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7898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07898B CN102407898B CN201110270606.3A CN201110270606A CN102407898B CN 102407898 B CN102407898 B CN 102407898B CN 201110270606 A CN201110270606 A CN 201110270606A CN 102407898 B CN102407898 B CN 1024078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vehicle
- bottom plate
- cover
- seat botto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在车座下具备收纳箱,在确保收纳箱的收纳容量的同时能够确保足够大的跨乘空间,使跨乘性好。鞍乘型车辆(1)在底板通道部的上方且处于车座的(40)前方形成有跨乘部(3),该鞍乘型车辆具备:车座(40),其具有车座表皮(41)、缓冲材料(42)及车座底板(30);位于车座下方的收纳箱(5);将车座相对于车架能够转动地进行轴支承的铰链机构(15);配置于车座的下前方的底板通道部。在收纳箱的上方设置有相对于车座底板另行设置的盖部件(20),以铰链机构的旋转轴(15a)为中心转动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与盖部件的前部(21f)连结,车座底板与盖部件的后部(21b)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特别是在车座前方形成有跨乘空间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两轮机动车等车辆因为乘员跨坐在车座上,所以被称为鞍乘型车辆。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对于该鞍乘型车辆,存在具备乘员能够放脚的低踏板部的被称为所谓的低踏板式鞍乘型车辆(小型两轮机动车)的车辆。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头管和乘员乘坐的车座之间具有跨乘空间,并且在该车座的靠前方的部位,在车座的下方侧配置有收纳箱。该收纳箱的开闭结构如下:利用配设于跨乘空间的下方侧的铰链机构,使车座整体较大地开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996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鞍乘型车辆中,因为构成为将收纳箱配置成与跨乘空间邻接,所以确保跨乘空间即确保上下车的便利性和确保收纳容量是相互对立的课题。特别是,在将发动机配置于车架的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发动机大型化的情况下,在确保跨乘空间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特别是,在车座底板兼用作收纳箱的盖部件的情况下,存在由于作为设置于车座底板的缓冲部件的聚氨酯泡沫的厚度而导致跨乘空间相应地变窄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车座制造方法中,很难在车座底板上制造不形成聚氨酯泡沫的区域,因此构成为一直到车座前部中央都设置有聚氨酯泡沫的结构。即,现状为:在面对跨乘空间的车座前部中央也设置有聚氨酯泡沫。
因此,存在由于形成于车座底板上的聚氨酯泡沫的鼓起而使跨乘空间变窄,从而导致跨乘性相应地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在乘员乘坐的车座下具备收纳箱,从而能够确保收纳箱的收纳容量,并且能够确保足够大的跨乘空间,跨乘性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车座,其具有车座表皮、缓冲材料及车座底板;收纳箱,其位于所述车座的下方;铰链机构,其将所述车座相对于所述车座能够转动地进行轴支承;脚踏板,乘员将脚放在该脚踏板上;底板通道部,其配置于所述车座的下前方,在所述底板通道部的上方且处于所述车座的前方形成有跨乘空间,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箱的上方设置有相对于所述车座底板另行设置的盖部件,以所述铰链机构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车座侧铰链部件与所述盖部件的前部连结,所述车座底板与所述盖部件的后部连结。
第二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构成为以向车体上方鼓起的状态覆盖所述收纳箱的大致半球形。
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具备覆盖所述收纳箱的整个开口部并且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的整周相接触的密封部件。
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发明中任意一方面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座底板的车体前方侧设置有大致半球形的半球面部,并且在所述半球面部设置有靠近车体前方的中央部分开设缺口而形成的曲面缺口部,从而形成左右前方部。
第五方面发明在第四方面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底板的、所述半球面部在俯视时与所述盖部件重合的部分以光滑的曲面构成,所述车座底板的、位于比所述盖部件更靠车体后方侧的后方部分具有在其厚度方向呈凹凸状的棱部。
第六方面发明在第一至第五方面发明中任意一方面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座侧铰链部件与所述盖部件通过连结部件直接连结,所述车座底板与所述盖部件经由弹性连结部件进行弹性连结。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闭合收纳箱上方的结构由相对于车座底板另行设置的部件形成的盖部件构成,因此当制造车座时,上述闭合收纳箱上方的结构能够利用与在车座底板的上面侧形成聚氨酯泡沫的工序不同的工序来制造。由于能够另行制造,因此收纳箱上方侧的盖部件从必须使车座底板的聚氨酯泡沫重合的制造方法中分离出来,可以是不具有聚氨酯泡沫的结构,能够减小所述盖部件向跨乘空间的突出。
