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316691B -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 Google Patents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6691B
CN102316691B CN201010218146.5A CN201010218146A CN102316691B CN 102316691 B CN102316691 B CN 102316691B CN 201010218146 A CN201010218146 A CN 201010218146A CN 102316691 B CN102316691 B CN 102316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pivot
groove
hook portion
fixing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81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6691A (zh
Inventor
韦仁旌
庄政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1814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166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16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6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6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6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该卡合装置适于卡合一第一物件与一第二物件,卡合装置包含第一卡钩、两个固定板及第二卡钩,第一卡钩设置于第一物件并包括一位于顶端的致动部,及一间隔位于致动部下方的第一钩部;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第二卡钩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第二卡钩包括一可脱离地卡掣于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及一间隔位于第二钩部上方并可连接致动部而受致动部带动枢转的连接臂,第一、第二卡钩相互靠近时,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抵接并促使第二钩部向外枢转。

Description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免螺丝且便于快速组装及拆卸的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中国台湾专利第M288756号专利案(申请案号为094216081)所揭露的卡合结构1,是用以结合一第一壳体21与一第二壳体22。卡合结构1包括两个设置于第一壳体21上且左、右相间隔的卡钩11,及两个设置于第二壳体22上且左、右相间隔的卡合件12,两个卡钩11及两个卡合件12分别呈反向设置,各卡钩11具有一连接于第一壳体21的臂部111,及一设于臂部111底端的钩部112,各卡合件12具有一可供卡钩11的钩部112卡合的卡槽121。
欲将第一壳体21组装固定于第二壳体22时,将各卡钩11对准各卡合件12并下压,当钩部112的一朝下的斜面113抵接于卡合件12的一朝上的斜面122时,卡钩11的钩部112及弹臂111会被向外撑开,待钩部112移动到卡槽121位置时,通过臂部111的复位弹力即可驱使钩部112卡合于卡槽121内并抵于一槽壁123,此时,第一壳体21即组装并固定于第二壳体22。
由于卡钩11的臂部111通常是固定在第一壳体21上,若组装或拆卸过程中施力不当易造成臂部111与第一壳体21连接处产生断裂的情形,因此,如何构思出一种便于快速组装及拆卸且能防止卡钩断裂的卡合装置设计,遂成为本发明要进一步改进的主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合装置,便于将第一物件及第二物件快速组装及拆卸且能防止卡钩断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便于将第一物件及第二物件快速组装及拆卸且能防止卡钩断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卡合装置,适于卡合一第一物件与一第二物件,卡合装置包含一第一卡钩、至少两个固定板,及至少一第二卡钩。
第一卡钩设置于第一物件并包括一位于顶端的致动部,及至少一间隔位于致动部下方的第一钩部;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第二卡钩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第二卡钩包括一可脱离地卡掣于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及一间隔位于第二钩部上方并可连接致动部而受致动部带动枢转的连接臂,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相互靠近时,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抵接并促使第二钩部向外枢转。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
致动部可带动连接臂的第二钩部向内枢转以卡掣第一钩部,或向外枢转而脱离第一钩部。
连接臂包含两个左、右相间隔并可夹持致动部的弹性夹持臂部。连接臂还包含一连接于二弹性夹持臂部顶端并可抵接第二物件的挡止臂部,及一由挡止臂部与两个弹性夹持臂部共同界定的凹槽,凹槽具有一开口朝下,致动部呈圆柱形,凹槽呈圆弧形并供致动部卡接,其中,开口的宽度小于该致动部的直径,由此,使致动部能稳固地卡接于凹槽内而不会轻易地经由开口脱离凹槽。
