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7645A - 壁挂型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壁挂型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97645A CN102597645A CN2010800492701A CN201080049270A CN102597645A CN 102597645 A CN102597645 A CN 102597645A CN 2010800492701 A CN2010800492701 A CN 2010800492701A CN 201080049270 A CN201080049270 A CN 201080049270A CN 102597645 A CN102597645 A CN 1025976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oor unit
- wall
- space
- main body
- mounted in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收纳于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室内机(1)的主体(2)具有与要安装的侧壁面相面对的背面部(2c)和横向宽度比背面部(2c)大的进深方向中央部(2b)。作为功能部件的步进马达(25)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该内部伸出空间(33)形成于背面部(2c)的前方空间的端面与进深方向中央部(2b)的侧面之间。通过在内部伸出空间(33)配置步进马达(25),从而减少在周围成为安装作业的障碍的其他部件,容易进行步进马达(25)的安装作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特别涉及在主体内收纳功能部件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主体内具有室内侧热交换器,通过横流风扇等送风风扇将室内空气从吸入口吸入主体内,并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将调和空气从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外。而且,为了控制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一般设有调节左右方向的风向的垂直叶片和调节上下方向的风向的水平叶片。
为了调节这样吹出的空气的调和、风速/风向等,需要马达和齿轮等可动部件、用于检测环境/动作状态等以便控制可动部件的传感器、和构成控制电路的电气部件等各种功能部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壁挂型室内机中,为了减少安装于墙壁时的压迫感,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8671号公报)等记载的那样,采用如下结构:利用外壳覆盖大致长方体的主体,尽可能地减少由外壳覆盖的内部的容积。因此,在壁挂型室内机中,各种部件或材料密集地配置在狭窄的空间内,在功能部件周围也配置有各种部件。壁挂型室内机内的功能部件处于上述这种状况,所以,组装中的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困难。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收纳于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具有主体和功能部件。主体具有与要安装的侧壁面相面对的背面部、设置在背面部的前方且横向宽度比背面部大的进深方向中央部、和设置在进深方向中央部的前方的前面部。功能部件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中,该内部伸出空间形成于背面部的前方空间的端面与进深方向中央部的侧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在内部伸出空间内配置功能部件,所以,在周围成为安装作业的障碍的其他部件减少。因此,能够在周围没有障碍物的状态下进行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
第2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第1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主体具有至少形成进深中央部的侧面的盖部件。
根据本发明,当卸下盖部件时,能够简单地使功能部件露出,而且,呈现在功能部件周围没有成为障碍的其他部件的状态。因此,能够进行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和维护的区域和方向扩大。
第3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第1方面或第2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壁挂型室内机还具有安装于主体的可动面板。功能部件是用于产生驱动可动面板的动力或传递动力的驱动部件。
根据本发明,驱动部件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内,由此,不仅能够从主体的正侧面等的一个方向进行动作的确认和调节动作的作业,还能够从前方和后方等进行动作的确认和调节动作的作业。
第4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第3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驱动部件包括产生向可动面板传递的驱动力的臂驱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臂驱动马达必须注意安装成,适当地将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可动面板。因此,通过将这样要求注意安装的臂驱动马达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由此,臂驱动马达的安装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第5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第4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可动面板在停止时覆盖主体的侧面的一部分和前表面。而且,壁挂型室内机还具有面板支承臂,该面板支承臂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和/或与内部伸出空间的周围附近连续连接的接近空间中,用于支承可动面板。而且,臂驱动马达配置于面板支承臂的侧方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一起进行配置臂驱动马达和面板支承臂的作业。
