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4189A -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94189A CN102594189A CN2012100546030A CN201210054603A CN102594189A CN 102594189 A CN102594189 A CN 102594189A CN 2012100546030 A CN2012100546030 A CN 2012100546030A CN 201210054603 A CN201210054603 A CN 201210054603A CN 102594189 A CN102594189 A CN 1025941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witch
- switch tube
- capacitor
- negative pole
-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的电路结构由电源、输入滤波器、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滤波器及交流负载构成,其中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以差动形式连接,即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串联。本发明能够实现将不稳定、劣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所需要的稳定、优质的正弦交流电压的功能。通过改变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类型,得到包括Boost型、Buck型、Buck-Boost型、Cuk型、Sepic型和Zeta型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族。本发明具有电路拓扑简洁、能够适应较宽的电压输入范围、双向功率流、单级变换、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控制简单、变换效率高、负载适应能力强,动态性能良好等特点,适用于高电压输入场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DC-AC逆变技术是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直流电能转换成固定频率或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变流装置,供交流负载使用,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
目前,国内外电力电子研究人员对于DC-AC逆变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非电气隔离式、低频和高频电气隔离式等两电平DC-AC变换器的研究;二是对多电平逆变器的研究。多电平逆变器具有开关管电压应力低、输出电压谐波小、动态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自1980年A.Nabae等人提出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先后提出了二极管、飞跨电容型和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但是,传统的三电平逆变器只能实现降压的功能,若要实现升压或升降压的功能,需采用两级或多级形式,造成电路拓扑结构复杂、损耗高,效率低等缺点。
S.Cuk等提出了Cuk直流变换器型逆变器(“A conceptually newhigh-frequency switched-mode amp[Li]fier technique e[Li]minates current ripple”,Proc.Fifth National So[Li]d-State Power Conversion Conf.1978,pp.G3.1~G3.22)。该逆变器由两个完全相同的Cuk直流变换器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串联而成,能够适应较宽的电压输入范围,实现了单级功率变换、双向功率流,并且能够实现升降压的功能。之后Ramon Caceres提出了Boost直流变换器型逆变器,其他一些学者也相继提出了Buck直流变换型、Buck-boost直流变换器逆变器,上述逆变器虽然具有较多优点,但它们均为两电平逆变器,而且在高电压电能变换场合,存在开关电压应力高、输出电压谐波含量高、损耗大、储能原件体积大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拓扑简洁、能够适应较宽的电压输入范围、双向功率流、单级变换、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控制简单、变换效率高、负载适应能力强,动态性能良好,适用于高电压输入场合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由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输入滤波电感、输入滤波电容、两个完全相同的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和交流负载组成;其中,两个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串联;输入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输入滤波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容相连接,该输入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负极、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和输入滤波电容构成输入滤波器,该输入滤波器对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进行滤波;所述的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将经输入滤波器滤波后的输入电压转化为三电平输出电压,第一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由第一储能电感、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一均压箝位电容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第二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由储能电感、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第七功率开关管、第八功率开关管、第二均压箝位电容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组成;在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中,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与输入滤波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一均压箝位电容相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和第四功率开关管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的一端连接;在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中,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与输入滤波器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二均压箝位电容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和输入滤波器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分别与第七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和第八功率开关管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相连接;第二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的另一端连接;两个直流变换器输出具有相同的直流偏置,频率相同,相位相差180°的正弦交流电压,二者的差值即为输出电压u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本发明是实现燃料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等新能源并网可靠逆变的基础,是实现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无功功率补偿、电力有源滤波器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三电平逆变器,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由于引进了差动结构,可以适应更宽的电压输入范围,能够实现单级升、降压的功能,提高变换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两电平逆变器,由于引进了三电平技术,该类变换器可应用于高压DC-AC变换场合,减小开关应力和能量损耗,并可以改善输出电压的频谱特性,从而减小输出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输出波形质量。因此,本发明大大拓宽了三电平DC-AC逆变器的应用场合,在民用、国防和工业等领域的高压DC-AC电能变换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Boost型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Buck型拓扑图。
图4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Buck-boost型拓扑图。
图5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Cuk型拓扑图。
图6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Sepic型拓扑图。
图7是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Zeta型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由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和交流负载组成。其中,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串联。能够将不稳定的高压、劣质直流电直接变换成稳定、优质的正弦交流电,可实现单级升降压的功能,降低了功率变换级数、实现单级功率变换的电路结构,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的一端连接,该输入滤波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容Ci相连接,该输入滤波电容Ci的另一端分别与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负极、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该输入滤波器对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所述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带有相同直流偏置,频率相同,相位相差180°的正弦交流电压。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oost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压DC-AC变换场合的Boost电路拓扑,即输入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以及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分别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分别与第六功率开光管S22的漏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直流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高质量的输出电压uo。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uck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Buck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对输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相连接;第一飞跨电容Cc1的负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个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变换器。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Buck-boost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该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对输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分别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和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以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分别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输入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飞跨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高质量的输出电压uo。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Cuk变换器和交流负载组ZL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Cuk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对输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Cu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Cuk变换器。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Sepic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Sepic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对输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第一储能电感L1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三储能电感L2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储能电感L21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飞跨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四个储能电感L2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储能电感L22的负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以及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高质量的输出电压uo。
