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0382B - 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60382B CN102260382B CN201110140110.4A CN201110140110A CN102260382B CN 102260382 B CN102260382 B CN 102260382B CN 201110140110 A CN201110140110 A CN 201110140110A CN 102260382 B CN102260382 B CN 1022603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composition
- weight
- resin
- fi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0 CCC(*)(*OCC1(C)*C1)N Chemical compound CCC(*)(*OCC1(C)*C1)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2—Applications used for fib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6—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24—Noninterengaged fiber-containing paper-free web or sheet which is not of specified porosity
- Y10T428/24994—Fiber embedded in or on the surface of a polymeric matrix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33—Coated or with bond, impregnation or co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33—Coated or with bond, impregnation or core
- Y10T428/2964—Artificial fiber or filament
- Y10T428/2967—Synthetic resin or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型体,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纤维成分和树脂成分,其中,上述纤维成分是(A)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纤维(Af成分)100重量份的表面,附着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且小于70℃的集束剂(Ac成分)0.1~10重量份而成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上述树脂成分含有:(B)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C)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了的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和(D)除C成分和B成分以外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0~200g/10分钟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30~850重量份,B成分和C成分的合计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5~630重量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纤维成分和树脂成分的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改善聚烯烃树脂的抗拉强度、刚性等机械强度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混合了填料、纤维的成型材料。
近年来,部件轻量化的要求强烈。作为其对策的一种,提出了配合各种纤维,使聚烯烃树脂的抗拉强度、刚性、表面硬度等的机械强度提高的方案。公知在纤维增强树脂的性能表现方面,纤维与树脂的密合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含有聚烯烃、改性聚烯烃和强化纤维的树脂组合物,还记载了为了提高树脂组合物的机械强度,改良纤维和树脂的密合性是重要的。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含有基质聚合物、改性聚合物和有机高分子纤维的树脂组合物。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改良纤维与树脂的密合性的方法,记载了向树脂中添加改性剂和在纤维表面引入反应性官能团的方法。
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含有在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纤维的表面附着了集束剂的纤维和用不饱和羧酸等改性了的聚烯烃树脂的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21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92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9/093748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纤维和聚烯烃树脂,可得到轻量且耐冲击性优异的成型体。
即,本发明提供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型体,该树脂组合物含有纤维成分和树脂成分,其中,上述纤维成分是
(A)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纤维(Af成分)100重量份的表面,附着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且小于70℃的集束剂(Ac成分)0.1~10重量份而成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
上述树脂成分含有:
(B)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
(C)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了的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和
(D)除C成分和B成分以外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0~200g/10分钟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
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30~850重量份,B成分和C成分的合计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5~630重量份。
具体实施方式
<纤维成分>
在本发明中,纤维成分是在纤维(Af成分)的表面附着了集束剂(Ac成分)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
(纤维:Af成分)
纤维(Af成分)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优选纤维(Af成分)包含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
(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
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是亚烷基二醇与萘二甲酸的缩聚产物,优选是用下式(1)或(2)表示的萘二甲酸亚烷基酯单元占全部重复单元的量的80摩尔%以上的聚酯。萘二甲酸亚烷基酯单元的含量优选为全部重复单元量的9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95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6~100摩尔%。式(1)或式(2)中的n为2~4的整数。
作为形成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主链的亚烷基(-CnH2n-),优选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亚烷基可以列举亚乙基,1,3-亚丙基,1,4-亚丁基。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优选为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更优选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
(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
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是亚烷基二醇与对苯二甲酸的缩聚物,优选是用下式(3)表示的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单元占全部重复单元的量的80摩尔%以上的聚酯。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单元的含量优选为全部重复单元量的9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95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6~100摩尔%。式(3)中的n为2~4的整数。
