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3041B -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93041B CN102293041B CN201080005069.3A CN201080005069A CN102293041B CN 102293041 B CN102293041 B CN 102293041B CN 201080005069 A CN201080005069 A CN 201080005069A CN 102293041 B CN102293041 B CN 1022930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 line
- communication
- transmission sp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8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2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2—Estimation of channel variability, e.g. coherence bandwidth, coherence time, fading freque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94—Packet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4—Channel dividing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a single bit stream is divided between several baseband channels and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llocation of payload; Allocation of data channels, e.g. PDSCH or PUSCH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bits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侧发送装置(10),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向通信对方的地上侧接收装置(20)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该发送部监视各通信线路(A~C)的传输速度的变化,并基于额定传输速度和各通信线路(A~C)的变化的信息以及直到对地上侧接收装置(20)完成发送向地上侧接收装置(20)应发送的数据为止的传输时间,计算出各通信线路(A~C)的变动的传输速度,并且基于计算出的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特别是,涉及能通过使用多个通信线路来提高通信速度的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利用列车等移动体的乘客以及乘务员提供的信息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希望在对该信息数据进行通信的线路(以下仅称为“线路”)中应用与数据容量相适应的高速线路,但在线路的高速化中由于通信系统的构建中伴随有巨大的费用、时间等的投资的情况较多,所以作为其解决手段,已知的有使用多个已有线路作为整体来扩大通信容量的多链路等的方法。此外,在通信系统中应用了无线方式的线路的情况下,线路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移动体的周边环境的变动等而动态地变化。因此,基于无线方式的多链路存在如下问题,即,出现各线路的有效传输速度不一致,线路整体的频带使用效率变低的情况。
以往,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多链路通信装置(以下仅称为“通信装置”)具备:监视部,监视各无线通信线路的有效传输速度;以及分割部,基于监视结果向各线路分配相应于各线路的有效传输速度的数据量。在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中最初产生的数据通过发送侧通信装置的分割部,被分割为相应于各线路中初始设定的传输速度(称为“额定传输速度”)的固定尺寸的数据,被分割的数据(以下称为“短数据”)通过发送接收部向各线路送出。另一方面,各线路的有效传输速度在发送接收部中被监视,进而,监视部在每次向线路送出短数据时,从发送接收部取得各线路的有效传输速度。而且,分割部在第二次以后的发送数据产生的情况下,根据由监视部得到的有效传输速度来分割该发送数据。这样构成的现有的通信装置实现了较高地保持作为线路整体的吞吐量的多链路通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4018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现有技术中,在多个线路中被判断为能进行数据发送的线路中产生了起因于某些问题的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延迟的情况下,尽管存在涉及第二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但由于产生故障的线路的影响导致不能完成该短数据的发送,作为结果就存在变为线路整体的发送中止的状态或者异常慢的状态的隐患。换言之,存在如下课题,即,在移动的车辆的周围环境变化的数据通信网、或者被多个用户等使用的数据通信网中,由于存在产生难以预测的通信故障的情况,所以仅通过基于前次的实际发送数据的决定来并用多个线路反而会有引起线路整体的停滞、吞吐量下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一部分线路中产生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的延迟的情况下也能使吞吐量提高的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一部分线路中产生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的延迟的情况下也能使吞吐量提高的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发送装置,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向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所述发送部监视所述各通信线路的传输速度的变化,并基于所述各通信线路的额定传输速度和所述传输速度的变化的信息以及直到所述接收装置完成接收所述发送数据为止的传输时间,计算出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变动的新传输速度,并且基于所述计算出的新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发明效果
