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20501A -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20501A CN102520501A CN2011104609015A CN201110460901A CN102520501A CN 102520501 A CN102520501 A CN 102520501A CN 2011104609015 A CN2011104609015 A CN 2011104609015A CN 201110460901 A CN201110460901 A CN 201110460901A CN 102520501 A CN102520501 A CN 1025205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fixed part
- side fixed
- spring
- spring mem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09—Spring ma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可防止设计空间因实施了钎焊的部位的焊锡厚度而变窄,进而促进装置薄型化。透镜驱动装置(1)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套筒13等)、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移动体的支撑体(保持件19等)、以及具有保持在移动体上的线圈(18)并沿光轴方向驱动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弹簧部件(第二板簧)在光轴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具有被电气性分割的多片弹簧片(15A、15B),在弹簧片(15A、15B)上形成有电连接线圈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中的任一个的线圈连接部(15e),线圈连接部(15e)可折弯,在移动体上设置有收纳被折弯的线圈连接部(15e)的收纳部(13b)。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08年11月13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810176725.0”,名称为“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透镜沿光轴方向变位来使被拍物成像的透镜驱动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利用弹簧部件将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可沿光轴方向变位的形态支撑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板簧状臂部的弹簧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装设有摄像头(camera)的带摄像头手机的普及,使用这种手机来拍摄各种被拍物的机会在增加。例如,有时对朋友或风景等从摄像头的透镜离开一定距离的被拍物进行拍摄(通常拍摄)或者对公共汽车的时刻表或花瓣等与摄像头的透镜接近的位置上的被拍物进行拍摄(低倍拍摄)。
低倍拍摄(macro shooting)时,摄像头的透镜位置需位于比通常拍摄时的透镜位置稍靠近被拍物侧的位置上。因此,这种拍摄透镜系统包括驱动透镜沿光轴方向变位的驱动机构,可通过开关的切换来驱动该驱动机构,使透镜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6-22710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摄像装置包括:配置有摄像光学系统的镜筒、具有可动透镜并相对于镜筒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使该可动部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直线致动器、保持可动部的保持部、以及可弹性变形的多个弹簧部。可动部具有透镜保持件、驱动用线圈和线圈保持件。在这种结构中,通过通电时直线致动器对驱动用线圈的驱动,能使可动部从无限远侧朝低倍拍摄端侧移动。其结果是,能使可动部停止在期望的位置上。
在此,驱动用线圈的端部卷绕于在线圈保持件上形成的线圈卷绕用突部。线圈卷绕用突部在线圈保持件的上下两端部分别朝上方和下方突出形成。在将驱动用线圈卷绕于线圈卷绕用突部后,为了增强导通功能或为了使驱动用线圈与线圈卷绕用突部可靠地粘接,一般会在驱动用线圈上实施钎焊。
然而,在通过钎焊使驱动用线圈与线圈卷绕用突部电连接时,实施了钎焊的部位会隆起,设计空间变窄。即,若实施了钎焊的部位隆起,则不得不确保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设计空间变窄。此外,若欲充分确保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则装置自身的厚度、大小会增大,存在无法满足近年来对装置小型化的要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装设在带摄像头手机和数码相机等上的摄像头具有驱动透镜沿光轴方向变位的透镜驱动机构。这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支撑体、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及支撑移动体以使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弹簧部件,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支撑体侧固定部与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多个板簧状臂部(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6-201525号公报)。
在此,弹簧部件一般通过采用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对薄板切割来进行制造。
在这种透镜驱动装置中,利用在支撑体侧与移动体侧之间构成的磁力驱动机构沿光轴方向驱动移动体,并利用弹簧部件来限制其移动,确定移动体的停止位置。因此,要求弹簧部件的臂部的弹簧常数具有高精度,若采用以往的制造方法,则存在无法获得该高精度的弹簧常数的问题。不只是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弹簧部件,可以说利用弹簧部件来限制移动体位置的设备等所使用的弹簧部件全部都存在这种问题。但是,特别是对于透镜驱动装置而言,随着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对弹簧部件薄型化和使臂部变窄的要求很严格,因此,弹簧常数的控制相应地在不断变难。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第1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设计空间因实施了钎焊的部位的焊锡厚度而变窄、进而促进装置薄型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第2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板簧状臂部的弹簧常数的精度被提高的弹簧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该弹簧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下面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1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所述移动体的支撑体、以及具有保持在所述移动体上的线圈并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具有被电气性分割的多片弹簧片,在所述弹簧片上形成有电连接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中的任一个的线圈连接部,该线圈连接部可折弯,在所述移动体上设置有收纳被折弯的所述线圈连接部的收纳部。
采用本发明,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移动体、支撑体、磁力驱动机构、以及被电气性分割的多片弹簧片,在该弹簧片上形成有电连接线圈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中的任一个的线圈连接部。另外,该线圈连接部可折弯,且上述移动体设置有收纳被折弯的线圈连接部的收纳部,因此,在线圈上隆起的焊锡与线圈连接部一起弯入收纳部。
因此,即使焊锡隆起,也可基于线圈连接部的折弯程度来避免不得不加大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的情况。其结果是,可防止设计空间变窄,进而促进装置的薄型化。另外,若通过折弯线圈连接部能忽略线圈上隆起的焊锡的厚度,则可充分确保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进而可提高带摄像头手机等装设透镜驱动装置的设备的掉落强度等的可靠性。
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所述线圈连接部配置在将所述弹簧片定位于所述移动体的定位用孔的附近。
采用本发明,由于上述线圈连接部配置在将弹簧片定位于移动体的定位用孔的附近,因此可防止因折弯线圈连接部而使弹簧片浮起。即,若将移动体的突起插入弹簧片的定位用孔,则即使折弯定位用孔附近的弹簧片,弹簧片也不容易浮起。因此,若将线圈连接部设置在定位用孔附近,则即使折弯线圈连接部,弹簧片也很难浮起。
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可构成为:所述移动体具有保持透镜的套筒,所述套筒利用安装在光轴方向的前端面侧的第一板簧和安装在光轴方向的后端面侧的第二板簧以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形态进行安装,所述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中的一个板簧由电气性分离的两片弹簧片构成,在该两片弹簧片上形成有电连接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的所述线圈连接部。
