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93919B -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3919B
CN102493919B CN2011103593448A CN201110359344A CN102493919B CN 102493919 B CN102493919 B CN 102493919B CN 2011103593448 A CN2011103593448 A CN 2011103593448A CN 201110359344 A CN201110359344 A CN 201110359344A CN 102493919 B CN102493919 B CN 102493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turbine
shaft
modul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93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3919A (zh
Inventor
郑立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3593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93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93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3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3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39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同时利用高空气流、地表加热气流进行发电的双效能发电装置;产品由涡轮轴、滚柱、滚柱顶座、热风涡轮、风轮叶片、隔热座、热交换墙、塔基框架、恒压发电机、变速从轮、连接轴套、变速主轮等四十个零件组成,形成风能、热塔、电力三个模块,运用空气负压效应、阳光热幅射、温室效应、空气对流交换等原理,形成一种既能够利用高空天然风能、又能够利用太阳幅射热能的发电设备,使产品即使在极端气候情况下也能单纯依靠阳光热能或单纯依靠天然风能顺利发电;发明所形成产品有低成本建造、可靠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另有无噪声、无污染、操作简单、安全环保的特性,具有极高的经济应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同时通过高空气流推动风轮旋转、地表加热气流上升冲击涡轮绕轴运动的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背景技术有风力发电机与热风发电机两种。
风力发电机,简称为“风力机”,是一种利用天然风为能源而获得电能的装置。目前公知的风力发电机,常见的有轮式风力发电机、立式风力发电机、塔式风力发电机、螺旋桨式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无论采用何种结构,均需天然风达到一定的风速;当天然风风速小于风力发电机启动极限(往往为每秒2米)时,这些风力发电机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且目前公知的风力发电机或多或少存在着风能利用效率低、无法全方位接受天然风等缺陷,影响到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范围。
热风发电机,是一种将太阳幅射热能转化为风能、再由风能转化为电能的风力发电装置。目前公知的热风发电机,虽然有绿色环保、无需燃料等优点,但需搭建庞大加热棚、建造高耸排气筒,存在着占地面积庞大、无法全天候使用等缺陷,因而影响到公知热风发电机的经济效果和使用价值。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公知发电机效能较为单一的缺陷,设计出一种既能够利用天然风力,又能够利用太阳幅射热能的发电装置,使发电装置有更好的使用性能、更大的应用范围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推动发电设备更上一个层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综合目前各公知风力发电机、热风发电机优势的基础上,克服无风不起动、无日不生热的缺陷,充分运用空气负压效应、流体动力、空气对流交换、阳光热幅射、温室效应、空气热膨胀等原理,设计出一种能够同时利用天然风力、太阳能热幅射的发电设备,使设备即使极端气候情况下,也能单纯依靠阳光热能和高低空气流温差、或单纯依靠天然风力正常运转发电,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本发明实施技术方案所依据的原理有:空气对流交换原理、阳光热幅射原理、温室效应原理、气体膨胀原理、气流旋涡原理、烟囱原理、流体动力原理等,这些原理主要内容是:
1,空气负压效应原理:负压,是指某一区域或局部的大气压力低于现存的大气压力(取作参考零点)。当某一区域出现大气负压时,周围较高气压的空气即流向该区域,对该区域予以补充;当流动的空气达到一定的速度时,即形成风速和风力。
2,流体动力原理:当流体流向物体时,如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大于物体静止的惯力,物体被推动;如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小于物体静止的惯力,物体保持静止;物体被推动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阳光热幅射原理:阳光热幅射与光一样,均是以电磁波形式出现;太阳的热能转换成电磁波并传播出去。当物质接受电磁波后,又转换成热的形式。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放射出来的热量称为放射力(幅射力);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通过单位立体角放射出去的热量,称为放射强度。阳光放射到物体表面的能量中,一部分被表面反射,一部分被表面吸收,剩下的部分则透过该物体;对于固体和液体而言,能量透过的比率几乎为零。能够全部吸收入射能的物体,称为黑体。
4,温室效应原理:在阳光照射下,室内温度可在不经人工加温而高于室外温度。
5,气体热膨胀原理:气体(包括空气)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特性,称为气体的膨胀性;气体膨胀性的大小,用体积膨胀系数来度量,它是增加一单位温度时所引起的体积相对增大量。膨胀后气体的单位体积重量变轻,呈漂浮上升趋势。
6,空气对流交换原理:空气中较热的部分和较冷的部分,通过循环运动,使温度趋于均匀,这是空气传热的主要方式;空气对流的特点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7,旋涡原理:气体在作螺旋形旋转运动时,可形成旋涡结构的气流,使该气流积蓄有较大的势能。利用气流切向引入,可造成气流的旋转运动,使具有一定质点的气体通过惯性离心力而甩向外壁面作附壁流动。
8,烟囱原理:利用高低空气流的温差,以及高空气流的运动,在烟囱内部造成空气负压,使烟囱内部空气上升,形成抽拔空气效果;其中,烟囱越高,负压效应越大,抽拔空气效果越好。
9,齿轮变速传动原理:利用两齿轮轮齿间的相互啮合,可传递运动机械的动力和速度,其中进行动力传递的齿轮称为“主动轮”,简称“主轮”,接受动力传递的齿轮称为“从动轮”,简称“从轮”;齿轮传动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齿轮传动的转速比与齿轮之间的直径比(或周长比)成反比,即:主动轮直径越大、从动轮直径越小,则从动轮的转速越快;反之,主动轮直径越小、从动轮直径越大,则从动轮的转速越慢。
根据上述原理,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⑴ 建造一温室,屋顶覆盖以专门吸收太阳光幅射热能的吸热板,形成温室效应,使室内气温快速上升。
⑵ 在温室内部设置热交换墙,使屋顶吸热板吸收、积蓄的阳光幅射热尽可能快速地在温室内部得到扩散、交换,促使室内空气快速升温臌胀,发生流动而形成风能。
⑶ 将温室内部的热交换墙设计为螺旋弧线形状,绕室内正中位置环形阵列;热交换墙之间形成风道,使所有流动气体旋转切向进入温室正中,形成气流旋涡,聚集更大的风力能量。
⑷ 在温室正中位置耸立囱筒设施,利用高空气流与低空气流的温差效应,强劲抽拔温室内气流,提升风能强度。
⑸ 在温室囱筒顶端处,设置一涡轮盘,用以吸纳向上奔流的风能,将自下向上奔流的风能转化为绕轴旋转的机械能。
⑹ 使用多个能够正面兜截或斜面兜截气流的风轮叶片,组成能够全角度利用任意方向天然风力的整体风轮,并将之设置于温室囱筒顶端处,将高空奔流不息的天然风能转化为绕轴旋转的机械能,为装置的运行提供另一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动力,
⑺ 将风轮与涡轮盘结合在一起,共用一条中心轴,形成既可利用高空天然风力、又可利用地表加热风力的双效能强劲动力机构。
⑻ 在中心轴下方设置一齿轮变速机构,利用变速齿轮传递能量、改变转速,将主轮较为缓慢的转速,提高到足以驱动发电机顺利运转的从轮速度。
⑼ 将变速从轮与恒压发电机主轴连接,使从轮所接受的机械能转化为恒压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
⑽ 在恒压发电机外围设置防护罩,以抵御气流旋涡所夹带风沙对恒压发电机及变速齿轮的侵害,以确保设备能够在气流旋涡中心安全平稳地运行。
与目前公知的风力发电设备相比,本发明所形成的热能风力发电机,可以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全天候──本发明产品可全天候运行,无论是冬季夏季,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是有风无风,无论是风大风小,本发明产品均可顺利运转;即使在隆冬黑夜,本发明产品还可以利用高低空气流的温差顺利发电。
2,全风向──本发明产品不存在风向格禁问题,无需风向调节机构,来自任何方向的天然风力,均可完美利用。
3,低成本──产品运行的动力全剖由自身吸取的天然风与地表加热风提供,无需耗用煤炭、油料、铀元素能等外部燃料,运行成本低廉。
4,可靠性强──本发明产品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运行平稳,防护能力强,工作可靠,故障率低。
