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9505A -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59505A CN102259505A CN2011100824563A CN201110082456A CN102259505A CN 102259505 A CN102259505 A CN 102259505A CN 2011100824563 A CN2011100824563 A CN 2011100824563A CN 201110082456 A CN201110082456 A CN 201110082456A CN 102259505 A CN102259505 A CN 1022595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posture
- attitude
- parts
- inclined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06010034719 Personality change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3 concer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1—Printing on disk-shaped media, e.g. C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6—Duplicate, alternate, selective, or coacting fee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2—Distan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4—Identification of mode of ope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Abstract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提供一种输送介质的输送装置,包括: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改变第一部件对的姿态的第一部件对;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改变第二部件对的姿态的第二部件对;和能够在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之间移动并且具有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的可移动部件,其中,在可移动部件从第五姿态移动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第一邻接部分使第一部件对将姿态从第一姿态改变为第二姿态,并且在第一邻接部分使第一部件对改变姿态时,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该输送装置能够减小用于移动使形成输送路径的部件执行姿态改变的可移动部件的力。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0年5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24454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在此以其整体通过引用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输送厚度相互不同的两种类型的介质的输送装置,和一种包括该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提供了一种输送输送目标介质(将被输送的介质)的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被用于图像记录设备例如打印机或者包括打印、扫描和复印功能等等的多功能机器。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上述输送装置、将图像记录于由该输送装置输送的输送目标介质的记录部以及容纳或者收容记录部和输送装置的外壳。
一些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路径扩展部,该输送路径扩展部扩展输送路径以由此使得除了记录纸张(记录片材)等之外输送作为输送目标介质的另一种输送目标介质例如在其上放置CD、DVD等的介质盘等成为可能(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94740)。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94740中描述的输送装置中,输送路径由多个部件对例如输送辊对、纸张排出辊对以及彼此面对的压板和记录头形成。每一该部件对中的一个部件被构造为改变其姿态。输送路径扩展部包括在外壳外侧暴露的操作杆和向每一部件对中的上述一个部件传递操作杆的运动的驱动传递装置;并且结果操作杆由使用者操作,使得每一部件对中的上述一个部件离开该对中的另一个部件,由此扩展输送路径。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输送装置中,因为利用一个操作杆同时地启动多个部件的姿态改变,所以存在以下问题,即操作杆的操作负荷是大的,这导致较差的可用性。此外,在其中替代操作杆地使用马达的情形中,马达的关于扭矩的规格的限制变得严格。因此,在包括输送路径扩展部的输送装置中,期望减小用于移动被操作杆、马达等移位的可移动部件的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和一种包括该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该输送装置能够减小用于移动使形成输送路径的部件执行姿态改变的可移动部件的力。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输送介质的输送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介质被输送通过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一部件对的姿态,所述第一部件对在所述第二姿态中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一姿态中的距离不同;第二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所述第二部件对在与所述第一部件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对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部件对的姿态,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四姿态中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三姿态中的距离不同;和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在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邻接部分和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邻接部分,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二姿态,由此产生在与从所述第五姿态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改变姿态的同时,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二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为所述第四姿态,由此产生在与从所述第五姿态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力。
关于可移动部件从第一部件对和第二部件对这两者接收到的力,从第一部件对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和从第二部件对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平衡,并且作用于可移动部件上的力的合力减小。结果,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移动可移动部件。
第二邻接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中,从而在可移动部件从第五姿态移动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并且当由第一邻接部分产生的力具有最大值时,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通过该构造,当可移动部件从第一部件对接收到的力最大时,第二部件对执行姿态改变,由此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最大值。
第一邻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一倾斜表面,该第一倾斜表面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该第一倾斜表面在可移动部件从第五姿态移动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邻接在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邻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二倾斜表面,该第二倾斜表面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该第二倾斜表面就表面方向而言与第一倾斜表面相反并且在该过程中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由此,实现了一种能够利用一种简单构造如倾斜表面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输送装置。
第一部件对可以包括改变姿态的第一移动部件和在第一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固定的第一固定部件;第二部件对可以包括改变姿态的第二移动部件和在第二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固定的第二固定部件;第一倾斜表面可以被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的第一固定部件侧;并且第二倾斜表面可以被设置在第二移动部件的与第二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该输送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偏压部件和第二偏压部件,该第一偏压部件在第一移动部件邻接在第一倾斜表面上的状态下向第一固定部件侧偏压第一移动部件,该第二偏压部件在第二移动部件邻接在第二倾斜表面上的状态中向第二固定部件侧偏压第二移动部件。
