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3922A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33922A CN102233922A CN2011101025356A CN201110102535A CN102233922A CN 102233922 A CN102233922 A CN 102233922A CN 2011101025356 A CN2011101025356 A CN 2011101025356A CN 201110102535 A CN201110102535 A CN 201110102535A CN 102233922 A CN102233922 A CN 1022339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component
- main frame
- tee section
- frame
- right si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由金属板的冲压品构成的车架的机动二轮车中能够实现车架的轻量化的技术。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并且,在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以及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111),通过将主框架(41)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从而将座椅轨道(46)连结在主框架(41)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该车架具有如下构造:具备头管以及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该主框架是冲压成形的金属板材,且通过焊接将该冲压成形的金属板材一体化(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的图5)。
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作为车架21(背景技术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符号。以下相同)的构成要素的主框架30是使上构件31和下构件32上下对接并接合成截面大致口字状的部件,上构件31和下构件32是对板材冲压成形形成的,并且截面呈コ形状。主框架30延伸到车辆后部,是兼作支承驾驶员乘坐的座椅的座椅轨道的部件。支承发动机或枢轴的中间构件50设置成从主框架30的中间部向下方垂下。
在主框架30中,与需要有高刚性的中间构件50连结的连结部、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支承点采用的是匹配于所要求的刚性的闭构造。而且,上述连结部以及支承点以外的、例如座椅轨道的中间部或后部也采用富有刚性闭截面构造,技术文献1的车架21整体上容易变重。
但是,近年来,在寻求车辆的轻量化的过程中,即使是由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构成的车架,也要求其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许第4153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由金属板的冲压品构成的车架的机动二轮车中能够实现车架的轻量化的技术。
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头管;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进而向下延伸的主框架;以及从该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延伸并支承座椅的座椅轨道,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特征在于,主框架是将左半体和右半体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左半体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及左下凸缘部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右半体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及右下凸缘部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左右上凸缘部彼此焊接,且左右下凸缘部彼此焊接,座椅轨道由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构成,左轨道部件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右轨道部件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在主框架设有开口部,将左右盖部件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的前端及右轨道部件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并将主框架与左右轨道部件的前端焊接,从而将座椅轨道连结在主框架上。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左コ形截面轨道部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左上下辅助凸缘部,右コ形截面轨道部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右上下辅助凸缘部,左上辅助凸缘部的前端及右上辅助凸缘部的前端与开口部的缘或左右上下凸缘部的后端抵接。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左盖部件在与左上下辅助凸缘部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与左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内侧面抵接,右盖部件在与右上下辅助凸缘部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并被固接于右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内侧面。
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头管;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进而向下延伸的主框架;以及从该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延伸并支承座椅的座椅轨道,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特征在于,主框架是将左半体和右半体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左半体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及左下凸缘部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右半体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及右下凸缘部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将左右上凸缘部彼此焊接,并将左右下凸缘部彼此焊接,座椅轨道由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构成,左轨道部件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右轨道部件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的前端沿着主框架的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弯曲形成,这样的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的前端与主框架的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相抵而被焊接在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上。
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的前端折弯形成有收纳左右上凸缘部以及左右下凸缘部的凸缘收纳部。
