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5073A -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55073A CN102255073A CN2010105310006A CN201010531000A CN102255073A CN 102255073 A CN102255073 A CN 102255073A CN 2010105310006 A CN2010105310006 A CN 2010105310006A CN 201010531000 A CN201010531000 A CN 201010531000A CN 102255073 A CN102255073 A CN 1022550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nano
- lithium
- ion battery
- lithium 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此发明工艺简单,可以有效的增强极片结构稳定度,防止电极活性物质粉化、剥离、粉体掉落,增加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的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电源,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和脱出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而构成。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出来,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中脱嵌出来,在正极中嵌入。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无污染,循环寿命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广泛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便携式电器中。
锂离子电池电芯由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组成。
正极通常由活性物质(如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与导电剂(如石墨、乙炔黑)以及粘合剂(如聚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等混合均匀,搅拌成糊状,均匀的涂覆在铝箔的两侧,涂层厚度15-20um,在氮气流下干燥以除去有机物分散剂,然后用辊压机压制成型,再按要求剪切成规定尺寸的极片。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有石墨、石油焦炭、中间相碳微球、聚合物的热解物、裂解碳、焦炭等。负极片的制作是将负极活性物质与粘合剂混合均匀,制成糊状,均匀涂覆在铜箔两侧,干燥,辊压,按要求剪切成规定尺寸。铜箔作为集流体,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便形成较大的电流对外输出;粘结剂将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以及活性物质之间互相粘合在一起。
传统工艺存在一些问题,电极极片容易粉化、剥离,掉落,导致电池容量低,循环寿命减少,内阻增大。解决此类问题常用方法是增加粘结剂和导电剂用量,然而粘结剂和导电剂用量增大会引起电极内阻增大,电池容量减少,循环寿命减少,电池的安全性能也存在隐患。
公开号为CN1797817的发明专利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活性材料浆料制备工序和浆料涂布工序,其中正极活性材料浆料制备工序包括以下步骤:将明胶水溶液与正极活性物质粉粒混合;在混合物中加入导电炭黑,使导电炭黑均匀地分布于正极活性粉粒表面上;再加入辅助粘结剂,形成膏状浆料,所述辅助粘结剂用于协同明胶提高粘结力和极片的柔软性。
公开号为CN101174685A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或负极极片及其涂布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在箔材表面预涂一层导电胶薄层,在箔材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导电性的结构紧密的导电胶薄层;在这层导电胶薄层上进行电极活性材料浆料的涂布,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烘干,制成所需极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克服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步骤为:
1)在极片上涂布正电极活性物质或负电极活性物质,然后烘干;
2)用有网状凸起表面的滚轴,在5PSI-2000PSI压力之下,在做好的极片上两面压出沟槽,沟槽横向跟纵向距离为100nm-50um,沟槽宽度为100nm-50um,沟槽深度为100nm-50um,沟槽布满极片上;
3)然后用纳米喷雾表面涂层技术喷100nm-50um厚度的结构加强剂,喷雾涂层在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4)喷雾后的极片在200-650℃烘干10-600分钟。
在极片上涂布的正电极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钛酸锂、钴酸锂及钴酸锂的改性物、镍酸锂及镍酸锂的改性物、锰酸锂及镍酸锂的改性物、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锰结核、纳米二氧化锰中的一种,粒度为3nm-25um。
在极片上涂布的负电极活性物质为人工石墨、天然石墨、改性石墨、石墨化碳纤维、石油焦、中间相碳微球、树脂碳、有机聚合物热解碳、炭黑、氮化物、锡基负极材料、纳米碳管石墨烯、富勒烯中的一种,粒度为3nm-25um。
所述结构加强剂的制作工艺为:将重量百分比10%-50%的喷雾载体、30%-50%结构加强剂之主材、20%-50%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在真空的混合机内混合10-600分钟生成。
所述结构加强剂之主材为纳米石墨、纳米碳管、石墨烯、富勒烯、纳米碳纤维、纳米炭黑、纳米乙炔黑、纳米钛白粉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所述正极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为纳米金属锂、纳米铝、纳米锌、纳米银、纳米锰、纳米钴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所述负极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为纳米金属铜、纳米银、纳米硅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所述喷雾载体为纯水和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其重量百分比为纯水80%-95%,六氟磷酸锂5%-20%。
此发明工艺简单,可以有效的增强正负极极片结构稳定度,防止电极活性物质粉化、剥离、粉体掉落,增加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池极片的示意图。
1为极片;2为网状强化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1)分别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铁锂和负极活性物质天然石墨,烘干,制成极片。
2)用有网状凸起表面的滚轴,在1000PSI压力之下,在做好的正极铝和负极铜极片上两面分别压出沟槽,沟槽横向跟正向距离10um,宽度10um,深度10um。沟槽布满正极极片上。
3)将30公斤粒度为200nm的纳米石墨粉与2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金属锂混合,采用40公斤水和10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石墨粉和金属锂的混合物喷涂在正极铝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正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将30公斤粒度为200nm的纳米碳管与2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硅混合,采用40公斤水和10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纳米碳管和纳米硅的混合物喷涂在负极铜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负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4)喷雾后的极片在500℃烘干100分钟。
