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2534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72534A CN102272534A CN2009801538822A CN200980153882A CN102272534A CN 102272534 A CN102272534 A CN 102272534A CN 2009801538822 A CN2009801538822 A CN 2009801538822A CN 200980153882 A CN200980153882 A CN 200980153882A CN 102272534 A CN102272534 A CN 1022725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outdoor
- indoor
-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7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512532 Mus musculus Atf7ip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VOPWNXZWBYDODV-UHFFFAOYSA-N Chlorodi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F)Cl VOPWNXZWBYDO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25B2313/021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th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being only used during defros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25B2313/0232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during defros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25B2313/023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during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being defrosted alternate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25B2313/0252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during defros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即使采用1台室外机,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制热等的同时高效率地进行除霜。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室外机(51)和多个室内机(55)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室外机(51)具有对制冷剂加压并排出的压缩机(1)、进行外部气体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3)、和基于运转形态来切换流路的四通阀(2);所述室内机(53)具有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32)、和室内侧节流装置(31),其中,室外机(51)具有:旁通配管(10),使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分流,并使其分别流入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的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多个室外侧第3开闭阀(8),进行来自旁通配管(10)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通过或切断;多个室外侧第2开闭阀(7),进行来自室内机(53)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通过或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冷冻循环(热泵循环)进行制冷制热运转并进行空气调节的电气式热泵的空气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在室内机持续地进行制热等的同时高效地进行室外机的除霜(defrost)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配管连接1个或多个室外机(热源侧单元)和1个或多个室内机(负荷侧单元),上述1个或多个室外机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1个或多个室内机具有作为膨胀阀的节流装置和室内热交换器(负荷侧热交换器)。而且,构成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制冷制热。
例如在室外机进行制热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通过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配管,经由配管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因此,空气中的水分在散热片或传热管凝结而成为霜。当霜堆积(着霜)时,不能良好地进行与空气的热交换,所以,室外机的制热能力(向室内机侧供给的单位时间的热量,以下,也包含制冷能力,将它们称为能力)降低,存在相对于室内机的空调负荷(室内机所需的热量。以下称为负荷)不能够发挥能力的可能性。因此,例如为除去制热中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上的霜,对于各室外机进行除霜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时,在任意1台的室外机中进行除霜运转,其他的室外机持续进行制热运转。
例如,进行除霜运转的室外机切换四通阀以使来自压缩机的热气(高温的气体的制冷剂)直接流入室外热交换器。而且,通过热气与霜的热交换,霜融化,热气的一部分成为液体并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与从持续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外机排出的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混合,高温的二相制冷剂向室内机侧流动,而进行制冷制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1094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持续实施室内机的制热等并同时实施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必须具备2台以上的室外机。由此,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成本变高。另外,需要设置2台以上的室外机所需的大的设置空间。
另一方面,室外机为1台的情况下,不能够在持续实施室内机的制热等的同时进行除霜运转。因此,除霜运转过程中,室内机的制热停止。由此,例如除霜运转过程中,存在室温偏离设定温度的情况。另外,即使在除霜运转后再开始制热等运转,室内机也不能够马上吹出温度高的空气。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室外机为1台,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制热运转等的同时,更高效率地进行除霜运转。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室外机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加压和排出的压缩机、进行外部气体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以及基于运转形态来切换流路的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室内机具有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内侧流量控制装置,其中,在室外机中具有:旁通配管,该旁通配管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并使其分别流入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的各室外侧热交换器;多个第1开闭机构,上述多个第1开闭机构进行来自旁通配管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切断;多个第2开闭机构,上述多个第2开闭机构进行来自室内机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切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室外机中具有旁通配管、第1开闭机构及第2开闭机构,所以,对于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的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能够通过第1开闭机构及第2开闭机构进行来自旁通配管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来自所述室内机的制冷剂向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的切换。由此,能够使来自压缩机的高温的制冷剂经由旁通配管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而进行除霜,即使室外机是1台,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同时实施除霜运转。由此,即使在实施除霜运转的同时,也不停止室内机的制冷制热,能够保持舒适的室温环境。而且,通过采用1台室外机,能够抑制成本,并减小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及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冷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运转中的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3热交换量的流程图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热运转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热运转的除霜时的其他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及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全制热运转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全制热运转的除霜时的其他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制热主体运转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制热主体运转的除霜时的其他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及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制热主体运转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制热主体运转的除霜时的其他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四通阀,3、3a、3b室外侧热交换器,4存储器,5a第1单向阀模块,5b第2单向阀模块,5c第3单向阀模块,5d第4单向阀模块,6、6a、6b第1流路开闭阀,7、7a、7b第2流路开闭阀,8、8a、8b旁通开闭阀,9鼓风机,10除霜用旁通配管,11、11a、11b室外侧节流装置,12a、12b、12c三通阀,13室外侧热交换部,21气液分离器,22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3分流侧第1节流装置,24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5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6、26a、26b、27、27a、27b分流侧开闭阀,31、31a、31b室内侧节流装置,32、32a、32b室内侧热交换器,33、33a、33b室内侧控制机构,51室外机,52分流控制器,53、53a、53b室内机,101第1压力传感器,102第2压力传感器,103、103a、103b室外侧温度传感器,104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111分流侧第1温度传感器,112分流侧第2温度传感器,121、121a、121b室内侧温度传感器,201高压管,202、205低压管,203、203a、203b、207、207a、207b液体管,204、204a、204b、206、206a、206b气体管,208分流侧旁通配管,300控制机构,301分流控制器用控制机构,310存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首先,基于图1,对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机构(装置)等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是利用基于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热泵循环)来进行制冷制热的装置。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是能够使进行制冷的室内机和进行制热的室内机混合的能够制冷制热同时运转(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主要由室外机(热源机侧单元、热源机)51、多个室内机(负荷侧单元)53a、53b和分流控制器52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控制制冷剂的流动,在室外机51和室内机53a、53b之间设置分流控制器52,这些设备之间通过各种制冷剂配管连接。另外,关于多台室内机53a及53b,相互并列地连接。此外,例如在室内机53a、53b等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分或者特定的情况下,以下,也有省略a、b的标号而进行记载的情况。
关于配管连接,室外机51和分流控制器52之间,通过高压管201和低压管202、205连接。这里,低压管205是设置在分流控制器52内的配管。高压管201中,高压的制冷剂从室外机51侧向分流控制器52侧流动。另外,低压管202、205中,比高压管201中流动的制冷剂压力低的制冷剂从分流控制器52侧向室外机51侧流动。这里,关于压力的高低,不是通过与成为基准的压力(数值)的关系确定的。例如通过压缩机1的加压、各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的开闭状态(开度)的控制等,在制冷剂回路内,基于相对的高低(包含中间)表示(以下相同。基本上,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最高,由于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等使压力降低,所以吸入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压力最低)。
