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4317B - 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34317B CN102334317B CN201080009767.0A CN201080009767A CN102334317B CN 102334317 B CN102334317 B CN 102334317B CN 201080009767 A CN201080009767 A CN 201080009767A CN 102334317 B CN102334317 B CN 1023343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dentifier
- conversion
- path
- type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12/00—Encapsulation of p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传输控制服务器(100)针对相连的两个段分别预先存储有包含变换前标识符以及变换后标识符的变换表和表示路径聚合、转移的变换类型,传输控制服务器(100)在路径端点的装置(111、118)被指定后,计算该装置间的路线,并确定该路线上的一个或者多个网关节点(112~117)。另外,针对确定出的各节点,从存储部获取与该节点所连接的两个段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以及变换类型,在各节点中进行设定。各节点根据设定的变换类型,使用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对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进行封装并发送,或者将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并发送。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2009年6月25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50947号的优先权,将其内容通过参照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尤其涉及在不同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中使路径设定自动化的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信运营商控制数据流量的路线、资源的需求正在增大。要求通信运营商例如事先准备冗长路线并在发生障碍时通过高速切换路线来实现高可靠性;通过针对不同服务分别区分路线、资源来实现虚拟化;通过电信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来分散流量负载使其达到最佳从而谋求资源的利用有效化。
另外,通信运营商为了控制路线、资源,利用例如多个L2(Layer 2)虚拟化、路径技术,实现了核心网的高可靠性、提供面向企业VPN(Virtual PrivateNetwork)服务、构筑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转发。作为该种路径技术,例如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系统中已知的有MPLS、G-MPLS(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TP(MPLS Transport Profile,转发用MPLS:旧T-MPLS(Transport-MPLS))等。另外,以太系统中已知的有VLAN(Virtual LAN,虚拟LAN)、PB(Provider Bridging,通信运营商桥接)(Q-in-Q)、PBB(ProvidorBackbone Bridging,通信运营商骨干网桥接)(MAC(Media Access Control)-in-MAC)等。
另外,例如公开有在从VLAN网向MPLS网交互的装置中由VLAN ID和分组的层3层4标头信息群决定输出的MPLS标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例如公开有通过向隧道用LSP(TE-LSP)赋予服务标识符并对路径设定请求信令赋予服务标识符来只容纳具备相同TE-LSP的服务标识符的LSP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有与PBT(Provider BackboneTransport)、MPLS相关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71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523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021259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021926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伴随着接入网、聚合网的多样化以及与多个数据中心的连接、与其它网络的相互连接的增加,要求实现路径设定的自动化。另外,由于用户的增加和该种连接方式的复杂化,存在路径设定成本增加的情况。例如在使异构路径技术间相互连接时,由于操作者通过CLI(Command Line Interface,命令输入接口)、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手动设定各边缘节点(网关节点),因此导致运用成本增加,另外,存在设定错误等风险增大的情况。
另外,在异构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中,存在多样的聚合(aggregation)、转移(transfer)方式,异构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的标准未整备,操作者基于独自的运用策略来实施的情况很多。另外,在进行异构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即便是主要的相互连接类型,也存在有多种,由于需要针对每种系统细致地对应,因此路径设定的完全自动化是困难的。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网络使用者预先指定的方式设定不同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的聚合、转移方式,并且自动进行端对端(end toend)路径设定的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解决方案提供一种传输控制系统,其具备:
多个网关节点,在经由路径技术不同的多个网络段在装置间通信的网络中所述多个网关节点配置在相连的两个网络段之间,并根据该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对接收到的分组的标头进行变换并发送;和
传输控制服务器,其控制该网关节点,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具备:
变换表存储部,其针对每相连的所述两个网络段预先存储有变换表、以及表示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变换类型,所述变换表包含用于确定进行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分组的变换前标识符以及赋予在接收分组的标头中的变换后标识符;和
控制处理部,
在路径端点的所述装置被指定后,所述控制处理部计算该装置间的路线来确定该路线上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网关节点,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以及变换类型,并设定在该网关节点中,
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聚合的情况下,所述网关节点使用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对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进行封装并发送,