实施例二:
1)分别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钴酸锂和负极活性物质中间相碳微球,烘干,制成极片。
2)用有网状凸起表面的滚轴,在500PSI压力之下,在做好的正极铝和负极铜极片上两面分别压出沟槽,沟槽横向跟正向距离20um,宽度20um,深度20um,沟槽布满极片上。
3)将5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碳管与30公斤粒度为300nm的纳米铝混合,采用16公斤水和4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纳米碳管和纳米铝的混合物喷涂在正极铝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正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将5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碳纤维与30公斤粒度为300nm的纳米铜混合,采用16公斤水和4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纳米碳纤维和纳米铜的混合物喷涂在负极铜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负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4)喷雾后的极片在300℃烘干500分钟。
实施例二:
1)分别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铁锂和负极活性物质中间相碳微球,烘干,制成极片。
2)用有网状凸起表面的滚轴,在500PSI压力之下,在做好的正极铝和负极铜极片上两面分别压出沟槽,沟槽横向跟正向距离20um,宽度10um,深度10um,沟槽布满极片上。
3)将3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石墨粉与20公斤粒度为300nm的纳米铝混合,采用45公斤水和5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纳米碳管和纳米铝的混合物喷涂在正极铝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正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将30公斤粒度为100nm的纳米碳管与20公斤粒度为300nm的纳米铜混合,采用45公斤水和5公斤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作为喷雾载体,将纳米碳纤维和纳米铜的混合物喷涂在负极铜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负极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4)喷雾后的极片在500℃烘干300分钟。
Claims (8)
1.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步骤为:
1)在极片上涂布正电极活性物质或负电极活性物质,然后烘干;
2)用有网状凸起表面的滚轴,在5PSI-2000PSI压力之下,在做好的极片上两面压出沟槽,沟槽横向跟纵向距离为100nm-50um,沟槽宽度为100nm-50um,沟槽深度为100nm-50um,沟槽布满极片上;
3)然后用纳米喷雾表面涂层技术喷100nm-50um厚度的结构加强剂,喷雾涂层在极片上下表面及沟槽内,极片上形成完整、连接又互通的网状强化通道结构;
4)喷雾后的极片在200-650℃烘干10-600分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极片上涂布的正电极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钛酸锂、钴酸锂及钴酸锂的改性物、镍酸锂及镍酸锂的改性物、锰酸锂及镍酸锂的改性物、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锰结核、纳米二氧化锰中的一种,粒度为3nm-25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极片上涂布的负电极活性物质为人工石墨、天然石墨、改性石墨、石墨化碳纤维、石油焦、中间相碳微球、树脂碳、有机聚合物热解碳、炭黑、氮化物、锡基负极材料、纳米碳管石墨烯、富勒烯中的一种,粒度为3nm-25u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剂的制作工艺为:将重量百分比10%-50%的喷雾载体、30%-50%结构加强剂之主材、20%-50%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在真空的混合机内混合10-600分钟生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剂之主材为纳米石墨、纳米碳管、石墨烯、富勒烯、纳米碳纤维、纳米炭黑、纳米乙炔黑、纳米钛白粉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为纳米金属锂、纳米铝、纳米锌、纳米银、纳米锰、纳米钴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结构加强剂之添加剂为纳米金属铜、纳米银、纳米硅中的至少一种,粒度为3-500nm。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载体为纯水和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物,其重量百分比为纯水80%-95%,六氟磷酸锂5%-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310006A CN102255073A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310006A CN102255073A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55073A true CN102255073A (zh) | 2011-11-23 |
Family
ID=44982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310006A Pending CN102255073A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55073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8645A (zh) * | 2012-12-31 | 2013-07-17 | 深圳宏泰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锰酸锂和石墨烯组成的纳米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428A (zh) * | 2014-08-12 | 2014-10-29 | 宁波星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 |
CN106299253A (zh) * | 2015-12-29 | 2017-01-04 |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
CN106531961A (zh) * | 2017-01-13 | 2017-03-22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电极极片、极片辊压装置及锂离子电池 |
CN110752345A (zh) * | 2019-11-01 | 2020-02-04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11916673A (zh) * | 2020-08-04 | 2020-11-10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片及制备方法、电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5959A (zh) * | 1997-04-23 | 2001-02-28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电极和电池 |