另外,盖部件作为相对于车座底板另行设置的部件而形成,盖部件的形状和结构的自由度增大,从而能够利用薄的、高刚性的原料和形状构成,所以容易确保跨乘空间。另外,因为铰链机构、盖部件及车座底板一体地连接,所以能够通过开闭车座来容易地开闭收纳箱。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由于盖部件构成为大致半球形,因此能够增加强度,且构成薄且刚性高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盖部件变薄,即使是向车体上方鼓起的结构也能够确保跨乘空间,并且能够确保收纳箱的容积。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盖部件覆盖收纳箱的整个开口部,并通过密封部件密封整个开口部,因此能够确保收纳箱的密闭性良好。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因为车座底板构成为不存在面对跨乘空间的部分,所以能够增大跨乘空间,另外,因为车座前方侧呈半球形,并且能够将缓冲部件设置于与大腿内侧对应的左右部分,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乘坐舒适感。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由于车座底板的位于靠近跨乘空间的位置的半球面部以光滑的曲面构成,因此实质厚度变薄,从而能够极力抑制车座的高度。另外,由于构成为在乘员乘坐的区域设置有棱部,因此能够减轻重量并且提高车座刚性。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通过车座侧铰链部件使盖部件牢固地支承于车架,从而能够确保车座开闭时的刚性,因此使车座开闭操作的开闭性好。另一方面,因为车架与车座经由弹性连结部件固定,所以能够抑制来自于车体的振动传递,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图1中的跨乘空间下方部分的C-C线的剖面的从车辆前方看的简略端面图。
图3是处于卸下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的罩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略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左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盖部件的从箭头A方向(车辆前方侧)看的主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盖部件的从箭头B方向(车辆下方侧)看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座底板的左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车座底板的从车辆前方侧看的主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车座底板的从车辆上方侧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座侧铰链部件的左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车座侧铰链部件的从车辆前方侧看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车座侧铰链部件的从车辆上方侧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座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是处于卸下车体的罩部件及车座的聚氨酯泡沫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座侧铰链部件和盖部件的连结状态的剖视图,是包含配置有连结部件的位置并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简略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盖部件和车座底板的连结状态的剖视图,是包含配置有弹性连结部件的位置并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简略剖视图。
图16是说明图15所示的弹性连结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鞍乘型车辆)
2 跨乘部
5 收纳箱
6 燃料箱
10 车座侧铰链部件
15 铰链机构
20 盖部件
30 车座底板
40 车座
41 车座表皮
42 缓冲材料
50 车架
67 脚踏板
68a 底板通道部
70 连结部件
80 弹性连结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按附图标记所示的方向看,另外,图中所示的Fr、Rr、U、D、R、L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低踏板式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
作为低踏板式鞍乘型车辆的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具有车架50,该车架50由以下部件等构成:主管52,其从头管51的下端侧向后方且稍微朝向下方延伸到车体中央;上部加强管53a,其从头管51的上端侧向斜下方且后方延伸并且与主管52连接;下降管54,其从主管52的靠近前方的位置向斜下方且后方延伸;下方加强管53b,其将下降管54与主管52之间倾斜地连接;车座导轨55,其从主管52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且稍微上方延伸;枢轴板57,其与主管52及车座导轨55连结,并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而且保持有枢轴61和辅助框架56等。
