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546134B -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6134B
CN102546134B CN201110452537.8A CN201110452537A CN102546134B CN 102546134 B CN102546134 B CN 102546134B CN 201110452537 A CN201110452537 A CN 201110452537A CN 102546134 B CN102546134 B CN 102546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ich
enhanced phich
feedback information
ack
enhanc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525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6134A (zh
Inventor
赵锐
潘学明
沈祖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1104525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461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46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6134A/zh
Priority to US14/364,296 priority patent/US945160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2/081698 priority patent/WO2013097497A1/zh
Priority to EP12862529.0A priority patent/EP2800292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6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6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为:通过在PDSCH区域配置的E-PHICH资源向终端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PHICH在某些场景下无法传输的问题,例如在eICIC的ABS子帧以及后续可能定义的扩展载波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信令的开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避免了系统通过DCI format0来进行PUSCH重传的调度,进而起到了提高PHICH容量,解决legacy PHICH资源冲突的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增强PHICH资源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Rel-10系统中,与PHICH(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相关的定义如下:
PHICH用于承载上行业务的ACK/NACK(正确/错误)反馈信息。通常采用一个参数对来指示PHICH的资源位置,其中是PHICHgroup(组)的编号,是正交序列的索引。
PHICH group的概念指的是一组RE(Resource Element,资源元素)的集合,在这个RE的集合中可以传输8个PHICH,各个PHICH之间通过正交序列进行区分。对于Noraml CP(普通循环前缀)来说有8个正交序列,那么一个PHICH group中有8个PHICH;而对于Extended CP(扩展循环前缀)来说有4个正交序列,那么一个PHICH group中有4个PHICH。
通常,在LTE Rel-10系统中,PHICH group的数目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确定:
对于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双工)系统,PHICH group的数目在所有子帧中是固定的,并且通过以下公式一确:
其中,为PHICH group的总数目,Ng∈{1/6,1/2,1,2},由高层配置,为系统带宽,索引的编号是从0到
对于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系统,PHICH group的数目在各个下行子帧中可以是不同的,并且通过给出,其中mi根据如表1所示的配置信息确定,通过上述公式一计算获得,索引的编号是从0到
表1
(mi因子的定义)
网络侧通常将PHICH映射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在控制区域中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和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专属的参考信号)未使用的REG(RE group,资源元素组)上,其在时域映射的持续时间可由系统进行配置,并由系统广播通知。参阅图1所示,常规的PHICH时域资源配置(即Normal PHICH Duration)情况下,PHICH映射在下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符号上,可以支持较少的用户数量和小覆盖的场景;而扩展的PHICH时域资源配置情况下,每个PHICH组可以映射在下行子帧的前3个OFDM符号上;而特殊情况下,每个PHICH组在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MBMS单频网)子帧和TD-LTE(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TD-SCDMA长期演进系统)子帧1和子帧6中为前2个OFDM符号上),用于支持较大的覆盖半径或较多用户数量的场景。同时,小区中的PHICH组数也有4种不同等级的配置(即,Ng∈{1/6,1/2,1,2}),配置情况通过系统广播通知,用于支持不同的用户容量。
一个PHICH组在控制区域占用的3个REG在时频域的分布有所不同,目标是获得最大的时间和频率分集增益。如图1所示,图1中给出了一个PHICH组资源映射的示意图,展示了一个PHICH group占用的时频资源与REG的个数、小区ID、PHICH组序号以及具体的OFDM符号序号等有关。
相应的,针对UE而言,UE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发送上行数据时,该上行数据对应的ACK/NACK反馈信息将由网络侧通过下行子帧中的PHICH传输至UE,其中,对于在子帧n中传输的PUSCH,UE将在子帧n+kPHICH中接收对应的PHICH,对于FDD系统而言,kPHICH=4,对于TDD系统而言,kPHICH通过如表2所示的配置信息确定:
表2
(TDD系统的kPHICH配置)
PHICH在下行子帧中占用的时频资源的具体位置,是根据PDCCH上基于格式0传输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内携带的调度信令指示的PHICH资源中最小的PRB序号以及3bits指示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的PUSCH传输许可中指示的行分配的资源中最小的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序号以及3bits指示的上行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符号)的循环移位共同决定。
PHICH所在时频资源的具体位置由一对参数来标识,其中是PHICH group的编号;是PHICH group内的正交序列的编号,其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二所示: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公式二
其中,
nDMRS是与PHICH对应的PUSCH中使用的DMRS的循环移位值,通过DCI format 0(即基于格式0的DCI)中的DMRS域中循环移位信息映射,具体映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nDMRS和DCI format 0中的DMRS域的循环移位的映射关系)
对于在子帧n中传输的PUSCH,如果没有对应的上行调度指令DCI format0,或者,该PUSCH传输是由随机接入响应调度时,nDMRS设为0;
是在标准36.211中定义的PHICH调制的扩频因子大小
是相应的PUSCH传输中第一个时隙分配的最小的PRB序号
是由高层信令配置的PHICH group的数目;
上述关于PHICH的相关定义目前仅适用于LTE-REL10系统。而随着日益增长的数据速率以及业务负载的要求,传统的使用宏基站单层覆盖提供接入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目前,通常会采用分层覆盖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热点地区或者室内部署一些低功率的基站,如,Home eNodeB(家庭基站)/Pico(微)基站/Femto(微微)基站/Relay(中继)基站等等。这种低功率的基站是一种应用在家庭室内环境、办公环境、或其它热点小覆盖环境下的基站设备,能够使得运营商提供更高数据速率、更低成本的有吸引力的业务。但其中femto基站对接入的成员用户有一定的限制,非成员用户不能接入,如果非成员用户进入该基站的覆盖范围,则会由于低功率基站信号较强而进入coverage hole(覆盖空洞),导致不能工作。此外,pico基站如果与macro(宏)基站处在同频,也可能会产生强干扰导致无法工作。为了解决此类干扰,现有的方法是通过设置ABS(almost Blank Subframe,干扰规避子帧),令基站在ABS内减少信号的发送,以降低对邻区的干扰,从而实现基于TDM(时分复用)方式的ICIC(小区间干扰协调)。
然而,目前的TDM ICIC机制中,干扰基站侧被配置ABS后,干扰基站在ABS上为避免干扰将不传输任何的控制信息,因此,由于ABS机制的引入,将会导致PHICH在控制区域的传输受限。
另一方面,在LTE Rel-11系统中很可能可能会引入扩展载波的定义,即时频资源中不包含LTE Rel-10系统中支持的PDCCH控制区域,而在扩展载波上的进行PUSCH调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载波调度的方式实现其他兼容的成员载波调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扩展载波中定义新的增强PDCCH的传输,其中,增强的PDCCH的传输占用了PDSCH传输区域。因此,在后一种情况下,也同样会导致PHICH在控制区域的传输受限。
现有技术下,解决PHICH传输受限问题的一种方式为:系统通过采用调度信令DCI format 0代替PHICH向UE通知是否需要重传PUSCH,但是,这种方式会造成额外的系统信令开销,从而增加系统运行负荷,影响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用以不增加系统信令开销的前提下,解决PHICH传输受限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包括:
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
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并传输至终端。
一种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包括:
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根据基站的调度指令,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
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一种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并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
通信单元,用于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并传输至终端。
一种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基站的调度指令,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正确/错误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
通信单元,用于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FDM的E-PHICH传输的方法,即通过在PDSCH区域配置的E-PHICH资源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这样,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PHICH在某些场景下无法传输的问题,例如在eICIC的ABS子帧以及后续可能定义的扩展载波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信令的开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避免了系统通过DCI format 0来进行PUSCH重传的调度,进而起到了提高PHICH容量,解决legacy PHICH资源冲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下PHICH在传统PDCCH区域中资源占用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E-PHICH传输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基于E-PHICH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流程图;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E-PHICH资源占用方式示意图;
图5-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E-PHICH group划分方式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基于E-PHICH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在不增加系统信令开销的前提下,解决PHICH传输受限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将PHICH的传输区域由传统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也称控制区域)转移至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区域,通过在PDSCH区域内配置的增强型的PHICH资源(记为E-PHICH)进行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
例如,参阅图2A和图2B所示,系统可以在兼容载波的情况下,通过PDSCH区域内配置的E-PHICH资源块进行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而PDCCH区域可以仅用于传输PCFICH,或者,系统也可以在扩展载波的情况下,通过PDSCH区域内配置的E-PHICH资源块进行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
通过E-PHICH资源进行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时,可以采用TDM(时分复用)、FDM(频分复用)和CDM(码分复用)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的方式进行复用传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基于E-PHICH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300:基站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可以是一些时域或/和频域不连续的传输资源的组合。例如,参阅图2A和图2B所示,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即是PDSCH区域中的E-PHICH资源块1、E-PHICH资源块和2、E-PHICH资源块3和E-PHICH资源块4,其中,每个E-PHICH资源块的大小可以是一个子载波,或者是多个连续的子载波的组合,或者是多个PRB对,或者是多个RE的组合。
步骤310:基站将已确定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在执行步骤310时,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为:采用专属信令将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例如,采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E-PHICH占用的PRB对的具体位置通知终端。
又例如,采用RRC信令或广播消息将E-PHICH占用的PRB对的起始位置和占用的PRB对的数目通知终端,其中,E-PHICH占用的PRB对在整个下行系统带宽中均匀的分散为多个资源块。具体为:
1、通过RRC信令或者系统广播消息将E-PHICH占用的PRB对的起始位置,以及占用的PRB对数目直接通知给终端。
2、通过RRC信令或者系统广播消息将E-PHICH占用的PRB对的起始位置通知给终端,并通知终端采用与网络侧约定方式确定E-PHICH占用的PRB对数目,其中,可以约定E-PHICH占用的PRB对数目与系统的下行带宽存在约定的关联关系。
3、通过RRC信令或者系统广播消息通知终端采用Cell-ID和系统带宽计算E-PHICH占用的PRB对起始位置,以及采用与网络侧约定方式确定E-PHICH占用的PRB对数目与系统的下行系统带宽存在约定的关联关系。
第二种方式为:采用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E-PHICH资源配置参数通知终端,令终端根据该E-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即PRB对)。
参阅图4A和图4B所示,实际应用中,E-PDCCH也可以占用PDSCH区域中的时频资源进行传输,而E-PHICH可以使用E-PDC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的部分时频资源,网络侧通常先计算预留给E-PHICH的资源,剩余的时频资源可以用于E-PDCCH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当E-PHICH使用E-PDC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的部分时频资源时,E-PHICH使用的时频资源的预留方法,可以沿用与Rel-10中相似的PHICH资源的预留方法,即通过一个E-PHICH资源配置相关参数(例如,Rel-10中的PHICH配置参数Ng)来确定预留给E-PHICH的时频资源的大小(包括PRB对的具体位置,或者,PRB对的起始位置和数目),其确定的方法可以沿用Rel-10中的确定方法,其中,上述E-PHICH资源配置相关参数可以通过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通知给终端。
步骤320:基站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上述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组,记为E-PHICH group。
在执行步骤320时,基站可以根据PUSCH传输许可中指示的最小PRB对序号以及上行DMRS的循环移位,在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相关操作可参考Rel 10,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在执行步骤320时,基站确定的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 group时,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首先,确定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PRB对;
例如,参阅图5所示,在常规CP下,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4个PRB对(每一个PRB对对应一个E-PHICH资源块),一个PRB对(即PRB pair)表示为一个14×12的方格,其纵坐标表示频域,单位为子载波,横坐标表示时域,单为OFDM符号,其中,在前两个OFDM符号上承载Legacy PDCCH RE(传统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资源元素)
其次,可以选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来划分E-PHICH group:
第一种方式为: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
例如,参阅图5所示,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划分出多个E-PHICH group,例如,参阅图6所示,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E-PHICHgroup 1,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2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E-PHICH group2,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3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E-PHICH group3,其中,可以某一个E-PHICH group中将部分RE作为预留资源保留,当然,也可以不保留,此处仅为举例,并不局限于此。
较佳的,在上述各E-PHICH group中,需要将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排除,其中,所谓的参考信号可以是CRS、DMRS、CSI-RS(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符号)等等。
当然,也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不同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例如,将第一个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第二个PRB对内处于位置2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第三个PRB对内处于位置3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第四个PRB对内处于位置4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本实施例中,仅以图5和图6所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种方式为:也可以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
