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354678A -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54678A
CN102354678A CN201110300466XA CN201110300466A CN102354678A CN 102354678 A CN102354678 A CN 102354678A CN 201110300466X A CN201110300466X A CN 201110300466XA CN 201110300466 A CN201110300466 A CN 201110300466A CN 102354678 A CN102354678 A CN 102354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regi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doped region
heavily do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04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54678B (zh
Inventor
苟鸿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3004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546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54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4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54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4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两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第一种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N型源区、N型漏区、以及N型源区、N型漏区及P型沟道下方的阶梯型氧化层;形成于P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覆盖栅极及栅极绝缘层侧边的侧壁;其中,位于N型源区与N型漏区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位于P型沟道下方的氧化层的厚度,靠近N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第二种结构与第一种结构区别在于衬底顶层为N型掺杂区,源区与漏区为P型。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SOI结构出现的短沟道效应。

Description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背景技术
在SOI(silicon-on-insulator)材料中,因顶硅膜与衬底硅之间存在绝缘埋层(一般为二氧化硅埋层,简称氧化埋层),使SOI技术具有诸多超越传统体硅技术的优势,例如:与传统体硅的CMOS相比,使用SOI材料制造的CMOS具有速度高、功耗低、源漏寄生电容小的特点,同时避免了体硅CMOS中的闩锁效应。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氧化埋层的SOI结构,该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10、形成在衬底10上的栅极绝缘层14以及栅极15,该栅极绝缘层14以及栅极15的侧边形成有绝缘侧壁16,衬底内形成有对应栅极15的源区12与漏区13、具有两个厚度的氧化埋层11;其中,较厚的氧化埋层11位于源区12与漏区13的下方,较薄的氧化埋层11位于源区12与漏区13之间的沟道下方。由于氧化埋层11具有两个厚度,一般是通过两步氧化掩埋(Double Step Buried Oxide,DSBO)形成的,因此,图1所示的具有两个厚度的氧化埋层11简称DSBO SOI。此外,位于源区12与漏区13的下方为较厚的氧化埋层11,位于源区12与漏区13之间的沟道下方的为较薄的氧化埋层11,整体氧化埋层11犹如阶梯型,因此,图1所示的DSBO SOI也称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以长度为0.15um,较厚的氧化埋层11厚度为100nm,较薄的氧化埋层11厚度为20nm为例,具有单一厚度100nm氧化埋层的SOI结构与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的晶格温度对比图如图2所示;其中,峰值温度为425K的曲线为具有单一厚度100nm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在SOI器件不同长度处对应的晶格温度,峰值温度为315K的曲线为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在SOI器件不同长度处对应的晶格温度,可以看出,较薄的氧化埋层11可以起到散热作用,从而较好抑制了传统SOI结构中由于自加热效应导致载流子迁移率退化的问题。
然而,这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随着尺寸小型化,具体地,沟道长度变短,会出现严重的短沟道效应。短沟道效应具体地表现为:(1)阈值电压随着沟道长度变短不断变小;(2)随着沟道长度变短,使得漏区与源区的耗尽层非常靠近,在源区与漏区施加偏压时,沟道中的电场线可以从漏区穿越到源区,并导致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结果导致SOI结构处于关态时,即VGS未达到开启电压时,泄漏电流增加,这不利于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解决现有的SOI结构出现的短沟道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新的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解决现有的SOI结构出现的短沟道效应。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两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第一种SOI结构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N型源区、N型漏区、以及N型源区、N型漏区及P型沟道下方的阶梯型氧化层;其中,位于N型源区与N型漏区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位于P型沟道下方的氧化层的厚度;
形成于P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
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
覆盖栅极及栅极绝缘层侧边的侧壁;
其中,靠近N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可选地,靠近N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与其它区域的P型半导体衬底中P型元素相同。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为硼元素。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浓度为位于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的1000倍到10000倍。
本发明提供的另外一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的顶层为N型掺杂区,所述N型掺杂区形成有P型源区、P型漏区、以及N型沟道,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N型掺杂区下方形成有阶梯型氧化层;其中,P型源区与P型漏区下方对应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与N型沟道下方对应的氧化层的厚度;
形成于N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
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
覆盖栅极及栅极绝缘层侧边的侧壁;
