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6360A -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66360A CN102566360A CN2011101886815A CN201110188681A CN102566360A CN 102566360 A CN102566360 A CN 102566360A CN 2011101886815 A CN2011101886815 A CN 2011101886815A CN 201110188681 A CN201110188681 A CN 201110188681A CN 102566360 A CN102566360 A CN 1025663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cleaning member
- clearer
- discharger
- reference 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2100033777 Complement C4-B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000710883 Homo sapiens Complement C4-B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19 suppor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1906 Deat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3 craw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11 curling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5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harging apparatus, e.g. cleaning devices, ozone removing devices G03G15/0225, G03G15/0291 takes preced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电器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放电器包括:放电器主体,其适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保持部件上以及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该保持部件上拆卸;第一电极部件,其由线材形成;第二电极部件,用于放电的电压施加在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之间;电极清洁部件,其清洁第一电极部件;被检测部分,其一体地设置在电极清洁部件上;检测部件,其在电极清洁部件处于预定的基准位置时检测被检测部分;清洁部件传送器,其沿着靠近该基准位置的方向和远离该基准位置的方向传送电极清洁部件;以及移动控制单元,其控制由清洁部件传送器传送的电极清洁部件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电晕管或格栅电晕管等从电极进行放电的放电器已经广泛地用于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用于消除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电荷、用于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或者用于消除介质上的电荷。关于放电器,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是在以下的JP-A-2008-26646、JP-A-2003-202734、JP-A-2003-91145和JP-A-11-242374中披露的技术。
JP-A-2008-26646披露了这样一种构造:该构造通过沿着正向和反向驱动电动机8来使对充电器1的锯齿状针形电极2进行清洁的清洁辊5往复运动,以便通过使清洁辊5从针形电极2的前端移动到针形电极2的后端来清洁锯齿状针形电极2。在JP-A-2008-26646所披露的构造中,电动机8由充电器1支撑;执行使清洁辊5向后移动的正向旋转驱动足够长的时间;继续正向旋转驱动,即使清洁辊5到达后端;并且执行反向旋转驱动,直到设置在前端处的传感器9B检测到清洁辊5的支撑件4为止。
JP-A-2003-202734披露了这样一种构造:电动机8沿着正向和反向被驱动并且使进给螺杆5旋转,从而使支撑用于清洁充电2的清洁片3的滑动件4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JP-A-2003-202734所披露的构造中,当滑动件4根据设置在充电器主体1外部的电动机8的正向旋转驱动而向后移动并且到达后端块11时,与在电动机8被锁定时产生的锁定电流对应的电压被输出作为锁定信号,从而检测到该滑动件到达后端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电动机8开始正向旋转驱动时由计时器开始计时之后经过了30秒仍未输出锁定信号或者如果在开始正向旋转驱动之后的4秒之内输出了锁定信号,则可以判定发生了操作故障。
JP-A-2003-91145披露了这样一种构造:该构造与在JP-A-2003-202734中披露的构造相同,当滑动件4根据设置在充电器主体1外部的电动机8的正向旋转驱动而向后移动并且到达后端块11时,该构造通过检测随着电动机8的输出转矩而变化的电流来检测锁定状态,从而检测滑动件到达后端的事实。
JP-A-11-242374披露了一种电晕充电器7,电晕充电器7包括两条充电丝14,每天恰好在开始供电之后以及已经在1000页纸张上形成图像的任何时间通过清洁片20使充电丝14往复运动一次,并且当为维修人员准备的开关被按下时使充电丝14往复运动五次。
JP-A-2008-26646([0037]段至[0064]段以及图2至图4);
JP-A-2003-202734([0011]段至[0018]段以及图1和图2);
JP-A-2003-91145([0005]段至[0009]段);
JP-A-11-242374([0016]段至[0023]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当安装或拆卸放电器时由于对电极进行清洁的部件的位置偏移引起的放电故障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放电器,所述放电器包括:
放电器主体,其设置为面向图像形成装置的被放电部分,并且适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保持部件上以及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所述保持部件上拆卸;
第一电极部件,其由所述放电器主体支撑并且由线材形成;
第二电极部件,其设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用于放电的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之间;
电极清洁部件,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接触并且清洁所述第一电极部件;
被检测部分,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上;
检测部件,其在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处于预定的基准位置时检测所述被检测部分(即,所述检测部件用于检测被检测部分并且设置于当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处于预定的基准位置时能够检测到所述被检测部分的位置处);
清洁部件传送器,其沿着靠近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顺着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传送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以及