另外,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构成为具备:前轮58a,其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头管51的前叉48的下端;设置于前叉48的上端的操纵柄49;安装于主管52的下方侧的动力单元47;后轮58b,其经由摇臂60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动力单元47的后端或后方;后部缓冲器等。
另外,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的外观结构构成为具有以下部件:包围头管51的前方的前罩65;包围头管51的后方的腿部挡板64;与所述腿部挡板64相连并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脚踏板67;从该脚踏板67向车辆后方延伸并包围车座导轨55的侧罩68;车座40,其配置于该侧罩68上方且用车座导轨55支承,并向车辆前后延伸。
另外,在前轮58a及后轮58b的上方侧设置有前挡泥板63及后挡泥板66。在该后挡泥板66的后端侧设置有后部组合车灯18,在前罩65的最前端配置有前照灯65a。另外,在发动机47a的下侧配置有排气管45,从排气管45经由车辆右侧后方的消音器69排气。另外,在枢轴板57的下方侧转动自如地设置有支架46,在车座40的后方侧设置有坐在后部车座的乘客所握着的扶手杆19。
动力单元47在发动机47a的后方侧具备减速部47b,该减速部47b是对所述发动机47a所产生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并向后轮58b传递的重要的动力传递部件。
另外,乘员通过坐在车座40上、将脚放在脚踏板67、67上并握住操纵柄49,从而保持乘车姿势。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的底板通道部(フロアトンネル)68a的图,是图1所示的C-C线的从车辆前方看的简略端面图。在图2所示的作为车体的罩部件的底板通道部68a的内侧,适当地配置有动力单元47、收纳箱5及后述的铰链机构15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等。另外,在动力单元47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脚踏板67、67。
参照图3~图16,对本发明的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的车座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座40经由铰链机构15与车架50的主管52连接。即,如图3及图13所示,铰链机构15的与车座40一体地转动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与盖部件20的前部21f(参照图4)连结。另外,车座底板30与盖部件20的后部21b(参照图4)连结。
所述铰链机构15是金属制部件,其结构如下:具有在俯视时大致呈U形且以架设于左右的主管52的方式安装的铰链安装框架16,在所述铰链安装框架16的车辆前端部分的安装托架16a,车座侧铰链部件10经由旋转轴15a转动自如地保持车座40。
对构成前述铰链机构15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构成为具有:连结基部11,其对应于安装托架16a具备贯通旋转轴15a的轴孔13;与连结基部11呈大致90度弯曲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连结臂部12。连结臂部12具有弯曲部12a,该弯曲部12a具备对应于后述的盖部件20的螺纹孔24(参照图5及图6)的螺纹孔14。
另外,在连结基部11设置有安装缓冲器的缓冲器用托架11a,设置于连结基部11与弯曲部12a之间的左右一对中间罩用托架部12c是安装后述的中间罩10a的安装部分。
另外,在车座侧铰链部件10的上侧安装有中间罩10a,通过前罩65覆盖安装托架16a的上方侧。在该前罩65的后方侧,中间罩10a的上方空间作为车座40前方侧的跨乘部3而形成。
另外,在车座40的下方设置有收纳箱5及燃料箱6(参照图3)。
如图3及图7所示,车座40构成为在用于维持刚性的车座底板30上设置有缓冲材料42,并设置有以将该缓冲材料42包裹的方式覆盖车座表面的车座表皮41。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如上所述车座40位于收纳箱5的上方,但是实际上对应于收纳箱5的开口部5a的是相对于车座底板30另行设置的盖部件20,该盖部件20以覆盖开口部5a的方式配置。
以下,参照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盖部件20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盖部件20而言,图4是在车辆安装状态的方向上从左侧看的左视图,图5是从图4的A方向(车辆前方)看的主视图,图6是从图4的B方向(车辆下方)看的仰视图。从这些附图可知,盖部件20具有整体形状呈半球形的弯曲面部21,在该弯曲面部21的下端具有以稍微向外侧扩展的方式突出的凸缘部22。
在车辆前方侧设置有两列突条23(参照图5及图6),在各所述突条23分别形成有两个螺纹孔24,在车辆后方侧设置有具有安装孔26(参照图6)的安装突部25。
另外,盖部件20可以通过例如作为其原料的合成树脂形成。
另外,在凸缘部22的下侧,图6所示的槽部28(参照图14及图15)绕凸缘部整周形成。另外,虽然在图4~图6未图示,但是在该槽部28设置有密封部件8。如图15所示,该密封部件8的安装状态是从槽部28稍微露出的状态,处于闭合状态时,该密封部件8可以变形地安装。
因此,当盖部件20处于闭合收纳箱5的状态时,凸缘部22对应于收纳箱5的边缘部5b,从而能够对收纳箱5进行密闭。
另外,盖部件20构成为大致半球形,由此,构成为当收纳箱5处于闭合状态时,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来自上方侧的挤压力的结构。另外,因为收纳箱5鼓成半球形,所以能够增大收纳容积。