由本发明可知,实现了如下的技术效果,即:由于具备:通信控制部,监视各通信线路的状态,每次在接收装置中上述发送数据被发送到各通信线路时,计算出各通信线路的变化的传输速度;以及分割部,在接收装置中将上述发送数据分割成与来自通信控制部的传输速度对应的数据量,向各通信线路进行分配,并且在分配给多个线路中的“一线路”的数据的发送已完成且分配给“它线路”的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将已经向“它线路”发送的数据也向“一线路”进行发送,所以,即使在“它线路”中产生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的延迟的情况下也能使作为线路整体的吞吐量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数据的分割以及合成的示意的图。
图3是用于对根据初始设定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对根据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对计算出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的工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用于对根据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涉及本发明的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再有,该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涉及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数据的分割以及合成的示意的图。在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作为主要的结构部以具有车辆侧发送接收装置(以下仅称为“发送装置”)10、地上侧发送接收装置(以下仅称为“接收装置”)20、以及通信线路A~C来构成。在发送装置10连接有乘客、乘务员所利用的便携终端器、座席固定终端器等的信息终端装置(未图示),在接收装置20连接有服务器、其它网络等(未图示)。进而,发送装置10以及接收装置20分别具备天线30~35。线路A~C是例如以便携式电话线路、卫星通信线路、微波通信线路、以及无线LAN等的无线能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通信网。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把该通信网看作被看成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虚拟通信线路,以多链路方式进行通信。
(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
发送装置10作为主要的结构部以具有数据输入输出部11、以及数据处理部12来构成,处理部12以具有相向于通信线路掌管基于多链路方式的通信控制的发送部即多重通信控制部(以下仅称为“控制部”)15、数据分割部13、以及数据合成部14来构成。输入输出部11向处理部12输出来自外部的数据并且向外部输出来自处理部12的数据。输入输出部11是在通信系统中被发送接收的数据的接口,并进行发送装置10以及接收装置20所必需的信号格式的变换等。
接收装置20的结构与发送装置10同样地以具有输入输出部21、处理部22来构成,处理部22以具有分割部23、合成部24、控制部25来构成。由于接收装置20的各要素的功能以及工作与发送装置10的各要素相同,所以,以下省略其说明。
在图2的上侧示出的图是在分割部13中发送数据被分割成3个的示意。图的横方向表示发送数据的整体尺寸。图的纵方向表示发送数据的发送顺序,例如,最初发送的数据被表示为“初次发送数据”,接着发送的数据被表示为“第二次发送数据”。此外,由分割部13分割的“初次发送数据”、“第二次发送数据”分别作为短数据a1~c1、短数据a2~c2来表示。
进而,图的横方向示出了根据各线路A~C的传输速度被分割的“初次发送数据”的各短数据a1~c1的尺寸。短数据a1~c1由于各线路A~C的传输速度不同,所以各个尺寸不同。同样地,“第二次发送数据”的短数据a2~c2的尺寸根据送出短数据a1~c1时得到的各线路A~C的有效传输速度来计算。这样,存在短数据a1~c1的尺寸和短数据a2~c2的尺寸相互不同的情况。对于第三次以后的发送数据也与上述同样,以下省略说明。再有,针对有效传输速度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例如,短数据a1、a2经由线路A向接收装置20发送,短数据b1、b2经由线路B向接收装置20发送,短数据c1、c2经由线路C向接收装置20发送。
在图2的下侧示出的图是在接收装置20的合成部24中对经由各线路A~C发送的短数据进行合成/复原的示意。关于合成/复原该合成部24中的短数据a1~c1、短数据a2~c2的工作,在后面叙述。
下面,关于从发送装置10向接收装置20应发送的数据的分割工作等进行说明。分割部13在从输入输出部11接收到“初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将该“初次发送数据”分割成相应于线路A~C的额定传输速度的长度的短数据a1~c1。分割部13将在合成部24中合成/复原短数据a1~c1时所必需的序列号No、标记位附加于短数据a1~c1,将赋予了序列号No等的短数据a1~c1向控制部15送出。
控制部15具备与各线路A~C对应的3个发送接收部(未图示),该各发送接收部将来自分割部13的短数据a1~c1经由线路A~C向相向的接收装置20发送。在接收装置20中,在控制部25的各发送接收部(未图示)接收到短数据a1~c1的情况下,向合成部24送出短数据a1~c1。合成部24基于序列号No进行短数据a1~c1的合成/复原,被复原的“初次发送数据”经由输入输出部21输出。从接收装置20对车辆侧发送装置10的数据发送时的处理与上述相同,以下省略说明。
另一方面,控制部15始终监视各线路A~C的传输速度,取得发送短数据a1~c1时得到的有效传输速度。控制部15将关于取得的有效传输速度的信息输出到分割部13。分割部13在从输入输出部11接收到“第二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各线路A~C的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第二次发送数据”,并且对被分割的短数据a2~c2附加序列号No等,向控制部15送出。控制部15将短数据a2~c2向各线路A~C送出,并且始终监视各线路A~C的有效传输速度,将关于取得的有效传输速度的信息输出到分割部13。分割部13在接收到第三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重复上述同样的处理。
在此,假定如下情况,即,在各线路A~C中,例如虽然分配给线路A(以下称为“一线路”)的短数据a2的发送已完成,但由于在能通信的线路C(以下称为“它线路”)中产生了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延迟等,所以分配给“它线路”C的短数据c2的发送成为未完成的状态(发送侧未接收到来自接收侧的ACK的状态)。该情况下,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线路A~C整体的数据发送为中止的状态或异常慢的状态的情况,是通过发明者的验证所确认的。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在控制部15的缓冲器部等(未图示)暂时存储短数据c2,并且在“它线路”C产生故障等的情况下,将短数据c2也向“一线路”A送出的功能。即,控制部15具有将在“它线路”C发送中的短数据c2也向正常的“一线路”A送出的功能。因此,即使在短数据c2的发送大幅度地延迟或困难的状况下,控制部15也能从缓冲器部读出短数据c2,向“一线路”A自动发送。