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转移的情况下,所述网关节点将该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并向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发送。
本发明的第二解决方案提供一种传输控制服务器,其为传输控制系统中的传输控制服务器,该传输控制系统具备:
多个网关节点,在经由路径技术不同的多个网络段在装置间通信的网络中所述多个网关节点配置在相连的两个网络段之间,并且,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聚合的情况下,使用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对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进行封装并发送,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转移的情况下,将该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并向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发送;和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其控制该网关节点,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具备:
变换表存储部,其针对每相连的所述两个网络段预先存储有变换表、以及表示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变换类型,所述变换表包含用于确定进行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分组的变换前标识符以及赋予在接收分组的标头中的变换后标识符;和
控制处理部,
在路径端点的所述装置被指定后,所述控制处理部计算该装置间的路线来确定该路线上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网关节点,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以及变换类型,并设定在该网关节点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以网络使用者预先指定的方式设定不同路径技术间的相互连接的聚合、转移方式,并且自动进行端对端路径设定的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根据与附图相关的以下本发明实施例的记载,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图。
图2是初期设定时的流程图。
图3是管理终端画面图像的说明图。
图4是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的说明图。
图5是变换方式对应表的说明图。
图6是标识符对应表的说明图。
图7是基于聚合的变换方式的说明图。
图8是基于转移的变换方式的说明图。
图9是变换表的说明图。
图10是传输控制系统的构成图。
图11是路径设定时的流程图。
图12是制作逆向标识符对应表的流程图。
图13是段对称性对应表的说明图。
图14是制作针对互为对称的段间的节点的标识符对应表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0中表示传输控制系统的构成图。
本传输控制系统具备例如传输控制服务器100、多个节点(网关节点)112~117、CPE(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用户设备)111及118、管理终端120。
各节点(Node)112~117分别为配置在各段(网络段)101~105的网端的网关节点,能够连接路径技术不同的各段101~105。作为各段101~105的路径技术,能够使用例如VLAN、PBB、MPLS-TP等。并且,除了图示例子之外,各段101~105还能够使用PB、MPLS等适宜的路径技术。CPE111和CPE118之间设有路径,经由节点112~117以及段101~105进行通信。
传输控制服务器100与节点112~117以及管理终端120通信。使用者操作管理终端120,节点112~117、链路、段101~105的信息被输入传输控制服务器100,传输控制服务器100设定链路、节点112~117的度量(metric)。度量用于例如CPE111~118间的路线计算。另外,传输控制服务器100能够自动判别段101~105间的网关节点。管理终端120具有例如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输入信息的输入部、显示来自传输控制服务器100的信息的显示部、将这些信息与传输控制服务器100进行通信的接口。另外,传输控制服务器100和管理终端120也可以成为一体。在图10的例子中,段之间配置有一个节点,也可以将多个节点配置在段之间。
图1中表示传输控制服务器的构成图。
传输控制服务器100具备例如控制处理部200、通信IF205、数据存储部206。控制处理部200具有GUI控制部201、路线计算部202、变换方式管理部203、节点设定部204。数据存储部206具有段存储部207、变换方式存储部208、变换表存储部209。
段存储部207中存储有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另外,变换方式存储部208中存储有变换方式对应表500和标识符对应表700。变换表存储部209中存储有变换表900。并且,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变换方式对应表500、标识符对应表700、变换表900也可不必划分到各存储部207~209中。各表的构成在后文中叙述。
GUI控制部201经由通信IF205与管理终端120通信,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路线计算部202检索CPE111、118间的路线,决定最佳路线。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基于由使用者选择出的、变换路径技术时参照的标头/标记的标识符(变换前标识符)和路径技术变换后的标头/标记的标识符(变换后标识符)制作变换表900。节点设定部204在节点112~117中设定变换表900的内容和由使用者选择出的变换方式(变换类型)。通信IF205为用于与例如管理终端120、节点112~117等外部设备通信的接口。
图4中表示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的说明图。
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中,例如对应于段ID401,包含路径技术信息402。段ID401能够使用例如用于确定各段101~105的适宜的文字或者编号等。路径技术信息402表示各段101~105中使用的路径技术,存储有表示例如“PBB”、“MPLS”、“VLAN”、“PB”、“MPLS-TP”等的信息。并且,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的各信息预先存储。
图5中表示变换方式对应表500的说明图。
变换方式对应表500包含例如入侧NW(入侧段)的路径技术信息501、出侧NW(出侧段)的路径技术信息502、聚合可否信息503、转移可否信息50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对于相连的两个段之间的节点,将接收分组一侧称作入侧,将发送分组一侧称作出侧。
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1表示在入侧的段中使用的路径技术。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2表示在出侧的段中使用的路径技术。聚合可否信息503表示能否在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1所示的路径技术与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2所示的路径技术之间基于聚合来变换路径技术。聚合可否信息503例如在能够聚合的情况下存储表示“可”的信息(图4中以“○”表示),在不能聚合的情况下存储表示“否”的信息(图4中以“-”表示)。转移可否信息504表示能否在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1所示的路径技术与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2所示的路径技术之间基于转移来变换路径技术,同聚合可否信息503一样,存储表示例如“可”或者“否”的信息。并且,变换方式对应表500的各信息预先存储。