盖部件20不仅以覆盖收纳箱5的整个开口部5a的方式被设置,而且具备与该开口部5a的边缘部5b的整周相接触的密封部件8(参照图14及图15)。该密封部件8例如由橡胶制成或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其横截面形状构成为例如U形。另外,当将密封部件8安装于槽部28时,由于密封部件8以从该槽部28露出一部分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确保盖部件20与收纳箱5的抵接面的密闭性。
以下,主要参照图7~图9及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车座底板30及其关联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车座40构成为,所述车座底板30在其车体前方侧具有大致半球形的半球面部31,半球面部31的后方侧构成为具有稍微向上突起的棱部32。车座底板30由合成树脂构成,因此重量比较轻。
半球面部31的结构构成为设置有靠近车体前方的中央部分较大地开设缺口而形成的曲面缺口部33(参照图8)。即,由于设置有所述曲面缺口部33,因此在半球面部31的靠近车体前方的位置,在半球面部31的左右形成有左右前方部31L、31R。
由此,根据曲面缺口部33,使车座40的面对跨乘部3的部分不存在车座底板30。因此,能够增大跨乘部3,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左右前方部31L、31R,因此在该左右前方部31L、31R的部分设置有缓冲材料42。即,构成为当乘员乘车时,缓冲材料42能够对应于乘员大腿的内侧。
另外,车座底板30构成为在俯视时半球面部31与盖部件20重合的部分由光滑的曲面构成。由于车座底板30的位于靠近跨乘部3的位置的半球面部是光滑的曲面,因此与盖部件20重合的部分的实质厚度变薄。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位于比盖部件20更靠车体后方侧的棱部32构成在车座厚度方向呈凹凸状的棱结构。另外,车座底板30是其边缘部37向车座下方侧弯曲的弯曲结构,从而设法提高了车座整体的刚性。
上述棱结构构成为,例如,形成多个沿着车座长度方向的长的纵向棱34a,在所述纵向棱34a之间以连结纵向棱34a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横向棱34b。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车座40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通过连结部件70与盖部件20连结。即,螺栓71贯穿设置于车座侧铰链部件10的连结臂部12的弯曲部12a的螺纹孔14(参照图11及图12)和盖部件20的螺纹孔24(参照图5及图6),并与螺母72螺合连结。因此,通过车座侧铰链部件10将盖部件20牢固地支承。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车座底板30与盖部件20经由弹性连结部件80连结。另外,如图16放大所示,所述弹性连结部件80由外螺纹部81、嵌件成型于车座底板30的安装部35的内螺纹部82、弹性部83及垫圈84构成。
对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连结部件80进行进一步说明,例如,如图16所示,该结构为在盖部件20的弯曲面部21的安装突部25的安装孔26安装有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部83。该弹性部83是在中央具有通孔83b,在外周具有环状槽83a的大致圆筒形结构。所述弹性部83以将安装孔26的边缘部嵌入弹性部83的环状槽83a的方式安装。
从弯曲面部21的内侧,隔着垫圈84拧入外螺纹部81。因此,盖部件20与车座底板30不直接接触,而是以使弹性部83介于中间的状态呈弹性地固定在一起。
对以上所述结构的低踏板式鞍乘型两轮车1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座40在后方侧的内侧设置有维持车座40的闭合状态的未图示的锁定装置。因此,当车座40处于闭合状态时,盖部件20通过挤压密封部件8而与收纳箱5的边缘部5b抵接。另外,因为盖部件20由相对于车座底板30另行设置的部件构成,并且构成为半球形,所以该盖部件20具有高刚性,能够可靠地进行与边缘部5b的抵接,从而能够确保收纳箱5的密封性。
另外,因为车座是不存在面对跨乘部3的部分的结构,所以当车座处于闭合状态时,能够增大跨乘部3,另一方面,因为当乘员乘车时,能够使设置于左右前方部31L、31R的缓冲材料42对应于车座40前方侧的大腿内侧,所以对乘车舒适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另外,在乘车时,如上所述,因为比乘员乘坐的车座40的中央部分更靠后方的部分经由弹性连结部件80连结,所以抑制了来自于车体的振动传递,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感。
另一方面,对为了使用收纳箱5而开闭车座40时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解除用于维持车座40的闭合状态的锁定,并且进行将所述车座40向车体上方打开的操作。因此,车座40以铰链机构15的旋转轴15a为支点使车座40整体转动。
当车座进行打开动作时,通过车座侧铰链部件10使盖部件20牢固地支承于车架50,另外,车座底板30以覆盖盖部件20的方式与盖部件20重合地连接,因此,在确保车座转动时的刚性的状态下进行打开操作。由于如上所述刚性被保持,因此能够容易且良好地进行车座打开操作。另外,上述打开状态利用与车座侧铰链部件10连结的缓冲器适当地被保持,从而能够维持车座的打开状态。
另一方面,当进行闭合车座40的闭合操作时,通过抵抗维持打开状态的缓冲器的作用力,进行向车体后方按压车座40的操作,从而闭合车座40并锁定。