作为形成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的主链的亚烷基(-CnH2n-),优选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亚烷基可以列举亚乙基,1,3-亚丙基,1,4-亚丁基。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在构成纤维(Af成分)的重复单元中,也可以含有其它单元(第三成分)。上述第三成分可以列举(a)具有2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残基。作为可形成这种具有2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残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草酸、琥珀酸、癸二酸、二聚酸等的脂肪族二羧酸,环丙烷二甲酸、六氢对苯二甲酸等的脂环族二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2,7-二甲酸、联苯甲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二苯醚二甲酸、二苯基磺酸、二苯氧基乙烷二甲酸、3,5-二羧基苯磺酸钠等的羧酸,乙醇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乙氧基苯甲酸等的羟基羧酸,丙二醇、1,3-丙二醇、二甘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对苯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双酚A、p,p’-二羟基苯基砜、1,4-双(β-羟基乙氧基)苯、2,2-双(对β-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聚(亚烷基)二醇等的羟基化合物。还可以列举它们的衍生物。另外,作为上述第三成分的来源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包含上述羟基羧酸和/或上述羟基羧酸的衍生物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包含选自上述羧酸和上述羧酸的衍生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选自上述羟基羧酸和上述羟基羧酸的衍生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选自上述羟基化合物和上述羟基化合物的衍生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中的2种以上的化合物的高分子化合物。
上述第三成分可以列举(b)具有1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残基。作为可形成这种具有1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残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苯甲酸、苄氧基苯甲酸、甲氧基聚(亚烷基)二醇等。
作为第三成分来源,在聚合物实质为线状的范围内也可以使用(c)可形成具有3个以上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残基的、例如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等。
在占纤维(Af成分)的全部重复单元的量的80摩尔%以上的聚酯中,也可以含有二氧化钛等的消光剂,磷酸、亚磷酸、它们的酯等的稳定剂。
这样的纤维(Af成分)对于机械冲击的耐性高,另外与树脂的亲和性优异。另外,在实际使用的低温区域,可以有效地发挥纤维增强的效果。
纤维(Af成分)的单丝纤度优选为1~30dtex、更优选为1.5~25dtex。单丝纤度的上限值优选为20dtex,更优选为16dtex。单丝纤度的下限值优选为2dtex。通过使纤维(Af成分)的单丝纤度在这种范围,易于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单丝纤度小于1dtex时,有制丝性产生问题的倾向,如果纤度过大,则有纤维/树脂间的界面强度降低的倾向。另外,如果从纤维的分散的角度考虑,优选纤度为1dtex以上,从增强效果的角度考虑,优选纤度为30dtex以下。
构成纤维(Af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7dl/g以上,更优选为0.7~1.0dl/g。特性粘度是由将纤维溶解在苯酚和邻二氯苯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6:4)中、在35℃测定的粘度求得的值。特性粘度小于0.7dl/g时,有纤维的强度、韧性低的倾向,还有耐热性低的倾向。另一方面,特性粘度超过1.0dl/g的材料有纤维制造困难的倾向。
纤维(Af成分)的抗拉强度优选为6~11cN/dtex,更优选为7~10cN/dtex。当小于6cN/dtex时,有树脂组合物的抗拉强度变低的倾向。另外,纤维(Af成分)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为18~30GPa,更优选为20~28GPa。如果该值小,则树脂组合物的弯曲强度有变低的倾向。
纤维(Af成分)在180℃的干热收缩率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如果干热收缩率超过8%,则由成型加工时的热导致的纤维的尺寸变化大,有树脂组合物的成型形状不好的倾向,还有在树脂和纤维间产生缝隙,增强效果变低的倾向。
具有这种强度的纤维(Af成分)可以利用目前公知的方法来制造。即,纤维(Af成分)可以如下述那样来得到:将聚合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切片进一步进行固相聚合等,充分提高特性粘度,将该切片进行熔融纺丝并拉伸而得。纺丝优选以复丝形式进行,复丝的总纤度优选为500~50000dtex,单纤维数优选为25~25000根的范围。
拉伸可以通过将未拉伸丝在纺丝后暂且卷取,再拉伸该未拉伸丝这样来进行。另外也可以在不卷取未拉伸丝的情况下连续拉伸。拉伸得到的纤维的模量高,尺寸稳定性优异。
另外,对于纤维(Af成分),优选纤维的集束性低,例如优选经纬交错这样的单丝的交织、制丝油剂、捻转(twisting)等少。纤维有用于特殊用途的仅由纤度较高的1根单丝构成的单丝,和将10~1000根左右纤度为1~30dtex的单丝(单纤维)合并而成的复丝。其中,本发明使用的纤维优选是一般用于衣料或产业材料用途、价格较为便宜的复丝。
本发明中使用的纤维需要在树脂中解开至形成单丝,且该单丝在树脂均匀地微分散。因此,优选人为添加的丝的集束性低,单丝的交织数是每1m小于10个、优选每1m小于6个、更优选小于4个。
复丝纤维中是否进行了交织,可以通过将丝浮在水上来确认。该情况下,未交织部分的单丝互相排斥而在水上展开,交织部分由于丝的交织而不能展开,形成粒结。另外,通过将细且薄的钩或棒插进复丝,并沿丝的长度方向移动,也可以确认交织的有无。该情况下,如果没有交织,则钩或棒可以在丝中移动,如果有交织,则不能再移动。如果强制使钩或棒移动,则在该部分产生单丝断开或根据情况发生断丝。
另外,制丝油剂的量相对于纤维(Af成分)优选为0.5~0.1重量%,更优选为0.4~0.1重量%,进而优选0.3~0.15重量%。如果制丝油剂量超过0.5重量%,则不仅纤维的集束性高,而且油剂成分作为杂质混入成型体中,有可能带来物性降低等的不良影响。从这个角度考虑,制丝油剂量最好是少的,但如果比0.1重量%少,则对制丝的工序通过性产生影响,有可能不能稳定地生产高品质的纤维。制丝油剂是指在纺丝、拉伸等的制丝工序中使用的乳化剂和/或润滑剂。
乳化剂成分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高级醇的氧化烯加成物、烷基苯酚的氧化烯加成物、聚乙二醇酯化合物和多元醇酯氧化烯加成物等。更具体地,可以列举硬化蓖麻油氧化乙烯5~25摩尔加成物、蓖麻油氧化乙烯5~25摩尔加成物三油酸酯、三羟甲基丙烷氧化乙烯15~25摩尔加成物二硬脂酸酯、山梨糖醇氧化乙烯15~40摩尔加成物五油酸酯、季戊四醇氧化乙烯15~40摩尔加成物三硬脂酸酯等。
作为润滑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矿物油、椰子油、菜籽油、抹香鲸油等的天然油,硬脂酸丁酯、月桂酸油醇酯、异硬脂醇棕榈酸酯等的高级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癸二酸二辛酯、己二酸二油醇酯等的高级醇与脂肪族二元酸的酯、新戊二醇二月桂酸酯、二甘醇二油酸酯等的二元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甘油三油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癸酸酯等的三元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季戊四醇四油酸酯等4元以上的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邻苯二甲酸二油醇酯、偏苯三酸三辛酯等的高级醇与芳香族羧酸的酯等。
如此来降低纤维的集束性对树脂组合物的增强是特别有效的,在使用挤拉成型(pultrusion)法等使树脂浸渗在长纤维中的工序中,纤维更容易开纤,树脂易于浸透至纤维的单丝水平。如果树脂可浸透至纤维的各单丝、并用树脂包覆各单丝表面,则在下面的成型工序中单丝易于在树脂中微分散,可以进一步提高成型体的耐冲击性。
(集束剂:Ac成分)
在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纤维成分是在上述纤维(Af成分)的表面附着了集束剂(Ac成分)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
作为集束剂(Ac成分)的附着量,相对于纤维(Af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0.1~10重量份,更优选0.2~5重量份。
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70℃。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下限优选为-60℃,更优选为-40℃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优选为65℃,更优选为60℃,进一步优选为30℃。如果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80℃,则皮膜产生粘性,混炼工序中单丝难以解离,易于产生纤维的分散不均。如果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70℃,则皮膜变得过硬、过脆,对成型品施加冲击时容易使集束剂破坏,由纤维增强树脂成分的效果变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用DSC法测定。
集束剂(Ac成分)优选到达至纤维(Af成分)的单丝表面,因而利用浸渍处理将其赋予纤维(Af成分)是合适的。因此,含有集束剂(Ac成分)的表面处理液优选是水系的乳液或悬浮液的形态。为了到达至纤维(Af成分)的单丝表面,乳液或悬浮液中集束剂(Ac成分)的分散粒径优选更小。具体来说,分散粒径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0.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0.1μm以下。
本发明中使用的集束剂(Ac成分)优选均匀地附着于作为复丝的纤维(Af成分)的各单丝表面、而使单丝集束,但需要形成在与树脂成分的混炼工序中以低的剪切解离单丝而使其分散在树脂成分中的功能。因此,优选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抗张强度、模量低。
因此,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抗张强度优选为10~60MPa,更优选为20~50MPa。如果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抗张强度在10~60MPa的范围,则皮膜难以破坏,可以赋予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集束性,另外在混炼工序中单丝易于解离,难以产生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分散不均。
