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267B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87267B CN102387267B CN201110291058.2A CN201110291058A CN102387267B CN 102387267 B CN102387267 B CN 102387267B CN 201110291058 A CN201110291058 A CN 201110291058A CN 102387267 B CN102387267 B CN 1023872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voip
- call
- ims
- ims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95—Inter-network session transfer or sha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6—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s, e.g. mapping telephone numbers to data network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04L65/1023—Media gateways
- H04L65/103—Media gateways in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呼叫方法,非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所述VoIP网络融合;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通过所述VoIP网络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融合呼叫系统。本发明充分利用了融合网络的业务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业务接入实现,也能降低业务费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融合呼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非IMS网与VoIP网相互融合的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网际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未来多媒体通信的发展方向,也是下一代网络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其显著特征是采用了会话初始协议(SIP,Session Initial Protocol)体系,通信与接入方式无关,可以具备多种多媒体业务控制功能与承载能力分离、呼叫与会话分离、应用与服务分离、业务与网络分离,以及移动网与因特网业务融合等多种能力。
IMS提供了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为运营商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IMS的多媒体业务包括网络电话(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在线状态(Presence)、无线一键通(PoC,Push-to-Talk over Cellular)、即时消息(InstantMessage)、视频共享业务(VideoSharing)、内容共享以及RichCall等。另外在企业固定环境下,IMS也能提供类似现有固定交换的业务,比如通过IPCentrex服务器,IMS能提供企业总机业务,企业内部可以实现短号互通;通过IPConference服务器,IMS能提供会议电话业务,使手机、PC及传统座机可以拨入同一个系统,实现电话会议。
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移动运营商、固定运营商、移动/固定混合的运营商首先在角色上存在互相融合的可能,即移动运营商可能变成移动/固定混合的运营商、固定运营商可能获得移动运营牌照等,因此电信运营商都迫切需要一种技术,将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融合在一起。而IMS恰恰具备这样的特性,IMS独立于具体承载类型,可以为任意的IP通道提供从语音到多媒体数据等IMS业务的接续服务;IMS还具备与传统网络的互通能力,使IMS终端与传统的移动终端、传统的固定终端间可以实现互通。
融合的网络将给用户带来新的业务体验,无论接入网和终端设备如何,用户都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语音和多媒体服务,做到了移动性和个性化的兼容。
目前很多知名的互联网服务商通过提供用户到用户间的通信服务获得了很大成功,如MSN、QQ、Skype等,提供的服务主要有VoIP、即时通信、视频聊天等。这些应用对现有电信运营商的语音、信息业务显然造成了很大冲击,而同时如果将这些互联网应用移植到移动终端上,对于电信运营商又是个新的业务机会。而IMS就提供了这种技术手段,IMS能提供VoIP、即时通信、视频聊天等业务,既可以替代上述互联网服务,也可以与之进行互通,所以有了IMS,面对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可以有多种应对措施,可以选择创建自己的品牌,与互联网展开全面竞争,也可以实现互通合作,或者既竞争又合作。
从与互联网竞争的角度,在用户处于可以接入无线局域网络(WLAN,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的环境中时,以及处于高资费漫游地(如国际漫游)时,用户更倾向于使用Skype、Google Voice一类的VoIP,而不是使用传统电话。
从电信网的角度,类似Skype、Google Voice一类的VoIP应用,从技术上而言通过IMS是可以提供的,并且IMS可以融合非IMS网的用户号码,提供类似因特网连接共享(ICS,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或融合呼叫等方式,具有相当强大的竞争力。
但是对接入有带宽要求,如需要3G、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WLAN的接入,对于2.5G的数据接入则无法支持其语音、视频的要求。所以考虑到用户移动的情况,需要提供一种2G语音的补充,如ICS。同时,对于日常有WLAN接入的情况,如家庭、办公区等,需要对接入位置(地理位置)设置策略,如不允许注册、允许注册但不允许某些应用(如呼叫)等。
对于新兴的运营商,虽然部署了类似IMS、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Network)等先进网络,但是缺少非IMS网号段资源,导致与非IMS网互通存在瓶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能为非IMS网与VoIP网相互融合的网络提供呼叫业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融合呼叫方法,非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所述VoIP网络融合;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非IMS网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通过所述VoIP网络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优选地,所述非IMS网为CS域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MGCF和/或IM-MGW;
或者,所述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软交换设备本身。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为:
所述非IMS网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或者,所述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为:
所述非IMS网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改号触发业务,将所述呼叫请求触发到智能网的会话控制功能实体SCF,由所述SCF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优选地,所述通过所述VoIP网络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为:
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所述VoIP网络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SCF;
所述CSCF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应用服务器AS;
所述AS根据呼叫融合策略,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优选地,所述SCF为单独网元,或与所述AS合一设置。
优选地,所述呼叫融合策略包括:
优先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
或者,优先呼叫VoIP终端,所述VoIP终端忙或无人接听时转呼所述被叫的非IMS网终端;
或者,同时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并在接收到其中一路终端的应答后,释放另一路终端。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CSCF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注册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应用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应用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应用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一种融合呼叫系统,非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所述VoIP网络融合;其中,
所述非IMS网,用于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所述VoIP网络,用于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优选地,所述非IMS网为CS域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MGCF和/或IM-MGW;
或者,所述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软交换设备本身。
优选地,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优选地,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改号触发业务,将所述呼叫请求触发到智能网的SCF,由所述SCF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优选地,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所述VoIP网络的CSCF;
所述CSCF进一步用于,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AS;
所述AS进一步用于,根据呼叫融合策略,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优选地,所述呼叫融合策略包括:
优先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
或者,优先呼叫VoIP终端,所述VoIP终端忙或无人接听时转呼所述被叫的非IMS网终端;
同时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并在接收到其中一路终端的应答后,释放另一路终端。
本发明中,通过将非IMS网与VoIP网相互融合,非IMS网用户可以利用非IMS网向注册了融合业务的用户发起业务时,可以通过VoIP网实现,从而方便了用户选择业务接入的网络,降低用户呼叫费用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根据业务策略需求,优先使用VoIP网实现业务接入,或者,根据VoIP终端所处地理位置,限制用户通过VoIP网实现业务等。本发明充分利用了融合网络的业务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业务接入实现,也能降低业务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融合呼叫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融合呼叫的另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册认证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册认证的另一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认证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迁移用户使用统一接入码的呼叫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非IMS网与VoIP网相互融合,非IMS网用户可以利用非IMS网向注册了融合业务的用户发起业务时,可以通过VoIP网实现,从而实现了降低用户呼叫费用的目的。
本发明的VoIP网络可以是IMS网络、NGN、软交换网络等,实现与非IMS网(GSM网络以及CDMA网络)呼叫的融合。本发明中,用户可以根据策略,决定在何时优先使用VoIP,何时使用非IMS网呼叫发起、接听呼叫。并且通过融合呼叫的控制,可以实现上述的策略,以及并行呼叫、串行呼叫、无应答前转等机制。
用户在处于可以接入WLAN的环境中时,或者,处于高资费漫游地(如国际漫游)时,可以优先使用VoIP发起、接听呼叫,并且通过融合呼叫的控制,呼叫进入非IMS网以及非IMS网用户呼叫所述用户,都可以使用所述用户的非IMS网号码。
所述用户具有IMS VoIP的用户标识(SIP URI或Tel URI)和非IMS网号码(如GSM或CDMA手机号码),融合呼叫的控制将两个号码捆绑,用户出国后,可以使用IMS的VoIP发起呼叫,如果呼叫的是非IMS网本地用户,由IMS将呼叫路由到非IMS网,并将主叫号码设置为所属主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并且可以按照本地呼叫计费,或按照低资费计费。如果是非IMS网其他用户呼叫所述用户的非IMS网号码,可以融合呼叫控制,将呼叫从非IMS网转到IMS(如在非IMS网登记前转业务,或通过智能网触发,并改号到IMS),并由IMS将呼叫送到所述用户的VoIP客户端。
本发明中,对于资费、管理策略等原因,需要限制某些用户从某些地方(地理位置)使用融合呼叫,或融合呼叫中的部分功能。所以对于融合呼叫的注册、或融合呼叫的某些应用的请求,需要有认证过程,对于不满足要求的注册、应用请求,可以拒绝。
如某用户,允许在国际漫游过程中使用融合呼叫,在国内不允许,则用户在国内发起的融合呼叫的IMS注册将不成功。或者某用户,允许在国际漫游过程中使用融合呼叫,在国内不允许使用融合呼叫的呼叫业务,但是允许使用IM(Instance Message)业务的情况,则不允许在国内呼叫,但可以注册、IM。
对于认证的过程,可以依据现有的注册流程,判断地理位置信息,或者在现有的消息(注册、呼叫、Message等)中扩展承载地理位置信息的网元等,并且考虑到安全性,可以对注册请求消息进行加密,防止用户伪造。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融合呼叫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示例的融合呼叫的流程包括:
步骤1,其它用户在非IMS网发起呼叫请求,呼叫请求中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
步骤2,非IMS网通过非IMS网互通设备将呼叫请求转发到VoIP网络(如IMS、NGN、软交换等)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其中,非IMS网为CS网络,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是MGCF、IP多媒体网关(IM-MGW,IPMultimedia Media Gateway)。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可以是软交换设备自身。
非IMS网互通设备具体将非IMS网中的呼叫请求通过SIP消息封装,发送给CSCF。
步骤3,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将呼叫送到融合呼叫AS。
步骤4,融合呼叫AS根据自身存储的融合呼叫控制策略,按VoIP终端优先或非IMS网终端优先原则进行呼叫;本示例中按VoIP终端优先原则进行呼叫。
步骤5,融合呼叫AS呼叫VoIP终端;
步骤6,CSCF转发INVITE;
步骤7,当优先呼叫的分支无应答或遇忙时,融合呼叫AS呼叫非IMS网终端。
该步骤中,在呼叫非IMS网终端过程中,需要经过非IMS网互通设备。
上述步骤7为可选步骤。
上述非IMS网将呼叫请求转发到VoIP网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上签约前转业务实现,如前转号码签约IMS号码(Tel格式),在非IMS网为CS域漫游号码(CSRN,CS Domain Roaming Number),由媒体网关控制功能实体(MGCF,Media Gateway Controller Function)转换为IMS域漫游号码(IMRN,IMSDomain Roaming Number)IMRN。
或者,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签约改号触发,触发到智能网SCF,并进行改号操作。其中,SCF作为独立设备。
或者,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签约改号触发,触发到智能网SCF,并进行改号操作。其中,SCF与融合呼叫AS合一设置。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融合呼叫的另一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示例的融合呼叫的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其它用户在非IMS网发起呼叫请求,呼叫请求中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
步骤2,非IMS网将呼叫转发到VoIP网络(如IMS、NGN、软交换等)的CSCF;其中,非IMS网为CS网络,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是MGCF、IP多媒体网关(IM-MGW,IPMultimedia Media Gateway)。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可以是软交换设备自身。
非IMS网互通设备具体将非IMS网中的呼叫请求通过SIP消息封装,发送给CSCF。
步骤3,CSCF将呼叫请求送到融合呼叫AS;
步骤4,融合呼叫AS根据自身的策略,并呼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
步骤5,当其中一个终端应答,如VoIP终端应答,发送200OK到融合呼叫AS;
步骤6,融合呼叫AS向主叫侧发送200OK,并释放另一路呼叫分支(如图中的非IMS网终端)。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册认证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示例的注册认证流程包括:
步骤1,VoIP终端(如IMS网络的IMS终端),向CSCF发起注册(向CSCF发送注册请求消息),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有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
步骤2,CSCF根据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自身存储的策略,决定是否接受注册请求;
步骤3,如果拒绝注册请求,向VoIP终端发送失败响应。
需要强调的是,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可以由注册请求消息中的联系地址信元承载,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扩展字段承载;所述地址信息可以加密。
上述的策略可以是:从某些地址(或根据地址信息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发起的注册请求需要拒绝。当然,策略还可以为,设定位置区域的VoIP终端不能呼出而只能接听等,本发明不限定策略的设置,可根据运营商需求而设置。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册认证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示例的注册认证流程包括:
步骤1,VoIP终端(如IMS网络的IMS终端),向CSCF发起注册(即向CSCF发送注册请求消息),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有VoIP终端的地址信息;
步骤2,CSCF向融合呼叫AS发送注册请求消息,携带有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
步骤3,融合呼叫AS根据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自身存储的策略,决定是否接受请求;
步骤4,如果拒绝注册请求,融合呼叫AS向CSCF发送失败响应;
步骤5,CSCF向VoIP终端发送失败响应。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策略可以是:从某些地址(或根据地址信息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发起的注册请求需要拒绝。当然,策略还可以为,设定位置区域的VoIP终端不能呼出而只能接听等,本发明不限定策略的设置,可根据运营商需求而设置。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认证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示例的应用认证流程包括:
步骤1,VoIP终端(如IMS网络的IMS终端),向CSCF发起应用请求即向CSCF发送应用请求消息),应用请求中携带有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
步骤2,CSCF向融合呼叫AS发送应用请求消息,携带有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
步骤3,融合呼叫AS根据有VoIP终端当前的地址信息、自身的策略,决定是否接受请求;
步骤4,如果拒绝注册请求,融合呼叫AS向CSCF发送失败响应;
步骤5,CSCF向VoIP终端发送失败响应。
上述的策略可以是:从某些地址(或根据地址信息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发起的注册请求需要拒绝。当然,策略还可以为,设定位置区域的VoIP终端不能呼出而只能接听等,本发明不限定策略的设置,可根据运营商需求而设置。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迁移用户使用统一接入码的呼叫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示例的迁移用户使用统一接入码的呼叫流程包括:
步骤1,其它用户在非IMS网发起呼叫,呼叫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的非IMS网号码;