因为在进行上述闭合操作时也能够确保车座转动时的刚性,所以能够良好地进行车座闭合操作。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铰链机构15、车座侧铰链部件10、盖部件20及车座底板30等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弹性连结部件80的弹性部83使用了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而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车座侧铰链部件10和盖部件20利用使用了螺栓的连结部件70进行固定,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用了铆钉等部件的固定结构。
Claims (5)
1.一种鞍乘型车辆(1),其具备:
车架(50);
车座(40),其具有车座表皮(41)、缓冲材料(42)及车座底板(30);
收纳箱(5),其位于所述车座(40)的下方;
铰链机构(15),其将所述车座(40)相对于所述车架(50)能够转动地进行轴支承;
脚踏板(67),乘员将脚放在该脚踏板(67)上;
底板通道部(68a),其配置于所述车座(40)的下前方,
在所述底板通道部(68a)的上方且处于所述车座(40)的前方形成有跨乘部(3),
所述鞍乘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箱(5)的上方设置有相对于所述车座底板(30)另行设置的盖部件(20),以所述铰链机构(15)的旋转轴(15a)为中心转动的车座侧铰链部件(10)与所述盖部件(20)的前部(21f)连结,所述车座底板(30)与所述盖部件(20)的后部(21b)连结,所述车座侧铰链部件(10)与所述盖部件(20)通过连结部件(70)直接连结,所述车座底板(30)与所述盖部件(20)经由弹性连结部件(80)进行弹性连结,该弹性连结部件(80)由外螺纹部(81)、嵌件成型于所述车座底板(30)的安装部(35)的内螺纹部(82)、弹性部(83)及垫圈(84)构成,所述盖部件(20)具备密封部件(8),该密封部件(8)覆盖所述收纳箱(5)的整个开口部(5a)并且与该开口部(5a)的边缘部(5b)的整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20)构成为以向车体上方鼓起的状态覆盖所述收纳箱(5)的大致半球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座底板(30)的车体前方侧设置有大致半球形的半球面部(31),并且在所述半球面部(31)设置有靠近车体前方的中央部分开设缺口而形成的曲面缺口部(33),从而形成左右前方部(31L、31R)。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底板(30)的、所述半球面部(31)在俯视时与所述盖部件(20)重合的部分以光滑的曲面构成,所述车座底板(30)的、位于比所述盖部件(20)更靠车体后方侧的后方部分具有在其厚度方向呈凹凸状的棱部(32)。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侧铰链部件(10)与所述盖部件(20)通过连结部件(70)直接连结,所述车座底板(30)与所述盖部件(20)经由弹性连结部件(80)进行弹性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10094A JP5579000B2 (ja) | 2010-09-17 | 2010-09-17 | 鞍乗型車両 |
JP2010-210094 | 2010-09-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07898A CN102407898A (zh) | 2012-04-11 |
CN102407898B true CN102407898B (zh) | 2014-06-18 |
Family
ID=44651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70606.3A Active CN102407898B (zh) | 2010-09-17 | 2011-09-14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31264B1 (zh) |
JP (1) | JP5579000B2 (zh) |
CN (1) | CN1024078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85089B2 (ja) * | 2012-01-17 | 2017-02-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333593B2 (ja) | 2014-03-20 | 2018-05-3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8075971A (ja) * | 2016-11-09 | 2018-05-1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214683B2 (ja) * | 2020-07-07 | 2023-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WO2024189639A1 (en) * | 2023-03-12 | 2024-09-19 |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 vehicle storage unit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61648A2 (en) * | 2007-02-21 | 2008-08-27 | HONDA MOTOR CO., Ltd. | Storage box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storage box |
CN201357899Y (zh) * | 2008-12-26 | 2009-12-09 | 范宝明 | 便携式车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88507B2 (ja) * | 1999-08-31 | 2008-11-2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
JP2006111180A (ja) * | 2004-10-15 | 2006-04-27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7022253A (ja) * | 2005-07-14 | 2007-02-01 | Shoyo Seisakusho:Kk | 自転車用荷かご取付け装置 |
