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7144B - 多轮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多轮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17144B CN102317144B CN2010800077361A CN201080007736A CN102317144B CN 102317144 B CN102317144 B CN 102317144B CN 2010800077361 A CN2010800077361 A CN 2010800077361A CN 201080007736 A CN201080007736 A CN 201080007736A CN 102317144 B CN102317144 B CN 1023171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lar arc
- opposing party
- axle core
- mentioned
- fac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408529 Lib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213 extrap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245 forear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PLQDLOBGKJCDSZ-UHFFFAOYSA-N Cyprom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Cl)=CC=C1NC(=O)C1CC1 PLQDLOBGKJCDS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3—Tricy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62K5/025—Tricy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three wheels power-driv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均衡保持两个车轮的接触地面压力,并使该两个车轮与车体一同倾斜。多轮式车辆有: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支承轴部(3A)的左右两侧的可倾斜移动的一对摇臂(4);使它们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的连动机构(6)。上述连动机构(6)具有一对倾斜移动部件(17)、方向转换部件(19)及连接它们的索状体(20)。各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具有以支承轴部(3A)的轴芯(3i)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21),可与上述摇臂(4)一体地倾斜移动地被支承。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在左右一方侧、另一方侧,具有分别以与上述轴芯(3i)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18i)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上述索状体具有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2圆弧面部(21)间的一方的索状部(20L)以及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2圆弧面部(21)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20R)。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前轮侧以及/或者后轮侧设成两轮并且将该两轮设成可与车体一同倾斜的多轮式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将前轮侧设成两轮的三轮式车辆,公知有如图24所示的结构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该装置具有左右的摇臂c、c,该左右的摇臂c、c的一端部经由支承轴b被枢轴安装于前臂a,并且在各摇臂c的另一端部安装车轮d。另外,为了将作用于车辆前部的负载分配到上述左右的车轮d、d,在车辆上设置有运动方向交换机构e,该运动方向交换机构e具有:经由保持轴g被枢轴支承于上述前臂a的上部的天秤杆h、以及夹装于该天秤杆h的两端与各摇臂c之间的缓冲弹簧i、i。
该运动方向交换机构e,在一方的车轮d从路面被推起时,天秤杆h的一端侧经由一方的摇臂c、缓冲弹簧i,朝向天秤杆h的一端侧被推起的方向使该天秤杆h倾斜移动。此时,另一方的缓冲弹簧i、摇臂c、以及车轮d,通过上述天秤杆h的倾斜移动同时被下压,其结果是,能够将本应在施加于上述一方的车轮d的负荷,均衡地分配给左右的车轮d。
因此,例如在使车体向内侧倾倒并转弯以及进行方向转换时,以及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等,能够均衡地保持两个车轮的接触地面压力,并且使这两个车轮与车体一同自如地倾斜,能够提高外倾推力,提高转弯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然而,由于该装置的运动方向交换机构的配置的位置较大地被限制,故存在损伤设计的自由度的问题。另外,由于产生在各摇臂配置缓冲弹簧的需要,也产生导致成本、重量的增加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9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上述的优点且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将缓冲弹簧等悬挂装置减半为一个,能够减少成本、重量的多轮式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将前轮侧以及/或者后轮侧设成两轮的多轮式车辆,
该多轮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方、另一方的摇臂,其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被框架支承且沿着同一轴芯延伸的支承轴部的左右两侧,且另一端部侧可上下自由倾斜移动;
车轮,其分别被安装固定于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的上述另一端部;以及
连动机构,其使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并且,上述连动机构具备:
倾斜移动部件,其具有以作为上述支承轴部的轴芯的第1轴芯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且能够被固定于各上述摇臂并绕上述第1轴芯与摇臂一体地倾斜移动,
方向转换部件,其在左右的一方侧、另一方侧,分别具有以与上述第1轴芯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及
索状体,其具有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一方的索状部、以及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上述索状部包括:
连接部分,其沿着与上述第1、第2轴芯正交的方向的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和第2圆弧面部相切的切线延伸;
卷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并被卡止;以及
缠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进行缠绕;
并且,各上述缠绕部分,分别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各上述第2圆弧面部并被卡止。
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将前轮侧以及/或者后轮侧设成两轮的多轮式车辆,
该多轮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方、另一方的摇臂,其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被框架支承且沿着同一轴芯延伸的支承轴部的左右两侧,且另一端部侧可上下自由倾斜移动;
车轮,其分别被安装固定于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的上述另一端部;以及
