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201591A -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1591A
CN102201591A CN2011100633049A CN201110063304A CN102201591A CN 102201591 A CN102201591 A CN 102201591A CN 2011100633049 A CN2011100633049 A CN 2011100633049A CN 201110063304 A CN201110063304 A CN 201110063304A CN 102201591 A CN102201591 A CN 102201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plate
battery module
cell
electrode
ou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33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1591B (zh
Inventor
内田修
王生和宏
熊泽诚二
船见浩司
安达正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1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1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5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在将各并联组件(9)经由引线板(2)与保护电路相连接的电池模块(8)中,通过将并联组件(9)焊接接合于引线板的正反两面,而不将引线板(2)弯曲加工成U形,可以缩短引线板(2)的长度,从而抑制引线板(2)的电压降。另外,由于不将引线板(2)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提高电池模块的组装精度,并能使小型化和电池模块的封装变得容易。

Description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将多个单体电池并联连接的并联组件进一步进行串联连接的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AV设备领域中,使用了小型且能高输出的锂离子电池。在笔记本电脑的用途中,为了确保规定的输出和容量,以对多个并联连接有多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进一步进行了串联连接的电池模块的方式加以使用。
在对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时,经由引线板进行串联连接,引线板与保护电路相连接,但因焊接的关系而很难在引线板的正反面连接并联组件,因此,以往,在引线板的一个面的两端焊接串联连接的并联组件之后,对引线板进行弯曲,从而形成节省空间的电池模块。
图10是表示现有的2并联3串联电池组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单体电池1经由引线板2a、2b,对三个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9进一步进行串联连接,从而构成电池模块8,电池模块8经由引线板2a、2b与保护电路基板3相连接。
在锂离子电池中,在由多个单体电池1相连接而成的电池模块8中,在电池组10内具备保护电路基板3,以在任何错误使用的情况下都能确保安全,从而防止过充电、过放电、以及过电流。为了防止其中危险度最高的过充电,采用了对并联连接有单体电池1的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的结构。
并联组件9经由引线板2a、2b与保护电路基板3相连接,利用保护电路基板3对各并联组件9的电压进行监视,以防止发生过充电。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并联组件的连接状态的展开图。电池模块8如图11所示,首先,将引线板2a与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a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的电极相连接,将引线板2b的一端与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a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的电极相连接,将引线板2b的另一端与作为构成相邻的并联组件9b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的电极相连接。
接着,将另一引线板2b’的一端与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b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的电极相连接,将引线板2b’的另一端与作为构成相邻的并联组件9c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的电极相连接,另外,将引线板2a’与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c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相连接。
引线板2a、2b、2a’、2b’与单体电池1的各个连接是通过点焊进行连接的。在单体电池1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上,将小间距并排双电极单点焊用电极棒12从引线板2a、2b、2a’、2b’的上方进行按压而流过大电流,从而利用由金属的接触电阻和固有电阻率所导致的发热,将金属的温度提高至金属的熔点来进行焊接。
经如上所述连接的单体电池1与引线板2a、2b、2a’、2b’,通过将引线板2b及引线板2b’折弯成U形,在2并联3串联的直线上对单体电池1进行成形,从而形成电池模块8。在利用焊接等将引线板2a、2b、2a’、2b’的一端与保护电路基板3相连接之后,将所制成的电池模块8收纳于壳体中。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现有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由于将引线板折弯成了U形,因此会导致以下的问题。在对PC等AV设备进行放电时,电流从电池模块经由引线板流出,从而由引线板的金属固有的电阻率导致引线板中产生电压降。与未折弯成U形的引线板(2a、2a’)相比,折弯成U形的引线板(2b、2b’:参照图10)约为两倍的长度,从而导致产生约两倍的电压降。随着PC等AV设备的高容量化的推进,电压降变得越来越无法忽视。
另外,若在制造工序中产生U形折弯,则除了会导致增加折弯工序以外,还会导致在电池模块成形后组装精度容易产生偏差,导致折弯部分比电池模块的外形突出而超出规格,从而阻碍小型化,并使电池模块的封装变得困难,或变得无法进行。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在电池模块中,对引线板的电压降进行抑制,并提高电池模块的组装精度,所述电池模块对并联连接有多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进一步进行串联连结,将各并联组件经由引线板与保护电路相连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在并联及串联连结有多个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的单体电池的电池模块中,将一片引线板的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将该引线板的另一个面与所述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此外,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引线板优选为由多个用槽进行划分的分割引线所构成。
此外,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引线板优选成为多个分割引线而与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此外,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引线板的边缘部也可以被焊接成圆弧形。
此外,所述引线板优选为包括向所述一个面的方向突出的凸起、形成于所述凸起的周边的平坦部、以及与保护电路基板相连接的端子,所述凸起与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平坦部用激光焊接与所述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此外,所述平坦部优选设置于与所述凸起相邻的一处。