通过使用向第一固定部件挤压第一可移动部件的第一偏压部件和向第二固定部件挤压第二可移动部件的第二偏压部件,第一移动部件和第二移动部件能够被分别地挤压到被以倾斜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结果,能够利用小的构件数目实现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输送装置。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输送介质的输送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介质被输送通过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一部件对的姿态,所述第一部件对在所述第二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与在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第二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所述第二部件对在与所述第一部件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对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部件对的姿态,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四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与在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和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邻接部分和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邻接部分,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二姿态,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姿态之后,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并且使所述第二部件对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姿态。
第二部件对可以在第一部件对从第一姿态执行姿态改变之后开始从第三姿态执行姿态改变。因此,作用于可移动部件上的力就时间而言被分散,由此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减小,这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移动可移动部件。
第二邻接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中,从而在可移动部件从第五姿态移动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并且在第一部件对将姿态改变为第二姿态之后,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第二邻接部分能够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中,从而在第一部件对完成姿态改变之前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上,但是令人期望的是第二邻接部分在一定位置处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中从而第二邻接部分能够在第一邻接部分完成姿态改变之后邻接在第二邻接部分上。这是因为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效果能够得以增强。
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可以被与可移动部件一体地设置;并且当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五姿态中时,相对于在第一姿态中的第一部件对从第一邻接部分沿着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第一距离可以比相对于在第三姿态中的第二部件对从第二邻接部分沿着移动方向的第二距离小。作为沿着移动方向在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一种简单的结构,作用于可移动部件上的力就时间而言被分散,由此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
当第一邻接部分使第一部件对从第一姿态改变姿态时,第一邻接部分可以产生在与可移动部件从第五姿态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并且当第二邻接部分使第二部件对从第三姿态改变姿态时,第二邻接部分可以产生在与该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因为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产生在相同方向上的力分量,所以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能够具有类似的结构,这使得能够简化结构。换言之,实现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输送装置是可能的。
可移动部件可以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邻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一倾斜表面,该第一倾斜表面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该第一倾斜表面通过经由可移动部件的运动邻接在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而使第一部件对改变姿态;并且第二邻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二倾斜表面,该第二倾斜表面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该第二倾斜表面通过经由可移动部件的运动邻接在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而使第二部件对改变姿态。可移动部件沿着第二方向的运动利用一种简单构造如倾斜表面而被改变为沿着第一方向的运动,由此第一部件对和第二部件对能够执行姿态改变。
本教导的输送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的一个端侧的抓握部分。由此,实现了一种使得使用者容易地移动可移动部件的输送装置。
本教导的输送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驱动源。因为能够如上所述地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所以在其中可移动部件被驱动源移动的结构中,驱动源的关于扭矩的规格的限制得以减轻。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输送装置;和将图像记录于通过输送路径输送的介质的记录部。能够实现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图像记录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在通过使得上述多个部件对执行姿态改变而扩展输送路径的输送装置中和在包括该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中,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功能机器的透视图;
图2是打印机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3是打印机部的透视图;
图4是输送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输送装置的平面图;
图6A是在其中联接板处于初始姿态中的状态下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并且图6B是在其中联接板处于扩展姿态中的状态下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7A和图7B是联接板从初始姿态到扩展姿态的姿态改变的过程中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图7A示出其中联接板更加靠近初始姿态的位置的状态,并且图7B示出其中联接板更加靠近扩展姿态的位置的状态;
图8A至图8C是示出在联接板的移动距离(水平轴线)和联接板在联接板从初始姿态到扩展姿态的姿态改变时接收到的力(竖直轴线)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并且
图9A至图9C是示出在联接板的移动距离(水平轴线)和联接板在联接板从扩展姿态到初始姿态的姿态改变时接收到的力(竖直轴线)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中,作为图像记录设备的优选实施例将说明包括扫描、打印、复印和传真功能的图1的多功能机器10。应该指出,其外形被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多功能机器10的高度方向被定义为上下方向7,深度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8,并且宽度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9,并且然后将给出以下说明。
[多功能机器10的概述]
多功能机器10包括打印机外壳11、被安置在打印机外壳11的上表面上的扫描器外壳12和被安置在扫描器外壳12的上表面上的原稿盖13。原稿盖13被扫描器外壳12以可打开/可关闭方式支撑,并且通过被打开/关闭而与扫描器外壳12一起夹着原稿。原始的图像被未示出的扫描器例如在扫描器外壳12中容纳的平板式扫描器扫描和获取。容纳扫描器的扫描器外壳12被打印机外壳11以可打开/可关闭方式支撑。
打印机外壳11在它的下部中包括凹部11A,该凹部11A容纳纸张馈送盒14并且以可抽出方式支撑纸张馈送盒14。纸张馈送盒14被使用者从打印机外壳11抽出,并且作为记录纸张等的第一记录介质19被放置于该纸张馈送盒14上。图像被在打印机外壳11中容纳的打印机部15记录于第一记录介质19。
打印机部15和上述扫描器的控制由控制部执行。控制部由各种电子构件例如被安置在控制板上的微型计算机实现。信号被从外部设备例如在打印机外壳11中安装的图1的控制面板16或者个人计算机输入控制部,并且通过所输入的信号,控制部驱动扫描器向个人计算机或者电话线传输由扫描器获取的图像,或者使得被扫描器获取的图像或者从个人计算机或者电话线输入的图像被记录于第一记录介质19或者第二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是CD或者DVD并且被设置在未示出的盘上。盘例如以具有几个mm的厚度的板的形状形成,包括在其中装配第二记录介质的圆形凹部。盘被使用者放置于打印机部15包括的、在以后描述的盘引导件45中。
[打印机部15]
如在图2中所示,打印机部15包括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和上述盘的输送装置30以及将图像记录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记录部20。如将在以后描述地,输送装置30直接地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并且与盘一起地输送第二记录介质。第一记录介质19和盘对应于被输送装置输送的“输送目标介质(介质)”。
[记录部20]
记录部20包括被安置在纸张馈送盒14的后部的上空间中的板形压板22、被以面对方式设置在压板22的上空间中的记录头21、沿着左右方向9以可滑动方式支撑记录头21的未示出的轨道、驱动可移动部件例如记录头21的未示出的驱动部以及支撑驱动部等等的图3所示第一框架25和第二框架70。驱动部例如由多个驱动马达和驱动传递机构构成,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向可移动部件传递驱动马达的驱动力。
[记录头21]
记录头21包括具有向下打开的喷射口的喷嘴,并且结果喷嘴被压电元件等变形,墨滴被从喷射口朝向下方的压板22喷射。此外,记录头21被上述驱动部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如将在以后描述地,第一记录介质19和盘在压板22上向前输送。由于向前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和盘并且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记录头21,打印机部15能够将图像记录于第一记录介质19和第二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记录头21与压板22一起地形成在以后的描述输送路径31的一部分并且还是输送装置30的一部分。将在以后描述压板22。