各固定板包括一枢接槽,第二卡钩还包括两个分别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固定板的枢接槽的枢转轴,及一形成于顶端并可与第二物件抵接以限制第二钩部转动角度的挡止斜面。
各固定板还包括一间隔位于枢接槽下方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卡钩还包括二设于相反侧的第二定位部,各第二定位部间隔位于各枢转轴下方且可脱离地卡掣于第一定位部,由此,能避免第二卡钩受力过大而产生断裂的情形。
第一定位部为一圆弧形卡槽或一圆弧形凸块其中之一,各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圆弧形卡槽或一圆弧形凸块其中另一,由此,使得第二定位部便于脱离第一定位部。
枢接槽包含一供各枢转轴枢接且间隔位于第一定位部上方的枢接槽部,及一开口朝向侧边用以导引各枢转轴枢接于枢接槽部内的导引槽部,由此,第二卡钩的枢转轴能方便且快速地组装在枢接槽内。
第一卡钩包括两个间隔位于致动部下方且位于左、右侧的第一钩部,卡合装置包含四固定板,及两个第二卡钩,每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两个第二卡钩呈反向设置且前后相间隔并可脱离地分别卡掣于两个第一钩部,由此,使卡合装置的第二卡钩不会轻易地脱离与第一卡钩的卡掣,能提升卡合装置在锁定状态时的稳固性。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包括一第一物件、一第二物件,及一用以卡合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的卡合装置。卡合装置包含一第一卡钩、至少两个固定板,及至少一第二卡钩。
第一卡钩设置于第一物件并包括一位于顶端的致动部,及至少一间隔位于致动部下方的第一钩部;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第二卡钩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第二卡钩包括一可脱离地卡掣于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及一间隔位于第二钩部上方并可连接致动部而受致动部带动枢转的连接臂,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相互靠近时,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抵接并促使第二钩部向外枢转。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优点及功效在于,通过卡合装置的设计可将第二物件快速地组装固定在第一物件上或者是由第一物件上拆卸,能提升使用上的方便性。另外,第二物件在组装过程中,第一卡钩的第一钩部能将第二卡钩的第二钩部往外顶推并促使其枢转,以避免第二卡钩产生断裂,待第一卡钩的致动部将连接臂上顶推即可带动第二钩部复位并卡掣于第一钩部。第二物件在拆卸过程中,第一卡钩的致动部会对各第二卡钩施加扭力以使第二钩部脱离第一钩部,由此,使得第一钩部不会受到第二钩部的阻挡而能轻易地脱离第二钩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中国台湾专利第M288756号专利案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现有中国台湾专利第M288756号专利案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省略第二物件;
图5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说明卡合装置的各第二卡钩与固定板分离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立体分解图,说明第一定位部为圆弧形凸块,第二定位部为圆弧形卡槽;
图7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说明第一卡钩的致动部穿过两个第二钩部;
图8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说明第一钩部将第二钩部向外顶推并促使其枢转;
图9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说明挡止斜面抵接在第二物件且致动部顶推弹性夹持臂部;
图10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说明致动部经由开口穿入凹槽内;
图11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说明致动部卡接于凹槽内,第二钩部卡掣于第一钩部;
图12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说明致动部卡接于凹槽内,第二钩部卡掣于第一钩部;
图13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拆卸示意图,说明致动部向下拉动弹性夹持臂部并对第二卡钩施加扭力;及
图14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拆卸示意图,说明致动部脱离凹槽,第二钩部脱离第一钩部。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现有
1      卡合结构
11     卡钩
111    臂部
112    钩部
113、122斜面
12     卡合件
121    卡槽
123    槽壁
21     第一壳体
22     第二壳体
本发明
300  物品
3  第一物件
4  第二物件
5  卡合装置
51   第一卡钩
511  臂部
512  第一钩部
513  致动部
514  导引斜面
52   固定板
521  枢接槽
522  枢接槽部
523  导引槽部
524  第一定位部
53   第二卡钩
531  基臂
532  第二钩部
533  枢转轴
534  第二定位部
535  连接臂
536  挡止臂部
537  弹性夹持臂部
538  凹槽
539  开口
540  接触斜面
541  挡止斜面
I、II  箭头