5,应用范围广──本发明产品几乎可适应于一切需要发电的场合使用,既可适应于在闷热无风的环境中使用,又符合平原、山地、草场、林场等普通地理环境下的发电要求,且在盆地、丘陵、沙漠、戈壁等特殊地理环境中有出色的发电表现,甚至可以将本发明产品耸立使用于城镇建筑群中,形成城镇建筑中的一个景观,应用范围广。
另外,本发明产品还有操作简单、工作环境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等绿色环保优点,市场空间广阔,具有极高的经济附加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
下面,结合一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产品组织结构示例图。
图2,是实施例产品风能模块零件示例图。
图3,是实施例产品涡轮轴零件结构示例图。
图4,是实施例产品滚柱顶座零件结构局部剖图。
图5,是实施例产品热风涡轮零件结构示例图。
图6,是实施例产品热塔模块零件示例图。
图7,是实施例产品进风围墙零件全剖图。
图8,是实施例产品电力模块零件示例图。
图9,是实施例产品连接轴套零件结构全剖图。
图10,是实施例产品装配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作为一项产品技术方案,通过相应模块、零件的组合,可得到具体实施。本发明一实施例产品各模块、零件之间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实施例产品由风能、热塔、电力三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着若干个各自不同的零件,其中:风能模块由涡轮轴、滚柱底座、滚柱、滚柱顶座、热风涡轮、涡轮螺钉、风轮紧定螺钉、风轮叶片、风轮定位板、风轮定位螺钉、涡轮轴螺帽、涡轮轴垫圈十二个零件配合组成,热塔模块由隔热座、进风围墙、热交换墙、塔基框架、热能片A、热能片B、塔囱、热能片C、热能片D九个零件组成,电力模块由底座、底座螺母、底座螺钉、恒压发电机、变速从轮、轴销、护罩片A、护罩片B、护罩架、中轴轴承、连接轴套、端盖螺钉、轴承端盖、护罩片C、护罩片D、中轴、变速主轮、中轴止动垫圈、中轴螺帽十九个零件组成。
在实施过程中,每个零件均有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产品零件的形态特征如后面各图所示;其中,风能模块所属各零件的形态特征如图2所示。
图2中,按照标号顺序排列的零件依次是:涡轮轴零件(1)、滚柱底座零件(2)、滚柱零件(3)、滚柱顶座零件(4)、热风涡轮零件(5)、涡轮螺钉零件(6)、风轮紧定螺钉零件(7)、风轮叶片零件(8)、风轮定位板零件(9)、风轮定位螺钉零件(10)、涡轮轴螺帽零件(11)、涡轮轴垫圈零件(12);其中,滚柱零件(3)与风轮紧定螺钉零件(7)的数量各自为36,风轮叶片零件(8)与风轮定位螺钉零件(10)的数量各自为18,涡轮螺钉零件(6)的数量为8,其它零件中数量均各自为1。
实施例中,风能模块是将高空平流风能转化为绕轴旋转机械能的主体设施,它的每个零件,均有独特的形态功能,其中,风轮叶片零件(8)与相同数量的风轮定位螺钉零件(10)、二倍量的风轮紧定螺钉零件(7),以及一个风轮定位板零件(9)、一个滚柱顶座零件(4)相互配合,环形阵列组成一个风轮部件;滚柱零件(3)与一个滚柱底座零件(2)、一个滚柱顶座零件(4)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圆锥滚柱轴承部件。
为实现各自应有的功能,产品每个零件均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其中涡轮轴零件(1)的结构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中,涡轮轴零件(1)由高强度的合金结构钢制成,结构包括六棱下端(13)、圆柱轴身(14)、六棱上端(15)、螺纹顶端(16)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六棱下端(13)六条陵边所形成的内接圆,与六棱上端(15)六条陵边所形成的内接圆,直径相等;六棱上端(15)六条陵边所形成的内接圆,与圆柱轴身(14)之间的直径值比例,在1.1:1到1.2:1之间;圆柱轴身(14)直径值与整个零件长度值之间的比例,在1:60到1:100之间。
在风能模块中,滚柱顶座零件(4)的结构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它的结构特征如图4所示。
图4中,滚柱顶座零件(4)既可由合金结构钢制成,也可由高强度优质碳素钢制成,其结构包括顶座内壁(17)、滚柱托突(18)、顶座斜面(19)、顶座平盘(20)、平盘螺孔(21)、外壁螺孔(22)、顶座外壁(23)七个组成部分;其中,顶座内壁(17)内径值与顶座外壁(23)外径值之间的比例,在1:1到1:3之间。
结构比较特殊的还有热风涡轮零件(5)。在实施例中,热风涡轮零件(5)的结构特殊如图5所示。
图5中,热风涡轮零件(5),由碳素钢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涡轮片(24)、六棱轴孔(25)、涡轮轴套(26)、涡轮螺孔(27)、涡轮立壁(28)、涡轮平顶(29)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涡轮片的数量,在20到40之间。
