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12207A -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207A
CN102612207A CN2012100172583A CN201210017258A CN102612207A CN 102612207 A CN102612207 A CN 102612207A CN 2012100172583 A CN2012100172583 A CN 2012100172583A CN 201210017258 A CN201210017258 A CN 201210017258A CN 102612207 A CN102612207 A CN 102612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circuit
connecting portion
illuminating lamp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72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直子
久保田洋
鎌田征彦
寺坂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2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5B41/285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lamps or circuits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H05B41/2851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lamps or circuits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circuit against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45Current stabilisation; Maintaining constant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20Responsive to malfunctions or to light source life; for protection
    • H05B47/2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ver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55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7Converter circuits
    • H05B45/3725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SMPS]
    • H05B45/38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SMPS] using boost topology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该点灯装置使如下的情况减少,该情况是指因照明灯与点灯电路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温度异常地上升或产生电弧放电。点灯装置包括点灯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点灯电路包括连接着照明灯的输出端,并且借由直流电力来使照明灯点灯。控制电路对点灯电路进行控制,使得在照明灯的全光点灯过程中,照明灯与点灯电路的输出端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所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该规定值被设定为8W以下。

Description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该点灯装置借由直流电源来使照明灯点灯。
背景技术
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照明灯借由直流电力来点灯。无论照明灯的种类如何,为了借由直流电源来使照明灯点灯,使用直流电源点灯电路。
另一方面,若照明灯与点灯电路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变大,例如,若照明灯的灯口与点灯电路的灯座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变大,则在照明灯的点灯过程中,连接部位的温度有可能会异常地上升。若连接部位的温度异常地上升,则在连接部位周边由塑料(plastic)构件等形成的情况下,塑料构件会从软化状态变成熔融状态或从软化状态发生变形,连接部位的功能有可能会被破坏。
另外,在连接部位的连接已松脱的状态下,容易产生电弧放电。在利用直流电力来点灯的情况下,一旦产生电弧放电,则该电弧放电有可能会持续。而且,若产生电弧放电,则连接部位的温度会异常地上升,有可能会引起与由接触电阻引起的异常温度上升相同的故障。
因此,可配设安全电路,该安全电路在连接部位的温度异常地上升或产生电弧放电时,使照明灯熄灭或使光输出减少。例如,在将包括LED的照明灯连接于定电流控制的点灯电路,使该照明灯点灯的情况下,当伴随如负载电路中的各连接部的装脱、接触不良、断线或者LED的引线接合(wire bonding)的开放之类的开路模式(open mode)故障等,在点灯电路或负载电路中产生电弧放电时,点灯电路的输出电压会上升,因此,可设置控制部,该控制部当借由对所述输出电压进行检测而检测出电弧放电时,在规定时间内使直流输出电流减少。
另外,对于电接点对处的离解时的电弧特性而言,在铜电接点对的情况下,可获得与由Holm提出的最小电弧电压Vm=13V、最小电弧电流Im=0.43A相等的结果。若不满足所述条件,则可抑制电弧放电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01010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社团法人电子信息通信学会发行“电子信息通信学会技术研究报告”R2000-36,EMD2000-89(2001-2)第7页~第12页
发明内容