第6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在第1方面~第5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壁挂型室内机具有受光部和控制受光部的控制部。受光部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和/或与内部伸出空间的周围附近连续连接的接近空间中。控制部设置在内部伸出空间和/或接近空间中,进行受光部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内部伸出空间利用受光部对红外线等光进行受光,所以,受光部能够从主体外部偏离配置,所以,难以受到主体外部的影响,并且,由于在内部伸出空间内配置有受光部和控制部,所以,容易进行受光部及其控制部的安装作业和更换作业等。
发明效果
在第1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容易。
在第2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能够卸下盖部件,所以,能够进行功能部件的安装作业和维护的区域和方向扩大,作业效率和维护作业的容易性提高。
在第3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驱动状态的确认和驱动部件的安装容易,能够缩短安装作业和维护的时间。
在第4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臂驱动马达的安装作业和维护容易。
在第5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能够集中进行2个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第6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中,针对面板支承臂的目视确认性提高,所以,安装作业和维护作业的容易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内部伸出空间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可动面板向上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8是图6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9是图6的壁挂型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的壁挂型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卸下可动面板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运转停止时的面板支承臂的周边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移动中途的面板支承臂的周边构造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运转时的面板支承臂的周边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可动面板的移动轨迹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卸下可动面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的A-A线剖视图的侧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内部伸出空间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从图16的壁挂型室内机卸下盖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22的(a)是盖部件的主视图,(b)是盖部件的右侧视图,(c)是盖部件的后视图,(d)是盖部件的左侧视图。
图23的(a)是图22的盖部件的俯视图,(b)是盖部件的仰视图,(c)是沿图22(a)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装置的概要>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连接,与室外机一起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壁挂型室内机通过传送线路而与室外机连接,与室外机成为一体来进行动作。为此,在壁挂型室内机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控制电路和电气部件的印刷布线基板等。
<壁挂型室内机的外观>
图1是运转停止状态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主视图,图2和图3示出图1的壁挂型室内机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壁挂型室内机1简称为室内机1。并且,朝向室内机1的主体2的前面2F的右侧是室内机1的左侧,朝向室内机1的主体2的前面2F的左侧是室内机1的右侧。
图1~图3所示的室内机1构成为,在具有前表面2F、左右侧面2S、背面2B、上表面2U、底面2D的主体2中设置有热交换器(图示省略)和送风机(图示省略)。关于主体2的形状,在主视图中是沿水平方向(横向)较长的长方形,在侧视图中是沿竖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在俯视图中是前表面2F与背面2B平行且侧面2S的中央沿横向大幅伸出的横长形状。在主体2的背面2B设有安装部(图示省略)。而且,在室内机1安装于壁面时,主体2的背面2B与壁面相面对。
图4是示出从室内机1的左前斜上方观察室内机1时的室内机1的轮廓的立体图。使用该图4对内部伸出空间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室内机1的主体2能够在进深方向上分为3个部分。即,主体2由与要安装的壁面相面对的背面2B附近的背面部2c、位于背面部2c前方的进深方向中央部2b、以及位于进深方向中央部2b前方的前面部2a构成。前面部2a和背面部2c是位于主体2的前表面2F和背面2B附近的极薄的空间。例如,前面部2a和背面部2c的进深从前表面2F和背面2B起为5mm左右,仅为外壳6的厚度程度。
在背面部2c前方的进深方向中央部2b具有前方空间SP1。前方空间SP1具有与背面部2c相同的高度和与背面部2c相同的横向宽度。该前方空间SP1在左右具有端面SF1、SF2。在图4中,这些端面SF1、SF2是由单点划线和双点划线这2条点划线围成的矩形的面,是与主体2的侧面2S对置的面。
