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48091A -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8091A
CN102448091A CN2011102111113A CN201110211111A CN102448091A CN 102448091 A CN102448091 A CN 102448091A CN 2011102111113 A CN2011102111113 A CN 2011102111113A CN 201110211111 A CN201110211111 A CN 201110211111A CN 102448091 A CN102448091 A CN 102448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ireless terminal
wireless
value
s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11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8091B (zh
Inventor
柳原健太郎
西村弘志
久保祐树
野崎正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48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8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0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通信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少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的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网络。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并且,其特征在于,具有: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根据从根节点开始的跳数而发生变化的终端选择用值的终端选择用值收发单元;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的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从周边的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以加进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并且使周边存在的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的数量减少的方式来选择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本发明的无线网络由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构成。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和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例如,能够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等无线多跳网络的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和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使用多个无线终端构成无线网络,并通过在相邻的无线终端之间反复进行信号的收发来实现未直接连接的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在这样的无线网络中,与有线网络不同,为了不使用追加的布线成本就使信号到达周边的全部的无线终端,通常将全部的无线终端能够与周边的全部的无线终端进行通信作为前提来设定转送路径。
然而,若以与全部的无线终端进行的通信为前提,则存在各个无线终端的消耗功率变大的问题。这是由于期待接收来自周边的无线终端的信号而产生的。为了接收信号,需要一直使接收机构预先动作,从而导致无线终端的消耗功率变大。
因此,开发有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按作用分为进行中继处理的节点(节点是指网络构成上的无线终端)与不进行中继处理的节点,仅由进行中继的节点进行中继处理来进行路由处理。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被命名为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通过在不进行中继处理的情况下,在休眠期间切断发送机构以及接收机构等的电源来减少消耗功率。不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从周边的无线终端中选择一个特定的无线终端,并仅和选择的无线终端在被限定的时间点进行通信,由此来实现消耗功率的减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530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需要事先决定各个无线终端的每个是否进行中继处理。
在新的无线终端作为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被追加,或者一部分的无线终端由于故障而被从无线网络中除去的情况下,也会发生重新构成无线网络的情况,但是,在如果产生了不经由不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就无法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情况下,无线网络的构成本身就无法完成。
因此,寻求一种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和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能够在确保通信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少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1是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的无线终端,具有:(1)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其接收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发送的终端选择用值;(2)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3)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其对所述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至少加上选择性提高值来进行修正,该选择性提高值使越是收容基于所述局部构成信息的其他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越容易被选择为要收容的无线终端;(4)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将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最小的终端选择用值的发送源的其他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5)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其将与被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相关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发送。
本发明之2是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的无线终端,具有:(1)终端选择用值收发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根据从根节点开始的跳数而发生变化的终端选择用值;(2)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3)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的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以加进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并且使周边存在的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的数量减少的方式来选择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本发明之3的无线网络的特征在于,被构成为具有多个本发明之1或之2的无线终端。
本发明之4是一种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其特征在于,使搭载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作用:(1)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其接收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发送的终端选择用值;(2)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3)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其对所述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至少加上选择性提高值来进行修正,该选择性提高值使越是收容基于所述局部构成信息的其他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越容易被选择为要收容的无线终端;(4)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将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最小的终端选择用值的发送源的其他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5)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其将与被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相关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发送。