另外,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伸长率为100%时的模量优选为0.1~30MPa,更优选为1~20MPa。如果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伸长率为100%时的模量为0.1~30MPa,则皮膜难以破坏,另外在混炼工序中单丝易于解离,难以产生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分散不均。
在抗张强度或伸长率为100%时模量的测定中使用的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被膜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可以使用玻璃皿或特氟隆皿等,利用流延法除去挥发成分而得到良好的干燥皮膜。处理温度为室温~120℃左右,可以根据试样适当地设定处理时间。膜厚优选为0.1~1.0mm,更优选为0.5~1.0mm。根据测定对该皮膜进行加工。例如在测定抗张强度或伸长率时,将试验片冲裁成哑铃状,制成拉伸试验的试验片。
集束剂(Ac成分)的干燥皮膜的伸长率优选为20~2500%,更优选为200~2000%,进一步优选为500~1500%。如果干燥皮膜的伸长率在20~2500%的范围,则树脂皮膜具有柔软性,对成型品施加冲击时容易使聚氨酯树脂难以破坏,由纤维增强树脂成分的效果高,另外混炼工序中单丝易于解离,难以产生纤维(Af成分)的分散不均。
集束剂(Ac成分)可以列举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淀粉、植物油以及它们的混合物。集束剂优选为聚氨酯树脂。
集束剂(Ac成分)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干燥皮膜的抗张强度或模量低、伸长率为2500%以下。
这种集束剂(Ac成分)可在将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混合于树脂成分之前的工序中赋予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集束性,在使树脂成分向表面处理纤维束浸渗的工序中,通过工序中的剪切,可以容易地将复丝解离成单丝,形成更高性能的树脂组合物。
另外,作为集束剂(Ac成分),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30℃,且干燥皮膜的伸长率为20%以上,是柔软的。此时,由纤维增强树脂成分的效果变高,形成高性能的树脂组合物。
集束剂(Ac成分)的软化温度优选为80~160℃,更优选90~150℃,进一步优选100~140℃。如果软化温度小于80℃,则在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制造时的浸渍工序中的干燥阶段,树脂易于脱落,另外脱落的树脂附着在浸渍设备的辊、导纱器等上,工序通过性恶化。如果软化温度超过160℃,则在浸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树脂软化变难,树脂难以渗透到纤维的单丝与单丝之间。聚氨酯树脂具有合适的软化温度,由此在浸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该树脂软化,树脂渗透到纤维的单丝与单丝之间,在聚氨酯树脂冷却时可以发挥使纤维集束的功能。软化温度是使用高化式流动性试验机(constant-load orifice-type flow tester)测定的流动起始温度。
集束剂优选为聚氨酯树脂。本发明使用的聚氨酯树脂可以通过在不含水、不具有活泼氢的有机溶剂中使分子内具有2个羟基的化合物(以下将其记作二醇成分)与分子内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以下将其记作二异氰酸酯成分)进行加聚而得到。另外,即使在没有溶剂的状态下通过使原料直接反应,也可以得到目的物的聚氨酯树脂。
二醇成分可以列举聚酯二醇、聚醚二醇、聚碳酸酯二醇、聚醚酯二醇、聚硫醚二醇、聚缩醛、聚硅氧烷等的多元醇化合物,以及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二甘醇等低分子量的二元醇类。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优选大量含有低分子量的二元醇类成分。
为了改良与树脂成分的润湿性、粘合性等,也可以在集束剂中配合偶联剂。该偶联剂可以列举例如硅烷系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铝系偶联剂、铬系偶联剂、锆系偶联剂、硼烷系偶联剂等,优选硅烷系偶联剂或钛酸酯系偶联剂,更优选硅烷系偶联剂。
硅烷系偶联剂有例如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优选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的氨基硅烷类。
集束剂中的偶联剂的含量优选为0.01重量%~10重量%,更优选为0.02重量%~5重量%。
(表面处理)
在本发明中,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是在纤维(Af成分)的表面附着有集束剂(Ac成分)的纤维。作为表面处理,优选使含有集束剂(Ac成分)的表面处理液浸渗在纤维束中,并利用热使其干燥。干燥温度为80~200℃,时间为30~300秒左右,这从纤维的强度保持和处理剂的粘合的角度考虑是最合适的。另外,此时从维持纤维的表面状态的目的出发,干燥机优选为非接触型。
<树脂成分>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作为树脂成分,所述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含有缩水甘油基。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含有下式所示的单元(4)。
式中,R1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Z为-CO-或-CH2-。
单元(4)是源于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的单元。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的α,β-不饱和缩水甘油酯、或者烯丙基缩水甘油醚、2-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的α,β-不饱和缩水甘油醚。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另外,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含有下式所示的单元(5)。
式中,R2为氢原子,或者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R3为氢原子、-COOR4或-O-CO-R5(R4、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单元(5)例如是源于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等的不饱和羧酸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不饱和乙烯基酯等的单元。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中的单元(4)的含量优选为0.1~10摩尔%,更优选为1.0~5.0摩尔%。另外,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中的单元(5)的含量优选为0.1~20摩尔%,更优选为1.0~15摩尔%。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中的单元(4)的含量可以按照国际公开2008/081791号小册子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另外,单元(5)的含量利用红外线吸收光谱进行测定。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从与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相容分散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不具有源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单体单元。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氯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等。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0.1g/10分钟~500g/10分钟,更优选为10g/10分钟~400g/10分钟。这里所谓的熔体流动速率利用JIS K7210(1995)中规定的方法,在荷重为21.18N、试验温度为19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例如可以通过利用高压自由基聚合法、溶液聚合法、乳化聚合法等使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与乙烯、以及根据需要的其它单体进行共聚合的方法、使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接枝聚合在乙烯系树脂上的方法等来制造。
(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作为树脂成分。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是将聚烯烃树脂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进行改性而得到的树脂。
作为该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原料的聚烯烃树脂与下述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相同,其是包含1种烯烃的均聚物或者2种以上的烯烃的共聚物的树脂。因此,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除了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以外,可以说与下述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相同。
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换句话说,是使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与1种烯烃的均聚物或2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反应而生成的、在分子中具有源于不饱和羧酸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部分结构的树脂。具体来说,可以列举以下的(C-a)~(C-c)的改性聚烯烃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并用。