其中,靠近P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可选地,靠近P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与P型源区、P型漏区中P型元素相同。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为硼元素。
可选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浓度范围为1018-1019个原子每立方厘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在现有的DSBO SOI基础上靠近N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从而避免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以及由此导致的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源区注入到沟道的电子数量增加问题,从而有效抑制DSBO SOI器件的阈值电压减小,且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进一步地,靠近N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使得没有被终止在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的电场线终止在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进一步减小泄漏电流;
本发明提供的另外一种采用在现有的DSBO SOI基础上的改进结构,在靠近P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同样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从而避免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以及由此导致的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源区注入到沟道的电子数量增加问题,从而有效抑制DSBO SOI器件的阈值电压减小,且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也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进一步地,靠近P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使得没有被终止在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的电场线终止在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也进一步减小了泄漏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图2是具有单一厚度氧化埋层的SOI结构与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的晶格温度对比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PGP DSBO SOI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在源极与衬底接地,漏极施加1V时,该结构对应的电势线分布示意图;
图5是在图4所示的结构上设置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并在源极与衬底接地,漏极施加1V时,该结构对应的电势线分布示意图;
图6是具有不同沟道长度的图4与图5所示结构对应的阈值电压与沟道长度关系示意图;
图7是具有不同沟道长度的图4与图5所示结构对应的漏区所加电压每下降0.1V,阈值电压下降程度与沟道长度关系示意图;
图8是具有不同沟道长度的图4与图5所示结构对应的泄漏电流与沟道长度关系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提供的PGP DSBO SOI结构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10-图19是图9所示制作方法形成的中间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外一种制作方法形成的中间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二提供的PGP DSBO SOI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的SOI结构在关态时经常出现泄漏电流很大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采用在现有的DSBO SOI基础上在靠近N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从而避免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以及由此导致的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的源区电子容易越过该势垒进入到漏区问题,提高了SOI结构的阈值电压,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由于重在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因此,未按比例制图。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SOI结构一PGP DSBO SOI(Partially Ground PlaneDouble Step Buried Oxide SOI),如图3所示,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20,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N型源区22、N型漏区23、以及N型源区22、N型漏区23及P型沟道下方的阶梯型氧化层21;其中,位于N型源区22与N型漏区23的氧化层21厚度分别大于位于P型沟道下方的氧化层21的厚度;
形成于P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24;
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25;
覆盖栅极25及栅极绝缘层24侧边的侧壁26;
其中,靠近N型漏区23一侧的侧墙26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21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20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27。
通过在漏区23下方对应位置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27,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23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2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避免漏区23引出的部分电场线逃脱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27,在靠近N型源区22一侧的侧墙26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21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20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28,进一步保证将漏区23引出的所有电场线都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半导体衬底20中P型元素一般为硼族元素,例如硼,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中的P型元素与半导体衬底20中的其它区域的P型相同,也为硼,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硼族元素。
进一步地,位于半导体衬底20中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一般为1015个原子每立方厘米量级,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中的P型元素浓度一般为1018-1019个原子每立方厘米,因此,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中的P型元素浓度为位于半导体衬底20中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的1000倍到10000倍。
