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4131A - 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24131A CN102324131A CN2011102669859A CN201110266985A CN102324131A CN 102324131 A CN102324131 A CN 102324131A CN 2011102669859 A CN2011102669859 A CN 2011102669859A CN 201110266985 A CN201110266985 A CN 201110266985A CN 102324131 A CN102324131 A CN 1023241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file
- mark
- light
- secondary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224 prote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49 preven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9155 Visual bright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9 cor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GANSGVIUGARFR-UHFFFAOYSA-N dipotassium dioxosilane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K+].[K+].O=[Si]=O.O=[Al]O[Al]=O YGANSGVIUGAR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298 light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27 musc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85 syst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来验证钞票类文件的真伪,其利用安全的光照,使对防伪标记的观察变得简便易行。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光源,用来照射文件相应防伪部位,还包括将该部位反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的光接收器,分析来自光接收器电信号的分析设备,其控制第二光源的光,通知装置用户防伪标记相关特征。第一光源在脉冲模式下操作。文件向光接收器和从第二光源向文件传递的光学通道包括共同区域,可包含带有屈光力的光学系统。第二光源在给定周期序列中,以检测到的标记为特征,改变光照颜色,在包含标记或信息的文件表面形成可见形式。光接收器可包括多种成分,鉴别区内的第二光源强度分布反映其上所分布的防伪标志的物理大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防伪文件的真伪鉴别,例如对纸币鉴别。
背景技术
防伪文件的防伪方式有多种,通常是给文件附加特殊属性,除非使用特殊设备、材料和物质,否则很难或无法复制。最常见的一种防护手段是钞票上图形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光学、磁性、电子等方面的属性。钞票上的这部分的图形称作防伪标记。某些特殊的防护标记属性可以用肉眼确定。隐藏标记的使用也十分广泛,需要用特殊的设备来特定其属性。
文件的真伪往往取决于视觉鉴别。为使隐蔽的防伪标记视觉化,必须使用特定的设备来显示这些防伪标记的特殊属性。这种设备被称为目视真伪鉴别仪或防伪标识观察仪。在外观鉴别时,经过多方面感官特征的验证后才会做出真伪的论定,比如钞票上的图形内容,可见的防伪标记,纸张的柔韧度及响度,也同时包括使用设备对那些不可见的防伪标记进行的验证。
最广泛使用的不可见标记是红外线防伪标记和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本发明主要是针对这两类标记的可视化。不过,本发明可以用于显示其他类型的防伪标记,如红外发光和紫外短波发出的紫外线标记。
红外标记所使用的油墨的吸光性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内有本质上的差别。例如,成分单一的图形元素由视觉上相同的两种油墨印制,但其中一种油墨在红外波段内几乎不吸收光线,与此同时,另一种则具有较高的光学密度。结果是,在红外波段内图形元素的一部分为不可见。通常情况下使用LED发光体对这些标记进行视觉检测,在红外波段内照射文件,以及使用具有摄像头的电视技术系统,捕捉红外线(IR)光谱中的成像。鉴别者参照电视技术系统的显示屏显示的红外光下的成像,与可见的文件防伪区域成像相比对。将这些红外光下变得不可见的图形的外观和尺寸与标准样本相互比对。是否合乎这些标准,是鉴别者断定其真伪的一系列手段之一。鉴别红外标记的设备的描述被记载在有益产品发明专利号为RU15040(M∏К7G07D7/00,2000年9月10日公布)、发明名称为《鉴别钞票真伪仪器》的专利申请说明书中。