(C-a):在烯烃的均聚物上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而得到的改性聚烯烃树脂。
(C-b):在将2种以上烯烃进行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上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而得到的改性聚烯烃树脂。
(C-c):在嵌段共聚物上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而得到的改性聚烯烃树脂,所述嵌段共聚物是将烯烃均聚后共聚2种以上的烯烃而得到的。
上述不饱和羧酸可以列举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
另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可以列举不饱和羧酸的酸酐、酯化合物、酰胺化合物、酰亚胺化合物、金属盐等。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马来酸酐、衣康酸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马来酸单乙基酯、马来酸二乙基酯、富马酸单甲基酯、富马酸二甲基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酰胺、马来酸二酰胺、富马酸单酰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钠等。这些中,不饱和羧酸优选使用马来酸、丙烯酸,不饱和羧酸衍生物优选使用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上述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优选为(C-c)。(C-c)中,更优选使用下述的(C-d)。
(C-d):通过在含有源于乙烯和/或丙烯的烯烃的单元作为主要的单体单元的聚烯烃树脂上接枝聚合马来酸酐或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而得到的改性聚烯烃树脂。
从使所得成型体的冲击强度、疲劳特性、刚性等机械强度良好的角度考虑,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中含有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量优选为0.1~20重量%,更优选为0.1~10重量%。要说明的是,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量,使用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或NMR光谱对基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吸收进行定量而算出的值。
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接枝效率从成型体的机械物性等的角度考虑优选为0.51以上。接枝效率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1)和(步骤2)来求得。
(步骤1)
将改性聚烯烃1.0g溶解在二甲苯100ml中后,一边搅拌一边在甲醇1000ml中滴加样品的二甲苯溶液,通过再沉淀回收样品。(以下,将从溶解至回收的上述操作称作为精制)。将回收的精制样品进行真空干燥后(80℃,8小时),利用热压制成厚度为100μm的膜。对于该制成的膜,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基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吸收进行定量,由此可以算出改性聚烯烃中与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含量(X1)。
(步骤2)
将在上述(步骤1)的方法中求得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含量时的精制前的改性聚烯烃树脂通过热压制成厚度为100μm的膜。对于该制成的膜,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将基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吸收进行定量,由此算出改性聚烯烃中的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含量(X2)。通过用步骤1中求得的含量(X1)除以上述(步骤2)中求得的含量(X2),算出接枝效率。
这些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可以通过溶液法、本体法、熔融混炼法等来制造。另外,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的方法。作为溶液法、本体法、熔融混炼法等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例如“实用聚合物合金设计()”(井手文雄著,工业调查会(1996年发行)),Prog.Polym.Sci.,24,81-142(1999),日本特开2002-30894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9258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1775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1775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聚烯烃树脂:D成分)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进一步含有熔体流动速率为40~200g/10分钟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聚烯烃树脂(D成分)是包含烯烃的均聚物或2种以上的烯烃的共聚物的树脂,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了的聚烯烃树脂(C成分)、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不属于该聚烯烃树脂(D成分)。
聚烯烃树脂(D成分)可以列举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聚烯烃树脂(D成分)优选为聚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D成分)可以为单一的聚烯烃树脂,也可以为2种以上的聚烯烃树脂的混合物。
聚丙烯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丙烯-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等,所述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是将丙烯均聚生成丙烯均聚物后、在该丙烯均聚物的存在下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α-烯烃优选碳原子数为4~8的烯烃。从耐热性的角度考虑,聚丙烯树脂优选是丙烯均聚物、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所述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是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
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的源于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其中,以丙烯和乙烯的合计量为100摩尔%)、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源于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含量(其中,以丙烯和α-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丙烯-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源于乙烯和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合计含量(其中,以丙烯、乙烯和α-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均小于50摩尔%。上述乙烯的含量、α-烯烃的含量、以及乙烯和α-烯烃的合计含量使用“新版 高分子分析手册()”(日本化学会,高分子分析研究座谈会编()纪伊国屋书店(1995))中记载的IR法或NMR法来测定。
聚乙烯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等。其中,α-烯烃优选为碳原子数为4~8的烯烃。并且,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源于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其中,以乙烯和丙烯的合计量为100摩尔%)、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α-烯烃的含量(其中,以乙烯和α-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乙烯-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丙烯和α-烯烃的合计含量(其中,以乙烯、丙烯和α-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均小于50摩尔%。
作为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构成成分的α-烯烃可以列举例如1-丁烯、2-甲基-1-丙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1-己烯、2-乙基-1-丁烯、2,3-二甲基-1-丁烯、2-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1-庚烯、甲基-1-己烯、二甲基-1-戊烯、乙基-1-戊烯、三甲基-1-丁烯、甲基乙基-1-丁烯、1-辛烯、甲基-1-戊烯、乙基-1-己烯、二甲基-1-己烯、三甲基-1-戊烯、丙基-1-戊烯、二乙基-1-丁烯等。优选碳原子数为4~8的α-烯烃(例如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