另一方面,分流控制器52和室内机53a通过液体管203a、207a和气体管204a、206a连接,这里,气体管206a和液体管207a是设置在分流控制器52内的配管。同样,分流控制器52和室内机53b通过液体管203b、207b及气体管204b、206b连接。通过低压管202、高压管201、液体管203(203a、203b)、液体管207(207a、207b)、气体管204(204a、204b)及气体管206(206a、206b)进行配管连接。而且,制冷剂在室外机51、分流控制器52和室内机53(53a、53b)之间循环,构成制冷剂回路。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51具有的压缩机1向吸入的制冷剂施加压力并将其排出(送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能够通过变换器电路(未图示),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任意地变化驱动频率。由此,压缩机1成为能够使排出容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的排出量)变化以及能够随着该排出容量使制冷制热能力变化的变能式压缩机。
四通阀2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进行与制冷制热运转的形态(模式)对应的阀的切换,从而切换制冷剂的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全制冷运转(这里,是指进行空气调节的全部的室内机都进行制冷时的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是指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的、制冷负荷大时的运转)模式时、和全制热运转(这里,是指进行空气调节的全部的室内机都进行制热时的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是指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的、制热负荷大时的运转)模式时,进行路径切换。
室外侧热交换器3(3a、3b)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管、以及用于使该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的传热面积增大的风扇(未图示),并进行制冷剂和空气(外部气体)的热交换。例如,在全制热运转时、在制热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例如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另一方面,在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例如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根据情况,有时并不像例如制冷主体运转时那样完全地气化、液化,而是进行冷凝到液体和气体(gas)的二相混合(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等的调整。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侧热交换器3a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热交换的性能相同。
另外,第1流路开闭阀6(6a、6b)、第2流路开闭阀7(7a、7b)及旁通开闭阀8(8a、8b)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进行开闭。例如在进行除霜运转时,关闭第2流路开闭阀7a、7b的任意一方,并开放旁通开闭阀8a、8b的任意一方。由此,例如进行除霜运转时,在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以从室内机侧流动的制冷剂不流入室外侧热交换器3a、3b的任意一方的方式进行切断。而且,来自压缩机1的高温的气体制冷剂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直接流入。除霜用旁通配管10与一端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的配管连接。而且,在中途分叉的一方的另一端与连接第2流路开闭阀7a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配管连接,另一方的另一端与连接第2流路开闭阀7b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配管连接。旁通开闭阀8(8a、8b)设置于除霜用旁通配管10。
另外,鼓风机9为高效地进行制冷剂和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而设置在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附近。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9能够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任意变化转速。由此,能够使送入外部气体的量变化并调整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热交换的热量)。此外,鼓风机9与室外热交换器3a及3b的每一个对应地分别配置,对应于室内机的运转容量和外部气体温度,能够关闭一侧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入口处设置的阀,并停止对应的鼓风机。
存储器4存储制冷剂回路中的过剩的制冷剂。另外,第1单向阀模块5a~第4单向阀模块5d防止制冷剂逆流并调整制冷剂的流动,使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与模式匹配并固定。第1单向阀模块5a位于四通阀2和低压管202之间的配管上,并允许从低压管202向四通阀2方向的制冷剂流通。第2单向阀模块5b位于四通阀2和高压管201之间的配管上,并允许从四通阀2向高压管201方向的制冷剂流通。第3单向阀模块5c位于室外侧热交换部13和低压管202之间的配管上,并允许从低压管202向室外侧热交换器3方向的制冷剂流通。第4单向阀模块5d位于室外侧热交换部13和热源机侧高压管201之间的配管上,并允许从室外侧热交换部13向高压管201方向的制冷剂流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压缩机1的排出及吸入侧连接的配管上,安装有用于对排出及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1压力传感器101、第2压力传感器102。另外,安装有对室外侧热交换器3a、3b和四通阀2之间的制冷剂的温度分别进行检测的室外侧温度传感器103a、103b。而且,安装有对外部气体的温度(外部气温)进行检测的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104。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将检测的信号向控制机构300发送。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分流控制器52。分流控制器52所具有的气液分离器21将从高压管201流动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流出的气相部(未图示)与分流侧开闭阀26(26a、26b)连接。另一方面,液体制冷剂流出的液相部(未图示)与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连接。
分流侧开闭阀26(26a、26b)及27(27a、27b)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进行开闭。分流侧开闭阀26(26a、26b)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21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气体管206(206a、206b)连接。另外,分流侧开闭阀27(27a、27b)的一端分别与气体管206(206a、206b)连接,另一端与低压管205连接。通过组合分流侧开闭阀26(26a、26b)及27(27a、27b),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切换阀,从而使制冷剂从室内机53侧向低压管202侧流动,或者使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21侧向室内机53侧流动。这里,通过分流侧开闭阀26及27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但也可以使用例如三通阀等。
分流侧第1节流装置23被设置在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和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之间,并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控制开度,来调整从气液分离器21流动的制冷剂流量及制冷剂的压力。另一方面,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控制开度,来调整通过分流侧旁通配管208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量及制冷剂的压力。通过了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制冷剂通过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并在例如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在低压管202流动。
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在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下游部分的制冷剂(通过了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制冷剂)、和从分流侧第1节流装置23流来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在通过了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的制冷剂、和从气液分离器21向分流侧第1节流装置23的方向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分流控制器52中,安装有分流侧第1温度传感器111,该分流侧第1温度传感器111用于对流过分流侧旁通配管208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另外,安装有分流侧第2温度传感器112,该分流侧第2温度传感器112用于对流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下游部分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也可以与设置于室外机51的控制机构300分开地设置分流控制器用的控制机构301,边进行与控制机构300的通信等,边进行分流控制器52的控制的处理。这里,为简化说明,对控制机构300进行的动作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室内机53(53a、53b)的结构。室内机53具有室内侧热交换器32(32a、32b)及接近室内侧热交换器32并串联连接的室内侧节流装置31(31a、31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室内侧控制机构33(33a、33b)。室内侧热交换器32与前述的室外侧热交换器3同样地,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这里,也可以在各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附近,设置用于高效地进行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的鼓风机。
室内侧节流装置31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发挥功能,调整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的压力。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室内侧节流装置31由例如能够使开度变化的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而且,关于室内侧节流装置31的开度,各室内侧控制机构33等在制冷运转时基于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出口侧(这里是气体管204侧)的过热度来决定。另外,制热运转时基于制冷剂出口侧(这里是液体管203侧)的过冷却度来决定。室内侧控制机构33控制室内机2所具有的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基于安装在各室内机53的室内侧温度传感器121(121a、121b)的检测的温度,判断制冷的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蒸发温度是否为规定的温度以下。而且,当判断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停止室内机53的制冷,并进行用于防止制冷剂冻结的控制。
控制机构300进行判断处理等,所述判断处理等基于例如从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内外的各种传感器、空气调节装置的各设备(机构)发送的信号。而且,具有基于该判断而使各设备动作并综合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整体的动作的功能。具体地,具有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控制、节流装置的流量控制装置的开度控制、开闭阀的开闭控制、四通阀2等的切换控制等。另外,存储机构310临时或长期存储控制机构300进行处理所需的各种数据、程序等。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机构300及存储机构310独立地设置在室外机51附近,但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室外机51内。另外,也可以远程地设置控制机构300及存储机构310,进行经由公共电信网等的信号通信,由此能够进行远程控制。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如前所述地能够进行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这4个形态(模式)中的任意一个的运转。以下,对各模式的运转中的基本的各设备的动作及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冷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首先,基于图2说明全制冷运转中的各设备的动作及制冷剂的流动。全制冷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这里,对不停止全部的室内机53地进行制冷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控制机构300使第1流路开闭阀6a、6b和第2流路开闭阀7a、7b开放,并使室内侧第3开闭阀8a、8b关闭。由此,在室外侧热交换器3a及3b双方进行热交换(在各模式的流动的说明中,都是相同的)。
在室外机51中,压缩机1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在室外侧热交换器3流动。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内期间通过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在第4单向阀模块5d流动(由于制冷剂的压力的关系,不在第2单向阀模块5b、第3单向阀模块5c侧流动)。而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高压管201流入分流控制器52。