例如,参阅图7所示,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第3、4、5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划分出多个E-PHICH group,例如,参阅图8所示,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第3、4、5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1,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2的子载波包含的第3、4、5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2,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3的子载波包含的第3、4、5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3,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4,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2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5,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6。
较佳的,在上述各E-PHICH group中,也需要将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排除,其中,所谓的参考信号可以是CRS、DMRS、CSI-RS等等。
当然,也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不同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指定位置的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例如,将第一个PRB对内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第二个PRB对内处于位置2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第三个PRB对内处于位置3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第四个PRB对内处于位置4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9、10、11、12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一个E-PHICH group,本实施例中,仅以图7和图8所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三种方式为: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对中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M为预设参数。
划分E-PHICH group时,可以优先占用时域上与DMRS相邻的OFDM符号。例如,假设M=4,则参阅图9所示,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一个E-PHICHgroup。
进一步地,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划分出多个E-PHICH group,例如,参阅图10所示,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l,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5、位置6、位置7、位置8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2,可以将各PRB对内处于位置9、位置10、位置11、位置12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归为E-PHICH group 3。
较佳的,在上述各E-PHICH group中,也需要将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排除,其中,所谓的参考信号可以是CRS、DMRS、CSI-RS等等。例如,参阅图11所示,图11给出了在2个CRS天线端口情况下的E-PHICH group的划分方式。
较佳的,在上述各E-PHICH group中,也需要将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排除,其中,所谓的参考信号可以是CRS、DMRS、CSI-RS等等。
步骤330:基站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E-PHICHgroup,并传输至终端。
具体为:
A,将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进行简单编码,
例如,将1比特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简单编码后变为N比特,其编码方式可以是重复编码,也可以是序列编码,还可以为其它的编码方式。其中N可以是预设参数,也可以是根据可用的时频资源进行速率匹配后获得的参数。
经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的示例如下:
示例1:ACK:111...,NACK:000...
示例2:ACK:1010...,NACK:0101...
B、对经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并对获得的调制符号进行逐比特的正交扩频,较佳的,扩频因子取值为4,且沿用Rel-10中PHICH的正交扩频序列。
C、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相应的E-PHICH group中。
例如,参阅图5所示,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以行为单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E-PHICH group的RE上,如,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E-PHICH资源块1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RE上,E-PHICH资源块2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RE上,E-PHICH资源块3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RE上,以及E-PHICH资源块4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RE上,当然,这些RE中不包含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
又例如,参阅图7所示,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以行为单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E-PHICH group的RE上,如,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E-PHICH资源块1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位于第3、4、5个OFDM符号的RE上,E-PHICH资源块2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位于第3、4、5个OFDM符号的RE上,E-PHICH资源块3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位于第3、4、5个OFDM符号的RE上,以及E-PHICH资源块4对应的PRB对中处于位置1的子载波包含的位于第3、4、5个OFDM符号的RE上,当然,这些RE中不包含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
又例如,参阅图9所示,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以列为单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E-PHICH group的RE上,如,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E-PHICH资源块1对应的PRB对内处于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上,E-PHICH资源块2对应的PRB对内处于位置5、位置6、位置7、位置8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上,以及E-PHICH资源块3对应的PRB对内处于位置9、位置10、位置11、位置12的子载波包含的第8个OFDM符号上的RE上,当然,这些RE中不包含承载legacy PDCCH和承载参考信号的RE。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站在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时,可以采用的传输模式有基于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以及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具体使用的DMRS端口可以和终端进行预先约定,也可以通过RC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通知终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个E-PHICH group中包含的RE可以承载8个或4个E-PHICH信道的传输,不同的E-PHICH信道可以通过码分的方式复用相同的E-PHICH group的资源,同一E-PHICH信道的传输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不同的部分可以占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传输,从而获得分集增益。各个E-PHICH信道之间通过正交序列进行区分,因此,在步骤320中,基站还需要根据PUSCH传输许可中指示的最小PRB序号以及上行DMRS的循环移位确定扩频使用的正交序列,并将该正交序列通知终端,终端根据获得的正交序列在相应的E-PHICH group中确定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信道,具体操作参见公式一及公式二。本实施例中,重点在于E-PHICH group的确定,因此关于正交序列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实施例相对应,参阅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基于E-PHICH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的详细如下:
步骤1200:终端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与步骤310同理,在执行步骤800时,终端可以根据基站发送的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确定E-PHICH占用的PRB对的具体位置,或者,E-PHICH占用的RPB的起始位置和数目;也可以根据基站发送的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获得E-PHICH资源配置参数,并根据该E-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
步骤1210:终端根据基站的调度信令,在获知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组,记为E-PHICH group。
在执行步骤810时,终端可以根据调度信令中指示的最小PRB序号以及上行DMRS的循环移位,在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相关操作可参考Rel 10,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在执行步骤810时,终端也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首先,确定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PRB对;
其次,根据基站的调度信令,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资源元素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对内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较佳的,确定各E-PHICH group的过程中,在归为同一个E-PHICH group的各RE内,排除承载Legacy PDCCH和参考信号的RE;具体参阅图5、图7和图9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220:终端基于确定的E-PHICH group,接收网络侧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具体为:
首先,在确定的E-PHICH group中,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映射;
如,将在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E-PHICH group的RE上的承载的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合并,其中,参阅图9-图10所示,上述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可以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合并。
其次,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正交扩频和解调,获得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
最后,再对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译码,从而获得ACK/NACK反馈信息。
实际应用中,任意一个E-PHICH group中包含的RE可以承载8个或4个E-PHICH信道的传输,不同的E-PHICH信道可以通过码分的方式复用相同的E-PHICH group的资源,同一E-PHICH信道的传输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不同的部分可以占用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传输,从而获得分集增益。各个E-PHICH信道之间通过正交序列进行区分,因此,在步骤320中,终端还需要根据调度信令中指示的最小PRB序号以及上行DMRS的循环移位确定基站使用的正交序列,并根据获得的正交序列在相应的E-PHICH group中确定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信道,具体操作参见公式一及公式二。本实施例中,重点在于E-PHICH group的确定,因此关于正交序列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时,可以采用的传输模式有:基于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以及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具体使用的DMRS端口可以和基站进行预先约定,也可以根据基站发送的RC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确定。
综上所述,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包括通信单元130、第一处理单元131和第二处理单元132,其中,
第一处理单元131,用于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并将已确定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第二处理单元132,用于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组;
通信单元130,用于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E-PHICH资源组,并传输至终端。
终端包括通信单元140、第一控制单元141和第二控制单元142,其中,
第一控制单元141,用于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PDSCH区域中配置的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第二控制单元142,用于根据基站的调度指令,在E-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E-PHICH资源组;
通信单元140,用于基于确定的E-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FDM的E-PHICH传输的方法,即通过在PDSCH区域配置的E-PHICH资源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PHICH在某些场景下无法传输的问题,例如在eICIC的ABS子帧以及后续可能定义的扩展载波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信令的开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避免了系统通过DCI format 0来进行PUSCH重传的调度,进而起到了提高PHICH容量,解决legacy PHICH资源冲突的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4)

1.一种基于增强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正确/错误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确定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物理资源块PRB对;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资源元素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对中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M为预设参数;
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并传输至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包括:
采用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增强PHICH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对的具体位置通知终端,或者,将增强PHICH占用的RPB对的起始位置和数目通知终端;
或者,
采用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通知终端,令终端根据该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增强PHICH资源组的过程中,在归为同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的各RE内,排除承载传统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的RE。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
将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进行简单编码;
对经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二进制相位调制,并对获得的调制符号进行正交扩频;
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中,包括:
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增强PHICH资源组的RE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时,采用基于解调参考符号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或者,采用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
7.一种基于增强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根据基站的调度指令,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正确/错误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确定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物理资源块PRB对;根据基站的调度信令,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资源元素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中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M为预设参数;
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括:
根据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确定增强PHICH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对的具体位置,或者,增强PHICH占用的RPB对的起始位置和数目;
或者,