即使照明灯与点灯电路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变大,只要能够进行抑制,使得温度不会随着接触电阻变大而异常地上升,或不会随着接触电阻变大而产生电弧放电,则可阻止出现如下的情况,该情况是指连接部位周边的塑料构件等从软化状态变成熔融状态或从软化状态发生变形,使连接部位的功能受到破坏。然而,以往无法应对所述情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以提供如下的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为目的,该点灯装置避免如下的情况,该情况是指因照明灯与点灯电路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增加,温度异常地上升或产生电弧放电,从而产生故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点灯装置包括点灯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点灯电路包括连接着照明灯的输出端,并且借由直流电力来使照明灯点灯。控制电路对点灯电路进行控制,使得在照明灯的全光点灯过程中,照明灯与点灯电路的输出端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所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该规定值被设定为8W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使当点灯电路的输出端与照明灯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大时,接触部位所消耗的电力也少,因此,可使如下的可能性减少,该可能性是指连接部位的温度异常地上升,连接部位周边的塑料构件等从软化状态变成熔融状态或从软化状态发生变形,使连接部位的功能受到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方块图;
图2是对所述照明装置的连接部位的等效电路进行说明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对所述照明装置的点灯时的连接部位的电压与电力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电路图。
符号的说明
10......照明装置
11......点灯装置
AC......交流电源
BUC......升压斩波器电路
C1......电容器
C2......平滑电容器
C3......输出电容器
CC......控制电路
CC1、CC2......控制电路
CMC......共模扼流圈
CONV......DC-DC转换器
D1、D2......二极管
DB......电桥形全波整流电路
DC......直流输入电源
DM......调光信号产生电路
DOC......点灯电路
11、12......输出线
IB......连接线
L1、L2......电感器
LD......电力消耗检测单元/电力消耗检测电路
led......LED
LS、LS1......照明灯
NF......噪声滤波器电路
P......连接管脚
Q1、Q2......切换元件
R1、R2、R3、R4、R5......电阻器
R3......电流检测用的电阻器/电阻器
RC......连接部位
RC1......第一连接部位/连接部位
RC2......第二连接部位/连接部位
RC3......第三连接部位/连接部位
RC4......第四连接部位/连接部位
ST......运算式或数据表
t1、t2......输入端/输入端子
TB......受电端
TB1、TB2......灯口
TBR1、TBR2......端子台
TS......输出端
TS11、TS21......第一灯座
TS12、TS22......第二灯座
VD......分压电路
ΔV......增加输出电压
ΔW......电力消耗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来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照明灯LS与点灯装置11,该点灯装置11具有点灯电路DOC以及控制电路CC。
首先,对照明灯LS进行说明。照明灯LS只要是可利用直流来点灯的灯,则其他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允许所述照明灯LS为使用有LED、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OEL)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灯,而且允许所述照明灯LS为荧光灯及白炽灯泡等的已知的各种灯。在LED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所需的光量,所述照明灯LS包括多个LED。在此情况下,多个LED可形成串联连接的电路或串并联电路。然而,照明灯LS也可包含单一的LED。
另外,为了连接于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端TS,允许照明灯LS包括受电端TB。该受电端TB优选呈灯口的形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再者,灯口可适当地采用已知的各种构成。总之,只要为用以连接于输出端TS的构成,则其他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呈从照明灯LS的本体经由导电线而导出的连接器等的形式。另外,受电端TB也可为连接导体本身。
此外,允许照明灯LS的形态多种多样。例如,可设为呈在两端设置有灯口的直管状或如白炽灯泡那样的在一端设置有螺纹灯口的单灯口形状等的形态。
而且,可将所期望的数量的照明灯LS串联及/或并联地连接于点灯电路DOC。再者,当进行并联连接时,优选使定电流电路介于各个并联电路之间,以使流入至各个并联电路的负载电流变得均等。
接着,对点灯电路DOC进行说明。点灯电路DOC为如下的电路,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交流电源AC,并且包括连接着照明灯LS的输出端TS,经由该输出端TS而将直流电力供给至照明灯LS,使该照明灯LS点灯。以适合于照明灯LS的受电端TB的方式,构成输出端TS即可,其他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所述输出端TS优选呈灯座的形式,但当照明灯LS的受电端TB呈连接器的形式时,允许所述输出端TS呈连接器支承件的形式。另外,当受电端TB呈连接导体的形式时,所述输出端TS也可呈容纳着连接导体的端子台等的形式。
