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9784B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99784B CN102299784B CN201110269216.4A CN201110269216A CN102299784B CN 102299784 B CN102299784 B CN 102299784B CN 201110269216 A CN201110269216 A CN 201110269216A CN 102299784 B CN102299784 B CN 1022997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data
- transmission
- coding
- transmitt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9—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ransmit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5—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jitter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源数据帧,并保存源数据帧;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其他数据帧,并保存其他数据帧;发送端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发送端从存储空间中提取源数据帧,以及发送端在发送端发送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向接收端重传源数据帧以及在发送端发送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保证了自动数据重传过程中的重传数据帧及其后续数据帧之间的顺序不会发生错误,而且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方案简单,消耗的资源较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经验认为,在满足一定锁存器(latch)眼高条件下,一般可认为高速背板互连链路属于随机误码信道。误码主要是由于芯片内部的随机噪声、串扰等随机事件引起的,链路误码可近似认为是随机误码,并且各比特之间误码并不相关。但是随着一些复杂处理技术的引入,这些近似假设已经不能成立,链路误码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如果高速串行链路存在这种处理技术,链路就退化为混合误码信道。
根据现有10Gbps速率互连的误码率要求,传统的优化链路和信号处理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而需要借助纠错编码技术来实现。目前在业界比较常用的是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简称FEC)技术。FEC是一种纠错编码,通过增加一定的冗余位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纠正传输信道引起的单个错误或突发错误,有效改善系统误码性能。由于FEC的纠错能力跟冗余位的宽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当冗余位较少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纠错效果,冗余位太多则会降低链路传输效率,所以现有的FEC方案很难实现纠错能力和传输效率的均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实现传输效率与纠错能力的均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源数据帧,并保存所述源数据帧;
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其他数据帧,并保存所述其他数据帧;
发送端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发送端从存储空间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并进行同步和检错;
如果接收端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则向所述发送端发送针对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所述接收端接受所述发送端重传的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源数据帧和其他数据帧;
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数据帧和所述其他数据帧;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重传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模块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由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
检错模块,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和检错;
重传通知模块,用于在检错模块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针对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以便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发送端重传的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保证了自动数据重传过程中的重传数据帧及其后续数据帧之间的顺序不会发生错误,而且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方案简单,消耗的资源较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设备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设备的进一步的示意结构图;和
图5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GSM,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等。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简称ARQ)机制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可以较好的实现数据传输效率和纠错能力的均衡,解决FEC纠错能力不足的问题(误码率增益在2个数量级),进一步提高链路误码率增益(误码率增益在7个数量级),保证链路系统健壮性。
图1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100包括发送端110和接收端120,发送端110包括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报错编码单元114以及发送单元116,还包括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13、报错解码单元115以及接收单元117;接收端120包括接收单元126、报错解码单元124以及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还包括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23、报错编码单元125以及发送单元127。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基本构思是发送端100将数据帧进行错误检测编码以及报错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120,接收端120在进行报错解码以及错误检测解码时发现传输错误后,通过接收端120发送给发送端110的数据帧将重传指令通知发送端110进行数据重传,其中接收端120发送给发送端110的数据帧也进行了报错编码,并且发送端110在接收到包含重传指令的数据帧后,经过报错解码,判断收到重传指令后,指令发送端110重新发送数据。
术语“报错编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指的是能传递信息的高速链路编码,例如XB/YB编码。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制报错编码的具体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高速链路编码方法,只要能实现通过编码方法传递信息的功能即可。为便于说明,以下以实施例中以XB/YB编码方法为例说明报错编码。“报错解码”与“报错编码”对应。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方法200包括:
210:发送端110向接收端120发送源数据帧,并保存所述源数据帧;
220:发送端110向所述接收端120发送其他数据帧,并保存所述其他数据帧;
230:发送端110接收接收端120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240:发送端110从存储空间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110在所述发送端110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110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120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向所述接收端120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端110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110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端110向所述接收端120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需要发送的数据帧在发送端110的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进行检错编码,例如进行32位循环冗余校验编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32,简称CRC32)、CRC16编码之后,形成的检错编码数据帧为K*L位,其中K为系统100处理的并行数据位宽,L为数据帧的长度,检错编码数据帧包括M位(例如,32位、16位)的检错校验位,因此有效数据为K*L-M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情况选择K、L和M的值,K、L的值越大,意味着能支持更大的链路传输延迟,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M的值越大,意味着编码开销越大,同样也意味着检错能力的增加。
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对数据帧进行错误检测编码之后,将错误检测编码数据帧发送给XB/YB编码单元114,XB/YB编码单元114可以采用64B/66B、64B/67B、8B/10B编码对错误检测数据帧进行编码,形成XB/YB编码数据帧,例如64B/66B编码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可以将待发送的数据帧先存储在存储模块中,再进行错误检测编码,然后发送给XB/YB编码单元114。或者,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可以对数据帧进行错误检测编码之后,再存储在存储模块中。这两种存储方式都可以用于下面将要详细描述的数据重传过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为了便于与XB/YB编码兼容,数据帧的规模可以选择地K*L为X的整数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定义K*L和X的最大公约数为H,错误检测编码模块112保证每X/H个数据帧,就会有一个错误检测编码数据帧的有效数据帧头同时也是XB/YB编码数据帧的帧头。需要注意的是,当M不是X的整数倍时,校验码的插入会影响原有有效数据位跟XB/YB编码数据帧的同步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定义M位校验码的特定取值来表示原有有效数据位与XB/YB编码数据帧的偏移状态,以便接收端120接收到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解码时,根据所述偏移状态恢复出真实的有效数据位,以下将会详细描述。
经过XB/YB编码单元114编码的数据帧发送给发送单元116,并由发送单元116发送给接收端120的接收单元126,接收单元126接收到发送端110发送的数据帧之后,发送给YB/XB解码单元124进行YB/XB解码,YB/XB解码单元124采用的解码方法对应于发送端110的XB/YB编码单元114所采用的编码方法。经过YB/XB解码单元124解码之后的数据帧发送给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进行检错解码。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采用的解码方法对应于发送端110的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所采用的编码方法。在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发现检错结果错误时,则通知发送端110进行数据重传。
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详细说明通知发送端110进行数据重传的过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数据重传的通知是通过接收端120发送给发送端110的XB/YB编码数据帧来传输的。根据所采用的XB/YB编解码方法的不同,可以使用XB/YB编码数据帧携带的不同信息来实现数据重传通知。例如,在采用64B/66B编解码时,可以定义同步头为:01普通同步头,10数据定界同步头,11和00为非法同步头。在需要向发送端110发送数据重传通知时,接收端120将发送给发送端110的64B/66B编码数据帧的3个01同步头改为11,接收端110在接收到3个11同步头时,则认为接收到数据重传通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这3个11同步头可以连续,或者中间间隔有数据定界同步头10。再例如,在采用8B/10B编解码时,可以定义特殊的COM编码来表示数据重传通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针对其他的XB/YB编码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编码特点来制定数据重传的表达方式。
发送端110的接收单元117接收到接收端120的发送单元127发送的包含数据重传通知的数据帧之后,由YB/XB解码单元115进行解码。如果在YB/XB解码单元115解码后的信息中上述数据重传通知时,由错误检错编码单元112从存储模块取回存储的数据帧,根据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再次向接收端120发送。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在接收端120发现数据帧1错误时,数据帧2至N已经从发送端发出,为了保持数据帧顺序不会错乱,接收端120不仅要丢弃数据帧1,而且要丢弃此后的数据帧2至N。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端110需要按照发送时序保存N帧数据,以便在接收端120发现数据帧1错误的情况下,发送端110重传数据帧1至N。在实际应用中,从发送端110到接收端120的链路延迟是固定的,并且接收端120发现错误并向接收端110发送重传通知到接收端110接收到重传通知的链路延迟也是固定的,因此可以根据链路延迟来选择N的大小,例如N≥2,例如N=2、3或4等。选择N的一个条件是发送端110接收到数据帧1传输错误而需要进行重传的通知时,数据帧N尚未发送结束,这样才能在发送完数据帧N之后开始重传数据帧1至数据帧N。在数据帧1-N重传成功后,发送端110才丢掉数据帧1,并增加保存数据帧N+1。总之,发送端110始终保存N帧数据。以N=2为例进行说明,发送端110保存第1帧和第2帧数据,在接收端120发现第1帧数据传输错误时,向发送端110发出重传通知,在发送端110接收到重传通知时,第2帧数据已经从发送端110发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收端120将接收到的第2帧数据丢弃,并等待接收发送端110发送的第1帧和第2帧数据,在接收到重传的第1帧数据后,再次进行检错,确认无误后再对接收到的第2帧数据进行检错,此时发送端110在第2帧数据重传完成之后没有收到新的重传通知,则丢弃保存的第1帧数据,按发送时序增加保存第3帧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接收端120的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在接收到YB/XB解码单元124解码的数据帧之后,需要对数据帧进行同步和检错,其中的同步和检错过程具体如下实现:
在失步状态下,先找到一个X位数据帧,假设其为源数据帧的起点,然后对接下来的一帧数据进行检错;若连续I次校验正确则认为数据帧同步成功,否则顺移H位,重新假设其为源数据帧的起点进行检错,直到同步成功为止;在同步状态下,如果连续J次检错结果错误,则判定数据帧失步。这里的I和J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在同步状态下,如果发现检错结果错误,则通知发送端110的XB/YB编码单元114要求重传数据。在发送端110接收到来自接收端120的重传请求时,错误检测编码单元112会要求前级处理单元停止输入数据,并将存储模块中的数据帧取出发送给发送端120。
以下结合具体的示例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选择K=32,L=128(这样可以支持30m光纤的链路延迟),M=32,则H=64,另外选择重传帧数N=2,同步计数I=8,失步计数J=4。
错误检错编解码采用CRC32编解码,XB/YB选择64B/66B编解码,同步头定义如下:01普通同步头,10信元定界的特殊同步头,11和00为非法同步头。
当接收端120需要发送数据重传通知到发送端110时,接收端120将64B/66B编码单元125进行的64B/66B编码的数据帧的3个01同步头改为11,而发送端110的64B/66B解码单元125发现3个11同步头时,则认为接收到了数据重传通知。
原有的有效数据中,数据帧定界信息跟64B/66B编码逻辑同步,插入32位校验码之后,下一CRC32数据帧中的定界信息跟64B/66B编码逻辑同步则发生了偏移,再次插入32位校验码后,再下一帧数据则又恢复了同步状态,如此循环。因此CRC32编码数据帧跟64B/66B编码数据帧同步的偏移状态有同步和不同步两种,同步帧(CRC32数据帧定界信息跟64B/66B编码数据帧逻辑同步的CRC32数据帧)中数据帧定界信息跟64B/66B编码数据帧头同步,则采用10同步头;失步帧(CRC32数据帧定界信息跟64B/66B编码数据帧逻辑失步的CRC32数据帧)中数据帧定界信息比64B/66B编码数据帧头同步迟到32位。若接收端120的错误检测解码单元122的CRC计算结果为C,那么同步帧的校验码为C,失步帧的校验码为~C,接收端120根据校验码的状态是C还是~C来预判下一帧是同步帧还是失步帧,从而据此恢复出真实的定界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上述例子中,表示数据重传通知的64B/66B编码数据帧的同步头可以另行定义,例如采用其他的非法同步头替代11,或者多种同步头按某种规律出现来表达数据重传通知,例如出现00、11、00的组合,或者同一非法同步头出现多次来表示,例如出现2次、4次或者更多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错误检测编码可以采用其他编码方式,例如CRC16或者BIP编码。编码时可以根据需要传递错误检测编码数据帧跟64B/66B编码数据帧是否逻辑同步状态的信息,例如当M=64时,校验位的插入不会影响同步状态,不需要传递同步状态信息,而当M=16时,CRC16数据帧与64B/66B编码数据帧逻辑同步状态有4种,即,偏移16位、偏移32位、偏移48位、同步。每4帧数据才会出现一次同步,因此可以设定16位校验码的特定取值来表示这4种同步状态信息,由此恢复真实的有效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利用错误检测编码与XB/YB编码实现了自动数据重传机制,实现了数据传输效率与纠错能力的均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保证了自动数据重传过程中的重传数据帧及其后续数据帧之间的顺序不会发生错误,而且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方案简单,消耗的资源较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部分的特征同等地适用于本发明的设备实施例。
图3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设备300的示意结构图,设备300可以用作发送端设备。如图3所示,设备300包括:
发送模块310,用于发送源数据帧和其他数据帧;
存储模块320,用于保存所述源数据帧和所述其他数据帧;
接收模块330,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重传模块340,用于从所述存储模块320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模块310在所述发送模块310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330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由所述发送模块310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模块310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330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模块310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设备300还包括:
检错编码模块350,用于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检错编码,形成检错编码数据帧;
报错编码模块360,用于将所述源数据帧进行报错编码,形成报错编码数据帧,以使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检错编码数据帧和所述报错编码数据帧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和检错。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报错编码模块360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XB/YB编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利用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表示所述接收模块330接收到的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检错编码模块350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图5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设备500的示意结构图,设备500可以用作接收端设备。如图5所示,设备500包括:
接收模块510,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
检错模块520,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和检错;
重传通知模块530,用于在检错模块520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针对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以便所述接收模块510接收所述发送端重传的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模块510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经过检错编码和报错编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采用XB/YB编码进行报错编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重传通知模块530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数据重传通知利用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来表示,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源数据帧的检错编码为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链路层数据传输,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源数据帧,并保存所述源数据帧;
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其他数据帧,并保存所述其他数据帧;
发送端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其中,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是所述接收端在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报错解码和检错解码后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时发送的;
发送端从存储空间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在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检错编码和报错编码;