移动控制单元,其控制由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传送的所述电极清洁部件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放电器主体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上时,所述移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直到所述检测部件检测不到所述被检测部分为止,然后所述移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靠近所述基准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放电器还可以包括清洁接触机构。当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处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清洁接触机构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分离,并且当所述电极清洁部件沿着顺着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方向从所述基准位置移动时,所述清洁接触机构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放电器还可以包括第三电极部件和所述电极清洁部件。所述第三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被放电部分之间,并且用于放电的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三电极部件之间。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包括第三清洁部分,所述第三清洁部分设置为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件接触并且清洁所述第三电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放电器还可以包括清洁部件传送器。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包括传递对象部件,所述传递对象部件可断开地连接至传递部件,当所述放电器主体安装在装卸对象主体上时,驱动力从由所述装卸对象主体支撑的驱动源传递到所述传递部件。当所述驱动源的正向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传递对象部件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沿着靠近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当所述驱动源的反向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传递对象部件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沿着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移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放电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包括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部分。所述放电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并且在其表面上保持图像;以及充电器,其由所述放电器形成并且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静电消除器,所述静电消除器由所述放电器形成并且消除经过所述充电器充电的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电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并且在其表面上保持图像;以及转印部分,其由所述放电器形成并且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五方面,与没有设置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当安装或拆卸放电器时由于对电极进行清洁的部件的位置偏移引起的放电故障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将处于基准位置的电极清洁部件与第一电极部件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也可以在电极清洁部件移动时清洁第三电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根据驱动源的正向旋转驱动和反向旋转驱动来使电极清洁部件往复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没有设置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充电故障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没有设置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电荷消除故障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没有设置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转印故障的发生。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的视图;
图2是示出包括图像承载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的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箭头V的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是示出电极清洁器移动到基准位置的视图;
图7是示出电极清洁器从图6中所示的状态向前移动的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控制器的功能图,即所谓的框图;
图9是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器的基准位置返回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器的视图,并且是示出电极清洁器从原始位置稍微向前偏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下文中称为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描述,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并且将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此外,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侧分别定义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定义为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此外,在附图中,“○”中带有“●”的符号是指从纸张的背面指向纸张的正面的箭头,并且“○”中带有“X”的符号是指从纸张的正面指向纸张的背面的箭头。
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描述,在利用下列附图进行描述时适当地省略了除需要说明的部件之外的其他部件。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的视图。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U包括:用作操作部分的实例的用户界面UI;作为图像读取部分的图像输入装置U1;送纸装置U2;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实例并且用作装卸对象主体的实例的图像记录装置U3;以及纸张处理装置U4。
用户界面UI包括:用作输入部分的实例的复印启动键;例如数字键等输入键;以及显示部分UI1。
图像输入装置U1由用作图像读取装置的实例的图像扫描器等形成。在图1中,图像输入装置U1将文档(未示出)读取出来,将读取出的图像转换成图像信息,并且将该图像信息输入到图像记录装置U3。
送纸装置U2包括:作为多个送纸部分的送纸托盘TR1~TR4;送纸路径SH1,其用来传送接纳在各个送纸托盘TR1~TR4中的用作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S;等等。
在图1中,图像记录装置U3包括:在从送纸装置U2传送出的记录纸张S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部分;色调剂分配装置U3a;纸张传送路径SH2;纸张排出路径SH3;纸张翻转路径SH4;纸张循环路径SH6等等。同时,在下文中对图像记录部分进行描述。
此外,图像记录装置U3包括:控制器C;用作由控制器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实例的激光驱动电路D;由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电路E;等等。操作被控制器C控制的激光驱动电路D在预定时间分别将与从图像输入装置U1输入的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和K(黑色)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驱动信号输出到与各种颜色对应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
用于图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由一对(左、右)引导部件R1和R1支撑在与各种颜色对应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下方,以便能够在拉出部件U3b被拉出到图像记录装置U3的前侧的拉出位置和拉出部件U3b被装入到图像记录装置U3中的装入位置之间移动。
图2是示出包括图像承载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