使用电视技术系统的设备不是集成一体的,因此只能在所占场地大小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而在场地有限或野外工作时,仪器尺寸一定要小,比如袖珍型的。这种装置在专利号为RU2395843、发明名称为“鉴别有价证券的方式及实现此方式的仪器”(M∏К8G07D7/122010年7月27日公布)的专利说明书中予以描述。检查红外线防伪标记,将仪器放置在文件表面的标记位置。反射系数的鉴别直接反应在仪器放置的一个点上,用红外光和白光交互照射文件表面来实现。仪器在文件表面移动,穿过有防伪标记的区域。在红外光的反射系数发生剧烈变化,同时保持可见光反射系数不变时,发出声光信号。这种信号意味着发现了防伪标记。
现有的红外标记显示设备的共同缺点是仪器对钞票表面图形反应的相关性过于复杂,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比如,使用机械视觉系统的设备时,操作者必须看仪器的显示屏,将文件和其成像相比对,而不是文件本身。专利号为RU2395843所涉及的设备,文件的鉴别点被设备外壳所遮盖,不会被使用者看见。这使得使用者无法确定究竟是从文件的哪个图形元素释放出的信号,给确定位置造成了麻烦。
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主要是使用包含了所谓反斯托克斯荧光剂的特种油墨。它的特征是在光照的作用下相对长波而言,只对光谱的短波区域发生反应。最常用的荧光剂都是对红外光发生反应的,但与此同时在可见光范围内发光。要鉴别这种防伪标记需要在文件表面照射940-1000毫微米的强大的红外光。在这种光线照射的部位,带有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的地方开始闪现某种颜色。
已知专利号为RU2396600(M∏К8G07D7/00,2010年8月10日发布)、发明名称为《鉴别有价证券和特种票据及文件的专业仪器》的说明书中,记载了使用红外激光光源投射在文件上,用观察文件细部的放大镜观察被激光光源照射的区域。光线照在带有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的防伪区域,观察者可以通过放大镜看到反射出来的光。
如同其他许多使用了激光光源的设备一样,此发明的缺点是对激光安全要求的遵守不足。问题在于,用于观察带有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的激光必须具有的能量不得小于30毫瓦。根据国际标准IEC 60825-1,这类激光一般归于3B激光危险等级。这种等级的激光光线直接照射人眼或皮肤会造成伤害。专利号为RU2396600的设备的激光朝使用者照射的可能性只出现在当使用者翻转此设备,并开启鉴别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模式时。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可能会照射到眼睛和皮肤表层。该设备结构的设计使激光难以朝使用者的方向外泄。为了对此进行防护,必须使用个性化的防护措施(如防护眼镜),以及防止未经授权者开启激光(如设置开启密码),实施特殊的人员培训以及其他个人防护等安全措施。需要如此复杂和昂贵的保护措施,大大降低了在许多承认IEC 60825-1标准的国家使用此设备的可能。
为解决安全保证问题,专利号为RU2397546(M∏К8G07D7/12 2010年8月20日发布)、发明专利名称为“有价证券的隐藏信息可视化方式以及用于观察的放大镜”的说明书中予以详细描述,该种设备使用了LED光源,其中包括短时间间隔发光,频率也不高,为3-6赫兹。至于外部光线防护方面,该种设备容许通过放大镜观察文件表面防伪标记上的反斯托克斯荧光发光。在很难防止外部光线干扰的野外条件下,标记上的反差可能变得不足,不利于观察判断,这是此设备的一个不足之处。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散性较高,本设备采用了俄罗斯的激光安全标准(Caн∏иH №5804-91)。不过,国际安全标准并不能得到保证,因为这些标准所依靠的确定放射危险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也是设备的一项缺点,许多国家使用本设备的可能性被大大限制了。
知名的一些反斯托克斯标记的可视化设备的共同不足之处是在强烈的外部光线下标记的能见度很差,比如在室外使用时,使用者就会感到不便。使用激光时,作为一项反措施的应用提高了激光功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对使用者眼睛和皮肤造成损害的危险。
应该指出,为鉴别红外标记所必须的照明灯的辐射水平,通常都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反斯托克斯荧光体各有不同,不仅在激发光波的波长和荧光发光上有区别,而且余辉的特征也不同。余辉的特性反映了在停止照射后与时间相关的衰减情况。常用的反斯托克斯荧光体的余辉持续的时间从几毫秒到几十微秒不等,所以在眼睛观测现有成像设备时不可能察觉。同时,就余辉的特征定义上看,可以区分两种荧光体,它们在发光光谱的成分上区别很小。这大大增加了鉴别出伪造文件的机会,因为伪造文件上的反斯托克斯荧光体与真品防伪所使用的荧光体不同。
专利号为US7,067824(M∏КF21V9/16,2006年6月27日发布)的美国专利所涉及的设备和手段,以脉冲光照射文件上的防伪标记,然后,经过等量的时间间隔,调整光照强度。以此方法获得荧光体的余辉的特征。借助内置的处理器,将该标记处的余辉特征与预先得到的若干已知的荧光体余辉特性比对,在相符合的基础上认定文件属于哪一类真品。本发明不涉及可视化设备,因为设备本身自动判别文件的真伪,不必由使用者以视觉对参数进行比对的方式鉴别。不会使一个关于自动设备本身,而不是在视觉识别参数比较的基础上接受声明的真实性作出决定。