这种情况下,在上述两片弹簧片分别具有:安装在所述套筒上的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安装部、以及在所述套筒侧安装部与所述支撑体侧安装部之间形成并限制所述套筒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臂部时,最好在所述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光轴方向端面上形成有收纳所述线圈连接部的收纳凹部。
另外,最好在所述两片弹簧片上,在所述套筒侧安装部的所述前端部的附近分别形成有将所述弹簧片定位到所述套筒上的定位用孔,借助所述定位用孔将所述弹簧片的所述套筒侧安装部定位固定到所述套筒上,并将所述线圈连接部收纳到所述收纳凹部内。
另外,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若所述线圈连接部利用粘合胶粘接固定到所述收纳部内,则针对掉落、振动冲击,可防止线圈连接部运动,减少线圈断线的危险性。这种情况下,最好所述线圈连接部具有线圈缠绕部,在该线圈缠绕部上缠绕所述线圈并进行钎焊,所述粘合胶以至少将所述线圈缠绕部和所述线圈的在钎焊时形成的绝缘膜熔化了的部分覆盖的形态进行填充,所述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线圈利用所述粘合胶粘接固定在所述收纳部内。这样构成,由于将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线圈的在钎焊时形成的绝缘膜熔化了的部分的边界线一起用粘合胶覆盖并固定在收纳部内,因此可进一步减少线圈断线的危险性。
另外,本发明第2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支撑体、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及支撑该移动体以使其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弹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多个板簧状臂部,所述多个臂部中的至少一个臂部在缘部的一部分上具有激光切割部分。
即,在包括支撑体、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及支撑该移动体以使其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弹簧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多个板簧状臂部,在制造所述弹簧部件时,进行切割工序和激光微调工序,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对薄板进行切割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在所述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所述切割工序而形成的所述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所述臂部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对所述弹簧常数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中,在切割工序中形成了弹簧部件的支撑体侧固定部、移动体侧固定部和臂部后,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对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来进行激光微调工序,对弹簧常数进行修正。因此,即使切割工序后弹簧常数的精度低,也可在激光微调工序后使弹簧部件具有精度高的弹簧常数。因此,在利用弹簧部件的作用力来控制移动体的位置时,由于弹簧部件的弹簧常数精度高,因此可高精度地控制移动体的位置。
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臂部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以外的缘部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切割部分。即,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例如通过对所述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弹簧部件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用于形成所述臂部的缺口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在这样构成时,与变更臂部形状时相比,即使臂部的宽度尺寸狭窄,也容易进行激光微调。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臂部沿周向延伸,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在所述臂部的内侧朝所述臂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的第一狭缝部、以及在所述臂部的外侧朝所述臂部与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的第二狭缝部,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所述第一狭缝部和/或所述第二狭缝部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在这样构成时,与变更臂部形状时相比,即使臂部的宽度尺寸狭窄,也容易进行激光微调。
这种情况下,最好在所述多个臂部的任一个中,位于臂部内侧的所述第一狭缝部和位于形成在与该臂部周向相邻的位置上的臂部的外侧的所述第二狭缝部构成了在周向上相连的缺口。若这样构成,则在利用薄板制造弹簧部件时可简化薄板的裁切图案,因此,可简化弹簧部件的切割工序,并可提高裁切图案的精度。
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所述第二狭缝部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臂部与移动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大多根据其强度等来设定形状和宽度尺寸,因此,若利用激光来延长第一狭缝部,则可能会有损臂部与移动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的强度等,但在利用激光来延长第二狭缝部时可避免该问题。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多个臂部连接的环状框体状,所述多个臂部沿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弯曲。
在本发明中,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板簧状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在缘部的一部分上具有激光切割部分。
即,在本发明中,在包括固定在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板簧状臂部的弹簧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进行切割工序和激光微调工序,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对薄板进行切割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在所述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所述切割工序而形成的所述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所述臂部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对所述弹簧常数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中,在切割工序中形成了弹簧部件的支撑体侧固定部、移动体侧固定部和臂部后,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对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来进行激光微调工序,对弹簧常数进行修正。因此,即使切割工序后弹簧常数的精度低,也可在激光微调工序后使弹簧部件具有精度高的弹簧常数。
在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中,所述臂部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以外的缘部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切割部分。即,在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例如通过对所述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采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折弯焊锡隆起的线圈连接部,无需加大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进而有助于装置薄型化。另一方面,若通过折弯线圈连接部能忽略焊锡的厚度,则可加大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进而可提高透镜驱动装置的牢固性和可靠性等。
在本发明中,在切割工序中形成了弹簧部件的支撑体侧固定部、移动体侧固定部和臂部后,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对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来进行激光微调工序,对弹簧常数进行修正。因此,即使切割工序后弹簧常数的精度低,也可在激光微调工序后使弹簧部件具有精度高的弹簧常数。因此,在将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用于透镜驱动装置时,弹簧部件的弹簧常数精度高,可高精度地控制移动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机械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保持件从透镜驱动装置上拆下后从后侧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将一个线圈连接部附近放大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线圈连接部折弯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将线圈连接部用粘合胶粘接固定后的状态的图。