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左轨道部件与右轨道部件之间设有对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之间进行连结的横梁。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横梁具有从左右轨道部件向车宽方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兼作能够连结后缓冲器的后缓冲器支承件。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中,主框架是将左半体和右半体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座椅轨道由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构成。左轨道部件由左コ形截面轨道部和左盖部件构成,右轨道部件由右コ形截面轨道部和右盖部件构成。而且,在主框架设有开口部,将左右盖部件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的前端以及右轨道部件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通过将主框架与左右轨道部件的前端焊接,使座椅轨道连结于主框架。
以往,在由金属制的冲压成形品构成车架的情况下,例如,在使截面コ形状的构件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心的方式对接后接合的主框架中,根据载荷负担大的部位而设定截面构造。因此,虽然确保主框架的足够的刚性,但存在容易导致车架的重量的增加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将主框架以及左右的座椅轨道做成由各个独立构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若为上述主框架以及左右的座椅轨道部件,则通过使载荷负担大的部位的截面增大,载荷小的部位的截面减小等,从而能够实现车架的轻量化。
另外,在主框架上开设的开口部中插入左右的座椅轨道部件的前端部并进行焊接。由于左右的座椅轨道部件沿着主框架的开口部的壁部被焊接,所以可以缩短焊接长度,可以施加给主框架与座椅轨道之间的连结部以规定的刚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车架的轻量化。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在左右的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前端没有设置左右的辅助凸缘部。
当将左右的轨道部件插入主框架的开口部时,左右的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前端位于主框架内,左右的上辅助凸缘部的前端与开口部的缘或左右上下凸缘部的后端相抵,因此,当将座椅轨道插入主框架时,可以容易进行定位作业。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盖部件分别与左右的上下辅助凸缘部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并被固接于左右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内侧面。与左右的盖部件的前端部没有进行相抵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左右的轨道部件的前部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中,由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构成的座椅轨道的前端沿着主框架的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弯曲形成,这样的左轨道部件和右轨道部件的前端夹在主框架的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上而相抵并焊接到左右コ形截面部的外侧面上。由于在座椅轨道的前端从车辆后方夹着主框架来焊接,因此与仅是简单地将座椅轨道的前端焊接在主框架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获得焊接长度。由于可获得焊接长度,所以可以提高座椅轨道与主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中,当将座椅轨道安装于主框架时,将在左轨道部件的前端和右轨道部件的前端之间形成的凸缘收纳部对合于在主框架侧设置的左右上凸缘部以及左右下凸缘部。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在主框架上定位座椅轨道的作业。
在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中,由于在左轨道部件与右轨道部件之间设有横梁,因此能够提高车架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发明中,由于横梁兼作后缓冲器支承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涉及的下行框架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说明座椅轨道(シ一トレ一ル)及其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说明将图7的座椅轨道插入主框架的开口部的图。
图9是说明将图7的座椅轨道插入并固接到主框架的开口部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3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图3的13-13线剖视图。
图14是图2的14-14线剖视图。
图15是说明图7的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说明将图15的座椅轨道插入主框架的开口部以及插入后固接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说明图7的其它实施例的图。
图18是说明将图17的座椅轨道插入主框架的开口部以及插入后固接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说明图4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20是说明图4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说明图4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22是本发明涉及的车架的分解立体图以及比较例涉及的车架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机动二轮车
11-车架
12-头管
25-后缓冲器
41-主框架
44-下行框架(中空框架)
46-座椅轨道(中空框架)
46L-左轨道部件(中空框架)
46R-右轨道部件(中空框架)
55-主框架前半部
56-主框架后半部
61-管定位部
63-左凸缘部
64-右凸缘部
71-左半体
72-左コ形截面部
73-左上凸缘部
74-左下凸缘部
81-右半体
82-右コ形截面部
83-右上凸缘部
84-右下凸缘部
91-左コ形截面轨道部
92-左盖部件
93-左上辅助凸缘部
94-左下辅助凸缘部
101-右コ形截面轨道部
102-右盖部件
103-右上辅助凸缘部
104-右下辅助凸缘部
111-开口部
111f-开口部的缘
113-管
114-管
123-凸部
124-凹部
131-前面部
132-左侧面部
133-左后面部
139-左上端部
142-右侧面部
143-右后面部
149-右上端部
152-后缓冲器支承件
153-弯曲线
166-宽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中以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机动二轮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而且,附图沿符号的方向观察。
【实施例】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备:车架11;在该车架11的前端部安装的头管12上安装成转向自如的前叉13及在该前叉13的下端安装的前轮14;在前叉13的上部安装的把手15;在车架11的前部上部安装的燃料箱16;在该燃料箱16的下方配置的具有发动机17及变速器18的动力单元21。
另外,机动二轮车10还具备:在车架11的后部上部安装的座椅22;在车架11的下部安装成摆动自如的摆臂23;在该摆臂23的后端安装的后轮24;以及分别架设在摆臂23的后部与车架11的后部之间的后缓冲器25。