气液分离器21将流入分流控制器52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这里,全制冷运转时向分流控制器52流入的制冷剂是液体制冷剂,另外,控制机构300使分流侧开闭阀27a、27b开放,并使分流侧开闭阀26a、26b关闭。由此,气体制冷剂不从气液分离器21向室内机53(53a、53b)侧流动。另一方面,液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分流侧第1节流装置23、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其一部分通过液体管207a、207b。而且,再经由液体管203a、203b流入室内机53a、53b。
在室内机53a、53b中,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进行开度调整,对分别从液体管203a、203b流来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这里,如前所述,各室内侧节流装置31的开度调整基于各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过热度进行。通过各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的开度调整,成为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分别在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流动。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分别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期间通过与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而且,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向气体管204a、204b流动。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而进行室内的制冷。在这里,虽然是气体制冷剂,但例如在各室内机53的负荷小的情况下,在刚开始之后等过渡的状态等的情况下,在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中没有完全气化,气液二相制冷剂还流动。从气体管204a、204b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低压的制冷剂)通过气体管206a、206b及分流侧开闭阀27a、27b向低压管205、202流动。
另一方面,没有通过液体管207a、207b的制冷剂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而且,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第1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2,对从气液分离器21流动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并通过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在低压管205、202流动。通过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并在室内机53侧流动,使制冷剂入口侧(这里,液体管203侧)的热函变小,在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能够使与空气的热交换量变大。这里,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开度变大,在分流侧旁通配管208中流动的制冷剂(过冷却所使用的制冷剂)的量变多时,未蒸发的制冷剂变多。由此,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低压管205、202流入室外机51侧。
通过低压管202在室外机51流动的制冷剂经由第1单向阀模块5a、四通阀2、存储器4再返回压缩机1,由此进行循环。其成为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
图3是表示制冷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这里,对室内机53a进行制热且室内机53b进行制冷的情况进行说明。制冷主体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如图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首先,室外机51的各设备进行的动作及制冷剂的流动与使用图2说明的全制冷运转时相同。但是,这里,通过控制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的冷凝,通过高压管201流入分流控制器52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
另一方面,在分流控制器52中,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使分流侧开闭阀26a、27b关闭,并使分流侧开闭阀27a、26b开放。而且,气液分离器21将流入了分流控制器52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分离了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管203b、207b中流动到进行制冷的室内机53b,并通过低压管202直到流入室外机51,关于该制冷剂的流动,与使用图2说明的全制冷运转时的流动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分离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分流侧开闭阀26a、气体管206a、204a流入室内机53a。在室内机53a中,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开度调整,进行室内侧热交换器32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调整。而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a内期间通过热交换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并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而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制热。通过了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制冷剂成为压力稍微减少的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203a、207a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而且,与从气液分离器21流来的液体制冷剂合流,一部分作为用于室内机53b的制冷的制冷剂被利用,剩余的与全制冷运转时同样地,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等从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向低压管205、202流动。
在这样的制冷主体运转中,室外机51的室外侧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另外,通过了进行制热的室内机53(这里是室内机53a)的制冷剂也作为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53(这里是室内机53b)的制冷剂使用。这里,在室内机53b的负荷变小,抑制在室内机53b流动的制冷剂等的情况下,控制机构300使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的开度变大。由此,即使向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53b供给必要以上的制冷剂,也能够经由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向低压管202流动。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以下对全制热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及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这里,对不停止全部的室内机53地进行制热的情况进行说明。全制热的制冷剂的流动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在室外机51中,压缩机1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在四通阀2、第2单向阀模块5b流动(根据制冷剂的压力的关系,不在第1单向阀模块5a、第4单向阀模块5d侧流动),再通过高压管201流入分流控制器52。
另一方面,在分流控制器52中,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使分流侧开闭阀26a、26b开放,并使分流侧开闭阀27a、27b关闭。向分流控制器52流入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1、分流侧开闭阀26a、26b及气体管206a、206b、204a、204b,流入室内机53a、53b。
在室内机53a、53b中,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的开度调整,进行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调整。而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内期间通过热交换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并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而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制热。
通过了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的制冷剂成为例如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并通过液体管203a、203b、207a、207b,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再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并减压了的制冷剂从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向低压管205、202流动,并流入室外机51。
流入室外机51的制冷剂通过室外机51的第3单向阀模块5c,流入室外侧热交换器3。通过在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期间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而且,经由四通阀2、存储器4,再返回压缩机1并被排出。其成为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
这里,在前述的全制冷运转及全制热运转中,对全部的室内机53a、53b运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一部分的室内机停止。另外,在例如一部分的室内机53停止且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整体负荷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与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变更相关的排出容量变化或停止任意一个等而使能力变化。另外,通过第1流路开闭阀6(6a、6b)、第2流路开闭阀7(7a、7b),例如,控制室外侧热交换器3(3a、3b)中的制冷剂流入,也能够使热交换量变化。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这里,对室内机53a进行制热运转、室内机53b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如图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室外机51的各设备的动作及制冷剂的流动与使用图4说明的全制热时相同。
另一方面,在分流控制器52中,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使分流侧开闭阀26a、27b开放,使分流侧开闭阀27a、26b关闭。向分流控制器52流入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1、分流侧开闭阀26a及气体管206a、204a,流入室内机53a。
在室内机53a中,与图4同样地,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开度调整,进行室内侧热交换器32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调整。而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内期间通过热交换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并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而实施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制热。
通过了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制冷剂成为例如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203a、207a,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而且,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液体管207b、203b流入室内机53b。
在室内机53b中,室内侧节流装置31b通过开度调整进行压力调整。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b的开度调整,成为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b。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b期间,制冷剂通过与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而且,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分别在气体管204b流动。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而进行室内的制冷。流出气体管204b的制冷剂再通过气体管206b及分流侧开闭阀27b在低压管205、202流动。
另一方面,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并减压了的制冷剂对通过了液体管203a、207a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并且一部分蒸发,同时,从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向低压管205、202流动,流入室外机51。
在制热主体运转中,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这里室内机20a)流出的制冷剂在进行制冷的室内机(这里室内机20b)中流动。由此,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53停止时,分流侧旁通配管208中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量增加。相反地,进行制冷的室内机53的负荷增加时,分流侧旁通配管208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减少。由此,在进行制热的室内机53所需的制冷剂的量不变的状态下,进行制冷的室内机53的室内机热交换器32(蒸发器)的负荷变化。