实施例中,热塔模块是产品的最大模块,也是产品中将太阳中幅射热能转化为风能的主体设施。在该模块中,各个零件的外观形态如图6所示。
图6中,按照标号顺序排列的零件依次是:隔热座零件(30)、进风围墙零件(31)、热交换墙零件(32)、塔基框架零件(33)、热能片A零件(34)、热能片B零件(35)、塔囱零件(36)、热能片C零件(37)、热能片D零件(38);其中,隔热座零件(30)置于整个模块的最底层,作为产品发电装置的基础屏护,同时起到防止热能流失的作用;热能片A零件(34)、热能片B零件(35)、热能片C零件(37)与热能片D零件(38),均是产品用于吸纳太阳光幅射热能的主要构件,是产品“温室”的屋顶,每一热能片由多片太阳能吸热板组成,覆盖于塔基框架零件(33)的顶面,用于加热“温室”内部的空气,提升空气臌胀上升的速度;热交换墙零件(32),既是产品中垂直支撑热能片的架构,又是热能片所吸纳热能在“温室”中散发的装置,它使用易于导热的轻金属材料制造,在实施例中的数量一共有8条,上端连接支撑起热能片,下端扎根矗立于隔热座之上,水平截面为螺旋弧线形状态,以进风围墙零件(31)的圆心为中心进行环形阵列,形成八条螺旋盘曲上升的进风通道,堂堂正正、灼灼热热地提升着涌进“温室”内部空气的温度,激发空气热膨胀效应,促使受热空气沿着螺旋弧形通道旋转切向进入模块中心,在塔囱零件(36)内部中形成旋涡气流,凝聚强劲风能。
在热塔模块中,进风围墙零件(31)的功能较为独特。在实施例中,进风围墙(31)是热塔模块的立面外观,以围墙的方式设定了热塔模块乃至整个产品的范围面积,限定了整个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在水平投影面上的形状;同时,它又是地表空气进入装置内部的入口所在,它必须兼具抵御周边风砂侵袭、及时补充吸纳周边冷空气进入模块内部的双重功能;因此,它的形状结构也相对比较特殊。实施例中的进风围墙零件(31)结构如图7所示。
图7中,进风围墙零件(31)由具有一定强度的碳素钢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下围墙(39)、鼓凸围墙(40)、上围墙(41)、中间平台(42)、进风孔(43)五个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进风孔(43)的数量是产品进风通道的倍数,在16到64之间;进风孔直径值与中间平台宽度值之间的比例,在1:3到2:3之间。
在实施例中,电力模块所属各零件的形状如图8所示。
图8中,按照标号顺序排列的零件依次是:底座零件(44)、底座螺母零件(45)、底座螺钉零件(46)、恒压发电机零件(47)、变速从轮零件(48)、轴销零件(49)、护罩片A零件(50)、护罩片B零件(51)、护罩架零件(52)、中轴轴承零件(53)、连接轴套零件(54)、端盖螺钉零件(55)、轴承端盖零件(56)、护罩片C零件(57)、护罩片D零件(58)、中轴零件(59)、变速主轮零件(60)、中轴止动垫圈零件(61)、中轴螺帽零件(62);在这些零件中,连接轴套零件(54)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一方面与风能模块的涡轮轴零件(1)相连接,随着热风涡轮零件(5)的旋转而旋转;另一方面又电力模块的中轴零件(59)相配合,向变速主轮零件(60)传递着速度与力,它的作用在电力模块中不可或缺,它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
图9中,连接轴套零件既可由合金结构钢制成,也可由高强度优质碳素钢制成,它的结构包括下端轴套(63)、六棱柱面(64)、上端轴套(65)、轴套上倒角(66)、轴套顶端(67)、上六棱轴孔(68)、下六棱轴孔(69)、轴套下倒角(70)、轴套底端(71)九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六棱轴孔(68)与下六棱轴孔(69)的长度相等,两者相加的长度值与整个零件长度值之间的比例,在0.8:1到0.9:1之间;整个零件长度值与下端轴套(63)直径值之间的比例,在1:0.2到1:0.5之间。
在实施过程中,当所有零件均已制造完毕后,即可以模块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方位关系对各零件进行组装拼合,以形成完整的实施例产品。产品中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如图10所示。
图10中,热塔模块是整个产品的主体,它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产品的装配成败。在装配过程中,隔热座零件(30)是热塔模块的基础,而塔基框架零件(33)是整个模块的主心骨,进风围墙零件(31)、所有热能片零、塔囱零件(36)等,均是依凭着塔基框架零件(33)自下而上依次重叠而建,它作为热塔模块的主体支撑机构,立足于隔热座零件(30),以自己坚强的骨架高高升托起产品的风能模块。在风能模块中,热风涡轮零件(5)是装置中的核心零件,它通过涡轮螺钉零件(6)的连接,固定于滚柱顶座零件(4)上,与由风轮叶片零件(8)组成的风轮部件连接在一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无论高空气流推动风轮叶片零件(8)运动,还是地表加热气流冲击热风涡轮零件(5)涡轮叶片旋转,热风涡轮零件(5)均作绕轴运动,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通过涡轮轴零件(1)将机械能传递给电力模块。