在头管12的前方配置有前照灯27,在前叉13上设有覆盖前轮14的上部且安装在前叉13上的前挡泥板28。在发动机17的后上部设有节气门区31。在座椅22的后方配置尾灯32,在该尾灯32的下方设有覆盖后轮24的上部的后挡泥板33。而且,节气门区31也可以是化油器。
接着,说明车架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1包括: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进而向下延伸的主框架41;设置于该主框架41的下端部且具有枢轴42的剖视下呈大致コ形状的枢轴板43;以及从头管12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的下行框架44。
支承座椅(图1、符号22)的座椅轨道46从主框架41延伸出来,在座椅轨道46和枢轴板43上架设有支承框架47。座椅轨道46和支承框架47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大致Y字状。车架11的各构成要素都是由冲压成形的金属板材构成,是中空框架。
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在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之间设有对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之间进行连结的横梁50。
横梁50以从车辆前方向后方分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第四横梁51~54为构成要素。
返回图1,下行框架44是从主框架41的下端以及头管12向斜后方延伸设置的部件,在下行框架44的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安装发动机17的发动机悬挂件49。
如图3所示,主框架41由从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前半部55和从该主框架前半部55向下延伸的主框架后半部56构成。在主框架前半部55一体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且具有保持燃料箱16的螺栓的凸部57。
管定位部61设置在主框架前半部55以及下行框架44上。对其详细结构后述。
下面对下行框架的截面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下行框架44是将在一端具有左凸缘部63且在另一端具有右凸缘部64的金属板折弯成筒形并将左右凸缘部63、64彼此焊接而成的中空框架,其配置成左右凸缘部63、64朝向车辆后方。
接着,对下行框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准备被称为坯料的金属板66。
图5(b)~图5(c)表示塑性加工工序。
如图5(b)所示,将金属板66板材下料成规定形状,以形成小凸部67的方式进行成形,接着切断边缘(第一成形工序、修整工序)。
如图5(c)所示,将图5(b)中加工的金属板66放置在模具68上,向箭头c、c方向折弯成筒形(第二成形工序)。
如图5(d)所示,对图5(c)中加工的金属板66的左右凸缘部63、64彼此进行焊接(焊接工序)。焊接工序中的焊接优选为点焊。
接着,对主框架的结构等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左半体7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72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72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73及左下凸缘部7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同样,右半体8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82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82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83及右下凸缘部8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而且,将左右上凸缘部73、83彼此焊接,将所述左右下凸缘部74、84彼此焊接。
图中,G是焊枪的前端,E为接地(earth)。
接着,详细说明座椅轨道的结构等。
如图7(a)所示,构成座椅轨道46的右侧的右轨道部件46R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10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将右盖部件102如图中箭头a所示那样对合在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上并进行点焊,得到图7(b)所示的右轨道部件46R。
与右轨道部件46R同样,左轨道部件46L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9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左轨道部件46L的制造方法与右轨道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7(c)所示,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部如图中箭头c所示那样对合在右轨道部件46R的前部上。
如图8(a)所示,在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及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能够插入该开口部111。
图8(b)是图8(a)的8(b)-8(b)线剖视图,表示主框架41的截面。
如图9所示,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合而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以及所述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插入,通过在焊点167将主框架41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将座椅轨道46连结在主框架41上。
如图10所示,在主框架41上开设的开口部111插入左右的轨道部件46L、46R,左右上辅助凸缘93、103的前端部以及左右下辅助凸缘94、104的前端部面对开口部111。
如图11所示,向开口部111的内部插入座椅轨道46,与图10不同,并不向开口部111的内侧插入左右上辅助凸缘93、103以及左右下辅助凸缘94、104。
参考图7~图9,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左上下辅助凸缘部93、94,所述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右上下辅助凸缘部103、104,左上辅助凸缘部93的前端以及右上辅助凸缘部103的前端与所述开口部的缘111f或所述左右上下凸缘部73、83、74、84的后端抵接。
接着,基于图12~图13,对在主框架和下行框架中分别架设在中空框架的对置的壁面间的作为防振部件的管及其周边部的构造等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左半体7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72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72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73及左下凸缘部74的金属板的冲压品,右半体8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82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82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83及右下凸缘部84的金属板的冲压品,将左右上凸缘部73、83彼此焊接,将左右下凸缘部74、84彼此焊接。
在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的对置位置形成有一对管定位部61,管定位部61是具有与管113的外径(Da)对应的直径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23、123。