本发明之5是一种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其特征在于,使搭载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作用:(1)终端选择用值收发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根据从根节点开始的跳数而发生变化的终端选择用值;(2)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3)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的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以加进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并且使周边存在的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的数量减少的方式来选择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本发明之6是一种网络构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决定多个无线终端在树状无线网络中的位置,从而构筑无线网络,该网络构成装置具有:(1)收集单元,其从所述各无线终端收集周边存在的其他无线终端的信息;(2)保持单元,其保持刚构筑的无线网络的构成;(3)网络构成单元,其根据所述收集单元收集到的信息、和所述保持单元保持的信息,执行与本发明之1或之2的无线终端所执行的决定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处理相同的处理,依次决定收容所述各无线终端的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从而重新构成无线网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和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能够在确保通信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少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打算构成的无线网络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内部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内的状态管理部的详细构成的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保持的树局部信息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状态迁移的流程的状态迁移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个无线终端的状态迁移与状态通知数据和通信数据的收发之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无线终端的从BS节点开始的路径代价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周边无线终端数对应的第2附加代价的分配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图7的路径代价与第1以及第2附加代价相加而得到的代价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将图9的代价与第3附加代价相加而得到的代价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各个无线终端的代价在图10的情况下被构筑的无线网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通过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而形成的无线网络的说明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0~125...无线终端;201...天线;202...接收电路;203...发送电路;204...接收数据处理部;205...发送数据生成部;206...状态管理部;301...信息保持部;302...状态决定部;303...电源控制部;304...通知数据发送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以及无线网络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构成无线网络的无线终端各自执行搭载于自身的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网络构成方法被执行。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打算应用于传感器网络等无线多跳网络,是在逻辑上连接成树状即可的无线网络。
(A-1)第1实施方式打算构成的无线网络的构成的说明
图1表示了由相同个数(25)的相同配置的无线终端(后面有时称为节点)101~125构筑的2种无线网络,分别成树状网络。在图1中,记载为“BS”的无线终端101具有例如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功能,是经常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无线终端101(BS)从树结构角度来看为根节点。另外,在图1中,记载为“R”的无线终端是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后面称为路由器)。在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路由器为无线终端102~104、106~109、111~114、116~120共计16台。在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路由器为无线终端107、109、113、117、119共计5台。在图1中,既没被记载为“BS”也没被记载为“R”的无线终端是不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后面称为终端设备)。在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为无线终端105、110、115、121~125共计8台。在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为无线终端102~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5共计19台。
在图1中,连接2个无线终端的虚线以及实线(粗实线以及细实线)表示2个无线终端能够直接进行通信。粗实线表示路由器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链路,细实线表示路由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链路。在图1中,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与被收容的路由器进行通信,并且可以经由1个或者多个路由器来与其他无线终端进行通信。当各个路由器向BS节点101发送通信数据时,存在有作为转送目的地的母节点、和向该各个路由器发送通信数据的子节点,当各个终端设备向BS节点101发送通信数据时,只存在作为转送目的地的母节点。
在图1(a)中,对于路由器113来说,母节点为路由器107,子节点为路由器119。另一方面,在图1(b)中,对于路由器113来说,母节点为路由器107,子节点为路由器117、119、109、以及终端设备114、118。
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对终端设备进行休眠控制。另外,虽然也可以对路由器进行休眠控制,但是若中继节点休眠,则会导致经由该中继节点的通信延迟的增加,因此仅对终端设备进行休眠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越多,越能够减少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即,在考虑到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的情况下,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与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相比仅终端设备较多这一点被优选。
在图1中,表示了展开链路后的无线网络,但是第1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在25个节点可以与周边节点如图1所示那样进行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构筑的无线网络不是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而是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BS节点101以外的节点102~125分别是既能够成为路由器也能够成为终端设备的构成。通过由节点102~125分别决定收容自身的母节点,能够构筑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
例如,在传感器网络的情况下,各个无线终端收发数据的通信目标为BS节点101(或者BS节点101的上位装置)。利用树状网络内的任意的2个无线终端作为发送源以及发送目的地终端来收发通信数据的情况首先是不可能的,进行中继的情况占利用树状网络内的任意的2个无线终端来收发通信数据的情况的大多数。例如,在图1的(a)中,若将无线终端120以及124作为发送源以及发送目的地终端来收发通信数据,则是通过120-114-108-102-101-107-113-119-124的路径来进行通信。另外,例如,在图1的(b)中,若将无线终端115以及120作为发送源以及发送目的地终端来收发通信数据,则是通过115-109-113-119-120的路径来进行通信。但是,在传感器网络的情况下,这样的2个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首先是不可能的,倒不如构成为树状,由此能够将来自BS节点101(或者BS节点101的上位装置)的数据高效地供给至全部的无线终端,另外,能够由上位装置高效地收集各个无线终端所保有的传感器数据。在传感器网络的情况下,传感器数据的收集时刻不被限制,因此,在上述收集时刻以外,优选预先使无线终端(终端设备)的通信机构休眠。
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基于上述理由,希望在以树状网络为前提的情况下抑制终端设备的数量。
此外,第1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1所示那样的节点为25个的情况,另外,当然不限于图1所示那样的将节点配置成行列状的情况。
(A-2)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构成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00(102~125)的内部构成的框图。
如上述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BS节点(根节点)101以外的节点102~125分别既能够成为路由器也能够成为终端设备。因此,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相同的内部构成。由于BS节点101从树结构的角度来看是不进行中继处理的无线终端,所以具有从图2所示的构成中省略了涉及中继处理的信号线等的构成。但是,作为BS节点101的构成,也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构成。
在图2中,无线终端100具有天线201、接收电路202、发送电路203、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发送数据生成部205以及状态管理部206。至少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发送数据生成部205以及状态管理部206可以通过CPU以及CPU执行的软件、或基于DSP等的软件的执行构成来实现。
天线201将捕捉得到的无线信号提供给接收电路202,或者将来自发送电路203的无线信号向空间发射。在图2中,表示了收发共用的天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分为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没有预先规定与周围节点的位置关系,所以天线201为无指向性天线。