[第一框架25]
如在图3中所示,第一框架25被分别地设置于压板22的右侧和左侧这两侧,被固定到打印机外壳11,并且支撑如将在以后描述的压板22。每一个第一框架25设有长孔25A、25B,通过长孔25A、25B分别地放置将在以后描述的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和切回辊37B的支撑轴37C。长孔25A、25B被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7长的轨道形状,并且具有其中支撑轴36C、37C能够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的结构。
[第二框架70]
第二框架70分别地被设置在以后描述的被设置在压板22的前部中的盘引导件45的右侧和左侧这两侧,并且被固定到打印机外壳11。每一个第二框架70设有前后一对引导凹槽孔71、72,通过该一对引导凹槽孔71、72分别地放置盘引导件45具有的、在以后描述的支撑凸起46。前侧引导凹槽孔71包括沿着上下方向7设置的直部分71A和从直部分71A的下端向前延伸且随着向前延伸而倾斜的倾斜部分71B。后侧引导凹槽孔72随着向前延伸而变得更低,并且被设置成使得其下端就高度而言处于与引导凹槽孔71的倾斜部分71B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中。左右一对第二框架70利用引导凹槽孔71、72沿着前后方向8以可移动方式支撑盘引导件45。
[输送装置30]
打印机部15所具有的输送装置30包括在以后描述的形成图2的输送路径31的相应的部件、用于扩展输送路径31的图3到图6B所示的联接板50和向输送路径31传输被放置在馈送盒14上的第一记录介质19的纸张馈送辊41。
[纸张馈送辊41]
纸张馈送辊41如在图2中所示被设置在纸张馈送盒14的后部的上空间中,并且通过使用支撑轴42和臂43而被支撑。支撑轴42被第一框架25等等围绕它的中心轴线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上述驱动部旋转。臂43具有如此结构,其中在其一端中围绕它的中心轴线以可旋转方式安装纸张馈送辊41,其另一端被支撑轴42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向纸张馈送辊41传递支撑轴42的旋转的多个传动齿轮44被设置在该一端和该另一端之间。纸张馈送辊41由于臂43围绕支撑轴42旋转而接触被放置在纸张馈送盒14上的第一记录介质19,由于支撑轴42旋转而被旋转,并且通过被旋转而将第一记录介质19传输到在下面说明的输送路径31。
[输送路径31]
如在图2中所示,输送路径31由具有弧形截面的第一输送路径32、具有笔直截面的第二输送路径33和逆向输送路径34构成,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一端位于纸张馈送盒14的后端部分的上方并且其另一端位于压板22的后部中,第二输送路径33经过压板22和记录头21之间,逆向输送路径34在压板22的下方经过并且将第一输送路径32和第二输送路径33连接。如在图2中所示,第一输送路径32由每一个均形成为弧形形状并且沿着径向方向彼此面对的内部引导部件32A和外部引导部件32B形成。内部引导部件32A设有连接开口34A,逆向输送路径34的一端被连接于该连接开口34A。逆向输送路径34用于第一记录介质19的双面打印,逆向输送路径34由设置在压板22的下空间中的引导部件34C和附于引导部件34C的双面辊对38形成,并且逆向输送路径34具有其中其另一端被连接到在下面说明的第二输送路径33的结构。
[第二输送路径33]
如在图2中所示,第二输送路径33由上述记录头21和压板22、离压板22的后端部分更近地设置的输送辊对35、离压板22的前端部分更近地设置的纸张排出辊对36和设置在纸张排出辊对36前方的切回辊对37形成。逆向输送路径34的上述另一端被连接于此的连接开口34B被设置在切回辊对37和纸张排出辊对36之间。第二输送路径33对应于如将在以后描述的、沿着上下方向7可扩展的“输送路径”。
[输送辊对35]
如在图2中所示,离压板22的后端部分更近地设置的输送辊对35由上侧输送辊35A和下侧第一面对辊35B构成。上侧输送辊35A以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由如在图3中所示的第一框架2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上述驱动部旋转。下侧第一面对辊35B以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被压板22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如将在以后描述地,压板22能够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并且第一面对辊35B与压板22一体地在其中第一面对辊35B接触上侧输送辊35A的第七姿态和其中第一面对辊35B比在第七姿态中更低地定位的第八姿态之间移动。换言之,输送辊对35具有其中第二输送路径33能够沿着上下方向7扩展的结构。如将在以后描述地,由于压板22被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弹簧28向上偏压,在其中第一面对辊35B接触输送辊35A的第七姿态中的第一面对辊35B被挤压到输送辊35A。
[纸张排出辊对36]
如在图2中所示,离压板22的前端部分更近地设置纸张排出辊对36由上侧第二面对辊36A和下侧纸张排出辊36B构成。上侧第二面对辊36A以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被第一框架25等等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应该指出,在图3到图7B中,省略了第二面对辊36A的示意。
纸张排出辊36B被设置能够沿着上下方向7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移动,在第三姿态中,纸张排出辊36B被在以后描述的联接板50支撑并且接触第二面对辊36A,在第四姿态中,纸张排出辊36B在比在第三姿态中更低的位置中被第一框架25支撑。更加具体地,使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通过被设置在第一框架25中的上述长孔25A,并且在第四姿态中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邻接在长孔25A的下侧中的周壁上并且被第一框架25支撑。分别地,纸张排出辊对36对应于“第二部件对”,下侧纸张排出辊36B对应于“第二移动部件”,并且在作为纸张排出辊36B的移动方向的上下方向7上不可移动的第二面对辊36A对应于“第二固定部件”。此外,纸张排出辊36B在其中纸张排出辊36B接触第二面对辊36A的第三姿态中被在以后描述的第二弹簧62向上偏压并且被挤压到第二面对辊36A。纸张排出辊36B被上述驱动部旋转。
[压板22]
板形压板22的前端部分的左右两个端部如在图4、图6A和图6B中所示设有将被安置在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两个端部上的左右一对支撑凸起22A。换言之,压板22在前部中被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支撑,并且前部能够随着纸张排出辊36B而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压板22的后部也被沿着上下方向7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如将在以后描述地。压板22在第九姿态和第十姿态之间移动,在第九姿态中,第一面对辊35B接触输送辊35A并且纸张排出辊36B接触第二面对辊36A,在第十姿态中,第一面对辊35B变得离开输送辊35A并且纸张排出辊36B变得离开第二面对辊36A。在下文中,将说明其中压板22的后部能够移动的结构。
在离压板22的左右两个部分的后部更近的位置处,分别地设置在以后描述的第一弹簧保持器27被安装于此的安装部分22B。第一弹簧保持器27一体地包括被设置在安装部分22B下方的保持器部分27A、从保持器部分27A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这两者向上朝向安装部分22B凸出的前后一对安装片27B以及被设置在安装片27B的尖端部分中并且在安装部分22B上钩挂的钩爪27C。第一弹簧保持器27相对于压板22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其中钩爪27C在此处在安装部分22B上钩挂的位置是下限位置。第一弹簧28被设置在第一弹簧保持器27的保持器部分27A和压板22的安装部分22B之间。第一弹簧28相对于保持器部分27A向上偏压安装部分22B。如将在以后描述地,由于保持器部分27A被联接板50支撑,在被第一弹簧28向上偏压的状态中,压板22的后部被第一弹簧保持器27支撑。如将在以后描述地,当联接板50被使用者移动并且第一弹簧保持器27失去联接板50的支撑时,压板22的后部与前部一起地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变得更低并且压板22在第十姿态中被第一框架25支撑。压板22的移动距离被设定为变得几乎与盘的厚度尺寸相同。因此,当压板22处于第十姿态中时,盘能够被输送辊对35和纸张排出辊对36输送。
[切回辊对37]
如在图2中所示,被设置在压板22前方的切回辊对37由上侧第三面对辊37A和下侧切回辊37B构成。上侧第三面对辊37A以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被第一框架25等等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应该指出,在图3到图7B中,省略了第三面对辊37A的示意。下侧切回辊37B以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被在以后描述联接板5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上述驱动部旋转。此外,切回辊37B被在以后描述的联接板50沿着上下方向7以可移动方式支撑,并且切回辊37B在其中切回辊37B接触上侧第三面对辊37A的第一姿态和位于第一姿态下方的第二姿态之间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分别地,切回辊对37对应于“第一部件对”,切回辊37B对应于“第一移动部件”,并且在作为切回辊37B的移动方向的上下方向7上不可移动的第三面对辊37A对应于“第一固定部件”。应该指出,切回辊37B的移动距离被以如此方式设定,使得在切回辊37B和第三面对辊37A之间的间隙尺寸比盘的厚度尺寸大。
切回辊37B的支撑轴37C的左右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通过每一个第一框架25的长孔25B,并且图3所示左右一对扭转卷簧63的一端分别地邻接在两个端部上。其中心部分和另一端被第一框架25支撑的扭转卷簧63利用上述一端向上偏压支撑轴37C。扭转卷簧63对应于“第一偏压部件”。由于支撑轴37C被扭转卷簧63向上偏压,在第一姿态中的切回辊37B被挤压到第三面对辊37A。被挤压到第三面对辊37A的切回辊37B被上述驱动部旋转,由此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切回辊37B在单面打印时向前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由此将第一记录介质19排出到被设置在纸张馈送盒14中的图2的纸张排出部分14A,并且向后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由此将第一记录介质19输送到逆向输送路径34。已经在逆向输送路径34中前进的第一记录介质19被从第一输送路径32返回第二输送路径33,在其中前后表面被反转的状态中在压板22上经过,并且图像被记录于反向表面。切回辊对37能够切换输送第一记录介质19的方向。下面,将说明其中将图像记录于第二记录介质的结构。
[盘引导件45]
如在图3中所示,支撑在其上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盘的盘引导件45被形成为板的形状,其中厚度方向是上下方向7,并且被设置在切回辊37B的前方。前后一对支撑凸起46分别地从盘引导件45的左右侧表面凸出。相应的支撑凸起46分别地通过被设置在第二框架70中的上述引导凹槽孔71、72。盘引导件45的前端部分被从被设置在打印机外壳11中的上述凹部11A暴露于外部。使用者抓握盘引导件45的前端部分,并且在向下降低前端部分之后向前抽出前端部分。上述盘被使用者放置在已被抽出的盘引导件45上。此外,盘引导件45与在下面描述的联接板50耦接并且具有沿着前后方向8移动联接板50的功能。盘引导件45和联接板50对应于“可移动部件”。此外,盘引导件45的前端部分对应于“抓握部分”。