步骤2,非IMS网通过非IMS网互通设备将呼叫转发到VoIP网络(如IMS、NGN、软交换等)的CSCF;非IMS网为CS网络,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是MGCF、IM-MGW。非IMS网为软交换,VoIP网络为IMS时,非IMS网互通设备可以是软交换设备自身。当VoIP网络无法提供足够多的CSRN号码,为每一个融合呼叫用户提供CSRN作为前转号码,此处的前转号码可以是一个统一的接入码。该接入码对应融合呼叫AS的PSI。
步骤3,CSCF将呼叫请求送到融合呼叫AS;
步骤4,融合呼叫AS收到呼叫请求,根据原始被叫号码,可以对应融合呼叫用户的VoIP号码、非IMS网号码。
步骤5,后续融合呼叫流程,与前述图1以及图2所示的流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记载了一种融合呼叫系统,应用于非IMS网与VoIP网络融合的网络中,所述非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所述VoIP网络融合;其中,
所述非IMS网,用于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所述VoIP网络,用于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所述非IMS网为CS域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MGCF和/或IM-MGW;
或者,所述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软交换设备本身。
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或者,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改号触发业务,将所述呼叫请求触发到智能网的SCF,由所述SCF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所述VoIP网络的CSCF;
所述CSCF进一步用于,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AS;
所述AS进一步用于,根据呼叫融合策略,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所述呼叫融合策略包括:
优先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
或者,优先呼叫VoIP终端,所述VoIP终端忙或无人接听时转呼所述被叫的非IMS网终端;
或者,同时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并在接收到其中一路终端的应答后,释放另一路终端。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CSCF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或者,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注册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应用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应用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应用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融合呼叫方法,其特征在于,非IP多媒体子系统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VoIP网络融合;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非IMS网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通过所述VoIP网络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其中,所述非IMS网为电路交换CS域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媒体网关控制功能实体MGCF和/或IP多媒体网关IM-MGW;
或者,所述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软交换设备本身;
所述通过所述VoIP网络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为:
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所述VoIP网络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SCF;
所述CSCF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应用服务器AS;
所述AS根据呼叫融合策略,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所述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为:
所述非IMS网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或者,所述非IMS网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改号触发业务,将所述呼叫请求触发到智能网的会话控制功能实体SCF,由所述SCF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F为单独网元,或与所述AS合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融合策略包括:
优先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
或者,优先呼叫VoIP终端,所述VoIP终端忙或无人接听时转呼所述被叫的非IMS网终端;
或者,同时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并在接收到其中一路终端的应答后,释放另一路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CSCF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注册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注册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VoIP终端向所述CSCF发起应用请求,所述CSCF将所述应用请求转发给所述AS;其中,所述应用请求中携带有所述VoIP终端的当前地址信息;
所述AS确定所述VoIP终端所处的地址是否为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的地址,是时允许所述VoIP终端注册,否则拒绝所述VoIP终端注册。
7.一种融合呼叫系统,其特征在于,非IMS网中设置有非IMS网互通设备,所述非IMS网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与VoIP网络融合;其中,
所述非IMS网,用于确定接收到的呼叫请求的被叫为融合呼叫用户时,通过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所述VoIP网络的CSCF;
所述CSCF进一步用于,将所述呼叫请求发送到AS;
所述AS进一步用于,根据呼叫融合策略,发起对所述被叫的呼叫;
其中,所述非IMS网为CS域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MGCF和/或IM-MGW;
或者,所述非IMS网为软交换网络,所述VoIP网络为IMS时,所述非IMS网互通设备为软交换设备本身;
所述非IMS网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或者,根据所述被叫的非IMS网号码签约的前转业务,将所述被叫的前转号码转换为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根据所述VoIP网络的漫游号码将所述呼叫请求转发到所述VoIP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融合策略包括:
优先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
或者,优先呼叫VoIP终端,所述VoIP终端忙或无人接听时转呼所述被叫的非IMS网终端;
或者,同时呼叫所述被叫的VoIP终端和非IMS网终端,并在接收到其中一路终端的应答后,释放另一路终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91058.2A CN102387267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US14/348,102 US9313818B2 (en) | 2011-09-29 | 2012-05-02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verging call |
PCT/CN2012/075000 WO2013044631A1 (zh) | 2011-09-29 | 2012-05-02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EP12835671.4A EP2763464B1 (en) | 2011-09-29 | 2012-05-02 | Convergence calling method and system |
PL12835671T PL2763464T3 (pl) | 2011-09-29 | 2012-05-02 | Sposób i układ połączenia konwergencyjnego |
ES12835671.4T ES2635426T3 (es) | 2011-09-29 | 2012-05-02 | Procedimiento y sistema para hacer converger una llamad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91058.2A CN102387267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87267A CN102387267A (zh) | 2012-03-21 |
CN102387267B true CN102387267B (zh) | 2017-05-03 |
Family
ID=45826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91058.2A Active CN102387267B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13818B2 (zh) |
EP (1) | EP2763464B1 (zh) |
CN (1) | CN102387267B (zh) |
ES (1) | ES2635426T3 (zh) |
PL (1) | PL2763464T3 (zh) |
WO (1) | WO20130446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87267B (zh) * | 2011-09-29 | 2017-05-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CN103095695B (zh) * | 2013-01-09 | 2016-04-1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兼容处理方法与装置 |
CN104754546B (zh) * | 2013-12-30 | 2018-06-1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国外网络注册方法及装置 |
CN105119937B (zh) * | 2015-09-14 | 2019-08-20 | 深圳市优友互联有限公司 | 用户终端的通话方法与装置 |
CN106941734B (zh) * | 2016-01-05 | 2020-06-1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0087229B (zh) * | 2018-01-26 | 2022-03-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信息订阅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CN110121166B (zh) * | 2019-05-28 | 2021-09-1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通话建立方法及系统 |
CN111901841B (zh) * | 2020-07-21 | 2022-11-04 | 陕西银河景天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将cs域和ps域融合连通的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N115550321B (zh) * | 2022-11-29 | 2023-03-21 | 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 一种分级解耦融合开放的通信开放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59373B2 (en) * | 2003-10-17 | 2008-04-15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ircuit-switched communications via packet-switched network signaling |
CN1319350C (zh) | 2005-06-08 | 2007-05-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路由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CN100442918C (zh) * | 2005-03-30 | 2008-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路由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
CN100438513C (zh) | 2005-06-07 | 2008-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路由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EP1860837A4 (en) | 2005-03-30 | 2010-09-29 | Huawei Tech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THE ROUTE CONTROL |
CN100461880C (zh) * | 2005-06-07 | 2009-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业务触发的话音业务的实现方法 |
WO2006131071A1 (en) | 2005-06-07 | 2006-12-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 service route control method |
CN1889508A (zh) | 2005-06-16 | 2007-0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业务触发的语音业务路由控制方法和网络框架 |
WO2006131070A1 (fr) * | 2005-06-07 | 2006-12-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service vocal d'apres le declenchement du service, procede de commande de route et systeme associe |
CN100461881C (zh) | 2005-06-07 | 2009-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叫业务路由选择方法与系统 |