接收电路202对来自天线201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将其变换为数字数据(接收数据)提供给接收数据处理部204。接收电路202中适当地包含有前置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等。若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将对数据进行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数字调制信号作为无线信号进行发射,则接收电路202进行的解调处理为数字解调处理,若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将对数据进行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数字调制信号进一步向无线电频带进行信道调制,则接收电路202进行的解调处理为信道解调处理和数字解调处理。调制处理也是同样的。
在该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无线终端100与周围的无线终端之间收发的数据至少有通信数据、状态通知数据和代价通知数据这3种。这里,通信数据是在终端间收发的一般的数据,包括组播在内,将特定的无线终端作为发送目的地。状态通知数据是用于将自身无线终端在网络上的位置和自身无线终端的动作状态等向周边的无线终端进行通知的数据,能够接收该状态通知数据的无线终端成为发送目的地,在状态通知数据自身中没有加进对发送目的地进行规定的信息。代价通知数据是下游的无线终端发送出的数据,以使得能够计算出该下游的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能够接收该代价通知数据的无线终端成为发送目的地,在代价通知数据中,没有加进规定发送目的地的信息。
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对来自接收电路202的接收数据(通信数据,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进行规定的处理。接收数据(通信数据,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可以被组包也可以不被组包,如果是被组包的无线网络,则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在将包分解后进行规定的处理。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在从接收电路202接收到的接收数据是来自周边节点的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的情况下,向状态管理部206提供接收到的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在从接收电路202接收到的接收数据是发往自身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接收处理,并且向状态管理部206报告接收到了某无线终端发送的发往自身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的情况。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在从接收电路202接收到的接收数据为应该由自身无线终端进行中继的发往其他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将该通信数据提供给发送数据生成部205,并且向状态管理部206报告接收到了发往其他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以使得从状态管理部206向发送数据生成部205提供转送目的地(下一个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或者发送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信息。此外,发送目的地不限于从该无线终端100经过1跳可以到达的无线终端,在到达发送目的地需要2跳以上的情况下,需要决定下一个应该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
这里,在该无线终端100为终端设备的情况下,即使接收到发往其他的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也不进行转送。另外,在发送目的地的其他的无线终端在树结构中没位于该无线终端100的下游的情况下,即使接收到发往其他的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也不进行转送。
发送电路203将由发送数据生成部205提供的发送数据(通信数据、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转换成无线信号提供给天线201。发送电路203例如对发送数据进行数字调制并转换成无线信号,或者,在对发送数据进行了数字调制后,向无线电频带进行信道调制并转换为无线信号。在发送电路203中,适当包含有滤波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等。
发送数据生成部205生成提供给发送电路203的发送数据(通信数据、状态通知数据或者代价通知数据)。发送数据生成部205利用从状态管理部206获得的周边的无线终端的信息来生成向周边的无线终端发送的状态通知数据。另外,发送数据生成部205以使得包含从状态管理部206提供的代价的方式生成代价通知数据。并且,发送数据生成部205在生成了该无线终端100是发送源的数据时,生成包含该数据的通信数据。并且,发送数据生成部205在从接收数据处理部204接收到应该进行中继的接收数据时,从状态管理部206获得转送目的地(下一个应该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或者发送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信息,并重新生成发送的通信数据。发送数据生成部205在状态管理部206的控制下周期性地生成状态通知数据。
状态管理部206对自身无线终端和周边的无线终端在树状网络上的位置信息(树局部信息)以及自身终端的动作状态和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等进行管理。状态管理部206从接收数据处理部204接收状态通知数据和代价通知数据,对管理中的树局部信息、动作状态和代价进行适当更新。状态管理部206适当地对自身无线终端在树状网络上的树局部信息和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进行重新设定。例如,重新设定将哪个无线终端作为母节点(被直接收容的上游侧节点),或者对是作为路由器发挥作用还是作为终端设备发挥作用进行识别。状态管理部206在自身无线终端作为终端设备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进行发送电路203和接收电路202等的电源控制(休眠控制)。
状态管理部206例如通过由CPU执行第1实施方式的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来具体实现。
图3是表示状态管理部206的详细构成的功能框图。状态管理部206例如可以由CPU以及CPU执行的软件构成,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功能上用图3进行表示。
在图3中,状态管理部206具有信息保持部301、状态决定部302、电源控制部303、和通知数据发送控制部304。
信息保持部301保持树局部信息、自身无线终端的动作状态和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
自身无线终端的动作状态表示处于后述的图5所示的状态迁移图上的何种状态。
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是在决定自身无线终端的母节点的情况下被比较的评价值,该评价值越小,则越容易被决定为母节点。关于如何决定无线终端的代价,通过后述的动作说明会更加清楚。
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信息保持部301根据来自周边的无线终端的状态通知数据,将自身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自身无线终端经过1跳能够收发数据的无线终端)与周边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周边无线终端经过1跳能够收发数据的无线终端)的识别信息、和无线终端间的母子关系作为树局部信息进行保持。上述内容示出了保持树局部信息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保持如图1所示那样的树的全体信息。
图4是信息保持部301保持的树局部信息的说明图。图4所示的树局部信息是图1(b)所示的树状网络中的无线终端108的信息保持部301所保持的信息,其他的无线终端保持与该无线终端在树状网络上的位置相对应的树局部信息。
在图4中,树局部信息的各行(记录)具有:周边无线终端字段,其记述与该无线终端108相邻的无线终端的识别符号;母子关系字段,其记述周边无线终端是否成为该无线终端108的母节点或者子节点;2跳周边无线终端字段,其以清楚地表示与周边无线终端的母子关系的方式记述周边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识别符号。
根据图4的树局部信息可知,无线终端108与无线终端102~104、107、109、112~114相邻,无线终端107是无线终端108的母节点,不存在成为无线终端108的子节点的无线终端。母节点存在而子节点不存在的该无线终端108为终端设备。在能够接收到该无线终端发送的状态通知数据的情况下,该无线终端被记述为周边无线终端。若将保持在信息保持部301中的树局部信息中的周边无线终端字段以及母子关系字段包含在状态通知数据中进行发送,则包含在状态通知数据中的周边无线终端字段以及母子关系字段的信息作为与该状态通知数据的发送源的周边无线终端相邻的无线终端的信息被记述在2跳周边无线终端字段中。根据图4可知,例如,无线终端108的周边无线终端109与无线终端103~105、108、110、113~115相邻,无线终端113为无线终端109的母节点,无线终端105、110、115为无线终端108的子节点。
图4表示了使用表形式记述树局部信息的情况,当然,也可以使用如图1所示那样的拓扑表现形式记述树局部信息。
如上述那样,如果在将周边无线终端字段以及母子关系字段包含在状态通知数据中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则树局部信息能够把握树状网络中的、图4所示的程度的部分。此外,如果将周边无线终端字段、母子关系字段、2跳周边无线终端字段全部包含在状态通知数据中进行发送,则能够在各个无线终端中把握比图4所示范围更大的范围的树状网络的部分。
状态决定部302根据保持在信息保持部301中的树局部信息和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等,决定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母节点,或者决定自身无线终端是作为路由器进行动作还是作为终端设备进行动作。状态决定部302按照后述那样周期性地执行决定处理,信息保持部301将即将进行决定时的树局部信息、和之后更新的树局部信息(也可以只是差值)双方保持,状态决定部302利用双方的信息来执行决定处理。此外,关于状态决定部302的决定处理,将在动作说明项中详细进行说明。
电源控制部303在自身无线终端作为终端设备进行动作的情况下,进行自身无线终端的接收电路202和发送电路203等的电源控制(休眠控制)。此外,休眠控制的对象并不被限定为接收电路202和发送电路203,也可以是接收数据处理部204、发送数据生成部205以及状态管理部206等的一部分。