其中,所述发送端按照发送时序保存N帧数据,所述N的大小是根据链路延迟选择的;其中,选择N的条件是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数据帧1传输错误而需要进行重传的通知时,数据帧N尚未发送结束,其中,所述数据帧1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一帧数据,所述数据帧N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N帧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错编码为XB/YB编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表示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错编码为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链路层数据传输,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并进行同步、报错解码和检错解码;
如果接收端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则向所述发送端发送针对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发送端重传的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经过检错编码和报错编码;
其中,所述发送端按照发送时序保存N帧数据,所述N的大小是根据链路延迟选择的;其中,选择N的条件是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数据帧1传输错误而需要进行重传的通知时,数据帧N尚未发送结束,其中,所述数据帧1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一帧数据,所述数据帧N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N帧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错编码为XB/YB编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表示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错编码为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9.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用于链路层数据传输,所述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源数据帧和其他数据帧;
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数据帧和所述其他数据帧;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有关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其中,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是所述接收端在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报错解码和检错解码后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时发送的;
重传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模块中提取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并由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源数据帧以及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所述设备还包括检错编码模块和报错编码模块,其中,所述检错编码模块和所述报错编码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源数据帧之前,分别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检错编码和报错编码;
其中,所述设备按照发送时序保存N帧数据,所述N的大小是根据链路延迟选择的;其中,选择N的条件是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数据帧1传输错误而需要进行重传的通知时,数据帧N尚未发送结束,其中,所述数据帧1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一帧数据,所述数据帧N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N帧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错编码模块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XB/YB编码。
11.如权利要求10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利用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表示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数据重传通知,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错编码模块对所述源数据帧进行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13.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用于链路层数据传输,所述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源数据帧;
检错模块,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进行同步、检错解码和报错解码;
重传通知模块,用于在检错模块发现所述源数据帧有错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针对所述源数据帧的数据重传通知,以便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发送端重传的所述源数据帧,以及所述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源数据帧到发送端接收所述数据重传通知这段时间内向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其他数据帧;
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经过检错编码和报错编码;
其中,所述发送端按照发送时序保存N帧数据,所述N的大小是根据链路延迟选择的;其中,选择N的条件是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数据帧1传输错误而需要进行重传的通知时,数据帧N尚未发送结束,其中,所述数据帧1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一帧数据,所述数据帧N是所述N帧数据中按照发送时序保存的第N帧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源数据帧采用XB/YB编码进行报错编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传通知模块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数据重传通知利用XB/YB编码数据帧的特定同步头来表示,所述特定同步头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特定同步头连续出现或者以预定的顺序出现。
16.如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数据帧的检错编码为CRC32编码、CRC16编码或者BIP编码。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69216.4A CN102299784B (zh) | 2011-09-13 | 2011-09-13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US13/613,112 US9654255B2 (en) | 2011-09-13 | 2012-09-13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69216.4A CN102299784B (zh) | 2011-09-13 | 2011-09-13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99784A CN102299784A (zh) | 2011-12-28 |