在电力模块中,由 底座零件(44)、恒压发电机零件(47)、变速从轮零件(48)、变速主轮零件(60)、中轴零件(59)、连接轴套零件(54)六个零件件组成模块的主体,承担着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其中,是变速从轮零件(48)与变速主轮零件(60)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变速离合机构;一方面,通过变速从轮零件(48)与变速主轮零件(60)之间不同的直径比,将变速从轮零件(48)的转速提高到足以使恒压发电机零件(47)顺利运作的速度;另一方面,通过移动变速从轮零件(48)所连接恒压发电机零件(47)在底座零件(44)中的相对水平方位,实现变速从轮零件(48)与变速主轮(60)之间的开合功能。
在实施过程中,风能模块所有的零件,均置于热塔模块的顶端;电力模块所有的零件,均置于热塔模块的内部;其中,风能模块通过涡轮轴零件(1)与连接轴套零件(54)的结合,与电力模块紧密联系在一起;电力模块通过底座螺钉零件(45)的连接,置于热塔模块隔热座零件(30)的中心,组成产品的整体。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无论是高空气流直接推动风轮叶片零件(8),还是地表空气加热冲击热风涡轮零件(5),三个模块均互相配合,共同驱动着恒压发电机高速旋转,完成一系列热能→风能→机械能→电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形成一整套无噪声、无污染、无废弃物、且无需燃料的环保安全双效能热风发电机制。
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出模块的具体形状和不同规格,并通过各种相应规格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多种实施方案,开拓出千姿百态产品。

Claims (1)

1.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由风能、热塔、电力三个模块组成,其特征是:
⑴ 所述的风能模块,由涡轮轴、滚柱底座、滚柱、滚柱顶座、热风涡轮、涡轮螺钉、风轮紧定螺钉、风轮叶片、风轮定位板、风轮定位螺钉、涡轮轴螺帽、涡轮轴垫圈十二个零件配合组成;
⑵ 在所述的风能模块中,风轮叶片的数量在12-24之间,它与相同数量的风轮定位螺钉、二倍量的风轮紧定螺钉,以及一个风轮定位板、一个滚柱顶座相互配合,环形阵列组成一个风轮部件;
⑶ 在所述的风能模块中,滚柱的数量在22至50之间,且与一个滚柱底座、一个滚柱顶座相互配合,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圆锥滚柱轴承部件;
⑷ 所述风能模块中的涡轮轴,由高强度的合金结构钢制成,结构包括六棱下端、圆柱轴身、六棱上端、螺纹顶端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六棱下端六条棱边所形成的内接圆,与六棱上端六条棱边所形成的内接圆,直径相等;六棱上端六条棱边所形成的内接圆,与圆柱轴身之间的直径值比例,在1.1:1到1.2:1之间;圆柱轴身直径值与整个涡轮轴长度值之间的比例,在1:60到1:100之间;
⑸ 所述风能模块中的滚柱顶座,由合金结构钢、高强度优质碳素钢两种材料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顶座内壁、滚柱托突、顶座斜面、顶座平盘、平盘螺孔、外壁螺孔、顶座外壁七个组成部分;其中,顶座内壁内径值与顶座外壁外径值之间的比例,在1:1到1:3之间;
⑹ 所述风能模块中的热风涡轮,由碳素钢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涡轮片、六棱轴孔、涡轮轴套、涡轮螺孔、涡轮立壁、涡轮平顶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涡轮片的数量在20到40之间;
⑺ 所述的热塔模块,由隔热座、进风围墙、热交换墙、塔基框架、热能片A、热能片B、塔囱、热能片C、热能片D九个零件组成;
⑻ 在所述的热塔模块中,热交换墙使用易于导热的轻金属材料制造,其数量为8;热交换墙以进风围墙圆心为中心进行环形阵列,与隔热座、热能片A、热能片B、热能片C、热能片D相配合,形成八条螺旋盘曲上升的进风通道;
⑼ 所述热塔模块中的进风围墙,由具有一定强度的碳素钢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下围墙、鼓凸围墙、上围墙、中间平台、进风孔五个组成部分;其中,进风孔数量是产品进风通道的倍数,在16到64之间;进风孔直径值与中间平台宽度值之间的比例,在1:3到2:3之间;
⑽ 所述的电力模块,由底座、底座螺母、底座螺钉、恒压发电机、变速从轮、轴销、护罩片A、护罩片B、护罩架、中轴轴承、连接轴套、端盖螺钉、轴承端盖、护罩片C、护罩片D、中轴、变速主轮、中轴止动垫圈、中轴螺帽十九个零件组成;