在图1和图2中,黑色图像承载体单元UK包括:感光体Pk,其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实例并且用作放电对象主体的实例;充电器CCk,其用作放电器的实例;以及感光体清洁器CLk,其用作图像承载体清洁器的实例。同时,在第一实施例中,充电器CCk由能够安装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上以及能够从图像记录装置U3上拆卸的充电单元形成。此外,与其他颜色Y、M和C对应的图像承载体单元UY、UM和UC分别包括感光体Py、Pm和Pc、用作放电器的实例的充电器CCy、CCm和CCc以及感光体清洁器CLy、CLm和CLc。同时,在第一实施例中,频繁地使用并且表面磨损程度大的黑色感光体Pk形成为具有比其他颜色的各个感光体Py、Pm和Pc的直径大的直径。因此,可以应对黑色感光体的高速旋转并且延长黑色感光体的寿命。
各个图像承载体单元UY、UM、UC和UK以及包括显影辊R0的显影单元GY、GM、GC和GK组成色调剂图像形成部件UY+GY、UM+GM、UC+GC和UK+GK。图像承载体单元UY、UM、UC和UK以及显影单元GY、GM、GC和GK可拆卸地安装在用于图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上。
在图1中,在感光体Py、Pm、Pc和Pk分别经过充电器CCy、CCm、CCc和CCk充电之后,从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输出的用作潜像写入光的实例的激光束Ly、Lm、Lc和Lk将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的表面上。显影单元GY、GM、GC和GK将形成在感光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和K(黑色)色调剂图像。
用作一次转印部分的实例的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将形成在感光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依次叠加并转印到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实例以及用作中间转印体的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因此,多色图像即所谓的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被传送到用作图像记录位置的实例的二次转印区域Q4。
同时,当仅存在黑色图像数据时,仅仅使用K(黑色)感光体Pk和K(黑色)显影单元GK,从而仅仅形成黑色色调剂图像。
在一次转印之后,用于感光体的清洁器CLy、CLm、CLc和CLk去除残留在感光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
用于中间转印体的拉出部件U3c支撑在用于图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下方,以便能够在拉出部件U3c被拉出到图像记录装置U3的前侧的拉出位置和拉出部件U3c被装入到图像记录装置U3中的装入位置之间移动。用作中间转印装置的实例的带组件BM由用于中间转印体的拉出部件U3c支撑,以便能够在该带组件与感光体Py、Pm、Pc和Pk的下表面接触的上升位置和该带组件向下离开该下表面的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带组件BM包括中间转印带B、用作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的实例的带支撑辊Rd、Rt、Rw、Rf和T2a以及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带支撑辊Rd、Rt、Rw、Rf和T2a包括用作驱动部件的实例的带驱动辊Rd、用作张力施加部件的实例的张紧辊Rt、用作蛇行防止部件的实例的步移辊Rw、用作从动部件的实例的多个惰辊Rf以及用作面向二次转印区域Q4的部件的实例的支承辊T2a。此外,中间转印带B由带支撑辊Rd、Rt、Rw、Rf和T2a支撑,以便能够沿着箭头Ya的方向旋转。
二次转印单元Ut设置在支承辊T2a下方。二次转印单元Ut包括用作二次转印部件的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二次转印辊T2b设置为能够隔着介于该二次转印辊本身和支承辊T2a之间的中间转印带B与该支承辊分离和接触,并且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的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此外,用作施加电压的接触部件的实例的接触辊T2c与支承辊T2a接触,并且各个辊T2a~T2c形成二次转印部分T2。
与带电色调剂的极性具有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在预定时间从由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电路施加在接触辊T2c上。
纸张传送路径SH2设置在带组件BM下方。用作调整送纸时间的部件的实例的配准辊Rr将从送纸装置U2的送纸路径SH1送出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2,并且根据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时间通过转印前介质引导部件SGr和SG1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在经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由二次转印部分T2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同时,在全色图像的情况下,叠加在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上并且经过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用作中间转印体的清洁器的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对已经经历了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B进行清洁。
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部分T2、带清洁器CLB等组成将形成在感光体Py~Pk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的转印装置T1+B+T2+CLB。
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通过转印后介质引导部件SG2和用作定影前介质传送部件的实例的纸张传送带BH传送到定影装置F。定影装置F包括用作加热定影部件的实例的加热辊Fh和用作加压定影部件的实例的加压辊Fp,并且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彼此接触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的色调剂图像在经过定影区域Q5时由定影装置F加热并定影到记录纸张上。
色调剂图像形成部件UY+GY、UM+GM、UC+GC和UK+GK、转印装置T1+B+T2+CLB、定影装置F等组成第一实施例的在记录纸张S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部分。
用作切换传送路径的部件的实例的第一门GT1设置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第一门GT1将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H2传送并且已经在定影区域Q5中加热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的路径选择性地切换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翻转路径SH4或纸张排出路径SH3中的任何一个。沿着纸张排出路径SH3传送的纸张S被传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传送路径SH5。
用作弯曲校正单元的实例的卷曲校正单元U4a设置在纸张传送路径SH5上,并且用作切换传送路径的部件的实例的第二门G4设置在纸张传送路径SH5上。第二门G4根据弯曲即卷曲的方向将从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传送路径SH3传送来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和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中的任何一个。当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的记录纸张S经过第一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时,记录纸张的卷曲得到校正。卷曲已经经过校正的记录纸张S在纸张的图像定影表面朝向上方即所谓的面朝上的状态下从用作排纸部件的实例的排纸辊Rh排出到用作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纸部分的实例的排纸托盘TH1上。