图7(a)、图7(b)分别是从斜上方看应用了第2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图和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图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a)、图9(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一个弹簧部件的俯视图、以及表示该弹簧部件在激光微调前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a)、图10(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在制造时的激光微调工序的说明图、以及激光切割部分的说明图。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的利用激光形成的切割形状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在激光微调前后弹簧常数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13(a)、图13(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另一个弹簧部件的俯视图、以及表示将该弹簧部件从框架上切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11轭
12盖子
13移动体(套筒)
14第一板簧
15第二板簧
15e、15e’线圈连接部
15f线圈缠绕部
15g定位用孔
16金属丝弹簧
17磁体
18线圈
19保持件
110间隔件
130套筒
140x、140y弹簧部件
140臂部
141第一狭缝部
142第二狭缝部
143缺口
145激光切割部分
148移动体侧固定部
149支撑体侧固定部
170磁体
180轭
190保持件
300驱动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机械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机械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轭11、盖子12、套筒13、第一板簧14、第二板簧15、金属丝弹簧16、磁体17、线圈18(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以及保持件19。
另外,装有透镜的镜筒未图示。透镜驱动装置1使套筒13沿光轴L方向朝靠近被拍物(摄像对象)的A方向(前侧)和靠近与被拍物相反的一侧(像侧)的B方向(后侧)两个方向移动(参照图1)。对装有一个或多个透镜的镜筒(如上所述未图示)予以保持的套筒13与金属丝弹簧16等一起以可沿光轴L的方向移动的形态构成,相当于“移动体”的一例。轭11、盖子12和保持件19等相当于借助第一板簧14和第二板簧15来支撑套筒13等以使其可沿光轴L的方向移动的“支撑体”的一例。套筒13等被“磁力驱动机构”沿光轴L的方向驱动,该磁力驱动机构包括保持在套筒13上的线圈18和磁体17。
轭11由例如钢板等强磁性板构成。轭11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前表面和侧表面露出,在其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入射窗11a,该入射窗11a供来自被拍物的反射光进入透镜。另一方面,盖子12安装在轭11上,在其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入射窗12a,该入射窗12a供来自被拍物的反射光进入透镜。保持件19在像侧保持摄像元件(未图示)。
线圈18包括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它们沿光轴L的方向分两段配置,均呈圆环状。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空开规定间隔卷绕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八个磁体17沿光轴方向分两段重叠配置,在各段磁体17中,前侧的磁体17在外周侧与第一线圈18a相对,后侧的磁体17在外周侧与第二线圈18b相对,如图1等所示,固定在外形呈大致四边形状的轭11的内周面的四个部位的角部分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磁体17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被磁化成不同磁极。例如,配置在前侧的四个磁体17其内表面被磁化成N极,外表面被磁化成S极,配置在后侧的四个磁体17其内表面被磁化成S极,外表面被磁化成N极。
第一板簧14和第二板簧15双方均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在光轴L方向上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板簧14具有:安装在套筒13的光轴方向的前端面上(例如焊接或粘接在该前端面上)并呈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14b、安装在用树脂形成的盖子12上的盖子侧安装部14c、以及在套筒侧安装部14b与盖子侧安装部14c之间形成并限制套筒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臂部14d。如后述的图3和图4所示,第二板簧15由电气性分离的两片弹簧片15A、15B构成。各弹簧片15A、15B分别具有:安装在套筒13的光轴方向的后端面上并呈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15b、安装在用树脂形成的保持件19上的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以及在套筒侧安装部15b与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之间形成并限制套筒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臂部15d。
由于轭11比配置有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的区域的光轴方向尺寸以及磁体17的光轴方向尺寸大,因此可减少从前侧磁体17与第一线圈18a之间构成的磁路以及后侧磁体17与第二线圈18b之间构成的磁路泄漏的磁通,其结果是,可提高套筒13的移动量与流经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的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
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圆环状的金属丝弹簧16。金属丝弹簧16利用其与磁体17之间产生的磁力吸引力对套筒13施加光轴L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防止移动体(套筒13等)在线圈未通电时因自重而变位,进而可使移动体(套筒13等)维持期望的姿势。此外,还可提高耐冲击性能。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第二板簧15在将来自外部电源的电流朝线圈18供给时作为介质,将线圈18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电连接。即,第二板簧15具有电气性分割的两片弹簧片15A、15B,在这些弹簧片15A、15B上形成有将线圈18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的任一个电连接的线圈连接部15e、15e’(参照图3)、下面参照图3~图5来详细说明该线圈连接部15e、15e’。
[线圈连接部]
图3是将保持件19从透镜驱动装置1上拆下后从后侧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将一个线圈连接部15e附近放大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线圈连接部15e折弯时的状态的图。在图3的第二板簧15上带有完成时要被除去的框体15a和连结体15a’。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板簧15具有:安装在套筒13的光轴方向的后端面上并呈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15b、安装在用树脂形成的保持件19上的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以及在套筒侧安装部15b与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之间形成并限制套筒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臂部15d。
如上所述,第二板簧15由电分离的两片弹簧片15A、15B构成。各弹簧片15A、15B分别具有:套筒侧安装部15b、两个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以及两个臂部15d。图3中图示了设在弹簧片15A上的一个套筒侧安装部15b、两个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以及两个臂部15d(在弹簧片15B上未图示)。臂部15d延伸至配置于相邻角部的保持件侧安装部15c的附近。
在保持件侧安装部15c上形成有供保持件19的突起(未图示)插入的孔15c1,保持件侧安装部15c通过该孔15c1定位在保持件19上。另一方面,在套筒侧安装部15b上设置有定位用孔15g(参照图4),该定位用孔15g与在套筒13的后端面上形成的突起部13a卡合。在图3中,在套筒13的后端面上形成的四个突起部13a被插入在套筒侧安装部15b上形成的四个定位用孔15g中,并被定位固定。