连动机构,其使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并且,上述连动机构具备:
倾斜移动部件,其具有以作为上述支承轴部的轴芯的第1轴芯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且能够被固定于各上述摇臂并绕上述第1轴芯与摇臂一体地倾斜移动,
方向转换部件,其在左右的一方侧、另一方侧,分别具有以与上述第1轴芯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及
索状体,其具有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一方的索状部、以及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上述索状部包括:
连接部分,其沿着与上述第1、第2轴芯正交的方向的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和第2圆弧面部相切的切线延伸;
卷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并被卡止;以及
缠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进行缠绕;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缠绕部分彼此相互连结。
另外,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一个第2轴芯,且将以该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而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两侧的圆弧面部设成上述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
另外,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绕上述第2轴芯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
另外,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另外,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并且由以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并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成上述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另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并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另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成上述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的一个椭圆状体构成。
另外,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方向转换部件的椭圆状体,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另外,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并且由分别以一方、另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2个圆盘状体构成。
另外,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方向转换部件的2个圆盘状体,分别绕第2轴芯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
另外,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方向转换部件的2个圆盘状体,分别绕第2轴芯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另外,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索状体的一方、另一方的缠绕部分彼此经由缓冲弹簧被连结。
另外,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动机构包括:将上述方向转换部件,朝Z轴方向且远离上述第1轴芯的方向施力的悬挂装置。
另外,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索状体由滚子链构成。
另外,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滚子链具备:可沿上述第1圆弧面部的方向弯曲的第1弯曲部、以及可沿上述第2圆弧面部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并且使用接合连杆连结上述第1、第2弯曲部。
由于本发明是如上述那样的结构,故在一方的车轮从路面被推起时,一方的摇臂与倾斜移动部件,绕第1轴芯一体地倾斜移动,一方的索状部朝被卷拢于第1圆弧面的方向被拉动。此时,由于方向转换部件呈天秤状或滑轮状发挥功能,将另一方的索状部朝从第1圆弧面反卷的方向拉动,故另一方的倾斜移动部件,能够经由摇臂将另一方的车轮朝向路面进行下压。
这样,连动机构能够相对于一方的车轮的推起,以相同的力下压另一方的车轮。因此,在使车体向内侧倾倒并转弯以及进行方向转换时,以及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等,能够均衡地保持两个车轮的接触地面压力,并且使该两个车轮可与车体一同自如地倾斜,能够提高外倾推力,提高转弯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上述索状部具有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朝与第1、第2轴芯正交的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和第2圆弧面部相切的切线延伸。因此,在倾斜移动部件的倾斜移动动作中,能够始终恒定地保持上述连接部分的长度,并且防止倾斜移动动作的反复的索状部的位置偏移,可实现确切并圆滑的连动。
另外,在连动机构中,如果倾斜移动部件可与摇臂一体地倾斜移动地被固定,则倾斜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摇臂以自由的相位角度(绕第1轴芯的角度)进行安装。即,连动机构能够设置于各种位置,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多轮式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多轮式车辆的一个实施例(以将后轮侧设成两轮为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5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后视图。
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连动机构的图。
图7是说明第1、第2弯曲部之间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中,(A)、(B)是说明第1、第2弯曲部与第1、第2倾斜移动部件之间的连结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说明位置偏移防止板的主视图。
图10是概念性地表示连动机构的作用的图。
图11是说明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的车辆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2是说明前轮压到障碍物时的车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中,(A)、(B)是表示连动机构的安装位置的其他例的图。
图14中,(A)~(C)是概念性地例示呈滑轮状发挥功能的方向转换部件的主视图。
图15中,(A)是表示滚子链的一例的剖视图,(B)是例示脱落防止板的剖视图。
图16中,(A)、(B)是表示脱落防止机构的其他例的主视图。
图17中,(A)、(B)概念性地表示呈滑轮状发挥功能的方向转换部件的其他例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多轮式车辆的其他实施例(以将前轮侧设成两轮为例)的侧视图。
图19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20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后视图。