聚烯烃树脂(D成分)可以利用溶液聚合法、淤浆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气相聚合法等来制造。另外,这些聚合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更为具体的制造方法的例子,可以列举例如在“新聚合物制造工艺()”(佐伯康治编集,工业调查会(1994年发行))、日本特开平4-32320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1-287917号公报等中记载的聚合法。
作为在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制造中使用的催化剂,可以列举多中心催化剂(multi-site catalyst )、单中心催化剂(single-site catalyst)。优选的多中心催化剂可以列举使用含有钛原子、镁原子和卤原子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得到的催化剂。另外,优选的单中心催化剂可以列举金属茂催化剂。在作为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聚丙烯树脂的制造中使用的优选催化剂可以列举使用上述含有钛原子、镁原子和卤原子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得到的催化剂。
从成型体中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分散性、成型体的外观不良或冲击强度的角度考虑,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40~200g/10分钟,优选为40~150g/10分钟。并且MFR是根据ASTM D1238,在230℃、以21.2N的荷重测定的值。
作为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丙烯均聚物的的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优选为0.95~1.00,更优选为0.96~1.00,进一步优选为0.97~1.00。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是指使用由A.Zambelli等在Macromolecules,第6卷,第925页(1973年)中发表的方法,即,使用13C-NMR测定的丙烯分子链中的五单元组单元的全同立构链、换句话说是5个丙烯单体单元连续并进行内消旋(meso)键合的链的中心的丙烯单体单元的百分数。其中,NMR吸收峰的归属根据Macromolecules,第8卷,第687页(1975年)来进行。
当聚烯烃树脂(D成分)是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时,上述丙烯均聚物部分的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优选为0.95~1.00,更优选为0.96~1.00,进一步优选为0.97~1.00。
在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中,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量优选为10~20重量%。
在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中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中所含的源于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优选为25~45重量%。
(组成比)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的含量相对于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0.1~600重量份,更优选为0.2~42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3~300重量份。
另外,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含量相对于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0.3~500重量份,更优选为0.5~36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250重量份。
另外,聚烯烃树脂(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30~850重量份,优选为75~850重量份,更优选为150~850重量份。
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和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合计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5~630重量份,优选为8~450重量份,更优选为11~315重量份。
从有效地增强表面处理纤维与树脂成分的密合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的含量和改性聚烯烃(C成分)的含量满足下式,
0.02≤Cx·Cy/Bx·By≤3.0
进而优选满足下式,
0.02≤Cx·Cy/Bx·By≤0.8
Bx: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的含量(重量%)
By: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中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单元的含量(重量%)
Cx: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含量(重量%)
Cy: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中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量(重量%)
并且,Bx·By、Cx·Cy的值可以由红外吸收光谱利用以下方法来算出。
Bx·By的计算方法
对于由下述方法得到的压片,将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吸收的吸光度以厚度进行修正,通过标准曲线法求得其树脂部分中的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单元的含量。并且,作为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单元的特性吸收,使用910cm-1的峰。通过用树脂组合物的重量乘以算出的含有率来算出Bx·By。
Cx·Cy的算出方法
对于由下述方法得到的压片,将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吸收的吸光度以厚度进行修正,通过标准曲线法求得其树脂部分中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有率。并且,作为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特性吸收,使用1780cm-1的峰。通过用树脂组合物的重量乘以算出的含有率来算出Cx·Cy。
在红外吸收光谱测定中,测定用试样使用如下述得到的膜(压片),即,将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1.0g溶解在二甲苯100ml中后,一边搅拌一边将样品的二甲苯溶液滴加到甲醇1000ml中,通过再沉淀回收样品,将回收的样品进行真空干燥后(80℃,8小时)利用热压而得到厚度为100μm的膜(压片)。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也可以含有1种以上的弹性体。弹性体可以列举聚烯烃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PVC系弹性体等。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例如也可以含有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中和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的稳定剂、气泡防止剂、阻燃剂、阻燃助剂、分散剂、抗静电剂、滑剂、硅石等的抗粘连剂、染料、颜料等的着色剂、增塑剂、成核剂或结晶促进剂等。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也可含有玻璃片、云母、玻璃粉、玻璃珠、滑石、粘土、氧化铝、炭黑、硅灰石等的板状、粉粒状、晶须状的无机化合物等。
<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以下(1)~(3)的方法等。
(1)将各成分全部混合来形成混合物后,将该混合物熔融混炼的方法;
(2)通过依次添加全部成分来得到混合物后,将该混合物熔融混炼的方法;
(3)挤拉成型法。
在上述(1)或(2)的方法中,作为得到熔融混炼的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利用享舍尔混合机、螺带式掺混机、掺混机等进行混合的方法。熔融混炼的方法可以列举利用班伯里混炼机、炼塑机(plastomill)、布雷本登塑性计、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等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可以利用挤拉成型法来制造。从树脂组合物的制造容易性、所得成型体的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挤拉成型法。挤拉成型法是指一边牵拉基本上连续的纤维束,一边使纤维束浸渗树脂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例如以下(1)~(3)的方法。
(1)使纤维束通过加入了包含树脂成分和溶剂的乳液、悬浮液或溶液的浸渗槽中,使纤维束浸渗该乳液、悬浮液或溶液后,除去溶剂的方法;
(2)将树脂成分的粉末喷在纤维束上后,或者使纤维束通过加入了树脂成分的粉末的槽中,而使树脂成分粉末附着在纤维上后,将该粉末熔融,使纤维束浸渗树脂成分的方法;
(3)一边在直角机头中通过纤维束,一边由挤出机等向直角机头供给熔融树脂成分,使纤维束浸渗该树脂成分的方法。
本发明的构成成型体的树脂组合物优选通过使用了上述(3)的直角机头的挤拉成型法、更优选通过日本特开平3-272830号公报等中记载的使用直角机头的挤拉成型法来制造。
在上述挤拉成型法中,树脂成分的浸渗操作可以以1阶段进行,也可以分成2阶段以上来进行。另外,也可以将由挤拉成型法制造的树脂组合物颗粒和由熔融混炼法制造的树脂组合物颗粒掺合。
当将树脂组合物颗粒用于注射成型时,从容易向注射成型的模腔进行填充、可得到强度高的成型品的角度考虑,由挤拉成型法制造的树脂组合物颗粒的长度优选为2~50mm。更优选的长度为3~20mm,特别优选为5~15mm。当树脂组合物颗粒的全长小于2mm时,与不含有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树脂组合物相比,有刚性、耐热性、冲击强度和减振特性的改良效果较低的情况。当树脂组合物颗粒的全长超过50mm时,有难以成型的情况。