在此,在弹簧片15A和弹簧片15B的套筒侧安装部15b上,在因分割成两片弹簧片15A、15B而形成的前端部的一端上分别设置有线圈连接部15e和线圈连接部15e’。线圈连接部15e具有呈半圆状缺口的线圈缠绕部15f,在该线圈缠绕部15f上缠绕线圈18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中的任一个。在卷绕了线圈18后,在其上实施钎焊,使包括隆起的焊锡30(参照图5)在内的线圈连接部15e折弯,以使其收纳于在套筒13的后端面上形成的作为线圈连接部15e的收纳部的收纳凹部13b。省略说明,线圈连接部15e’也一样。由于上述收纳凹部13b呈将套筒13的后端面的一部分切去的形状,因此作为明显的凹部而形成,但若相对于安装在套筒13后端面上的套筒侧安装部15b使线圈连接部15e成为收纳在套筒13侧的状态、即形成台阶形状,则也可视作收纳凹部13b。
如图5所示,线圈连接部15e与缠绕在线圈缠绕部15f上的线圈18和焊锡30一起被收纳在收纳凹部13b内。在像以往那样线圈连接部15e形成为与弹簧片15A呈同一平面状时,焊锡30从第二板簧15的前侧的面(基准面X)隆起,设计空间变窄,但若采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通过折弯线圈连接部15e,焊锡30的隆起也低于基准面X(参照图5),可收纳在收纳凹部13b内,因此,有助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薄型化。而且,若对线圈连接部15e的折弯程度进行调整,则还可确保线圈连接部15e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因此,可提高带摄像头手机等装设透镜驱动装置1的设备的掉落强度等的可靠性。
为了防止设计空间因实施了钎焊的部位的焊锡厚度而变窄,如上所述,可使线圈连接部15e与缠绕在线圈缠绕部15f上的线圈18和焊锡30一起收纳到收纳凹部13b中。另一方面,针对掉落、振动冲击,为了防止线圈连接部15e运动、减少线圈断线的危险性,如图6所示,最好在将上述线圈连接部15e收纳到上述收纳凹部13b内的同时,将粘合胶40填充到上述收纳凹部13b内,将上述线圈连接部15e用上述粘合胶40覆盖并粘结固定于上述收纳凹部13b、即套筒13。
从保持于套筒13的线圈18拉绕至线圈缠绕部15f的线圈18在线圈缠绕部15f处进行了钎焊后,在线圈缠绕部15f附近的线圈18上会形成线圈的绝缘膜熔化了的部分与线圈的绝缘膜原样保留的部分之间的边界部18c。线圈的绝缘膜因钎焊时的热量而熔化的部分成为没有柔性的坚硬状态,与此相反,在有线圈的绝缘膜时,线圈线有着自身具有的柔性。在上述不同状态的边界部18c处,没有柔性的坚硬部分不容易运动,而具有柔性的部分则可自由运动,因此,容易因掉落振动冲击的应力而断线。因此,最好将粘合胶40从线圈缠绕部15f填充至线圈缠绕部15f附近的线圈18,具体而言,填充粘合胶40,使其以将上述不同状态的边界部18c也覆盖的形态与套筒13粘接固定。这样一来,针对掉落、振动冲击,可进一步减少线圈断线的危险性。若将粘合胶40填充到整个上述收纳凹部13b内,则可覆盖线圈缠绕部15f和边界部18c。不过,粘合胶40不一定非要以覆盖整个收纳凹部13b的形态进行填充,另外,有时收纳凹部13b也并不作为明显的凹部形成,但由于上述理由,粘合胶40最好不仅覆盖线圈缠绕部15f,而且以将边界部18c也覆盖的形态进行填充并与套筒13粘接固定。
若粘合胶40使用粘度高的环氧类UV粘合胶,则粘合胶在涂布后不会滴流,并可通过紫外线照射在短时间内固化,因此,可使作业性变好,且作业后的处理也好。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移动体在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的线圈未通电时位于摄像元件侧(像侧)。此时,金属丝弹簧16利用其与磁体17之间产生的磁力吸引力来限制移动体变位。不过,由于金属丝弹簧16与磁体17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因此金属丝弹簧16与磁体17之间的磁力吸引力不会变得过大。由此,可防止移动体的中心轴偏移,进而防止转矩特性恶化。
在这种状态下,若有电流流经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则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分别会受到朝上(前侧)的电磁力。由此,第一线圈18a、第二线圈18b以及套筒13开始朝被拍物侧(前侧)移动。
此时,在第一板簧14与套筒13的前端之间以及第二板簧15与套筒13的后端之间分别产生限制套筒13移动的弹力。因此,在欲使套筒13朝前侧移动的电磁力与限制套筒13移动的弹力平衡时,套筒13停止。另外,若有反向的电流流经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则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分别会受到朝下(后侧)的电磁力。
此时,通过对流经第一线圈18a和第二线圈18b的电流量以及第一板簧14和第二板簧15作用于套筒13的弹力进行调整,可使套筒13(移动体)停止在期望的位置上。另外,通过利用电磁力与弹力之间的平衡来使套筒13停止,与使部件彼此接触来与卡扣部等卡住时不同,可防止碰撞声的产生。
[实施形态的主要效果]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如结合图3~图6已说明的那样,与线圈连接部15e的折弯相应,在线圈18上隆起的焊锡弯入收纳凹部13b。因此,不用加大与相对的零件之间的间隔,有助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薄型化、小型化。
在使线圈连接部15e折弯而充分确保了与相对零件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可防止因接触而断线,提高掉落强度等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在弹簧片15A或15B的定位用孔15g的附近设置线圈连接部15e、15e’,即使将线圈连接部15e、15e’大幅度折弯,弹簧片15A或15B也不会浮起。
在本实施形态中,线圈连接部15的折弯方向朝向收纳凹部13b的内侧(即后侧),但也可以是其它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另外,线圈连接部15e也可在事先折弯后进行钎焊,而不是在钎焊后进行折弯。若能实现导通,则也可采用其它方法,而不限于钎焊。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第2发明、即具有提高了板簧状臂部的弹簧常数的精度的弹簧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该弹簧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的最佳形态。下面说明的透镜驱动装置除了带摄像头手机外,还可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例如,可安装于薄型数码相机、PHS、PDA、条形码阅读器、监视相机、车辆的背后确认用相机、具有光学认证功能的门等。
(透镜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7(a)、图7(b)分别是从斜上方看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图和分解立体图。
在图7(a)、图7(b)中,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在带摄像头手机等所使用的薄型摄像头中用于使例如三个透镜121沿光轴方向朝靠近被拍物(物体侧)的A方向(前侧)和靠近与被拍物相反的一侧(像侧)的B方向(后侧)两个方向移动,呈大致长方体形状。透镜驱动装置1大致包括:对内侧具有三个透镜121和固定光圈的圆筒状透镜保持件120予以保持的移动体3、使该移动体3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驱动机构5、以及装设有透镜驱动机构5和移动体3等的支撑体2。移动体3包括圆筒状的套筒130,在其内侧固接有圆筒状的透镜保持件120。因此,移动体3的外形形状由套筒130确定,呈大致圆柱形状。
支撑体2包括:在像侧用于保持摄像元件(未图示)的矩形保持件190、位于被拍物侧的箱状的轭180、以及间隔件110,在轭180和间隔件110的中央分别形成有圆形的入射窗180a、110a,该入射窗180a、110a供来自被拍物的光进入透镜121。轭180由钢板等的强磁性板构成,如后所述,与磁体170一起构成了对保持在套筒130上的驱动线圈300产生交链磁场的交链磁场产生体4。另外,轭180的侧板部181盖在保持件190的上表面上。
透镜驱动机构5包括:卷绕在套筒130的外周面上的驱动线圈300、以及对驱动线圈300产生交链磁场的交链磁场产生体4,由驱动线圈300和交链磁场产生体4构成了磁力驱动机构5a。交链磁场产生体4包括在外周侧与驱动线圈300相对的四个磁体170。另外,轭180也作为透镜驱动机构的构成要素使用。
轭180呈箱子形状,覆盖驱动线圈300的侧面侧和上面侧,可减少从磁体170与驱动线圈300之间构成的磁路泄漏的磁通,提高套筒130的移动量与流经驱动线圈300的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在轭180中,相对的一对侧面部181形成为平面状,相对的另一对侧面部182其两端部182a向内侧凹陷,从而在中央形成有以台阶状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82b。
在本实施形态中,四个磁体170分别呈大致三角柱形状,以在周向上分离的状态固定在轭180的内周面的四个角部分上。四个磁体170均沿光轴方向一分为二,各磁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被磁化成不同磁极。在四个磁体170中,例如上半部分的磁体其内表面被磁化成N极,外表面被磁化成S极,下半部分的磁体其内表面被磁化成S极,外表面被磁化成N极。因此,驱动线圈300与磁体170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对应地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驱动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反。若像这样将磁体170分割配置在四个角落,则在轭180与套筒130之间的间隙较窄时,也可在轭180的边部的中央部分防止磁体170出现较薄的部分,可提高磁体170的强度,而且,还可使磁体170的磁力有效地对装设在移动体3上的驱动线圈300产生作用。另外,由于将移动体3与轭180之间的四个角落的空间作为磁体170的配置空间而加以有效利用,因此可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透镜驱动机构5在保持件190与套筒130之间以及间隔件110与套筒130之间还分别包括弹簧部件140x、140y。两个弹簧部件140x、140y均由铍铜或SUS类钢材等金属制成,通过对规定厚度的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