通过第一门GT1传送到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的纸张S在推动由弹性薄膜状构件形成并调整传送方向的部件即所谓的聚酯薄膜门GT2的同时经过该聚酯薄膜门GT2。然后,纸张被传送到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
纸张循环路径SH6和纸张翻转路径SH7与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的下游端连接,并且还有聚酯薄膜门GT3设置在这些路径的连接部分处。通过第一门GT1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4的纸张经过聚酯薄膜门GT3并且被传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翻转路径SH7。当要进行双面打印时,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4的记录纸张S经过聚酯薄膜门GT3并且被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7。然后,当沿着反向传送记录纸张即进行记录纸张的所谓转回时,记录纸张的传送方向由聚酯薄膜门GT3调整,并且已经转回的记录纸张S被传送到纸张循环路径SH6。传送到纸张循环路径SH6的记录纸张S通过送纸路径SH1再次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同时,在记录纸张S的后端经过聚酯薄膜门GT2之后且经过聚酯薄膜门GT3之前,当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S转回时,记录纸张S的传送方向由聚酯薄膜门GT2调整,并且在记录纸张S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的同时记录纸张S被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5。在正面和背面已经翻转的记录纸张S的卷曲经过卷曲校正部件U4a校正之后,记录纸张S可以在纸张的图像定影表面朝向下方即所谓的面朝下的状态下排出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纸托盘TH1上。
由附图标记SH1~SH7表示的部件组成纸张传送路径SH。此外,由附图标记SH、Ra、Rr、Rh、SGr、SG1、SG2、BH和GT1~GT3表示的部件组成纸张传送装置SU。
(对充电器的描述)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的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箭头V的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是示出电极清洁器移动到基准位置的视图。
同时,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在图4中未示出屏蔽电极的一部分。
此外,接下来对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进行描述。然而,由于与各种颜色即Y、M、C和K对应的充电器CCy~CCk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对黑色充电器CCk进行详细描述,而省略对其他颜色充电器CCy~CCc的详细描述。
在图2、图3和图4中,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CCk包括作为放电器主体的实例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充电器主体1。充电器主体1包括屏蔽电极2。屏蔽电极2作为第二电极部件的实例,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由面向感光体Pk侧敞开的U形导电金属材料形成。屏蔽电极2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上壁部分2a以及分别从上壁部分2a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的板状左壁部分2b和板状右壁部分2c。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2d形成在上壁部分2a的左部,并且从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中的送风机(未示出)送出的空气通过该开口。因此,可以通过面向感光体Pk的充电区域Q1排出在放电时产生的放电臭氧等产物。
用作一个端部部件的实例的后端块3支撑在屏蔽电极2的后端处,并且用作另一个端部部件的实例的前端块4支撑在屏蔽电极2的前端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轴接纳部分3a和4a形成在相应的后端块3和前端块4的右上部,并且作为用于清洁部件传送器的支撑件的实例。
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6可旋转地由轴接纳部分3a和4a支撑并且作为旋转部件的实例。螺纹6a形成在轴6的外周面上。轴6的后端部穿过后轴接纳部分3a并且延伸到后侧,并且用作接合部件的实例的从动联轴器7支撑在该轴的后端处。当充电器CCk安装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上时,从动联轴器7在与驱动联轴器8配合的同时受到支撑,驱动联轴器8用作可旋转地支撑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中的传递部件的实例。驱动力可以从电极清洁器电动机9传递到驱动联轴器8,电极清洁器电动机9能够沿着正向和反向受驱动,并且由图像记录装置U3支撑并作为电极清洁部件的驱动源的实例。
在图2至图6中,丝状电极11设置在充电器主体1中作为第一电极部件的实例,丝状电极11由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线材形成并且丝状电极1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由前端块4和后端块3支撑。
多个通孔形成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薄膜状导电材料中的网状格栅电极12支撑在屏蔽电极2下方的开口位置处,即在面向感光体Pk的充电区域Q1中作为第三电极部件的实例。在格栅电极12的前、后两端分别被前端块4和后端块3拉紧的同时,格栅电极12受到支撑。
将用于放电的电压从电源电路E施加在电极2、11和12中的每一个上,并且根据丝状电极11、屏蔽电极2和格栅电极12之间的电位差利用从丝状电极11放出的电子对感光体Pk的表面进行充电。
同时,由于屏蔽电极2、丝状电极11、和格栅电极12具有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结构并且可以采用在例如JP-A-2008-233254等文献中所披露的结构,所以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图4至图6中,用作电极清洁体的电极清洁器16在充电器主体1中设置在丝状电极11、屏蔽电极2和格栅电极12之间。电极清洁器16包括用作第一清洁框体的实例的棱柱形上滑动框17。棱柱形上滑动框17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沿着屏蔽电极2的内周面设置,并且上滑动框17的下侧是敞开的。用作连接部分的实例并且形成为U形从而环绕屏蔽电极2的右壁部分2c的下端的臂部18形成在上滑动框17的右下端处。用作互锁部分的实例并且穿过轴6的圆筒形轴贯通部分19形成在臂部18的上端处。与轴6的螺纹6a配合的螺纹19a形成在轴贯通部分19中。因此,当轴6沿着正向或反向旋转时,螺纹6a和19a使臂部18沿着前后方向顺着轴6移动,也就是说,臂部18向前移动以便离开用作基准位置的实例的后方原始位置或者向后移动以便靠近该后方原始位置。结果,电极清洁器16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轴6、臂部18、轴贯通部分19等组成第一实施例的清洁部件传送器6+18+19。
上侧敞开的U形下滑动框21支撑在上滑动框17的下部作为第二清洁框体的实例。在图6中,形成为面向设置在下侧的格栅电极12的呈凹槽形状的格栅清洁器支撑部分21a形成在下滑动框21的前端部作为第三清洁支撑部分的实例。格栅清洁器20支撑在格栅清洁器支撑部分21a的下表面上作为第三清洁部分的实例,格栅清洁器20支撑为面向格栅电极12并与格栅电极12接触,并且格栅清洁器20根据电极清洁器16沿着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对格栅电极12进行清洁。第一实施例的格栅清洁器20形成为所谓的刷形并且具有固定在基础织物上的清洁硬毛。然而,格栅清洁器20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形成为具有能够进行清洁的任意结构,例如可以呈现织物形状。同时,由于格栅清洁器在例如JP-A-2006-91456等文献中被披露并且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各种结构,所以省略了对格栅清洁器的详细描述。
在图6中,设置为面向丝状电极11的下丝清洁器22支撑在下滑动框21的前后方向中部的上表面上作为电极清洁部件的实例。如图6所示,下丝清洁器22设置在当电极清洁器16移动到用作基准位置的实例的原始位置时与丝状电极11分离的位置处。
