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97221B -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7221B
CN102497221B CN201110415231.5A CN201110415231A CN102497221B CN 102497221 B CN102497221 B CN 102497221B CN 201110415231 A CN201110415231 A CN 201110415231A CN 102497221 B CN102497221 B CN 102497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ceiving terminal
data
radio frequency
contact per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52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7221A (zh
Inventor
魏秋阳
赵辛
陈国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Tanous Co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1523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972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97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7221A/zh
Priority to JP2014546298A priority patent/JP5990275B2/ja
Priority to EP12858287.1A priority patent/EP2793528B1/en
Priority to KR1020147018526A priority patent/KR101583252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2/086525 priority patent/WO2013086993A1/zh
Priority to US14/304,023 priority patent/US2014029576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7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72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6Devices for calling a subscriber
    • H04M1/27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 H04M1/274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 H04M1/2745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 H04M1/27453Directories allowing storage of additional subscriber data, e.g. meta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ans, e.g. RF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wireless LAN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终端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终端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建立与接收终端的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发送终端和所述接收终端均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通过所述方法和终端,可以使得终端之间传输数据变得便捷。

Description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尤其是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以手机、电脑等为例的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中,包括蓝牙和WiFi的近距离传输方法的应用非常普遍。以蓝牙进行数据传输为例,其传输过程通常包括:1.发送方和接受方都打开蓝牙;2.设置蓝牙为对方可发现;3.发送方和接受方打开蓝牙搜索功能,搜索到对方;4.选择蓝牙配对,并输入密码,完成配对过程;5.发送方将要传输的文件选择经蓝牙发送;6.接受方点击接受文件,完成文件传输。另外,Wifi直连的传输过程与蓝牙类似。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的进行近距离的数据传输时,需要手动打开无线连接,数据传输的过程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用于终端之间便捷地传输数据。
一方面,本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
发送终端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视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建立与接收终端的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发送终端和所述接收终端均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另一方面,本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选择模块,用于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射频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以及当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起传输协商;
WiFi直连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接收终端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以及终端中,发送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当所述发送终端发送选定的数据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所述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然后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用于判断所述至少一联系人所属的接收终端是否处于能射频识别的范围内;当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视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这样,发送终端的用户只需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在本地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发送终端即可自动去扫描接收终端是否在射频识别范围内,当视频识别模块扫描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自动通过建立WiFi直连,完成数据的传输,而不需要用户去手动搜索接收终端,也不需要用户去打开WiFi直连,建立WiFi直连,从而可以便捷地传输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方法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所述终端包括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所述固定终端包括计算机等,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其中,用于发送数据的终端称为发送终端,用于接收终端称为接收终端。
参考附图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发送终端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
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所述欲传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比如单个文件,也可以是,比如多个文件。当接收终端接收所述数据时,可以选择性地接收。比如,当传输的数据是单个文件时,接收终端可以接收或拒绝接收;当传输的数据是多个文件时,接收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希望接收的文件。
发送终端本地的通讯录里存储了多个联系人的通讯信息,包括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头像等信息。发送终端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时,可以选择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头像等通讯信息中的任一信息,只要能对应上接收终端即可。
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其包括阅读器、电子标签和应用软件系统,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即是利用RFID来判断两个终端是否处于可以识别的距离内(具体参见下面的描述),为了能判断两个终端是否处于可以识别的距离内,因此,发送终端的通讯录中应保存有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这样,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的所述联系人,通过通讯信息(比如姓名)和射频标识就存在一个绑定的关系,那么,所述发送终端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所述联系人,比如姓名,具有与姓名对应的射频标识的终端将成为接收数据的接受终端。
步骤12,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根据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由于发送终端的通讯录中保存有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因此,发送终端即可利用射频识别模块(RFID模块),扫描所述联系人,也即联系人对应的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用于判断接收终端是否处于可被识别的距离以内,具体过程,由于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比如,发送终端的阅读器发出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给接收终端的电子标签(也即应答器),驱动接收终端的电子标签将内部数据信息送出,然后发送终端的阅读器依序解读。这个过程即可用来判断接收终端是否处于可被识别的距离以内。