接收装置20的合成部24以短数据a2~c2中的序列号No为基础来复原“第二次发送数据”,被复原的“第二次发送数据”经由输入输出部21向外部送出。其结果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能较高地维持线路整体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效率的数据通信。再有,在接收到第三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分割部13以及合成部24的工作与上述相同,省略说明。
接着,使用流程图对通信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对根据初始设定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4是用于对根据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图3中,在没有“初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重复执行相同处理(步骤S10,否),在有“初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是),分割部13将“初次发送数据”分割成相应于各线路的初始设定传输速度的数据量(步骤S11)。分割部13对分割的短数据a1~c1附加序列号No,并将该短数据a1~c1向控制部15送出。控制部15向线路A~C进行短数据a1~c1的发送请求(步骤S12)。控制部15在存在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A(步骤S13,是)且存在短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线路C的情况下(步骤S14,是),向线路A请求短数据c1的发送(步骤S15)。在线路A完成了短数据c1的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16,是),通过接收装置20的合成部24复原“初次发送数据”,执行接下来的步骤的处理。
控制部15在不存在短数据a1~c1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的情况下(步骤S13,否),直到产生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为止,重复执行相同处理。此外,在步骤S14中,即使在线路C中短数据的发送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4,否),执行步骤S16的处理。
在图4中,控制部15始终监视各线路A~C的传输速度,在发送短数据a1~c1时,计算出有效传输速度(步骤S20),并将有效传输速度输出到分割部13。分割部13在存在下个发送数据即第二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21,是),将发送数据分割成相应于有效传输速度的数据量(步骤S22)。分割部13对分割的短数据a2~c2附加序列号No,并将该短数据a2~c2向控制部15送出。控制部15向线路A~C进行短数据a2~c2的发送请求(步骤S23)。控制部15在存在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A(步骤S24,是)且存在短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线路C的情况下(步骤S25,是),向线路A请求短数据c2的发送(步骤S26)。在线路A完成了短数据c2的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27,是),由接收装置20的合成部24复原发送数据。此外,分割部13以及控制部15直到发送数据变没有为止,重复步骤S20以后的处理,在第二次以后的发送数据不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21,否),结束处理。
控制部15在不存在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的情况下(步骤S24,否),直到产生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线路为止,重复执行相同处理。此外,在步骤S25中,即使在线路C中短数据的发送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25,否),执行步骤S27的处理。
再有,有效传输速度表示在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通信线路以及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通信线路中、发送已完成的通信线路中的一次或多次的实际传输速度。作为使用实际传输速度来分割发送数据的一个例子,控制部15基于作为发送已完成的线路中的多次实际传输速度的平均而计算出的平均值,计算出各线路的变动的新传输速度。此外,作为其它一个例子,控制部15基于发送已完成的线路中的前次实际传输速度,计算出各线路的变动的新传输速度。
再有,虽然通过额定传输速度分割初次发送数据,但也可以取代额定传输速度而使用上述实际传输速度分割初次发送数据。此外,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并不限定于3个线路A~C以及3个短数据a~c。此外,在通信系统中虽然应用了无线方式的线路A~C,但也能应用有线方式的通信线路。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控制部15虽然将向线路C送出的数据仅向线路A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部15在存在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通信线路”且存在短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将向“它通信线路”中最慢的通信线路送出的短数据,也能向“一通信线路”送出。此外,控制部15在存在短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个或多个“一通信线路”且存在短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将向“它通信线路”送出的短数据,也能向“一通信线路”中最快的通信线路送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由于具备:控制部15,监视各通信线路的状态,在每次给各通信线路发送应向接收装置20发送的数据时,计算出各通信线路变动的传输速度;以及分割部13,将应向接收装置20发送的数据分割成相应于来自控制部15的传输速度的数据量,并分配给各通信线路,在分配给“一线路”的短数据的发送完成且分配给“它线路”的短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情况下,将“它线路”的短数据也向“一线路”发送,所以,即使在短数据发送中的“它线路”产生了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延迟的情况下,也能使线路整体的吞吐量提高。
实施方式2
涉及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虽然以将根据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向各线路送出的方式构成,但涉及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是以将根据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送出的方式构成。
