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1055A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91055A CN102591055A CN2012100329378A CN201210032937A CN102591055A CN 102591055 A CN102591055 A CN 102591055A CN 2012100329378 A CN2012100329378 A CN 2012100329378A CN 201210032937 A CN201210032937 A CN 201210032937A CN 102591055 A CN102591055 A CN 1025910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polarizing film
- film
- alignment film
- lower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相对应的下基板和上基板以及夹持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间的液晶物质层;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并与所述液晶物质层直接相接触的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配置于所述下基板的下方的背光单元;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层叠于下基板与第一配向膜之间,所述第二偏光膜层叠于上基板与第二配向膜之间。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减薄了LCM整体厚度,降低LCM材料和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基板的硬度高于保护膜的硬度,相对玻璃而言保护膜更容易磨损,从而增加LCM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二)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组(Liquid Crystal Modul e,LCM)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IC、偏光片POL、柔性线路板(F1exiblePrinted Circuit,FPC)、背光源等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英文名称叫“LCDModule”,简称“LCM”。液晶显示器(LCD)由于具有外形薄、重量轻、能耗低等特征而被广泛用作为阴极射线管(CRT)的替代品,且通常被用作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和电视的显示器。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1所示是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比较常见的结构,包括下基板11、上基板21、液晶物质层4、第一配向膜12、第二配向膜22、第一偏光片、第二偏光片和背光单元3。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相对应并将液晶物质层4夹持在其中间;第一配向膜12和第二配向膜22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上并与所述液晶物质层4相接触;所述背光单元3配置于所述下基板11的下方;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置于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的两侧,偏光片一般由一层偏光膜和附着在偏光膜外表面的透明保护层15组成。
从目前手机市场的了解来看,消费者对手机要求越来越薄,因此对LCM的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附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进。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更薄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以达到上述目的: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相对应的下基板和上基板以及夹持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间的液晶物质层;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并与所述液晶物质层直接相接触的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配置于所述下基板的下方的背光单元;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层叠于下基板与第一配向膜之间,所述第二偏光膜层叠于上基板与第二配向膜之间。
上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各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第一配向膜的凹槽的方向与第二配向膜的凹槽的方向相垂直。
上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各具有通光轴,第一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一配向膜的凹槽方向相平行,第二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二配向膜的凹槽方向相平行。
上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各具有通光轴,第一偏光膜与第二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是相互平行。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减薄了LCM整体厚度,降低LCM材料和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基板的硬度高于保护膜的硬度,相对玻璃而言保护膜更容易磨损,从而增加LCM的使用寿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LCM的一个剖视图;
图2为改进之后的LCM的一个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相对应的下基板11基板和上基板21夹持在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之间的液晶物质层4;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上并与所述液晶物质层4直接相接触的第一配向膜12和第二配向膜22;配置于所述下基板21的下方的背光单元3;第一偏光膜14和第二偏光膜24。
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以预定的距离相互间隔,构成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一般多由玻璃构成,但也可以由塑料构成。
下基板11,也即薄膜晶体管(TFT)13陈列基片,通常具有:以预定的距离相互间隔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根gate线;以预定的距离相互间隔且沿着一个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数据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基本垂直以跨过所述多根gate线;以陈列的形式布置的多个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于通过多根gate线和数据线相互交叉所限定的像素区中;以及多个薄膜晶体管(TFT)13,所述薄膜晶体管(TFT)13用于响应于从gate线所施加的信号,将从数据线所施加的信号传输至多个像素电极中的各相应电极上。
上基板21,也即彩色过滤基片,通常具有:一个黑色基质层(Blackmatrix)26,该黑色基质层(Black matrix)26用于阻止像素区外侧区域中的LCD面板传输光线;一个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23,用于选择性地传输预定波长的光线;以及用于产生图像的一个共用电极。
分别在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的表面上涂上第一偏光膜14和第二偏光膜24。接着分别在第一偏光膜14和第二偏光膜24的上表面上涂布一层PI(polyimide),然后再用布去做磨擦(rubbing)的动作,印出一条一条平行的凹槽,液晶可依此凹槽的方向横躺于凹槽内,达到使液晶呈同一方向排列之目的。此层PI即为配向膜,在第一偏光膜14和第二偏光膜24的上表面的配向膜分别为第一配向膜12与第二配向膜22。
因为偏光膜被层叠于基板与配向膜之间,偏光膜的两面均受到保护,不易受损,故现在技术使用偏光膜时必须采用的透明保护膜在本发明可以不用,这样一来,相较现在技术而言,本发明省略了二层透明保护膜,从而使LCM变薄。
夹持在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之间的液晶物质层4的液晶物质是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将其加热会变成透明液态,冷却后会变成结晶的混浊固态。当光束通过液晶物质层4时,液晶本身会排排站立或扭转呈不规则状,因而阻隔或使光束顺利通过。大多数液晶都属于有机复合物,由长棒状的分子构成。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棒状分子的长轴大致平行。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发生排列上的变化,从而影响通过其的光线变化,这种光线的变化通过偏光片的作用可以表现为明暗的变化。本发明的液晶物质为TN(Twist Nematic)型液晶,液晶分子呈椭圆状。TN型液晶一般是顺着长轴方向串接,长轴间彼此平行方式排列。当接触到配向膜表面时,液晶分子就会顺着配向膜表面槽的方向排列于槽中。