进深方向中央部2b由前方空间SP1、向该前方空间SP1的左侧伸出的内部伸出空间SP2、以及向该前方空间SP1的右侧伸出的内部伸出空间SP3构成。内部伸出空间SP2是位于前方空间SP1的左端面SF1与主体2的左侧面2S之间的空间。在图4中,对该内部伸出空间SP2的上面和下面附加斜线。呈与内部伸出空间SP2对称的形状的内部伸出空间SP3形成于右端面SF2与右侧面2S之间。在这些内部伸出空间SP2、SP3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功能部件。另外,与内部伸出空间SP2、SP3接近的接近空间在后面叙述。
如图1所示,室内机1具有覆盖主体2的前表面2F的全体和侧面2S的一部分的可动面板3。该可动面板3由沿着主体2的前表面2F覆盖全体的平坦的前面部3a、以及平滑地弯曲并沿着主体2的左右的侧面2S覆盖侧面2S的一部分的侧面部3b构成。如图2所示,在俯视图中,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以圆弧状弯曲。
根据图1可知,从正面观察到的仅为可动面板3。从正面观察时,主要观察到可动面板3的平坦的前面部3a,赋予壁凸出的印象,所以,能够减轻针对位于室内的居住者的压迫感。进而,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以描绘弧的方式平滑地弯曲,所以,前面部3a与侧面部3b之间不存在棱线,与能够鲜明地看到棱线的情况相比,对居住者来说,能够使室内机1不显眼。
根据图2和图3可知,侧面部3b延伸到进深方向中央部2b的横向最宽的部位。而且,在侧面部3b后方的主体2的侧面2S形成有装饰板4。在可动面板3与装饰板4接合的部分,以在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的端部和装饰板4的端部不会出现阶梯差的方式,使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的表面和装饰板4的表面的位置一致。因此,在室内机1的主视图中,不会看到可动面板3与装饰板4的接缝。
由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和装饰板4构成的主体2的侧面2S在装饰板4的部分中,使得主体2的横向宽度逐渐减小。因此,装饰板4在俯视图中,使得主体2的左侧面2S以S字状平缓地弯曲,右侧面2S以倒S字状平缓地弯曲。
这样,进深方向中央部2b的横向宽度比背面部2c大,所以,在进深方向中央部2b的部分的侧面2S的内侧形成有内侧伸出空间。
该装饰板4安装于主体2所具有的盖部件30(参照图2)。而且,该盖部件30安装于覆盖主体2的外壳6。如图2所示,外壳6在主体2的上表面2U具有格子状的格栅6b,在该格栅6b的部分形成有第1吸入口7。
图5是从室内机1的左斜下方观察室内机1的立体图。主体2在下表面2D具有外壳6的底面。在外壳6的底面形成有吹出口9。该吹出口9不仅形成于主体2的底面2D,还形成于前表面2F,但是这点在后面叙述。为了调节从吹出口9吹出的调和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在吹出口9设有挡板10。在运转停止时,如图5所示,挡板10堵住吹出口9。而且,在挡板10堵住吹出口9的状态下,以挡板10的表面和外壳6的底面的表面成为同一面的方式,使彼此的表面位置对齐。并且,在主体2的底面2D的左侧,沿着侧面2S的形状设有直径较大的圆形的按钮开关11。通过该按钮开关11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不仅是电源的接通断开,该按钮开关11由透射红外线的材质形成,构成为能够在主体2的内部对透射过按钮开关11的红外线进行受光。并且,按钮开关11周围的环11a由透射光的材质形成,能够使设于主体2内部的发光二极管的光透射到外部。红外线的受光部和发光二极管的配置在后面叙述。
<抬高可动面板的状态的室内机的外观>
可动面板3在运转时上升到最高点,在运转停止时下降到最低点。因此,室内机1的可动面板3在最高点和最低点这2个部位静止。图6~图10示出室内机1处于运转状态、可动面板3向上方抬起的状态。图6是室内机1的主视图,图7是室内机1的侧视图,图8是室内机1的俯视图,图9是从室内机1的前方左斜上方观察室内机1的立体图,图10是从室内机1的后方左斜上方观察室内机1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可动面板3移动到最高点,由此,成为从正面能够看到形成于外壳6下方的第1开口部9a的状态。图5所示的之前说明的吹出口9由该第1开口部9a、以及形成于外壳6的底面但能够利用挡板10覆盖的第2开口部9b构成。这些第1开口部9a和第2开口部9b连接而设于主体2内,作为朝向斜下方的吹出通路(图示省略)的出口。在图6中,利用挡板10封闭第2开口部9b,但是,在图9中,挡板10旋转而位于吹出通路内,所以第2开口部9b打开。在运转时,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上升到第1开口部9a的上边位置的上方,以使得至少打开第1开口部9a。
并且,在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位于第1开口部9a的上边的上方的状态下,设于外壳6的前表面6a的人检测传感器12露出,成为能够进行人检测的状态。
在可动面板3向上方移动时,下端部3c前后移动的距离少,上端部3d向前方移动的距离变长。因此,如图7所示,从侧面观察时,上端部3d移动到下端部3c的前方,可动面板3向前方倾斜。由此,在可动面板3的背面3e与外壳6的前表面6a之间形成有开口部13。在图6和图9中,被可动面板3遮挡而无法看到,但是,在外壳6的前表面6a设有第2吸入口。通过形成开口部13,能够从设于外壳6的前表面6a的第2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另外,第2吸入口如后述的图16所示。
这样,如漏斗那样从上部较宽的开口部13朝向下方吸入室内空气,所以,在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的附近夹着可动面板3产生从第2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流和从吹出口9吹出的调和空气流。因此,当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与外壳6的前表面6a之间的间隙较大时,调和空气被引入室内空气流中,相反地,流过可动面板3的背面侧的室内空气被引入调和空气流中,成为发生产生结露等不良情况的原因。因此,在可动面板3到达最高点时,进行将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拉到外壳6的前表面6a侧的动作。
并且,由于同样的理由,不优选通过可动面板3的变形而在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与外壳6的前表面6a之间产生间隙。可动面板3使用塑料、或贴合铝和塑料而构成的材料等的刚性较高且较轻的材料。但是,为了防止产生这种间隙,仅构成可动面板3的板状部件的刚性是不充分的,所以,进而,以提高刚性为目的,如图8和图10所示,将不锈钢制的中空金属棒14等安装于可动面板3的前面部3a的里侧。
<可动面板的支承>