本发明在鉴别和处理钞票的自动化设备方面找到了应用方法。
从确定真实性的质量方面着眼,可视化防伪标记设备中的鉴别余辉属性这一项是非常理想的功能。不过,已知的可视化设备如今尚未装备这个功能。
专利号为RU2396600所描述的发明的样机已经选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申请的目的是实现使用安全的光照水平来鉴别防伪标记的方便性,通过在钞票表面直接完成防伪标记的可视化,同时取消了可视化的亮度,甚至在外部强烈光照的条件下也能进行可视化操作。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此外的技术成果还有:可以通知使用者有关防伪标记属性的更宽泛的信息。
用于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包含:第一光源,其将光线投射在文件的鉴别区,使防伪标记中隐藏的光学属性在光照的作用下得以显示;光接收器,用于转换来自鉴别区的光线为电信号;第二光源,用于在鉴别区内向鉴别区方向进行可见光波段的照射;以及用来分析来自光接收器的电信号的分析设备,分析设备可控制第二光源以光照的方式通知使用者在文件的鉴别区内发现了防伪标记上隐藏的光学属性。
进一步,装置中第一光源的发光可以在脉冲模式内完成。
进一步,装置内用于将来自文件的光线传递到光接收器、以及从第二光源传递到文件上的光学通道可以拥有至少一个共有区域;
进一步,光学通道用于传递光线的共有区域可以包含带有正相光功率的光学系统。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装置的第二光源可以依照所发现的标记的特征,在给定的周期序列中开启。
进一步,第二光源可以变换发光的颜色,第二光源可以在文件表面生成可见形式。此时,光接收器可以是多元素的,而第二光源在鉴别区域内的强度分布所反应的,就是此区域防伪标记物理意义上的量的大小。
进一步,可见形式可能包含标记或信息提示。
本发明可达到以下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装置的总体图;
图2是确定反斯托克斯标记时信号的时序图;
图3是确定红外标记时信号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光源的照射下,防伪标记显示出其隐藏的光学属性。防伪标记的隐藏的光学属性在对文件鉴别区发射出的光线的分析中得以发现。
对于红外线标记,照射是弥漫散射式的,便于论及红外区域的文件表面反射率。弥漫散射式照射与第一光源的照射波长相同。在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上,荧光发光的波长相对于第一光源的波长来说更短。
第二光源所保证的防伪标记的可视化,它的光投向文件的鉴别区域。第二光源的照射强度取决于光接收器对第一光源的照射所做的反馈。如果光接收器收到的照射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在本发明的优先选择下第二光源开启。这个光源的可见光照射在文件鉴别区表面,被观察文件表面的操作者的眼睛所直接观察到。因此,使用者有可能直接将可见光下所观察到防伪标记的外观和分布与被第二光源的光照直接在文件表面可视化的隐藏的防护属性相比较。这提高了设备的便利性。
第二光源在文件表面照射点的最高亮度不取决于防伪标记对第一光源照射的反馈水平,而是由第二光源的能量所限定的。这个能量是可以选择的,即使在明亮的阳光下,第二光源的照射点也可以被操作者清晰看见。这样的设置也增加了仪器使用的便利性。
可以采用LED光作为第二光源,LED易于提供所需的光通量。同样,低功率的可见光波段内的半导体激光,按IEC 60825-1标准的1或2级即可,其能量足以提供能见度良好的光照。第二光源对人眼和皮肤安全无害。如果第二光源采用合乎IEC 60825-1标准的1或2级的激光,则是安全的。采用这些级别中的任何一种激光不需采取防护手段。与1或2级激光能量相同的LED光就更安全了,因为它可以比激光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映现较大的光点。大光点上的能量密度减小,因此也就降低了危险。
已知的反斯托克斯标记的可视化仪器,其来自被照射的文件区域的可见光需要借助观察者的眼睛分析。本发明申请涉及的设备与上述仪器不同,分析这种光的工作由光接收器来完成,这是本设备的优异之处。也就是说,鉴别防伪标记所必需的第一光源的平均功率可以大大降低。这归因于采用了一系列知名的解决方案,比如第一光源在一个脉冲模式下工作,又比如使用了对接收到的光谱进行分析的高选择性接收器。第一个和第二个解决方案都可切断干扰光照强度的外部光线,这使得设备可以在第一光源的较低的功率水平下工作。此外,光接收器的性能允许在源的脉冲模式下,在短的,相对非常少见的接续脉冲中进行测量。因此,第一光源的必要的平均功耗大大降低。
用于接收来自防伪标记的光线的观察者眼睛比采用光接收器所获得的性能以及光谱选择性要小。因此,为了使防伪标记可视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比采用光接收器时的平均功率更高的光发射源。这种功率几乎总是超出国际标准所规定的安全水平。如果使用光接收器,其平均功率应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同时使用接收器,光信号分析设备和第二光源,使防伪标记的附加参数的可视化成为可能。在反斯托克斯标记接收器与分析设备相结合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荧光体的余辉时间。光接收器和电信号分析设备具有的性能,足以准确确定余辉的时间。如果防伪标记拥有某种通过分析鉴别区域发出的光线才能确定的额外特征,则这种分析的结果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光源的光线达到可视化。
