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0048B -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80048B CN102580048B CN 201210079594 CN201210079594A CN102580048B CN 102580048 B CN102580048 B CN 102580048B CN 201210079594 CN201210079594 CN 201210079594 CN 201210079594 A CN201210079594 A CN 201210079594A CN 102580048 B CN102580048 B CN 1025800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portions
- chinese medicine
- herba
- radix
-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肥中药,其由山楂、车前草、昆布、旋覆花、川贝母、大黄、莪术、钩藤、五味子、蒲黄、连翘、荷叶、桑寄生、益母草、血余炭、芦荟、肉苁蓉、红大戟、干姜、肉桂、黄芪、黄精、南沙参、石斛和川楝子组成。采用这种中药在减肥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减肥的中药。
背景技术
1997 年WHO 已经将肥胖宣布为一种疾病, 是一种既在发展中国家又在发达国家流行的、既影响儿童又影响成人的疾病, 在美国,平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体重指数的由低到高,心血管疾病的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为10%~ 20%。肥胖不但影响体态和活动, 而且肥胖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疾病及癌症等的发病率均较体重正常者高。因此, 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已受到普遍重视,WHO 已确认肥胖将成为全球首位的健康问题。
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显示某些肥胖者有家庭发病倾向。精神神经因素,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神经和精神因素对人的摄食有调节作用。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参与了肥胖症的发病机制。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不爱活动的人消耗能量减少, 易发生肥胖。运动员在停止运动后, 经常摄人高热卡饮食或食量大、吸烟者在戒烟后、睡前进食习惯、喜欢吃油腻食物、每天进餐次数少而每餐进食量大等都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 但都不是唯一病因。
目前,治疗肥胖的西药均存在各方面的缺陷。食欲抑制药的代表药物是芬氟拉明。食欲抑制药, 经多项研究证实, 此类药物可致心脏瓣膜损害、肺动脉高压和手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其他如西布曲明枷敏皿咖可同时影响儿茶酚胺和一。该药可升高血压, 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应慎用。增加能量消耗的中枢兴奋药, 如麻黄碱、茶碱、咖啡因等也有升高血压, 增快心率等副作用。脂肪酶抑制剂一奥利司他是一种强效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可阻止脂肪分子分解而减少其吸收。但该类药物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易疲劳等, 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阿卡波糖是一葡萄糖普酶抑制剂通过在小肠中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昔酶, 而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中药可通过增加热消耗,从而减轻体重;也可以使营养成分分隔,使摄入大卡直接进入肌肉而不是脂肪组织,因此采用中药治疗肥胖具有西药所不具有的诸多优势。
中药减肥的原理主要表现在:1、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2、通过兴奋中枢,增加饱胀感或增加能量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治疗的不足,利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提供一种新型的中药组合物,其在减肥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肥中药,其由山楂、车前草、昆布、旋覆花、川贝母、大黄、莪术、钩藤、五味子、蒲黄、连翘、荷叶、桑寄生、益母草、血余炭、芦荟、肉苁蓉、红大戟、干姜、肉桂、黄芪、黄精、南沙参、石斛和川楝子组成。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山楂15~25重量份、车前草15~25重量份、昆布70~80重量份、旋覆花20~30重量份、川贝母20~30重量份、大黄25~35重量份、莪术30~40重量份、钩藤70~80重量份、五味子10~20重量份、蒲黄30~40重量份、连翘20~30重量份、荷叶20~30重量份、桑寄生20~30重量份、益母草30~40重量份、血余炭30~40重量份、芦荟15~25重量份、肉苁蓉10~20重量份、红大戟15~25重量份、干姜15~25重量份、肉桂15~25重量份、黄芪35~45重量份、黄精35~45重量份、南沙参20~30重量份、石斛20~30重量份和川楝子10~2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山楂20~25重量份、车前草20~25重量份、昆布75~80重量份、旋覆花25~30重量份、川贝母25~30重量份、大黄30~35重量份、莪术35~40重量份、钩藤75~80重量份、五味子15~20重量份、蒲黄35~40重量份、连翘25~30重量份、荷叶25~30重量份、桑寄生25~30重量份、益母草35~40重量份、血余炭35~40重量份、芦荟20~25重量份、肉苁蓉15~20重量份、红大戟20~25重量份、干姜20~25重量份、肉桂20~25重量份、黄芪40~45重量份、黄精40~45重量份、南沙参25~30重量份、石斛25~30重量份和川楝子15~2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山楂22重量份、车前草22重量份、昆布78重量份、旋覆花28重量份、川贝母28重量份、大黄32重量份、莪术38重量份、钩藤78重量份、五味子18重量份、蒲黄38重量份、连翘28重量份、荷叶28重量份、桑寄生28重量份、益母草38重量份、血余炭38重量份、芦荟22重量份、肉苁蓉18重量份、红大戟22重量份、干姜22重量份、肉桂22重量份、黄芪42重量份、黄精42重量份、南沙参28重量份、石斛28重量份和川楝子18重量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获得的粉末粉碎成50目至100目的细粉,随后相对于获得的细粉的质量0.3~0.6倍的淀粉,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剂型为滴丸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取100重量份的第二步获得的粉末、100~200重量份的聚乙二醇4000 、5~10重量份的甲基硅油,将粉末加水制成均匀糊状,再加入溶融的聚乙二醇4000基质液,加热熔融成澄清液体,倒入已预热的滴丸器中,控制滴制温度和速度,滴入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成丸后吸干冷凝液,收集滴丸,置干燥器内,即得滴丸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所述粉末和葡萄糖、蔗糖混匀,得到冲剂成品;所述粉末和所述的葡萄糖、蔗糖的重量比为10∶1~4∶1~6。