此外,向下延伸的板状待检测部分21b形成在下滑动框21的下表面上。光学传感器SN1设置在当电极清洁器16移动到图6中所示的原始位置时与待检测部分21b对应的位置处作为检测部件的实例。光学传感器SN1通过检测待检测部分21b来检测电极清洁器16是否移动到原始位置。
在图5和图6中,沿着左右方向向内延伸的左、右一对轴部分23支撑在上滑动框17的内表面上。用作第一清洁部件的支撑件的实例的上清洁器支撑件24设置在一对轴部分23之间。上清洁器支撑件24包括可旋转地由轴部分23支撑的左、右一对旋转中心部分24a、从旋转中心部分向前延伸并作为连接部分的实例的左、右一对臂板部分24b、以及连接臂板部分24b的前端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支撑主体24c。设置为面向丝状电极11的上丝清洁器26支撑在支撑主体24c的下表面上作为电极清洁部件的实例。向下突出的用于分离的扇形被接触部分24d形成在臂板部分24b的下表面上并且可以与从后端块3延伸到电极清洁器16中的用于分离的左、右一对接触部分27接触。
此外,扭转弹簧28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轴部分23上。扭转弹簧28用作推压部件的实例,并且沿着使上清洁器支撑件24向下旋转的方向(即,使上丝清洁器26靠近丝状电极11的方向)推压该上清洁器支撑件的前端。
图7是示出电极清洁器从图6中所示的状态向前移动的视图。
从而,在图6所示的基准位置处,被接触部分24d与接触部分27接触并且使扭转弹簧28弹性变形,以便使丝状电极11和上丝清洁器26彼此分离。此外,如图7所示,当电极清洁器电动机9被驱动并且电极清洁器16向前移动时,被接触部分24d和接触部分27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并且由于上清洁器支撑件24的重量或扭转弹簧28的弹力使得上丝清洁器26从上方按压丝状电极11。在这种情况下,丝状电极11被上丝清洁器26压下并且移动到双点划线所示的丝状电极11的基准位置的下侧。从而,丝状电极11的下表面与下丝清洁器22接触,并且上丝清洁器26和下丝清洁器22与丝状电极11的张力之间的平衡使得上丝清洁器26和下丝清洁器22保持在图7所示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上丝清洁器26和下丝清洁器22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丝状电极11接触。此外,当在丝清洁器22和26与丝状电极11接触的同时电极清洁器16沿着前后方向往复运动时,进行丝状电极11的清洁。
同时,由于检测电极清洁器16是否到达充电器CCk的前端的方法在现有技术中是公知的并且例如在JP-A-2008-26646([0037]段至[0064]段以及图2至图4)、JP-A-2003-202734([0011]段至[0018]段以及图1和图2)、JP-A-2003-91145([0005]段至[0009]段)和JP-A-11-242374([0016]段至[0023]段)中披露的方法或者使用传感器的方法等任意方法都可以用作该方法,所以省略了对这些方法的详细描述。当完成清洁时,电极清洁器16返回到原始位置。
上清洁器支撑件24或被接触部分24d、接触部分27、扭转弹簧28等组成第一实施例的清洁接触机构24+27+28。
(对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的描述)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控制器的功能图,即所谓的框图。
在图8中,控制器C包括:输入/输出接口I/O,其从外部输入信号并且将信号输出到外部;ROM(只读存储器),其中存储有用于执行必要处理的信息、程序等;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其暂时存储必要数据CPU(中央处理单元),其执行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对应的处理;以及包括振荡器等的小型信息处理单元,即所谓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器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来提供各种功能。
(连接至控制器C的信号输出部件)
从例如用户界面UI和光学传感器SN1等信号输出部件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C。
用户界面UI包括:显示部分UI1;电源按钮UI2;用作输入按钮的实例的数字键UI4和复印启动键UI3;执行输入以启动充电器CCy~CCk的电极清洁的电极清洁启动键UI5;等等。
光学传感器SN1检测电极清洁器16是否移动到原始位置。
(连接至控制器C的受控制部件)
此外,控制器C连接至主驱动源驱动电路D1、电源电路E、电极清洁器电动机驱动电路D2和其他受控制部件(未示出),并且为这些部件输出操作控制信号。
主驱动源驱动电路D1通过主驱动源M1驱动感光体Py~Pk、中间转印带B等旋转。
电源电路E包括显影电源电路Ea、充电电源电路Eb、转印电源电路Ec、定影电源电路Ed等。
显影电源电路Ea向显影装置Gy~Gk的显影辊R0施加显影电压。
充电电源电路Eb向各个充电器CCy~CCk施加用于对感光体Py~Pk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电压。
转印电源电路Ec向一次转印辊T1y~T1k或二次转印辊T2b施加转印电压。
定影电源电路Ed向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供给用于使加热器加热的电力。
电极清洁器电动机驱动电路D2通过电极清洁器电动机9驱动电极清洁器16。
(控制器C的功能)
控制器C具有执行与从信号输出部件输入的信号对应的处理的功能以及将控制信号输出到各个受控制部件的功能。也就是说,控制器C具有以下功能。
C1:图像形成操作控制单元
图像形成操作控制单元C1根据从图像输入装置U1输入的图像信息通过控制图像形成装置U的各个部件的驱动、各种电压的施加时间等来执行作为图像形成操作的实例的作业。
C2:主驱动源控制单元
主驱动源控制单元C2通过利用主驱动源驱动电路D1控制对主驱动源M1的驱动来控制对感光体Py~Pk等的驱动。
C3: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包括显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A、充电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B、转印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C和定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D。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通过控制电源电路E的操作来控制向各个单元施加电压或者向各个部件供给电力。
C3A:显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显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A通过控制显影电源电路Ea来控制施加在显影装置Gy~Gk的显影辊上的显影电压。
C3B:充电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充电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B通过控制充电电源电路Eb来控制施加在充电器CCy~CCk上的充电电压。
C3C:转印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转印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C通过控制转印电源电路Ec来控制施加在一次转印辊T1y~T1k上的一次转印电压或者施加在二次转印辊T2b上的二次转印电压。
C3D:定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定影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D通过控制定影电源电路Ed来控制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的加热器的温度,即定影温度。
C4:电极清洁控制单元
用作电极清洁器16的移动控制单元的实例的电极清洁控制单元C4包括电动机控制单元C4A和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电极清洁控制单元C4通过控制电极清洁器16来控制充电器CCy~CCk的电极11和12的清洁。当执行电极清洁启动键UI5的输入时,在作为预定纸张数目的实例的打印纸张的累计数目达到1000的任何时间,或者在向图像形成装置U供电时即在电源按钮UI2接通时,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控制单元C4控制电极清洁器16清洁电极11和12。此外,当执行电极清洁启动键UI5的输入时或者当已经打印了1000页纸张时,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控制单元C4通过在预定时间使电极清洁器16沿着前后方向往复运动来进行清洁。当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电时,电极清洁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通过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使电极清洁器16返回到基准位置。