[联接板50]
如在图4、图6A、图6B、图7A和图7B中所示,联接板50包括每一个形成为板形状的左右一对基础部分51,其中左右方向9是厚度方向。每一个基础部分51分别地沿着左右方向9被设置在压板22和第一框架25之间,并且每一个基础部分5在其前端部分与盘引导件45耦接的情况下被第一框架25沿着前后方向8以可移动方式支撑,每一个基础部分5具有能够沿着前后方向8在图6A所示后方的初始姿态和图6B所示前方的扩展姿态之间移动的结构。即,联接板50与形成其中能够放置盘的状态的操作相结合地移动。初始姿态对应于“第五姿态”,而扩展姿态对应于“第六姿态”。此外,作为纸张排出辊36B和切回辊37B沿其执行姿态改变(改变姿态)的方向的上下方向7对应于“第一方向”,而联接板50沿其滑动的前后方向8对应于“第二方向”。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正交的。
在下文中,将说明其中联接板50以可移动方式支撑切回辊37B的结构。在联接板50的左右一对基础部分51的前部中,如在图4、图6A、图6B、图7A和图7B中所示,设置引导凹槽孔53,切回辊37B的支撑轴37C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端部分别地通过引导凹槽孔53。引导凹槽孔53包括向上打开的开口部分53A、被设置在开口部分53A的后方的倾斜部分53B和被设置在倾斜部分53B的后方的笔直部分53C。作为倾斜部分53B的上侧周向表面的倾斜表面53D随着向后延伸而向下倾斜。倾斜表面53D例如由一个至多个平坦表面(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弯曲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形成。在所示意的实例中,倾斜表面53D由几乎一个平坦表面形成。直线部分53C从倾斜部分53B向后笔直地延伸。如在图6A中所示,在当联接板50处于后方的初始姿态中时切回辊37B能够在此处被设置在倾斜部分53B的前端部分中的位置中设置引导凹槽孔53。当联接板50处于后方的初始姿态中时,被上述扭转卷簧63向上偏压的切回辊37B被挤压到第三面对辊37A和上侧倾斜表面53D。如在图7A中所示,当联接板50随着盘引导件45从后方的初始姿态向前移动时,被扭转卷簧63挤压到倾斜表面53D的切回辊37B在滑动接触如在图7B中所示的倾斜表面53D的同时被向下挤压,并且到达如在图6B中所示的直线部分53C。换言之,切回辊37B执行从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设有倾斜部分53B的基础部分51对应于“第一邻接部分”,而上侧倾斜表面53D对应于“第一倾斜表面”。即,作为第一倾斜表面的倾斜表面53D被设置在相对于作为第一可移动部件的切回辊37B而言的作为第一固定部件的第三面对辊37A侧。
下面,将说明其中联接板50移动纸张排出辊36B的结构。如在图4、图6A、图6B、图7A和图7B中所示,联接板50的每一个基础部分51在后部中包括向上打开的倒T形燕尾凹槽55。燕尾凹槽55被设置在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在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正下方的位置中。每一个燕尾凹槽55分别地容纳第二弹簧保持器61。第二弹簧保持器61一体地包括被设置在燕尾凹槽55的上部中的保持器部分61A、分别地从保持器部分61A的前后两个端部向下凸出的前后一对安装片61B和被设置在安装片61B的下端部分中且在燕尾凹槽55的下部的周壁上钩挂的钩爪61C。第二弹簧保持器61相对于基础部分51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且利用钩爪61C钩挂在燕尾凹槽55的周壁上的位置作为上限位置。第二弹簧62被设置在设置在燕尾凹槽55的上部中的保持器部分61A和燕尾凹槽55的内部底表面(下表面)之间。第二弹簧保持器61被第二弹簧62相对于基础部分51向上偏压。如在图6A中所示,在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的情形中,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接触第二弹簧保持器61的保持器部分61A的上表面并且第二弹簧保持器61比上限位置更低地定位。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纸张排出辊36B经由第二弹簧保持器61而被第二弹簧62向上偏压,并且当纸张排出辊36B处于其中纸张排出辊36B邻接在第二面对辊36A上的第三姿态中时,纸张排出辊36E被挤压到第二面对辊36A。第二弹簧62对应于“第二偏压部件”。
如上所述,因为第二弹簧保持器61被安装在联接板50的基础部分51中,所以第二弹簧保持器61沿着前后方向8与基础部分51一体地滑动。这里,在第二弹簧保持器61A的保持器部分61A的后部中设置在向后延伸时变得更低的倾斜表面61D。如在图7A中所示,当处于初始姿态中的联接板50被使用者向前移动时,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在倾斜表面61D上滑动,如在图7B中所示,并且从第二弹簧保持器61脱离,如在图6B中所示。已经失去第二弹簧保持器61的支撑的支撑轴36C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变得更低并且被第一框架25支撑。第二弹簧保持器61对应于“第二邻接部分”,而倾斜表面61D对应于“第二倾斜表面”。这里,表面的方向被定义为从该表面垂直地升高的方向,即,已经相对于表面绘制的垂线沿其从表面延伸的方向。在作为第一倾斜表面的倾斜表面53D中,因为相对于倾斜表面53D的垂线从倾斜表面53D在图6A和图6B中沿倾斜方向向左下方延伸,所以表面方向在图6A和图6B中是沿倾斜方向向左下方的。类似地,作为第二倾斜表面的倾斜表面61D的表面方向是沿倾斜方向向右上方的。如上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就表面方向而言彼此相反。
下面,将说明其中联接板50使得压板22的后部和第一面对辊35B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如在图4、图6A、图6B、图7A和图7B中所示,联接板50包括从每一个基础部分5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撑件56。如在图6A中所示,支撑件56的后端部分设有支撑凸出部分56A,在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的情形中,支撑凸出部分56A接触在压板22的安装部分22B中安装的上述第一弹簧保持器27的保持器部分27A的下表面。换言之,联接板50经由第一弹簧保持器27利用支撑件56支撑压板22的后部。支撑件56的支撑凸出部分56A的后部设有倾斜表面56B。倾斜表面56B在向后延伸时向下倾斜。当联接板50从如在图7A中所示的初始姿态向前移动时,第一弹簧保持器27在如在图7B中所示地在倾斜表面56B上滑动的同时向下移动,并且从支撑凸出部分56A脱离,如在图6B中所示。由于第一弹簧保持器27从支撑凸出部分56A脱离,压板22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变得更低,从而改变为第十姿态。
[打印操作]
联接板50的初始姿态是用于将图像记录于被放置在纸张馈送盒14上的第一记录介质19的姿态。在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的情形中,如上所述,第一面对辊35B被挤压到输送辊35A,纸张排出辊36B被挤压到第二面对辊36A,切回辊37B被挤压到第三面对辊37A,并且压板22处于其中压板22以预定距离离开记录头21的第九姿态中。在当联接板50处于初始姿态中时的情形中,如果指示在第一记录介质19中记录图像,则上述控制部通过旋转纸张馈送辊41而向第一输送路径32传输被放置在纸张馈送盒14上的第一记录介质19。所传输的第一记录介质19被输送辊对35从第一输送路径32引到第二输送路径33,被输送辊对35和纸张排出辊对3输送通过第二输送路径6,使得图像被记录于一个表面或者两个表面,并且被切回辊37B排出到纸张馈送盒14。
联接板50的扩展姿态是用于将图像记录于第二记录介质例如CD和DVD的姿态。当盘引导件45被使用者向前抽出并且联接板50执行从初始姿态到扩展姿态的姿态改变时,作为用于形成第二输送路径33的下侧的部件的第一面对辊35B、压板22、纸张排出辊36B和切回辊37B每一个均向下移动,并且第二输送路径33被沿着上下方向7扩展。在其上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盘在被盘引导件45支撑的同时被使用者插入纸张排出辊对36之间。当指示将图像记录于第二记录介质时,上述控制部使得纸张排出辊36B和第一面对辊35B旋转,由此向后输送盘,并且随后,使得第一面对辊35B和纸张排出辊36B逆向旋转,由此向前输送盘。在盘在压板22上经过的同时,图像被记录头21记录于第二记录介质。如上所述,因为压板22沿着上下方向7的移动距离被设定为几乎与盘的厚度尺寸相同,所以在压板22上经过的第二记录介质的上表面和记录头21的喷嘴的开口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几乎与在压板22上经过的第一记录介质19和上述喷嘴的开口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相同。换言之,与在记录介质的厚度之间的差异无关地,类似于第一记录介质地将图像记录于第二记录介质是可能的。在图像记录之后,第二记录介质被纸张排出对36输送到盘引导件45上。
当处于扩展姿态中的联接板50被使用者返回到初始姿态时,切回辊37B的支撑轴37C在滑动接触倾斜表面53D的同时利用扭转卷簧63的偏压力向上移动,支撑件56的支撑凸出部分56A位于保持器部分27A的下方以推起第一弹簧保持器27,并且第二弹簧保持器61位于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的下方以推起支撑轴36C。换言之,切回辊37B返回到第一姿态,压板22返回到第九姿态,第一面对辊35B返回到第七姿态,并且纸张排出辊36B返回到第三姿态。
[用于扩展第二输送路径的操作]
如上所述,由于盘引导件45被使用者向前抽出,联接板50沿着向前方向移动,并且执行从图6A所示初始姿态到图6B所示扩展姿态的姿态改变。然后,第二输送路径33被沿着上下方向7扩展。
将参考图8A到图8C说明此时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和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在图8A到图8C中,沿着与联接板5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被示为正,换言之,向后的力被示为正。
将说明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的力。随着联接板50向前移动,首先,在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和第二弹簧保持器61的保持器部分61A之间发生摩擦力。当向后力被定义为正时,该力是正的,如由图8B的c示意地。接着,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滑动接触倾斜表面61D并且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因为倾斜表面61D在向后延伸时变得更低,所以联接板50当移动时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向前的力。换言之,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的力(向后为正)是负的,如由图8B的d示意地。应该指出,当作为可移动部件的联接板50从作为第五姿态的初始姿态移动到作为第六姿态的扩展姿态时,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向前,并且因此能够认为作为第二部件对的纸张排出辊36B沿着与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产生力。