作为各路径技术间变换方式的其他例子,存在例如下述方式。其中,以下的()内左侧表示入侧段的路径技术,右侧表示出侧段的路径技术。
图6中表示标识符对应表700的说明图。
标识符对应表700包含例如入侧NW(入侧段)的路径技术信息701、出侧NW(出侧段)的路径技术信息702、变换类型703、变换前标识符704、变换后标识符705、标识符支出方法706。
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701以及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702与上述变换方式对应表500的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1以及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2相同。变换类型703表示变换方式的类型,存储表示例如“转移”或者“聚合”的信息。标识符对应表700中存储的变换前标识符704表示变换前标识符类型的候选。另外,标识符对应表700中存储的变换后标识符705表示变换后标识符类型的候选。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704、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705中,表示例如“C-TAG(Customer VLAN Tag,用户虚拟局域网标签)”、“S-TAG(Service VLAN Tag,服务虚拟局域网标签)”、“I-TAG(ServiceInstance Tag,服务实例标签)”、“B-TAG(Backbone VLAN Tag,骨干虚拟局域网标签)”、“LSP”等的信息分别存储一种或者多种。并且,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为如上所述的C-TAG等信息,变换前标识符指如后文所述的“001”等值、文字等。
标识符支出方式706表示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的候补。存储例如“新支出”、“利用变换前的C-TAG”等支出方法的一种或者多种。在变换类型703为“转移”的情况下,标识符支出方法706存储“新支出”以及利用变换前的标头的适宜的支出方法的一种或者多种,可由使用者能够选择其中某一个。另外,在例如变换类型703为“聚合”的情况下,由于经过封装使得变换前的标头得以维持,因此标识符支出方法706可仅存储“新支出”。并且,标识符对应表700的各信息预先存储。
图9中表示变换表900的说明图。
变换表900包含例如路径信息、变换前标识符信息、变换后标识符信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存储作为路径信息的Virtual Path ID901、I-CPE(Ingress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902、E-CPE(Egress 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903、Traffic Class904。图9的例子为从PBB变换为MPLS的例子,存储作为变换前标识符信息的C-TAG905、S-TAG906、I-TAG907、B-TAG908的各标识符和作为变换后标识符信息的LSP909的标识符。
Virtual Path ID901表示识别CPE111、118间的路径的信息。I-CPE902表示入侧的用户设备(例如CPE111)的识别信息。E-CPE903表示出侧的用户设备(例如CPE118)的识别信息。TrafficClass904标识符路径的流量级别。并且,TrafficClass904也可省略。并且,变换前标识符以及变换后标识符不局限于图示例子,根据使用者的选择存储适宜的标头/标记的标识符。
(初期设定时的处理)
图2中表示初期设定时的流程图。图3中表示管理终端120的画面图像的说明图。
首先,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基于使用者的操作选择出的入侧NW的段101~105的段ID,并自动选择与输入的段ID对应的路径技术(S601)。更具体地讲,管理终端120在使用者的操作下从输入部输入段ID并发送到传输控制服务器100,GUI控制部201从管理终端120接收段ID。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基于接收到的段ID,参照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的段ID401,选择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402。图3为表示选择“段A”、在管理终端120中显示对应的路径技术“PBB”的例子(参照图3:301、303)。并且,管理终端120也可以在显示部中显示作为候选的多个段名称或者段ID。另外,作为候选的段名称或者ID也可以基于传输控制服务器100的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400的段ID来显示。
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基于使用者的操作选择出的出侧NW的段101~105的段ID,并自动选择与输入的段ID对应的路径技术(S602)。具体动作与上述的步骤S601相同。图3为表示选择“段B”、显示对应的路径技术“MPLS”的例子(参照图3:302、304)。
控制处理部200基于入侧NW和出侧NW的路径技术,在管理终端120中显示表示聚合以及/或者转移的变换方式的候选(S603)。具体地讲,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基于步骤S601中选择出的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402和步骤S602中选择出的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402,参照变换方式对应表500的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1以及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502,从对应的聚合可否信息503以及转移可否信息504判断变换方式的候选。例如,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在聚合可否信息503为可(○)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基于聚合的变换方式作为候选(能够聚合)。另一方面,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在聚合可否信息503为否(-)的情况下,不将基于聚合的变换方式作为候选(不能聚合)。对于转移可否信息504,也能够同样进行判断。GUI控制部201向管理终端120发送判断出的变换方式的候选。管理终端120接收变换方式的候选,在显示部中显示接收到的变换方式的候选。