C4A:电动机控制单元
电动机控制单元C4A通过利用电极清洁器电动机驱动电路D2控制对电极清洁器电动机9沿着正向和反向的驱动来控制电极清洁器16的移动。
C4B: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
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包括供电时判断标志FL1、检测结果判断单元C4B1、反向驱动时间存储单元C4B2和计时器TM1。当充电器CCy~CCk安装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上时,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沿着使电极清洁器16与原始位置(基准位置)分离的方向移动电极清洁器16。当光学传感器SN1检测不到待检测部分21b时,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使电极清洁器16朝向原始位置移动并且使电极清洁器16移动到原始位置。由于存在充电器CCy~CCk 经安装或拆卸的可能性,所以在供电时第一实施例的基准位置返回控制单元C4B执行使电极清洁器16返回到原始位置的一系列操作。
FL1:供电时判断标志
作为装卸判断单元的实例的供电时判断标志FL1在开始时为“0”并且在供电之后变成“1”。也就是说,当电力减少时,供电时判断标志FL1被初始化并且变成“0”。
C4B1:检测结果判断单元
检测结果判断单元C4B1基于光学传感器SN1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待检测部分21b是否存在于光学传感器SN1的位置处,即电极清洁器16是否正在从基准位置向前移动。
C4B2:反向驱动时间存储单元
反向驱动时间存储单元C4B2存储反向驱动时间t1,反向驱动时间t1是在电动机9沿着反向被驱动以使电极清洁器16朝向原始位置移动之后直到电动机9停止的时间。
TM1:计时器
计时器TM1判断是否已经经过了反向驱动时间t1。
(对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的描述)
接下来,利用流程图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U的控制流程进行描述。
(对电极清洁器的基准位置返回处理的流程图的描述)
图9是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器的基准位置返回处理的流程图。
根据存储在打印机U的控制器C中的程序来执行图9的流程图的各步骤ST的处理。此外,并行地执行打印机U的该处理以及其他各种处理。
通过向打印机U供电来开始图9中所示的流程。
在图9的步骤ST1中,判断供电时判断标志FL1是否为“0”。如果供电时判断标志FL1为“0”(是),则处理转入步骤ST2。如果供电时判断标志FL1不为“0”(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T1。
在步骤ST2中,判断光学传感器SN1是否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是),则处理转入步骤ST3。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检测不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否),则处理转入步骤ST5。
在步骤ST3中,开始沿着正向驱动电动机9,也就是说,使电极清洁器16开始向前移动。然后,处理转入步骤ST4。
在步骤ST4中,判断光学传感器SN1是否没有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也就是说,判断供电时电极清洁器16的位置是否大幅度地偏离原始位置。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没有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是),则处理转入步骤ST7。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否),则重复步骤ST4。
在步骤ST5中,开始沿着反向驱动电动机9,也就是说,使电极清洁器16开始朝向后方的原始位置移动。然后,处理转入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判断光学传感器SN1是否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是),则处理转入步骤ST7。如果光学传感器SN1检测不到电极清洁器16的待检测部分21b(否),则重复步骤ST6。
在步骤ST7中,执行如下处理(1)和(2),并且处理转入步骤ST8。
(1)开始沿着反向驱动电动机9。同时,如果正在沿着反向驱动电动机,则继续沿着反向驱动电动机。
(2)开始对反向驱动时间t1进行计时。
在步骤ST8中,判断是否已经经过了反向驱动时间t1。如果已经经过了反向驱动时间t1(是),则处理转入步骤ST9。如果尚未经过反向驱动时间t1(否),则重复步骤ST8。
在步骤ST9中,执行如下处理(1)和(2),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T1。
(1)停止电动机9。
(2)将供电时判断标志FL1设定为“1”。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
当向丝状电极11和面向该丝状电极的电极部件2+12施加电压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产生电位差时,发生放电并且对感光体Py~Pk的表面进行充电。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格栅电极12将电荷均匀地供给到感光体Py~Pk并且对这些感光体进行均匀地充电。
在充电器CCy~CCk放电时,在充电器CCy~CCk中产生例如臭氧O3或氮氧化物NOx等放电产物。这些放电产物附着到屏蔽电极2或格栅电极12上。通过从送风机送出的空气吹走放电产物,并且放电产物的一部分与空气一起排出。
在执行电极清洁启动键UI5的输入时或者在打印纸张的累计数目达到1000的任何时间,电极清洁器16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沿着前后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去除附着到丝状电极11和格栅电极12上的放电产物。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清洁器的视图,并且是示出电极清洁器从原始位置稍微向前偏移的视图。
如果充电器CCy~CCk发生故障或者这些充电器的寿命终止,则可以在拆卸之后检查充电器或者可以更换充电器。在这种情况下,当拆卸充电器CCy~CCk时或者在安装之前运送新的充电器CCy~CCk时,可以使从动联轴器7旋转。当从动联轴器7旋转时,电极清洁器16从原始位置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极清洁器16向前移动直到光学传感器SN1不能够检测到待检测部分21b,则光学传感器SN1能够检测到电极清洁器16偏离原始位置。然而,担心的是:由于光学传感器SN1的安装精度的下降、待检测部分21b的组装精度和安装精度的下降、电极清洁器16移动时产生的反冲力等因素导致电极清洁器离开原始位置并且光学传感器SN1不能够检测到待检测部分21b。在这种状态下,担心的是:电极清洁器16沿着宽度方向到达充电区域Q1的端部并且发生局部充电故障。
特别地,当电极清洁器16离开原始位置时,如图10所示,还担心光学传感器SN1不能够检测到待检测部分21b并且各个清洁器20、22和26中的任何一个或所有清洁器与电极11和12接触。特别地,担心的是:当清洁器22和26与丝状电极11接触时,电阻会发生变化。出于此原因,担心放电性能相对于预定性能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在光学传感器SN1不能够检测到待检测部分21b并且电极清洁器16不返回到原始位置时开始充电操作,则会发生充电故障。出于此原因,担心会发生图像形成故障。
与此对比,在充电器CCy~CCk可能已经安装或拆卸的情况下进行供电时,在电极清洁器16向前移动直到光学传感器SN1不能够检测到待检测部分21b之后,电极清洁器16朝向后方的原始位置移动并且可靠地返回到原始位置。
因此,与JP-A-2008-26646([0037]段至[0064]段以及图2至图4)、JP-A-2003-202734([0011]段至[0018]段以及图1和图2)、JP-A-2003-91145([0005]段至[0009]段)和JP-A-11-242374([0016]段至[0023]段)中披露的技术相比,减少了充电故障或图像形成故障的发生。此外,由于在JP-A-2008-26646([0037]段至[0064]段以及图2至图4)所披露的技术中电动机由充电器支撑,所以增加了重量。出于此原因,还存在的问题是:增加了更换充电器的工作负荷,并且提高了作为待更换单元的充电器本身的成本。然而,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电动机9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中,所以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可以考虑无论光学传感器SN1的检测结果如何都使电极清洁器16从一开始就向后移动。然而,如果使已经移动到原始位置的电极清洁器16向后移动,则会向电动机9施加负载。出于此原因,担心会导致例如电动机9的故障或者充电器主体1的扭曲变形等问题。与此对比,在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CCy~CCk中,使得电极清洁器16在向前移动一次之后向后移动。因此,抑制了例如电动机9的故障或者充电器主体1的扭曲变形的问题的发生。