将所发现的额外特征信息通知操作者,可以用改变第二光源的光线方式,表示或此或彼的特征。或者第二光源可以间断性开启或关闭,以其断续的方式传达这类额外特征的信息。
所申请的发明必须配套光接收器,接收鉴别区域的光线,同时取得鉴别区域的第二光源的光。为此,可以使用带有共同区域的光学通道,在这个共有区域内,鉴别区域的光线沿着一个方向朝接收器发射,而在相反的方向是第二光源朝鉴别区发射。对光通道的共有区域的利用增加了设备的紧凑性。
特别是,这个共有区域可能包含具有正相光功率的光学系统,如透镜或反射镜系统。这种光学系统与光接收器和第二光源相匹配,作用于鉴别区域。这样,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不必再为光接收器和光源单独配备光收集系统。
可以用投影系统作为第二光源,它可以将某些可见图形投射到文件表面。这种系统可以使用诸如发光二极管、液晶矩阵和投影镜头来实现。或者,可以采用LED矩阵与投影镜头结合的方法。在这两种情况下,按照由电分析设备分析来自接收器的电信号在矩阵上形成图像。投影镜头或其中部分可以完成布设在光通道共有区域的、带正相的光功率的光学系统的使命。投影图像可能是反映防伪标记一个或多个参数的符号或提示信息。
光接收器可以是类似探测器矩阵那样多元素的。在这种情况下,探测器矩阵可以感知来自文件表面照射鉴别区发散的光的强度分布。如果这种照射是不可见的,类似鉴别红外标记的情形,那么它的分布可以在文件表面以投影系统生成的图形形式可视化。这样,就能直接在钞票表面将防伪标签的结构直接显示出来。
如何实现可视化防伪标记和确定带有防伪标记2的文件1的真伪,按以下方式实现:
如图1所示,将防伪标记的位置置入设备的鉴别区3内。因为在文件发布时一般都会公布防伪标记2的分布图,所以使用者通常十分了解防伪标记2的分布。在所述的设备中,文件可以轻松地在操作台面移动,直接对准鉴别区3。比如,操作者将文件1放在桌面上,然后将装置放在它的上方。装置的外部结构(未在示意图中显示)容许操作者的眼睛4在鉴别区3内观看文件1。
操作者鉴别真伪时,在文件1表面观察可见光的反射,并将其与真品的防伪标记2特征相比对。鉴别的补充性准确度还来自于:当验证文件1表面没有防伪标记2的位置时,不应出现具有防伪标记2特征的光反射。
第一光源是激光5。其照射点集中在A点上,位于鉴别区3。激光5以脉冲方式工作,脉冲持续时间比间隔时间明显要短。激光5的开启和关闭由控制单元9的指令控制,所述控制单元9行使设备的电信号分析功能。激光5在照射防伪标记2交互产生的光,被正相透镜6收集于光电探测器7的接收平面。光电探测器7发射的信号由控制单元9进行分析。详细分析算法将在后面描述。控制单元9开启。
LED(发光二极管)8,行使第二光源的功能,将防伪标记可视化。发光二极管8的光线被正相透镜6所收集,聚焦于鉴别区3的B点。正相透镜6具有焦距F,离鉴别区3相距2F的距离,离光电探测器7的接收平面和发光二极管8也是同样的距离。这样,正相透镜6为鉴别区3和光电探测器7分布区域和发光二极管8提供了一个单一线性增加的结合部。发光二极管8和光电探测器7可以尽可能地相互靠近,因此,A和B点之间的距离小。操作者的眼睛4接收来自文件1表面B点漫散反射的发光二极管8的可见光。由于可见光来自鉴别区3,被操作者解释为防伪标记2接触鉴别区3的结果。如果鉴别区3内没有防伪标记,则发光二极管8不开启,操作者将其解释为鉴别区3内缺失防伪标记2。
激光5发射980毫微米波长的红外波段光。它基于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符合IEC 60825-1标准的3B级别,此条件下激光二极管具有连续发光模式。然而,激光5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频率的选定是以激光5的平均功率和其他参数必须符合第一类安全标准为条件的。控制单元9中的激光5的控制电路限制了激光二极管的电源,即使在设备出现单一性的故障时也不会出现超出一级范围以外的光线外泄。
如果防伪标记2是反斯托克斯的,则从鉴别区3反射出来的光线处于可见光范围。但是,由于平均功耗较低,操作者不会在观测条件下直接观测到它。AB之间的短小距离是为观察者创造一种感觉所必须的,让他感到他所见的光来自防伪标记2。但是,有可能在防伪标记2的边沿,A点会进入标记,而同时B点会处于标记外部。如果AB之间的距离大,则从B点射入操作者眼睛4可能导致对防伪标记位置的错误解释。要排除错误的解释,从B点发出的发光二极管8的可见光斑的大小应接近AB之间的距离。
AB的距离可降低到可容许的范围,如果发光二极管8和光电探测器7制成微型外壳,可以在表面安装小于1毫米宽的印刷电路,在PCB上彼此位置相互接近。如果两种元素的半导体晶体放置于共同的微型外壳内,就能取得最小距离。
控制单元9有两个控制算法,用以发现反斯托克斯标记和IC标记。操作者使用特殊开关来选择所需的算法(未显示)。
发现反斯托克斯标记模式如图2所示。在最初的时间T0激光5和发光二极管8关闭,光电探测器7仅获得外部的光照。所述光电探测器7的UD的环境光反射响应存储在控制单元9,并接着用于修正对来自鉴别区3的光线的响应值。在时间间隔T1的T2内,激光5短时间开启。由于激光功率非常高,光电探测器7此时处于饱和状态。自时间T2起,激光5关闭,开始了反斯托克斯荧光体的余辉。在时间T3时,控制单元9衡量光电探测器的Um响应。T2-T3的稍稍延迟是为光电探测器7退出饱和所必需。如果Um-Ud的大小超过预定的阈值,控制单元9将其解释为必需将防伪标记可视化的指示。为使防伪标记可视化,它在时间T4开启发光二极管8。发光二极管8一直开启到T5时间,然后它关闭,循环重复,从T6再开始。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阈值,则LED在T4-T5区间关闭。