状态通知数据发送控制部304根据内置的计时器的计时,周期性地将周边无线终端字段以及母子关系字段的信息提供给发送数据生成部205,使其生成状态通知数据并进行发送。
(A-3)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中的状态迁移
首先,参照图5的状态迁移图对各无线终端中的状态迁移进行说明。
各个无线终端分别定期地成为互相收发状态通知数据的状态(ST1)。虽然在终端设备中还存在成为休眠状态的休眠期间,但是终端设备也在终端设备不是休眠期间的期间收发状态通知数据,以使得能够接收周边的无线终端发送的状态通知数据。例如,将从规定时间(例如,0点、0点半、1点,...)经过规定期间(例如,15秒)规定为收发状态通知数据的期间,识别符号的末尾为“i”(i为0~9)的无线终端在从规定时间经过i秒后开始发送状态通知数据。此外,作为通信冲突的避免方法,使用现有方法即可。
当收发状态通知数据的状态结束时,无线终端决定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母节点,并且转移到决定自身无线终端是作为路由器进行动作还是作为终端设备进行动作的状态(ST2)。
作为终端设备进行动作的无线终端在规定期间(例如5分钟)成为通信或者通信待机状态(ST3),然后到下一个规定时间为止成为休眠状态(ST4)。另一方面,作为路由器进行动作的无线终端到下一个规定时间为止,成为通信或者通信待机状态(ST5)。
图6是表示多个无线终端的状态迁移与状态通知数据和通信数据的收发之间的关系的时序图。图6(a)是图1(b)的无线网络中的无线终端(路由器)113的时序图,图6(b)是图1(b)的无线网络中的无线终端(路由器)119的时序图,图6(c)是图1(b)的无线网络中的无线终端(终端设备)118的时序图。
这些无线终端113、119、118在规定期间T1内,收发状态通知数据,决定母节点,并且决定是作为路由器进行动作还是作为终端设备进行动作。此时的决定与之前相同。继续作为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118在规定期间T2内成为通信或者通信待机状态,然后在到下一个规定时间t1为止的期间T3内进入休眠状态。继续作为路由器的无线终端113、119在到下一个规定时间t1为止的期间T2+T3内成为通信或者通信待机状态。
通信数据在规定期间T3内从上游的路由器、即无线终端107到达无线终端113,并需要向下游转送。由于下游的路由器、即无线终端119处于通信待机状态,所以无线终端113立即发送通信数据。由于没有对路由器设置休眠状态,所以路由器之间的转送通畅。由于下游的终端设备、即无线终端118处于休眠状态,所以无线终端113等候成为下一个通信待机期间T5来转送接收到的通信数据。
图6表示了从上游向下游的下行方向的通信数据的转送的情况,而从下游向上游的上行方向的通信数据的转送也是相同的。路由器在接收到通信数据时能够立即向上游的路由器进行转送。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可以等待休眠期间结束后的通信待机期间来向上游的路由器发送通信数据。
如后述那样,无线终端为了决定母节点,需要各个无线终端发送代价通知数据。例如,如果将这样的代价通知数据与状态通知数据一起发送,则能够直接适用图5的状态迁移图所示的状态迁移。
(A-4)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中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
接着,对各个无线终端决定收容自身的母节点的动作进行说明。
各个无线终端分别把握关于自身无线终端的全部的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将最小代价的周边无线终端决定为母节点。下面,在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母节点的决定动作进行说明之前,对根据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到达周边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来决定母节点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仅通过根据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来决定母节点的基本动作构筑了无线网络的情况下,这样的无线网络的一个例子为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此外,下面对相邻的无线终端之间的链路代价全部为“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根据通信带宽、无线终端之间的距离等将链路代价设定成不同的值。
BS节点101定期地发送插入有代价为“0”的信息的代价通知数据(广播)。若该代价通知数据是图1所示的无线终端的位置关系,则被无线终端102、106、107接收。预先规定接收到代价为“0”的代价通知数据的无线终端将母节点设为BS节点101,由此无线终端102、106、107将BS节点101决定为母节点。
BS节点101以外的无线终端在接收到代价通知数据时,将包含在该代价通知数据中的代价与终端间的链路代价进行相加而得到的代价作为该发送源的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进行保存,并且在作为这次发送源的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比目前为止所保存的最小代价小的情况下,将作为这次发送源的周边无线终端决定为母节点。BS节点101以外的无线终端将从母节点发送来的代价通知数据的代价与终端间的链路代价进行相加,生成并发送(广播)包含相加后的代价的、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发送源的代价通知数据。这种发送也是定期进行的。
将BS节点101决定为母节点的无线终端102、106、107分别发送代价通知数据,该代价通知数据中插入有将插入在来自BS节点101的代价通知数据中的代价“0”和与BS节点101之间的链路代价“1”进行相加而得到的代价“1”。无线终端102发送的代价通知数据到达无线终端101、103、106~108。
由于无线终端103、108分别在没有决定母节点的状态下被提供了来自无线终端102的代价通知数据,所以将无线终端102决定为母节点。此时,将对插入在代价通知数据中的代价“1”和与无线终端102之间的链路代价“1”进行相加而得到的代价“2”保存为无线终端102的代价。
无线终端106、107将目前为止的关于母节点(BS节点)101的加上了链路代价的代价(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1”与关于被发送了代价通知数据的无线终端102的加上了链路代价的代价(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2”进行比较,由于目前为止的母节点的代价较小,所以即使被发送了来自无线终端102的代价通知数据也维持母节点不变。
图7将各无线终端分别执行了根据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到达周边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决定母节点的基本动作的情况下,包含在从各无线终端发送来的代价通知数据中的代价值与该发送源的无线终端建立对应地表示。换言之,表示了各个无线终端的从BS节点101开始的路径代价。根据到达周边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决定了母节点的结果是上述的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
如上述那样,对于图1(a)所示的无线网络来说,与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相比终端设备的数量较少,作为无线网络整体观察的情况下的消耗功率非常大。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导入了将终端设备的数量增加、换言之是导入了将路由器的数量减少的方法。将路由器的数量减少意味着同一无线终端被决定为不同的无线终端的母节点。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到达周边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与用于抑制路由器数量的附加代价进行相加而得到的代价作为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然后根据周边无线终端的代价来决定母节点。
第1附加代价是与自身无线终端连接的子节点的数(或者子节点的有无)相对应的代价。子节点越少,则加上越大的第1附加代价。例如,在没有子节点的情况下,将第1附加代价设为“1”,在有子节点的情况下,将第1附加代价设为“0”。有子节点的无线终端是路由器,第1附加代价使越是作为路由器的无线终端越容易从较多的无线终端中被选择。
在系统被起动后等、子节点未被决定的状况下,也可以使用第1附加代价。无线网络一旦被构筑以后,使用第1附加代价即可。对于后述的第3附加代价来说也是同样的。
第2附加代价是与存在于自身无线终端的周边的无线终端的数量相对应的代价。周边的无线终端的数量越少,则加上越大的第2附加代价。图8是表示第2附加代价的分配例的说明图。在图8的例子中,在周边无线终端数量为1的情况下,将第2附加代价设为“6”,在此基础上,周边终端数量每增加1个,则第2附加代价减少“1”,在周边终端数量为7以上时,将第2附加代价设为“0”。第2附加代价使周边无线终端数量越多的无线终端越容易成为周边无线终端的母节点,从而使一个路由器集中较多的子节点。
图9表示了对图7所示的各个无线终端的从BS节点开始的路径代价附加了第1以及第2附加代价的状态。
例如,无线终端106将是“1”的路径代价与由于没有子节点而为“1”的第1附加代价、和由于周边无线终端数量是5而为“2”的第2附加代价进行相加,总代价成为“4”。另外例如,无线终端118将是“3”的路径代价与由于没有子节点而为“1”的第1附加代价、和由于周边无线终端数量是8而为“0”的第2附加代价进行相加,总代价成为“4”。并且,例如,无线终端116将是“3”的路径代价与由于没有子节点而为“1”的第1附加代价、和由于周边无线终端数量是5而为“2”的第2附加代价进行相加,总代价成为“6”。
现在,假设在无线终端118中,来自周围全部的无线终端112~114、117、119、122~124的、插入有如图9所示的代价的代价通知数据都已到达。由于与任意的周围的无线终端的链路代价均为“1”从而是相同的,所以无线终端118将发送了具有插入在到达的代价通知数据中的代价中的最小代价的代价通知数据的周围无线终端决定为自身无线终端的母节点。即,无线终端118将无线终端112决定为母节点。通过各个无线终端102~125执行上述那样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而构成的无线网络成为如上述图1(b)所示那样的网络。
上面对使用第1以及第2附加代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如下所述的第3附加代价。与第1附加代价相同,该第3附加代价也是与子节点的数量相对应的代价,该代价是根据自身无线终端是终端设备还是路由器而被分类的。
针对终端设备的第3附加代价例如为“10”。针对路由器的第3附加代价根据成为子节点的路由器的数量而具有不同的值。例如,成为子节点的路由器数量为3以上时,第3附加代价为“0”,成为子节点的路由器数量为2时,第3附加代价为“1”,成为子节点的路由器数量为1时,第3附加代价为“2”,成为子节点的路由器数量为0时,第3附加代价为“3”。
第3附加代价的目的在于,抑制终端设备变化成路由器,并且在路由器之间也建立等级,将路由器的数量减少到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图10表示了对图9所示的各无线终端的代价(路径代价+第1附加代价+第2附加代价)附加了第3附加代价的状态。
例如,对于作为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106来说,由于第3附加代价为“10”,所以总代价为“14”。另外,例如,对于作为路由器的无线终端107来说,由于是路由器的子节点为一个、第3附加代价为“2”,所以总代价为“3”。并且,例如,对于作为路由器的无线终端113来说,由于是路由器的子节点为3个、第3附加代价为“0”,所以总代价为“2”。