管113通过点焊部117被接合在构成中空框架的左半体71以及右半体81上。
如图13所示,作为车架11的构成要素的下行框架44在剖视下是大致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其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面部131;从该前面部131的一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侧面部132;从该左侧面部132的后端向车宽中心延伸的左后面部133;从该左后面部13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所述左凸缘部63;从前面部131的另一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右侧面部142;从该右侧面部142的后端向车宽中心延伸的右后面部143;以及从该右后面部14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所述右凸缘部64。
在左侧面部132和右侧面部142的对置位置形成有一对管定位部61,管定位部61是具有与管114的内径(Db)对应的直径且向车宽中心侧突出的凹部124、124。管114通过点焊部118、118被接合在构成中空框架的左侧面部132以及右侧面部142上。管114的长度方向与将左右的凸缘部63、64彼此接合时的加压方向一致。
即,在作为中空框架的下行框架44的内部架设管114,在下行框架44的与该管114的两端接触的部位设有对管114在与该管114的轴垂直的方向上定位的管定位部61。
下面,对安装有后缓冲单元上端部的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左右的轨道部件46L、46R之间架设作为横梁的构成要素的第二横梁52,该第二横梁52具有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向车宽方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151、151,这些突出部151、151兼作能够连结后缓冲单元(图1、符号25)(后缓冲器25)的后缓冲器支承件152。
在左右轨道部件46L、46R上分别形成有肋部159L、159R,与未形成肋部159L、159R的情况相比,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刚性提高,抑制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变形。
接着,对于变形例涉及的轨道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构成座椅轨道46的右侧的右轨道部件46R是由向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10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如图中箭头a所示那样将右盖部件102对合在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上,并实施电阻焊(点焊),得到图15(b)所示的右轨道部件46R。
作为与图7的较大的不同点在于,右盖部件102在从后方朝向前方与右上下辅助凸缘部103、104相抵之后,前端部102a被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并通过多个焊点168固接到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的内侧面101u上,其它点没有较大不同。
与右轨道部件46R同样,左轨道部件46L是由向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9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左轨道部件46L的构造以及制造方法与右轨道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5(c)所示,如图中箭头c那样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部对合于右轨道部件46R的前部。
如图16(a)所示,在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及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能够插入该开口部111。
如图16(b)所示,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以及所述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插入,通过将主框架41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将座椅轨道46连结到主框架41上。
下面,对其它实施例涉及的轨道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7(a)所示,右轨道部件46R是由向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右盖部件10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
如图17(b)所示,从车身中心侧将右盖部件102相抵并焊接到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上。此外,左轨道部件46L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与右轨道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7(c)所示,如图中箭头c所示那样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部对合于右轨道部件46R的前部。
如图18(a)所示,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46La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46Ra沿着主框架41的右コ形截面部82的外侧面82s弯曲形成,使这样的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与主框架41的右コ形截面部82的外侧面82s相抵并在多个焊点169处进行焊接。
在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折弯形成有收纳左右上凸缘部73、83以及所述左右下凸缘部74、84的凸缘收纳部154,使主框架的左右的上凸缘部73、83与该凸缘收纳部154卡合。
下面,对截面呈大致八边形的下行框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左右侧面部132、142形成有图3中以弯曲线153表示的加强突条部156、156。
变形例的下行框架是大致八边形截面的筒形框架,其中,前面部131的一端和左侧面部132经由前左斜面部135相连,前面部131的另一端和右侧面部142经由前右斜面部145相连,左侧面部132和左后面部133经由后左斜面部136相连,右侧面部142和右后面部143经由后右左斜面部146相连。
回到图19,加强突条部156、156(仅示出图左侧的符号156)表现为弯曲线153、153(仅示出图左侧的符号153),该弯曲线153、153在前面部131与所述左右侧面部132、142(仅示出图左侧的符号132)相交的部位出现,该弯曲线153、153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大致为直线。
接着,对截面呈大致矩形的下行框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下行框架44在剖视下是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其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面部131;从该前面部131的一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侧面部132;从该左侧面部132的后端向车宽中心延伸的左后面部133;从该左后面部13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所述左凸缘部63;从所述前面部131的另一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右侧面部142;从该右侧面部142的后端向车宽中心延伸的右后面部143;以及从该右后面部14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所述右凸缘部64。