为了验证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效果,本发明的发明人对DSBOSOI结构与PGP DSBO SOI结构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采用的SOI结构都为长0.15微米,高0.6微米(宽为1微米),较薄氧化层21厚度20纳米,较厚氧化层21厚度100纳米,没有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的DSBO SOI结构如图4中虚线所示,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PGP DSBO SOI结构如图5中虚线所示。其中,对比模拟的条件都为:P型半导体衬底20与源区22分别接地,漏区23施加1V电压。DSBO SOI结构的电势线如图4中细实线所示(横纵座标刻度标线除外),电场线如粗实线所示,箭头方向代表电势降低的方向,即电场方向。PGP DSBO SOI结构的电势线如图5中细实线所示(横纵座标刻度标线除外),电场线如粗实线所示,箭头方向代表电势降低的方向,即电场方向。结合图4与图5,可以看出,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这会导致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源区电子容易越过该势垒进入到漏区的问题,而PGP DSBO SOI结构通过在漏区23下方对应位置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27,源区22下方对应位置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28,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23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
对于源区22电子是否容易越过该势垒进入到漏区可以由阈值电压(Vth)的大小来衡量。为了验证通过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可以提高阈值电压,本发明的发明人模拟了对于不同沟道长度的PGP DSBO SOI结构与DSBOSOI结构,两者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与沟道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其中源区与漏区长度都为0.05微米,高度都为0.6微米,宽度都为1微米。可以看出,同样的沟道长度,PGP DSBO SOI结构的阈值电压大于DSBO SOI结构的阈值电压,说明设置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PGP DSBO SOI结构提高了阈值电压。图4与图5所示结构的沟道长度都为0.05微米,对应的阈值电压分别为0.45V与0.6V左右。
此外,本发明人还模拟了对于不同沟道长度的PGP DSBO SOI结构与DSBO SOI结构,分别施加在两种结构的漏区的电压每下降0.1V,对应的阈值电压下降程度与沟道长度的关系,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沟道长度,PGP DSBO SOI结构的阈值电压下降程度小于DSBO SOI结构的阈值电压下降程度,也说明设置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PGP DSBO SOI结构提高了阈值电压。
PGP DSBO SOI结构还可以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本发明人模拟了具有不同的沟道长度的PGP DSBO SOI结构与DSBO SOI结构,两者的泄漏电流(Ioff)分别与沟道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8所示。其中,模拟条件都为:源区22接地,栅极25不加电压,漏区23上施加1V电压。从图8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沟道长度,PGP DSBO SOI结构的泄漏电流小于DSBO SOI结构的泄漏电流,说明设置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PGPDSBO SOI结构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图4与图5所示结构的沟道长度都为0.05微米,对应的泄漏电流分别为10-14A与10-13A量级。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实施例一中的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流程如图9所示。以下结合图10-图19对该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首先,执行步骤S11,提供具有BOX层的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包括用于形成源区的第一区域、用于形成栅极的第二区域、用于形成漏区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上形成有栅极、栅极绝缘层及硬掩膜层。
本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11-S114。
步骤S111,提供P型半导体衬底20,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半导体衬底20包括用于形成源区的第一区域(未标示)、用于形成栅极的第二区域(未标示)、用于形成漏区的第三区域(未标示)。
步骤S112,经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半导体衬底20进行氧离子注入,高温退火形成BOX层202,形成结构如图11所示;所述表面201可以为半导体衬底20的上表面;所述氧离子注入形成BOX层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13,在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依次淀积第一绝缘层24、多晶硅层25及硬掩膜层29,形成结构如图12所示;本步骤中,第一绝缘层24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硬掩膜层29可以为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的三层结构。
步骤S114,选择性蚀刻所述硬掩膜层29、多晶硅层及25第一绝缘层24,以保留第二区域上的栅极25、栅极绝缘层24及硬掩膜层29,形成结构如图13所示。所述选择性蚀刻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区域上的栅极25、栅极绝缘层24及硬掩膜层29为多晶硅层25、第一绝缘层24及硬掩膜层29的部分,因此采用同一标号标识。图13所示结构也可以由现有技术提供。
接着执行步骤S12,经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第三区域BOX层202相邻下方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BOX层202下漏区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形成结构如图14所示。半导体衬底20中P型元素一般为硼族元素,例如硼,离子注入过程中,形成P型元素重掺杂区27中的P型元素与半导体衬底20中的其它区域的P型可以相同,也为硼,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硼族元素。此外,离子注入的深度与注入离子的能量相关,离子注入的浓度与离子注入的剂量相关,位于半导体衬底20中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一般为1015个原子每立方厘米量级,P型元素重掺杂区27中的P型元素浓度一般为1018-1019个原子每立方厘米,因此,离子注入时,P型元素浓度为位于半导体衬底20中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的1000倍到10000倍。