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聚合或者转移中某一种变换方式,在管理终端120中显示变换前标识符候补、变换后标识符候补以及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S604)。具体地讲,GUI控制部201从管理终端120接收到表示基于使用者的操作选择出的变换方式(变换类型)的信息后,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基于步骤S601中选择出的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402、步骤S602中选择出的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402以及接收到的变换方式,参照标识符对应表700的入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701、出侧NW的路径技术信息702、变换类型703,获取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704、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705以及标识符支出方法706。GUI控制部201向管理终端120发送获取到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704、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705以及标识符支出方法706。管理终端120接收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以及标识符支出方法,在显示部中显示接收到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以及标识符支出方法。
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在变换前的分组内变换路径技术时参照的标头/标记的标识符(变换前标识符)(S605)。并且,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基于使用者的操作从步骤S604中显示的变换前标识符类型的候补中指定。图3为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被指定为“C-TAG”、“S-TAG”、“I-TAG”、“B-TAG”的例子(参照图3:306)。
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变换后的标头/标记的标识符(变换后标识符)以及该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S606)。并且,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以及该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基于使用者的操作从步骤S604中显示的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的候补、支出方法的候补中指定。
图3为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被指定为“LSP”、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被指定为“新支出”的例子(参照图3:307、308)。
控制处理部200制作变换表900(S607)。具体地讲,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制作包含路径信息的字段、与输入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对应的字段、与输入的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对应的字段的变换表900,并将制作的变换表900存储在变换表存储部209。例如,在图9所示的变换表900的例子中,包含作为路径信息的VirtualPath ID901~TrafficClass904的字段、步骤S605中输入的C-TAG905~B-TAG908的字段、步骤S606中输入的LSP909的字段。另外,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将输入的变换方式、输入的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存储在例如变换表存储部209中。相对于选择出的两个段,在变换表存储部209中存储变换方式、支出方法、变换表900。
针对每相连的两个段,控制处理部200反复上述步骤S601~S607的处理,分别制作相连的两个段的变换表900。并且,在各段101~105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网关节点的情况下,对各网关节点反复步骤S601~S607的处理。另外,在各段101~105间网关节点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相对于连接相同两个段的各网关节点,制作一个变换表900。另外,对于入侧和出侧相反的逆向的变换表900,也能够同样地制作。
(路径设定时的处理)
图11中表示路径设定时的流程图。
控制处理部200由管理终端120输入基于使用者的操作指定的、路径端点(CPE112、118)的标识符(S1101)。
路线计算部202使用度量检索CPE112、118间的路线,决定最佳路线(S1103)。此时,路线计算部202在管理终端120中显示多条路线的候补,可以通过输入基于使用者的操作选择出的路线来决定路线。并且,路线计算部202能够依照适宜的协议或者算法等求出最佳路线以及路线的候补。路线计算部202确定所决定的路线(虚拟路线)经由的节点112~117。另外,路线计算部202在适宜的定时向经由所决定的路线的路径分配ID。
变换方式管理部203针对与确定出的节点对应的各变换表900分别执行以下的步骤S1105~S1109的处理。并且,变换表900针对相连的两个段分别制作和存储,能够确定与确定出的节点所连接的两个段对应的变换表900。另外,也可以在每张变换表900中存储对应的节点的标识符。以下针对各步骤S1105~S1109进行说明。
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将与路径相关的各标识符存储在变换表900的路径信息中(S1105)。具体地讲,变换方式管理部203将分配得到的路径的ID、步骤S1101中指定的入侧CPE111(或者118)以及出侧CPE118(或者111)的标识符、流量级别分别存储在变换表900的VirtualPath ID901、I-CPE902、E-CPE903、TrafficClass904的各字段中。图9所示的例子中,VirtualPath ID901中存储“001”,I-CPE902中存储“001”,E-CPE903中存储“002”,TrafficClass904中存储“A”。并且,流量级别能够适宜设定。
变换方式管理部203生成变换前标识符,并将生成的变换前标识符与VirtualPath ID901对应地存储在变换表900中(S1107)。例如,对于与入侧的CPE111连接的节点112的变换前标识符,可以输入由使用者设定的标识符。另外,也可以依照CPE111与节点112之间的协议等来生成。另外,对于路径上的其他节点113~117的变换前标识符,可使用例如后述步骤S1109中生成的同一段的节点112~116的变换后标识符。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C-TAG905~B-TAG908中分别存储“001”。
变换方式管理部203生成变换后标识符,并将生成的变换后标识符与VirtualPath ID901对应地存储在变换表900中(S1109)。具体地讲,变换方式管理部203依照存储的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来生成变换后标识符。在例如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为“新支出”的情况下,变换方式管理部203能够使用预先存储有多个标识符的池内的未使用的标识符。另外,在例如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为“将C-TAG插入下位比特”的情况下,变换方式管理部203由变换表900获取C-TAG905,能够生成在下位比特中包含获取的C-TAG905的变换后标识符。并且,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子,还可以根据支出方法来适当生成变换后标识符。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LSP909中存储“001”。
节点设定部204针对确定出的节点设定对应的变换表900的内容和存储的变换方式(S1111)。设定的变换表900的内容包含例如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包含C-TAG905~B-TAG908的各标识符和LSP909的标识符。并且,并不局限于此,节点设定部204还可以设定变换表900的VirtualPath ID901~TrafficClass904中某一个或者多个的信息。
如上所述,对于路径所经由的特定的节点所对应的变换表900,执行步骤S1105~S1109,对各节点进行设定。