III、IV  箭头
W    开口的宽度
D    致动部的直径
T    扭力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附图只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的一较佳实施例,该物品300包括一第一物件3、一第二物件4,及一用以卡合第一物件3与第二物件4的卡合装置5,在本实施例中,物品300是以笔记型电脑的主机壳体为例作说明,其中,第一物件3为下壳体部,第二物件4为一用以盖合于下壳体部上的上壳体部。需说明的是,在应用上,物品300也可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者是移动电话等产品的壳体,凡是任何产品中的两物件需可拆卸地卡合固定在一起时,都可通过本实施例的卡合装置5来实现。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卡合装置5包含一第一卡钩51、至少两个固定板52,及至少一第二卡钩53。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第一卡钩51设置于第一物件3并包括一位于顶端的致动部513,及至少一间隔位于致动部513下方的第一钩部512;两个固定板52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4,各固定板52包括一枢接槽521;第二卡钩53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固定板52之间,第二卡钩53包括一可脱离地卡掣于第一钩部512的第二钩部532,及一间隔位于第二钩部532上方并可连接致动部513而受致动部513带动枢转的连接臂535,第一卡钩51与第二卡钩53相互靠近时,第一钩部512与第二钩部532抵接并促使第二钩部532向外枢转。
以下将针对各构件的细部结构及组装与拆卸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卡钩51包括一连接于第一物件3的臂部511,及二凸设于臂部511左、右侧且位于中段位置处的第一钩部512。本实施例的卡合装置5包含四固定板52,及两个分别呈倒L形的第二卡钩53,每两个固定板52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物件4上,两个第二卡钩53呈反向设置且前后相间隔,各第二卡钩53是由塑胶材质所制成并设置于每二固定板52之间,各第二卡钩53包括一呈直立延伸的基臂531,及一凸设于基臂531底端的第二钩部532,第二钩部532用以卡掣各第一钩部512。
各固定板52是一体成型地连接于第二物件4,各固定板52包括一枢接槽521,各第二卡钩53还包括二凸设于基臂531前、后相反侧且邻近顶端处的枢转轴533,各枢转轴533可转动地枢接于各固定板52的枢接槽521内,由此,使得各第二卡钩53能以枢转轴533为轴心相对于固定板52转动。
各固定板52还包括一形成于内表面且间隔位于枢接槽521的枢接槽部522下方的第一定位部524,第二卡钩53还包括两个凸设于基臂531前、后相反侧的第二定位部534,各第二定位部534间隔位于各枢转轴533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524为一圆弧形卡槽,第二定位部534为一可脱离地卡掣于该圆弧形卡槽内的圆弧形凸块,通过第二定位部534卡掣于第一定位部524内,使得第二卡钩53的基臂531能被定位在一呈纵向延伸的位置,以避免第二卡钩53通过枢转轴533相对于固定板52转动时,第二钩部532脱离第一钩部512。当然,在设计时,第一定位部524也可为一圆弧形凸块(如图6所示),第二定位部534也可为一供该圆弧形凸块卡掣的圆弧形卡槽(如图6所示)。
第一卡钩51还包括一凸设于臂部511顶端且间隔位于第一钩部512上方的致动部513,各第二卡钩53还包括一凸设于基臂531内侧且邻近顶端处的连接臂535,连接臂535位于枢转轴533内侧并可受致动部513带动而促使第二钩部532枢转以卡掣或脱离第一钩部512。连接臂535包含一与基臂531相连接且呈横向延伸的挡止臂部536,及两个凸设于挡止臂部536底端且左、右相间隔的弹性夹持臂部537,挡止臂部536可在致动部513朝上顶推弹性夹持臂部537时抵接在第二物件4上,使得第二卡钩53不会相对于固定板52枢转,由此,致动部513能顺利地顶推弹性夹持臂部537并将其向外撑开,使得两个弹性夹持臂部537能夹持在致动部513的左、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部513是呈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形,各弹性夹持臂部537是呈圆弧形,挡止臂部536与二弹性夹持臂部537共同界定一呈圆弧形用以供致动部513卡接的凹槽538,凹槽538具有一开口539朝向下方。通过致动部513呈圆柱形设计,以及各弹性夹持臂部537与凹槽538呈圆弧形设计,使得第一、第二物件3、4在组装或拆卸过程中,致动部513能逐渐顶推弹性夹持臂部537并将其向外撑开,使得致动部513可经由开口539顺畅地卡接在凹槽538内或是脱离凹槽538,由此,能避免弹性夹持臂部537受力过大而产生断裂的情形。其中,开口539的宽度W小于致动部513的直径D,由此,致动部513能稳固地卡接于凹槽538内而不会轻易地经由开口539脱离凹槽538。
如图7及图8所示,欲将第二物件4卡合并固定在第一物件3时,将第一卡钩51的致动部513对准二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之间,接着,使用者可沿箭头I方向将第二物件4朝第一物件3下压,或者是沿箭头II方向将第一物件3朝第二物件4上压,或者是沿箭头I、II方向分别将第二物件4与第一物件3相互靠近压合。由于各第一钩部512包含一朝上的导引斜面514,而各第二钩部532包含一朝下并可与导引斜面514抵接的接触斜面540,当致动部513抵接于各第二钩部532的接触斜面540时,致动部513受接触斜面540的导引可顺利地通过两个第二钩部532之间。接着,当各第一钩部512的导引斜面514抵接于接触斜面540时,各第一钩部512施予接触斜面540的一分力会将各第二钩部532向外顶推,相当于是对两个第二卡钩53分别施以一顺时针方向的扭力T以及一逆时针方向的扭力T,由于扭力T的力量大于第一、第二定位部524、534的一受力上限值,所以会迫使各第二卡钩53的第二定位部534脱离各固定板52的第一定位部524,使得两个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能分别沿箭头III、IV方向逐渐向外枢转。需说明的是,前述受力上限值是由第一定位部524以及第二定位部534的尺寸来决定。