图6是表示控制机构300进行的室外机51的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的决定的流程的图。控制机构300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及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成为规定的目标值。
控制机构300在开始空调运转时(步骤1),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0(步骤2)。读取高压Pd的值和低压Ps的值(步骤3)。所述高压Pd的值基于来自安装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第1压力传感器101的信号,所述低压Ps的值基于来自安装在吸入侧的第2压力传感器102的信号。
然后,算出高压Pd和高压的目标值Pdm之差ΔPdm。另外,算出低压Ps和低压的目标值Psm之差ΔPsm(步骤4)。而且,将算出的ΔPdm和ΔPsm代入下式(1)、(2),算出压缩机1的频率的修正值ΔF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的修正值ΔAK(步骤5)。这里a、b、c及d表示系数。
ΔF=aΔPd+bΔPs...(1)
ΔAK=cΔPd+dΔPs...(2)
通过修正值ΔF和ΔAK,决定修正了驱动频率的值F和热交换量AK的新的驱动频率的值F和热交换量AK(步骤6)。然后,基于决定的驱动频率F,控制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排出量。另外,基于热交换量AK,控制鼓风机9的转速,并控制热交换量。这里,在室内机53侧的负荷小,热交换量小也可以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1流路开闭阀6、第2流路开闭阀7关闭,使室外热交换器3整体的传热面积增减,由此控制热交换量。
图7及8是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表示全制热运转中进行了除霜运转的情况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7表示在全制热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除霜的情况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图8表示在全制热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除霜情况的制冷剂的流动。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基本上与使用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另外,这里对全制热运转进行说明,但关于室外机51,对于在制热主体运转时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也相同。这里,实施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不同时对室外热交换器3a和3b进行除霜运转。
如图7所示,全制热运转持续规定时间后,当控制机构300判断为进行除霜运转时,开放旁通开闭阀8a,关闭第2流路开闭阀7a,并且停止鼓风机9。另外,例如,在不使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的情况下,使第2流路开闭阀7b开放。在该状态下,当持续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流过低压管202并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第3单向阀模块5c、第2流路开闭阀7b,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并蒸发/气化。
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旁通开闭阀8a,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开闭阀8a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a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成为低温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流路开闭阀6a,与从室外热交换器3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四通阀2、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此外,通过在除霜过程中停止鼓风机9,由此,制冷剂的热容易与霜发生热交换,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除霜。
另外,如图8所示,当判断为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结束时,使旁通开闭阀8a关闭,并使第2流路开闭阀7a开放。而且,例如在规定时间后使旁通开闭阀8b开放,并使第2流路开闭阀7b关闭。在该状态下,经由第2流路开闭阀7a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并蒸发·气化。另外,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开闭阀8b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使霜融化。通过与霜的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流路开闭阀6b,与从室外热交换器3a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四通阀2、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机构300进行的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当空气调节装置开始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时(步骤11),判断低压Ps的值是否比低压的目标值Psm2低(步骤12),上述低压Ps的值基于来自安装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第2压力传感器102的信号。当判断为低压Ps的值比目标值Psm2低时,开放旁通开闭阀8a,并关闭第2流路开闭阀7a,如前所述地开始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步骤13)。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a的信号的温度Tra是否是规定值Tr0以上(步骤14)。然后,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直到判断为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为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时,使旁通开闭阀8a关闭,并使第2流路开闭阀7a开放(步骤15)。另外,在规定时间后使旁通开闭阀8b开放,并使第2流路开闭阀7b关闭(步骤16)。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b的信号的温度Trb是否为规定值Tr0以上(步骤17)。然后,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b的除霜直到判断为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为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时,使旁通开闭阀8b关闭,并使第2流路开闭阀7b开放(步骤18)。然后,返回步骤12并继续处理。
在这里,即使在持续进行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并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也如使用图6说明的那样,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及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成为规定的目标值。
基本地,室外机51的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的决定的处理、与使用图9说明的除霜运转的处理是独立地进行的。但是,在变更了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之后,低压Ps大幅变化。因此,在除霜运转的处理中,在经过了图9的步骤2中的规定时间T0后,基于低压Ps的值进行图9的步骤12的判断,所述低压Ps的值基于来自第2压力传感器102的信号读取。由此,通过进行稳定的压力状态下的判断,除霜运转的判断不会发生错误。
另外,在室外机51中,在进行除霜运转时,由于使来自压缩机1的热气分流到除霜用旁通配管10,通过旁通开闭阀8的开放,排出侧的压力(高压侧)大幅降低。另外,在各室外热交换器3的除霜结束时,通过关闭旁通开闭阀8而大幅上升。期望能够应对这样的除霜运转开始、各室外热交换器3的除霜结束时的压力变动。例如,控制机构300在除霜运转中进行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的决定的处理时,变更上述的(1)式及(2)式中的系数a、b、c及d。由此,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制冷剂回路中的高压,即使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压缩机1也能够发挥(能够供给)稳定的制热能力。另外,也可以在各运转形态(模式)中能够使系数改变。这些系数作为数据被预先存储在例如存储机构310中。
另外,在除霜运转中,由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3的数量减少,所以吸入侧的压力(低压侧)被引入,通过该引入,例如在制热主体运转中,制冷的室内机53中的室内热交换器31的蒸发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例如0℃)以下。由此,存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冻结(结霜)的情况。通过该冻结,送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风量减少。另外,例如在设置除霜功能并解冻(除霜)的情况下,融化的水可能从排水盘溢出而发生漏水。
因此,进行制冷的室内机53的室内侧控制机构33基于例如室内侧温度传感器121的检测出的温度,判断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蒸发温度是否为规定的温度以下。而且,当判断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以使室内机53的运转短时间停止并且不使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31流动的方式,防止空气中的水分的冻结。另外,也可以只使鼓风机(未图示)旋转而向室内热交换器31送入风,通过空气的热使霜融化。而且,当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再进行制冷。在这里,安装有室内侧温度传感器121,但也可以在例如成为低压的一侧安装压力传感器,并推定基于压力的饱和温度并进行判断。另外,在这里,各室内机53的室内侧控制机构33进行判断,但也可以是例如控制机构300一起进行判断。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将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3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于室外机51,控制机构300控制第2流路开闭阀7和旁通开闭阀8的开闭,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使热气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而进行除霜,所以,即使室外机51是1台,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同时实施除霜运转。因此,在实施除霜运转的同时,也能够不停止室内机53侧的制冷制热地保持舒适的室温环境。而且,由于室外机51是1台,所以能够抑制成本。另外,能够使设置空间变小。
另外,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通过除霜运转,即使在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所使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中,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变低,由此,有时进行制冷的室内机53的室内侧热交换器32的蒸发温度变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室内侧控制机构33判断蒸发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以下时,使动作停止,所以能够实现防止冻结。
实施方式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0中,关于附图标记与图1等相同的机构等,进行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同样的动作等。在图10中,室外侧节流装置11(11a、11b)用于调整流入流出室外侧热交换器3a、3b的制冷剂的流量,是代替第2流路开闭阀7a、7b设置的。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除霜用旁通配管10的中途分叉的另一端,一方的另一端与连接室外侧节流装置11a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配管连接。另外,另一方的另一端与连接室外侧节流装置11b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配管连接。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1及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全制热运转中进行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11表示在全制热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图12表示在全制热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基本上与使用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
在全制热运转持续规定的时间后,当控制机构300判断进行除霜运转时,使旁通开闭阀8a开放,并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另外,例如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b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规定的开度(以下称为制热用开度)。