本发明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中,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Zeta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压DC-AC变换场合的Zeta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对输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个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个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二个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负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变换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本发明差动直流变换器型非隔离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结构,由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以及输出交流负载构成。该电路结构,能够将不稳定的高压、劣质直流电直接变换成稳定、优质的正弦交流电。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的一端连接,该输入滤波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容Ci相连接,该输入滤波电容Ci的另一端分别与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负极、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该输入滤波器对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所述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带有相同直流偏置,频率相同,相位相差180°的正弦交流电压。两者的差值即为所需的输出正弦电压uo。相对于传统的升、降压DC-AC逆变器,该电路结构仅具有单级功率变换级数,因而该类变换器可提高输入侧功率因数、变换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由于采用了差动结构,该类逆变器可以适应更宽的电压输入范围;由于引进了三电平技术,每个开关管所承受的电压应力为两电平DC-AC逆变器的一半,有效地减少了输出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改善输出电压波形及频谱特性,提高输出波形质量。
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根据不同输出电压的要求,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通过调节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占空比,可以得到Ui、Ui/2、0等不同电平的电压,再通过输出滤波器分别对其滤波,可以使得左右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正弦电压,在负载端差动输出正负交变的稳定、优质正弦交流电压。
本发明所提出的、具有上述电路结构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差动三电平逆变器通过改变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类型可得到不同的电路拓扑族,包括Boost型、Buck型、Buck-Boost型、Cuk型、Sepic型和Zeta型六种电路拓扑,该电路拓扑族中的所有拓扑均具有相同的差动结构,但仍有些微小的差别,如Buck型、Cuk型和Zeta型电路拓扑具有输出滤波电感Lf,而Boost型、Buck-Boost型和Sepic型电路拓扑不具有输出滤波电感Lf;Buck型不具有升压电感L,而其余都具有升压电感。
其中,Boost型电路拓扑如图2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该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以及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分别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分别与第六功率开光管S22的漏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直流变换器。Boost型拓扑适用于降压DC-AC变换场合。
Buck型电路拓扑如图3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相连接;第一飞跨电容Cc1的负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个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变换器。Buck型拓扑适用于降压DC-AC变换场合。
Buck-boost型电路拓扑如图4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该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分别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和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以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分别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输入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飞跨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Buck-boost型拓扑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
Cuk型电路拓扑如图5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Cu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Cuk变换器。Cuk型拓扑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
Sepic型电路拓扑如图6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三储能电感L2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储能电感L21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飞跨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四个储能电感L2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储能电感L22的负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以及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变换器。Sepic型拓扑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
Zeta型电路拓扑如图7所示,其具体电路连接如下: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个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个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二个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八
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负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变换器。Zeta型拓扑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
Claims (7)
1.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电感[Li]、输入滤波电容[Ci]、两个完全相同的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和交流负载组成;其中,两个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串联;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的一端连接,输入滤波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容[Ci]相连接,该输入滤波电容[Ci]的另一端分别与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负极、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该输入滤波器对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进行滤波;所述的两个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将经输入滤波器滤波后的输入电压转化为三电平输出电压,第一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1]由第一储能电感[L1]、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第二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2]由储能电感[L2]、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组成;在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1]中,第一储能电感[L1]的一端与输入滤波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和第三开关管[S13]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12]和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相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另一端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ZL]的一端连接;在双向三电平直流变换器[2]中,第二储能电感[L2]的一端与输入滤波器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22]和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另一端和输入滤波器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分别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另一端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相连接;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连接;两个直流变换器输出具有相同的直流偏置,频率相同,相位相差180°的正弦交流电压,二者的差值即为输出电压u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oost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压DC-AC变换场合的Boost电路拓扑,即输入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以及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分别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分别与第六功率开光管[S22]的漏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以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oost直流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输出电压uo。