步骤13,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所述视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发送终端和所述接收终端均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通常RFID的识别距离,因频率、芯片等因素不等:比如对于无源标签,根据频率的不同,识别距离从10cm左右至10m左右;对于有源标签,根据频率的不同,识别距离可以达到100m;而WiFi直连(WiFi Direct)传输距离通常在100米以上。
这样,如果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意味着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之间的距离通常小于100m,完全处在WiFi直连的传输距离内,因此,发送终端可以与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WiFi直连传输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视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建立与接收终端的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可以包括: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发送WiFi直连请求至所述接收终端,其中所述WiFi直连请求包括所述发送终端的硬件标识信息,比如标识名等;所述发送终端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确认信息,其中所述确认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终端的硬件标识信息,比如标识名等;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确认信息中的所述接收终端的硬件标识,比如标识名,打开WiFi直连,与打开WiFi直连的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欲传输的数据至所述接收终端。在需要密码的情况下,发送终端会随机产生一密码,将该随机密码随同所述请求发送给接收终端,接收终端收到该随机密码后后,随同所述确认信息回复该随机密码,从而自动完成配对,建立连接,发送所述数据。
另外,终端往往同时具备蓝牙和WiFi直连通讯能力,当发送终端与移动终端距离交小,比如10m以内,发送终端还可以用蓝牙或WiFi直连建立连接,通过蓝牙或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具体利用蓝牙建立连接,并通过蓝牙传输数据,与上述WiFi直连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当发送终端与移动终端距离较大时,蓝牙可能出现无法建立通信的情况,并且,终端之间尝试蓝牙搜索,会有一定功耗。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
当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之间较大,以至于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借助服务器来进行。该服务器可以是两台终端约定的、在相同协议下交互的服务器,优选为云服务器。由于发送终端的通讯录中保存有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那么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的所述联系人,通过服务器帐号与所述终端标识信息就存在一个绑定的关系,那么,所述发送终端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所述联系人,比如姓名,具有与姓名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的终端将成为接收数据的接受终端。所述终端标识信息,是标识终端ID的唯一信息,以手机为例,可以是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下面描述一下利用服务转发数据的工作过程:当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送终端将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其中,所述数据转发请求里携带了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服务器接收到发送终端发送的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后,存储所述欲传输的数据,然后通过所述转发请求中携带的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查询到与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以便将所述数据发送给具有所述终端标识信息的接收终端。服务器可以发送数据发送通知给接收终端,如果接收终端确认后,服务器即可发送所述数据。
进一步地,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发送终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发送至接收终端。
当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之间较大,以至于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借助无线电话网络来进行。该无线电话网络可以是2G、3G、或4G网络,比如CDMA、LTE等等。其具体连接、传输的过程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终端扫描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之前,所述发送终端已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所述发送终端在登录云服务器时,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更新的射频标识信息由所述接收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时,将自身的射频标识上报发送至云服务器,由服务器更新后发送至所述发送终端以便所述发送终端在通讯录中更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由于射频标识信息是随同终端的变化而变化的。通常情况下,发送终端的用户和接收终端的用户都使用自己的终端来发送和接收数据,这样接收终端对应的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在发送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是不变的,发送终端可以利用所述联系人与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的绑定关系,顺利将数据传输至接收终端。但是,如果接收终端的用户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利用自己的终端,比如自己的接收终端没电了,但是接收终端的用户仍然希望能接收所述数据,这时,接收终端的用户可以利用云服务的同步功能使用其他终端接收所述数据。
云服务器上可以存储用户的云帐号与用户登录云服务的终端的射频标识的对应关系;当用户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开启云服务时,用户用以登录的终端将当前终端自身的射频标识发送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接收到发送的射频标识之后,将自动更新登录的云帐号与登录云服务器的终端的射频标识的对应关系;当把该用户存储在本地的通讯录中作为联系人的其他终端登录云服务器时,该其他终端会自动接收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更新的对应关系,从而该其他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更新的对应关系,更新该用户在该其他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以上描述的是一个用户通过云服务器更新其在其他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的射频标识的原理,同样的,每个用户在登录云服务器,开始云服务时,都会通过云服务器更新其在其他终端的本地通讯录中的射频标识。在知晓了上述云服务的同步功能后,下面描述一下发送终端通过云服务的同步功能传输数据的工作过程:接受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开启云服务时,发送自身的射频标识至云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所述射频标识后,更新所述云帐号与所述视频标识的对应关系;当发送终端登录云服务器,打开云服务后,会自动更新本地通讯录中保存的所有已登录云服务器的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特别是更新接收所述数据的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接下来,发送终端就可扫描接收所述数据的联系人已更新后的射频标识,进而建立WiFi直连,传输数据。这样,由于发送终端通讯录中的接收数据的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与当前的接收终端保持一致,即便是接收终端的用户使用其他终端也可接收数据。
同理,发送终端的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接收终端的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当所述服务器优选为云服务器时,也可以通过云服务的同步功能,自动更新终端标识信息,这样,即便是接收终端的用户利用其他终端登录云服务器,也可以接收所述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的有效传输距离时,还可以用下述三种方式继续传输数据:
方式一,发送终端将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发送至接收终端;
方式二,发送终端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