如图11所示,通过开放旁通开闭阀8a,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除霜用旁通配管10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a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b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并蒸发·气化。而且,经由开放阀6b、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另外,当判断为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结束时,控制机构300使旁通开闭阀8a关闭。另外,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a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制热用开度。而且,使旁通开闭阀8b开放,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
如图12所示,通过开放旁通开闭阀8b,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除霜用旁通配管10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b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a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并蒸发·气化。而且,经由开放阀6a、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图13及1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13表示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图14表示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基本上与使用图5说明的情况相同。
在制热主体运转持续规定的时间后,当控制机构300判断为进行除霜运转时,使旁通开闭阀8a开放,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另外,如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b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制热用开度。
如图13所示,通过开放旁通开闭阀8a,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除霜用旁通配管10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a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b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并蒸发·气化。而且,经由开放阀6b、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另外,当判断为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结束时,控制机构300使旁通开闭阀8a关闭。另外,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a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制热用开度。而且,使旁通开闭阀8b开放,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
如图14所示,通过开放旁通开闭阀8b,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除霜用旁通配管10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b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a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并且蒸发·气化。而且,经由开放阀6a、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机构300进行的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当空气调节装置开始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时(步骤21),判断低压Ps的值是否比低压的目标值Psm2低(步骤22),所述低压Ps的值基于来自安装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第2压力传感器102的信号。当判断为低压Ps的值比目标值PSm2低时,使旁通开闭阀8a开放,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除霜用开度,如前所述地开始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步骤23)。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a的信号的温度Tra是否为规定值Tr0以上(步骤24)。而且,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直到判断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时,使旁通开闭阀8a关闭,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制热用开度(步骤25)。另外,在规定时间后使旁通开闭阀8b开放,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除霜用开度(步骤26)。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b的信号的温度Trb是否为规定值Tr0以上(步骤27)。而且,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b的除霜直到判断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时,使旁通开闭阀8b关闭,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制热用开度(步骤28)。而且,返回步骤22并继续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3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于室外机51,控制机构300控制室外侧节流装置11的开度及旁通开闭阀8的开闭,并使热气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而进行除霜,所以,即使室外机51是1台,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同时实施除霜运转。因此,在实施除霜运转的同时,能够不停止室内机53侧的制冷制热地保持舒适的室温环境。而且,由于室外机51是1台,所以能够抑制成本。另外,能够使设置空间变小。此时,通过除霜动作,无论全制热运转还是制热主体运转,向除霜的热交换器供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的热量能够作为使霜融解的热被利用,从而能够高效率且短时间地完成除霜运转。因此,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能够提高舒适性。
实施方式3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6中,关于附图标记与图1、图8等相同的机构等,进行与实施方式1及2所说明的同样的动作等。在图16中,三通阀12(12a、12b、12c)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进行阀的切换,从而切换制冷剂的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成为第2流路切换机构的三通阀12a、12b,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a、3b和压缩机1的排出侧之间的流路(以下称为高压侧流路)或者室外侧热交换器3a、3b和存储器4之间的流路(以下称为低压侧流路)的切换。关于成为第1流路切换机构的三通阀12c,代替实施方式1、2所说明的四通阀2,进行设有第1单向阀模块5a的配管和设有第2单向阀模块5b的配管连接的部分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之间的流路、或者设有第1单向阀模块5a的配管和设有第2单向阀模块5b的配管连接的部分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之间的流路的切换。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室外机5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室外机51中,压缩机1对吸入了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在三通阀12c、第2单向阀模块5b中流动,再通过高压管201流入分流控制器52。
在分流控制器52中,基于控制机构300的指示,使分流侧开闭阀26a、27b开放,并使分流侧开闭阀27a、26b关闭。流入分流控制器52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1、分流侧开闭阀26a及气体管206a、204a,流入室内机53a。
在室内机53a中,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开度调整,进行室内侧热交换器32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调整。而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a、32b、32c内期间,通过热交换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并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a、31b。此时,通过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而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制热。
通过了室内侧节流装置31a的制冷剂成为例如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203a、207a,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而且,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液体管207b、203b流入室内机53b。
在室内机53b中,室内侧节流装置31b通过开度调整进行压力调整。通过室内侧节流装置31b的开度调整,成为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b。在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32b期间,制冷剂通过与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而且,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分别在气体管204b流动。此时,通过热交换将室内空气冷却而进行室内的制冷。从气体管204b流出的制冷剂进一步通过气体管206b及分流侧开闭阀27b并在低压管205、202流动。
另一方面,在第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4流动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通过分流侧第2节流装置25并减压了的制冷剂对通过了液体管203a、207a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从而其一部分蒸发,同时,从分流侧旁通配管208向低压管205、202流动,并流入室外机51。
流入室外机51的制冷剂通过室外机51的第3单向阀模块5c、室外侧节流装置9,流入室外侧热交换器3。在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期间,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而且,经由三通阀12a、12b、存储器4,再返回压缩机1并被排出。
图18及图19是关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是表示进行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18表示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a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图19表示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室外侧热交换器3b的除霜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这里,对制热主体运转进行说明,但对于全制热运转也是同样的。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基本上与使用图17说明的情况相同。
在制热主体运转持续规定时间后,当控制机构300判断进行除霜运转时,将三通阀12a切换到高压侧流路。另外,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另外,例如像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b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规定的开度(以下称为制热用开度)。
如图18所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三通阀12a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a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b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并蒸发·气化。而且,经由三通阀12b、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另外,当判断为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结束时,控制机构300将三通阀12b切换到高压侧流路。另外,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预先决定的除霜用开度。而且,将三通阀12b切换到低压侧流路。另外,基于通过室外侧热交换器3a必须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为制热用开度。