由挤拉成型法制造的树脂组合物颗粒的长度和该树脂组合物颗粒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相等。树脂组合物颗粒的长度和该树脂组合物颗粒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长度相等,是指树脂组合物颗粒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为颗粒全长的90~110%的范围内。
重均纤维长度通过日本特开2002-592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其中,不进行灰化工序)来测定。即,纤维的长度使用以下步骤(ii)~(iv)来测定。
(ii)使纤维均匀分散在为其重量1000倍以上的重量的液体中;
(iii)从均匀分散液中仅取出含有0.1~2mg范围的量的纤维的量的液体;
(iv)通过过滤或干燥,从取出的该均匀分散液中回收纤维,对于回收的全部纤维分别测定纤维长度。
树脂组合物颗粒中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优选为2~50mm、更优选为3~20mm、进而优选为5~15mm。另外,在用于制造本发明的注射成型体的树脂组合物颗粒中,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通常相互平行排列。
<成型体>
本发明包含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得到的成型体。成型方法可以列举注射成型法、注射压缩成型法、挤出成型法等。
本发明成型体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优选为1mm以上。从成型体的机械强度、耐久性和减振特性的角度考虑,成型体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更优选为1~10mm。
可以列举要求耐热刚性的汽车内装材料部件()、发动机室内部件,以及需要机械强度、耐久性、振动衰减特性和良好外观的汽车外装材料部件()等。
外装部件可以列举例如汽车挡泥板、over-fenders、格子式护栅(grille guards)、发动机罩通风窗(cowl louvers)、轮毂防尘盖(wheel caps)、侧向保护装置(side protectors)、侧嵌条(side moldings)、侧面导风群(side lower skirts)、前格栅(front grilles)、踏板(side steps)、上边梁(roof rails)、后阻流板(rear spoilers )、保险杠(bumpers)等,内装部件可以列举例如仪表面板(インパネロア)、装饰等,发动机内的部件可以列举例如保险杠梁(bumper beams)、冷却风扇(cooling fans)、风扇护罩(fan shrouds)、灯罩(lamp housings)、车用暖风设备壳(car heater cases)、保险丝盒(fuse boxes)、空气滤清器壳(air cleaner cases)等。
另外,本发明的成型体的用途可以列举各种电气产品的部件、各种机械的部件、结构物等的部件等,各种电气产品的部件可以列举例如电动工具、照相机、摄影机、微波炉、电饭锅、壶、吸尘器、个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FDD、CRT的机械壳体等,各种机械部件可以列举例如泵壳等,结构物等的部件可以列举例如槽、管、建筑用模板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评价方法如以下所示。
(1)纤维的特性粘度
在邻氯苯酚100ml中,加入纤维1.2g,使其在100℃溶解。使用奥斯特瓦尔德式粘度计在35℃的恒温槽内测定。
(2)纤维的抗拉强度、抗拉弹性模量
根据JIS-L1013,在夹子间隔为25cm、拉伸速度为30cm/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3)纤维在180℃的干热收缩率
根据JIS-L1013 B法(单丝收缩率)得到在180℃、30分钟的收缩率。
(4)皮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制成膜厚50μm、宽度4mm的试验片,用DSC法进行测定。
样品重量:10.0mg
N2气氛下
温度:-100~200℃
升温速度:20℃/min
(5)皮膜的抗拉强度、伸长率、100%模量
制作尺寸为4cm×0.5cm、膜厚为150μm的试验片,以300mm/秒的试验速度测定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将断裂时的应力(抗拉强度)作为抗张强度,将试验片进行100%伸长时的应力作为100%模量。
(6)改性比(单位:-)
改性比=用Cx·Cy/Bx·By表示的值。
Bx: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的含量
By:B成分中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单元的含量
Cx: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的含量
Cy:C成分中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量
(7)成型体的面冲击强度、比重、重均纤维长度
面冲击强度、比重、重均纤维长度利用下述样品(80mm×80mm×3mm厚)进行,所述样品使用下述成型机将得到的含有纤维的颗粒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型而成。
[成型机]
成型机:日本制钢所制成型机J150E
合模力:150t
螺杆:深槽螺杆
螺杆直径:46mm
螺杆L/D:20.3
[成型条件]
料筒温度:200℃
模具温度:50℃
背压:0MPa
(i)面冲击强度(单位:J)
对于样品的面冲击强度,利用HIGH RATE IMPACT TESTER(Reometrics.inc制),以冲击直径(dart diameter)为1/2英寸、速度为5m/sec的测定条件对用具有2英寸孔径的环固定的80mm×80mm×3mm厚度的样品进行冲裁,测定位移和荷重的波形。然后,算出冲裁所需要的能量值。
(ii)比重
根据A.S.T.M D792进行测定。
(iii)重均纤维长度(单位:mm)
利用索格利特提取法(溶剂:二甲苯)从样品中除去树脂,回收纤维,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重均纤维长度。即,纤维的长度利用以下步骤(i)~(iii)来测定。
(i)均匀分散于纤维重量的1000倍以上重量的液体中;
(ii)从均匀分散液中取出一部分均匀分散液,使纤维的重量为0.1~2mg的范围;
(iii)通过过滤或干燥从该一部分均匀分散液中取出纤维,对于全部纤维测定纤维长度,求得平均值。
调制例1:表面处理纤维A-1的调制
(纤维的调制)
将特性粘度为0.62的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有时简称为PEN)的切片在65Pa的真空度下,于120℃进行2小时的预干燥,然后在相同的真空下于240℃进行10~13小时的固相聚合,得到特性粘度为0.84的PEN切片。
从具有孔数为144、孔径为0.8mm的圆形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中将该切片在310℃的聚合物温度下吐出。调节吐出量,使纺丝拉伸后的纤度为1670dtex。使吐出的丝状物通过加热纺丝筒,进一步吹拂25℃的冷却风进行冷却。然后,利用油剂赋予装置以一定量计量的方式供给并给予混合了菜籽油、硬化蓖麻油氧化乙烯17摩尔加成物、琥珀酸二辛酯磺酸盐而成的纺丝油剂,使油分的干燥后附着量相对于纤维重量为0.3重量%,然后引向牵引辊,作为未拉伸丝用卷取机进行卷绕。
接着,在以130m/分钟的周速度旋转的150℃加热供给辊与180℃第一段拉伸辊之间将该未拉伸丝进行5.0倍的第一段拉伸,接着在第一段拉伸辊与加热至180℃的第二段拉伸辊之间通过加热至230℃的非接触式定形浴(长度为70cm),进行定长热定形后,在卷取机中卷取。不进行利用压缩空气的吹拂进行的卷取前的交织处理。得到的拉伸丝的纤度为1670dtex,构成复丝的单丝的直径为33μm(以下称作为PEN纤维)。该纤维的特性粘度为0.90。另外抗拉强度为7.9cN/dtex,拉伸弹性模量为165cN/dtex,180℃的干热收缩率为5.9%,模量高,尺寸稳定性优异。
(表面处理液(a)的调制)
将在分子内具有羧酸酯作为亲水成分、在水中稳定且自乳化的聚酯系聚氨酯树脂(固形成分浓度为23重量%,软化温度为110℃)用水稀释,使处理液的聚氨酯树脂浓度为10重量%,形成表面处理液(a)。该表面处理液(a)中的聚氨酯树脂乳液的水分散粒径为35nm。
(皮膜物性)
对于由表面处理液(a)使作为挥发成分的水蒸发而得到的皮膜的物性,抗拉强度为44MPa,伸长率为500%,100%模量为7MPa,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
(表面处理)
使用表面处理液(a)对PEN纤维进行浸渍处理。然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80℃进行60秒的热处理,得到聚氨酯表面处理PEN纤维(以下称作为A-1)。相对于PEN纤维100重量份的集束剂固形成分附着量为3.1重量份。
调制例2:表面处理纤维A-2的调制
(表面处理液(b)的调制)
将在水中稳定且自乳化的聚酯系聚氨酯树脂(固形成分浓度为20重量%,软化温度为113℃)用水稀释,使处理液的聚氨酯树脂浓度为8重量%,形成表面处理液(b)。该表面处理液(b)中的聚氨酯树脂乳液的水分散粒径为61nm。
(皮膜物性)
对于由表面处理液(b)中使作为挥发成分的水蒸发而得到的皮膜的物性,抗拉强度为35MPa,伸长率为3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1℃。
(表面处理)
使用表面处理液(b)对调制例1中使用的PEN纤维进行浸渍处理。然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80℃进行60秒的热处理,得到聚氨酯表面处理PEN纤维(A-2)。相对于PEN纤维100重量份的集束剂固形成分附着量为2.3重量份。
比较调制例1:表面处理纤维A-3的调制
(表面处理液(c)的调制)
使多环氧化合物(固形成分浓度100重量%)为0.5重量%、封端多异氰酸酯(固形成分浓度40重量%)为11.3重量%、水为88.2重量%,调制总固形成分浓度为5重量%的表面处理液(c)(其中,多环氧化合物、封端多异氰酸酯和水的合计为100重量%)。
(表面处理)
使用该表面处理液(c),对调制例1中使用的PEN纤维进行浸渍处理。然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240℃实施60秒的热处理,得到表面处理PEN纤维(A-3)。相对于PEN纤维100重量份的该集束剂固形成分的附着量为4.0重量份。
该集束剂制成的皮膜较脆,因此不能测定物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利用DSC法进行,但分解温度为100℃以上时,无法检测玻璃化转变温度。
<乙烯系共聚物(B-1)>
乙烯系共聚物(B-1)可以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住友化学制ボンドファースト,级别:CG5001,MFR(荷重21.18N,试验温度190℃)=380g/10分钟,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19重量%)。