另外,点灯电路DOC可采用DC-DC转换器等的已知的电压转换的电路构成。例如各种斩波器(chopper)的转换效率高,且易于控制,因此,可较佳地作为DC-DC转换器。该DC-DC转换器包括直流输入电源以及直流电压转换部,且一般而言,将输入直流电压转换为不同电压的直流电压。接着,将直流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电压施加至照明灯LS。而且,对直流电压转换部进行控制,借此,也可使照明灯LS以所期望的水平(level)调光点灯。
当以DC-DC转换器为主体来构成点灯电路DOC时,可以一对一的关系来配设直流输入电源以及直流电压转换部。另外,也可共用直流输入电源,以成为一对多的关系的方式来配设多个直流电压转换部,将直流输入电源并联地供给至多个直流电压转换部。再者,在后者的情况下,可根据期望来将各直流电压转换部配设在与照明灯LS相邻接的位置,且将共用的直流输入电源配设在远离照明灯LS的位置。
而且,对于点灯电路DOC而言,为了容易地借由控制电路CC来进行控制,以使连接部位RC所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特性较佳为定电流特性或定电力特性,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允许将复合特性给予所述点灯电路DOC,使得在照明灯LS的点灯电力低的区域中,换句话说,在深调光区域中进行定电压控制,在其他区域中进行定电流控制。
而且,为了使照明灯LS的动作状态发生变化,点灯电路DOC可根据控制信号来使点灯电路DOC的输出可变,借此,使供给至照明灯LS的直流电力发生变化。即,可根据调光信号来使照明灯LS调光点灯。
接着,对连接部位RC进行说明。连接部位RC包含: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端TS、与连接于该输出端TS的照明灯LS的受电端TB。而且,如图2的等效电路所示,在输出端TS与照明灯LS的受电端TB之间的连接部位RC处,形成有可变接触电阻Rc。关于所述意思,连接部位RC直接是指连接状态的受电端TB以及输出端TS本身,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避免伴随接触电阻Rc而产生故障这一宗旨,连接部位RC为如下的概念,该概念也包含连接于所述构件的输入侧及输出侧的各导体的连接部即由导体形成的连接部。
接着,对控制电路CC进行说明。控制电路CC是如下的电路,该电路对点灯电路DOC进行控制,使得在照明灯LS的全光点灯过程中,因照明灯LS的受电端TB与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端TS的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而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规定值被设定为8W以下。然而,为了使产生故障的风险(risk)进一步减小,优选将规定值设定为7W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点灯电路DOC进行控制,使得在照明灯LS的全光点灯过程中,因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而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借此,即使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变大,也可有效果地抑制或避免如下的情况,该情况是指连接部位周边的塑料构件等从软化状态变成熔融状态或从软化状态发生变形,使连接部位的功能受到破坏。再者,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直接会对连接部位RC的导电性连接的好坏产生影响。即,当接触电阻大时,导电性连接不充分,例如意味着连接松弛。在不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有可能因在照明灯LS的点灯过程中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连接部位RC的连接松脱,从而容易产生电弧放电。另外,即使当连接部位RC的连接未松脱时,由于流动有负载电流,因此,会因接触电阻而产生电力消耗。结果,连接部位RC的温度异常地上升,从而有可能容易产生冒烟、起火或周边的塑料构件的变形等的故障。
若由接触电阻引起的电力消耗变大且超过规定值,则容易产生电弧放电,并且在照明灯LS的点灯过程中,连接部位RC的发热量变大,从而连接部位RC的温度有可能容易异常地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不超过规定值的方式来对点灯电路DOC进行控制,但允许该控制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以如下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当在照明灯LS的全光点灯过程中,因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而产生的电力消耗欲超过规定值时,使点灯电路DOC的输出减少,或使点灯电路DOC的输出停止。另外,也能够以在照明灯LS的点灯过程中不超过规定值的方式,对点灯电路DOC的输出进行连续反馈控制。在后者的形式的控制的情况下,连接部位RC的电力消耗总是处于规定值内,因此,即使光输出根据电力消耗的变动而稍微变动,也可连续地使照明灯LS点灯。
另外,为了容易地进行如下的控制,可配设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该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对由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引起的电力消耗进行检测,所述控制使由接触电阻引起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可直接地对连接部位RC的电压降(voltage drop)或电力消耗进行检测,此外,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也可为间接性的检测电路,该间接性的检测电路对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力、以及与输出电压或输出电力相对应的电量进行检测。总之,可根据点灯电路DOC的控制特性来对有效电量进行检测。
例如,在点灯电路DOC具有定电流控制特性的情况下,由于全光点灯时的负载电流已知,并且负载电流固定地受到控制,因此,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电压主要是负载电压与由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产生的电压降之和,由于负载电压已知,因此,只要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则可间接地借由运算来求出连接部位RC的电力消耗。再者,在此情况下,代替输出电压,也可对输出电力进行检测。