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当各第二卡钩53的一形成于基臂531顶端的挡止斜面541抵接在第二物件4时,各第二卡钩53即无法再相对于固定板52转动,由此,以限制各第二卡钩53的转动角度。此时,两个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张开至一最大角度并可容许第一卡钩51的两个第一钩部512通过,以避免第二卡钩53因第一钩部512的顶推而产生变形进而造成断裂的情形。当致动部513抵触到一远离基臂531的弹性夹持臂部537底端时,各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同时抵靠在各第一钩部512的外侧端,此时,远离基臂531的弹性夹持臂部537不会因为致动部513的顶推而使第二卡钩53旋转,由此,以容许致动部513顶推该弹性夹持臂部537并将其向外撑开,使得开口539被撑大而足以供致动部513穿过。
待致动部513穿入凹槽538内时,第一钩部512与第二钩部532分离,使得致动部513朝上顶推挡止臂部536时会带动两个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分别沿箭头IV、III方向逐渐向内枢转,同时,远离基臂531的弹性夹持臂部537通过复位弹力会抵靠在致动部513外表面。当致动部513朝上顶推挡止臂部536使其抵接在第二物件4时,各第二卡钩53即不再转动,同时,致动部513卡接在各第二卡钩53的凹槽538内,各第二卡钩53的两个弹性夹持臂部537则夹持于致动部513的左、右侧,且各第二钩部532卡掣于各第一钩部512底端,通过第二定位部534复位并卡掣于各第一定位部524内,能将第二钩部532定位在卡掣于第一钩部512底端的位置。此时,卡合装置5在一锁定状态,第二物件4即卡合并固定在第一物件3上。
如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施例通过两个第二卡钩53呈反向设置且前后相间隔地分别卡掣于第一卡钩51的两个第一钩部512的设计,当第二物件4受外力作用导致其中一第二钩部532受拉变形而脱离其中一第一钩部512时,另一侧的第二钩部532仍能保持在卡掣于另一第一钩部512的位置,由此,使第二物件4受外力作用时卡合装置5的第二卡钩53不会轻易地脱离与第一卡钩51的卡掣,能提升卡合装置5在锁定状态时的稳固性。
如图13及图14所示,欲将第二物件4由第一物件3上拆卸时,使用者可沿箭头II方向将第二物件4往上拉,或者是沿箭头I方向将第一物件3往下拉,或者是沿箭头II、I方向分别将第二物件4与第一物件3相互拉开。第一卡钩51的致动部513下移过程中,会同时将两个弹性夹持臂部537向下拉动,并分别对两个第二卡钩53施加一顺时针方向的扭力T以及一逆时针方向的扭力T,由于扭力T的力量大于第一、第二定位部524、534的受力上限值,所以会迫使各第二卡钩53的第二定位部534脱离第一定位部524,使得两个第二卡钩53能分别沿箭头III、IV向外枢转而带动各第二钩部532脱离各第一钩部512。当各第二卡钩53的挡止斜面541抵接在第二物件4时,各第二卡钩53即无法再相对于固定板52转动,此时,两个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张开至最大角度并可容许第一卡钩51的两个第一钩部512通过,由此,使得第一钩部512不会受到第二钩部532的阻挡而能轻易且顺利地脱离第二钩部532。
另外,致动部513将二弹性夹持臂部537向下拉动的过程中,会顶推远离基臂531的弹性夹持臂部537并将其向外撑开,使得开口539被撑大而足以供致动部513穿出凹槽538。待致动部513移离凹槽538并且第一钩部512移离第二钩部532时,卡合装置5在一释锁状态,第二物件4即可拆离第一物件3。通过各第二卡钩53的第二定位部534与第一定位部524卡掣的设计,以及各第二卡钩53的两个弹性夹持臂部537夹持致动部513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在拆卸过程中需施力到达一定值时才能解除第二定位部534与第一定位部524的卡掣,并使致动部513脱离凹槽538,以解除卡合装置5的锁定状态,由此,能确保卡合装置5不会轻易地受到外力影响而解除锁定的状态。
需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是以第一卡钩51具有两个第一钩部512,以及第二物件4设置四个固定板52与两个第二卡钩53为例作说明,但设计时,第一钩部512及第二卡钩53的设计数量可为一个,而固定板52的设计数量可为两个,同样能使卡合装置5在锁定状态与释锁状态之间变换。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物品300,通过卡合装置5的设计,使用者不需通过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将第二物件4快速地组装固定在第一物件3上或者是由第一物件3上拆卸,能提升使用上的方便性。另外,通过第二卡钩53可转动地枢接于固定板52,使得第二物件4在组装过程中,第一卡钩51的第一钩部512能将第二卡钩53的第二钩部532往外顶推并促使其枢转,以避免第二卡钩53产生断裂,待第一卡钩51的致动部513将连接臂535往上顶推即可带动第二钩部532复位并卡掣于第一钩部512。再者,第二物件4在拆卸过程中,第一卡钩51的致动部513会对各第二卡钩53施加扭力T以使第二钩部532脱离第一钩部512,由此,使得第一钩部512不会受到第二钩部532的阻挡而能轻易地脱离第二钩部532,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所诉求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卡合装置,适于卡合一第一物件与一第二物件,该卡合装置包含:
第一卡钩,设置于该第一物件并包括位于顶端的致动部,及至少一间隔位于该致动部下方的第一钩部;
至少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物件;及