<改性聚丙烯(C-1)的调制>
在丙烯嵌段共聚物(特性粘度[η]=2.8(dl/g),EP含量=21重量%)100重量份中,添加马来酸酐1.0重量份、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0.50重量份、1,3-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基)苯0.15重量份、硬脂酸钙0.05重量份、抗氧化剂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3重量份,充分预混合后,由单螺杆挤出机的供给口供给预混合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混炼,得到改性聚烯烃树脂(C-1)。
使用的单螺杆挤出机为いすず加工机制单螺杆挤出机EXT-90(L/D=36,料筒直径为90mm)。对于料筒温度,前半设定为180℃,后半设定为250℃,螺杆旋转数为133rpm这样来进行。
得到的改性聚丙烯(C-1)的MFR(在230℃,21.2N荷重的条件下测定)为70g/10分钟,马来酸酐接枝量为0.6重量%,接枝效率为0.8。
<聚丙烯树脂(D-1)>
聚丙烯树脂(D-1)使用丙烯均聚物(住友化学制ノーブレン,级别:U501E1,MFR(在230℃、21.2N荷重的条件下测定)=120g/10分钟,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0.98)。
<聚丙烯树脂(D-2)>
作为聚丙烯树脂(D-2),使用通过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均聚物与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住友化学制ノーブレン,级别:WPX5343,MFR(在230℃、21.2N荷重的条件下测定)=50g/10分钟,乙烯-丙烯共聚物含量=13重量%,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36重量%,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0.98)。
<聚丙烯树脂(D-3)>
作为聚丙烯树脂(D-3),使用通过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均聚物与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住友化学(株)制ノーブレン,级别:AU161C,MFR(在230℃、21.2N荷重的条件下测定)=90g/10分钟,乙烯-丙烯共聚物含量=11重量%,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0.97)。
<聚丙烯树脂(D-4)>
作为聚丙烯树脂(D-4),使用通过将丙烯均聚后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均聚物与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住友化学制ノーブレン,级别:AZ864,MFR(在230℃、21.2N荷重的条件下测定)=33g/10分钟,乙烯-丙烯共聚物含量=21重量%,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34重量%,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率=0.98)。
实施例1~9
以表1所示的组成,制造颗粒长度为11mm的含有纤维的颗粒。即,使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分别通过将通路加工成波状的直角模头、进行拉伸的同时,浸渗在由与直角模头连接的挤出机供给的树脂成分中,然后通过赋形模头作为条状物进行牵引,并剪断,得到含有纤维的颗粒。在浸渗温度为200℃、牵引速度为13m/分钟的条件下进行。
使用含有纤维的颗粒,注射成型为评价用样品,评价面冲击强度、比重、残留重均纤维长度。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除了使用表面处理纤维(A-3)来代替表面处理纤维(A-1)以外,制造与实施例3具有同样组成的树脂组合物。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2
除了使用表面处理纤维(A-3)来代替表面处理纤维(A-1)以外,制造与实施例2具有同样组成的树脂组合物。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3
不使用乙烯系共聚物(B-1),制造表2所示组成的树脂组合物。其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4和5>
使用聚丙烯树脂(D-4)来制造表2所示组成的树脂组合物。其结果示于表2。
根据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可以得到比重小、轻量、耐冲击性优异的成型体。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和成型品可以用于汽车用部件等中。
Claims (6)
1.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纤维成分和树脂成分,其中,上述纤维成分是
(A)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纤维(Af成分)100重量份的表面,附着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且小于70℃的集束剂(Ac成分)0.1~10重量份而成的表面处理纤维(A成分),
上述树脂成分含有:
(B)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乙烯系共聚物(B成分)、
(C)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了的改性聚烯烃树脂(C成分)和
(D)除C成分和B成分以外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0~200g/10分钟的聚烯烃树脂(D成分),
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30~850重量份,B成分和C成分的合计含量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为5~630重量份,
B成分和C成分满足下述的式子,
0.02≤Cx·Cy/Bx·By≤3.0
Bx: B成分的含量(重量%)
By:B成分中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单元的含量(重量%)
Cx:C成分的含量(重量%)
Cy:C成分中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单体单元的含量(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Ac成分是聚氨酯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Af成分的重均纤维长度为2~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外形为颗粒状。
5.成形体,其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形体,其是汽车内装材料部件、汽车外装材料部件或发动机室内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22621 | 2010-05-28 | ||
JP2010122621 | 2010-05-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60382A CN102260382A (zh) | 2011-11-30 |
CN102260382B true CN102260382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5007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4011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0382B (zh) | 2010-05-28 | 2011-05-27 | 树脂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18305B2 (zh) |
JP (1) | JP5683379B2 (zh) |
CN (1) | CN1022603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24804B2 (en) * | 2008-01-24 | 2013-09-03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Surface-treated fib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of the composition |
RU2013124031A (ru) * | 2010-10-27 | 2014-12-10 | Тейдзин Лимитед | Штапельные волокна из сложного полиэфира, произведенного из биомассы, и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изготовленный из них по способу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го холсто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
CN104098835A (zh) * | 2014-06-27 | 2014-10-15 | 广东威林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 一种pen纤维增强聚丙烯耐高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62516A (zh) * | 2016-06-03 | 2016-09-28 | 太仓市飞鸿塑钢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抗冲击高弹性的安全帽内衬 |
WO2024106234A1 (ja) * | 2022-11-15 | 2024-05-23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樹脂粉末、立体成形物及び立体成形物の製造方法 |
CN117470793B (zh) * | 2023-12-25 | 2024-03-22 | 湖南信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敏性树脂组合物的高效综合检测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93748A1 (ja) * | 2008-01-24 | 2009-07-3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表面処理繊維、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860B2 (ja) | 1985-05-23 | 1995-03-22 |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α−オレフインブロツク共重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α−オレフインブロツク共重合体粒子 |