下面,使用图1、3、4以及在后面叙述的图5、6,对与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不同的结构以及工作进行说明。在将相当于上述的“初次发送数据”的第一次发送数据向各线路A~C送出时,控制部15计算出“前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分割部13在接收到第二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前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第二次发送数据。在将该分割的数据向各线路A~C送出时,控制部15计算出“此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分割部13在接收到第三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此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分割第三次发送数据。将分割的数据与上述同样地,经由控制部15以及各线路向接收装置20发送。
下面,关于在接收到此次应发送的数据即第四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工作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对计算出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的工作进行说明的图。在控制部15中定义了:直到接收装置完成接收初次发送数据为止的传输时间即ΔT1,直到接收装置完成接收第二次发送数据为止的传输时间即ΔT2,以及直到接收装置完成接收第三次发送数据为止的传输时间即ΔT3。进而,在控制部15中,将发送了初次发送数据时的传输速度与“前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偏差定义为ΔV1,将“前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与“此次计算出的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偏差定义为ΔV2。
控制部15根据以上定义的传输时间、偏差,计算出额定传输速度的变化的信息即变化率f(传输时间ΔT3、偏差ΔV2)。进而,通过“额定传输速度-变化率f”的运算,计算出用于将“第四次发送数据”分割成最佳尺寸的短数据的新传输速度即“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分割部13在从输入输出部11接收到“第四次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将“第四次发送数据”分割成短数据,并且对分割的数据附加序列号No等,向控制部15发送。控制部15以及分割部13在接收到第五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重复上述相同的处理。再有,基于控制部15的数据送出工作以及基于合成部24的数据合成工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以下省略说明。
图6是用于对根据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分割的数据的发送工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6的流程图是图3的流程图的接续,以下,对其内容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图4的步骤S22中,分割部13将“第二次发送数据”以及“第三次发送数据”分割成相应于有效传输速度的数据量。进而,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5将这些短数据向线路A~C送出。
在图6中,控制部15始终监视各线路A~C的传输速度,在送出短数据时,计算出“考虑了变化率的传输速度”(步骤S30),将该传输速度向分割部13输出。分割部13在存在下个发送数据即第四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1,是),将发送数据分割成相应于该传输速度的数据量(步骤S32)。步骤S33~S37的工作与图4的步骤S23~S27相同,以下省略其说明。
再有,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一个例子,将关于在计算出对“第四次发送数据”的变化率f以及传输速度的情况下的工作进行了说明,但对第五次以后的发送数据的工作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变化率f的运算中,虽然仅使用了传输时间ΔT3以及偏差ΔV2,但也可以使用更多的传输时间ΔT以及偏差ΔV。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仅通过传输时间ΔT以及偏差ΔV来求取变化率f,但如果附加其它系数等更细地设定变化率f的值的话,能期待吞吐量的进一步提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由于基于过去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时间ΔT以及偏差ΔV来求取变化率f,并通过额定传输速度以及变化率f计算出传输速度,所以,数据分割部13根据以额定传输速度为基准的最佳传输速度,能分割发送数据。此外,即使在数据发送中的线路产生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延迟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一样能使吞吐量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是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与另外的其它公知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省略一部分等、并变更来构成。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可应用于能通过使用多个通信线路来提高通信速度的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特别是,在一部分的线路中产生通信中断、极端的传输速度延迟的情况下,作为能高效率地实现数据通信的发明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车辆侧发送接收装置;
11、21 数据输入输出部;
12、22 数据处理部;
13、23 数据分割部;
14、24 数据合成部;
15、25 多重通信控制部;
20 地上侧发送接收装置;
30、31、32、33、34、35 天线;
A、B、C 通信线路;
a1、b1、c1、a2、b2、c2 短数据。
Claims (12)
1.一种发送装置,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向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监视所述各通信线路的传输速度的变化,