下面,对截面呈大致六边形的下行框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下行框架中,车宽方向长度小的前面部131的一端和左侧面部132经由前左斜面部135(左前斜面部135)相连,前面部的另一端和右侧面部经由前右斜面部145(右前斜面部145)相连,下行框架44是大致六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
此外,下行框架44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五边形、七边形、九边形等。
在图22(a)所示的实施例中,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左轨道部件46L由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左盖部件92构成,右轨道部件46R由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右盖部件102构成。而且,在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以及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朝向箭头α的方向插入该开口部111,通过将主框架41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使座椅轨道46连结于主框架41。
在图22(b)所示的比较例中,主框架41M是将上半体161和下半体162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该主框架41M向车辆后方延伸,兼作座椅轨道。
下面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机动二轮车的框架结构的作用。
第一,如图4所示,下行框架44是将左右凸缘部63、64彼此焊接的中空框架,并被配置成左右凸缘部63、64朝向车辆后方。
当将作为焊接部的下行框架的左右的凸缘部彼此朝向车辆前方配置时,焊接部显眼,因此,存在有损于车辆的外观性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在车辆正面观察下看不到焊接部,所以可以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另外,下行框架44由于是将具有左右凸缘部63、64的金属板折弯成筒形而形成的,所以与左部件和右部件采用不同部件来构成下行框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此外,由于在折弯一张金属板后,仅将左右凸缘部63、64彼此焊接,因此焊接长度变短,能够降低焊接成本。
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可以减少部件数量且能够降低焊接成本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1。
第二,如图20所示,下行框架44在剖视下是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
当将下行框架形成为剖视下矩形以外的例如八边形的截面时,与矩形截面相比,模具成形面的形状变复杂,存在模具费用变高的可能性。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下行框架44由于是剖视下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因此成形面的形状简单,可以将模具费用抑制在较低水平。
第三,如图3所示,由于弯曲线153形成为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大致为直线,因此,模具成形面的形状简单,可以实现模具费用的降低。
第四,如图6所示,由于下行框架44的左右的前端部固定于主框架41的左右的コ形截面部的外表面上,因此,与下行框架44的左右的前端部固定于左右下凸缘上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左右的前端部间的间隔变长,若左右的前端部间的间隔变长,则能够提高连接部的扭转刚性。
第五,如图3、6所示,在主框架41中,在刚性高的部位即下部角部附近焊接下行框架的左右上端部139、149,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下行框架44的安装刚性。
第六,如图3所示,在下行框架44的左右上端部139、149形成有退避部164、164,因此即使在主框架41上形成有凸部57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足够的焊接长度。因此,即使形成凸部57,也不必担心下行框架44的安装刚性降低。
第七,如图21所示,下行框架44为大致六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若是大致六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与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相比,行驶风吹到下行框架44上时可使行驶风顺利流向下行框架44的左右。因此,可以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
第八,如图4所示,下行框架44为大致八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若是大致八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则与大致六边形截面的中空框架相比,行驶风吹到下行框架时,可使行驶风在侧方流动,难以在下行框架44的后方产生涡流,可使行驶风顺利流向后方。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
第九,如图3以及图19所示,由于在下行框架的左右侧面部132、142形成有加强突条部156,因此,与没有形成加强突条部156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下行框架44的刚性。
第十,焊接由于是点焊,因此与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相比,焊接时间缩短,可以降低焊接费用。
第十一,如图5所示,在塑性加工工序中,由于下行框架44是将一张金属板折弯成筒形而成的部件,因此与加工两张金属板的情况相比,生产性容易提高。此外,在焊接工序中,仅将左右的凸缘部63、64彼此焊接就形成下行框架44,因此可以降低焊接费用。
第十二,如图5所示,焊接由于是点焊,因此与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相比,焊接时间缩短。由于焊接时间缩短,因此可以降低焊接费用。
第十三,如图7~9所示,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左轨道部件46L由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左盖部件92构成,右轨道部件46R由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右盖部件102构成。
而且,在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以及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111,并将主框架41与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由此使座椅轨道46连结于主框架41。
以往,在由金属制的冲压成形品构成车架的情况下,例如,在使截面コ形状的构件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心的方式对接后接合的主框架中,根据载荷负担大的部位而设定截面构造。因此,虽然确保主框架的足够的刚性,但存在容易会导致车架的重量增加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将主框架41以及左右的座椅轨道46做成由各个独立构件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若为上述主框架41以及座椅轨道部件46,则通过使载荷负担大的部位的截面增大,载荷小的部位的截面减小等,从而能够实现车架11的轻量化。
另外,在主框架41上开设的开口部111中插入座椅轨道部件46的前端部并进行焊接。由于左右的座椅轨道部件46L、46R沿着主框架41的开口部111的壁部被焊接,所以可以缩短焊接长度,可以施加给主框架41与座椅轨道46之间的连结部以规定的刚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车架11的轻量化。