当使用有定电流控制的点灯电路DOC,且如上所述,间接地对连接部位RC的电力消耗进行检测时,即使当照明灯LS内产生了开路模式故障时,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电压也会上升,因此,可利用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来对该输出电压进行检测。接着,能够以如下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借由控制电路CC来使点灯电路DOC的输出减少,或使点灯电路DOC的输出停止,从而进行安全动作。因此,可使如下的电路兼作为产生开路模式故障时的安全电路,所述电路进行控制,使得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所消耗的电力不会超过规定值。
另外,如图1所示,优选主要使用数字器件(digital device)例如微电脑(microcomputer)构成控制电路CC,但也可根据期望而使用模拟(analog)电路。再者,图中的符号ST为运算式或数据表(data table),将与调光信号水平相对应的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电压的最大值数据予以输出且进行控制。总之,在本形态中,控制电路CC的主要部分包含数字器件,且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以及存储器(memory),借由软件性构成以能够进行可变控制即调光控制的方式来构成照明灯LS。
接着,说明对照明灯LS进行调光等进行可变控制时的形式。即,点灯电路DOC根据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例如根据调光信号产生电路DM所产生的调光信号来使负载电流的大小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将控制信号输入至控制电路CC,使用运算式或数据表ST来进行运算以决定控制量,接着对点灯电路DOC进行控制,借此来进行调光控制。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只要包括以上已说明的照明灯LS、点灯电路DOC以及控制电路CC,则其他构成任意,而且该照明装置10的用途一般是为了照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照明装置10除了包含照明灯LS、点灯电路DOC以及控制电路CC以外,为了对这些构件进行支撑等的目的,还包含照明装置本体。
接着,参照图3至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与图1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且将说明予以省略。
参照图3以及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照明灯LS呈直管状,在省略了图示的直管状的外管内,分散地配置有串联连接的多个LED,形成于两端的受电端TB构成管脚形灯口。
点灯电路DOC包括:输入端t1、t2、输出端TS、TS、噪声滤波器(noisefilter)电路NF、直流输入电源DC、DC-DC转换器CONV以及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
将交流电源AC连接于输入端t1、t2。
输出端TS、TS分别构成灯座,照明灯LS的两端的构成管脚形灯口的受电端TB、TB连接于输出端TS、TS。
噪声滤波器电路NF防止从电源线侵入的噪声(noise)所引起的误动作,并且防止点灯电路DOC内产生的噪声向电源线泄漏。而且,所述噪声滤波器电路的一端连接于输入端t1、t2,并且另一端连接于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入端。
另外,噪声滤波器电路NF的具体的电路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可适当地选用已知的各种噪声滤波器电路。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噪声滤波器电路NF包括电容器C1以及共模扼流圈(common mode choke coil)CMC。而且,电容器C1连接在输入端子t1、t2之间。共模扼流圈CMC在电容器C1以及直流输入电源DC之间,分别串联地插入至一对线路。
直流输入电源DC只要包括如下的电路,则其他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所述电路将来自交流电源AC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该直流电力作为后段的电路要素即DC-DC转换器CONV的输入,供给至该DC-DC转换器CONV。而且,输入端连接于噪声滤波器电路NF的输出端。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电源DC包括: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以及平滑化电路。使用电桥(bridge)形全波整流电路DB作为整流电路。另外,设置有升压斩波器电路BUC作为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以及平滑化电路。再者,在以上的构成中,电桥形全波整流电路DB的交流输入端成为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入端。
升压斩波器电路BUC的电感器L1及切换元件Q1的串联电路连接在电桥形全波整流电路DB的直流输出端之间,并且二极管D1及平滑电容器C2的串联电路并联地连接于切换元件Q1。而且,平滑电容器C2的两端之间成为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出端。
另外,包含电阻器R1及电阻器R2的串联电路的分压电路VD与平滑电容器C2并联地连接,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出电压经分压之后,反馈输入至控制电路CC1。控制电路CC1将驱动信号供给至切换元件Q1的控制端子,对该切换元件Q1的切换进行控制,从而以将直流输入电源DC对于交流电源AC的功率因数予以改善的方式,对切换元件Q1进行控制。再者,例如使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Transistor,MOSFET)作为切换元件Q1,栅极驱动信号电压从控制电路CC1施加至所述切换元件Q1的栅极(gate)端子。