CN1417875A (zh) * | 2002-12-06 | 2003-05-14 | 北京理工大学 | 电池电极活性物质及极片表面改性新技术 |
CN1485938A (zh) * | 2002-09-24 | 2004-03-31 | 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 | 用于无水电解质电池的正负极片 |
CN101174685A (zh) * | 2007-10-26 | 2008-05-07 | 中南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或负极极片及其涂布方法 |
CN101635344A (zh) * | 2008-07-24 | 2010-01-27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
-
2010
- 2010-11-04 CN CN2010105310006A patent/CN10225507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5959A (zh) * | 1997-04-23 | 2001-02-28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电极和电池 |
CN1485938A (zh) * | 2002-09-24 | 2004-03-31 | 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 | 用于无水电解质电池的正负极片 |
CN1417875A (zh) * | 2002-12-06 | 2003-05-14 | 北京理工大学 | 电池电极活性物质及极片表面改性新技术 |
CN101174685A (zh) * | 2007-10-26 | 2008-05-07 | 中南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或负极极片及其涂布方法 |
CN101635344A (zh) * | 2008-07-24 | 2010-01-27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洪凤宏等: "天然石墨-纳米银/聚氨酯导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复合材料学报》, vol. 24, no. 4, 31 August 2007 (2007-08-31)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8645A (zh) * | 2012-12-31 | 2013-07-17 | 深圳宏泰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锰酸锂和石墨烯组成的纳米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428A (zh) * | 2014-08-12 | 2014-10-29 | 宁波星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 |
CN106299253A (zh) * | 2015-12-29 | 2017-01-04 |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
CN106299253B (zh) * | 2015-12-29 | 2019-01-25 |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
CN106531961A (zh) * | 2017-01-13 | 2017-03-22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电极极片、极片辊压装置及锂离子电池 |
CN106531961B (zh) * | 2017-01-13 | 2019-07-23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电极极片、极片辊压装置及锂离子电池 |
CN110752345A (zh) * | 2019-11-01 | 2020-02-04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11916673A (zh) * | 2020-08-04 | 2020-11-10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片及制备方法、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71292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正极极片 | |
Chai et al. | Chitosan, a new and environmental benign electrode binder for use with graphite anod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 |
CN106654177B (zh) | 一种干法制备电池电容复合电极的方法 | |
CN102329538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水性导电油墨 | |
CN106299467A (zh) | 复合固态电解质和柔性全固态电池及制备方法、可穿戴电子设备 | |
CN109216686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684389A (zh) | 硫氮双掺杂石墨烯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3050667A (zh) | 一种用于锂硫二次电池的多层次结构复合正极及制备方法 | |
CN102280656A (zh) | 一种导电聚合物包覆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3700808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极片、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7910513A (zh) | 一种石墨烯/硅复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48201A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片、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170965A (zh)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1490238A (zh) | 一种苯基有机酸化合物修饰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802094A (zh) | 一种低温磷酸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655559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378347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锂离子电池 | |
CN102255073A (zh) | 一种增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片结构的新工艺 | |
CN109273694A (zh) | 一种石墨烯/氧化亚锡二维异质结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630728A (zh) | 一种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53100A (zh) | 一种炭/石墨/锡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1179122A (zh) | 一种聚合物电池阴阳极膜 | |
CN109216654A (zh) | 一种多层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锂离子电池 | |
Li et al. | A dendrite-free Li plating host towards high utilization of Li metal anode in Li–O2 battery | |
CN111554889A (zh) | 一种聚酰亚胺/MXene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