下面,将说明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在联接板50开始移动之后,切回辊37B的支撑轴37C滑动接触倾斜表面53D,并且切回辊36B执行姿态改变。因为倾斜表面53D被设置在支撑轴37C的上方侧并且在向后延伸时变得更低,所以联接板50当移动时从切回辊37B接收到向后的力。换言之,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的力(向后为正)是正的,如由图8A的a示意地。随后,支撑轴37C在引导凹槽孔53的直线部分53C内滑动接触联接板50,由此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是正的、如由图8A的b示意地,并且比在上述支撑轴37C滑动接触倾斜表面53D时产生的力小。
因此,关于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和切回辊37B这两者接收到的力,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和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平衡,并且作用于联接板50上的力的合力减小,如在图8C中所示。结果,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移动联接板50和盘引导件45,并且多功能机器10的可用性得以改进。应该指出,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也是向前的,并且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还平衡了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换言之,压板22还对应于“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应该指出,当是可移动部件的联接板50从作为第五姿态的初始姿态移动到作为第六姿态的扩展姿态时,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是向前的,并且因此能够认为作为第一部件对的切回辊37B产生与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联接板50设有倾斜表面53D(第一倾斜表面)和倾斜表面61D(第二倾斜表面)。由此,利用一种简单的结构如倾斜表面实现了一种能够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的力的输送装置。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将切回辊37B(第一可移动部件)挤压到第三面对辊37A(第一固定部件)的扭转卷簧63(第一偏压部件)和将纸张排出辊36B(第二可移动部件)挤压到第二面对辊36A(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二弹簧62(第二偏压部件),切回辊37B和第三面对辊37A能够被分别地挤压到被以倾斜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设置的倾斜表面53D(第一倾斜表面)和倾斜表面61D(第二倾斜表面)。结果,能够利用小的构件数目实现一种能够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的输送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排出辊36B和切回辊37B如在图8A到图8C中所示在几乎相同的时段中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但是如果在使得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的时段的一部分和在使得切回辊37B执行姿态改变的时段的一部分相互交迭,则这是足够的。由此,作用于联接板50上的力被减小。
此外,在当倾斜表面53D、倾斜表面56B或者倾斜表面61D由弯曲表面或者多个平坦表面形成从而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在联接板50滑动的时段期间不是恒定的并且具有最大值时的情形中,利用其中当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最大时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能够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的最大值。换言之,能够利用倾斜表面56B和倾斜表面61D的倾斜角度或者设置位置以及倾斜表面53D的倾斜角度或者设置位置调节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的最大值,并且结果,能够利用一种简单结构如设置倾斜角度或者设置位置而调节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的最大值。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第二输送路径33由于联接板50向前移动而得以扩展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其中第二输送路径33由于联接板50向后移动而得以扩展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第二记录介质被盘输送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其中在第二记录介质自身被用作输送目标介质时直接地输送第二记录介质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联接板50被使用者移动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其中联接板50被驱动马达移动的结构。驱动马达对应于“驱动源”。驱动马达例如通过旋转被以邻接在联接板50上的方式设置的辊或者皮带而移动联接板50。因为能够如上所述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所以在其中联接板50被驱动马达移动的结构中,减轻了驱动马达的关于扭矩的规格的限制。
此外,如果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和联接板50从切回辊37B接收到的力的一部分沿着联接板50的移动方向是沿着相反方向的,则这是足够的,并且其中联接板50当移动时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向后的力并且从切回辊37B接收向前的力的结构是可能的。
此外,虽然说明了其中第二输送路径33由于纸张排出辊36B、切回辊37B和压板22执行姿态改变而得以扩展的实例,但是用于执行姿态改变的部件不限于纸张排出辊36B等,而是能够是输送辊35B或者其它部件。
此外,第一面对辊35A能够被除了压板之外的部件例如保持器等支撑。如果第一面对辊35A被保持器支撑,则类似于第一弹簧保持器27,该保持器被构成为通过联接板50的运动而改变该保持器的姿态。
[第二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将说明在第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30中用于将扩展的第二输送路径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操作。在该操作中,纸张排出辊对36和压板22的姿态被以在时间上偏移的方式改变,由此能够减小作用于联接板50上的力。在该实施例中,压板22和记录头21对应于“第一部件对”;压板22的第九姿态和第十姿态分别地对应于“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纸张排出辊对36对应于“第二部件对”;纸张排出辊对36的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分别地对应于“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支撑件56对应于“第一邻接部分”;倾斜表面56B对应于“第一倾斜表面”;第二弹簧保持器61对应于“第二邻接部分”,倾斜表面61D对应于“第二倾斜表面”,并且联接板50的扩展姿态和初始姿态分别地对应于“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
由于使用者向后移动盘引导件45,联接板50向后移动,由此执行从图6B所示扩展姿态到图6A所示初始姿态的姿态改变。然后,已被沿着上下方向7扩展的第二输送路径33返回到初始状态。将通过使用图9A到图9C说明此时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和压板22接收到的力。在图9A到图9C中,沿着与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被示为正,即,向前的力被示为正。在该实施例中,它被如此构成,使得通过在不同时间执行纸张排出辊36B和压板的姿态改变而减小了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在该实施例中,压板22和记录头21对应于“第三部件对”,支撑件56对应于“第三邻接部分”,并且倾斜表面56B对应于“第三倾斜表面”。
将说明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的力。在联接板50开始向后移动之后,首先,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和第二弹簧保持器61的倾斜表面61D滑动接触,并且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如上所述,因为倾斜表面61D在向后延伸时变得更低,所以联接板50当移动时从纸张排出辊36B接收到向前的力。当向前的力被定义为正时,该力是正的,如由图9A的e示意地。接着,纸张排出辊36B滑动接触保持器61的保持器部分61A,由此在其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是正的,如由图9A的f示意地,并且该摩擦力比在上述支撑轴36C和倾斜表面61D滑动接触时产生的力小。
下面,将说明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如上所述,压板22被第一弹簧保持器27支撑。在联接板50开始向后移动之后,第一弹簧保持器27滑动接触被设置在联接板50中的支撑件56的倾斜表面56B,并且压板22执行姿态改变。因为倾斜表面56B在向后延伸时倾斜,所以联接板50当移动时从压板22接收到向前的力。即,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向前为正)是正的,如由图9B的g示意地。随后,第一弹簧保持器27的保持器部分27A在支撑凸出部分56A上滑动接触,由此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是正的,如由图9B的h示意地,并且该摩擦力比在上述第一弹簧保持器27滑动接触倾斜表面56B时产生的力小。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的第二弹簧保持器的保持器部分61A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度尺寸被以如此方式设定,使得在联接板50的倾斜表面56B从第一弹簧保持器27脱离之后,支撑轴36C到达倾斜表面61D。换言之,纸张排出辊36B在压板22执行姿态改变之后开始执行姿态改变,如在图9A和图9B中所示。因此,作用于联接板50上的力在时间方面被分散,并且在当联接板50被从扩展姿态返回到如在图9C中所示的初始姿态时的情形中,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减小,这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移动联接板50。应该指出,在当联接板50从扩展姿态移动到初始姿态时的情形中,在第一弹簧保持器27到达支撑凸出部分56A的倾斜表面56B时联接板50的移动距离对应于“第一距离”,并且在纸张排出辊36B的支撑轴36C到达第二弹簧保持器61的倾斜表面61D时联接板50的移动距离对应于“第二距离”,并且保持器部分61A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度尺寸或者支撑凸出部分56A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度尺寸被以如此方式设定,使得第二距离变得大于第一距离。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的输送装置中,利用一种简单结构如在第二弹簧保持器61(第二邻接部分)和支撑件(第一邻接部分)之间的沿着移动方向的位置关系,作用于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上的力在时间方面被分散,由此能够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的力。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当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执行从扩展姿态到初始姿态的姿态改变时,弹簧保持器61(第二邻接部分)和支撑件56(第一邻接部分)这两者均产生与运动方向(正方向)相反的力分量。因为弹簧保持器61(第二邻接部分)和支撑件56(第一邻接部分)产生沿着相同方向的力分量,所以弹簧保持器61和支撑件56能够具有类似的结构,这使得能够简化结构。换言之,实现具有简单的结构且能够减小用于移动可移动部件的力的输送装置是可能的。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弹簧保持器61(第二邻接部分)具有倾斜表面61D(第二倾斜表面),而支撑件56(第一邻接部分)具有倾斜表面56B(第一倾斜表面)。一种简单结构例如倾斜表面使得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沿着前后方向8(第二方向)的运动能够被改变为沿着上下方向7(第一方向)的运动,由此使得压板22和纸张排出辊对36执行姿态改变。