LED开启时间的长度只略少于周期T0-T6的时间,这已经在B点实现了足够高的亮度,可以让操作者看清楚。在发光二极管8照射时,光电探测器7在发光二极管8的光从文件表面反射的作用下达到饱和。T5-T6的间隔是为光电探测器7脱离饱和状态所必需的时间。在T3-T4的间隔中,光电探测器7的响应由于余辉的持续的过程而相对变慢。余辉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描述为以余辉恒定时间为特征的强度指数的衰减。如果延长间隔T3-T4,并在其中添加光电探测器7响应的额外度量,则按收集到的两个光电探测器7响应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度量之间时间间隔长度,可以计算出余辉的恒定时间。余辉的恒定时间的意义可以被可视化,比如,如果以多种可变颜色的LED灯充当发光二极管8。不同的时间常数值可以用不同颜色进行编码。这种方法能提供一个比较粗略的结果,但能使我们能够区分余辉恒定时间意义大不相同的各种荧光体。
图3为检测发现红外标记的模式的示意图。发光二极管8的照射将文件1表面缺失红外光吸收这一现象可视化。如果操作者观察鉴别区3的光斑为可见的颜料层,那就意味着颜料层是红外透明的。在最初时间T′0激光5和发光二极管8关闭,光电探测器7仅射入外部光。这种响应的Ud大小被存储,类似发现反斯托克斯标记的模式。
在时间间隔T′1-T′2激光5短暂开启。这段脉冲比T1-T2的脉冲大大缩短,因此光电探测器7无法进入饱和状态。光电探测器7的Um响应在T′2时间内与激光5照射到它的量成比例,从而与文件1表面鉴别区3在红外波段内的反射系数成比例。反斯托克斯荧光标记的照射,如果标记出现在鉴别区3,几乎不会影响Um的意义,因为激光5的脉冲持续时间很短,照射强度微乎其微。如果大小(Um-Ud)超过先期预定的阈值,控制单元9将其解释为文件表面缺乏红外波段内吸收的征象。要可视化,它在时间T′3开启发光二极管8。发光二极管8保持开启,一直到时间T′4,然后,从T′5开始重复这个循环。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阈值,则发光二极管8在区间T′3-T′4保持关闭。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含量,第二光源的平均光照强度可以依光电探测器7的响应程度决定。发光的平均强度是通过改变LED灯发光间隔的长度T4-T5(或T′3-T′4),同时不改变循环周期决定的。例如,间隔时间长度可设定为与大小(Um-Ud)成比例。这使得操作者不仅可以看到标记的响应,也可以估算它的强度。
Claims (16)
1.一种用于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源,其用以获取文件鉴别去的发光,使得所述鉴别区的防伪标记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隐蔽的光学属性;
光接收器,其用以将来自于所述鉴别区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第二光源,其用以处理可见光,获取所述文件的鉴别区的发光;以及
分析设备,用以分析控制来自于所述第二光源的光,并告知使用者有关文件鉴别区被隐藏的防伪标记的光学属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在脉冲模式中完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内将文件发出的光线传导到所述光接收器的光学通道与将所述第二光源传导到文件的光学通道至少包括一个共同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通道的共同区域包括带有正相光功率的光学系统。
5.如权利要求1、2、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依照所述防伪标记的特征,在给定的周期序列中开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依照防伪标记的特征在给定的周期序列中开启。
7.如权利要求1、2、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变换发光的颜色。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变换发光的颜色。
9.如权利要求1、2、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在所述文件表面生成一可见形式。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能够在所述文件表面形成可见形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形式包括标记。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形式包括标记。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形式包括信息提示。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形式包括信息提示。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接收器为多元素,所述第二光源以在所述鉴别区强度的分布反应在所述鉴别区内防伪标记物理量的分布。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接收器为多元素,所述第二光源以在所述鉴别区强度的分布反应在所述鉴别区内防伪标记物理量的分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RU2011103958/08A RU2444064C1 (ru) | 2011-02-04 | 2011-02-04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изуализации защитных меток на документе |