JP5078469B2 (ja) * | 2006-11-29 | 2012-11-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4991464B2 (ja) * | 2006-12-27 | 2012-08-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08279961A (ja) | 2007-05-11 | 2008-11-20 | Honda Motor Co Ltd | 小型車両 |
JP5129060B2 (ja) * | 2008-08-08 | 2013-01-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カウルステー構造 |
JP2010083357A (ja) * | 2008-09-30 | 2010-04-15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
JP5062491B2 (ja) * | 2008-12-26 | 2012-10-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
2010
- 2010-09-17 JP JP2010210094A patent/JP557900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9-14 CN CN201110270606.3A patent/CN102407898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15 EP EP20110181367 patent/EP243126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61648A2 (en) * | 2007-02-21 | 2008-08-27 | HONDA MOTOR CO., Ltd. | Storage box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storage box |
CN201357899Y (zh) * | 2008-12-26 | 2009-12-09 | 范宝明 | 便携式车筐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開2007-22253A 2007.02.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79000B2 (ja) | 2014-08-27 |
EP2431264B1 (en) | 2013-05-29 |
CN102407898A (zh) | 2012-04-11 |
EP2431264A1 (en) | 2012-03-21 |
JP2012062030A (ja) | 2012-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07898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A2695915C (en) | Motorcycle fuel adsorbing canister arrangement | |
JP2918116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燃料供給部構造 | |
JP4991464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01094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装置 | |
CN102139728A (zh) | 跨骑型车辆 | |
EP2332763A1 (en) | Rear structure of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5212695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75603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
JP611821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2407905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2011245972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フェンダ構造 | |
CN110446652A (zh) | 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铰链构造 | |
JP5661539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 |
EP2130751A1 (en) | Str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JP2006111180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1063045A5 (zh) | ||
JP5010942B2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CN220616019U (zh) | 鞍乘型车辆 | |
EP3034852B1 (en) | Seal structure for fuel pump unit | |
JP721468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S61285177A (ja) | スク−タの収納装置 | |
JPH06219365A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タンク装置 | |
CN105235791A (zh) | 骑乘型车辆 | |
JPH05131963A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