在各个无线终端102~125的代价是如图10所示那样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基于最小代价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而构成的无线网络成为如图11所示那样。与上述的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相比,不同点在于无线终端108以及112的母节点从无线终端107变成无线终端113。然而,无线网络整体的路由器的数量和图1(b)的情况相同都为5个,能够抑制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需要各个无线终端发送代价通知数据,并且周围的无线终端接收代价通知数据。如上述那样,在无线终端中存在终端设备,其适当地进行休眠控制。为了使这样的终端设备也能够可靠地接收代价通知数据,与状态通知数据同样地预先设定收发时刻即可。例如,将状态通知数据与代价通知数据一起发送。此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BS节点取得主导权,通过通信数据将代价通知数据的收发期间预先通知给各个无线终端,预先使终端设备在该期间不要成为休眠状态。
到目前为止,根据到达的来自某个无线终端的状态通知数据和代价通知数据等长时间未到达、或者没有连续到达规定次数等,能够检测出该无线终端的故障、或者和该无线终端的链路的切断等。将这样的周边的无线终端的故障等被检测出的无线终端作为其周边的无线终端消失的无线终端进行处理。在消失的无线终端为自身无线终端的母节点的情况下,将该无线终端以外的代价最小的无线终端作为母节点进行重新选择。
例如,在图7中,在无线终端122将无线终端117决定为母节点的状态下,当与无线终端117的链路变得无法使用时,无线终端122重新决定母节点。无线终端122将其他的周边无线终端116、118、121、123的代价进行比较,将其中的最小代价“4”的周边无线终端118决定为新的母节点。此外,由于无线终端118由此具有了子节点,所以代价从“4”变更为“3”。另外,如果不是链路故障,且无线终端117变得不存在,则由于周围的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数也发生变化,所以无线终端122在从其他的周边无线终端116、118、121、123获取到重新计算得到的代价后,将代价进行比较来决定母节点。
(A-5)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1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如下方法,即、使在各个无线终端决定母节点时利用的代价在子节点较多时变小、或者在周边存在的无线终端的数量较多时变小(或者进一步在子节点的路由器数量较多时变小),抑制无线网络中的路由器的数量,使进行休眠控制的终端设备增多,因此,可以将无线网络整体的消耗功率抑制的较小。
这里,各个无线终端预先构成为可以成为终端设备也可以成为路由器,根据特定的链路的切断、无线终端的电池用尽、故障等之类的状况的变化来改变无线网络的构成从而维持无线网络的功能,因此能够构筑可靠性更高的网络。即,即使发生了特定链路的切断、无线终端的电池用尽、故障等之类的状况,也可以确保剩余的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
(B)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以及无线网络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终端决定母节点时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终端与周边的无线终端之间也收发状态通知数据和代价通知数据。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代价通知数据收发的代价是如图7所示那样的到达该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即,没有附加如第1~第3附加代价那样的代价。
第2实施方式根据如下的4个观点决定母节点:(A)尽可能地避开选择没有子节点的无线终端;(B)优先选择子节点较多的无线终端;(C)优先选择周边无线终端数量较多的无线终端;(D)优先选择代价较小的无线终端。若加进这4个观点,可以不考虑处理的顺序。此外,作为变形实施方式,能够举出在观点(D)中包含一个以上的其他观点的方式。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所执行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此外,对于各个无线终端的内部构成来说,第2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若到了重新决定母节点的时刻,则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开始进行图12所示的处理。
首先,无线终端将全部的周边无线终端选择为母节点的候补(步骤400),然后判别有子节点的候补的数量是否在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或者与总候补数无关的规定数)以上(步骤401)。在有子节点的候补的数量在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以上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将没有子节点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步骤402)。
在有子节点的候补的数量小于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的情况下,或者在将没有子节点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的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判别到周边无线终端数第n(n例如是1或者2)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是否在该时间点上的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或者与总候补数无关的规定数)以上(步骤403)。在到周边无线终端数第n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在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以上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将周边无线终端数为第n+1以后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步骤404)。
在到周边无线终端数第n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小于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的情况下、或者在将周边无线终端数较少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的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判别到子节点数第m(m例如为1或者2)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是否在该时间点上的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或者与总候补数无关的规定数)以上(步骤405)。在到子节点数第m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在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以上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将子节点数为第m+1个以后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步骤406)。
在到子节点数第m多为止的候补的数量小于总候补数的规定比例的情况下、或者在将子节点数较少的候补从候补中除去的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将剩余的候补的代价进行比较,将最小代价的候补决定为母节点(步骤407),并结束图12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
第1实施方式将4个观点反映在总代价(评价值)上来决定母节点,而第2实施方式依次使用4个观点来缩小候补范围并决定母节点。在使用相同的4个观点来决定母节点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根据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C)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无线终端、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以及无线网络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终端将1个母节点决定为母节点。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终端分别在决定母节点时决定2个母节点。被决定的母节点中,一个是在通常时使用的运用型的母节点,另一个是在运用型的母节点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发生了与运用型的母节点的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等,代替运用型的母节点来作为母节点使用的预备型的母节点。
在第3实施方式中,基于下面的理由来构成为同时决定运用型以及预备型的母节点。
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各个无线终端选择唯一的母节点,所以在以任意理由无法与被选择为母节点的无线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将其他的无线终端作为母节点进行重新选择。然而,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路由器的数量控制在最小限度,所以周边存在路由器的概率降低。
例如,在如图1的(a)所示那样的未实施抑制路由器数量的处理的无线网络中,绝大多数的无线终端在重新决定母节点时都会将其他的路由器选择为母节点。例如,无线终端125在与母节点119的链路变得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将作为路由器的节点120作为母节点。相应地,在执行了第1或者第2实施方式的、如图1(b)所示那样的无线网络中,由于大多数的无线终端为终端设备,所以在选择了新的母节点的情况下,在那时为止是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被选择的情况较多。例如,无线终端125在与母节点119的链路变得无法使用的情况下,需要使到目前为止是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120作为母节点进行中继。
然而,如上述那样,由于终端设备进行休眠处理,所以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的电源并非一直接通。因此,为了使终端设备进行中继,需要进行如下处理,即、被选择为连接目的地的无线终端发送状态通知数据和通信数据等,在确认了不是休眠期间以后,被重新决定为母节点的无线终端发送规定的数据(例如状态通知数据)使终端设备变成路由器,从而导致在进行故障时的切换时需要较多的时间。