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用于在使得压板22执行姿态改变之后使得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用于在使得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之后使得压板22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应该指出,能够使得切回辊37B与压板22一起执行姿态改变,能够使切回辊37B与纸张排出辊36B一起执行姿态改变,并且能够使切回辊37B独立于压板22或者纸张排出辊36B地执行姿态改变。
此外,如在图9A到图9C中所示说明了其中纸张排出辊36B在压板22完成姿态改变之后开始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其中在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被减小时联接板50开始使得纸张排出辊36B执行姿态改变的结构。换言之,“在执行姿态改变之后”包括“在姿态改变完全地完成之后”和“在将使其执行姿态改变的部件的姿态改变首先开始之后并且在联接板50从部件接收到的力被减小之后”这两种含义。
如上所述,第二弹簧保持器61能够被设置在压板22完成姿态改变之前第二弹簧保持器61在此处邻接在纸张排出辊对36上的位置中,但是令人期望的是如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弹簧保持器61被设置在压板22完成姿态改变之后弹簧保持器61在此处邻接在纸张排出辊对36上的位置中。这是因为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可移动部件)的力的效果能够得以增强。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第二输送路径33通过联接板50的滑动而得以扩展的结构,但是还能够采用其中替代联接板50地使用能够旋转的旋转体并且第二输送路径33通过该旋转体的旋转而得以扩展的结构。例如,被旋转体旋转的压盘转子作为第一邻接部分被设置在打印机外壳11中,被旋转体旋转的输送辊转子作为第二邻接部分被设置在打印机外壳11中,并且即便旋转体旋转也不被旋转的空转区域被设置在输送辊转子中,由此联接板50从纸张排出辊36接收到的力和联接板50从压板22接收到的力在时间方面能够被分散。作为用于为输送辊转子提供空转区域的技术,使用了一种已知的技术。
在第一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用于扩展第二输送路径的操作,但是在将经过扩展的第二输送路径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操作中引起了相同的效果。在该情形中,联接板50的扩展姿态和初始姿态分别地对应于可移动部件的“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纸张排出辊对36对应于“第一部件对”,并且切回辊对37对应于“第二部件对”。切回辊37B产生在与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力(向后的力)。因此,能够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
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用于将经过扩展的第二输送路径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操作。然而,在用于扩展第二输送路径的操作中,纸张排出辊对36和压板22的姿态能够被以在时间上偏移的方式改变。在此情形中,纸张排出辊对36和压板22产生在与联接板50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力(向前的力)。作用于联接板50上的力在时间方面被分散,并且能够均匀地减小用于移动联接板50的力。
还允许第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30和多功能机器10(图像记录设备)也实现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还允许第二实施例的输送装置30和多功能机器10(图像记录设备)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Claims (18)
1.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输送介质,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介质被输送通过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一部件对的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于在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距离;
第二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所述第二部件对在与所述第一部件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对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部件对的姿态,在所述第四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于在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距离;和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在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邻接部分和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邻接部分,
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二姿态,由此产生在与从所述第五姿态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并且
在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改变姿态的同时,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二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为所述第四姿态,由此产生在与从所述第五姿态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邻接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中,从而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并且当由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产生的力具有最大值时,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包括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
所述第二邻接部分包括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就表面方向而言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相反,并且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在所述过程中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对包括改变姿态的第一移动部件和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固定的第一固定部件;
所述第二部件对包括改变姿态的第二移动部件和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固定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倾斜表面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第一固定部件侧;并且
所述第二倾斜表面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与第二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偏压部件,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邻接在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偏压部件向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偏压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
第二偏压部件,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邻接在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偏压部件向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侧偏压所述第二移动部件。
5.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输送介质,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介质被输送通过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对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一部件对的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于在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距离;
第二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所述第二部件对在与所述第一部件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对在第三姿态和第四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部件对的姿态,在所述第四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于在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距离;和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第五姿态和第六姿态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邻接部分和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邻接部分;