其中,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片剂或滴丸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减肥药物,采用这种中药在减肥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中医古籍对肥胖症的专述甚少, 只有一些散在的论述,辨证也尚未有统一意见, 多数病人除了形体臃肿之外, 其余多无所苦, 因此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肥胖病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病理主要为多痰和少气两方面。所谓“肥人多痰”、“肥人多瘀”是其邪实的一面, 湿聚痰生, 脂积瘀阻, 致使痰脂滞留周身皮肤之间、腹膜之中、脏腑之内, 膏脂郁积必使气机壅滞, 瘀血内生, 痰瘀同源, 恶性循环, 则肥胖诸症丛生,至于少气, 一方面因活动过少, 导致气虚; 另一方面肥胖已成, 膏脂内聚, 转输失调, 气血津液无从化生, 致气虚;根本原因在于气虚, 阳气不运, 病位在脾。如汪昂说:“肥人多痰而经阻, 气不运也”;《石室秘录》亦云:“肥人多痰, 乃气虚也, 虚则血不能运行, 故痰生之”。盖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正常, 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周身, 营养四肢百骸;脾虚失运, 精微不化, 湿聚痰生, 脂积瘀阻。且痰湿瘀脂皆为阴邪, 非温化则难以消其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基于此,本发明用以减肥的中药组合物以温运脾阳治本为主, 化痰除瘀兼治其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肥中药,其由山楂、车前草、昆布、旋覆花、川贝母、大黄、莪术、钩藤、五味子、蒲黄、连翘、荷叶、桑寄生、益母草、血余炭、芦荟、肉苁蓉、红大戟、干姜、肉桂、黄芪、黄精、南沙参、石斛和川楝子组成。
进一步,所述减肥中药仅由上述组分构成。
各组分药理如下: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用于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主要用来治疗食积不化,泄泻,痢疾,山楂为治疗消化不良之常用品,山楂能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山楂具有较强的降血脂和消除体内过剩脂肪的作用。
车前草: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肝、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等证,《本草汇言》:车前子,行肝疏肾,畅郁和阳,同补肾药用,令强阴有子;同和肝药用,治目赤目昏;同清热药用,止痢疾火郁;同舒筋药用能利湿行气,健运足膝,有速应之验也。设情动过节,膀胱虚,气艰于化而津不行、溺不出者,单用车前疏泄,闭愈甚矣,必加参、苓、甘、麦,养气节欲,则津自行,溺乃出也。
昆布:味咸,性寒,归肝、胃、肾经,具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的功效,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等证,其能明显地抑制高血脂鸡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上升,并能减少鸡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及发展,可用于治疗肥胖症。
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等证,《本草经疏》:旋复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别录》对口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行,故主结气胁下满;心脾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间寒热,及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恍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肌,目中睁,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脾裹血又统血故也。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等证。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等证,大黄有效降低体重、肥胖度、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冗和甘油三醋飞水平,可促进脂肪动员和利用, 调节脂代谢。
莪术: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症瘕痞块,胸腹瘀痛,闭经,痛经,脘腹胀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等证,莪术能降低肥胖患者的血糖及血清瘦素水平, 减轻脂肪湿重, 缩小脂细胞,具有良好的促进机体脂肪代谢功效。
钩藤:味甘,性微温,入肝经,有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的作用,主要用于热急生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之痉挛,抽搐,躁动不安,肝阳上亢或肝经有热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状,钩藤能明显抑制高脂性肥胖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可降低自由基、游离脂肪酸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提高大鼠的总抗氧化能力。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入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味子具有消炎作用,五味子能明显抑制去卵巢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的增加,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蛋白。