第3实施方式是鉴于故障时的切换需要较长时间导致不方便的用途的无线网络而完成的,在决定母节点时,决定运用型以及预备型的母节点,运用型的母节点(或者与母节点的链路)正常进行动作,而即使在预备型的母节点不发挥作用时,也使预备型的母节点不执行休眠控制。即,在仅考虑了运用型的情况下,当成为不存在子节点的终端设备的无线终端被决定为预备型的母节点时,即使在运用型的母节点正常动作的期间,预备型的母节点也不执行休眠控制。由此,在运用型的母节点(或者与母节点的链路)发生故障时,无需判定是否是休眠期间,可以立即切换成预备型的母节点。
下面,通过具有运用型以及预备型的母节点,以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等为中心,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各个无线终端管理的树局部信息中,明确自身无线终端的运用型的母节点、自身无线终端的预备型的母节点、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运用型的母节点的子节点(运用型的子节点)、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预备型的母节点的子节点(预备型的子节点)等。例如,在将如图4所示那样的行形式的树局部信息的表现也应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对应的周边无线终端的母子字段栏中,记述运用型的母节点、预备型的母节点、运用型的子节点或者预备型的子节点的信息。另外,在周边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的字段中,也明确对应的无线终端是运用型的母节点、预备型的母节点、运用型的子节点或者预备型的子节点。
由于第3实施方式的状态通知数据中也插入有树局部信息中的周边无线终端的字段的信息、和母子字段的信息,所以也向周边的无线终端通知运用型的母节点、预备型的母节点、运用型的子节点以及预备型的子节点的信息。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终端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计算路径代价。其中,将预备型的母节点的路径代价和与预备型的母节点的链路代价进行相加来计算到达自身无线终端的路径代价。附加代价的计算中的子节点的有无和子节点数可以仅对运用型的子节点进行判断,也可以在不区别运用型以及预备型的子节点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后述的图13中的无线终端117不是根据运用型的母节点112而是根据预备型的母节点118的代价来计算自身的代价。
各个无线终端进行与第1或者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母节点的决定处理。在进行该决定时,第1等级的候补为运用型的母节点,第2等级的候补为预备型的母节点。
利用与其他的无线终端的状态通知数据的收发而识别出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运用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不存在、而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预备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存在的情况的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的电源控制部303)被设定为不执行休眠控制的工作模式(从休眠控制的角度来说是将自身设定为路由器)。但是,由于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运用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也不存在,所以设定为不向周边无线终端执行中继处理的模式(也可以设定为执行中继的模式,不过即使这样,由于应该中继的数据无法到达,所以不会进行中继)。对于这样的无线终端,在被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预备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通知了其周边无线终端的运用型的母节点的异常的时候(或者被指示了向运用型进行切换时),切换到向周边无线终端执行中继的模式。
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只有识别出既没有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运用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也没有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预备型的母节点的周边无线终端的情况的无线终端才执行作为终端设备的休眠控制。
图13是表示通过上面那样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而形成的无线网络的说明图。
在图13中,粗实线是连结运用型的母节点与运用型的子节点的链路,链路两端的节点中的、记载的代价(数值)较小的一方为母节点。细实线是连结预备型的母节点与预备型的子节点的链路,链路两端的节点中的、记载的代价(数值)较小的一方为母节点。虚线表示能够在两端的无线通信间进行通信,虽然执行状态通知数据和代价通知数据的收发,但是不执行通信数据的收发。
例如,无线终端108的运用型的母节点为无线终端102,无线终端108的预备型的母节点为无线终端106。无线终端108的运用型的子节点为无线终端109以及114,无线终端108的预备型的子节点为无线终端104以及118。无线终端118在自身的运用型的母节点、即无线终端112发生故障、或与无线终端112的链路发生故障时,立即将母节点切换到自身的预备型的母节点、即无线终端108。
同样地,无线终端119在自身的运用型的母节点、即无线终端118发生故障、或与无线终端118的链路发生故障时,立即将母节点切换到自身的预备型的母节点、即无线终端114。如果是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则无线终端114作为终端设备执行休眠控制,而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成为预备型的母节点的无线终端114不执行休眠控制,所以能够迅速地将母节点切换到无线终端114。
在图13的例子中,不执行休眠控制的路由器为无线终端101、102、106、108、112、114以及118。在全部的无线终端经由运用型的母节点进行通信的状态下,无线终端114无需进行作为路由器的处理,但是由于被选择为无线终端109以及119的预备型的母节点,所以无线终端114无法进行休眠处理。
根据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观点,第3实施方式也能够选择母节点(运用型以及预备型的母节点),抑制路由器的数量,抑制无线网络的消耗功率。
若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相比,虽然路由器的数量增加,但是即使发生了无线终端的故障或链路的切断,也能够立即切换到预备型的母节点,所以能够在几乎不发生中断的情况下维持无线网络的功能。即,可以避免引发通信延迟。
(D)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预备型的母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被建立了等级的2个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无线终端将等级最低的预备型的母节点的代价(在预备型中最大的代价)和与该母节点的链路代价进行相加来计算关于自身的代价。
在决定多个母节点的情况下,当周边存在的无线终端的数量不足从而导致无法选择指定数量的母节点时,选择能够选择的母节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不足的母节点的数量加上附加代价,使自身无线终端难以被选择为母节点。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多个母节点是运用型和预备型的母节点,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对运用型、预备型进行区分,在每次进行通信等时任意决定子节点利用哪一个。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全部的链路的链路代价设为“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根据通信进行的难易度等来设定链路代价。例如,在各个无线终端使用相同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按每一个周边无线终端捕捉接收电场强度,并将其与预先设定的基准接收电场强度的比例(例如,到小数点后第1位)作为链路代价使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按照接收电场强度所属的范围预先设定链路代价,并根据检测出的接收电场强度属于哪个范围来设定链路代价。如果在接收电路内置有AGC(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AGC控制信号来代替接收电场强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接收方的无线终端加上链路代价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发送方的无线终端预先加上链路代价后进行发送。权利要求书的表现也包含该情况。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选择母节点时利用了值越小选择的可能性越高的代价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利用值越大选择的可能性越高的其他的参数。在权利要求书中,虽然使用了代价的表现,但也包含该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由BS节点以外的全部的无线终端决定收容自身的母节点来构筑树状网络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由专用的网络构筑装置利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记载方法来构筑树状网络,并且使各个无线终端报告该无线终端的母节点和子节点。例如,可以预先将BS节点与网络构筑装置连接,网络构筑装置分别从各个无线终端收集其周边无线终端的信息,根据保持于自身的目前为止的无线网络的构成、和收集到的各无线终端的周边无线终端的信息,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方法重新构筑无线网络。

Claims (13)

1.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的无线终端,具有:
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其接收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发送的终端选择用值;
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
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其对所述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至少加上选择性提高值来进行修正,该选择性提高值使越是收容基于所述局部构成信息的其他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越容易被选择为要收容的无线终端;