RU2011103958 | 2011-02-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24131A true CN102324131A (zh) | 2012-01-18 |
Family
ID=45451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669859A Pending CN102324131A (zh) | 2011-02-04 | 2011-09-09 | 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24131A (zh) |
RU (1) | RU2444064C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6105A (zh) * | 2019-05-17 | 2019-08-16 | 深圳市家家用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投影晶体生产制作方法 |
CN110830691A (zh) * | 2019-10-30 | 2020-02-21 | 四川金鹏宏达实业有限公司 | 新型紫外防伪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58459A1 (en) * | 2000-05-16 | 2001-11-28 | Sicpa Holding S.A. | Method, device and security system, all for authenticating a marking |
CA2375577A1 (en) * | 2002-03-07 | 2003-09-07 | Canadian Bank Note Company, Limited | Optoelectronic document reader for reading uv / ir visible indicia |
CN1950857A (zh) * | 2004-03-09 | 2007-04-18 | 科学和工业研究理事会 | 使用目测和反射光谱响应的改进的验钞机 |
CN101763680A (zh) * | 2008-12-26 | 2010-06-30 | 余维 | 一种采用激光光源的验钞装置 |
RU2396600C2 (ru) * | 2007-10-22 | 2010-08-10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егула" | Прибор экспертный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акцизных и специальных марок, защищенных бумаг и документов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2119A (en) * | 1996-01-05 | 1999-08-03 | Lazare Kaplan International, Inc. | Laser marking system |
GB9806914D0 (en) * | 1998-03-31 | 1998-05-27 | Rue De Int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rticles |
EP1316924A1 (en) * | 2001-11-28 | 2003-06-04 | Agfa-Gevaert | Security marking method and items provided with security marks |
RU2274900C2 (ru) * | 2004-02-25 | 2006-04-20 | Ооо "Вилдис"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оверки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банкнот |
-
2011
- 2011-02-04 RU RU2011103958/08A patent/RU2444064C1/ru active
- 2011-09-09 CN CN2011102669859A patent/CN10232413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58459A1 (en) * | 2000-05-16 | 2001-11-28 | Sicpa Holding S.A. | Method, device and security system, all for authenticating a marking |
CA2375577A1 (en) * | 2002-03-07 | 2003-09-07 | Canadian Bank Note Company, Limited | Optoelectronic document reader for reading uv / ir visible indicia |