方式三,发送终端停止发送所述数据,当发送终端再次扫描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所述发送终端自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WiFi直连继续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了之前描述的“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通过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的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很容易理解上述三种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仅是以一台终端为另一台终端传输数据为例进行描述的,但是一台终端为多台终端传输数据也是可以实现的,其工作原理与上述类似,不同在于发送终端选择本地通讯录中的多个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从而打开多线程传输即可,同理,多台终端互相传输数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终端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通过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这样,发送终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到接收终端处在可识别的范围内,然后利用自动通过建立WiFi直连,传输数据,那么发射终端的用户用户只需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在本地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即可由终端自动完成数据传输,不需要用户去手动搜索接收终端,也不需要用户去打开WiFi直连,建立WiFi直连,从而可以便捷地传输数据;进一步地,当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这样,在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便捷的优点的基础上,还具有即便终端之间距离较大,也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的优点;进一步地,利用云服务的同步功能,还可以使用户通过任一台终端登录云服务器来接收数据;进一步地,当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的有效传输距离时,终端之间还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参见上面的描述)来继续传输数据,保证了传输的连续性。
设备实施例
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以下模块:
选择模块21,用于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射频识别模块22,用于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以及当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起传输协商;
WiFi直连模块23,用于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接收终端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终端还包括:
发送模块24,用于当所述扫描模块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还包括:无线电话网络模块25,用于当所述扫描模块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服务器为云服务器,所述终端还包括:
登录模块26,用于所述扫描模块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之前,所述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
更新模块27,用于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其中,所述更新的射频标识信息由所述接收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时,将自身的射频标识上报发送至云服务器,由服务器更新后发送至所述更新模块,以便在通讯录中更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登录模块26,还用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之前,所述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
所述更新模块27,还用于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终端标识信息;
其中,所述更新的终端标识信息由所述接收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时,将自身的终端标识上报发送至云服务器,由服务器更新后发送至所述更新模块,以便在通讯录中更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WiFi直连模块23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有效传输距离时,
所述无线电话网络模块25,还用于将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所述发送模块24,还用于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所述WiFi直连模块23,还用于停止发送所述数据,当所述扫描模块再次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自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WiFi直连继续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包括手机,所述手机还包括:射频电路、麦克风、扬声器、电源;
所述射频电路,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
所述麦克风,用于采集声音并将采集的声音转化为声音数据,以便所述手机通过所述射频电路向无线网络发送所述声音数据;
所述扬声器,用于将所述手机通过所述射频电路从无线网络接收的声音数据,还原为声音并向用户播放该声音;
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手机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与之相关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与之前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选择模块21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射频识别模块22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当扫描模块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WiFi直连模块23根据射频识别模块22发起的传输协商,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这样,发送终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到接收终端处在可识别的范围内,然后自动通过建立WiFi直连,传输数据,那么发射终端的用户只需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在本地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作为接收终端即可由终端自动完成数据传输,不需要用户去手动搜索接收终端,也不需要用户去打开WiFi直连,建立WiFi直连,从而可以便捷地传输数据;进一步地,当射频识别模块22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发送模块24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这样,在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便捷的优点的基础上,还具有即便终端之间距离较大,也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的优点;进一步地,通过登录模块26和更新模块27,利用云服务的同步功能,还可以使用户通过任一台终端登录云服务器来接收数据;进一步地,当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的有效传输距离时,终端之间还可以通过无线电话网络模块25、发送模块24、WiFi直连模块23来继续传输数据,保证了传输的连续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用户的选择,发送终端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终端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建立与接收终端的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发送终端和所述接收终端均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建立与接收终端的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发送终端的射频识别模块发送WiFi直连请求至所述接收终端,其中所述WiFi直连请求包括所述发送终端的硬件标识信息;
所述发送终端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确认信息,其中所述确认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终端的硬件标识信息;
所述发送终端根据所述确认信息中的所述接收终端的硬件标识信息,打开WiFi直连,与打开WiFi直连的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
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欲传输的数据至所述接收终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发送终端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则所述发送终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为云服务器,所述发送终端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之前,所述发送终端已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所述发送终端在登录云服务器时,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为云服务器,所述发送终端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之前,所述发送终端已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所述发送终端在登录云服务器时,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发送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的有效传输距离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终端将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或者,所述发送终端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
或者,所述发送终端停止发送所述数据,当所述发送终端再次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所述发送终端自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WiFi直连继续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终端传输的数据,可被所述接收终端选择性地接收。
9.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传输数据时的发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选择,选定欲传输的数据,并在本地的通讯录中选择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终端作为接收终端;其中,所述通讯录中至少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