第十四,如图8~9所示,在左右的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前端没有设置左右的辅助凸缘部93、103、94、104。
当将左右的轨道部件46L、46R插入主框架41的开口部111时,左右的コ形截面轨道部91、101的前端位于主框架41内,左右的上辅助凸缘部93、103的前端与开口部的缘111f或左右上下凸缘部73、83、74、84的后端相抵,因此,当将座椅轨道46插入主框架41时,能够容易进行定位作业。
第十五,如图15~16所示,左右的盖部件92、102分别与左右的上下辅助凸缘部93、103、94、104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并被固接于左右コ形截面轨道部91、101的内侧面。由于左右的盖部件92、102的前端部分别被固接于左右的コ形截面轨道部91、101上,因此可以提高左右的轨道部件46L、46R的前部的刚性。
第十六,如图17~18所示,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的座椅轨道46的前端沿着主框架的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弯曲形成,这样的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夹在主框架41的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上而相抵并焊接到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上。由于在座椅轨道46的前端从车辆后方夹着主框架41来焊接,因此与仅是简单地将座椅轨道46的前端焊接在主框架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获得焊接长度。由于可获得焊接长度,所以可以提高座椅轨道46与主框架41之间的接合强度。
第十七,如图18所示,当将座椅轨道46安装于主框架41时,将在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与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之间形成的凸缘收纳部154与在主框架41侧设置的左右上凸缘部73、83以及左右下凸缘部74、84对合。因此,可以容易进行在主框架41上定位座椅轨道46的作业。
第十八,如图2所示,由于在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之间设有横梁50,因此可以提高车架11的刚性。
第十九,如图14所示,横梁50兼作后缓冲器支承件152,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第二十,如图12~13所示,在中空框架(主框架41、下行框架44)的内部架设管113(114)。若管113(114)是金属部件,则与通常利用的橡胶部件相比,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抑制在中空框架产生的振动,并且可以提高中空框架的刚性。
此外,在中空框架的与管113(114)的两端接触的部位设有管定位部61、61。
以往,在中空框架配置抑制在中空框架产生的振动的橡胶制的防振块的情况下,使用了将该防振块固定在中空框架上的部件。因此,导致车架的成本提高。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中空框架的与管113(114)的两端接触的部位设有管定位部61,所以容易进行管113(114)的定位作业,可以提高与管113(114)的定位相关的作业性。
第二十一,如图12所示,管定位部61是具有与管的外径对应的直径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23、123。
以往,在中空框架的中空部架设管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在中空框架开设孔,在该孔中插入管部件,并通过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将管部件的两端固定在中空框架上。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在中空框架(主框架41)上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23、123,在这些凸部123、123放置管113的端面而形成管定位部61,因此不需要开孔作业,降低了加工费用。此外,由于不需要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在表面没有焊接痕,所以可以提高中空框架的外观性。
第二十二,如图13所示,管定位部61是向车宽中心侧突出的凹部124、124。
与现有的在中空框架上开孔,在该孔中插入管部件,并且通过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将管部件的两端固定于中空框架的情况相比,由于不需要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所以在表面不会残留焊接痕。由于在表面不会残留焊接痕,所以可以提高中空框架的外观性。
第二十三,如图12所示,主框架41是中空框架,在该中空框架中架设管113时,在形成于左右一方的半体上的凸部123固定管的一方的端部,接着,在形成于左右另一方的半体上的凸部123对合管113的另一方的端部,同时对接左右另一方的半体和左右一方的半体,将左右上凸缘部73、83彼此焊接,并将左右下凸缘部74、84彼此焊接。此时,管113的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在左右另一方的半体上形成的凸部123,因此,容易进行将左半体71与右半体81对合的定位作业,定位的作业性提高。
第二十四,如图13所示,下行框架44是截面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使在该中空框架的中空部架设的管114的长度方向与将左右的凸缘部63、64彼此接合时的加压方向一致,因此,不需要改变焊枪的朝向的动作,因此可相应缩短焊接时间。
第二十五,如图3以及图12所示,在与难以产生振动的主框架后半部56相比具有容易产生振动的平坦面的主框架前半部55上设有配置防振用的管的管定位部61。因此,在主框架41上难以产生振动。
第二十六,如图3以及图13所示,在与车辆侧视观察下形成为窄幅且难以产生振动的下行框架44的下部相比而容易产生振动的下行框架的宽幅部166上设有对防振用的管进行定位的管定位部61。因此,在下行框架44上难以引起振动。
第二十七,管113通过点焊被接合于中空框架,因此,与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相比,焊接时间变短。由于焊接时间变短,因此可以降低焊接费用。
工业实用性
此外,本发明适用于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但其也可以适用于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不平地行驶用车(三轮机动车(buggy)、四轮机动车)等,还可以用于通常的车辆。
Claims (7)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1),其具备: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进而向下延伸的主框架(41);以及从该主框架(41)向车辆后方延伸并支承座椅(22)的座椅轨道(46),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1)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
所述左半体(7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72)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72)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73)及左下凸缘部(7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
所述右半体(8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82)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82)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83)及右下凸缘部(8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
所述左右上凸缘部(73、83)彼此焊接,且所述左右下凸缘部(74、84)彼此焊接,
所述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