如图19所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三通阀12b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b。通过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和霜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b上附着的霜融化,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液化。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而且,与通过了低压管202、第3单向阀模块5c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室外侧节流装置11a仅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a,并蒸发·气化。而且,经由三通阀12a、存储器4返回压缩机1。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控制机构300进行除霜运转的流程图的图。当空气调节装置开始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时(步骤31),判断低压Ps的值是否比低压的目标值Psm2低(步骤32),上述低压Ps的值基于来自安装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第2压力传感器102的信号。当判断为低压Ps的值比目标值Psm2低时,将三通阀12a切换到高压侧流路,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除霜用开度,如前所述地开始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步骤33)。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a的信号的温度Tra是否为规定值Tr0以上(步骤34)。然后,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a的除霜直到判断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温度Tra为规定值Tr0以上时,将三通阀10a切换到低压侧流路,并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a设定成制热用开度(步骤35)。另外,在规定时间后,将三通阀10b切换到高压侧流路,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除霜用开度(步骤36)。然后,判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03b的信号的温度Trb是否为规定值Tr0以上(步骤37)。然后,进行室外热交换器3b的除霜直到判断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
当判断为温度Trb为规定值Tr0以上时,将三通阀10b切换到低压侧流路,并将室外侧节流装置11b设定成制热用开度(步骤38)。然后,返回步骤32并继续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将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3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于室外机51,控制机构300控制三通阀12a、12b的切换及旁通开闭阀8的开闭,并使热气经由除霜用旁通配管10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3而进行除霜,所以,即使室外机51是1台,也能够在持续进行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同时实施除霜运转。因此,即使在实施除霜运转的同时,也能够不停止室内机53侧的制冷制热地保持舒适的室温环境。而且,由于室外机51是1台,所以能够抑制成本。另外,能够使设置空间变小。此时,在全制热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中,能够将向除霜的室外侧热交换器3供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冷凝的热量用于使霜融解,从而能够高效率且短时间地完成除霜运转。由此,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能够提高舒适性。另外,使用三通阀12a、12b能够减少阀的数量,从而能够简化回路。另外,由于能够减小阀的压力损失,所以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
实施方式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控制机构300使第2流路开闭阀7与旁通开闭阀8连动地进行控制,关于流入室外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进行来自除霜用旁通配管10的制冷剂和来自室内机53(分流控制器)侧的制冷剂的切换,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代替第2流路开闭阀7及旁通开闭阀8,使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三通阀,来进行制冷剂的切换。
实施方式5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将室外热交换器3a及室外热交换器3b这2台室外热交换器3并列地构成,但即使是3台以上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使各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的性能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图1等中,用于控制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的流入流出等的第1流路开闭阀6、第2流路开闭阀7、旁通开闭阀8、室外侧节流装置11分别设置一个,但个数没有限定。另外,在热交换的热量少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切换阀的开闭状态,控制制冷剂向各室外热交换器3的流入流出。
实施方式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适用于不进行制冷主体运转、制热主体运转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还能够适用于使对象空间温暖的制热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其中,所述室外机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加压并排出的压缩机、进行外部气体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以及基于运转形态来切换流路的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多个室内机具有进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内侧流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机中具有:
旁通配管,所述旁通配管用于使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并使其分别流入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的各室外侧热交换器;
多个旁通开闭机构,所述多个旁通开闭机构进行来自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向所述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切断;
多个流路开闭机构,所述多个流路开闭机构进行来自所述室内机的制冷剂向所述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切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各旁通开闭机构的关闭及各流路开闭机构的开放,使通过了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从而进行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除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代替所述流路开闭机构,使用用于调整所述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
4.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其中,所述室外机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加压并排出的压缩机、进行外部气体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以及基于运转形态来切换流路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多个室内机具有进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内侧流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机中具有:
旁通配管,所述旁通配管用于使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并使其分别流入并列地通过配管连接的各室外侧热交换器;
多个第2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多个第2流路切换机构进行使通过了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或来自所述室内机的制冷剂中的任意一方流入所述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各第2流路切换机构的切换,并使通过了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依次流入各室外侧热交换器,从而进行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除霜。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压力检测机构,所述压力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及吸入侧的压力;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以使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及吸入侧的压力分别成为目标值的方式,基于所述压力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压缩机的排出侧及吸入侧的压力的值,来决定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排出量及所述多个室外侧热交换器的总热交换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在判断各室内机的室内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在规定的时间以上处于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向对应的室内机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流入停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50412 WO2010082325A1 (ja) | 2009-01-15 | 2009-01-15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72534A true CN102272534A (zh) | 2011-12-07 |
CN102272534B CN102272534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2339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5388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72534B (zh) | 2009-01-15 | 2009-01-15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06674B2 (zh) |
EP (1) | EP2378215B1 (zh) |
JP (1) | JPWO2010082325A1 (zh) |
CN (1) | CN102272534B (zh) |
WO (1) | WO2010082325A1 (zh) |
Cited B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1569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调系统 |
CN104813123A (zh) * | 2012-11-29 | 2015-07-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4964371A (zh) * | 2015-07-23 | 2015-10-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组合式空调系统 |
CN105066539A (zh) * | 2015-07-16 | 2015-11-1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
CN105115196A (zh) * | 2015-07-06 | 2015-12-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再冷却回路流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115199A (zh) * | 2015-07-06 | 2015-12-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冷媒分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247302A (zh) * | 2013-05-31 | 2016-01-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723168A (zh) * | 2013-10-24 | 2016-06-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6104178A (zh) * | 2014-02-27 | 2016-11-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源侧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WO2018082281A1 (zh) * | 2016-11-07 | 2018-05-1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防回液控制方法 |
CN108302839A (zh) * | 2017-12-29 | 2018-07-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08375248A (zh) * | 2017-12-29 | 2018-08-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08431527A (zh) * | 2015-12-02 | 2018-08-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9154463A (zh) * | 2016-05-16 | 2019-0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0748962A (zh) * | 2019-10-14 | 2020-02-04 |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1692639A (zh) * | 2020-06-29 | 2020-09-22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热回收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444000A (zh) * | 2020-11-30 | 2021-03-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443997A (zh) * | 2020-11-30 | 2021-03-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611027A (zh) * | 2021-01-05 | 2021-04-06 |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3251509A (zh) * | 2020-01-28 | 2021-08-1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3302436A (zh) * | 2019-01-28 | 2021-08-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3614463A (zh) * | 2019-03-25 | 2021-1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5234993A (zh) * | 2018-12-11 | 2022-10-2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9003B (zh) * | 2010-12-09 | 2015-10-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EP2669599B1 (en) * | 2011-01-27 | 2019-02-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CN102183108A (zh) * | 2011-05-06 | 2011-09-1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三管制热回收系统的除霜方法 |