图21是将摇臂与连动机构一同放大从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22是说明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的车辆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连动机构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24是说明以往技术的多轮式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多轮式车辆;2:框架;3A:支承轴部;3i:第1轴芯;4L、4R:摇臂;4a:一端部;4b:另一端部;5L、5R:车轮;6:连动机构;17:倾斜移动部件;18i:第2轴芯;19:方向转换部件;20:索状体;20L、20R:索状部;21L、21R:第1圆弧面部;26L、26R:第2圆弧面部;30:连接部分;31:第1卷绕部分;32:缠绕部分;33:滚子链;33A:第1弯曲部;33B:第2弯曲部;33C:接合连杆;36:悬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多轮式车辆1具有:一方、另一方的摇臂4L、4R,其一端部4a分别被枢轴支承于被形成车辆的骨格的框架2支承且在沿着同一轴芯3i延伸的支承轴部3A的左右两侧;车轮5L、5R,其分别被安装固定于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4L、4R的各另一端部4b;以及连动机构6,其使一方、另一方的上述摇臂4L、4R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此外,图1~13示出将后轮侧设成两轮的后两轮型(以下存在称为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的多轮式车辆1,图18~22示出将前轮侧设成两轮的前两轮型(以下存在称为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的多轮式车辆1。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框架2形成众所周知的结构,具有:框架主体8,其前后延伸且在前端固定头管(head pipe)7;以及转向轴9,其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上述头管7。此外,上述转向轴9,在其上端安装车把10,并且在下端,在本例中形成前轮的一个车轮12经由前叉11可旋转自如地被安装固定。
上述框架主体8包括:从上述头管7朝向后方并向下倾斜地延伸的前框架部8A、以及与该前框架部8A相连且朝后方延伸的大致水平的后框架部8B。另外,在上述框架主体8,在本例中经由从上述后框架部8B立起的子框架13设置座席部14,并且在该座席部14的前方侧及上述后框架部8B的上表面,形成驱动器的脚架(foot rest)以及成为挡泥板的宽度较宽的床板部35。此外,上述后框架部8B在本例中由框架体15形成,该框架体15包含由方型管构成并且左右并列且沿前后延伸的2列的框材15a。另外,支承轴3被支承于上述后框架部8B。
如图3所示,该支承轴3,例如,是经由从上述框架体15立起的立片8Ba而被固定于后框架部8B的水平的固定轴,具有在支承轴3的两端朝左右突出的上述支承轴部3A、3A。并且,摇臂4L、4R的一端部4a(在本例中,前端部4a)分别枢轴安装于该支承轴部3A。由此,各摇臂4L、4R,能够使摇臂4L、4R的另一端部4b侧(在本例中,后端部4b侧)可沿上下自如地倾斜移动。
各上述摇臂4L、4R具备:圆筒状的枢轴安装部4A,其被外插保持于上述支承轴部3A;以及例如2列的臂部4B,其从该枢轴安装部4A朝后方延伸。此外,为了在上述枢轴安装部4A内顺利地进行上述倾斜移动,故内置轴承等轴承部件。另外,在上述摇臂4L、4R的后端部4b分别安装固定车轮5L、5R。在本例中,各上述车轮5L、5R具有内置轮毂电机(未图示)的胎轮16(如图5所示)。即,本例的多轮式车辆1形成为,通过基于上述轮毂电机的各车轮5L、5R的驱动来行驶的电动车。然而,也能够构成为不具有动力的所谓自行车。
接下来,上述连动机构6,具有: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其分别被固定于上述摇臂4L、4R;天秤状或滑轮状的方向转换部件19,其被支承于上述框架2;以及索状体20,其经由该方向转换部件19使一方、另一方的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之间连动。
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具有以作为上述支承轴部3A的轴芯的第1轴芯3i作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21并在本例中作为近似扇状体而形成。然后,通过被固定于各摇臂4L、4R,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能够分别绕上述第1轴芯3i与摇臂4L、4R一体地倾斜移动。在本例中,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由被固定于上述枢轴安装部4A的内端侧的板体构成,利用倾斜移动部件17L、17R的端面形成上述第1圆弧面部21。
在此,如图4所示,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的、相对于摇臂4L、4R的相位角度(绕第1轴芯3i的角度θ),根据设计条件适当地被设定。具体地说,能够适当地设定第1圆弧面部21的中心角α的二等分线X1、与摇臂4L、4R的长度方向线X2所形成的角度θ。在本例中,示出上述角度θ约为180°,即倾斜移动部件17L、17R与摇臂4L、4R在第1轴芯3i的两侧对置的情况。上述中心角α,在假定一般行驶的情况下,优选在例如20~60°的范围内。此外,作为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并不局限于扇状,也能采用例如将上述第1圆弧面部21的中心角α设成360°的圆盘状、圆柱状、圆筒状。
接下来,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在左右的一方侧、另一方侧,分别具有将与上述第1轴芯3i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18i作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L、26R。上述第2圆弧面部26L、26R的半径彼此相同。在本例中,示出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是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的情况,该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具有一个第2轴芯18i,并且将以该第2轴芯18i作为圆弧中心而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两侧的圆弧面部作为上述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L、26R。
更具体地,本例的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形成经由大致水平的连接面部27a连结第2圆弧面部26L、26R之间的横向长度略长的近似椭圆形状,由此,使上述连动机构6小型化、轻型化。但是,作为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如图14(B)、(C)所示,也能够采用利用相同圆弧使第2圆弧面部26L、26R间彼此连续的全圆形状,以及除去全圆形状的下半部分的半圆形状等。
另外,本例的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绕上述第2轴芯18i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具体地说,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A,被枢轴安装于保持轴18,该保持轴18具有上述第2轴芯18i并且经由悬挂装置36被支承于上述框架2。该悬挂装置36,在本例中如图3、5所示,具有:引导筒22,其竖立设置于上述后框架部8B,并且沿着与上述第1、第2轴芯3i、18i 交的Z轴方向延伸;滑动轴23,其可滑动自如地内插于该引导筒22的中心孔内;保持轴支架24,其安装于该滑动轴23的前端(在本例中为上端);悬挂装置弹簧25,其将该保持轴支架24朝Z轴方向且远离上述第1轴芯3i的方向施力。
此外,悬挂装置弹簧25,在本例中,构成为包括:弹簧常数小的内悬挂装置弹簧25i,其被外插于上述滑动轴23,且夹装于上述引导筒22与保持轴支架24之间;以及弹簧常数大的外悬挂装置弹簧25o,其被外插于上述引导筒22,且夹装于上述后框架部8B与保持轴支架24之间。另外,上述保持轴支架24的安装片24a相对向而组成“コ”字形状,且在保持轴支架24的安装片24a之间固定上述保持轴18。