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Buck-boost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该[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分别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和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以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分别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输入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飞跨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输出电压uo。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Cuk变换器和交流负载组[ZL]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Cuk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Cu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分别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Cuk变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Sepic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Sepic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负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一储能电感[L1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一储能电感[L11]的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二储能电感[L12]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三储能电感[L2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储能电感L21的负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以及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及第二飞跨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四个储能电感L2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相连接;第四储能电感[L22]的负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以及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Sepic变换器;输出滤波电容Cf1、Cf2滤除三电平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在交流负载的两侧得到带有相同直流偏置,相位相差180°的低频正弦交流电压uo1,uo2,从而得到输出电压uo。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Zeta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升压DC-AC变换场合的Zeta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一储能电感[L1]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与第一储能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负极与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个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个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的正极、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以及第二个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与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以及输入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负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到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Zeta变换器。
7.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依次连接的高压直流电源[Ui]、输入滤波器、两个完全相同的非隔离式双向三电平Buck变换器和交流负载[ZL]组合成适用于降压DC-AC变换场合的Buck电路拓扑,即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感[Li]正极连接,输入高压直流电源[Ui]的负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负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源极以及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i]的正极以及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漏极相连;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i]和输入滤波电容[Ci]构成输入滤波器;第二功率开关管[S12]的源极与第一功率开关[S11]的漏极以及第一均压箝位电容[Cc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1]的源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漏极相连接;第一飞跨电容[Cc1]的负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13]的源极及第四功率开关管[S14]的漏极相连接;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的负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一端;上述第一输出滤波电感[Lf1]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f1]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高质量的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1;以上构成了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输入滤波电感[Li]的负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漏极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22]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漏极及第二均压箝位[Cc2]的正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21]的源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漏极及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均压箝位电容[Cc2]的负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S23]的源极以及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漏极相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24]的源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的负极以及直流电源[Ui]的负极相连接并且接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的负极和第二个输出滤波电容[Cf2]的正极相连接接入负载[ZL]的另一端;上述第二输出滤波电感[Lf2]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f2]构成了输出滤波电路,滤除了三电平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得到了带有直流偏置的正弦电压uo2;以上构成了另一路双向三电平Buck变换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546030A CN102594189A (zh) | 2012-03-05 | 2012-03-05 |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546030A CN102594189A (zh) | 2012-03-05 | 2012-03-05 |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94189A true CN102594189A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648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546030A Pending CN102594189A (zh) | 2012-03-05 | 2012-03-05 |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94189A (zh) |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01022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Zeta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4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升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3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Sepic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60078A (zh) * | 2015-01-15 | 2015-05-27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Cuk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6253668A (zh) * | 2016-08-24 | 2016-12-21 | 上海交通大学 | 直接耦合式直流变压器 |
CN104539170B (zh) * | 2015-01-09 | 2017-02-22 | 河北工业大学 | 三电平Cuk调压恒流源及其运行方法 |
CN106487267A (zh) * | 2016-12-26 | 2017-03-08 | 三峡大学 |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549567A (zh) * | 2016-10-13 | 2017-03-29 | 上海交通大学 | 模块化高压电感和电容拓扑电路 |
CN104601025B (zh) * | 2015-01-15 | 2017-04-12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Buck‑boost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6787737A (zh) * | 2017-03-08 | 2017-05-31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双向直流变换器 |
CN107482886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六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482887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四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482888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多输出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546965A (zh) * | 2017-09-26 | 2018-01-0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的四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612331A (zh) * | 2017-09-26 | 2018-01-19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输出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612316A (zh) * | 2017-09-26 | 2018-01-19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输出的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8462396A (zh) * | 2018-03-29 | 2018-08-28 | 青岛华电高压电气有限公司 | 35kV振荡波系统的可控高压直流电源 |