弹簧部件140x、140y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弹簧部件140x与保持件190及套筒130连结,将移动体3以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形态支撑在支撑体2上。弹簧部件140y与间隔件110及套筒130连结,将移动体3以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形态支撑在支撑体2上。
在弹簧部件140x、140y中,配置在保持件190侧的弹簧部件140x被一分为二成弹簧片140a、140b,驱动线圈300的两个末端、即卷绕起始端部和卷绕结束端部分别与弹簧片140a、140b连接。此时,在驱动线圈300的两个末端中,被拍物侧的末端经由在套筒13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未图示)钻入驱动线圈300的下方并拉绕至弹簧片140a。在弹簧部件140x的弹簧片140a、140b上分别形成有端子120c,弹簧部件140x(弹簧片140a、140b)还作为驱动线圈300的供电部件起作用。
在本实施形态中,透镜驱动机构5还包括保持在套筒130上端的环状磁性片131,这种磁性片131利用其与磁体170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对移动体3施加光轴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防止移动体3在未通电时因自重而变位,可使移动体3维持期望的姿势,进而提高耐冲击性能。磁性片131作为一种后轭起作用,可减少从磁体170与驱动线圈300之间构成的磁路泄漏的磁通。另外,作为磁性片,也可使用棒状的磁性体。
间隔件110安装在轭180的顶板部185的内表面上,并在中央具有形成了入射窗110a的板部115。在板部115的四个角落内形成有朝摄像元件侧突出的小突起112。
在保持件190上,在其四个角落内形成有朝被拍物侧延伸的小突起192。保持件190的小突起192和间隔件110的小突起112在使两个弹簧部件140x、140y分别与支撑体2连接时使用。
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外周侧突出的突起130a、130b,突起130a、130b在透镜121(透镜保持件120)的两侧位置上朝与光轴X正交的方向突出。在将这样构成的套筒130(移动体3)配置到支撑体2内时,突起130a、130b在相邻的磁体170之间配置在轭180的凸部182b的内侧。在此,凸部182b沿光轴方向延伸,在移动体3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凸部182b作为允许突起130a、130b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移动路径182e起作用。另外,当移动体3因冲击等而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或周向)上变位了时,突起130a、130b会与轭180的凸部182b的内壁抵接,因此,可防止移动体3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进一步变位或进一步朝周向旋转变位。
在套筒130的上端面(被拍物侧的端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用于连结弹簧部件140y的小突起130y,在套筒130的下端面(摄像元件侧的端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用于连结弹簧部件140x的小突起130x。
(基本动作)
图8是示意地表示图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的左半部分是套筒130位于无限远位置(通常拍摄位置)时的图,图8的右半部分是套筒130位于低倍拍摄位置(近拍位置)时的图。
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移动体3通常位于摄像元件侧(像侧),在这种状态下,若有规定方向的电流流经驱动线圈300,则驱动线圈300会分别受到朝上(前侧)的电磁力。由此,固接有驱动线圈300的套筒130开始朝被拍物侧(前侧)移动。此时,在弹簧部件140y与套筒130的前端之间以及弹簧部件140x与套筒130的后端之间分别产生限制套筒130移动的弹力。因此,在欲使套筒130朝前侧移动的电磁力与限制套筒130移动的弹力平衡时,套筒130停止。此时,通过根据弹簧部件140x、140y作用于套筒130的弹力对流经驱动线圈300的电流量进行调整,可使套筒130(移动体3)停止在期望的位置上。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使用了弹力(应力)与变位量(应变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的弹簧部件140x、140y,因此可提高套筒130的移动量与流经驱动线圈300的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另外,由于使用了两个弹簧部件140x、140y,因此在套筒130停止了时在光轴X的方向上作用有大的平衡力,从而即使在光轴X的方向上作用离心力或冲击力等其它力,也能更稳定地使套筒130停止。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通过利用电磁力与弹力之间的平衡来使套筒130停止,而不是通过使套筒130与碰撞件(缓冲件)等碰撞来使其停止,因此,还可防止碰撞声的产生。
(弹簧部件140y的详细结构)
下面参照图7和图9来说明弹簧部件140y的结构。图9(a)、图9(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弹簧部件140y的俯视图、以及表示弹簧部件140y在激光微调前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7和图9(a)所示,弹簧部件140y包括:固定在支撑体2(间隔件110)上的矩形框状的支撑体侧固定部149、固定在移动体3(套筒130)上的圆环状的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以及将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连结的四个板簧状臂部140。在支撑体侧固定部149的四个角部分上分别形成有供间隔件110的小突起112嵌入的小孔149a,在将小突起112嵌入小孔149a内而对支撑体侧固定部149和间隔件110进行了定位后,通过在小孔149a内涂布粘合胶并使其固化等方法,使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与间隔件110固定。另外,在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上,在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的四个角部分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矩形凹部148b,并在矩形凹部148b的周向两侧形成有小孔148a。因此,在将小突起130y嵌入矩形凹部148b内而对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与套筒130进行了定位后,通过在小孔148a内涂布粘合胶并使其固化等方法,使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与套筒130固定。
该弹簧部件140y是通过对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此时,在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四个缺口143,由于该缺口143而形成了沿周向延伸的四个臂部140。
即,四个缺口143分别沿周向延伸,但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缺口143在顺时针CW方向的途中位置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偏移地延伸,在周向上相邻的缺口143彼此之间,与长度方向的约1/2相当的部分在半径方向上重叠。因此,在周向相邻的缺口143彼此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宽度狭窄的臂部140,该臂部140的内周缘部分由缺口143的位于逆时针CCW侧的部分确定,该臂部140的外周缘部分由与缺口143在逆时针方向CCW方向上相邻的缺口143的位于顺时针CW侧的部分确定。
在这样构成的弹簧部件140y上,四个缺口143均呈狭缝状延伸,因此,在弹簧部件140y上,在臂部140的内侧朝臂部140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第一狭缝部141,在臂部140的外侧朝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第二狭缝部142,该第一狭缝部141和第二狭缝部142的切入深度确定了臂部140的长度尺寸。换言之,在四个臂部140的任一个中,位于臂部140内侧的第一狭缝部141和位于形成在与该臂部140周向相邻的位置上的臂部140的外侧的第二狭缝部142构成了在周向上相连的缺口143,该缺口143的长度确定了臂部140的长度尺寸。在本实施形态中,臂部140的长度尺寸为3mm~5mm。
(弹簧部件140y的制造方法)
图10(a)、图10(b)是弹簧部件140y在制造时的激光微调工序的说明图、以及激光切割部分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如参照图8已说明的那样,弹簧部件140y利用作用力来限制移动体3的位置。因此,要求臂部140的弹簧常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下面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弹簧部件140y。
首先,在切割工序中,如图9(b)所示,通过对铍铜或SUS类钢材等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在薄板上形成缺口143等,从而形成支撑体侧固定部149、移动体侧固定部148和臂部140。
接着,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切割工序形成的臂部140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臂部140的形状和尺寸,对弹簧常数进行修正。具体而言,在图9(b)所示的弹簧部件140y上,对四个缺口143中任一个的两端(第一狭缝部141和第二狭缝部142)中的第二狭缝部142的端部均照射激光点,对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局部地进行切割,以延长第二狭缝部142。