如图8和图10所示,可动面板3由形成有齿条齿轮的面板支承臂15支承。通过从后述的步进马达向齿条齿轮传递驱动力,来使面板支承臂15移动。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为了对室内机1赋予优良的外观,构成为不仅覆盖主体2的前表面2F的全体、还覆盖主体2的侧面2S的一部分的可动面板3较重。而且,为了从第2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对所允许的变形量进行限制,所以,要求较高的刚性,可动面板3存在自重进一步增加的倾向。而且,不仅使可动面板3上下滑动,还要求复杂的动作,所以,对面板支承臂15等的可动面板3的支承部件施加的负担增大。
图11示出取下可动面板3后的室内机1的侧视图。图11所示的状态是从可动面板3在最高点静止的图7的状态起、从面板支承臂15卸下可动面板3的状态。
在图12、图13和图14中,为了说明面板支承臂15的构造和动作,抽出包括面板支承臂15及其周边部件的部分进行示出。图12示出运转停止时、即可动面板3位于最低点的状态(关闭的状态),图14示出运转时、即可动面板3位于最高点的状态(打开的状态)。而且,图13示出从图12的状态朝向图14的状态的转移中途、或者相反从图14的状态朝向图12的状态的转移中途的状态。
图12~图14所示的可动面板3具有铝板3m和塑料板3n的贴合构造。在该塑料板3n的背面侧设有用于与面板支承臂15连结的第1连结部16a和第2连结部16b。设于可动面板3的上端部3d附近的第1连结部16a与设于面板支承臂15的上部的开口部15a连结。另一方面,第2连结部16b以可动面板3的下端部3c为基准设于可动面板3的高度的大约四分之一的高度的部位。该第2连结部16b与设于面板支承臂15下部的连结部15b连结。可动面板3和面板支承臂15构成为,通过进行上述连结或解除上述连结而能够进行装卸。
面板支承臂15由越往上部宽度越窄的近似三角板的板状部件构成,形成有以相对于与可动面板3紧密贴合的边15c具有相同角度的方式形成的长孔状的第1滑动开口15d和第2滑动开口15e。并且,在离边15c最远的面板支承臂15的顶点安装有辊15f。
该面板支承臂15收纳于结合2张板状部件而构成的薄壳体17。在构成该薄壳体17的一个板状部件18,通过小螺钉紧固有以能够在第1滑动开口15d滑动的方式嵌入第1滑动开口15d内的圆柱状的第1支承部件20a、以及以能够在第2滑动开口15e滑动的方式嵌入第2滑动开口15e内的圆柱状的第2支承部件20b。而且,在板状部件18的周围形成有供辊15f抵接并进行移动的引导部18a。
该引导部18a包括直线状延伸的引导壁18a1和与引导壁18a1的上部连续的凹部18a2。相对于使引导壁18a1延长得到的直线,凹部18a2位于比边15c更远的部位。并且,第2滑动开口15e由较长的上部开口15e1和非常短的下部开口15e2构成。上部开口15e1以越往上方越接近边15c的方式延伸,与此相对,下部开口15e2以越往上方越远离边15c方式延伸。
引导部18a具有凹部18a2,第2滑动开口15e具有下部开口15e2,所以,可动面板3进行复杂的移动。第2支承部件20b以从上向下的方式在第2滑动开口15e的上部开口15e1滑动时,可动面板3向上方移动、且可动面板3的上端部3d从外壳6的前表面6a大幅偏离,另一方面,下端部3c从前表面6a稍微偏离。而且,第2支承部件20b进入下部开口15e2时,辊15f进入凹部18a2。此时,面板支承臂15以第1支承部件20a为中心转动并移动,可动面板3的上端部3d进行进一步从外壳6的前表面6a大幅偏离的移动,另一方面,相反地,下端部3c进行接近前表面6a的移动。图15示出该可动面板3的移动轨迹。
该面板支承臂15进行通过从图12~图14所示的被驱动齿轮21向面板支承臂15的齿条齿轮传递驱动力而移动的动作。从与后述的步进马达的驱动轴连结的驱动齿轮22向被驱动齿轮21传递动力。这些被驱动齿轮21和驱动齿轮22安装于薄壳体17内部,被驱动齿轮21与面板支承臂15的齿条齿轮啮合。
在周围密集地存在其他部件时,将上述较重的可动面板3和进行复杂移动的面板支承臂15安装成适当进行动作的作业难以进行。因此,在室内机1中,面板支承臂15等部件设于主体2的进深方向中央部2b的内部伸出空间。
<面板支承臂15的设置场所>
接着,对使用图12~图14说明的面板支承臂15及其周围部件的设置场所进行说明。图16和图17示出卸下室内机1的可动面板3的状态。图16是室内机1的主视图,图17是室内机1的俯视图。
如图16所示,第2吸入口27设于外壳6的前表面6a。第2吸入口27与第1吸入口7同样,稍微靠主体2的右侧。由此可知,关于可动面板3从被吸入第2吸入口27的室内空气承受的力,在主体2的右侧稍大。即使在对可动面板3施加的力左右不同的情况下,利用左右设置的面板支承臂15进行支承的位置也不可以偏移。因此,面板支承臂15的安装是很重要的。
面板支承臂15配置在与图16所示的伸出区域2d、2e对应的位置。在主视图中,该伸出区域2d、2e的位置与可动面板3的侧面部3b的位置重叠。在伸出区域2d、2e安装有盖部件30,主体2呈以盖部件30的量从外壳6向横向伸出的形状。该盖部件30通过小螺钉31固定于外壳6。并且,图12~图14中说明的面板支承臂15及其周围部件通过小螺钉32固定于外壳6。
图18示出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并且,图20和图21示出取下小螺钉31并卸下盖部件30的状态。图20是从室内机1的前方左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1是从室内机1的左侧观察的侧视图。
如图18所示,在盖部件30与外壳6之间,在与进深方向中央部2b对应的部分形成有较大的内部伸出空间33。由于存在该内部伸出空间33,所以能够将步进马达25配置在薄壳体17的侧方外侧。该壳体17通过结合板状部件18和透明的板状部件19而构成。步进马达25嵌入该透明的板状部件19。根据图18可知,盖部件30具有将截面为洋梨那样的呈扁平向下鼓出的圆形的圆筒纵向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形状,在主体2的内部没有形成比较多余的空间。例如,当采用双点划线所示的形状时,在接近主体2的背面2B的部位形成有多余的较大的空间34。切掉这种多余的空间,使鼓出的盖部件30的形状平滑地弯曲,由此,能够将主体2的侧面2S的形状精加工成针对居住者的压迫感少的外观。
卸下盖部件30时,如图20所示,步进马达25和面板支承臂15的周围构造立体地露出。由此,将步进马达25和面板支承臂15的周围构造安装于外壳6的侧面的作业容易。即,针对安装有步进马达25的薄壳体17,能够利用小螺钉将板状部件18固定于外壳6,简单地在外壳6的侧壁6c那样的平坦部位安装平坦的薄壳体17。
这样,在组装完成之后,在卸下盖部件30时,也能够使步进马达25和面板支承臂15周围全体立体地露出。因此,插入工具的方向的限制少,维护作业也容易。
并且,透明的板状部件19覆盖面板支承臂15的外侧侧面,所以,能够透过透明的板状部件19观察确认面板支承臂15、被驱动齿轮21、驱动齿轮22和步进马达25等驱动部件的移动。
为了检测面板支承臂15的位置,在壳体17设有限位开关26。在面板支承臂15安装有具有阶梯差的板状片28(参照图21),板状片28与面板支承臂15一起移动。限位开关26检测该板状片28的阶梯差,由此,利用限位开关26进行位置检测。