(节点处的变换处理)
图7中表示基于聚合的变换方式的说明图。
针对节点114的变换方式设定为“聚合”,并且节点114依照聚合的变换方式将PBB分组变换为MPLS分组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其他节点112、113、115~117、其他路径技术中的聚合动作相同。
节点114接收到PBB分组801后,将PBB分组801以LSP标记构建通道(聚合、封装)。具体地讲,节点114对于接收到的PBB分组801,参照与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对应的标头。例如,在图9所示的情况下,参照变换前标识符C-TAG905~B-TAG908的标头。节点114基于所参照的各标头的标识符(例如“001”),参照节点114中设定的变换表的C-TAG905~B-TAG908,获取对应的LSP909。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获取“001”。节点114生成包含获取的LSP909的LSP标记。节点114使用生成的LSP标记对PBB分组801进行封装,生成MPLS分组802。并且,MPLS分组802还能够包含SA(Source Address,源地址)、DA(Destination Address,目标地址)的标头。SA、DA可由例如相邻的MPLS节点自动决定。
图8中表示基于转移的变换方式的说明图。
针对节点114的变换方式设定为“转移”,并且节点114依照转移的变换方式将PBB分组变换为MPLS分组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其他节点112、113、115~117、其他路径技术中的转移动作相同。
节点114接收到PBB分组803后,将PBB标头变换为LSP标记(转移)。具体地讲,节点114与上述聚合的情况相同地基于所参照的标头的标识符从变换表900获取对应的变换后标识符。例如,获取与PBB分组803的C-TAG、S-TAG、I-TAG、B-TAG的标识符对应的C-TAG、S-TAG、LSP的变换后标识符。节点114将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获取的变换后标识符(C-TAG、S-TAG、LSP),生成MPLS分组804。例如,如图8所示,I-TAG、B-TAG、B-DA、B-SA的PBB标头变更为LSP标记、SA、DA的MPLS标头。并且,如上所述,MPLS分组804的C-TAG、S-TAG为基于选择出的支出方法来生成,即存在与PBB分组803相同的情况,也存在新支出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基于使用者的独自策略,能够从预定的候选中预先指定路径的聚合或者转移(变换方式)、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变换后标识符的支出方法,并且在CPE间设定路径时,对路径所经由的网关节点,能够自动设定预先指定的变换方式、变换前标识符,变换后标识符。另外,能够依照预先指定的支出方法,自动指定变换后标识符。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处理部200依次选择使用者连接的两个段,针对连接的两个段分别制作标识符对应表700。
此处,例如可以变形为控制处理部200以上述步骤S602中选择出的出侧段101~105为入侧段,并且以步骤S601中选择出的入侧段101~105为出侧段,执行图12的步骤S1201~1207,来自动制作逆向的标识符对应表700。
并且,还存在CPE111~118间的路径中相连的两个段的路径技术相同的段(例如段102与104、段101与105)位于以核心网(例如段103)为中心对称位置的情况。例如,针对连接VLAN和PBB的段的节点113确定连接相同路径技术的段的节点116。该情况下,也可以由控制处理部200将使用者利用管理终端120输入的与段对称性相关的信息作为图13的段对称性对应表410保存在段存储部207中,在步骤S1301中制作两个段间的节点A的标识符对应表700,在步骤S1302中确定与该两个段对称的两个段间的节点B,在步骤S1303中基于节点A的标识符对应表700制作节点B的标识符对应表700。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该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例如连接异构网络的广域以太服务、下一代专用线服务、VPN服务等。
符号说明:
100:传输控制服务器
101~105:段
111、118:CPE
112~117:节点
120:管理终端
200:控制处理部
201:GUI控制部
202:路线计算部
203:变换方式管理部
204:节点设定部
205:通信IF
206:数据存储部
207:段存储部
208:变换方式存储部
209:变换表存储部
Claims (19)
1.一种传输控制系统,具备:
多个网关节点,在经由路径技术不同的多个网络段在装置间通信的网络中所述多个网关节点配置在相连的两个网络段之间,并根据该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对接收到的分组的标头进行变换并发送;和
传输控制服务器,其控制该网关节点,
所述传输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具备:
变换表存储部,其针对每相连的所述两个网络段预先存储有变换表、以及表示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变换类型,所述变换表包含用于确定进行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分组的变换前标识符以及赋予在接收分组的标头中的变换后标识符;和
控制处理部,
在路径端点的所述装置被指定后,所述控制处理部计算该装置间的路线来确定该路线上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网关节点,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以及变换类型,并设定在该网关节点中,
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聚合的情况下,所述网关节点使用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对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进行封装并发送,
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转移的情况下,所述网关节点将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中的该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来发送该接收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针对每相连的两个网络段还存储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赋予方法,依照该赋予方法求出变换后标识符,并将求出的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以及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中某一个,
在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从预先存储有多个标识符的池中赋予标识符,并将该赋予的标识符作为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在赋予方法为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所述变换表中存储的变换前标识符,制作变换后标识符并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还具备:
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其中与网络段的识别信息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该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