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二姿态;并且
在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姿态之后,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并且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二部件对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姿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邻接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中,从而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移动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部件对将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二姿态之后,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和所述第二邻接部分被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一体地设置;
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五姿态中时,所述第一邻接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第一部件对沿着所述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邻接部分相对于在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第二部件对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第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一部件对从所述第一姿态改变姿态时,所述第一邻接部分产生在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五姿态到所述第六姿态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并且
当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二部件对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姿态时,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产生在与所述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包括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一倾斜表面通过借助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运动而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一部件上来使所述第一部件对改变姿态;并且
所述第二邻接部分包括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二倾斜表面通过借助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运动而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来使所述第二部件对改变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个端侧中设置抓握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件的驱动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部件对,所述第三部件对在第一方向上以一距离相互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三部件对在与所述第一部件对的位置及所述第二部件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三部件对在第七姿态和第八姿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三部件对的姿态,在所述第八姿态中的所述距离不同于在所述第七姿态中的所述距离;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进一步具有邻接在所述第三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三部件上的第三邻接部分;
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六姿态移动到所述第五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三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三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三部件上并使所述第三部件对将姿态从所述第八姿态改变为所述第七姿态;并且
在所述第三邻接部分使所述第三部件对从所述第八姿态改变姿态之后,所述第二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第二部件对中的一个第二部件上并使所述第二部件对从所述第四姿态改变姿态。
14.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和
记录部,所述记录部将图像记录于通过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所述介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朝向所述介质喷射墨;和
压板,所述压板面对所述记录头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压板支撑所述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对是切回辊对,所述切回辊对切换输送所述介质的方向;
所述第二部件对是纸张排出辊对,所述纸张排出辊对将已经被喷射墨的所述介质从所述输送路径的由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压板限定的所述一部分排出;并且
所述可移动部件是联接板,所述联接板具有邻接在所述切回辊对中的一个切回辊和所述纸张排出辊对中的一个纸张排出辊上的邻接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对是切回辊对,所述切回辊对切换输送所述介质的方向;
所述第二部件对包括朝向所述介质喷射墨的记录头和支撑所述介质的压板;并且
所述可移动部件是联接板,所述联接板具有邻接在所述切回辊对中的一个切回辊和所述压板上的邻接部分。
17.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和
记录部,所述记录部将图像记录于通过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所述介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对包括记录头和压板,所述记录头朝向所述介质喷射墨,所述压板面对所述记录头以限定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压板支撑所述介质;
所述第二部件对是纸张排出辊对,所述纸张排出辊对将已经被喷射墨的所述介质从所述输送路径的由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压板限定的所述一部分排出;并且
所述可移动部件是联接板,所述联接板具有邻接在所述压板和所述纸张排出辊对中的一个纸张排出辊上的邻接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24454A JP5499910B2 (ja) | 2010-05-31 | 2010-05-31 | 搬送装置及びこの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0-124454 | 2010-05-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59505A true CN102259505A (zh) | 2011-11-30 |
CN102259505B CN102259505B (zh) | 2014-06-11 |
Family
ID=45006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82456.3A Active CN102259505B (zh) | 2010-05-31 | 2011-03-29 |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67941B2 (zh) |
JP (1) | JP5499910B2 (zh) |
CN (1) | CN1022595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70799A1 (ja) * | 2009-12-08 | 2011-06-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4889B2 (ja) * | 2009-12-29 | 2014-05-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US8768235B2 (en) | 2009-12-29 | 2014-07-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ouble-side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a compact form factor |
JP5316404B2 (ja) | 2009-12-29 | 2013-10-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1157155A (ja) | 2010-01-29 | 2011-08-18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482648B2 (ja) * | 2010-12-28 | 2014-05-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664583B2 (ja) | 2012-03-27 | 2015-02-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954215B2 (ja) * | 2013-02-18 | 2016-07-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6111961B2 (ja) * | 2013-09-30 | 2017-04-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 |