按所述各通信线路的每一个,基于在过去发送已完成的第一数据的传输时间、以及该第一数据发送时的第一有效传输速度与在所述第一数据即将发送之前发送已完成的第二数据发送时的第二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即偏差,计算出考虑了有效传输速度对额定传输速度的时间变化信息即变化率的新传输速度,并且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新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中最慢的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个或多个“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中最快的通信线路送出。
4.一种发送接收装置,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备发送部和接收部,该发送部向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该接收部接收从通信对方的发送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监视所述各通信线路的传输速度的变化,
按所述各通信线路的每一个,基于在过去发送已完成的第一数据的传输时间、以及该第一数据发送时的第一有效传输速度与在所述第一数据即将发送之前发送已完成的第二数据发送时的第二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即偏差,计算出考虑了有效传输速度对额定传输速度的时间变化信息即变化率的新传输速度,并且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新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中最慢的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个或多个“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中最快的通信线路送出。
7.一种通信系统,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有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该发送装置具备:向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的发送部,该接收装置具备:接收从通信对方的发送装置发送来的数据的接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监视所述各通信线路的传输速度的变化,
按所述各通信线路的每一个,基于在过去发送已完成的第一数据的传输时间、以及该第一数据发送时的第一有效传输速度与在所述第一数据即将发送之前发送已完成的第二数据发送时的第二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即偏差,计算出考虑了有效传输速度对额定传输速度的时间变化信息即变化率的新传输速度,并且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新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中最慢的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个或多个“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中最快的通信线路送出。
10.一种通信方法,在发送装置中实施,该发送装置应用使用了逻辑的多个通信线路的多链路方式,并且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向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应发送的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计算步骤,所述发送部监视所述各通信线路的传输速度的变化,并按所述各通信线路的每一个,基于在过去发送已完成的第一数据的传输时间、以及该第一数据发送时的第一有效传输速度与在所述第一数据即将发送之前发送已完成的第二数据发送时的第二有效传输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即偏差,计算出考虑了有效传输速度对额定传输速度的时间变化信息即变化率的新传输速度;和
决定步骤,基于所述计算出的新传输速度,决定此次应发送的数据的向所述各通信线路的分配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中最慢的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
在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一个或多个“一通信线路”且存在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的“它通信线路”的情况下,
将向所述“它通信线路”送出的数据也向所述“一通信线路”中最快的通信线路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15294 | 2009-01-27 | ||
JP2009-015294 | 2009-01-27 | ||
PCT/JP2010/050828 WO2010087292A1 (ja) | 2009-01-27 | 2010-01-22 | 送信装置、送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93041A CN102293041A (zh) | 2011-12-21 |
CN102293041B true CN102293041B (zh) | 2014-08-27 |
Family
ID=42395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50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3041B (zh) | 2009-01-27 | 2010-01-22 |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24319B2 (zh) |
EP (1) | EP2384073B1 (zh) |
JP (1) | JP4601726B2 (zh) |
CN (1) | CN102293041B (zh) |
HK (1) | HK1164015A1 (zh) |
WO (1) | WO20100872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93041B (zh) * | 2009-01-27 | 2014-08-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KR102082499B1 (ko) | 2011-08-26 | 2020-02-27 | 루미리즈 홀딩 비.브이. | 반도체 구조를 프로세싱하는 방법 |
WO2014174801A1 (ja) | 2013-04-24 | 2014-10-3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GB201321148D0 (en) * | 2013-11-29 | 2014-01-15 | Bridgeworks Ltd | Data transfer |
CN105592504B (zh) * | 2014-10-23 | 2019-03-08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多wifi模块的传输方法、传输装置和终端 |