⑾ 所述电力模块中的连接轴套,由合金结构钢、高强度优质碳素钢两种材料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其结构包括下端轴套、六棱柱面、上端轴套、轴套上倒角、轴套顶端、上六棱轴孔、下六棱轴孔、轴套下倒角、轴套底端九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六棱轴孔与下六棱轴孔的长度相等,两者相加的长度值与整个连接轴套长度值之间的比例,在0.8:1到0.9:1之间;整个连接轴套长度值与下端轴套直径值之间的比例,在1:0.2到1:0.5之间;
⑿ 在成型产品中,所述的风能模块,置于所述热塔模块的顶端;所述的电力模块,置于所述热塔模块的内部;其中,所述风能模块通过涡轮轴与连接轴套的结合,与电力模块紧密联系在一起;电力模块通过底座螺钉的连接,置于热塔模块隔热座的中心;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高空气流直接推动风轮叶片,还是地表空气加热冲击热风涡轮,三个模块均互相配合,共同驱动着恒压发电机高速旋转,完成一系列热能→风能→机械能→电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形成一整套无噪声、无污染、无废弃物、且无需燃料的环保安全发电机制,和形成双效能热风发电机制。
CN2011103593448A 2011-11-14 2011-11-14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3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593448A CN102493919B (zh) 2011-11-14 2011-11-14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593448A CN102493919B (zh) 2011-11-14 2011-11-14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3919A CN102493919A (zh) 2012-06-13
CN102493919B true CN102493919B (zh) 2013-08-14

Family

ID=46185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934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3919B (zh) 2011-11-14 2011-11-14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93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6168A1 (zh) * 2012-10-12 2014-04-17 美商风光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与太阳能板整合的电力供应装置
CN103352802A (zh) * 2013-07-03 2013-10-1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垂直轴风力与太阳能热气流互补发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86307Y (zh) * 2005-05-08 2006-06-07 卿扬申 热对流及风力发电装置
KR101201873B1 (ko) * 2008-02-06 2012-11-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아이에이치아이 고온 방열 물체 저장 야드 발전장치
CN201358889Y (zh) * 2009-02-27 2009-12-09 薛立新 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
CN101912711B (zh) * 2010-08-04 2012-03-14 钟明华 风能除尘器
CN101922419B (zh) * 2010-09-29 2012-08-01 钟明华 热能风力发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3919A (zh)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lijepall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mall scale plant for a solar chimney power plant (SCPP): A detailed fabrication procedure, experiments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evaluation
CN101892960B (zh) 风光塔式发电装置及方法
US8487463B2 (en) Enhanced multi-mod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elkhode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of a solar chimney power plant
CN102128150B (zh) 高聚光太阳能热气流风光耦合塔发电系统
CN101255852B (zh) 太阳能热风风力发电方法