接下来,上述索状体20具有: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L、26L之间的一方的索状部20L;以及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R、26R之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20R。
在这之中,如图6概念性所示,一方的索状部20L包括:连接部分30,其沿上述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上述第1圆弧面部21L和第2圆弧面部26L相切的切线K延伸;卷绕部分31,其与该连接部分30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21L而被卡止;缠绕部分32,其与上述连接部分30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26L进行缠绕。在本例中,上述缠绕部分32形成为,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上述第2圆弧面部26L而被卡止的第2卷绕部分32A。
此外,另一方的索状部20R也相同,包括:连接部分30,其沿上述Z轴方向延伸,且着沿与上述第1圆弧面部21R和第2圆弧面部26R相切的切线延伸;卷绕部分31,其与该连接部分30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21R而被卡止;缠绕部分32,其与上述连接部分30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26R进行缠绕。在本例中,上述卷绕部分32形成为,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上述第2圆弧面部26R而被卡止的第2卷绕部分32A。
在此,在上述索状体20的耐老化性、拉伸强度、弯曲性优良是重要的,因此在本例中作为索状体20,采用滚子链33。该滚子链33具有:可向沿着上述第1圆弧面部21的方向弯曲的第1弯曲部33A;以及可向沿着上述第2圆弧面部26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33B,并且使用接合连杆33C将上述第1、第2弯曲部33A、33B进行连结。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上述第1、第2弯曲部33A、33B,形成内连杆33a与外连杆33b交替组合而成的众所周知的结构,上述内连杆33a通过在2枚内板33a1、33a1之间压入2个套33a2而结合。另外,外连杆33b通过在2枚外板33b1、33b1之间压入2根销33b2而结合,通过上述销33b2插入通过套33a2内,内连杆33a与外连杆33b可弯曲自如地依次被连结。此外,在图7中虽未示出,辊33D(如图9所示)可旋转自如地外插于上述套33a2的外侧。
另外,在上述第1、第2弯曲部33A、33B中,相互相向的内向端Ei,用外连杆33b作为结束端。另外,在上述接合连杆33C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错开90°而形成供销33b2通过的插入孔33C1。并且,上述第1弯曲部33A的内向端的销33b2、以及第2弯曲部33A的内向端Ei的销33b2分别通过上述插入孔33C1,从而上述第1、第2弯曲部33A、33B被连结起来。此外,作为接合连杆33C,虽在本例中使用矩形块状的接合连杆,但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使用圆柱状态、卵形状等各种部件。
另外,上述第1、第2弯曲部33A、33B的外向端Eo也相同地,如图8(A)、(B)所示,用外连杆33b作为结束端,通过该外向端的外连杆33b的销33b2分别沿厚度方向贯通倾斜移动部件17以及方向转换部件19而进行安装,来使各外向端Eo与倾斜移动部件17以及方向转换部件19卡止。
此外,滚子链33在本例中在内连杆33a的内板33a1、33a1之间夹有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以及方向转换部件19,由此防止从在卷绕/反卷时的圆弧面部21、26的脱落。但是,为了可靠地防止脱落,如图9所示,优选在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以及方向转换部件19的两侧面,设置抑制针对厚度方向的滚子链33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防止板34。
此外,在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26,也能够形成与滚子链33啮合的链轮状的槽。此时,链轮的节圆相当于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26。此外,作为滚子链33,能够采用众所周知的各种结构。另外,作为上述索状体20,除了滚子链33以外,也可以根据要求而使用V传送带、圆传送带、铁丝、钢缆等。
那样,如图10概念性地表示那样,在行驶中后轮侧的一方的车轮5L从路面受力而被推起时,一方的摇臂4L与倾斜移动部件17L绕第1轴芯3i一体地倾斜移动(箭头j1),一方的索状部20L朝卷拢于第1圆弧面部21L的方向被拉动(箭头j2)。此时,本例的方向转换部件19A,形成为呈天秤状发挥功能,方向转换部件19A的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L朝与倾斜移动部件17L接近的方向倾斜移动(箭头j3),并且将另一方的索状部20R,朝卷拢于第2圆弧面部26R的方向拉动(箭头j4)。其结果是,能够经由另一方的倾斜移动部件17R以及摇臂4R的倾斜移动(箭头j5),将另一方的车轮5R朝向路面下压。
这样,连动机构6能够相对于一方的车轮5L的上推,以相同的力下压另一方的车轮5R。因此,在使车体向内侧倾倒并转弯以及进行方向转换时,以及如图11所示,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等,能够均衡地保持两个车轮5L、5R的接触地面压力,同时使该两个车轮5L、5R可与车体一同倾斜,能够提高外倾推力,提高转弯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在从悬挂装置36的观点考虑的情况下,在行驶时在左右的两车轮5L、5R越过路上的障碍物时,作用于各车轮5L、5R的力F、F,利用悬挂装置弹簧25的反作用力2F被支承,从而推起车体或吸收冲击。相对于此,例如,在仅一方的车轮5L越过障碍物时,由于另一方的车轮5R利用上述连动机构6下压,故悬挂装置弹簧25的压缩长度形成为前者的情况的压缩长度的1/2。因此,在仅一方的车轮5L越过障碍物的情况下,形成为只有F的反作用力进行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是一个悬挂装置,也能够发挥与将反作用力F的悬挂装置分别设置于各摇臂的情况同等的功能。
另外,在推起车体的情况下,摇臂4L、4R利用车轮5L、5R的自重向后端部4b(另一端部4b)侧降低的方向倾斜移动,此时索状部20L、20R是松弛的,存在从第1、第2圆弧面部21、26脱落的危险。但是,在本例中,利用悬挂装置弹簧25的伸长,能够推起方向转换部件19,能够使张力持续负荷于索状部20L、20R而防止脱落。因此,需要压缩时的较强的弹簧力与伸长时的较弱的弹簧力,在本例中将悬挂装置弹簧25构成为包括:如上述那样弹簧常数小的内悬挂装置弹簧25i、以及弹簧常数大的外悬挂装置弹簧25o两根弹簧。此外,能够替代上述2根弹簧,利用不等螺距的1根弹簧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多轮式车辆1中,摇臂4L、4R彼此虽利用连动机构6相互连动,但摇臂4L、4R相对于框架2可自由转动。因此,如图12所示,例如当前轮12急剧地撞上障碍物Y时等,虽然也与上述悬挂装置弹簧25的弹簧常数的大小有关,但框架2能够以支承轴3的轴芯(第1轴芯3i)为中心,使悬挂装置弹簧25收缩并倾斜,能够使行驶顺畅。另外,在本例中,框架主体8,通过第1轴芯3i的下方而被配置。即,框架主体8从第1轴芯3i悬挂而被保持,由此,能够使框架2的保持稳定化。
另外,在上述连动机构6中,如图13(A)、(B)概念性地表示那样,能够自由地设定倾斜部件17相对于摇臂4的相位角度θ、即连动机构6的安装位置,能够提高多轮式车辆1的设计的自由度。
接下来,在上述连动机构6中,如图14(A)~(C)所示,能够将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替代天秤状而呈滑轮状发挥功能。
在使方向转换部件19呈滑轮状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至少作为索状体20,使用将一方、另一方的卷绕部分32、32彼此经由例如延长部分40或直接地连结而成的1个索状体。另外,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为椭圆板状(如图14(A)所示)、半圆形状(如图14(C)所示)的情况下,该方向转换部件19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另外,也可以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为全圆形状(如图14(B)所示)的情况下、以及在切掉了全圆形状的下半部分中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等,即便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也可绕第2轴心18i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