CN110401342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硅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 步升转换器 |
CN110572028A (zh) * | 2019-09-26 | 2019-1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和谐振sepic电路的dc/dc变换器 |
CN113824163A (zh) * | 2021-09-22 | 2021-12-21 | 成都星宇融科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531031A (zh) * | 2020-11-23 | 2022-05-24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船用大功率双向直流变流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9134906A (zh) * | 2024-09-24 | 2024-12-13 | 中山大学 | 一种v2g双向dc-dc变换电路及变换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45513B2 (en) * | 2004-10-13 | 2007-07-17 |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ontactless electronic device, and handheld terminal |
CN101039078A (zh) * | 2007-01-30 | 2007-09-19 | 南京理工大学 | 非隔离式交-交型三电平ac-ac变换器 |
CN101150287A (zh) * | 2007-04-04 | 2008-03-26 | 南京理工大学 | 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
2012
- 2012-03-05 CN CN2012100546030A patent/CN1025941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45513B2 (en) * | 2004-10-13 | 2007-07-17 |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ontactless electronic device, and handheld terminal |
CN101039078A (zh) * | 2007-01-30 | 2007-09-19 | 南京理工大学 | 非隔离式交-交型三电平ac-ac变换器 |
CN101150287A (zh) * | 2007-04-04 | 2008-03-26 | 南京理工大学 | 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RAMON O等: "A Boost DC-AC Converter: Analysis,Design, and Experimen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31 January 1999 (1999-01-31) * |
朱德明等: "三电平 Buck-Boost 双向变换器的仿真研究", 《电源技术研究与设计》, 31 December 2005 (2005-12-31) * |
王国玲等: "两种组合双向正激式高频环节逆变器的比较", 《电机与控制学报》, 31 August 2011 (2011-08-31) * |
Cited B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39170B (zh) * | 2015-01-09 | 2017-02-22 | 河北工业大学 | 三电平Cuk调压恒流源及其运行方法 |
CN104601022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Zeta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4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升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3A (zh) * | 2015-01-15 | 2015-05-06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Sepic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60078A (zh) * | 2015-01-15 | 2015-05-27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Cuk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5B (zh) * | 2015-01-15 | 2017-04-12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Buck‑boost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60078B (zh) * | 2015-01-15 | 2017-04-12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Cuk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4601023B (zh) * | 2015-01-15 | 2017-05-31 | 燕山大学 | 一种三相Sepic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CN106253668A (zh) * | 2016-08-24 | 2016-12-21 | 上海交通大学 | 直接耦合式直流变压器 |
CN106549567A (zh) * | 2016-10-13 | 2017-03-29 | 上海交通大学 | 模块化高压电感和电容拓扑电路 |
CN106487267A (zh) * | 2016-12-26 | 2017-03-08 | 三峡大学 |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787737A (zh) * | 2017-03-08 | 2017-05-31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双向直流变换器 |
CN107482886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六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482888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多输出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546965A (zh) * | 2017-09-26 | 2018-01-0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的四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612331A (zh) * | 2017-09-26 | 2018-01-19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输出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612316A (zh) * | 2017-09-26 | 2018-01-19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交直流混合输出的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7482887A (zh) * | 2017-09-26 | 2017-12-1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四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
CN108462396B (zh) * | 2018-03-29 | 2024-02-23 | 青岛华电高压电气有限公司 | 35kV振荡波系统的可控高压直流电源 |
CN108462396A (zh) * | 2018-03-29 | 2018-08-28 | 青岛华电高压电气有限公司 | 35kV振荡波系统的可控高压直流电源 |
CN110401342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硅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 步升转换器 |
CN110572028A (zh) * | 2019-09-26 | 2019-1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和谐振sepic电路的dc/dc变换器 |
CN114531031A (zh) * | 2020-11-23 | 2022-05-24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船用大功率双向直流变流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4531031B (zh) * | 2020-11-23 | 2024-03-19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船用大功率双向直流变流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3824163A (zh) * | 2021-09-22 | 2021-12-21 | 成都星宇融科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9134906A (zh) * | 2024-09-24 | 2024-12-13 | 中山大学 | 一种v2g双向dc-dc变换电路及变换器 |
CN119134906B (zh) * | 2024-09-24 | 2025-02-28 | 中山大学 | 一种v2g双向dc-dc变换电路及变换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94189A (zh) | 一种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型差动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259433B (zh)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532420B (zh) | 双三电平在线拓扑可切换型逆变器 | |
CN103762873B (zh) | 基于Boost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2025281B (zh) | 基于Cuk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
CN103780115A (zh) |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13037120B (zh) | 可抑制二次纹波提高功率密度的单相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3023366A (zh) | 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高频隔离式半桥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035391A (zh) | 基于Cuk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直-直变换器 | |
CN115051565B (zh) | 双向半桥直流变换器并网逆变器及纹波控制方法 | |
CN102946209A (zh) | 单级三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逆变器 | |
CN107134942A (zh) | 一种有源开关电容准z源逆变器 | |
CN103036397A (zh) | 单级单相大升压比级联电压型准阻抗源变换器 | |
CN117039976A (zh) | 一种cllc双向谐振变换器级联并网逆变器及其抑制方法 | |
CN104158427B (zh) | 单相无变压器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及调制方法 | |
CN107086807B (zh) | 一种升压逆变器 | |
CN106357139A (zh) | 一种高效光储联合的自给式储能变流器 | |
CN106452144A (zh) | 一种基于Zeta的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337957B (zh) | 一种低纹波四开关升降压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899203B (zh) |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206023611U (zh) | 高频隔离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206180891U (zh) | 一种高效光储联合的自给式储能变流器 | |
CN107834881A (zh) |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 |
CN107800321A (zh) | 一种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7359803B (zh)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