变换方式对应表,其中与相连的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表示能否在该两个网络段之间进行路径聚合的聚合可否信息和表示能否进行路径转移的转移可否信息,
所述控制处理部输入所希望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从所述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分别获取与各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基于获取的各路径技术信息并参照所述变换方式对应表,从而确定对应的聚合可否信息以及转移可否信息,基于确定出的聚合可否信息以及转移可否信息,判定能否进行路径聚合以及能否进行路径转移,将表示判定为能够进行的路径聚合或者路径转移的变换类型与输入的所述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相对应地存储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处理部在判定为能够进行聚合以及转移两者的情况下,以选择聚合以及转移中某一个的方式进行显示,输入表示由使用者选择出的聚合以及转移中某一个的变换类型,将输入的变换类型存储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具有标识符对应表,其中与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
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与所输入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并参照所述标识符对应表,获取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输入由使用者从获取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中选择出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制作具有存储所输入的类型的变换前标识符的字段以及存储所输入的类型的变换后标识符的字段的所述变换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与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相对应地还存储有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与输入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并参照所述标识符对应表,获取对应的赋予方法,针对每相连的两个网络段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存储获取的赋予方法,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赋予方法,依照该赋予方法求出变换后标识符,并将求出的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存储有多种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所述控制处理部以选择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存储的多种赋予方法中某一个的方式进行显示,输入由使用者选择出的赋予方法,并将该赋予方法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以及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中某一个,
在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从预先存储有多个标识符的池中赋予标识符,并将所赋予的标识符作为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在赋予方法为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所述变换表中存储的变换前标识符,制作变换后标识符并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相连的两个网络段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网关节点,
所述变换表与该多个网关节点对应。
11.一种传输控制服务器,其为传输控制系统中的传输控制服务器,该传输控制系统具备:
多个网关节点,在经由路径技术不同的多个网络段在装置间通信的网络中所述多个网关节点配置在相连的两个网络段之间,并且,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聚合的情况下,使用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对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进行封装并发送,在设定的变换类型表示转移的情况下,将包含设定的变换前标识符的接收分组中的该变换前标识符,更换为设定的变换后标识符,来发送该接收分组;和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其控制该网关节点,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具备:
变换表存储部,其针对每相连的所述两个网络段预先存储有变换表、以及表示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变换类型,所述变换表包含用于确定进行路径的聚合或者路径的转移的分组的变换前标识符以及赋予在接收分组的标头中的变换后标识符的;和
控制处理部,
在路径端点的所述装置被指定后,所述控制处理部计算该装置间的路线来确定该路线上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网关节点,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和变换后标识符以及变换类型,并设定在该网关节点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针对每相连的两个网络段还存储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所述控制处理部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赋予方法,依照该赋予方法求出变换后标识符,并将求出的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以及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中某一个,
在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从预先存储有多个标识符的池中赋予标识符,并将该赋予的标识符作为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在赋予方法为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所述变换表中存储的变换前标识符,制作变换后标识符并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还具备:
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其中与网络段的识别信息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该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
变换方式对应表,其中与相连的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表示能否在该两个网络段之间进行路径聚合的聚合可否信息和表示能否进行路径转移的转移可否信息,