并且,该1个索状体20通过绕方向转换部件19折回成U字状,能够将一方的索状部20L朝下方的拉动(箭头j2)变换为另一方的索状部20R朝上方的拉动(箭头j4),可形成为使一方、另一方的摇臂4L、4R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此时,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的情况下,上述索状体20在被固定的第2圆弧面部26上沿周向滑动移动。因此,上述第2圆弧面部26必须在周向上没有齿槽等凹凸而以光滑的面形成。此外,如图15(A)所示,由于滚子链33在各套33a2的外侧可旋转自如地配置有辊33D,故能够在上述圆弧面部26上平滑地转动。因此,作为上述索状体20能够适宜地采用。另外,在上述连动机构6中,上述索状体20必须不从第2圆弧面部26脱落,为此,优选将上述位置偏移防止板34那样的脱落防止板41a(如图15(B)所示)作为脱落防止机构41,设置于方向转换部件19。另外,索状体20,例如是圆皮带、铁丝、绳缆等截面为近似圆形状的情况下,作为脱落防止机构41,例如如图16(A)、(B)所示,能够适宜地采用插通该索状体20并在周向上顺畅地引导的管状的引导管41b。该引导管41b,例如一体地被固定于上述第2圆弧面部26。此外,通过将引导管41b形成为具有刚性且不变形,能够将该引导管41b本身作为方向转换部件19而构成。
另外,在全圆形状(如图14(B)所示)的方向转换部件19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的情况下,作为方向转换部件19,采用在第2圆弧面部26形成齿槽的链轮、带齿滑轮,另外,作为索状体20,能够采用可与上述链轮、滑轮啮合的滚子链、带齿传送带。
接下来,在图17(A)、(B)中示出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是具有2个圆弧中心的方向转换部件19B的情况的实施例。
在图17(A)中,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B,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18i1,18i2,并且由以一方的第2轴芯18i1为圆弧中心且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为上述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L、以另一方的第2轴芯18i2为圆弧中心且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另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为上述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26R的横长的一个椭圆状体形成。该椭圆状的方向转换部件19B,与上述图14(A)、(C)的情况相同,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并且作为索状体20,使用经由例如延长部分40相互连结一方、另一方的卷绕部分32、32彼此的1个索状体。
另外,在图17(B)中,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B,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18i1、18i2,并且由以一方、另一方的第2轴芯18i1、18i2分别作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2个圆盘状体42、42形成。该2个圆盘状体42、42可以分别绕第2轴芯18i1、18i2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也可不能倾斜移动地被固定。另外,作为上述索状体20,使用将一方、另一方的卷绕部分32、32彼此经由例如延长部分40相互连结而成的1个索状体。此外,在各圆盘状体42被枢轴支承的情况下,作为圆盘状体42,能够采用链轮、带齿滑轮等,另外,作为索状体20,能够采用可与上述链轮、滑轮啮合的滚子链、带齿传送带等。
另外,在本例中,替代上述悬挂装置36,在索状体20的上述卷绕部分32、32之间夹装有缓冲弹簧44。这样,在将2个圆盘状体42利用一个悬挂装置36被支承的情况下,由于构造变得复杂,导致装置的大型化、成本的上升,故能够利用该缓冲弹簧44,结构简单地具有与上述悬挂装置36相同的功能。
接下来,在图18~22中示出多轮式车辆1是将前轮侧设成两轮的前两轮型(以下存在称为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的多轮式车辆1。该第2实施方式的多轮式车辆1,在本例中是自行车,如图18,框架2具有:框架主体8,其沿前后延伸并且在前端固定头管7;以及转向轴9,其可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上述头管7,并且,在上述框架主体8的后端,经由后叉37可旋转自如地安装固定一个后轮39。
另外,在上述转向轴9的上端安装车把10。另外,在转向轴9的下端配置有:支承轴3;一对的摇臂4L、4R,其一端部4a(在本例中为后端部4a)被枢轴支承于该支承轴3;前轮用的一对的车轮5L、5R,其安装于各摇臂4L、4R的另一端部4b(在本例中为前端部4b);以及连动机构6,其与上述摇臂4L,4R的倾斜移动动作连动。
如图21所示,上述支承轴3是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于转向轴9的水平的固定轴,在该支承轴3的两端具有朝左右突出的支承轴部3A、3A。
另外,上述摇臂4L、4R分别具有:外插保持于上述支承轴部3A的轴承部件内置的枢轴安装部4A、以及从该枢轴安装部4A朝前方延伸的1个臂部4B。然后,在各摇臂4L、4R的臂部4B的前端部,车轮5L或者5R,在本例中以悬臂状被安装。由此,能够将车轮5L、5R之间的宽度减少到例如100~300mm左右,能够将操舵性提高到与两轮车同等的等级。
另外,上述连动机构6,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具有: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其分别固定于上述摇臂4L、4R;方向转换部件19,其被支承于上述框架2(在本例中为转向轴9);以及索状体20,其经由该方向转换部件19,使一方、另一方的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间连动。在本例中,示出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被枢轴支承于保持轴18的情况,该保持轴18被支承于上述转向轴9。
上述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在具有以上述支承轴3的轴芯(第1轴芯3i)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21的本例中形成为近似扇状,被固定于上述枢轴安装部4A的内端侧。
另外,上述保持轴18,具有与上述第1轴芯3i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18i,经由安装于上述转向轴9的悬挂装置36被支承。此外,上述转向轴9,在本例中在上述支承轴3的下方侧,一体地形成有朝后方膨出的矩形块状的悬挂装置安装台38。并且,上述悬挂装置36具有:Z轴方向的引导筒22,其竖立设置于上述悬挂装置安装台38;滑动轴23,其滑动自如地内插于该引导筒22的中心孔;保持轴支架24,其安装于该滑动轴23的前端(在本例中为上端);以及悬挂装置弹簧25,其该将保持轴支架24朝Z轴方向且远离上述第1轴芯3i的方向进行推压。此外,悬挂装置弹簧25构成为:配置于上方的弹簧常数大的上悬挂装置弹簧25o、以及配置于下方的弹簧常数小的下悬挂装置弹簧25i。
另外,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在本例中是单一圆弧的方向转换部件19A,如图20所示,采用使以上述第2轴芯18i为圆弧中心的左右两侧的第2圆弧面部26L、26R间彼此连续的全圆形状的结构。特别是在本例中,示出作为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使用在由第2圆弧面部26L、26R构成的外圆周面形成了齿槽的滚子链用的链轮7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链轮70的节圆构成上述第2圆弧面部26L、26R。