本步骤执行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对第一区域BOX层202相邻下方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BOX层202下源区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8,形成结构如图15所示。
接着执行步骤S13,在所述硬掩膜层29及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上淀积第二绝缘层(未图示),回蚀以形成覆盖所述硬掩膜层29、栅极25及栅极绝缘层24侧边的侧壁26;所述侧壁26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形成结构如图16所示。第二绝缘层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淀积及回蚀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然后执行步骤S14,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29侧边的侧壁26,形成结构如图17所示。
接着执行步骤S15,经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除侧壁26外的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对应的BOX层202下方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氧离子注入,形成氧离子注入区203,形成结构如图18所示。
执行步骤S16,经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位于BOX层202上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N型离子注入,以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形成结构如图19所示;本步骤离子注入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执行步骤S17,去除硬掩膜层29;所述硬掩膜层的去除方法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8,高温退火后,氧离子注入区203与BOX层202一起形成了具有阶梯型的氧化层21,如此完成PGP DSBO SOI(Partially Ground Plane DoubleStep Buried Oxide SOI)结构的制作,形成结构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5与步骤S16的执行顺序,也可以为先执行步骤S16,再执行步骤S15,即:先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再形成氧离子注入区203。由于氧离子注入过程中会通过源区22与漏区23,可能会对源区22与漏区23形成缺陷,因此优选先执行步骤S15,再执行步骤S16。
可选地,本实施例一的步骤S14中,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29侧边的侧壁26,由于干法刻蚀为向下“吃”的过程,因此,位于栅极25及栅极绝缘层24侧边的侧壁在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尺寸也比较短,之后执行步骤S15过程,即氧离子注入步骤中,形成的较厚氧化层宽度尺寸也比较大,进而造成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变小。为了形成宽度尺寸比较长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可以采取在步骤S13执行完形成的图16所示结构基础上,接着执行步骤S15,经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除侧壁26外的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对应的BOX层202下方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氧离子注入,形成氧离子注入区203,形成结构如图20所示。
执行步骤S16,经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20的表面201对位于BOX层202上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N型离子注入,以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形成结构如图21所示;本步骤离子注入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然后执行步骤S14,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29侧边的侧壁26,接着执行步骤S17,去除硬掩膜层29;形成的结构如图22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图22所示结构经过步骤S18,高温退火后,氧离子注入区203与BOX层202一起形成阶梯型氧化层21后,如此完成PGP DSBO SOI结构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比图3中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要大。所述大尺寸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对解决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的问题时,达到的效果更好。
第二实施例
如果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SOI结构为NMOS,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SOI结构为PMOS,可以理解的是,不论NMOS还是PMOS,P型元素重掺杂区都为电势最低的区域,因此,在PMOS的SOI结构中设置P型元素重掺杂区也可以起到避免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以及由此导致的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的源区电子容易越过该势垒进入到漏区问题,提高了SOI结构的阈值电压,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具体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如图23所示,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20,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顶层为N型掺杂区30,所述N型掺杂区30形成有P型源区22’、P型漏区23’、以及N型沟道,所述半导体衬底20内的N型掺杂区30下方形成有阶梯型氧化层;其中,与P型源区22’与P型漏区23’下方对应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与N型沟道下方对应的氧化层的厚度;
形成于N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24;
位于栅极绝缘层24上的栅极25;
覆盖栅极25及栅极24绝缘层侧边的侧壁26;
其中,靠近P型漏区23’一侧的侧墙26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20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27。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靠近P源区22’一侧的侧墙28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20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28。
进一步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与P型源区22’,P型漏区23’中P型元素相同,都为硼族元素,例如硼。
进一步地,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中的P型元素浓度范围为1018-1019个原子每立方厘米。