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将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最小的终端选择用值的发送源的其他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其将被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将自身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目的地的周边存在的无线终端的数量越增加,所述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越使所述选择性提高值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周边存在的无线终端的数量越增加,所述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越使所述选择性提高值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将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较小的多个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将被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多个无线终端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中最大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无法选择规定数量的成为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情况下,所述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将对应于被选择的成为收容目的地的终端的数量与规定数量的差值的修正值、和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相加并发送。
7.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的无线终端,具有:
终端选择用值收发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根据从根节点开始的跳数而发生变化的终端选择用值;
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
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的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以加进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选择基准,并且使周边存在的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的数量减少的方式来选择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将多个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具有功率控制单元,该功率控制单元在周边不存在将自身无线终端作为连接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条件下进行休眠控制。
10.一种无线网络,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无线终端构成。
11.一种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其特征在于,使搭载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作用:
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其接收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发送的终端选择用值;
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
终端选择用值修正单元,其对所述终端选择用值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至少加上选择性提高值来进行修正,该选择性提高值使越是收容基于所述局部构成信息的其他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越容易被选择为要收容的无线终端;
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将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最小的终端选择用值的发送源的其他无线终端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终端选择用值发送单元,其将被选择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修正后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自身无线终端的终端选择用值进行发送。
12.一种收容目的地终端决定程序,其特征在于,使搭载于是树状无线网络的构成要素,并选择收容自身无线终端的根节点侧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作为下述单元发挥作用:
终端选择用值收发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根据从根节点开始的跳数而发生变化的终端选择用值;
局部构成信息保持单元,其与周边的其他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部分的信息,并保持包含自身无线终端的所述树状无线网络的局部构成的信息;
收容目的地无线终端选择单元,其从周边的全部的其他无线终端中,以加进接收到的终端选择用值作为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的选择基准,并且使周边存在的进行中继的无线终端的数量减少的方式来选择收容自身的无线终端。
13.一种网络构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决定多个无线终端在树状无线网络中的位置,从而构筑无线网络,该网络构成装置具有:
收集单元,其从所述各无线终端收集周边存在的其他无线终端的信息;
保持单元,其保持刚构筑的无线网络的构成;
网络构成单元,其根据所述收集单元收集到的信息、和所述保持单元保持的信息,执行与权利要求1、2、5、7、或者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终端所执行的决定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的处理相同的处理,依次决定收容所述各无线终端的收容目的地的无线终端,从而重新构成无线网络。
CN201110211111.3A 2010-10-01 2011-07-20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80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4198A JP5598228B2 (ja) 2010-10-01 2010-10-01 無線端末、収容先端末決定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構成装置
JP2010-224198 2010-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8091A true CN102448091A (zh) 2012-05-09
CN102448091B CN102448091B (zh) 2015-05-27

Family

ID=45889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111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8091B (zh) 2010-10-01 2011-07-20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4599B2 (zh)
JP (1) JP5598228B2 (zh)
CN (1) CN1024480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0568B2 (ja) 2011-02-23 2013-04-24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基地局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210045B2 (en) * 2011-03-08 2015-12-08 Cisco Technology, Inc. Gravitational parent selection in directed acyclic graphs
JP5059212B1 (ja) * 2011-04-20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通信機器、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09814B2 (ja) * 2012-05-21 2016-10-19 上田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基幹無線機、無線機、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2014042093A (ja) * 2012-08-21 2014-03-06 Sharp Corp 無線通信端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301276B2 (en) 2012-09-07 2016-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on in multi-hop networks
US9426837B2 (en) * 2012-09-07 2016-08-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on in multi-hop networks
JP2014086776A (ja) * 2012-10-19 2014-05-12 Sharp Corp 管理ノード、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244816B2 (ja) * 2013-03-26 2017-12-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収集管理システム、データ収集管理方法、端末及び管理装置
CN104125590B (zh) * 2013-04-26 2017-10-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链路故障诊断装置以及方法
WO2015027406A1 (zh) 2013-08-28 2015-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感网络中首选父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US20150124647A1 (en) * 2013-11-01 2015-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tate updates in a mesh network
CN104244315A (zh) * 2014-08-27 2014-12-24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网络接入设备发射功率的装置及其方法