(变型例)
在上文中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在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下面,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8)。
(H01)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复印机,并且还可以应用于例如打印机和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并且还可以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并且还可以应用于旋转式图像形成装置。
(H02)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举例说明了丝状电极11是一根线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丝状电极也可以包括两根线材。
(H03)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省略格栅电极12。
(H04)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举例说明了清洁器22和26与丝状电极11接触和分离的构造。然而,也可以采用清洁器22和26总是与丝状电极11接触的构造。
(H05)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举例说明了用作放电器的实例的充电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作为放电器的其他实例的转印部分T1y~T1k和T2、辅助充电器或用于记录纸张S的静电消除器、感光体Py~Pk等。
(H06)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电极清洁器16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不限于使用示例性轴6的结构。可以采用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任意结构作为使电极清洁器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
(H07)设置待检测部分21b和光学传感器SN1的位置不限于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的位置,并且可以变成沿着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偏移的任意位置。另外,例如,待检测部分21b可以突出到充电器主体1的外部,并且光学传感器SN1可以不设置在各个充电器CCy~CCk的单元中而可以设置在各个感光体Py~Pk上或者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3上以便进行检测。
(H08)电极清洁部件20的结构不限于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的结构,并且可以根据设计等采用任意结构。例如,可以将例如刷子或织物等结构变成能够进行清洁的任意结构,例如海绵等。此外,可以设置与屏蔽电极2的内周面接触的清洁部分,以便能够清洁屏蔽电极2。作为选择,可以设置与格栅电极12的下表面接触的清洁部件,以便能够清洁格栅电极12的两个表面。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选取和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具有各种变型的本发明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意在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放电器,包括:
放电器主体,其设置为面向图像形成装置的被放电部分,并且适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保持部件上以及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所述保持部件上拆卸;
第一电极部件,其由所述放电器主体支撑并且由线材形成;
第二电极部件,其设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用于放电的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之间;
电极清洁部件,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接触并且清洁所述第一电极部件;
被检测部分,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上;
检测部件,其在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处于预定的基准位置时检测所述被检测部分;
清洁部件传送器,其沿着靠近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顺着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传送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以及
移动控制单元,其控制由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传送的所述电极清洁部件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放电器主体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上时,所述移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直到所述检测部件检测不到所述被检测部分为止,然后所述移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靠近所述基准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还包括:
清洁接触机构,当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清洁接触机构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分离,并且在所述电极清洁部件沿着预定方向从所述基准位置被传送时,所述清洁接触机构使所述电极清洁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器,还包括:
第三电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被放电部分之间,用于放电的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三电极部件之间,
其中,所述电极清洁部件设置为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件接触并且清洁所述第三电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包括接合部件,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传递部件可分离地接合,当所述放电器主体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上时,所述传递部件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
当所述接合部件沿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沿着靠近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传送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并且当所述接合部件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清洁部件传送器沿着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的方向传送所述电极清洁部件。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其包括图像记录单元;
保持部件;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91159 | 2010-12-27 | ||
JP2010291159A JP5659785B2 (ja) | 2010-12-27 | 2010-12-27 | 放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66360A true CN102566360A (zh) | 2012-07-11 |
CN102566360B CN102566360B (zh) | 2016-02-03 |
Family