所述左轨道部件(46L)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9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
所述右轨道部件(46R)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10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
在所述主框架(41)设有开口部(111),将所述左右盖部件(92、102)的前端彼此对合而将所述左轨道部件(46L)的前端及所述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111),并将所述主框架(41)与所述左右轨道部件(46L、46R)的前端焊接,从而将所述座椅轨道(46)连结在所述主框架(41)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左上下辅助凸缘部(93、94),所述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在除了前端之外的部位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右上下辅助凸缘部(103、104),左上辅助凸缘部(93)的前端及右上辅助凸缘部(103)的前端与所述开口部的缘(111f)或所述左右上下凸缘部(73、83、74、84)的后端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盖部件(92)在与左上下辅助凸缘部(93、94)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与所述左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内侧面(91u)抵接,
所述右盖部件(102)在与右上下辅助凸缘部(103、104)相抵之后,前端部被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并被固接于所述右コ形截面轨道部的内侧面(101u)。
4.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进而向下延伸的主框架(41);以及从该主框架(41)向车辆后方延伸并支承座椅(22)的座椅轨道(46),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41)是将左半体(71)和右半体(81)对合而成的中空框架,
所述左半体(7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左コ形截面部(72)和从该左コ形截面部(72)向上下延伸的左上凸缘部(73)及左下凸缘部(7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
所述右半体(81)是具有车身中心侧开放的右コ形截面部(82)和从该右コ形截面部(82)向上下延伸的右上凸缘部(83)及右下凸缘部(84)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形品,
将所述左右上凸缘部(73、83)彼此焊接,并将所述左右下凸缘部(74、84)彼此焊接,
所述座椅轨道(46)由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构成,
所述左轨道部件(46L)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左コ形截面轨道部(9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左盖部件(9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
所述右轨道部件(46R)是由朝向车身中心侧打开的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和从车身中心侧与该右コ形截面轨道部(101)相抵并焊接到其上的右盖部件(102)构成的中空截面部件,
所述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沿着所述主框架(41)的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弯曲形成,这样的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与所述主框架(41)的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相抵而被焊接在左右コ形截面部(72、82)的外侧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的前端折弯形成有收纳所述左右上凸缘部(73、83)以及所述左右下凸缘部(74、84)的凸缘收纳部(154)。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轨道部件(46L)与右轨道部件(46R)之间设有对左轨道部件(46L)和右轨道部件(46R)之间进行连结的横梁(5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50)具有从所述左右轨道部件(46L、46R)向车宽方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151、151),所述突出部(151、151)兼作能够连结后缓冲器(25)的后缓冲器支承件(15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01511 | 2010-04-26 | ||
JP2010101511A JP5555534B2 (ja) | 2010-04-26 | 2010-04-26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33922A true CN102233922A (zh) | 2011-11-09 |
CN102233922B CN102233922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4885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102535 Active CN102233922B (zh) | 2010-04-26 | 2011-04-19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55534B2 (zh) |
CN (1) | CN102233922B (zh) |
AR (1) | AR081176A1 (zh) |
BR (1) | BRPI1101643B8 (zh) |
PE (1) | PE20120099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9269A (zh) * | 2017-06-30 | 2020-03-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1994193A (zh) * | 2020-08-30 | 2020-11-27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加强型车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75647B1 (ko) | 2016-10-31 | 2018-07-0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리어 프레임과 프론트 프레임을 포함하는 자전거 프레임구조 |
WO2019003438A1 (ja) * | 2017-06-30 | 2019-01-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KR102328647B1 (ko) * | 2019-04-08 | 2021-11-17 | 서명진 | 자전거용 프레임 |
BE1029099B1 (nl) * | 2021-02-10 | 2022-09-05 | Aska Bike | Fietskader en methode om fietskader te maken |
JP7232277B2 (ja) * | 2021-03-01 | 2023-03-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アー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53013A1 (en) * | 2002-08-30 | 2005-07-13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s |
CN1762757A (zh) * | 2004-10-18 | 2006-04-2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摩托车 |