接着,简单地地直流输入电源DC中的电路动作进行说明。切换元件Q1接通之后,线性地增加的增加电流从直流输入电源DC流入至电感器L1,电磁能(electromagnetic energy)被积存于电感器L1。另外,若平滑电容器C2的端子电压达到规定值,则控制电路CC1使切换元件Q1断开。借此,积存于电感器L1的电磁能被放出,线性地减少的减少电流在电感器L1、二极管D1、平滑电容器C2以及电桥形全波整流电路DB的电路内流动。将以上的电路动作予以重复,借此,产生如下的直流电压且从直流输入电源DC输出,所述直流电压在平滑电容器C2的两端即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出端之间经平滑化且升压之后,变得高于交流电压,并且受到定电压控制。
另外,DC-DC转换器CONV将直流输入电源DC所供给的直流电力予以输入,接着将输入的直流电力的电压转换为所期望的电压并予以输出,使照明灯LS点灯,其他构成并无特别的限定。再者,DC-DC转换器电路CONV是将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不同电压的直流电力且也被称为电力整流器(power rectifier)的转换装置,且除了包含各种斩波器之外,还包含逆向转换器(flyback converter)、正向转换器(forward converter)以及切换调节器(switching regulator)等。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DC-DC转换器CONV包含降压斩波器。切换元件Q2、电感器L2以及输出电容器C3的串联电路连接于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出端,即,连接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升压斩波器的输出端。
另外,二极管D2及输出电容器C3的串联电路并联地连接于电感器L2,从而借由所述构件来形成闭合电路。而且,输出端TS、TS经由电流检测用的电阻器R3而连接于输出电容器C3的两端,借此,构成降压斩波器。借由控制电路CC2来对切换元件Q2的接通、断开进行控制。电流检测用的电阻器R3的电压经控制而输入至控制电路CC2,对切换元件Q2的断开进行控制。借此,DC-DC转换器CONV对照明灯LS进行定电流控制。
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包括电压分割电路,该电压分割电路包含电阻器R4、R5,所述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连接于DC-DC转换器CONV的一对输出端TS、TS之间,对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电压进行侦测。
接着,简单地对包含降压斩波器的DC-DC转换器CONV的电路动作进行说明。切换元件Q2接通之后,线性的增加电流从直流输入电源DC的输出端经由切换元件Q2而流入至电感器L2,电磁能被积存于电感器L2。而且,当根据电阻器R3的电压而检测出的增加电流达到规定值时,控制电路CC2使切换元件Q2断开。切换元件Q2断开之后,积存于电感器L2的电磁能被放出,线性的减少电流流动。减少电流变为0之后,控制电路CC2再次使切换元件Q2接通。然后,重复所述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对点灯电路DC的输出电压的增加进行监视,借此,对由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Rc引起的电力消耗ΔW进行检测。接着,对电力消耗检测电路LD所侦测出的增加输出电压ΔV进行控制并输入至控制电路CC2。控制电路CC2以不使侦测出的增加输出电压ΔV超过规定值例如20V的方式,对DC-DC转换器CONV进行控制,从而使点灯电路DOC进行安全动作。
接着,参照图4,对根据照明灯LS的点灯状态而发生变化的ΔV、与由接触电阻Rc引起的电力消耗ΔW的关系进行说明。在图4中,横轴表示ΔV,纵轴表示ΔW,曲线图中的“全光”表示照明灯LS的全光点灯时的关系,曲线图中的“调光上限侧”表示照明灯LS的上限侧的调光点灯时的关系,曲线图中的“调光下限侧”表示照明灯LS的下限侧的调光点灯时的关系。再者,全光点灯时的负载电流为0.35A。
根据图4可理解:在照明灯LS全光点灯的情况下,当ΔV为20V时,由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Rc引起的电力消耗ΔW为7W。因此,在将规定值设为7W的情况下,当ΔV达到20V时,只要对控制电路CC2进行控制,使点灯电路DOC进行安全动作,则不会使由连接部位RC的接触电阻Rc引起的电力消耗ΔW(调光时的规定值)超过7W,因此,可避免产生所述故障。再者,在调光点灯的情况下,在包含上限侧及下限侧的全调光区域中,当ΔV达到20V时,可进行安全动作。如此,在调光的整个范围中,将设定为全光点灯时的ΔW的阈值的ΔV的值用作阈值,借此,在全部的点灯区域中,可防止在连接部位RC产生故障。
接着,参照图5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2个照明灯LS1、LS2串联地连接于点灯电路DOC的输出端TS。所述照明灯LS1、LS2均呈相同的构造,在管状的外管的内部收纳有串联连接的多个LEDled,且在两端包括作为受电端的一对灯口TB1、TB2。另外,灯口TB1、TB2分别包括连接管脚P。
相对于此,在单一的点灯电路DOC中,对应于2个照明灯LS1、LS2,配设有2组第一灯座TS11及第二灯座TS12以及第一灯座TS21及第二灯座TS22。而且,在图5中,一组的第一灯座TS11经由端子台TBR1而连接于点灯电路DOC的上侧的输出线11。另外,在图中,另一组的第二灯座TS22经由端子台TBR2而连接于点灯电路DOC的下侧的输出线12。一组的第二灯座TS12经由端子台TBR1而连接于连接线IB的一端。另一组的第一灯座TS21经由端子台TBR2而连接于连接线IB的另一端。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点灯电路DOC的图中,上侧的输出线11串联地经由一个端子台TBR1、一组的第一灯座TS1、一个照明灯LS1、一组的第二灯座TS12、一个端子台TBR1、连接线IB、另一个端子台TBR2、另一组的第一灯座TS21、另一个照明灯LS、另一组的第二灯座TS22以及另一个端子台TBR2,连接于点灯电路DOC的图中的下侧的输出线12,从而形成一对照明灯LS1及照明灯LS2的串联点灯电路。
在以上的连接形式中,一组的第一灯座TS11以及一个照明灯LS1的一个灯口TB1形成第一连接部位RC1,一组的第二灯座TS12以及一个照明灯LS1的另一个灯口TB2形成第二连接部位RC2,另一组的第一灯座TS21以及另一个照明灯LS2的一个灯口TB1形成第三连接部位RC3,另一组的第二灯座TS22以及另一个照明灯LS2的另一个灯口TB2形成第四连接部位RC4,并且各连接部位RC1~连接部位RC4彼此串联地连接。