此外,优选为所述凸起离开与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的面越远,形成所述凸起的支承部越向所述凸起的外侧展开。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是对多个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的单体电池进行并联及串联连结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第一工序对由多个用槽进行划分的分割引线所构成的引线板进行弯曲;第二工序,该第二工序在所述引线板的一个面上,将所述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与多个弯曲状态的分割引线中的中央的分割引线相连接;第三工序,该第三工序在所述引线板的另一个面上,将所述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与多个弯曲状态的分割引线中的两端的一对分割引线相连接;以及第四工序,该第四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第三工序之后,将弯曲的所述引线板折回原来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第二工序、第三工序中,也可以沿引线板的边缘部焊接成圆弧形。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是经由具有多个凸起和与所述凸起相邻而设置的平坦部的引线板,并联及串联连结有多个单体电池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设置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分别与所述凸起进行点焊,形成多个并联连接有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工序;使设置于所述并联组件的外壳底部的电极与连接有其他所述并联组件的所述引线板的所述平坦部相重叠的工序;以及从由所述凸起所产生的所述并联组件之间的间隙向所述平坦部照射激光,对设置于所述外壳底部的电极和所述平坦部进行激光焊接,从而对所述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A是对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B是对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A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B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C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A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B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C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4A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使用了另一种引线板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的图。
图4B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使用了另一种引线板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的图。
图4C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使用了另一种引线板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引线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引线板连接状态的图。
图7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引线板连接状态的图。
图7C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引线板连接状态的图。
图8A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盖部与引线板的凸起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
图8B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盖部与引线板的凸起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
图9A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外壳底部与引线板的平坦部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
图9B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外壳底部与引线板的平坦部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
图9C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外壳底部与引线板的平坦部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2并联3串联电池组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并联组件的连接状态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
图1A、图1B是对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A表示电池模块的主视图,图1B表示单体电池的主视图。在图1A中,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块8的例子,示出构成2并联3串联电池组10的情况。将三个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1的并联组件9串联连接以构成电池模块8,电池模块8中的各单体电池1经由引线板2与保护电路基板3相连接。
如图1B所示,单体电池1包括成为正极的电极的盖部1a、以及成为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电极的外壳底部1b,优选为还包括环状的绝缘板1c。在构成为电池模块8的情况下,若设置绝缘板1c,则可以防止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与相邻的并联组件9的外壳底部1b相接触而短路。
另外,引线板2包括:引线板2a’,该引线板2a’将作为一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与另一个单体电池1的盖部1a相连接,接入至保护电路基板3;以及引线板2a,该引线板2a将作为一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与另一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相连接,接入至保护电路基板3。
此外,还包括引线板2c,该引线板2c的引线板2的一个面将一个单体电池1的盖部1a与另一个单体电池1的盖部1a相连接,其引线板2的另一个面将一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与另一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相连接,接入至保护电路基板3,并且对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1的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
由此,在例如由多个单体锂离子电池相连接而成的电池模块中,在电池组内具备保护电路基板3,以在任何错误使用的情况下都能确保安全,从而防止过充电、过放电、以及过电流。为了防止其中危险度最高的过充电,采用了对并联连接有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的结构。
另外,在将各并联组件经由引线板与保护电路相连接的电池模块中,由于可以将并联组件焊接接合于引线板的正反两面,而不将引线板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缩短引线板的长度,从而抑制引线板的电压降。另外,由于不将引线板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提高组装精度,并能使小型化和电池模块的封装变得容易。