CN1950857A (zh) * | 2004-03-09 | 2007-04-18 | 科学和工业研究理事会 | 使用目测和反射光谱响应的改进的验钞机 |
RU2396600C2 (ru) * | 2007-10-22 | 2010-08-10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егула" | Прибор экспертный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акцизных и специальных марок, защищенных бумаг и документов |
CN101763680A (zh) * | 2008-12-26 | 2010-06-30 | 余维 | 一种采用激光光源的验钞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6105A (zh) * | 2019-05-17 | 2019-08-16 | 深圳市家家用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投影晶体生产制作方法 |
CN110126105B (zh) * | 2019-05-17 | 2021-01-12 | 深圳市家家用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投影晶体生产制作方法 |
CN110830691A (zh) * | 2019-10-30 | 2020-02-21 | 四川金鹏宏达实业有限公司 | 新型紫外防伪设备 |
CN110830691B (zh) * | 2019-10-30 | 2021-04-13 | 四川金鹏宏达实业有限公司 | 新型紫外防伪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RU2444064C1 (ru) | 2012-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43379A (zh) | 指纹识别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02142123U (zh) | 一种纸币或票据的鉴伪装置 | |
US9536368B2 (en) | Authentication device | |
SA110310807B1 (ar) | وسيلة تحقق من الأوراق المالية | |
US20140015413A1 (en) | Driving method of light source apparatus | |
CN206420569U (zh) | 一种色标传感器 | |
CN102324131A (zh) | 显示文件防伪标记的装置 | |
CN201352365Y (zh) | 票证分析仪 | |
CN1835026B (zh) | 适用于保护眼睛的便携式荧光检测单元 | |
JPS59177690A (ja) | 証書の真偽を検査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RU2510965C1 (ru) | Экспертно-криминалистический видеокомплекс | |
Reyes et al. | Evaluation of visual performance when using incandescent, fluorescent, and LED machine lights in mesopic conditions | |
CN116400327A (zh) | 用于交互场景的激光雷达、汽车和交互方法 | |
CN100573601C (zh) | 伪件检测仪 | |
US8417959B2 (en) | Biometric device based on luminescence | |
US20050213078A1 (en) | Device for checking security elements | |
JP2018012217A (ja) | 偽造防止表示体および偽造防止表示体検証装置 | |
KR102608189B1 (ko) | 비가시 특수물질을 포함하는 게임용 카드와 그 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 |
RU131222U1 (ru) | Прибор для детектирования защит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в процессе контроля подлинности ценных бумаг и документов | |
RU15040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банкнот | |
KR100882395B1 (ko) | 진위 식별기 | |
CN110031409A (zh) | 一种多光谱防伪特征检查设备及检验方法 | |
RU131221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документа, защищенного от подделок "pro cube" | |
KR200238908Y1 (ko) | 근 적외선 식별장치 | |
CN212181548U (zh) | 一种红外图像多国货币验钞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