CN102299784B true CN102299784B (zh) | 2015-05-27 |
Family
ID=4535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69216.4A Active CN102299784B (zh) | 2011-09-13 | 2011-09-13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54255B2 (zh) |
CN (1) | CN1022997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57048A (zh) * | 2014-05-07 | 2014-07-30 | 李正文 | 利用帧结构防止无线电批量收传数据丢失方法 |
CN107005714B (zh) | 2016-12-30 | 2019-05-1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与设备 |
CN109983775A (zh) | 2016-12-30 | 2019-07-05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基于反馈的数据发送的系统和方法 |
CN110225338B (zh) | 2016-12-30 | 2021-12-10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无人飞行器和接收端 |
CN110972338B (zh) * | 2018-09-28 | 2021-09-21 |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 确定用户设备循环冗余校验crc错误的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存储介质 |
CN111901070B (zh) * | 2020-08-28 | 2022-09-09 | 上海国微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CN114079654B (zh) * | 2022-01-05 | 2022-06-2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7525A (zh) * | 2003-11-14 | 2005-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保证通用路由封装隧道传输可靠的方法 |
CN101741525A (zh) * | 2008-11-07 | 2010-06-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数据重传处理方法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79928B2 (en) * | 2005-10-04 | 2007-10-09 |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Pte. Ltd | xB/yB coder programmed within an embedded array of a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
JP5098329B2 (ja) * | 2006-12-26 | 2012-12-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装置 |
US8705384B2 (en) * | 2010-05-19 | 2014-04-22 | Dsp Group Inc. | Remote control of transmitter-side rate adaptation |
-
2011
- 2011-09-13 CN CN201110269216.4A patent/CN102299784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13 US US13/613,112 patent/US965425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7525A (zh) * | 2003-11-14 | 2005-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保证通用路由封装隧道传输可靠的方法 |
CN101741525A (zh) * | 2008-11-07 | 2010-06-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数据重传处理方法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99784A (zh) | 2011-12-28 |
US20130064312A1 (en) | 2013-03-14 |
US9654255B2 (en) | 2017-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99784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
EP2093921B1 (en) | Method and product for memory management in a HARQ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070242B1 (en) | Optimal error protection coding for mimo ack/nack/pre/post information | |
US20180167171A1 (en) | HARQ Feedback Scheme for 5G New Radio | |
US20080049793A1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 data packet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
CN101425871B (zh) | 多元纠错码发射接收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以及相关方法 | |
CN103201976A (zh) | 聚合分组传输中的分组级擦除保护编码 | |
CN102037671A (zh) | Wcdma和lte网络中harq的重传设置的选择 | |
US20100061287A1 (en) | Efficient coding schemes for retransmissions in multicast transmission | |
CN108737021B (zh) |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2957511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自适应降速方法 | |
CN102497248A (zh) | 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重传方法 | |
CN1303773C (zh) | 传输数据分组的方法 | |
CN101699781A (zh)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
CN104683073A (zh) | 一种解码方法和接收机 | |
CN105024706A (zh) | 一种基于bch+rs级联纠错编码方法及系统 | |
WO2018103659A1 (en) | Harq feedback scheme for 5g new radio | |
US860494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encoding in a communication/broadcasting system | |
US20150049710A1 (en) |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adjusting harq buffer size | |
CN102255710B (zh) | 编码块存储方法和设备 | |
CN103944676A (zh) | 一种基于深空通信环境的lt码编译码方法 | |
US20090144597A1 (en) | Encoding/decoding technique for rebroadcasting lost packets | |
US20110145674A1 (en) | High-efficiency dynamic transmission that has a high speed and reliability | |
CN110958084A (zh) | 传输确认报文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 |
EP1626518A2 (en) | Method for reporting reception result of packe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