蒲黄: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连翘:味苦,性微寒,入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蒙药治黄疸,肠刺痛等证,连翘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人体有降温作用,并且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连翘可以是肥胖小鼠脂肪细胞直径变小,空肠绒毛表面积降低,体重增长率降低,脂肪系数变小,对营养性肥胖小鼠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等证。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的作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酸疼痛,筋骨痿软,足膝无力,肝肾不足,精血虚亏,胎元不固之胎动不安,腰腹疼痛等证。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或恶露不尽;水肿,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证。
血余炭:味苦、性微温,具有消瘀,止血,利小便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妇女崩漏及小便不利等证。《医学衷中参西录》:“血余者,发也,不煅则其质不化,故必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劳瘵,因劳瘵之人,其血必虚而且瘀。
芦荟: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泻下、清肝、杀虫的功效。主治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等证。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入肾,大肠经,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腰膝酸痛,耳鸣耳聋,尿频尿数,肾虚肠燥及产后血虚、病后津液不足的便秘等证,能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红大戟:味苦,性寒,归肺经、脾经、肾经,具有泻水逐饮,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泻水逐饮,功毒消肿散结,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等证。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证。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用于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证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有补益脾土,升举阳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肺气虚所致之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气短,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久泻脱肛;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疮疡不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以及气虚失运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黄芪对动物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加贫血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恢复正常,并能提高或恢复红细胞的功能,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黄精: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的功效。
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劳嗽痰血,胃阴不足、口感咽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证,可提高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润肺益肾的功效,用于热伤津液,低热烦渴,舌红少苔;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呕逆少食,胃脘隐痛,舌光少苔;肾阴不足,视物昏花等证。
川楝子:性寒,味苦,归肝、胃、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主治胁肋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淋证茎痛,头癣,瘾疹等证。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山楂15~25重量份、车前草15~25重量份、昆布70~80重量份、旋覆花20~30重量份、川贝母20~30重量份、大黄25~35重量份、莪术30~40重量份、钩藤70~80重量份、五味子10~20重量份、蒲黄30~40重量份、连翘20~30重量份、荷叶20~30重量份、桑寄生20~30重量份、益母草30~40重量份、血余炭30~40重量份、芦荟15~25重量份、肉苁蓉10~20重量份、红大戟15~25重量份、干姜15~25重量份、肉桂15~25重量份、黄芪35~45重量份、黄精35~45重量份、南沙参20~30重量份、石斛20~30重量份和川楝子10~20重量份。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山楂20~25重量份、车前草20~25重量份、昆布75~80重量份、旋覆花25~30重量份、川贝母25~30重量份、大黄30~35重量份、莪术35~40重量份、钩藤75~80重量份、五味子15~20重量份、蒲黄35~40重量份、连翘25~30重量份、荷叶25~30重量份、桑寄生25~30重量份、益母草35~40重量份、血余炭35~40重量份、芦荟20~25重量份、肉苁蓉15~20重量份、红大戟20~25重量份、干姜20~25重量份、肉桂20~25重量份、黄芪40~45重量份、黄精40~45重量份、南沙参25~30重量份、石斛25~30重量份和川楝子15~20重量份。