因此,点灯电路DOC进行控制,使得无论连接于一对输出线11、12之间的一对照明灯LS1、LS2为何种串联数及内部构成,由这些照明灯形成的各连接部位RC1~连接部位RC4整体的接触电阻Rc所产生的电力消耗ΔW均不会超过规定值,因此,在2灯串联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照明灯LS而言,规定值的1/2成为控制的阈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每一个灯的由接触电阻引起的电力消耗为1/2的方式来进行控制,照明装置的电路效率提高。另外,在多个照明灯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可容易地理解:每一个灯的由接触电阻引起的电力消耗为1/(灯数)。
已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被提示的实施方式,并非想要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且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以及变更。所述实施方式或其变形皆属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点灯电路,包括连接着照明灯的输出端,并且借由直流电力来使所述照明灯点灯;以及
控制电路,对所述点灯电路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照明灯的全光点灯过程中,所述照明灯与所述点灯电路的输出端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所产生的电力消耗不会超过规定值,该规定值被设定为8W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灯电路具有定电流控制特性;
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点灯电路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照明灯进行调光控制,并且在调光控制中进行设定,使得所述点灯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照明灯的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所产生的电力消耗的调光时的规定值,在所述全光点灯过程中不会超过设定的所述规定值,且以不超过所述设定的调光时的规定值的方式,对所述点灯电路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电力消耗进行检测的电力消耗检测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点灯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电力消耗检测电路所检测的消耗电力不会超过所述规定值。
4.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照明灯、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灯装置。
CN2012100172583A 2011-01-21 2012-01-19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Pending CN1026122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1391A JP2012155863A (ja) 2011-01-21 2011-01-21 直流点灯照明装置
JP2011-011391 2011-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207A true CN102612207A (zh) 2012-07-25

Family

ID=45491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72583A Pending CN102612207A (zh) 2011-01-21 2012-01-19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87870A1 (zh)
EP (1) EP2480050A2 (zh)
JP (1) JP2012155863A (zh)
CN (1) CN1026122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7227A (zh) * 2016-02-01 2017-08-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缩短消除电弧所需时间的电源、点亮和照明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05746A1 (de) * 2014-03-27 2015-10-01 Tridonic Gmbh & Co Kg Betriebsgerät für Leuchtmittel zur Übertragung von Informationen
EP3136773B1 (en) * 2014-05-12 2019-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ector of base station and antenna, base station, and antenna
JP6444090B2 (ja) * 2014-08-01 2018-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整流平滑回路、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385B2 (ja) * 2015-02-17 2018-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点灯装置、照明器具
KR20170037345A (ko) * 2015-09-25 2017-04-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누설전류 보호 회로를 구비한 교류 전원 직결형 램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10100A (ja) * 2007-06-27 2009-01-15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電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1399158A (zh) * 2008-10-14 2009-04-01 冯文媛 高显色高色温金卤灯