射频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以及当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起传输协商;
WiFi直连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射频识别模块发起的传输协商,自动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其中,所述接收终端具备WiFi直连通信能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录中还保存有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该帐号与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终端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扫描模块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根据所述至少一联系人的服务器帐号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终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无线电话网络模块,用于当所述扫描模块扫描不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将所述欲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为云服务器,所述终端还包括:
登录模块,用于所述扫描模块扫描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之前,所述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
更新模块,用于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登录模块,还用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数据转发请求和所述欲传输的数据至服务器之前,所述终端通过云帐号登录云服务器;
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在通讯录中更新云服务器发送的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直连模块与所述接收终端建立WiFi直连,并通过所述WiFi直连传输数据时,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接收终端的距离超过WiFi直连有效传输距离时,
所述无线电话网络模块,还用于将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便服务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所述WiFi直连模块,还用于停止发送所述数据,当所述扫描模块再次扫描到所述至少一联系人对应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射频标识时,自动将所述剩下未传输的数据通过WiFi直连继续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手机,所述手机还包括:射频电路、麦克风、扬声器、电源;
所述射频电路,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
所述麦克风,用于采集声音并将采集的声音转化为声音数据,以便所述手机通过所述射频电路向无线网络发送所述声音数据;
所述扬声器,用于将所述手机通过所述射频电路从无线网络接收的声音数据,还原为声音并向用户播放该声音;
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手机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
CN201110415231.5A 2011-12-13 2011-12-13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7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5231.5A CN102497221B (zh) 2011-12-13 2011-12-13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JP2014546298A JP5990275B2 (ja) 2011-12-13 2012-12-13 端末間でデータを伝送する方法、及び端末
EP12858287.1A EP2793528B1 (en) 2011-12-13 2012-12-13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terminals and terminal
KR1020147018526A KR101583252B1 (ko) 2011-12-13 2012-12-13 단말 간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단말
PCT/CN2012/086525 WO2013086993A1 (zh) 2011-12-13 2012-12-13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US14/304,023 US20140295765A1 (en) 2011-12-13 2014-06-13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Terminals and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5231.5A CN102497221B (zh) 2011-12-13 2011-12-13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7221A CN102497221A (zh) 2012-06-13
CN102497221B true CN102497221B (zh) 2014-12-31

Family

ID=46189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523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7221B (zh) 2011-12-13 2011-12-13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95765A1 (zh)
EP (1) EP2793528B1 (zh)
JP (1) JP5990275B2 (zh)
KR (1) KR101583252B1 (zh)
CN (1) CN102497221B (zh)
WO (1) WO20130869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7221B (zh) * 2011-12-13 2014-12-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CN103200300B (zh) * 2012-01-10 2016-02-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终端及资源分享方法
CN102802278A (zh) * 2012-06-14 2012-11-28 高剑青 Wlan应用设备直接连接
CN102711175A (zh) * 2012-05-16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025697A (zh) 2012-08-22 2014-09-03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调度用户设备的方法和设备
CN103843446B (zh) * 2012-09-11 2018-08-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3795747A (zh) 2012-10-30 2014-05-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Wi-Fi Direct的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813470B (zh) * 2012-11-06 2017-04-12 普罗斯股份有限公司 点对点无线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03067776B (zh) * 2012-12-26 2018-03-06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节目推送方法、系统及智能显示设备、云端服务器
CN103929219A (zh) * 2013-01-11 2014-07-16 杨迪 基于音频特征码的近场通信方法
CN103108406A (zh) * 2013-01-15 2013-05-15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终端
WO2014171956A1 (en) * 2013-04-17 2014-10-23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enabling use of a wi-fi direct services (wfds) applic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sp) for layer 2 services
CN103428279A (zh) * 2013-08-05 2013-12-04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lan传输的分享视频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JP2015036900A (ja) * 2013-08-13 2015-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3491609B (zh) * 2013-09-30 2017-04-12 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间进行通信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3595798A (zh) * 2013-11-14 2014-02-19 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 Direct的体感分享主/从设备及方法
CN104684043B (zh) * 2013-11-28 2019-04-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Wifi路由表形成方法及装置、wifi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160099662A (ko) 2013-12-16 2016-08-22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데이터 공유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50711B (zh) * 2014-09-02 2019-05-3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自动绑定的方法和系统
JP6590486B2 (ja) 2015-02-18 2019-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方法、通信端末
CN104902429A (zh) * 2015-04-10 2015-09-09 北京爱丽丝幻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近距离消息广播的方法