CN1827459A (zh) * | 2005-03-02 | 2006-09-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JP2006281890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
CN101155724A (zh) * | 2005-03-31 | 2008-04-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用车架 |
CN101209736A (zh) * | 2006-12-29 | 2008-07-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车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099Y2 (ja) * | 1979-06-27 | 1983-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レ−ムのクロスバ−構造 |
JPS5827897Y2 (ja) * | 1979-12-11 | 1983-06-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オ−トバイの車体 |
JPS615285U (ja) * | 1984-06-18 | 1986-01-1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オ−トバイのフレ−ム |
JPS626186U (zh) * | 1985-06-28 | 1987-01-14 | ||
JPH0514943Y2 (zh) * | 1987-02-25 | 1993-04-20 |
-
2010
- 2010-04-26 JP JP2010101511A patent/JP555553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4-15 AR ARP110101319 patent/AR081176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4-15 PE PE2011000899A patent/PE20120099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4-19 CN CN 201110102535 patent/CN10223392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4-20 BR BRPI1101643A patent/BRPI1101643B8/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53013A1 (en) * | 2002-08-30 | 2005-07-13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s |
CN1762757A (zh) * | 2004-10-18 | 2006-04-2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摩托车 |
CN1827459A (zh) * | 2005-03-02 | 2006-09-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JP2006281890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
CN101155724A (zh) * | 2005-03-31 | 2008-04-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用车架 |
CN101209736A (zh) * | 2006-12-29 | 2008-07-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车架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9269A (zh) * | 2017-06-30 | 2020-03-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0869269B (zh) * | 2017-06-30 | 2021-07-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1994193A (zh) * | 2020-08-30 | 2020-11-27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加强型车架 |
CN111994193B (zh) * | 2020-08-30 | 2022-05-17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加强型车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PI1101643B8 (pt) | 2022-08-30 |
JP2011230610A (ja) | 2011-11-17 |
BRPI1101643B1 (pt) | 2020-10-20 |
BRPI1101643A2 (pt) | 2012-11-20 |
AR081176A1 (es) | 2012-07-04 |
PE20120099A1 (es) | 2012-02-08 |
JP5555534B2 (ja) | 2014-07-23 |
CN102233922B (zh) | 2013-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33922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02233923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制造方法 | |
CN102233921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02822047B (zh) |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 | |
US20060197304A1 (en) | Frame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 |
CN100455480C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02285412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JP565888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 |
CN101868401A (zh) | 骑乘型车辆 | |
EP3281854A1 (en) | Fuel tank for saddled vehicle | |
JP484723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
JPH01317886A (ja) | 自動2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 |
CN104943788B (zh) | 接合部件 | |
CN104943789B (zh) | 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 | |
US10035556B2 (en) | Fuel tank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2556242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JPH0144555B2 (zh) | ||
JP3839639B2 (ja) | 閉断面フレーム製造方法及び液体タンク | |
JP473209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メインフレーム | |
JP2004330999A (ja) | 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JP407299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JPH06171570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
EP2025588B1 (en) |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 |
JP200926948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H01119493A (ja) |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