另外,上述索状体20,在本例中由与上述链轮70啮合的1根滚子链33构成,是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L、26L之间的一方的索状部20L、与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R、26R之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20R连续地形成的。因此,在本例的索状体20中,缠绕部分32、32彼此连续地呈U字状被卷装在上述链轮70上,并且与该链轮70啮合,由此,上述缠绕部分32,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2圆弧面部26而被卡止。此外,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的卷绕部分31,如图19所示,通过卷绕部分31的外向端Eo(在本例中为下端Eo)的外连杆33b的销33b2分别在厚度方向贯通并安装于倾斜移动部件17,与倾斜移动部件17卡止。
该第2实施方式的前两轮型的多轮式车辆1,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后两轮型的多轮式车辆1相同地,相对于一方的车轮5L的推起,能够以相同的力下压另一方的车轮5R。因此,在使车体向内侧倾倒并转弯以及进行方向转换时,以及如图22所示,在横向倾斜的路面行驶时等,均衡地保持两个车轮5L、5R的接触地面压力,并且,能够使该两个车轮5L、5R与车体自如地一同倾斜,能够提高转弯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图23表示连动机构6的其他例。在本例中,倾斜移动部件17L、17R分别形成将第1圆弧面部21的中心角α设成360°的圆盘状。具体地说,倾斜移动部件17L、17R是例如V传送带用或带齿传送带用的滑轮60,分别可一体转动自如地固定于各摇臂4L、4R。另外,方向转换部件19也作为滑轮61的圆盘状体构成,被枢轴支承于与第1轴芯3i垂直的保持轴18。另外,与上述方向转换部件19大致直径相同的辅助的滑轮62,具有与上述滑轮60的直径大致相等的间隔地被枢轴支承在上述保持轴18上。
另外,索状体20是用于各滑轮60~62的环状连接的V传送带或带齿传送带,如上述图23所示,按照“一方的滑轮60(倾斜移动部件17L)”→“滑轮61(方向转换部件19)”→“另一方的滑轮60(倾斜移动部件17R)”→“辅助的滑轮62”→“一方的滑轮60(倾斜移动部件17L)”的顺序,依次被卷装。此外,能够替代上述V传送带、带齿传送带,采用上述滚子链33。此时,替代上述滑轮60~62采用链轮。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索状体20包括:连接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L、26L之间的一方的索状部20L、以及连接另一方的上述第1、第2圆弧面部21R、26R之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20R。另外,各索状部20L、20R具有:连接部分30,其沿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21L(或者21R)和第2圆弧面部26L(或者26R)相切的切线K延伸;卷绕部分31,其与该连接部分30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21L(或者21R)而被卡止;卷绕部分32A亦即缠绕部分32,其与该连接部分30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2圆弧面部26L(或者26R)而被卡止。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是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形成将前轮侧与后轮侧分别设成两轮的4轮式车辆等,本发明能够变形为各种的方式进行实施。此外,多轮式车辆也包含:例如婴儿车,老年辅助车,货物搬运台车,搬运用的多轮式车辆等。
Claims (14)
1.一种多轮式车辆,将前轮侧以及/或者后轮侧设成两轮,
该多轮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方、另一方的摇臂,其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被框架支承且沿着同一轴芯延伸的支承轴部的左右两侧,且另一端部侧可上下自由倾斜移动;
车轮,其分别被安装固定于一方、另一方的所述摇臂的所述另一端部;以及
连动机构,其使一方、另一方的所述摇臂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并且,所述连动机构具备:
倾斜移动部件,其具有以作为所述支承轴部的轴芯的第1轴芯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且能够被固定于各所述摇臂并绕所述第1轴芯与摇臂一体地倾斜移动,
方向转换部件,其在左右的一方侧、另一方侧,分别具有以与所述第1轴芯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及
索状体,其具有连接一方的所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一方的索状部、以及连接另一方的所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所述索状部包括:
连接部分,其沿着与所述第1、第2轴芯正交的方向的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和第2圆弧面部相切的切线延伸;
卷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并被卡止;以及
缠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进行缠绕;
并且,各所述缠绕部分,分别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各所述第2圆弧面部并被卡止。
2.一种多轮式车辆,将前轮侧以及/或者后轮侧设成两轮,
该多轮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方、另一方的摇臂,其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被框架支承且沿着同一轴芯延伸的支承轴部的左右两侧,且另一端部侧可上下自由倾斜移动;
车轮,其分别被安装固定于一方、另一方的所述摇臂的所述另一端部;以及
连动机构,其使一方、另一方的所述摇臂的倾斜移动动作上下交错地连动,
并且,所述连动机构具备:
倾斜移动部件,其具有以作为所述支承轴部的轴芯的第1轴芯为圆弧中心的第1圆弧面部,且能够被固定于各所述摇臂并绕所述第1轴芯与摇臂一体地倾斜移动,
方向转换部件,其在左右的一方侧、另一方侧,分别具有以与所述第1轴芯正交的方向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及
索状体,其具有连接一方的所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一方的索状部、以及连接另一方的所述第1、第2圆弧面部间的另一方的索状部,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所述索状部包括:
连接部分,其沿着与所述第1、第2轴芯正交的方向的Z轴方向延伸,且沿着与第1圆弧面部和第2圆弧面部相切的切线延伸;
卷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可反卷自如地卷绕于第1圆弧面部并被卡止;以及
缠绕部分,其与该连接部分相连,且沿着第2圆弧面部进行缠绕;
并且,一方、另一方的缠绕部分彼此相互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一个第2轴芯,且将以该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而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两侧的圆弧面部设成所述一方、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转换部件,绕所述第2轴芯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转换部件,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并且由以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并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成所述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以另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并将形成于该圆弧中心的左右的另一方侧的圆弧面部设成所述另一方的第2圆弧面部的一个椭圆状体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方向转换部件的椭圆状体,