CN106330985B (zh) * 2015-06-15 2019-11-0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点对点设备及其搜索匹配方法
CN106487767B (zh) 2015-08-31 2020-01-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验证信息的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05208129A (zh) * 2015-10-10 2015-12-30 南京邻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的移动终端文件传输方法
CN107195132A (zh) * 2017-04-28 2017-09-22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融自助交易设备及其身份验证方法
CN107231618A (zh) * 2017-07-19 2017-10-03 上海慧流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名片信息共享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9240544A1 (en) * 2018-06-14 2019-12-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y ue in nr v2x
CN111615219B (zh) * 2019-04-30 2022-0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pc5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828111B2 (ja) * 2019-09-12 2021-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通信端末の制御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CN111182611B (zh) * 2020-01-06 2021-10-19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5866316B (zh) * 2022-11-23 2024-10-01 上海卓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文件的分享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8617A (zh) * 2006-05-10 2009-05-20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在电子电话簿中存储近距离通信标签的系统和方法
CN101461221A (zh) * 2006-06-15 2009-06-17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使用联系人信息得到改善的短距离连接可用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4279A (ja) * 1996-02-15 1997-08-26 Anritsu Corp 1波送受無線通信方式及び装置
JP2005217621A (ja) * 2004-01-28 2005-08-11 Kyocera Corp 携帯通信端末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526150A (ja) * 2004-12-28 2008-07-1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ピアツーピアインスタントメッセージ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003788B2 (ja) * 2005-07-25 2007-11-07 ヤマハ株式会社 無線オーディオ機器
KR100810759B1 (ko) * 2006-02-17 2008-03-07 엔에이치엔(주) P2p 파일 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116679B2 (en) * 2008-09-15 2012-02-14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WLAN connection facilitated vi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JP4852586B2 (ja) * 2008-10-27 2012-01-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機器及びデータ同期方法
JP5573571B2 (ja) * 2009-11-13 2014-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440123B2 (ja) *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787829B2 (en) * 2009-11-25 2014-07-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tue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link by selecting object from screen
US8224246B2 (en) * 2010-05-10 2012-07-17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US8634771B2 (en) * 2011-06-15 2014-01-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Simple peer-to-peer network formation
CN102497221B (zh) * 2011-12-13 2014-12-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8617A (zh) * 2006-05-10 2009-05-20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在电子电话簿中存储近距离通信标签的系统和方法
CN101461221A (zh) * 2006-06-15 2009-06-17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使用联系人信息得到改善的短距离连接可用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3528A1 (en) 2014-10-22
KR101583252B1 (ko) 2016-01-08
JP2015500608A (ja) 2015-01-05
JP5990275B2 (ja) 2016-09-07
CN102497221A (zh) 2012-06-13
KR20140110901A (ko) 2014-09-17
EP2793528B1 (en) 2017-04-26
EP2793528A4 (en) 2015-06-03
US20140295765A1 (en) 2014-10-02
WO2013086993A1 (zh) 201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7221B (zh)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US6259898B1 (en) Multi-communication access point
KR101065341B1 (ko) 듀얼 스탠바이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CN100409717C (zh) 消除移动终端的蓝牙无线通信设备中的干扰的方法
CN103024871B (zh) 公网和专网的双模通信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01909336B (zh) 使用不同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交接的无线通信系统
US20030021254A1 (en) Wireless LAN terminal, wireless LAN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LAN system including them and wireless hand-off method
CN101807945B (zh)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和采用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070004457A1 (en) SIM card sharing method in a mobile station
CN101663824B (zh) 用于在移动计算装置中提供多频操作的设备和方法
CN101523959A (zh) 利用近场通信进行通信移动性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6464303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CN101789997A (zh) 蓝牙链接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2006210A (zh) 用户设备拨号上网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22082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US9066323B2 (en) Ad Hoc network connection
CN103945564A (zh) 一种无线网络连接方法、系统及无线接入点设备
CN101827196A (zh) 一种视频通信方法、系统及设备
KR101673833B1 (ko) 듀얼 모드 듀얼 스탠바이 이동 단말 및 통신 방법
CN108882319A (zh) 移动网络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2094248B1 (ko) 데이터 프레임 라우팅 방법, 니어 필드 통신 제어기 및 단말
CN101808160B (zh)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文件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572488A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wifi热点共享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CN112449305B (zh) WiFi连接方法、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设备及服务器
CN101262695A (zh) 一种接入网进行无线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0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04

Address after: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3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Tanous Co.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3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Tanous C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