CN201373358Y (zh) * 2009-03-11 2009-12-30 四川九洲铭伟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Led射灯
US7777430B2 (en) * 2003-09-12 2010-08-17 Terralux, Inc. Light emitting diode replacement lamp
US20100213856A1 (en) * 2009-02-24 2010-08-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method for driving power supply apparatus, light sourc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59600B1 (en) * 2001-12-19 2014-02-26 Philips Solid-State Lighting Solutions, Inc. Controlled light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JP2007027895A (ja) * 2005-07-12 2007-02-01 Rohm Co Ltd 電流電圧変換回路、それを用いた消費電力検出回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77430B2 (en) * 2003-09-12 2010-08-17 Terralux, Inc. Light emitting diode replacement lamp
JP2009010100A (ja) * 2007-06-27 2009-01-15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電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1399158A (zh) * 2008-10-14 2009-04-01 冯文媛 高显色高色温金卤灯
US20100213856A1 (en) * 2009-02-24 2010-08-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method for driving power supply apparatus, light sourc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1373358Y (zh) * 2009-03-11 2009-12-30 四川九洲铭伟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Led射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7227A (zh) * 2016-02-01 2017-08-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缩短消除电弧所需时间的电源、点亮和照明系统及方法
CN107027227B (zh) * 2016-02-01 2020-11-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缩短消除电弧所需时间的电源、点亮和照明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0050A2 (en) 2012-07-25
US20120187870A1 (en) 2012-07-26
JP2012155863A (ja)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90536U (zh) 一种兼具开路保护及可调色温与亮度功能的led驱动装置
CN104137653B (zh) Led发光设备
CN102612207A (zh)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2612206A (zh) Led驱动装置以及led照明装置
JP2009004483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駆動回路
CN102625523A (zh)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7787089B (zh) 一种led灯具调控系统
CN102625525A (zh) 照明灯点灯装置、照明装置、以及照明灯点灯方法
Chung et al. Low-cost drive circuit for AC-direct LED lamps
CN102612208B (zh)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1937651B (zh) 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
CN102625524B (zh) 点灯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US20240302006A1 (en) Boosted led string light
CN204350368U (zh) 一种自适应型led驱动电路
CN202634833U (zh) 一种led灯的调光电路
Pinto et al. Compact lamp using high-brightness LEDs
US2016011308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apable of adjusting brightness
US20200015333A1 (en) Light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lighting device
CN202503745U (zh) Led工作模式控制装置
CN201047522Y (zh) 一种led发光装置的电路结构
CN210351737U (zh) 一种led路灯驱动电路
CN202056808U (zh) Led路灯电路
JP5815387B2 (ja) Led点灯装置およびled点灯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4244492B (zh) Led工作模式控制装置
KR101597773B1 (ko) Led 조명기구의 절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