根据基站发送的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获得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并根据该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增强PHICH资源组的过程中,在归为同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的各RE内,排除承载传统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的RE。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包括:
在所述增强PHICH资源组中,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映射;
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正交扩频和解调,获得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
对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译码,获得ACK/NACK反馈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增强PHICH资源组中,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映射,包括:
将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增强PHICH资源组的RE上的承载的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合并,其中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可以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合并。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时,采用基于解调参考符号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或者,采用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
13.一种基于增强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并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正确/错误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确定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物理资源块PRB对;根据终端的调度情况,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资源元素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对中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M为预设参数;
通信单元,用于将待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并传输至终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将已确定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通知终端,包括: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采用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增强PHICH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对的具体位置通知终端,或者,将增强PHICH占用的RPB对的起始位置和数目通知终端;
或者,
采用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将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通知终端,令终端根据该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确定各增强PHICH资源组的过程中,在归为同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的各RE内,排除承载传统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的RE。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将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
将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进行简单编码;
对经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二进制相位调制,并对获得的调制符号进行正交扩频;
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 group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相应的增强PHICH资源组中,包括:
将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调制符号分别映射至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增强PHICH资源组的RE上。
18.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在传输ACK/NACK反馈信息时,采用基于解调参考符号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或者,采用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
19.一种基于增强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基站的调度指令,在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中确定承载正确/错误ACK/NACK反馈信息的增强PHICH资源组,包括:确定所述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含的每一个物理资源块PRB对;根据基站的调度信令,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包含的全部资源元素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位置的子载波内指定部分的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或者,在各PRB对之间将指定时域且在每个PRB中频域上相邻的M个RE归为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M为预设参数;
通信单元,用于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基站通知确定网络侧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区域中配置的增强PHICH占用的时频资源,包括: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根据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确定增强PHICH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对的具体位置,或者,增强PHICH占用的RPB对的起始位置和数目;
或者,
根据基站发送的RRC信令或系统广播消息获得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并根据该增强PHICH资源配置参数占用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中的部分时频资源。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确定各增强PHICH资源组的过程中,在归为同一个增强PHICH资源组的各RE内,排除承载传统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的RE。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基于确定的增强PHICH资源组,接收基站传输的ACK/NACK反馈信息,包括:
在所述增强PHICH资源组中,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映射;
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正交扩频和解调,获得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
对简单编码后的ACK/NACK反馈信息进行译码,获得ACK/NACK反馈信息。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增强PHICH资源组中,对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解映射,包括:
各PRB对中归属于同一增强PHICH资源组的RE上的承载的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进行合并,其中ACK/NACK反馈信息的正交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可以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合并。
24.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在接收ACK/NACK反馈信息时,采用基于解调参考符号DMRS的单端口传输模式,或者,采用基于DMRS的发射分集模式。
CN201110452537.8A 2011-12-29 2011-12-29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546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2537.8A CN102546134B (zh) 2011-12-29 2011-12-29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14/364,296 US9451606B2 (en) 2011-12-29 2012-09-20 Method and device for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enhanced PHICH
PCT/CN2012/081698 WO2013097497A1 (zh) 2011-12-29 2012-09-20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EP12862529.0A EP2800292B1 (en) 2011-12-29 2012-09-20 Method and device for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enhanced phic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2537.8A CN102546134B (zh) 2011-12-29 2011-12-29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6134A CN102546134A (zh) 2012-07-04