所述控制处理部输入所希望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从所述段与路径技术对应表分别获取与各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基于获取的路径技术信息并参照所述变换方式对应表,从而确定对应的聚合可否信息以及转移可否信息,基于确定出的聚合可否信息以及转移可否信息,判定能否进行路径聚合以及能否进行路径转移,将表示判定为能够进行的路径聚合或者路径转移的变换类型与输入的所述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相对应地存储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处理部在判定为能够进行聚合以及转移两者的情况下,以选择聚合以及转移中某一个的方式进行显示,输入表示由使用者选择出的聚合以及转移中某一个的变换类型,将输入的变换类型存储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控制服务器还具有标识符对应表,其中与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相对应地预先存储有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
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与所输入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并参照所述标识符对应表,获取对应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输入由使用者从获取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中选择出的变换前标识符的类型和变换后标识符的类型,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制作具有存储所输入的类型的变换前标识符的字段以及存储所输入的类型的变换后标识符的字段的所述变换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与两个网络段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相对应地还存储有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与输入的两个网络段的识别信息对应的路径技术信息和变换类型并参照所述标识符对应表,获取对应的赋予方法,针对每相连的两个网络段在所述变换表存储部中存储获取的赋予方法,针对确定出的各网关节点,从所述变换表存储部获取与该网关节点所连接的两个网络段对应的赋予方法,依照该赋予方法求出变换后标识符,并将求出的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存储有多种变换后标识符的赋予方法,
所述控制处理部以选择所述标识符对应表中存储的多种赋予方法中某一个的方式进行显示,输入由使用者选择出的赋予方法,并将该赋予方法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以及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中某一个,
在赋予方法表示新赋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从预先存储有多个标识符的池中赋予标识符,并将所赋予的标识符作为变换后标识符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在赋予方法为基于变换前标识符制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处理部基于所述变换表中存储的变换前标识符,制作变换后标识符并存储在所述变换表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50947 | 2009-06-25 | ||
JP2009150947 | 2009-06-25 | ||
PCT/JP2010/053330 WO2010150575A1 (ja) | 2009-06-25 | 2010-03-02 | トランスポート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トランスポート制御サー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34317A CN102334317A (zh) | 2012-01-25 |
CN102334317B true CN102334317B (zh) | 2015-05-06 |
Family
ID=43386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976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4317B (zh) | 2009-06-25 | 2010-03-02 | 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88217B2 (zh) |
JP (1) | JP5303644B2 (zh) |
CN (1) | CN102334317B (zh) |
WO (1) | WO20101505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357916A1 (en) * | 2010-09-29 | 2016-12-08 | Human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patient consent |
US10447575B1 (en) * | 2012-12-27 | 2019-10-15 | Sitting Man, Llc | Routing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
CN104853421A (zh) * | 2015-06-04 | 2015-08-19 | 陕西师范大学 | 一种多接入异构网络下行节能传输方法 |
CN106899447B (zh) * | 2016-06-28 | 2020-07-21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确定的方法及装置 |
JP6977690B2 (ja) * | 2018-09-14 | 2021-12-08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転送装置および転送方法 |
US20220021744A1 (en) * | 2019-04-08 | 2022-01-20 | 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 | System for continuous and integrated isolation through disparate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s over fttx infrastructur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4154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 标记交换通路的路径控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01868A1 (en) * | 2001-01-30 | 2002-08-01 | David Clear | Vlan tunneling protocol |
JP4148160B2 (ja) | 2004-03-01 | 2008-09-10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階層化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ネットワークトンネル通信方法 |
US7746892B2 (en) * | 2005-11-02 | 2010-06-29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ethernet services |
CN100521653C (zh) * | 2006-05-18 | 2009-07-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骨干桥接技术嵌套组网的方法和系统 |
JP2008067118A (ja) * | 2006-09-08 | 2008-03-21 |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フレーム転送方法 |