至少一第二卡钩,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该两个固定板之间,该第二卡钩包括可脱离地卡掣于该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及间隔位于该第二钩部上方并可连接该致动部而受该致动部带动枢转的连接臂,该第一卡钩与该第二卡钩相互靠近时,该第一钩部与该第二钩部抵接并促使该第二钩部向外枢转,该连接臂包含:
两个左、右相间隔并可夹持该致动部的弹性夹持臂部;
连接于该两个弹性夹持臂部顶端并可抵接该第二物件的挡止臂部,及
由该挡止臂部与该二弹性夹持臂部共同界定的凹槽,该凹槽具有一开口朝下,该致动部呈圆柱形,该凹槽呈圆弧形并供该致动部卡接,该凹槽开口的宽度小于该致动部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该致动部可带动该连接臂的该第二钩部向内枢转以卡掣该第一钩部,或向外枢转而脱离该第一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各该固定板包括枢接槽,该第二卡钩还包括两个分别可转动地枢接于该两个固定板的枢接槽的枢转轴,及形成于顶端并可与该第二物件抵接以限制该第二钩部转动角度的挡止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各该固定板还包括间隔位于该枢接槽下方的第一定位部,该第二卡钩还包括两个设于相反侧的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二定位部间隔位于各该枢转轴下方且可脱离地卡掣于该第一定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部为圆弧形卡槽或圆弧形凸块其中之一,各该第二定位部为圆弧形卡槽或圆弧形凸块其中另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该枢接槽包含一供各该枢转轴枢接且间隔位于该第一定位部上方的枢接槽部,及一开口朝向侧边用以导引各该枢转轴枢接于该枢接槽部内的导引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合装置,其中,该第一卡钩包括两个间隔位于该致动部下方且位于左、右侧的第一钩部,该卡合装置包含四个固定板,及两个第二卡钩,每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物件,该两个第二卡钩呈反向设置且前后相间隔并可脱离地分别卡掣于该两个第一钩部。
8.一种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包括:
第一物件;
第二物件;
卡合装置,用以卡合该第一物件与该第二物件,该卡合装置包含:
第一卡钩,设置于该第一物件并包括位于顶端的致动部,及至少一间隔位于该致动部下方的第一钩部;
至少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物件;及
至少一第二卡钩,呈倒L形且可转动地枢接于该二固定板之间,该第二卡钩包括可脱离地卡掣于该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及间隔位于该第二钩部上方并可连接该致动部而受该致动部带动枢转的连接臂,该第一卡钩与该第二卡钩相互靠近时,该第一钩部与该第二钩部抵接并促使该第二钩部向外枢转,该连接臂包含:
两个左、右相间隔并可夹持该致动部的弹性夹持臂部;
一连接于该二弹性夹持臂部顶端并可抵接该第二物件的挡止臂部;及
一由该挡止臂部与该二弹性夹持臂部共同界定的凹槽,该凹槽具有一开口朝下,该致动部呈圆柱形,该凹槽呈圆弧形并供该致动部卡接,该凹槽开口的宽度小于该致动部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该致动部可带动该连接臂的该第二钩部向内枢转以卡掣该第一钩部,或向外枢转而脱离该第一钩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各该固定板包括枢接槽,该第二卡钩还包括两个分别可转动地枢接于该两个固定板的枢接槽的枢转轴,及形成于顶端并可与该第二物件抵接以限制该第二钩部转动角度的挡止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各该固定板还包括间隔位于该枢接槽下方的第一定位部,该第二卡钩还包括两个设于相反侧的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二定位部间隔位于各该枢转轴下方且可脱离地卡掣于该第一定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该第一定位部为圆弧形卡槽或圆弧形凸块其中之一,各该第二定位部为圆弧形卡槽或圆弧形凸块其中另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该枢接槽包含一供各该枢转轴枢接且间隔位于该第一定位部上方的枢接槽部,及一开口朝向侧边用以导引各该枢转轴枢接于该枢接槽部内的导引槽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卡合装置的物品,其中,该第一卡钩包括两个间隔位于该致动部下方且位于左、右侧的第一钩部,该卡合装置包含四个固定板,及两个第二卡钩,每两个固定板前、后相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物件,该两个第二卡钩呈反向设置且前后相间隔并可脱离地分别卡掣于该两个第一钩部。
CN201010218146.5A 2010-07-06 2010-07-06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Active CN102316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8146.5A CN102316691B (zh) 2010-07-06 2010-07-06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8146.5A CN102316691B (zh) 2010-07-06 2010-07-06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6691A CN102316691A (zh) 2012-01-11