KR101910658B1 (ko) * | 2011-07-18 | 2018-10-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US9719691B2 (en) | 2012-01-05 | 2017-08-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5759080B2 (ja) * | 2012-10-01 | 2015-08-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5911590B2 (ja) * | 2012-10-10 | 2016-04-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4083650A1 (ja) | 2012-11-29 | 2014-06-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9488384B2 (en) * | 2013-03-22 | 2016-11-08 | Carrier Corporation | Heat pump water module with condensing coil in water storage tank |
CN104236155B (zh) * | 2013-06-20 | 2016-12-2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5059792A1 (ja) | 2013-10-24 | 2015-04-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759455B (zh) * | 2014-01-27 | 2015-08-19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10161652B2 (en) * | 2014-04-04 | 2018-12-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6201872B2 (ja) * | 2014-04-16 | 2017-09-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5162689A1 (ja) | 2014-04-22 | 2015-10-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20160055583A (ko) * | 2014-11-10 | 2016-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히트 펌프 |
EP3246635B1 (en) * | 2015-01-13 | 2022-03-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CN104896675B (zh) * | 2015-06-12 | 2017-12-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测试方法和多联机系统 |
CN104896682B (zh) * | 2015-06-30 | 2017-12-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温湿双控型多联机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
WO2017006596A1 (ja) * | 2015-07-06 | 2017-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102359300B1 (ko) * | 2015-07-28 | 2022-02-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JP2017036882A (ja) * | 2015-08-10 | 2017-02-1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US10415860B2 (en) * | 2015-09-09 | 2019-09-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6252606B2 (ja) * | 2016-01-15 | 2017-12-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KR102015031B1 (ko) | 2016-01-28 | 2019-10-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WO2017138108A1 (ja) * | 2016-02-10 | 2017-08-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9312946B (zh) * | 2016-06-21 | 2020-10-1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除霜判断设备、除霜控制设备以及空调机 |
CN106403081B (zh) * | 2016-09-07 | 2019-08-2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036186A (zh) * | 2017-04-18 | 2017-08-11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家用空调器系统 |
CN107255306B (zh) * | 2017-05-19 | 2023-02-17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变频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9003291A1 (ja) * | 2017-06-27 | 2019-01-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8332285B (zh) * | 2017-12-29 | 2019-12-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WO2019146070A1 (ja) * | 2018-01-26 | 2019-08-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7034272B2 (ja) | 2018-05-11 | 2022-03-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20200114031A (ko) * | 2019-03-27 | 2020-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장치 |
DE112019007174T5 (de) * | 2019-04-11 | 2021-12-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Klimaanlage |
KR102688988B1 (ko) * | 2019-05-23 | 2024-07-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CN114096792B (zh) * | 2019-07-25 | 2023-04-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KR102076688B1 (ko) * | 2019-08-19 | 2020-02-12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21169B1 (ko) * | 2020-02-06 | 2020-06-09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21170B1 (ko) * | 2020-02-06 | 2020-06-09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36048B1 (ko) * | 2020-02-06 | 2020-07-20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36046B1 (ko) * | 2020-02-06 | 2020-07-20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21171B1 (ko) * | 2020-02-06 | 2020-06-09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KR102136047B1 (ko) * | 2020-02-06 | 2020-07-20 | 함용한 | 냉방 운전 중 동시 제상이 가능한 항온 공조기 |
CN113513863A (zh) * | 2020-04-09 | 2021-10-19 | 开利公司 | 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 |
EP4145028A4 (en) * | 2020-04-30 | 2023-06-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WO2021249372A1 (zh) | 2020-06-10 | 2021-12-1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880131B (zh) * | 2021-01-29 | 2022-09-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系统除霜控制的方法及装置、空调系统 |
JP7561888B2 (ja) * | 2021-02-12 | 2024-10-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13007865B (zh) * | 2021-04-20 | 2022-09-20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室外机并联式不换向除霜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
JP7436877B2 (ja) * | 2021-12-17 | 2024-02-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方法 |
CN115560431A (zh) * | 2022-09-23 | 2023-01-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CN115419943A (zh) * | 2022-09-28 | 2022-12-02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33471A (ja) * | 1984-05-07 | 1985-11-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ヒ−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
JPH04110576A (ja) * | 1990-08-31 | 1992-04-13 | Toshiba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H06257902A (ja) * | 1993-03-01 | 1994-09-16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
JPH08303883A (ja) * | 1995-04-28 | 1996-11-22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送風機の制御方法 |
KR20040034139A (ko) * | 2002-10-21 | 2004-04-28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인버터압축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76011A (en) * | 1982-11-01 | 1986-03-18 |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JPH0799297B2 (ja) * | 1986-06-25 | 1995-10-2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機 |
JPH01247972A (ja) | 1988-03-28 | 1989-10-0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凍回路の除霜制御方法 |
JP3062824B2 (ja) * | 1990-11-21 | 2000-07-1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H05215437A (ja) | 1992-01-23 | 1993-08-24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
JPH09119754A (ja) | 1995-10-27 | 1997-05-06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9229500A (ja) * | 1995-12-27 | 1997-09-05 | Mando Mach Co Ltd | 多室エアコン |
EP0904963A3 (en) * | 1997-09-26 | 2001-10-31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JPH11337234A (ja) | 1998-05-29 | 1999-12-10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暖房装置 |
EP1197710B1 (en) * | 2000-10-13 | 2006-09-27 | Eaton-Williams Group Limited | Heat pump equipment |
WO2004048876A1 (ja) * | 2002-11-26 | 2004-06-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対空気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
KR100463548B1 (ko) * | 2003-01-13 | 2004-12-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용 제상장치 |
JP4393786B2 (ja) | 2003-04-10 | 2010-01-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または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更新方法 |