如上所述,在可动面板3的支承构造中,辊15f进入凹部18a2,从而辅助支承可动面板3。辊15f一旦进入凹部18a2后,为了使辊15f从凹部18a2出来,必须越过凹部18a2与引导壁18a1的高低差,所以,能够对支承进行辅助。因此,在限位开关26中,需要检测面板支承臂15可靠地移动到辊15f进入凹部18a2的位置的情况(到达最高点的情况)。因此,需要将限位开关26和板状片28准确地设定在正确的配置位置。通过使用内部伸出空间33,能够针对收纳有面板支承臂15的壳体17设置限位开关26和板状片28,所以,能够简单且准确地进行安装。并且,在维护时,壳体17的周边部件立体地露出,所以,能够简单地利用工具或人手进行调整和部件的更换。
在内部伸出空间33和与其接近的空间中,除了步进马达25以外,如图21所示,还配置有安装有电气部件的印刷布线基板40(功能部件)。印刷布线基板40配置在按钮开关11的上方。在该印刷布线基板40搭载有对红外线进行受光的受光元件41,并形成有其控制部。受光元件41配置在按钮开关11的中心点的正上方。这种印刷布线基板40的安装和维护容易,这与面板支承臂15和步进马达25等功能部件的安装和维护容易相同。
并且,在位于按钮开关11周围的环11a的上方配置有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二极管42。该发光二极管42也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40。而且,为了利用发光颜色传递制热或制冷等运转的差异,构成为能够使按钮开关11周围的环11a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这种发光二极管42和受光元件41的维护也是功能部件的维护。
接着,使用图19对接近空间进行说明。图19是从图18的状态起取下面板支承臂15及其周边部件和步进马达25等部件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中的单点划线以背面部2c的左端为基点向前方延伸。在室内机1的情况下,盖部件3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也构成背面部2c。盖部件30构成主体2的侧面2S,在外壳6的侧壁6c与盖部件30之间形成有空间。本来,在侧壁6c与盖部件30之间形成的空间是鼓出的空间,但是,为了明确术语的范围,将图中单点划线的外侧的空间定义为内部伸出空间33。但是,在与内部伸出空间33连续连接且接近的接近空间33a内配置功能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与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显而易见,即使与内部伸出空间33接近,例如越过侧壁6c的外壳6的内侧空间也无法期待与内部伸出空间33相同的作用,不是接近空间33a。并且,即使连续,过于偏离也无法期待相同的作用。因此,如果考虑在通常的壁挂型室内机1中使用的功能部件的大小,则接近空间33a的厚度(从内部伸出空间33到最远部位的距离)优选为2cm~4cm左右,更加优选为小于2cm。
<盖部件的构造>
图20和图23示出构成室内机1的左侧面的左侧的盖部件30的六面图和剖视图。即,图20(a)是盖部件30的主视图,图20(b)是右侧视图,图20(c)是后视图,而且图20(d)是左侧视图。并且,图23(a)是俯视图,图23(b)是仰视图,而且图23(c)是沿B-B线的剖视图。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盖部件30具有立体的形状,并且该盖部件30配置于主体2的侧面2S,由此形成内部伸出空间33。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室内机1的主体2的外形,优选在主体2的内部不设置多余的空间,所以,盖部件30的形状以正好收纳步进马达25的方式在步进马达25附近描绘向外凸出的平滑曲线。使用图23(a)对俯视观察时的盖部件30的形状进行说明,首先,随着从背面2B侧的始端朝向前表面2F侧的末端,侧面逐渐向主体2的宽度方向鼓出。接着,从超过大约三分之一的部位到前表面2F的部分描绘大致半圆形的弧。然后,背面2B的始端和前表面2F的末端在主体2的宽度方向(横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充分收纳功能部件的内部伸出空间33形成于大致半圆形的弧的内侧。进一步详细观察,在盖部件30伸出最多的部位形成有阶梯差。该阶梯差是为了使可动面板3的外表面和装饰板4的外表面成为同一面而形成的。
对图23(a)、图23(b)、图23(c)进行比较可知,盖部件30在主体2的高度方向上具有直线状的线条。这大大取决于设计,例如,如果主体2的上部的内部伸出空间33具有余裕,则能够采取使图23(a)的上面的形状比图23(b)的下面的形状小的结构。利用柔软的曲线,排除无用的内部空间并利用盖部件30这样的侧面外轮廓包围设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步进马达25等功能部件,由此,能够减轻对居住者造成的压迫感。与此同时,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功能部件的组装容易。
在该盖部件30的背面侧设有勾挂爪35。将该勾挂爪35插入外壳6的预定孔内,将小螺钉31插入孔36并拧入外壳6的螺纹孔内,由此,能够简单地将盖部件30装配于外壳6。而且,在盖部件30的里面侧形成有肋37,以便对盖部件30进行加强。
<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能够卸下的盖部件30构成主体2的侧面2S。但是,主体2的侧面2S也可以是无法卸下的部件,例如可以利用外壳6构成主体2的侧面2S。该情况下,维护的便利性低下,但是,维护比以往容易,并且,安装作业也比以往容易。以往,取下外壳后,在侧面密集存在的部件以平面状扩展,与此相对,如果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具有伸出的侧面形状,则密集存在的部件结合伸出的侧面形状而扩展。因此,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侧面以凸状弯曲,密集存在的部件的形状沿着侧面形状成为立体的,所以,能够成为工具或人手容易进入的部分。由此,改善了安装作业、乃至维护作业的效率。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伸出空间33以从主体2的高度方向的下表面2D到达上表面2U的方式形成于高度方向的全体。但是,有时不形成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高度方向的全体也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例如,在面板支承臂15小型化、空间产生余裕时,也可以使外壳6的侧壁6c伸出到盖部件30的附近。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的设计:不使空间产生余裕的部分伸出,而将内部伸出空间33形成到高度方向的中途,仅在未设置内部伸出空间33的部位,使主体2的宽度变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的全体,利用一张盖部件30构成主体2的侧面2S。但是,该盖部件30也可以在中途进行分割,也可以构成为仅卸下侧面2S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仅在上半部分嵌入盖部件,下半部分由外壳构成。