CN102546134B true CN102546134B (zh) 2015-07-22

Family

ID=46352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52537.8A Active CN102546134B (zh) 2011-12-29 2011-12-29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51606B2 (zh)
EP (1) EP2800292B1 (zh)
CN (1) CN102546134B (zh)
WO (1) WO20130974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6134B (zh) * 2011-12-29 2015-07-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WO2013134948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reliable reception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heterogeneous deployments
CN103580834B (zh) * 2012-07-31 2018-06-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ePDCCH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用户设备
US9503235B2 (en) * 2012-09-11 2016-11-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62699B1 (ko) * 2012-09-13 2015-10-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수신 방법 및 그 단말,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설정 방법, 그 송수신포인트
CN103687007B (zh) * 2012-09-18 2017-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时隙分配信息的通知、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US9497012B2 (en) * 2012-09-26 2016-11-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CK/N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36806B8 (en) * 2012-09-27 2022-08-31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HUE044875T2 (hu) * 2012-09-28 2019-11-28 Intel Corp Vak-dekódolás feljesztett fizikai letöltés irányú kapcsolati vezérlõcsatornához (EPDCCH)
JP6121124B2 (ja) * 2012-09-28 2017-04-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EP3474579B1 (en) * 2012-10-05 2020-12-0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overage of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devices
US8811332B2 (en) * 2012-10-31 2014-08-1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795510A (zh) * 2012-11-02 2014-05-1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harq指示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795509A (zh) * 2012-11-02 2014-05-1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harq指示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873215B (zh) * 2012-12-17 2017-12-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031002B2 (en) * 2013-01-11 2015-05-1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US9031090B2 (en) * 2013-01-11 2015-05-1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3944692A (zh) * 2013-01-18 2014-07-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ePHICH的发送方法及装置、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4104482B (zh) * 2013-04-02 2018-05-2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配置增强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的方法
CN104105204B (zh) * 2013-04-03 2018-07-03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nct下配置增强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的方法
US9313006B2 (en) * 2013-04-04 2016-04-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element mapping
CN104144510B (zh) * 2013-05-10 2018-08-24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18086A1 (zh) * 2013-08-09 2015-0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反馈信息的资源映射方法、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811280B (zh) * 2014-01-28 2019-01-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通过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进行反馈的方法及设备
CN106063209B (zh) * 2014-03-03 2019-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5139275A1 (zh) * 2014-03-20 2015-09-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负载平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763295B (zh) * 2014-12-19 2019-09-13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535333B (zh) * 2015-09-11 2019-12-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356981B (zh) * 2015-11-20 2019-05-10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850163B (zh) * 2015-12-03 2020-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phich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1202282B2 (en) 2015-12-16 2021-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ention-based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WO2017132967A1 (zh) * 2016-02-04 2017-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WO2017176189A1 (en) * 2016-04-07 2017-10-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network node,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EP3454595A4 (en) 2016-05-06 2019-12-2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A3022919C (en) * 2016-05-12 2024-05-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12065B2 (en) 2016-05-31 2019-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control information reporting
CN107529225A (zh) * 2016-06-22 2017-12-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09565861B (zh) * 2016-08-11 2021-03-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下一代蜂窝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33564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hich资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CN107769896B (zh) * 2016-08-18 2020-10-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向用户设备提供接收反馈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US10833813B2 (en) 2016-09-30 2020-11-10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CN109479216B (zh) * 2016-10-20 2023-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023687B (zh) * 2016-11-01 202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KR102261777B1 (ko) * 2016-11-04 2021-06-0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짧은 물리 다운링크 제어 채널(sPDCCH) 매핑 설계