更具体而言,如图10(a)所示,对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照射激光(例如YAG激光/波长1064nm),并使激光点P的位置逐渐偏移。此时的条件例如是:扫描速度为50mm/s,调Q频率(激光的通断频率)为100kHz,反复次数为50次。其结果是,例如如图10(b)所示,利用激光以延长第二狭缝部142的形态形成切割部分145。因此,臂部140的缘部的大部分是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直线或曲线的切割部分,但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利用激光形成切割部分145。在该切割部分145处会形成微细的凹凸145a。即,若利用激光进行切割,则会形成被称作割缝(日文:カ一フ)的槽,会在切割部分145处连续地形成槽,留下槽状的痕迹,因此,切口形状在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进行切割的部分和利用激光进行切割的切割部分145处不同,而且,即使几乎没有留下凹部145a,在利用激光进行切割时也会产生发热,因热量而出现变色,因此,颜色在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进行切割的部分和利用激光进行切割的切割部分145处不同。由此,可识别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进行切割的部分和利用激光进行切割的切割部分145。
在此,既可从弹簧部件140y的一面侧进行激光照射,也可从两面进行激光照射,但从避免臂部140因照射激光时的热量而朝一面侧翘曲的事态的角度出发,最好从弹簧部件140y的两面进行激光照射。
在本实施形态中,对四个臂部140中的任一个均进行激光微调。因此,如图9(a)所示,在四个臂部140的任一个中,在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上均形成激光切割部分145,臂部140的长度尺寸延伸被激光切割的尺寸。在进行该激光切割时,基于臂部140的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来设定切割尺寸。即,若将臂部140的弹簧常数、纵向弹性模量、板宽、板厚、长度尺寸分别设为k、E、b、t、a,则满足下面的关系:
k=E·b·t3/4·a3
因此,若对臂部140的长度尺寸a进行修正,则可修正弹簧常数k。
在激光微调工序中,既可在对一个弹簧部件140x测量了臂部140的弹簧常数后进行激光微调,也可在对多个弹簧部件140x全部测量了臂部140的弹簧常数后对多个弹簧部件140x分别进行激光微调。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既可采用在将臂部140设计成使弹簧常数大于最终目标值之后对全部弹簧部件140x进行激光微调的方法,也可采用在将臂部140设计成使弹簧常数成为最终目标值之后仅对偏离最终目标值的弹簧部件140x进行激光微调的方法。
(本实施形态的主要效果)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的利用激光形成的切割形状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在激光微调前后弹簧常数的变化的说明图。
应用了本发明的弹簧部件140y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利用激光来形成切割部分145,从而将臂部140的弹簧常数修正成最佳值。因此,可制造弹簧常数的精度高的弹簧部件140y,在使用该弹簧部件140y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可高精度地控制移动体3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激光微调工序来延长臂部140的长度尺寸,因此,与变更臂部140的形状时不同,即使臂部140的宽度尺寸狭窄,也能容易地进行微调。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延长臂部140的长度尺寸时,通过在第一狭缝部141和第二狭缝部142中延长第二狭缝部142来加长臂部140的长度尺寸。因此,可抑制激光微调的弊端。即,臂部140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之间的连结部大多根据其强度等来设定形状和宽度尺寸,因此,若利用激光来延长第一狭缝部141,则可能会有损臂部140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之间的连结部的强度等,但在利用激光来延长第二狭缝部142时可避免该问题。
在此,由激光形成的切割部分145的形状可根据对图11(a)所示的第二狭缝部142的端部进行照射的激光的照射条件作任意设定。例如,可采用如图11(b)所示的形态:从第二狭缝部14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起以较短的长度尺寸(例如0.3mm)形成切割部分145,该切割部分145具有比第二狭缝部142的宽度尺寸(例如0.155mm)狭窄的宽度尺寸(例如0.05mm)。另外,也可采用如图11(c)所示的形态:从第二狭缝部14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起例如以0.6mm的长度尺寸形成宽度尺寸为0.03mm的切割部分145。此外,还可采用如图11(d)所示的形态:从第二狭缝部14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起例如以0.5mm的长度尺寸形成宽度尺寸为0.1mm的切割部分145。
在采用上述形态时,如图12所示,图11(a)所示的未进行激光加工的弹簧部件140y的弹簧常数为5.55,而图11(b)所示的弹簧部件140y的弹簧常数可修正成5.11,图11(c)所示的弹簧部件140y的弹簧常数可修正成4.68,图11(d)所示的弹簧部件140y的弹簧常数可修正成4.54。
由激光形成的切割部分145的形状除了图11(b)~图11(d)所示的形态之外,例如还可采用:如图11(e)所示的、从第二狭缝部142端部的位于臂部140侧的部分起利用激光来延长切割部分145的形态;如图11(f)所示的、从第二狭缝部142端部的位于与臂部140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起利用激光来延长切割部分145的形态;如图11(g)所示的、利用激光以比第二狭缝部142宽大的形态延长切割部分145的形态等。
(弹簧部件140x的详细结构)
下面参照图7和图13来说明弹簧部件140x的结构。图13(a)、图13(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1所使用的弹簧部件140x的俯视图、以及表示将弹簧部件140x从框架上切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由于弹簧部件140x的基本结构与弹簧部件140y相同,因此尽可能地对共有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和图13(a)所示,弹簧部件140x包括:固定在支撑体2(保持件190)上的支撑体侧固定部149、固定在移动体3(套筒130)上的圆环状的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以及将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连结的四个板簧状臂部140。与弹簧部件140y不同,由于弹簧部件140x作为对驱动线圈30的供电部件使用,因此被分割成两片弹簧片140a、140b。即,在弹簧部件140x上,支撑体侧固定部149被分割成四部分,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也被狭缝147a等分为两个部分。不过,如图13(b)所示,在弹簧部件140x被装入透镜驱动装置1之前,两片弹簧片140a、140b被框架147和连结板部147d连结,在弹簧部件140x被装入透镜驱动装置1之后,在收缩部147b、147c处被切断,分割成两片弹簧片140a、140b。
弹簧部件140x也与弹簧部件140y一样,是通过对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此时,在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四个缺口143,由于该缺口143而形成了沿周向延伸的四个臂部140。在此,四个缺口143分别沿周向延伸,但在图13(a)、图13(b)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缺口143在顺时针CW方向的途中位置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偏移地延伸。因此,在周向相邻的缺口143彼此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臂部140,该臂部140的内周缘部分由缺口143的位于逆时针CCW侧的部分确定,该臂部140的外周缘部分由与缺口143在逆时针方向CCW方向上相邻的缺口143的位于顺时针CW侧的部分确定。
在这样构成的弹簧部件140x上,四个缺口143均呈狭缝状延伸,因此,在弹簧部件140x上,在臂部140的内侧朝臂部140与移动体侧固定部148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出第一狭缝部141,在臂部140的外侧朝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出第二狭缝部142,该第一狭缝部141和第二狭缝部142的切入深度确定了臂部140的长度尺寸,例如为3mm~5mm。
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弹簧部件140x也要求臂部140的弹簧常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首先,在切割工序中,如图13(b)所示,通过对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在薄板上形成缺口143等,从而形成支撑体侧固定部149、移动体侧固定部148、臂部140、框架147和连结板部147d。