背光单元3配置配置于所述下基板21的下方。当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之间没有施加电压时,液晶的排列会依照第一配向膜12和第二配向膜22而定。对于TN型的液晶来说,第一配向膜14的凹槽方向与第二配向膜22的凹槽方向是相垂直的。所以液晶分子的排列由下而上会自动旋转90度,当入射的光线经过第一偏光膜14时,会只剩下单方向极化的光波,通过液晶物质层4时,由于液晶分子总共旋转了90度,所以当光波到达第二偏光膜24时,光波的极化方向恰好转了90度。而第一偏光膜14与第二偏光膜24各具有通光轴,偏光膜的通光轴也就是偏光膜的极性,振动方向与该轴平行的光线才可以通过偏光膜。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膜14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一配向膜14的凹槽方向相平行,第二偏光膜24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二配向膜22的凹槽方向相平行,即第一偏光膜14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二偏光膜24的通光轴方向相差90度,所以光线便可以顺利的通过,但是如果我们对下基板11和上基板21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TN型液晶多为介电系数异方性为正型的液晶,液晶分子的排列都变成站立着的。此时通过第一偏光膜14的单方向的极化光波,经过液晶分子时便不会改变极化方向,因此就无法通过第二偏光膜24。根据施加的电压不同,从而使在LCD上显示各灰阶的彩色画。
当我们对液晶面板不施加电压时,我们所看到的面板是透光的画面,也就是亮的画面,所以才叫做白底(normally white,NW),前面所述的情况属于NW的LCD配置。这种配置比较适合于一般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环境,因为整个屏幕大多是亮点,也就是说计算机软件多为白底黑字的应用,既然亮着的点占大多数,使用NW当然比较方便.也因为NW的亮点不需要加电压,平均起来也会比较省电。
实施例二:为了应对不同的应用环境,对上述的实施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即还有一种与NW的LCD配置相对应的一种配置,该配置为属于黑底(Normally black,NB)的LCD配置。对TN型的LCD而言,第一配向膜14和第二配向膜22的凹槽方向都是互相垂直的,而NB与NW的差别就只在于第一偏光膜14与第二偏光膜24的相对位置不同。对NB来说,第一偏光膜14与第二偏光膜24的通光轴方向是相互平行的,所以当不施加电压时,光线会因为液晶将之旋转90度的极性而无法透光。这种配置比较适合于整个屏幕大多是黑点,也就是为黑底白字的应用。
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Claims (4)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相对应的下基板和上基板以及夹持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间的液晶物质层;
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并与所述液晶物质层直接相接触;
背光单元,配置于所述下基板的下方;
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层叠于下基板与第一配向膜之间,所述第二偏光膜层叠于上基板与第二配向膜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各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第一配向膜的凹槽的方向与第二配向膜的凹槽的方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各具有通光轴,第一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一配向膜的凹槽方向相平行,第二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与第二配向膜的凹槽方向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膜和第二偏光膜各具有通光轴,第一偏光膜与第二偏光膜的通光轴方向是相互平行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329378A CN102591055A (zh) | 2012-02-14 | 2012-02-14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329378A CN102591055A (zh) | 2012-02-14 | 2012-02-14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91055A true CN102591055A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6479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329378A Withdrawn CN102591055A (zh) | 2012-02-14 | 2012-02-14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9105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59637A1 (zh) * | 2012-10-18 | 2014-04-24 | Zhao Lin | 一种金手指连接装置 |
-
2012
- 2012-02-14 CN CN2012100329378A patent/CN10259105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59637A1 (zh) * | 2012-10-18 | 2014-04-24 | Zhao Lin | 一种金手指连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5723B (zh) | 面内切换模式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0816145B1 (ko) | 액정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
US786897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wo liquid crystal | |
CN201069505Y (zh) | 双面显示器 | |
US20180101066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WO2016090751A1 (zh) | 液晶显示面板 | |
JPWO2019103012A1 (ja) | 表示装置 | |
US8300173B2 (en) |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 |
JP2007241281A (ja) | 広視野角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US20190049801A1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10481434B2 (en) | Flexib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negative A plate compensation films and a positive C plate compensation film between a second flexible substrate and the first negative A plate | |
US9134571B2 (en) |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758334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190064616A1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9354469B2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0635305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용 편광판 | |
US20070132928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biaxial compensating film | |
US20140104557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2591055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10090430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080192193A1 (en) | Noise preventing fil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20050190320A1 (en) |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extraordinary polarizers | |
WO2009132547A1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7446831B2 (en) | In-plane field type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extraordinary polarizers | |
CN101539689B (zh) | 广视角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4 |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12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