<特征>
(a)
壁挂型室内机1在主体2的内部伸出空间33配置有步进马达25。以往,以尽可能减小室内机的形状为目的,将部件装入外壳内,所以,以往的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的侧面平坦,所以,一般在步进马达25的周围密集地存在其他部件。与此相对,利用弯曲的盖部件30覆盖内部伸出空间、即上述实施方式的步进马达25的周围,所以,没有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步进马达25的大致全体露出。由此,步进马达25的安装作业容易。另一方面,主体2的侧面2S的形状是以平滑曲面状伸出的形状,所以,与主体2的横向宽度变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压迫感。
这里,步进马达25是用于驱动面板支承臂15的臂驱动马达。将必须以不引起位置偏移的方式支承可动面板3的面板支承臂15的臂驱动马达配置在正确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所以,通过使其安装作业容易进行,能够预料到较大的改善效果。臂驱动马达是可动部件的一种。室内机1的可动部件必须适于活动等移动的部件少的静止空间。这种可动部件具有可动功能,所以,与静止部件相比,一般难以进行安装作业。特别地,在可动部件必须传递或产生较大的驱动力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显著。这种可动部件的安装容易,则作业效率的改善效果大。并且,可动部件是功能部件的一种。功能部件具有某些功能,所以,要求以发挥其功能的方式安装。因此,通过使这种功能部件的安装容易,大大改善了作业效率。
特别地,包围步进马达25周围的弯曲的盖部件30能够卸下。使盖部件30卸下,所以,在进行步进马达25的维护的情况下,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卸下外壳6,容易进行维护。并且,在安装步进马达25这种功能部件的作业中,也能够在包覆外壳6的状态下进行作业。例如,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翅片,在不包覆外壳6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时成为作业者受伤的原因,但是,在包覆外壳6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时,能够防止这种不良情况,提高安装作业的容易性。
(b)
面板支承臂15支承覆盖主体2的前表面2F的全体并覆盖主体2的侧面2S的一部分的可动面板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面板支承臂15配置于接近空间33a。因此,能够与作为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功能部件的步进马达25一起进行安装作业。由此,能够简单地在准确的位置安装面板支承臂15和步进马达25,安装作业的工序简化,作业效率提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面板支承臂15配置于接近空间33a,但是,在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的情况下或者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和接近空间33a的情况下,作业效率同样提高。
该面板支承臂15由透明的板状部件19覆盖,能够越过板状部件19观察面板支承臂15在壳体17中移动的状态。因此,不仅能够容易地进行面板支承臂15的安装,还能够在维护时容易地进行面板支承臂15的动作状态的确认。并且,能够透过该透明的板状部件19进行被驱动齿轮21和驱动齿轮22的动作确认,并且,还能够根据这些动作确认间接地进行步进马达25的动作确认。
(c)
受光元件41(受光部)配置于内部伸出空间33。而且,对透射过按钮开关11的红外线进行受光。受光元件41从主体2的外部偏离,所以,难以受到室内的环境变化等的影响。在内部伸出空间配置有具有受光元件41和控制部的印刷布线基板40,所以,容易进行具有受光元件41及其控制部的印刷布线基板40的安装作业和卸下作业等。
标号说明
1:壁挂型室内机;2:主体;2a:前面部;2b:进深方向中央部;2c:背面部;3:可动面板;6:外壳;15:面板支承臂;25:步进马达;30:盖部件;40:印刷布线基板;41:受光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8671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该壁挂型室内机具有:
主体(2),其具有与要安装的侧壁面相面对的背面部(2c)、设置在所述背面部的前方且横向宽度比所述背面部大的进深方向中央部(2b)、和设置在所述进深方向中央部的前方的前面部(2a);以及
功能部件(25),其配置在内部伸出空间(SP2、SP3、33)中,该内部伸出空间形成于所述背面部的前方空间(SP1)的端面(SF1、SF2)与所述进深方向中央部的侧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
所述主体具有至少形成所述进深中央部的侧面的盖部件(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
该壁挂型室内机还具有安装于所述主体的可动面板(3),
所述功能部件是用于产生驱动所述可动面板的动力或传递动力的驱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产生向所述可动面板传递的驱动力的臂驱动马达(25)。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
所述可动面板在停止时覆盖所述主体的侧面的一部分和前表面,
该壁挂型室内机还具有面板支承臂(15),该面板支承臂配置在所述内部伸出空间和/或与所述内部伸出空间的周围附近连续连接的接近空间(33a)中,用于支承所述可动面板,
所述臂驱动马达配置于所述面板支承臂的侧方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壁挂型室内机,其中,
该壁挂型室内机还具有:
受光部(41),其配置在所述内部伸出空间和/或与所述内部伸出空间的周围附近连续连接的接近空间(33a)中;以及
控制部(40),其设置在所述内部伸出空间和/或所述接近空间中,进行所述受光部的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53249A JP4924696B2 (ja) | 2009-11-04 | 2009-11-04 | 壁掛け型室内機 |
JP2009-253249 | 2009-11-04 | ||
PCT/JP2010/069170 WO2011055678A1 (ja) | 2009-11-04 | 2010-10-28 | 壁掛け型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97645A true CN102597645A (zh) | 2012-07-18 |