CN100456843C (zh) * | 2005-06-07 | 2009-01-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叫业务路由选择方法 |
CN100396074C (zh) * | 2005-10-05 | 2008-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提供预付费业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KR20080083549A (ko) * | 2007-03-12 | 2008-09-18 | 이승욱 | 인터넷 폰을 이용한 이동통신 로밍 시스템 및 그 서비스방법 |
US20090191873A1 (en) * | 2008-01-24 | 2009-07-30 | At&T Labs | System and method of registering users at devices in an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using a network-based device |
US9118508B2 (en) * | 2010-07-26 | 2015-08-25 | T-Mobile Usa, Inc. | Service execution across legacy and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domains |
CN102387267B (zh) | 2011-09-29 | 2017-05-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
2011
- 2011-09-29 CN CN201110291058.2A patent/CN102387267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02 ES ES12835671.4T patent/ES2635426T3/es active Active
- 2012-05-02 EP EP12835671.4A patent/EP2763464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5-02 WO PCT/CN2012/075000 patent/WO201304463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02 US US14/348,102 patent/US93138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02 PL PL12835671T patent/PL2763464T3/pl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87267A (zh) | 2012-03-21 |
ES2635426T3 (es) | 2017-10-03 |
WO2013044631A1 (zh) | 2013-04-04 |
PL2763464T3 (pl) | 2017-11-30 |
US20140376544A1 (en) | 2014-12-25 |
EP2763464B1 (en) | 2017-06-28 |
US9313818B2 (en) | 2016-04-12 |
EP2763464A4 (en) | 2016-05-04 |
EP2763464A1 (en) | 2014-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87267B (zh) | 融合呼叫方法及系统 | |
KR100909542B1 (ko) | Csi 단말과 ims 단말 사이의 음성 및 멀티미디어 서비스 연동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8499082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providing servic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ing interoperability specification/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OS/SIP) adapter | |
CN109639717B (zh) | 携号转网的通信方法、主叫侧/被叫侧业务控制点服务器 | |
US20150334136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provide session service to internet | |
US20080304462A1 (en) |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BASED ARCHITECTURE FOR SUPPORTING 3G1x VOICE/DATA | |
CN101931923B (zh) | 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的用户注册方法及业务实现系统 | |
US20120213346A1 (en) | Method, server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playing multimedia ring tone during call | |
EP2479968B1 (en) | Method for playing multimedia ring tone during conversation period, server and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 |
CN104168190B (zh) | 一种呼叫路由方法及装置 | |
CN101325590B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集中控制业务实现终呼的方法 | |
CN100493214C (zh) | 实现呼叫失败前转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742693B (zh) | 支持异域通用终端选网的ims核心网系统及呼叫方法 | |
CN101931900B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的业务实现方法及系统 | |
CN102595372A (zh) | 用户漫游方法及ics增强网络 | |
CN102833715B (zh) | 询问转接实现方法、应用服务器、业务终端和系统 | |
CN101742447A (zh) | 支持异域通用终端的核心网系统及呼叫方法 | |
CN101932119B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的业务实现方法及系统 | |
CN101931902B (zh) |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的业务实现方法及系统 | |
EP3035627A1 (en) | Method of providing coverage extension to an existing mobile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 |
KR100940090B1 (ko) | 아이피 멀티미디어 서브시스템에서 영상공유 서비스를제공하는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 |
CN101998667B (zh) | 一种号码转换方法和业务连续性应用服务器 | |
KR100924808B1 (ko) | 아이피 멀티미디어 서브시스템에서 파일전송 서비스 제공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 |
CN101330745B (zh) | 一种ims集中控制业务中进行呼叫偏转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330746B (zh) | 一种ims集中控制业务中进行呼叫偏转的方法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