JP7414688B2 (ja) * | 2020-10-26 | 2024-01-16 | 株式会社東芝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16815A (ja) * | 1999-01-21 | 2000-08-04 | Toshiba Corp | マルチリンク通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82973B2 (ja) * | 1991-04-10 | 1998-08-0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パケット網における流量監視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JP2994530B2 (ja) * | 1993-05-10 | 1999-12-27 | ケイディディ株式会社 | 衛星/陸上統合移動通信方式 |
US5912895A (en) * | 1996-05-01 | 1999-06-15 |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 Information network ac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packets via telephone lines |
US5901205A (en) * | 1996-12-23 | 1999-05-04 | Paradyne Corporation | Adaptive voice and data bandwidth management system for multiple-lin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data communications |
JP3603529B2 (ja) * | 1997-03-13 | 2004-12-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広帯域デジタル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広帯域デジタル無線通信端末 |
US6101168A (en) * | 1997-11-13 | 2000-08-08 | Qualcomm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 efficient retransmission using symbol accumulation |
US6076181A (en) * | 1998-03-03 | 2000-06-13 |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retransmission/abort timer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0418873B1 (ko) * | 1998-09-15 | 2004-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트래픽부하제어방법 |
KR20020079790A (ko) * | 2000-01-20 | 2002-10-19 | 노오텔 네트웍스 리미티드 | 가변 레이트 패킷 데이타 애플리케이션에서 소프트 결합을 사용하는 하이브리드 arq 방법 |
CN100467491C (zh) * | 2001-01-17 | 2009-03-11 | 生物质转化有限责任公司 | 植物材料破碎成为易于水解的纤维素颗粒 |
US7113521B2 (en) * | 2001-03-09 | 2006-09-26 | Miller Michael J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sending data 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
US7193966B2 (en) * | 2001-06-25 | 2007-03-20 | Telefonakit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iggered packet data rate chang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60217098T2 (de) * | 2002-08-13 | 2007-05-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 Hybrides automatisches Wiederholungsaufforderungsprotokoll |
JP2004235695A (ja) * | 2003-01-28 | 2004-08-19 | Evolium Sas | Cdma方式移動体無線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切り替え方法、及びcdma方式移動体無線システムの基地局 |
US7058367B1 (en) * | 2003-01-31 | 2006-06-06 | At&T Corp. | Rate-adaptive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ove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systems |
US7570621B2 (en) * | 2004-03-31 | 2009-08-04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erroneous frame classifications |
US8009696B2 (en) * | 2004-08-06 | 2011-08-30 | Ipeak Networks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accelerated throughput |
KR100913900B1 (ko) * | 2005-05-04 | 2009-08-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미리 정의된 길이 지시자를 이용해서 패킷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7751372B2 (en) * | 2005-09-23 | 2010-07-06 | Peter Monsen | Technique for adaptive data rate communication over fading dispersive channels |
US8205127B2 (en) * | 2005-12-30 | 2012-06-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HARQ in wireless multi-carrier systems |
US7689695B2 (en) * | 2006-06-28 | 2010-03-3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utility optimization in a messaging infrastructure |
CN101141226B (zh) | 2006-09-08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调制编码状态的调整方法、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及系统 |