CN102597645B CN102597645B (zh) | 2016-01-13 |
Family
ID=43969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4927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7645B (zh) | 2009-11-04 | 2010-10-28 | 壁挂型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98020B1 (zh) |
JP (1) | JP4924696B2 (zh) |
CN (1) | CN102597645B (zh) |
AU (1) | AU2010316386B8 (zh) |
BR (1) | BR112012010575A2 (zh) |
ES (1) | ES2669557T3 (zh) |
WO (1) | WO201105567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94858A (zh) * | 2019-08-27 | 2019-12-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内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72959A (ja) * | 2011-02-24 | 2012-09-10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02878612A (zh) * | 2011-07-13 | 2013-01-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JP6182882B2 (ja) * | 2013-01-31 | 2017-08-2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5850032B2 (ja) * | 2013-11-26 | 2016-02-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機 |
CN106123289B (zh) * | 2016-06-29 | 2022-09-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WO2020175248A1 (ja) * | 2019-02-25 | 2020-09-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KR102232219B1 (ko) * | 2019-03-19 | 2021-03-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296710B1 (ko) * | 2019-03-19 | 2021-09-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64922Y (zh) * | 2001-08-11 | 2003-08-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740657A (zh) * | 2004-08-27 | 2006-03-0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01048623A (zh) * | 2004-11-08 | 2007-10-0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
CN101268319A (zh) * | 2005-07-29 | 2008-09-17 | 开利公司 | 用于蒸发器单元的侧面板布置 |
JP2009222302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83301B (en) * | 1980-09-01 | 1984-09-26 | South Eastern Elec Board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loads on an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
JPS6122191Y2 (zh) * | 1980-10-24 | 1986-07-03 | ||
JPS6329026U (zh) * | 1986-08-07 | 1988-02-25 | ||
JPH0463497A (ja) * | 1990-07-03 | 1992-02-28 | Sony Corp | 筐体の扉構造 |
JP3121505B2 (ja) * | 1994-11-02 | 2001-01-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10190254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電池カバーと本体ケースとの係止構造 |
DE19726522C2 (de) * | 1997-06-23 | 2000-03-23 | Schako Metallwarenfabrik | Luftauslaß zum Kühlen und/oder Heizen von Räumen |
JP3615367B2 (ja) * | 1997-09-29 | 2005-02-0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3285528B2 (ja) * | 1997-12-17 | 2002-05-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AU2002314573A1 (en) * | 2001-06-19 | 2003-01-02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
JP3614167B1 (ja) | 2003-03-26 | 2005-01-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4379063B2 (ja) * | 2003-09-30 | 2009-12-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WO2005085716A1 (en) * | 2004-03-04 | 2005-09-15 | Lg Electronics Inc. | Indoor unit in air conditioner |
EP1787064A2 (en) * | 2004-07-27 | 2007-05-23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
JP4381943B2 (ja) * | 2004-09-28 | 2009-12-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BRPI0518082A (pt) * | 2005-01-11 | 2008-10-28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elho de ar condicionado |