CN108365934A (zh) * 2017-01-26 2018-08-03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08400848B (zh) * 2017-02-04 2024-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08989009B (zh) 2017-04-01 2019-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dmrs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84295A1 (zh) 2017-04-07 2018-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8811150B (zh) * 2017-05-05 2023-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963336B (zh) * 2017-12-22 2023-08-01 夏普株式会社 用户设备、基站和相关方法
US11324066B2 (en) * 2018-04-23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downlink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0063611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Mediatek Inc. Two-stage design for new radio (nr) 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sci)
CN115189857A (zh) * 2018-11-03 2022-10-1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695777B2 (en) * 2019-02-26 2023-07-04 Vmware, Inc. Hybrid access control model in computer systems
WO2020210991A1 (zh) * 2019-04-16 2020-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199495B (zh) 2019-04-16 2021-07-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079573A (zh) * 2020-01-06 2021-07-06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623A (zh) * 2009-04-08 2009-09-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中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2202400A (zh) * 2011-05-31 2011-09-2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资源占用方式的指示及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10120B1 (ko) * 2007-08-21 2014-06-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자동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응답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43908B1 (ko) * 2008-02-19 2010-0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Pdcch를 통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CN101272232B (zh) * 2008-05-14 2013-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加扰方法
WO2010120159A2 (ko) * 2009-04-17 2010-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기에서 harq ack/nack 피드백 신호 검출 방법
KR101787097B1 (ko) * 2009-11-18 2017-10-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2076094A (zh) * 2009-11-24 2011-05-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频带扩展系统中phich资源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US20110151910A1 (en) * 2009-12-18 2011-06-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physical channe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35534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Motorola, Inc. Uplink ack/nack signaling for aggregated carrier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546134B (zh) * 2011-12-29 2015-07-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623A (zh) * 2009-04-08 2009-09-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中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2202400A (zh) * 2011-05-31 2011-09-2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资源占用方式的指示及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00292A1 (en) 2014-11-05
EP2800292A4 (en) 2015-07-29
US9451606B2 (en) 2016-09-20
CN102546134A (zh) 2012-07-04
WO2013097497A1 (zh) 2013-07-04
EP2800292B1 (en) 2019-08-07
US20150289234A1 (en) 2015-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6134B (zh)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1194960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existance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1082994B2 (en) Method for V2X communication performed by means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US10205575B2 (en) Method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ACK/NACK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EP342583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existance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400951B2 (en) PHICH resource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16224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16355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480988A1 (e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6301671B (zh) 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配置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1847360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路复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JP6446743B2 (ja) 端末、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41761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457797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for
EP4224771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05387A1 (en) Method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2015005814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신호를 수신 또는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70675A1 (zh) 下行信息发送、下行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1503659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95979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WO2015046165A1 (ja) 端末、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3009035A2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이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을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3127466A1 (en) Al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CN105075374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2134115A2 (ko) Tdd 기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mbsfn 서브프레임을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1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