FR2910201B1 (fr) * | 2006-12-18 | 2009-03-20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Systeme de telecommunication a adaptation de liaison |
JP2008205765A (ja) | 2007-02-20 | 2008-09-0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ipルータ装置、及び交通信号制御機 |
JP4885763B2 (ja) * | 2007-02-27 | 2012-02-2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移動通信端末及びデータ受信方法 |
US8068435B2 (en) * | 2007-08-03 | 2011-11-29 | Viasat, Inc. | Rate adaptive modem |
US8184551B2 (en) * | 2008-08-08 | 2012-05-2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Throughput-based rate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s |
CN102293041B (zh) * | 2009-01-27 | 2014-08-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
2010
- 2010-01-22 CN CN201080005069.3A patent/CN1022930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2 US US13/141,219 patent/US882431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2 EP EP10735761.8A patent/EP238407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01-22 WO PCT/JP2010/050828 patent/WO20100872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1-22 JP JP2010525139A patent/JP460172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4-27 HK HK12104194.2A patent/HK1164015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16815A (ja) * | 1999-01-21 | 2000-08-04 | Toshiba Corp | マルチリンク通信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01726B2 (ja) | 2010-12-22 |
JPWO2010087292A1 (ja) | 2012-08-02 |
EP2384073B1 (en) | 2018-02-28 |
US8824319B2 (en) | 2014-09-02 |
CN102293041A (zh) | 2011-12-21 |
US20110255415A1 (en) | 2011-10-20 |
HK1164015A1 (zh) | 2012-09-14 |
EP2384073A1 (en) | 2011-11-02 |
EP2384073A4 (en) | 2014-01-15 |
WO2010087292A1 (ja) | 2010-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93041B (zh) | 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2232191B (zh) | 采用携带以太网信号的电缆的通信系统 | |
EP2183886B1 (en) | Delay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
US8737240B2 (en) | Link band estimating apparatus and link band estimating method | |
CN101360277A (zh) | 改善数据传输中无线电频谱使用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0589461C (zh) | 用于反向复用的方法 | |
CN104580158A (zh) | 一种分布式平台文件与内容分发方法及系统 | |
CN113328961A (zh) | 灵活以太网组的绑定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1394197B (zh) | 一种cdma分布式基站系统的基带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 |
CN102821458B (zh) | 一种动态链路调整方法和链路管理设备 | |
CN103188054A (zh) | 反馈时延的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3114404B (zh) | 一种通用eCPRI接口拓展装置及方法 | |
CN105376118B (zh) | 一种afdx交换机发送性能的测试方法 | |
CN103098430A (zh) | 频带预约装置、频带预约方法、通信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
CN101299711A (zh) | 数据单元转换的方法、设备及数据单元传输的系统 | |
NZ328398A (en) |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in wireless local loop radio systems | |
CN101282346A (zh) | 一种双控制器系统的通讯路径选择的方法 | |
CN115604175A (zh) | 跨设备链路聚合的负载处理方法、网关设备、系统 | |
CN111522769A (zh) | 一种多线程spi通信数据传输方法 | |
CN114865603B (zh) | 利用5g通道自适应优化保护功能的线路保护方法及系统 | |
CN112118069B (zh) | 前传网络的管控方法及网络设备 | |
CN115580588B (zh) | 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 |
CN113472612B (zh) | 一种无线电台的音频适配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 |
CN103763214B (zh) | 芯片队列压缩验证方法 | |
US9413675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data division apparatus and data division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40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40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