
CN101217858A (zh) * 2008-01-09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的散热方法和系统
CN201897166U (zh) * 2010-11-01 2011-07-13 安徽众和达光电有限公司 带散热系统装置的led路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303B (zh) * 2012-03-13 2014-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5781A (zh) * 1998-02-03 2001-05-1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方法和装置
CN1757275A (zh) * 2003-03-04 2006-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08047656A (ja) * 2006-08-12 2008-02-28 Seizo Akiyama 一体型液冷装置
CN101217858A (zh) * 2008-01-09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的散热方法和系统
CN201897166U (zh) * 2010-11-01 2011-07-13 安徽众和达光电有限公司 带散热系统装置的led路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0729A1 (ko) * 2016-08-08 2018-02-15 신현철 확장성과 유지관리가 용이한 통신용 모듈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5093A1 (zh) 2013-09-19
CN102612303A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408B (zh) 数据中心的可变流量计算机冷却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KR101452412B1 (ko) 단일 고온 용융염 열저장탱크를 이용한 태양열 발전 시스템
EP2573389B1 (en) Cooling and clima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wind turbine
CN102612303B (zh) 无线通讯模块的散热系统和温控单元
RU2009139756A (ru)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и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температуры агрегатов силовой установки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14142121B (zh) 储能系统
US20240357776A1 (en) Data center
US20110168233A1 (en) Solar panel heat-dissipating device and related solar panel module
Taghavi et al.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a high power, medium frequency, and medium voltage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CN108302796A (zh) 吸热器以及吸热器的运行方法
CN116221044A (zh) 一种耦合直升机平台的风电机舱散热装置
CN101137281B (zh) 一种双齿散热片、以其为散热装置的户外柜及其散热方法
CN113364027B (zh)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系统
CN102609063B (zh) 双面封闭循环式高效冷却装置
CN115397185A (zh) 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设备
CN108153352A (zh) 用于电气柜的冷却装置、系统、方法以及风力发电机
WO2023231943A1 (zh) 一种中高压直挂式储能液冷系统
CN113793999B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
CN215120147U (zh) 储能电站
CN109195428A (zh) 一种井下电气高效集中散热器
CN114156249A (zh) 相变冷却的igbt模块
CN112954936A (zh) 储能集装箱、风电储能系统和多能互补能源站
CN201781375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集中水冷却装置
CN207398654U (zh) 一种新型预装式变电箱
CN22003818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双路燃气调压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