JP2883369B2 (ja) | 1989-10-03 | 1999-04-19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長繊維強化成形用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法 |
JP3235833B2 (ja) | 1990-03-23 | 2001-12-04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4275363A (ja) * | 1991-03-01 | 1992-09-30 | Tonen Chem Corp |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
JP3123104B2 (ja) | 1991-04-24 | 2001-01-09 |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合触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2005924A (ja) | 2000-06-21 | 2002-01-09 | Sumitomo Chem Co Ltd | ガラス繊維長分布測定方法および測定装置 |
SG96272A1 (en) | 2001-02-28 | 2003-05-23 | Sumitomo Chemical Co | Process for producing acid modified polypropylene resin |
JP2002308947A (ja) | 2001-04-18 | 2002-10-23 | Sumitomo Chem Co Ltd | 酸変性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の製造方法及び酸変性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 |
JP2004217753A (ja) | 2003-01-14 | 2004-08-05 | Mitsui Chemicals Inc | 変性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 |
JP4145148B2 (ja) | 2003-01-14 | 2008-09-03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変性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 |
JP2004292581A (ja) | 2003-03-26 | 2004-10-21 | Tosoh Corp | 芳香族エステルアミドブロック共重合体 |
JP4894276B2 (ja) * | 2005-03-14 | 2012-03-1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 |
JP2007091792A (ja) * | 2005-09-27 | 2007-04-12 | Toyobo Co Ltd | 有機繊維強化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
JP2008013697A (ja) * | 2006-07-07 | 2008-01-24 |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 ポリアルキ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ペレットブレンド物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樹脂成形体 |
KR101443407B1 (ko) | 2006-12-25 | 2014-09-24 |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유동성 향상제, 방향족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성형품 |
WO2009072615A1 (ja) * | 2007-12-05 | 2009-06-11 | Kuraray Co., Ltd. | 全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含有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
WO2009119907A1 (ja) * | 2008-03-27 | 2009-10-0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発泡成形体および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9292861A (ja) | 2008-06-02 | 2009-12-17 |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 高分子成形体 |
US8273824B2 (en) * | 2010-05-28 | 2012-09-25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sin composition |
-
2011
- 2011-05-19 JP JP2011112564A patent/JP56833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25 US US13/115,605 patent/US831830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27 CN CN201110140110.4A patent/CN10226038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93748A1 (ja) * | 2008-01-24 | 2009-07-3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表面処理繊維、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293913A1 (en) | 2011-12-01 |
JP5683379B2 (ja) | 2015-03-11 |
US8318305B2 (en) | 2012-11-27 |
CN102260382A (zh) | 2011-11-30 |
JP2012007152A (ja) | 2012-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25639B (zh) | 表面处理纤维、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形体 | |
Mousavi et al. |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mboo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a review of recent case studies | |
KR101956415B1 (ko) | 섬유 강화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성형 재료 및 프리프레그 | |
CN102260382B (zh) | 树脂组合物 | |
CN102046711B (zh) | 发泡成型体及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 |
EP1888681A2 (en) | Fiber 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s | |
JP5126940B2 (ja) |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 |
WO2008114459A1 (ja) | 炭素長繊維強化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3209629A (ja)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成形材料、および成形品 | |
JP4742211B2 (ja) | 長繊維強化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 |
CN101889052A (zh) | 含有聚乙烯醇纤维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 |
JP6142539B2 (ja) | 成形材料 | |
JP7085383B2 (ja) | 炭素繊維強化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物 | |
Nayak et al. | Hybridization effect of glass fibre on mechanical, morpholog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bamboo/glass fibre hybrid composites | |
JP2011021184A (ja) |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3053852A1 (ja) | 炭素繊維含有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 |
JP2011026571A (ja) | 低収束性繊維によって強化さ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 |
US8273824B2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sin composition | |
JP2005272754A (ja) | 繊維含有樹脂ペレット | |
Bledzki et al. | Biobased polyster bio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cellulose fibers | |
JP2022041914A (ja) | 3次元プリンター用組成物、3次元プリンター用材料および造形物の製造方法 | |
JP2004091710A (ja) |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Co-patentee after: Teijin Fibers Ltd Patentee after: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Teijin Fibers Ltd. Patentee befor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