US8504727B2 (en) * | 2007-01-17 | 2013-08-06 | Rockstar Consortium Us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ethernet and MPLS networks |
US8619784B2 (en) * | 2007-01-25 | 2013-12-31 | Brixham Solutions Ltd. | Mapping PBT and PBB-TE traffic to VPLS and other services |
EP2122942B1 (en) | 2007-03-01 | 2017-08-30 | Extreme Networks, Inc. | Software control plane for switches and routers |
WO2008118467A1 (en) * | 2007-03-26 | 2008-10-02 | Hammerhead Systems, Inc. |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over pbb-te/pbt and seamless interworking with vpls |
US8014316B2 (en) * | 2007-10-17 | 2011-09-06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calculating addressing and bandwidth requirements of a network |
US8385341B2 (en) * | 2008-10-02 | 2013-02-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Ethernet frame broadcast emulation |
US7787480B1 (en) * | 2009-03-04 | 2010-08-31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outing frames in a trill network using service VLAN identifiers |
-
2010
- 2010-03-02 WO PCT/JP2010/053330 patent/WO20101505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02 JP JP2011519635A patent/JP53036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02 CN CN201080009767.0A patent/CN1023343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02 US US13/203,828 patent/US85882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4154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 标记交换通路的路径控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0150575A1 (ja) | 2012-12-10 |
WO2010150575A1 (ja) | 2010-12-29 |
JP5303644B2 (ja) | 2013-10-02 |
US20120020357A1 (en) | 2012-01-26 |
US8588217B2 (en) | 2013-11-19 |
CN102334317A (zh) | 2012-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37395B2 (en) | Method for accessing a network and network access device | |
JP5410998B2 (ja) | スイッチ及びルータのためのソフトウェア制御プレーン | |
US891362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labeled flows in a communications access network | |
CN110266592A (zh) | Srv6网络与ip mpls网络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 |
EP1618688B1 (en) | Source identifier for mac address learning | |
US8014316B2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calculating addressing and bandwidth requirements of a network | |
US897679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classification of a communications flow | |
JP2021530912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スライス制御方法及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
CN102334317B (zh) | 传输控制系统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 | |
JP5276125B2 (ja) | Gmpls制御されたイーサネットのプロバイダバックボーンブリッジ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i−sidを自動構成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KR20100080536A (ko) | 캐리어 네트워크 접속 장치 및 캐리어 네트워크 | |
CN101909001A (zh) | 使用最短路径桥接在计算机网络中转发帧 | |
CN101433030A (zh) | Ip接口上的以太网vll轮辐终端 | |
CN101388823A (zh) | 建立双向流量工程隧道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08040163A1 (fr) |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de trame ethernet et infrastructure ethernet associée | |
CN103326940A (zh) | 在网络中转发报文的方法和运营商边缘设备 | |
US7742477B1 (en) | 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autonomous systems | |
CN101013994A (zh) | 在混合网络上提供服务 | |
CN101631089A (zh) | 基于私网vpn的流量统计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3795630B (zh) | 一种标签交换网络的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2671650A (zh) | Sd-wan场景下的端到端sr控制方法、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 |
EP2296319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in a broadband network | |
US2005022005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multiple-protocol crossconnect | |
TW201215045A (en) | Pseudo-wire providing an in-band control channel using an offset | |
CN102959903A (zh) | 用于以太网和mpls业务的节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3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