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进一步优选为山楂22重量份、车前草22重量份、昆布78重量份、旋覆花28重量份、川贝母28重量份、大黄32重量份、莪术38重量份、钩藤78重量份、五味子18重量份、蒲黄38重量份、连翘28重量份、荷叶28重量份、桑寄生28重量份、益母草38重量份、血余炭38重量份、芦荟22重量份、肉苁蓉18重量份、红大戟22重量份、干姜22重量份、肉桂22重量份、黄芪42重量份、黄精42重量份、南沙参28重量份、石斛28重量份和川楝子18重量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获得的粉末粉碎成50目至100目的细粉,随后相对于获得的细粉的质量0.3~0.6倍的淀粉,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剂型为滴丸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取100重量份的第二步获得的粉末、100~200重量份的聚乙二醇4000 、5~10重量份的甲基硅油,将粉末加水制成均匀糊状,再加入溶融的聚乙二醇4000基质液,加热熔融成澄清液体,倒入已预热的滴丸器中,控制滴制温度和速度,滴入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成丸后吸干冷凝液,收集滴丸,置干燥器内,即得滴丸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所述粉末和葡萄糖、蔗糖混匀,得到冲剂成品;所述粉末和所述的葡萄糖、蔗糖的重量比为10∶1~4∶1~6。
其中,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片剂或滴丸剂。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片剂
将山楂22g、车前草22g、昆布78g、旋覆花28g、川贝母28g、大黄32g、莪术38g、钩藤78g、五味子18g、蒲黄38g、连翘28g、荷叶28g、桑寄生28g、益母草38g、血余炭38g、芦荟22g、肉苁蓉18g、红大戟22g、干姜22g、肉桂22g、黄芪42g、黄精42g、南沙参28g、石斛28g和川楝子18g混合,加3400g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3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400g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70℃)的膏体;在获得的膏体中加入3300g醇浓度为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的条件下静置24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的粉末粉碎成50目的细粉,随后加入320g的淀粉,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实施例2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冲剂
将山楂22g、车前草22g、昆布78g、旋覆花28g、川贝母28g、大黄32g、莪术38g、钩藤78g、五味子18g、蒲黄38g、连翘28g、荷叶28g、桑寄生28g、益母草38g、血余炭38g、芦荟22g、肉苁蓉18g、红大戟22g、干姜22g、肉桂22g、黄芪42g、黄精42g、南沙参28g、石斛28g和川楝子18g混合,加3400g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3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400g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70℃)的膏体;在获得的膏体中加入3300g醇浓度为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的条件下静置24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将所述粉末和160g葡萄糖、240g蔗糖混匀,得到冲剂成品。
实施例3 本发明中药制备的滴丸剂
将山楂22g、车前草22g、昆布78g、旋覆花28g、川贝母28g、大黄32g、莪术38g、钩藤78g、五味子18g、蒲黄38g、连翘28g、荷叶28g、桑寄生28g、益母草38g、血余炭38g、芦荟22g、肉苁蓉18g、红大戟22g、干姜22g、肉桂22g、黄芪42g、黄精42g、南沙参28g、石斛28g和川楝子18g混合,加3400g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3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400g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70℃)的膏体;在获得的膏体中加入3300g醇浓度为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的条件下静置24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取获得的粉末、1000g的聚乙二醇4000 、60g的甲基硅油,将粉末加水制成均匀糊状,再加入溶融的聚乙二醇4000基质液,加热熔融成澄清液体,倒入已预热的滴丸器中,控制滴制温度和速度,滴入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成丸后吸干冷凝液,收集滴丸,置干燥器内,即得滴丸剂。
临床实验
1.1 临床资料
186 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人, 均具有肥胖症。排除由下丘脑、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等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其中男112 例, 女74 例; 年龄24~ 68 岁, 平均46. 7 岁; 轻度肥胖41例, 中度肥胖83 例, 重度肥胖62 例; 伴有高血压者86 例, 冠心病者46 例, 胆囊炎或胆结石者14例, 高脂血症者143 例; 伴有头晕者83 例, 动者心悸、气喘者53 例, 体倦乏力者91 例, 怕热多汗者67 例, 厌食者61 例, 便秘52 例。
1.2 治疗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冲剂,每次50g,溶解在水中服用,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合理饮食。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病研究学组第三次修改制订标准: 显效: 治疗结束时体重下降5kg 以上; 有效: 治疗结束时体重下降3~5kg; 无效: 治疗结束时体重下降未达上述标准者。
1.3.2 疗效结果
本实验组186例肥胖症患者,显效125例,有效61例,无无效患者,治疗前体重平均为79. 6kg,治疗后降至72. 4kg, 平均下降7. 2kg,症状改善或消失情况详见表1。
表1 症状观察表
握力变化: 治疗前后有121 例测量握力变化,治疗前左右手握力分别为19. 2、19. 9kg, 治疗后分别为19. 8、20. 6kg, 说明本药在减肥的同时, 不影响体力。
血脂变化: 在降低体重的同时, 亦有明显的降低TG、TC, 升高HDL - C 的作用。详见表2。
表2 血脂观察表