接着,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切割工序形成的臂部140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臂部140的形状和尺寸,对弹簧常数进行修正。具体而言,在图13(b)所示的四个缺口143中,对任一个的两端(第一狭缝部141和第二狭缝部142)中的第二狭缝部142的端部均照射激光点,对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局部地进行切割,以延长第二狭缝部142。其结果是,在四个臂部140的任一个中,在臂部140与支撑体侧固定部149之间的连结部分上均形成激光切割部分145,臂部140的长度尺寸延伸被激光切割的尺寸。在进行该激光切割时,基于臂部140的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来设定切割尺寸。
由于弹簧部件140x的其它结构与弹簧部件140y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弹簧部件140x在激光微调工序中利用激光来形成切割部分145,将臂部140的弹簧常数修正成最佳值,因此,具有弹簧常数的精度高等与弹簧部件140y相同的效果。
(其它实施形态)
在两个弹簧部件140x、140y中,板厚和臂部140的长度、延伸方向既可相同,也可不同。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弹簧部件140x、140y上形成的四个臂部140全部进行了激光微调,但也可仅对四个臂部140中的一部分实施激光微调。另外,还可将本发明应用于臂部140在途中弯曲或折弯的弹簧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本发明被应用于透镜驱动装置1所使用的弹簧部件140x、140y,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装设在其它装置上的弹簧部件。
另外,除了带摄像头手机之外,透镜驱动装置1还可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例如,可安装于PHS、PDA、条形码阅读器、薄型数码相机、监视相机、车辆的背后确认用相机、具有光学认证功能的门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有助于装置的薄型化,并可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Claims (13)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支撑体、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及支撑该移动体以使该移动体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弹簧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多个板簧状臂部,
所述多个臂部中的至少一个臂部在缘部的一部分上具有激光切割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以外的缘部是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切割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用于形成所述臂部的缺口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沿周向延伸,
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在所述臂部的内侧朝所述臂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的第一狭缝部、以及在所述臂部的外侧朝所述臂部与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切入的第二狭缝部,
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所述第一狭缝部和/或所述第二狭缝部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臂部的任一个中,位于臂部内侧的所述第一狭缝部和位于形成在与该臂部周向相邻的位置上的臂部的外侧的所述第二狭缝部构成了在周向上相连的缺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切割部分形成为通过延长所述第二狭缝部来加长所述臂部的长度尺寸。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形成为与所述多个臂部连结的环状框体状,
所述臂部沿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弯曲。
8.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包括:支撑体、具有透镜的移动体以及支撑该移动体以使该移动体可沿透镜光轴移动的弹簧部件,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多个板簧状臂部,
在制造所述弹簧部件时,进行切割工序和激光微调工序,
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对薄板进行切割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在所述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所述切割工序而形成的所述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所述臂部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对所述弹簧常数进行修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割工序中,通过对所述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10.一种弹簧部件,包括:
固定在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
固定在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
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板簧状臂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缘部的一部分上具有激光切割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的所述激光切割部分以外的缘部是通过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切割部分。
12.一种弹簧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体侧的支撑体侧固定部、固定在移动体侧的移动体侧固定部、以及将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与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连结的板簧状臂部,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进行切割工序和激光微调工序,
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对薄板进行切割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在所述激光微调工序中,对通过所述切割工序而形成的所述臂部的弹簧常数进行测量,基于该弹簧常数的测量结果,利用激光来改变所述臂部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对所述弹簧常数进行修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弹簧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割工序中,通过对所述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基于光刻技术的蚀刻加工来形成所述支撑体侧固定部、所述移动体侧固定部和所述臂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95687A JP5006766B2 (ja) | 2007-11-14 | 2007-11-14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07295362 | 2007-11-14 | ||
JP2007-295362 | 2007-11-14 | ||
JP2007-295687 | 2007-11-14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76725 Division CN101435908B (zh) | 2007-11-14 | 2008-11-13 |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20501A true CN102520501A (zh) | 2012-06-27 |
CN102520501B CN102520501B (zh) | 2014-09-24 |
Family
ID=40623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6090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20501B (zh) | 2007-11-14 | 2008-11-13 |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90631B2 (zh) |
CN (1) | CN10252050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9630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组件线圈与弹片的组装结构及其组装工艺 |
CN106646810A (zh) * | 2016-11-11 | 2017-05-10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
CN106787587A (zh) * | 2016-12-26 | 2017-05-31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弹片及其制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85494A (ja) * | 2008-09-29 | 2010-04-15 | Sony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装置 |