US9683977B2 (en) * 2014-09-04 2017-06-2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chema to reduce RF traffic and increase the network capacity for large wireless gas sensor networks
US9787491B2 (en) 2015-03-20 2017-10-10 Landis & Gyr Innovations, Inc. Interleaved communication with resource providers and a home area network
JP6510896B2 (ja) * 2015-06-08 2019-05-08 株式会社東芝 ネットワーク構築システム
EP3494730B8 (en) * 2016-08-02 2021-03-24 Signify Holding B.V. Reliable report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10143000B2 (en) * 2016-12-12 2018-11-27 Landis+Gyr Innovations, Inc. Prioritized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devices and parent devices operating on a time-slotted channel hopping network
EP3745556B1 (en) * 2019-05-29 2022-02-23 ABB Schweiz AG A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ng at local level with the control nodes of an electric system
US11115881B2 (en) 2019-08-08 2021-09-07 Landis+Gyr Innovations, Inc.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ing two channel hopping protocols
WO2021065932A1 (ja) 2019-09-30 2021-04-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ノー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13316168B (zh) * 2021-05-06 2022-12-23 北京和峰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组网参数的修改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495982B (zh) * 2021-07-08 2022-10-28 上海大智觉润实业有限公司 交易节点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537706A (ja) * 2002-08-15 2005-12-08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情報を中継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1425968A (zh) * 2002-02-22 2009-05-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跨层综合式无冲突路径路由选择
CN101517932A (zh) * 2006-09-19 2009-08-26 发尔泰公司 用于多无线电多跳无线网状网络的多信道分配方法
US20090285165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nel allocation procedure in a meshed network
JP2010178145A (ja) * 2009-01-30 2010-08-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ケット中継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ノ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75313B1 (en) * 2007-01-15 2012-09-25 Advanced Distributed Sensor Systems Long range, low power, mesh networking without concurrent timing
JP2009055301A (ja) 2007-08-27 2009-03-12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ワイヤレス・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09302694A (ja) * 2008-06-11 2009-12-24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KR101172886B1 (ko) * 2008-12-18 2012-08-10 아주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메쉬 네트워크에서의 전력 자원 사용 방법
US8194592B2 (en) * 2009-01-15 2012-06-0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Wireless monitoring and alarm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968A (zh) * 2002-02-22 2009-05-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跨层综合式无冲突路径路由选择
JP2005537706A (ja) * 2002-08-15 2005-12-08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情報を中継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1517932A (zh) * 2006-09-19 2009-08-26 发尔泰公司 用于多无线电多跳无线网状网络的多信道分配方法
US20090285165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nel allocation procedure in a meshed network
JP2010178145A (ja) * 2009-01-30 2010-08-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ケット中継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ノー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98228B2 (ja) 2014-10-01
US20120082065A1 (en) 2012-04-05
CN102448091B (zh) 2015-05-27
US8804599B2 (en) 2014-08-12
JP2012080356A (ja) 201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8091A (zh) 无线终端、无线网络以及网络构成装置
Bressan et al. The deployment of a smart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wireless sensor and actuator networks
JP4227737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ノード及びそれに用いる中継伝送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EP202511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sensor network nodes
CN101588298B (zh) 一种堆叠系统中流量切换的方法和堆叠系统
CN101026581B (zh) 通信节点以及路由方法
US20090190496A1 (en) Method of Organizing Nodes of a Network into Groupings of Nodes, Computer Program for Implementing such a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ming a Node of a Network of Nodes
CA2508695A1 (en) Automatic antenna selection for mesh backhaul network nodes
EP2339880B1 (en) Communica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id communicating device
JP4948054B2 (ja) 管理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管理方法
JP2009302694A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Kopeikin et al. Multi-UAV network control through dynamic task allocation: Ensuring data-rate and bit-error-rate support
CN104041173A (zh)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以及通信方法
JP5875696B2 (ja) 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配信装置、端末装置、データ配信方法
CN109347520B (zh) 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2097657A1 (zh) 环网系统及环网组网方法
EP2413634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438614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の再構築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Sadek et al. Cooperative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networks: protocols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Guthery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CN109792302A (zh) 射频系统
JP3928636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ノード、コアノード及びそれに用いる中継伝送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13089978A (ja) 情報収集方法及び情報収集システム
EP2198650B1 (en) Routing of a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07151148A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ノード、コアノード、及び、中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