结合实施例一提供的流程图图9,本发明也提供了第二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的制作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1)步骤S11中提供的具有BOX层的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20的顶层为N型掺杂区30(参见图23所示),所述N型掺杂区30包括用于形成源区的第一区域、用于形成栅极的第二区域、用于形成漏区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上形成有栅极、栅极绝缘层及硬掩膜层。
本步骤中,N型掺杂区30可以通过在半导体衬底20的上表面201对半导体衬底20的顶层进行N型离子注入。本实施例二中,半导体衬底20的上表面201与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为同一表面,因此,采用同一标识。所述离子类型为氮族元素,例如氮或磷,所述N型离子注入的目的是形成N型顶层衬底。
(2)步骤S12,经所述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对第三区域下方对应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BOX层202下漏区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本步骤执行过程,还可以包括:对第一区域下方对应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BOX层下源区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8。
(3)步骤S13,淀积的第二绝缘层是形成在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
(4)步骤S15,进行氧离子注入的表面为所述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
(5)步骤S16,经所述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对位于BOX层202上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N型掺杂区3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中,为了形成PMOS的SOI结构,步骤S15与步骤S16的执行顺序也可以为先执行步骤S16,再执行S15,即:先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再形成氧离子注入区203。类似地,由于氧离子注入过程中会通过源区22’与漏区23’,可能会对源区22’与漏区23’形成缺陷,因此优选先执行步骤S15,再执行步骤S16。
可选地,本实施例二的步骤S14中,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29侧边的侧壁26,由于干法刻蚀为向下“吃”的过程,因此,位于栅极25及栅极绝缘层24侧边的侧壁在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尺寸也比较短,之后执行步骤S15过程,即氧离子注入步骤中,形成的较厚氧化层21宽度尺寸也比较大,进而造成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变小。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为了更好地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可以形成宽度尺寸比较长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所述形成方法可以采取在步骤S13执行完形成的结构基础上,接着执行步骤S15,经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对除侧壁26外的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对应的BOX层202下方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氧离子注入,形成氧离子注入区203。
执行步骤S16,经所述N型掺杂区30的顶层表面201对位于BOX层202上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半导体衬底20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源区22’与漏区23’。
然后执行步骤S14,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29侧边的侧壁26,接着执行步骤S17,去除硬掩膜层29。
可以理解的是,再经过步骤S18,高温退火后,氧离子注入区203与BOX层202一起形成阶梯型氧化层21后,如此完成PGP DSBO SOI结构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可以实现比图23中P型元素重掺杂区27、28的宽度尺寸要大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都采用在现有的DSBO SOI基础上靠近N/P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利用了P型元素重掺杂区电势最低,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从而避免现有的DSBO SOI结构中漏区引出的电场线部分终止在源区,以及由此导致的源区端势垒高度降低,进而导致源区注入到沟道的电子数量增加问题,从而有效抑制DSBO SOI器件的阈值电压减小,且使得SOI结构在关闭状态时,泄漏电流减小,提高了SOI结构器件的性能。
进一步地,靠近N/P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使得没有被终止在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的电场线终止在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P型元素重掺杂区,进一步减小泄漏电流。
进一步地,先进行氧离子注入步骤,再干法刻蚀去除硬掩膜层侧边的侧壁,利用所述侧壁阻挡影响氧离子注入形成的氧离子注入区的宽度,使得高温退火后,形成的较厚氧化层宽度尺寸也比较小,从而使得P型元素重掺杂区的宽度尺寸较大,可以更好地将从漏区引出的电场线终止在P型元素重掺杂区。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N型源区、N型漏区、以及N型源区、N型漏区及P型沟道下方的阶梯型氧化层;其中,位于N型源区与N型漏区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位于P型沟道下方的氧化层的厚度;
形成于P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
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
覆盖栅极及栅极绝缘层侧边的侧壁;
其特征在于,靠近N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N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与其它区域的P型半导体衬底中P型元素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为硼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浓度为位于其它区域的P型元素的浓度的1000倍到10000倍。
6.一种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包括:
P型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的顶层为N型掺杂区,所述N型掺杂区形成有P型源区、P型漏区、以及N型沟道,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N型掺杂区下方形成有阶梯型氧化层;其中,P型源区与P型漏区下方对应的氧化层厚度分别大于与N型沟道下方对应的氧化层的厚度;
形成于N型沟道上方的栅极绝缘层;
位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栅极;
覆盖栅极及栅极绝缘层侧边的侧壁;
其特征在于,靠近P型漏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P型源区一侧的侧墙下方对应的较薄氧化层的下方的P型半导体衬底内也设置有P型元素重掺杂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与P型源区、P型漏区中P型元素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为硼元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SOI结构,其特征在于,P型元素重掺杂区中的P型元素浓度范围为1018-1019个原子每立方厘米。