JP4303032B2 (ja) | 2003-05-20 | 2009-07-29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5233451A (ja) | 2004-02-17 | 2005-09-0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US7628027B2 (en) * | 2005-07-19 | 2009-12-08 | Hussmann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mechanical subcooling |
DE102006024796B4 (de) * | 2006-03-17 | 2009-11-26 | Konvekta Ag | Klimaanlage |
JP4948016B2 (ja) | 2006-03-30 | 2012-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110576B2 (ja) * | 2006-07-06 | 2008-07-02 | 株式会社ユーテック | Cvd用気化器、溶液気化式cvd装置及びcvd用気化方法 |
KR101176482B1 (ko) * | 2006-10-19 | 2012-08-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
-
2009
- 2009-01-15 WO PCT/JP2009/050412 patent/WO20100823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1-15 US US13/132,092 patent/US9506674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1-15 EP EP09838295.5A patent/EP2378215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1-15 CN CN200980153882.2A patent/CN10227253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15 JP JP2010546507A patent/JPWO2010082325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33471A (ja) * | 1984-05-07 | 1985-11-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ヒ−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
JPH04110576A (ja) * | 1990-08-31 | 1992-04-13 | Toshiba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H06257902A (ja) * | 1993-03-01 | 1994-09-16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
JPH08303883A (ja) * | 1995-04-28 | 1996-11-22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送風機の制御方法 |
KR20040034139A (ko) * | 2002-10-21 | 2004-04-28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인버터압축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Cited B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1569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调系统 |
CN103791569B (zh) * | 2012-10-30 | 2016-10-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调系统 |
US10001317B2 (en) | 2012-11-29 | 2018-06-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roviding defrosting without suspending a heating operation |
CN104813123A (zh) * | 2012-11-29 | 2015-07-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4813123B (zh) * | 2012-11-29 | 2017-09-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5247302A (zh) * | 2013-05-31 | 2016-01-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247302B (zh) * | 2013-05-31 | 2017-10-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US10775060B2 (en) | 2013-10-24 | 2020-09-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5723168A (zh) * | 2013-10-24 | 2016-06-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723168B (zh) * | 2013-10-24 | 2018-05-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US10018388B2 (en) | 2014-02-27 | 2018-07-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source si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106104178A (zh) * | 2014-02-27 | 2016-11-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源侧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CN106104178B (zh) * | 2014-02-27 | 2018-09-2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源侧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CN105115196B (zh) * | 2015-07-06 | 2018-04-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再冷却回路流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115199A (zh) * | 2015-07-06 | 2015-12-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冷媒分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115199B (zh) * | 2015-07-06 | 2017-10-3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冷媒分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115196A (zh) * | 2015-07-06 | 2015-12-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再冷却回路流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066539A (zh) * | 2015-07-16 | 2015-11-1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
CN105066539B (zh) * | 2015-07-16 | 2018-07-1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
US10126029B2 (en) | 2015-07-16 | 2018-11-13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thereof |
CN104964371B (zh) * | 2015-07-23 | 2017-07-2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组合式空调系统 |
CN104964371A (zh) * | 2015-07-23 | 2015-10-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组合式空调系统 |
CN108431527A (zh) * | 2015-12-02 | 2018-08-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8431527B (zh) * | 2015-12-02 | 2021-05-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9154463A (zh) * | 2016-05-16 | 2019-0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US10808976B2 (en) | 2016-05-16 | 2020-10-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WO2018082281A1 (zh) * | 2016-11-07 | 2018-05-1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防回液控制方法 |
US11098936B2 (en) | 2016-11-07 | 2021-08-24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Multi-split system and liquid return preven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8302839A (zh) * | 2017-12-29 | 2018-07-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08375248A (zh) * | 2017-12-29 | 2018-08-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WO2019128519A1 (zh) * | 2017-12-29 | 2019-07-0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WO2019128518A1 (zh) * | 2017-12-29 | 2019-07-0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15234993A (zh) * | 2018-12-11 | 2022-10-2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5234993B (zh) * | 2018-12-11 | 2023-10-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3302436A (zh) * | 2019-01-28 | 2021-08-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3614463A (zh) * | 2019-03-25 | 2021-1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0748962A (zh) * | 2019-10-14 | 2020-02-04 |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3251509A (zh) * | 2020-01-28 | 2021-08-1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3251509B (zh) * | 2020-01-28 | 2023-03-3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11692639A (zh) * | 2020-06-29 | 2020-09-22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热回收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444000A (zh) * | 2020-11-30 | 2021-03-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443997A (zh) * | 2020-11-30 | 2021-03-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611027A (zh) * | 2021-01-05 | 2021-04-06 |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78215A1 (en) | 2011-10-19 |
WO2010082325A1 (ja) | 2010-07-22 |
US9506674B2 (en) | 2016-11-29 |
US20110232308A1 (en) | 2011-09-29 |
JPWO2010082325A1 (ja) | 2012-06-28 |
EP2378215B1 (en) | 2022-01-12 |
CN102272534B (zh) | 2014-12-10 |
EP2378215A4 (en) | 2018-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253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521381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TW200302335A (en) | Freezing device | |
JP2017142038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5258197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KR100795291B1 (ko) | 냉동장치 | |
JP3861912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10276239A (ja) | 冷凍空気調和装置 | |
JP6052456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1511789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6448780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8267653A (ja) | 冷凍装置 | |
JP4720641B2 (ja) | 冷凍装置 | |
JP5170299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310872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02194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8032337A (ja) | 冷凍装置 | |
JP4375393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7298188A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9115336A (ja) | 冷凍装置 | |
JP3858918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20176732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4036231B2 (ja) | 冷凍装置 | |
JP4244900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7127302A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