US5103646A (en) Solar and wind powered generator
CN101289996A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气流风力发电方法
Too et al. A brief review on solar updraft power plant
Al Alawin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a solar chimney power plant in Jordan
CN202176465U (zh) 高聚光太阳能热气流风光耦合塔发电系统
CN103352802A (zh) 垂直轴风力与太阳能热气流互补发电装置
CN102493919B (zh) 一种双效能热风发电装置
GB2404700A (en) Roof mounted wind turbine
Schlaich et al. Solar Updraft Towers
Chong et al. Urban Eco-Greenergy™ hybrid wind-solar photovoltaic energy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
WO2000042320A1 (en) Unbounded vortical chimney
CN101922419B (zh) 热能风力发电机
CN102536693B (zh) 一种免燃料综合发电装置
CN205478106U (zh) 热风塔发电机
CN203098160U (zh) 可控旋式菲涅尔透镜阵列真空磁悬浮风电系统
AU780068B2 (en) Improvements to solar heat engines and industrial chimneys
CN201340104Y (zh) 立式集热板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Ngala et al. Evaluation of solar chimney power plant in semi-arid region of Nigeria
CN1429987A (zh) 一种“太阳能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NG LIXI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NG XIAOLING

Effective date: 201307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eng Lixin

Inventor before: Zheng Xiaoli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5041 SHANTOU, GUANGDONG PROVINCE TO: 100096 CHANGPING, BEIJING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ZHENG XIAOLING TO: ZHENG LIXI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16

Address after: 100096,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Huilongguan No. 2 Agricultural Road No. 10 experimental electricity

Applicant after: Zheng Lixin

Address before: 204, room 515041, block 20, Party School Road, Shant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Zheng Xiaoli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ABEI POWER UNIV.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NG LIXIN

Effective date: 201309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96 CHANGPING, BEIJING TO: 102206 CHANGPING, BEIJ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23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Zhu Daxinzhuang

Patentee after: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100096,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Huilongguan No. 2 Agricultural Road No. 10 experimental electricity

Patentee before: Zheng Lixi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