ID=46316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88681.5A Active CN102566360B (zh) | 2010-12-27 | 2011-07-05 |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77247B2 (zh) |
JP (1) | JP5659785B2 (zh) |
CN (1) | CN1025663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63068A (ja) * | 2012-09-21 | 2014-04-10 | Fuji Xerox Co Ltd | 駆動装置、清掃装置、帯電装置、組立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24107B2 (ja) * | 2014-02-24 | 2018-05-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6623781B2 (ja) * | 2016-01-19 | 2019-12-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62055B2 (ja) * | 2016-01-19 | 2020-03-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63727A1 (en) * | 2003-09-23 | 2005-03-24 | Xerox Corporation. | Control system for wiping a corona wire in a xerographic printer |
CN101393407A (zh) * | 2007-09-18 | 2009-03-25 | 夏普株式会社 | 充电丝清扫装置 |
US20100104317A1 (en) * | 2008-10-27 | 2010-04-29 | Masami Tanase | Cleaning device of wire, char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90466U (ja) * | 1983-11-25 | 1985-06-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帯電装置 |
JPS63216076A (ja) * | 1987-03-05 | 1988-09-08 | Canon Inc | コロナ放電器の自動清掃装置 |
JPH0416869A (ja) * | 1990-05-10 | 1992-01-2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481782A (ja) * | 1990-07-24 | 1992-03-16 | Nec Corp | メインチャージャ |
JP3347663B2 (ja) | 1998-02-25 | 2002-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227700A (ja) * | 1999-02-05 | 2000-08-1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91145A (ja) | 2001-09-17 | 2003-03-2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02734A (ja) | 2002-01-09 | 2003-07-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チャージワイヤ清掃装置 |
JP2006091456A (ja) | 2004-09-24 | 2006-04-06 | Fuji Xerox Co Ltd |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26646A (ja) | 2006-07-21 | 2008-02-07 | Sharp Corp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搬送スクリュー機構 |
US7769313B2 (en) | 2006-07-21 | 2010-08-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092474B2 (ja) | 2007-03-16 | 2012-12-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放電器、像保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12-27 JP JP2010291159A patent/JP565978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6-02 US US13/152,078 patent/US85772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05 CN CN201110188681.5A patent/CN1025663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63727A1 (en) * | 2003-09-23 | 2005-03-24 | Xerox Corporation. | Control system for wiping a corona wire in a xerographic printer |
CN101393407A (zh) * | 2007-09-18 | 2009-03-25 | 夏普株式会社 | 充电丝清扫装置 |
US20100104317A1 (en) * | 2008-10-27 | 2010-04-29 | Masami Tanase | Cleaning device of wire, char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59785B2 (ja) | 2015-01-28 |
US8577247B2 (en) | 2013-11-05 |
CN102566360B (zh) | 2016-02-03 |
US20120163854A1 (en) | 2012-06-28 |
JP2012137678A (ja) | 2012-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370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16487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50389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tably controlling image density | |
JP587984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7015889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gram | |
CN102566360A (zh) |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7720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9488933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089542B2 (ja) |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2486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732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895829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0209660B2 (en) | Image formation device with toner increase mode | |
US6603945B2 (en) | Duplex/simplex printer | |
JP477702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
JP200822530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6413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6185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5967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104826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103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補正方法 | |
JP20040125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145855A (ja) |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41389A (ja) | レーザ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343380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