血脂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G | 2.92±0.71 | 1.63±0.63* |
TC | 8.31±1.21 | 4.73±1.01* |
HDL-C | 0.93±0.64 | 1.76±0.31* |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 0. 05。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减肥中药,其特征在于,由山楂、车前草、昆布、旋覆花、川贝母、大黄、莪术、钩藤、五味子、蒲黄、连翘、荷叶、桑寄生、益母草、血余炭、芦荟、肉苁蓉、红大戟、干姜、肉桂、黄芪、黄精、南沙参、石斛和川楝子组成,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山楂15~25重量份、车前草15~25重量份、昆布70~80重量份、旋覆花20~30重量份、川贝母20~30重量份、大黄25~35重量份、莪术30~40重量份、钩藤70~80重量份、五味子10~20重量份、蒲黄30~40重量份、连翘20~30重量份、荷叶20~30重量份、桑寄生20~30重量份、益母草30~40重量份、血余炭30~40重量份、芦荟15~25重量份、肉苁蓉10~20重量份、红大戟15~25重量份、干姜15~25重量份、肉桂15~25重量份、黄芪35~45重量份、黄精35~45重量份、南沙参20~30重量份、石斛20~30重量份和川楝子10~20重量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片剂或滴丸剂。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山楂20~25重量份、车前草20~25重量份、昆布75~80重量份、旋覆花25~30重量份、川贝母25~30重量份、大黄30~35重量份、莪术35~40重量份、钩藤75~80重量份、五味子15~20重量份、蒲黄35~40重量份、连翘25~30重量份、荷叶25~30重量份、桑寄生25~30重量份、益母草35~40重量份、血余炭35~40重量份、芦荟20~25重量份、肉苁蓉15~20重量份、红大戟20~25重量份、干姜20~25重量份、肉桂20~25重量份、黄芪40~45重量份、黄精40~45重量份、南沙参25~30重量份、石斛25~30重量份和川楝子15~20重量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中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山楂22重量份、车前草22重量份、昆布78重量份、旋覆花28重量份、川贝母28重量份、大黄32重量份、莪术38重量份、钩藤78重量份、五味子18重量份、蒲黄38重量份、连翘28重量份、荷叶28重量份、桑寄生28重量份、益母草38重量份、血余炭38重量份、芦荟22重量份、肉苁蓉18重量份、红大戟22重量份、干姜22重量份、肉桂22重量份、黄芪42重量份、黄精42重量份、南沙参28重量份、石斛28重量份和川楝子18重量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获得的粉末粉碎成50目至100目的细粉,随后相对于获得的细粉的质量0.3~0.6倍的淀粉,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中药剂型为滴丸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取100重量份的第二步获得的粉末、100~200重量份的聚乙二醇4000 、5~10重量份的甲基硅油,将粉末加水制成均匀糊状,再加入溶融的聚乙二醇4000基质液,加热熔融成澄清液体,倒入已预热的滴丸器中,控制滴制温度和速度,滴入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成丸后吸干冷凝液,收集滴丸,置干燥器内,即得滴丸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冲剂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3~6倍的去离子水,进行煎煮2~4小时,过滤,在获得的滤渣中进一步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物质量0.5~1倍的去离子水,再次煎煮1~2小时,过滤,将两次获得的过滤液混合,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温度是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膏体中加入相对于膏体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粉碎成粉末;
第三步,将所述粉末和葡萄糖、蔗糖混匀,得到冲剂成品;所述粉末和所述的葡萄糖、蔗糖的重量比为10∶1~4∶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079594 CN102580048B (zh) | 2012-03-23 | 2012-03-23 |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079594 CN102580048B (zh) | 2012-03-23 | 2012-03-23 |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80048A CN102580048A (zh) | 2012-07-18 |
CN102580048B true CN102580048B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6469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10079594 Active CN102580048B (zh) | 2012-03-23 | 2012-03-23 |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8004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19330B (zh) * | 2012-11-23 | 2014-01-15 | 杨万政 | 一种松花粉纤维饼干 |
CN103223143B (zh) * | 2013-04-17 | 2014-12-03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一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3690648B (zh) * | 2013-12-24 | 2015-10-28 | 广西博士海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减肥的药物 |
CN105213737A (zh) * | 2015-11-10 | 2016-01-06 | 夏放军 | 一种减肥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16440224B (zh) * | 2023-06-16 | 2023-08-29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一种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9893A (zh) * | 2000-06-16 | 2002-01-09 | 杨传平 | 一种降脂减肥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824194A (zh) * | 2005-12-28 | 2006-08-30 | 王燕红 | 一种纯中药外用减肥药物 |