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向转换部件,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2个第2轴芯,并且由分别以一方、另一方的第2轴芯为圆弧中心的一方、另一方的2个圆盘状体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方向转换部件的2个圆盘状体,分别绕第2轴芯可倾斜移动地被枢轴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方向转换部件的2个圆盘状体,分别绕第2轴芯不可倾斜移动地被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状体的一方、另一方的卷绕部分彼此经由缓冲弹簧被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机构包括:将所述方向转换部件朝Z轴方向且远离所述第1轴芯的方向施力的悬挂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索状体由滚子链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轮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子链具备:沿着所述第1圆弧面部的方向可弯曲的第1弯曲部、以及沿着所述第2圆弧面部的方向可弯曲的第2弯曲部,并且使用接合连杆连结所述第1、第2弯曲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32374 | 2009-02-16 | ||
JP2009032374 | 2009-02-16 | ||
PCT/JP2010/050220 WO2010092846A1 (ja) | 2009-02-16 | 2010-01-12 | 多輪式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7144A CN102317144A (zh) | 2012-01-11 |
CN102317144B true CN102317144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2561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77361A Active CN102317144B (zh) | 2009-02-16 | 2010-01-12 | 多轮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6372B2 (zh) |
EP (1) | EP2383176B1 (zh) |
JP (1) | JP4567813B2 (zh) |
CN (1) | CN102317144B (zh) |
WO (1) | WO20100928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767464B1 (en) * | 2011-10-06 | 2019-11-06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vehicle |
DE102014201668B4 (de) | 2013-03-07 | 2021-09-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
DE102014201670A1 (de) | 2013-03-07 | 2014-09-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
DE102014201127B4 (de) | 2013-03-07 | 2022-02-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
DE102014201632B4 (de) | 2013-03-07 | 2021-09-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
DE102014201630B4 (de) | 2013-03-07 | 2021-09-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
BE1021542B1 (fr) * | 2013-03-11 | 2015-12-11 | N.G.M. Sprl | Tricycle |
CN104229019A (zh) * | 2013-06-06 | 2014-12-24 | 彭加桂 | 晃晃三轮车 |
DE102014217246B3 (de) | 2014-08-29 | 2015-12-2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tabilisierungsanordnung für ein Neigefahrwerk eines Fahrzeugs |
DE102014217386B4 (de) | 2014-09-01 | 2024-11-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Neigefahrwerks für ein schienenungebundenes Fahrzeug |
US10076939B2 (en) | 2014-11-26 | 2018-09-1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uspension system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
US10023019B2 (en) | 2015-02-24 | 2018-07-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with rotary device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
US9925843B2 (en) | 2015-02-24 | 2018-03-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
CN107176254A (zh) * | 2016-03-11 | 2017-09-19 |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
JP6762616B2 (ja) * | 2017-05-30 | 2020-09-30 | ケイズ技研株式会社 | 多輪式車両 |
NL2020889B1 (en) * | 2018-05-08 | 2019-05-22 | Royalty Bugaboo Gmbh | Improved tilting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
CN111038639A (zh) * | 2018-10-12 | 2020-04-21 | 镁亚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机车双轮平衡悬吊系统 |
FR3097192B1 (fr) * | 2019-06-13 | 2023-03-03 | Pavageau Francois | Véhicule inclinable et auto stable comprenant un train roulant à deux roues portées par deux bras dont le mouvement est contrôlé par deux ressorts |
CN111301596A (zh) * | 2020-04-27 | 2020-06-19 |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 一种三轮电动车后桥双摆臂悬挂机构 |
CN111497990B (zh) * | 2020-05-27 | 2025-02-25 |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 一种三轮电动车后悬挂总成 |
JP2024070309A (ja) * | 2022-11-11 | 2024-05-23 |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 ロール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JP2024166592A (ja) | 2023-05-19 | 2024-11-29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走行ユニット |
JP2024171817A (ja) | 2023-05-30 | 2024-12-12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走行ユニッ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03443A (en) * | 1975-07-31 | 1977-01-18 | Gordon Neal Boughers | Multiple wheel motorcycle suspension and drive system |