CN102316691B true CN102316691B (zh) 2014-04-16

Family

ID=4542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8146.5A Active CN102316691B (zh) 2010-07-06 2010-07-06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166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2533B (zh) * 2016-07-20 2019-12-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锁固机构
DE102016220022B4 (de) * 2016-10-13 2021-12-09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Kombination eines Steckers mit einem Deckel
ES3015202T3 (en) * 2017-12-29 2025-04-30 Becton Dickinson Co Low cost syringe with durable and disposable components
CN108468681A (zh) * 2018-03-26 2018-08-31 亚思纳国际有限公司 扣具
CN111355053B (zh) * 2018-12-20 2025-03-11 夏敬懿 具有限制单向运动功能的导电钩爪
CN110621129B (zh) * 2019-09-23 2020-05-19 徐州利明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调节器的后盖结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9142Y (zh) * 2007-09-17 2008-09-17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卡合机构的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00134B1 (de) * 2008-12-02 2013-01-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augruppe mit Gehäuse für Profilschien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9142Y (zh) * 2007-09-17 2008-09-17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卡合机构的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6691A (zh)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6691B (zh)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US9769293B2 (en) Slider cover for computing device
TWI48992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擴充平台
TW201201656A (en) Fastening device and an object having the same
TWI358983B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TWI450670B (zh) 電子裝置托架
TW201204947A (en) Fastening device and an object having the same
CN102736689A (zh) 用来调整屏幕模块的观赏角度的调整装置及其计算机系统
TWI45706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KR20130121794A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 파지기구
TW200949595A (en) Portable computer possessing projecting function
CN104133524A (zh) 连接组件及具有此连接组件的电子装置
CN102348351B (zh)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品
TWM496787U (zh) 卡鉤結構
CN102291958A (zh) 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物体
TWI395881B (zh) 提把結構
TWM417762U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creen angle holding device
CN203133681U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01477478U (zh) 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夹持结构
CN104110438B (zh) 双转轴枢钮器的改良结构
CN216667064U (zh) 显示设备
TWM338540U (en) Pivot with whole circle rotation and positioning function
WO2015096078A1 (zh) 掌上平板交互设备的托持方法及装置
TWM383907U (en)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hinge
TWI282722B (en) Fix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c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