CN201110300466.XA 2011-09-28 2011-09-28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Active CN102354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0466.XA CN102354678B (zh) 2011-09-28 2011-09-28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0466.XA CN102354678B (zh) 2011-09-28 2011-09-28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4678A true CN102354678A (zh) 2012-02-15
CN102354678B CN102354678B (zh) 2015-03-18

Family

ID=45578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0466.XA Active CN102354678B (zh) 2011-09-28 2011-09-28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5467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1301A (zh) * 2013-05-09 2013-09-18 北京大学 一种抑制辐射引起背栅泄漏电流的soi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36051A (zh) * 2020-11-03 2021-03-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对称阶梯氧埋层的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3226A (zh) * 2002-03-28 2005-06-01 先进微装置公司 形成于多厚度埋入氧化层上的半导体装置以及制造此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CN101794712A (zh) * 2010-01-28 2010-08-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大角度离子注入抑制soi mos器件浮体效应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3226A (zh) * 2002-03-28 2005-06-01 先进微装置公司 形成于多厚度埋入氧化层上的半导体装置以及制造此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CN101794712A (zh) * 2010-01-28 2010-08-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大角度离子注入抑制soi mos器件浮体效应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1301A (zh) * 2013-05-09 2013-09-18 北京大学 一种抑制辐射引起背栅泄漏电流的soi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11301B (zh) * 2013-05-09 2016-06-29 北京大学 一种抑制辐射引起背栅泄漏电流的soi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36051A (zh) * 2020-11-03 2021-03-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对称阶梯氧埋层的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4678B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9293B2 (en) Trench devic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KR20080026182A (ko) 평면 후면 게이트 cmos의 고성능 커패시터
US9276102B2 (en) Tunnel transistor with high current by bipolar amplification
KR20100099047A (ko) 저전력 실리콘-온-인슐레이터 디바이스들을 위한 비대칭 소스/드레인 접합들
US8324035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OI MOS device eliminating floating body effects
US2015024376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8231899B (zh) 一种soi体接触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US20160155820A1 (en) 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295899B (zh) FinFET器件制造方法
CN105826381B (zh)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2354678B (zh)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
CN104282750B (zh) 主辅栅分立控制u形沟道无掺杂场效应晶体管
CN107611170B (zh) 开态电流增强的纵向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CN102339784B (zh) 具有阶梯型氧化埋层的soi结构的制作方法
CN202205755U (zh) 具有超结结构的平面型功率mosfet器件
KR101129835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456638B (zh) 自对准GaAs FinFET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614841B (zh) 分裂栅闪存单元
CN103123899A (zh) FinFET器件制造方法
CN112054061B (zh) 一种部分耗尽绝缘体上硅的体接触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3681791B (zh) N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02208449A (zh) 一种soi体接触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3390555B (zh)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KR101063567B1 (ko) Mos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103331A (zh) Ldmos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ONGLI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 CO LTD, SHANGHAI

Effective date: 201404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408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Zuchongzhi road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No. 1399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Zuchongzhi road in Pudong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No. 1399 201203

Applicant before: Hongli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 Co., Ltd., Shangha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