JP3047816U (ja) * | 1997-10-07 | 1998-04-28 | 美利達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電動自転車の省力構造 |
CN1980804A (zh) * | 2004-07-07 | 2007-06-13 | 穆莱尼公司 | 具有有限倾角的机动车 |
CN101316756A (zh) * | 2005-10-28 | 2008-12-03 | 兰德沃克株式会社 | 自行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75456A (en) * | 1969-07-23 | 1971-04-20 | Therian E Austin | Modular shipping and storage units |
US4484648A (en) * | 1979-06-29 | 1984-11-27 | Jephcott Edmund F | Ultra narrow enclosed motor vehicles |
FR2469342A1 (fr) * | 1979-11-07 | 1981-05-22 | Solbes Francisco | Systeme avant de suspension et direction, pour cycles et motocycles; a deux points interdependants d'appui sur le sol |
JP2508821Y2 (ja) * | 1989-09-19 | 1996-08-28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上部旋回車両のエンジン吸気装置 |
JPH0379137U (zh) * | 1989-12-05 | 1991-08-12 | ||
JP3125106B2 (ja) * | 1991-11-19 | 2001-01-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前2輪型車両 |
ES2064251B1 (es) * | 1993-01-04 | 1998-02-16 | Calleja Vidal Carlos | Balanceador articulado con eje oscilante y posibilidad de bloqueo. |
JPH09207856A (ja) * | 1996-01-31 | 1997-08-12 | Tadashi Ishihara | 2輪車と同様の走行をする、後2輪の3輪車の後2輪懸 架装置。 |
DE19708633A1 (de) * | 1997-03-04 | 1998-09-10 | Richard Jelke | Dreirädriges Motorfahrzeug mit verbessertem Kurvenfahrverhalten |
AU7453698A (en) * | 1998-05-28 | 1999-12-13 | Avantec Corporation | Tricycle |
JP3079137U (ja) * | 2001-01-24 | 2001-08-10 | 顯長 邱 | 重力三輪車 |
ATE465077T1 (de) * | 2002-12-20 | 2010-05-15 | Roald H Pedersen | Fahrzeug mit kippbarem fahrgestell |
FR2872773B1 (fr) * | 2004-07-07 | 2006-09-29 | Moulene Sarl | Vehicule motorise de faible largeur |
SI1884457T1 (sl) | 2006-07-26 | 2009-12-31 | Yamaha Motor Europ | Motocikel |
-
2010
- 2010-01-12 EP EP10741126.6A patent/EP2383176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1-12 CN CN2010800077361A patent/CN102317144B/zh active Active
- 2010-01-12 JP JP2010519686A patent/JP4567813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1-12 US US13/141,172 patent/US83763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1-12 WO PCT/JP2010/050220 patent/WO20100928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03443A (en) * | 1975-07-31 | 1977-01-18 | Gordon Neal Boughers | Multiple wheel motorcycle suspension and drive system |
JP3047816U (ja) * | 1997-10-07 | 1998-04-28 | 美利達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電動自転車の省力構造 |
CN1980804A (zh) * | 2004-07-07 | 2007-06-13 | 穆莱尼公司 | 具有有限倾角的机动车 |
CN101316756A (zh) * | 2005-10-28 | 2008-12-03 | 兰德沃克株式会社 | 自行车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平5-13957A 1993.06.08 |
JP特开平9-207856A 1997.08.12 |
JP第3047816号U 1998.02.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567813B2 (ja) | 2010-10-20 |
EP2383176A1 (en) | 2011-11-02 |
US20110254238A1 (en) | 2011-10-20 |
CN102317144A (zh) | 2012-01-11 |
EP2383176B1 (en) | 2013-04-17 |
US8376372B2 (en) | 2013-02-19 |
WO2010092846A1 (ja) | 2010-08-19 |
JPWO2010092846A1 (ja) | 2012-08-16 |
EP2383176A4 (en) | 2012-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17144B (zh) | 多轮式车辆 | |
US20210155301A1 (en) | Track assembly and vehicle | |
CN100448736C (zh) | 侧向可倾式四轮车 | |
CN103068660B (zh) | 轨道式车辆 | |
US20090236820A1 (en) | Motorcycle rear-wheels transmission and suspension system | |
US7896371B2 (en) | All terrain vehicle with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 |
US11299224B2 (en) | Three-row wheel vehicle | |
JPH04503786A (ja) | 大型ダンプトラック | |
JP4888197B2 (ja) | 後輪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US11312196B2 (en) | Three-row wheel vehicle | |
JPH09240526A (ja) | 三角クローラ及びクローラ車 | |
JP7181507B2 (ja) | 三列車輪車両 | |
CN211223657U (zh) | 行走装置及无人车 | |
CN201002682Y (zh) | 由使用者侧向移动驱动前行的滑行车 | |
CN212220473U (zh) | 一种后轮转向机构及带有该机构的自行车 | |
JP2012076592A (ja) | 複軌条運搬車 | |
JP2018199469A (ja) | 多輪式車両 | |
CN118850188B (zh) | 后驱式沙滩车 | |
JP4665484B2 (ja) | 支持台の取付け構造 | |
JP2019199248A (ja) | 多輪式車両 | |
JPS63149272A (ja) | 不整地走行車 | |
JPH09123953A (ja) | 装軌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 |
JP2007131073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KR101510325B1 (ko) | 차량용 현가장치 | |
CN111409756A (zh) | 一种后轮转向机构及带有该机构的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