JP6390307B2 (ja) * | 2014-09-25 | 2018-09-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6446946B2 (ja) * | 2014-09-25 | 2019-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406038B2 (ja) * | 2015-01-29 | 2018-10-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844269B2 (ja) | 2017-01-17 | 2021-03-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880931B2 (ja) * | 2017-03-31 | 2021-06-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77550A (ja) * | 1994-04-05 | 1995-10-24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94740A (ja) * | 2001-09-26 | 2003-04-0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443650A (zh) * | 2002-03-07 | 2003-09-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被喷射介质的排出装置及具有该排出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
CN1781708A (zh) * | 2004-11-29 | 2006-06-0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
EP2002984A1 (en) * | 2001-10-17 | 2008-12-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1462651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及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0046935A (ja) * | 2008-08-22 | 2010-03-04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制御方法 |
JP2010070363A (ja) * | 2008-09-22 | 2010-04-02 | Citizen Systems Japan Co Ltd | 搬送機構およびプリンタ |
CN101715035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50531A1 (en) * | 2002-07-01 | 2004-01-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768930B2 (ja) * | 2002-07-10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4027185B2 (ja) * | 2002-08-30 | 2007-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CN1323847C (zh) * | 2003-09-10 | 2007-07-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喷液装置 |
JP3695661B2 (ja) * | 2003-10-02 | 2005-09-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4576960B2 (ja) * | 2004-09-27 | 2010-11-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DE602005005912T2 (de) * | 2004-09-27 | 2009-05-20 | Seiko Epson Corp. | Flüssigkeitsausstossgerät |
US7591552B2 (en) * | 2005-01-20 | 2009-09-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060237894A1 (en) * | 2005-04-22 | 2006-10-26 |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loading sheet films |
US20070025794A1 (en) * | 2005-06-17 | 2007-02-01 | Kubin Dale K | A printer |
EP1752300A3 (en) * | 2005-08-10 | 2009-09-3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ransport syste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JP4702532B2 (ja) * | 2005-08-10 | 2011-06-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被記録媒体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
JP2007118440A (ja) * | 2005-10-28 | 2007-05-1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7136802A (ja) | 2005-11-17 | 2007-06-0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5182500B2 (ja) * | 2008-06-26 | 2013-04-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212631B2 (ja) * | 2008-08-22 | 2013-06-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187333B2 (ja) * | 2010-03-24 | 2013-04-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4998626B2 (ja) * | 2010-03-31 | 2012-08-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10
- 2010-05-31 JP JP2010124454A patent/JP5499910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3-28 US US13/073,804 patent/US85679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CN CN201110082456.3A patent/CN1022595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77550A (ja) * | 1994-04-05 | 1995-10-24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629529A (en) * | 1994-04-05 | 1997-05-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ypes of recording media |
JP2003094740A (ja) * | 2001-09-26 | 2003-04-0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2002984A1 (en) * | 2001-10-17 | 2008-12-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443650A (zh) * | 2002-03-07 | 2003-09-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被喷射介质的排出装置及具有该排出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
CN1781708A (zh) * | 2004-11-29 | 2006-06-0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
CN101462651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及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0046935A (ja) * | 2008-08-22 | 2010-03-04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制御方法 |
JP2010070363A (ja) * | 2008-09-22 | 2010-04-02 | Citizen Systems Japan Co Ltd | 搬送機構およびプリンタ |
CN101715035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59505B (zh) | 2014-06-11 |
JP5499910B2 (ja) | 2014-05-21 |
US8567941B2 (en) | 2013-10-29 |
JP2011245835A (ja) | 2011-12-08 |
US20110291347A1 (en) | 2011-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59505A (zh) |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 |
JP5935638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4600504B2 (ja) | シート案内装置 | |
JP3870104B2 (ja) |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CN106004095B (zh) |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
CN103373086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2012213986A (ja) | 記録装置 | |
CN102205744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5924222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567312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458605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5994479B2 (ja) | 記録媒体カセット、記録装置 | |
JP6197548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US8419015B2 (en)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 |
JP6642050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21029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759603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582823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724365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263192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8001522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22020169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8001710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7081671A (ja) |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23050319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