JP5350895B2 (ja) * | 2009-06-09 | 2013-11-27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1039485A (ja) * | 2009-07-14 | 2011-02-24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JP2011191562A (ja) * | 2010-03-15 | 2011-09-29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TW201134060A (en) * | 2010-03-25 | 2011-10-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
TW201134062A (en) * | 2010-03-26 | 2011-10-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
KR101706267B1 (ko) * | 2010-10-28 | 2017-02-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위치 조정이 가능한 광학 요소를 구비한 광학 장치 |
TWI573373B (zh) * | 2012-04-27 | 2017-03-0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音圈馬達及使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
US8743473B2 (en) * | 2012-05-04 | 2014-06-03 | Tdk Taiwan Corporation | Miniature lens auto-focusing structure |
JP6260019B2 (ja) * | 2012-11-09 | 2018-01-17 | 北陽電機株式会社 | 金属弾性部材、微小機械装置、微小機械装置の製造方法、揺動制御装置及び揺動制御方法 |
WO2014200055A1 (ja) * | 2013-06-14 | 2014-12-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板バネフレーム部材 |
JP2016123666A (ja) * | 2014-12-27 | 2016-07-11 | フジデノロ株式会社 | 保持装置 |
JP6476981B2 (ja) * | 2015-02-20 | 2019-03-06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CN109014618A (zh) * | 2018-10-13 | 2018-12-18 | 东莞市恒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基板激光切割机 |
CN111323886A (zh) | 2018-12-17 | 2020-06-23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
CN118905464B (zh) * | 2024-10-09 | 2024-12-17 |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切割定位工具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7803A (zh) * | 2000-12-07 | 2002-07-10 | Eta草图制造公司 | 用于调整机械时计的装弹簧的摆轮的摆动频率的方法 |
CN1372264A (zh) * | 2001-02-13 | 2002-10-0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工作头支撑装置及使用该工作头支撑装置的盘装置 |
CN1790084A (zh) * | 2004-12-15 | 2006-06-21 |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WO2007026830A1 (ja) * | 2005-09-02 | 2007-03-08 |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77533B2 (ja) | 2005-01-21 | 2011-04-27 | シコ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4433303B2 (ja) | 2005-02-15 | 2010-03-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
JP2008122470A (ja) * | 2006-11-08 | 2008-05-29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8
- 2008-11-13 CN CN201110460901.5A patent/CN1025205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1-14 US US12/271,413 patent/US799063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7803A (zh) * | 2000-12-07 | 2002-07-10 | Eta草图制造公司 | 用于调整机械时计的装弹簧的摆轮的摆动频率的方法 |
CN1372264A (zh) * | 2001-02-13 | 2002-10-0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工作头支撑装置及使用该工作头支撑装置的盘装置 |
CN1790084A (zh) * | 2004-12-15 | 2006-06-21 |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WO2007026830A1 (ja) * | 2005-09-02 | 2007-03-08 |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9630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组件线圈与弹片的组装结构及其组装工艺 |
CN106646810A (zh) * | 2016-11-11 | 2017-05-10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
CN106646810B (zh) * | 2016-11-11 | 2024-01-19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
CN106787587A (zh) * | 2016-12-26 | 2017-05-31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弹片及其制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20501B (zh) | 2014-09-24 |
US7990631B2 (en) | 2011-08-02 |
US20090122420A1 (en) | 2009-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3590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2520501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1178470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666901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1666900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KR101494823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US7936523B2 (en) | Lens drive device | |
CN10192320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10466502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ens driving device | |
CN10143590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卷绕方法 | |
US10281736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ens driving device | |
TWI468769B (zh) | 3d立體電路導腳結合簧片之結構 | |
CN101878443A (zh) | 驱动模块以及具备该驱动模块的电子设备 | |
US7641403B2 (en) | Camera module | |
CN10740242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080099567A (ko) | 소형 카메라장치 | |
JP2009122360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バネ部材、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
KR101072404B1 (ko) | 요크를 사용하지 않는 카메라 자동초점 조절장치 | |
JP2010002611A (ja) | 光調節装置 | |
WO2016175210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KR20150064471A (ko) | 렌즈구동 액추에이터 | |
CN10807296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6814434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2007199253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に用いるコイル体の製造方法 | |
JP4620575B2 (ja) | モータ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