BRPI0518503A2 (pt) * | 2005-01-26 | 2008-12-02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elho de ar condicionado |
US20080099570A1 (en) * | 2006-10-04 | 2008-05-01 | Steve Krebs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drift and drive curves |
JP5071030B2 (ja) * | 2007-10-11 | 2012-11-1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車載用の電気接続箱 |
JP4580419B2 (ja) * | 2007-11-02 | 2010-11-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09
- 2009-11-04 JP JP2009253249A patent/JP492469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10-28 CN CN201080049270.1A patent/CN1025976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0-28 BR BR112012010575A patent/BR112012010575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10-28 WO PCT/JP2010/069170 patent/WO20110556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0-28 EP EP10828238.5A patent/EP249802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10-28 ES ES10828238.5T patent/ES2669557T3/es active Active
- 2010-10-28 AU AU2010316386A patent/AU2010316386B8/en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64922Y (zh) * | 2001-08-11 | 2003-08-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740657A (zh) * | 2004-08-27 | 2006-03-0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01048623A (zh) * | 2004-11-08 | 2007-10-0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
CN101268319A (zh) * | 2005-07-29 | 2008-09-17 | 开利公司 | 用于蒸发器单元的侧面板布置 |
JP2009222302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94858A (zh) * | 2019-08-27 | 2019-12-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内机 |
CN110594858B (zh) * | 2019-08-27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0316386B2 (en) | 2013-06-20 |
ES2669557T3 (es) | 2018-05-28 |
CN102597645B (zh) | 2016-01-13 |
AU2010316386A8 (en) | 2013-10-17 |
BR112012010575A2 (pt) | 2016-03-22 |
EP2498020A1 (en) | 2012-09-12 |
JP4924696B2 (ja) | 2012-04-25 |
AU2010316386B8 (en) | 2013-10-17 |
JP2011099589A (ja) | 2011-05-19 |
EP2498020B1 (en) | 2018-04-18 |
AU2010316386A1 (en) | 2012-05-31 |
EP2498020A4 (en) | 2013-11-20 |
WO2011055678A1 (ja) | 2011-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97645B (zh) | 壁挂型室内机 | |
JP3641723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の組立方法 | |
CN105765315B (zh) | 室内机 | |
CN105765317A (zh) | 室内机 | |
JP5817815B2 (ja) | 室内機 | |
CN1875225B (zh)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
JP6311308B2 (ja) | 室内機 | |
JP513249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081346B2 (ja) | 室内機 | |
JP437906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WO2018025322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CN205980220U (zh) | 室内机 | |
JP3641725B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100709877B1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JP200907982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526526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790754B2 (ja) | 室内機 | |
JP2008082686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004850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6241278B2 (ja) | 室内機 | |
JP200413831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8039352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