-
2012
- 2012-03-23 CN CN 201210079594 patent/CN1025800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9893A (zh) * | 2000-06-16 | 2002-01-09 | 杨传平 | 一种降脂减肥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824194A (zh) * | 2005-12-28 | 2006-08-30 | 王燕红 | 一种纯中药外用减肥药物 |
Non-Patent Citations (7)
Title |
---|
中医药治疗肥胖研究进展;陈艳等;《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05;第13卷(第11期);266-268 * |
减肥的中药与验方;郭陈辉;《药膳食疗研究》;20011225(第6期);17-18 * |
肥胖症的中药治疗;赵进军等;《现代康复》;20010915;第5卷(第9期);18、20 * |
董方言.中药片剂、中药滴丸剂、中药颗粒剂.《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 |
赵进军等.肥胖症的中药治疗.《现代康复》.2001,第5卷(第9期),18、20. |
郭陈辉.减肥的中药与验方.《药膳食疗研究》.2001,(第6期),17-18. |
陈艳等.中医药治疗肥胖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第13卷(第11期),266-26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80048A (zh) | 2012-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8933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98262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97326B (zh) | 一种治疗肠鸣腹泻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05107B (zh) | 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90919B (zh) | 用于治疗仔猪缺铁性贫血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73763A (zh) | 一种调理气虚体质的保健品 | |
CN104288651A (zh) | 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86038A (zh) | 一种用于减肥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5749179A (zh) | 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205108B (zh) | 一种治疗胃溃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80048B (zh) | 减肥中药及制备方法 | |
CN104958607A (zh) | 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灼口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方法 | |
CN101607051A (zh) | 一种中药减肥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548367C (zh) | 一种内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4958646A (zh) | 一种润肠通便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US10485834B2 (en) | Chinese herbal oral paste for conditioning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6994141B (zh) | 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977372A (zh) | 一种用于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中药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32987A (zh) | 一种促进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的中药 | |
CN104815275A (zh) | 一种治疗妊娠反应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435190A (zh) | 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型哮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189615B (zh) | 一种治疗崩漏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810751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的中药制剂 | |
CN105056093A (zh) | 一种治疗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40777A (zh) | 一种治疗肝旺脾弱型经行泄泻的冲剂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ang Zhiwei Inventor before: Wu Jian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25 Address after: 511457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Nansha District Jin Road No. 26 room 1108, Ginza - Jin Sha Square Park Patentee after: Wang Zhiwei Address before: Changshou City Yushan road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00 No. 227 (Changshu north door three peak)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Yushan Green Tea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