下面,作为实施方式,主要对引线板2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2A、图2B、图2C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板如图2A所示,用槽对引线板2与单体电池相连接的一侧进行划分而分割成三条,包括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以及两端的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和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将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的一个面与作为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相连接,将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的另一个面与作为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相连接。
一般单体电池1的外壳通过DI(抽制、引缩(Drawing & Ironing))法成形为圆筒壳,将金属线材挤压拉伸加工成杯状,再通过几个阶段的减薄拉深加工对侧壁进行拉制,从而使壳体成形。
另外,引线板2是金属板,虽然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使用Ni、Cu、或Fe。另外,为了提高与外壳进行焊接的容易度,也可以使用NiFe(镀Ni的Fe钢板)、NiCu(镀Ni的Cu钢板)、或由Cu板与Ni板相贴合所形成的复合钢板。引线板的厚度为0.1~0.15mm,可以根据材质固有的电阻率和电池组的电流容量来选择厚度。
可以按照引线板的金属固有的电阻率,使引线板的厚度变薄。例如,在Ni板的情况下,厚度为0.15mm左右,而若使用Cu板,则可以进一步使厚度变薄。
此外,用分割成多条的引线板(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和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对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进行连接的理由是,在引线板较薄的情况下,在焊接时或焊接后有可能会发生断裂,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在本发明中,通过增加连接点数和连接面积,来提高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外壳底部上,预先设有存在于外壳内部的负极电极和经由集电板焊接于外壳底部的焊点。该焊点一般设置于外壳底部的中心附近,为了防止引线板和外壳底部的连接点与所述焊点相重合,如后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沿圆周方向从外壳底部的中心错开,来提高连接可靠性。
接下来,利用图2B所示的表示焊接时的状态的展开图,对引线板与单体电池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以图中的虚线为支点对用槽划分成三条的分割引线进行开口,使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与两端的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暂时呈90度以上。使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与作为并联连接为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相重合。另外,使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和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与作为串联连接的另一个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相重合。保持该状态,通过焊接进行连接。
例如,在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上,将小间距并排双电极单点焊用电极棒12(参照图11)从引线板2的上方进行按压而流过大电流,从而利用由金属的接触电阻和固有电阻率所导致的发热,将金属的温度提高至金属的熔点来进行焊接。图2B所示的、用“×”表示的位置是焊接好的焊点的例子,例如,单体电池1的盖部1a设置有一处,外壳底部1b沿单体电池1的并联方向呈轴对称地设置有四处。
如上所述地进行了连接的单体电池1和引线板2以图2B的虚线为支点,将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与两端的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折回闭合成原来的状态,如图2C所示在直线上对相邻的单体电池1进行连结,从而形成电池模块8。
另外,为了提高电阻焊接的容易度,焊接用电极棒也可以保持平坦地向引线板产生突起,从而使焊接电流向引线板的焊接部位集中。
根据实施方式1,在将并联连接有多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进一步串联连结、并将各并联组件经由引线板与保护电路相连接的电池模块中,通过将引线板制成分割引线,与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相连接,可以实现即使在掉落冲击时多条分割引线中的一条的连接发生脱落也能维持连接的、可靠性较高的电池模块。同时,由于可以对引线板长度进行抑制,因此可以抑制引线板中的电压降,并能提高安装精度。
实施方式2
图3A、图3B、图3C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表示用于制造的固定夹具的图,图3B是表示按压夹具加压时的状态的图,图3C是表示熔融时的照射光束的图。
本实施方式2中所使用的引线板2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用槽对与单体电池相连接的一侧进行划分而分割成三条,由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以及两端的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和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所构成。
作为引线板2与单体电池1的连接方法,如图3A所示,将单体电池1和引线板2固定于固定夹具5的固定下夹具5a。在该固定下夹具5a中,设有规定尺寸的空心部分,从而可以对单体电池1和引线板2进行定位,以将单体电池1和引线板2固定于规定的位置。
在以图3A的R的位置为支点,暂时对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进行了弯曲之后,将引线板2插入固定下夹具5a的规定位置。接着,嵌合固定上夹具5b,使其从固定下夹具5a的上方进行覆盖。在固定上夹具5b中,与相当于固定下夹具5a的空心部分的位置相对,同样设有空心部分,从而可以对单体电池1和引线板2进行临时定位。
接着,如图3B所示,在A面上,将按压夹具6向作为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推压,以夹住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此外,相对于按压夹具6的B面,将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向作为串联连接的另一个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推压。
保持这种状态,用使用了激光的激光焊接作为连接方法。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与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盖部1a之间的连接如图3B的粗线(熔融部分)所示,沿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的边缘部,从图3C所示的照射光束的箭头方向照射YAG激光等光束,使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和盖部1a的两种金属熔融而相连接。
此外,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与并联组件9’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的连接如图3B的粗线(熔融部分)所示,分别沿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的边缘部照射YAG激光等光束,使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和外壳底部1b的两种金属熔融而相连接。
在由图3B的粗线(熔融部分)所示的位置为焊接好的焊点的例子中,例如,单体电池1的盖部1a沿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的边缘部相对于单体电池1的中心线呈轴对称地设置有两处,另外,外壳底部1b相对于单体电池1的中心线呈轴对称地设置有四处。
如上所述地进行了连接的单体电池和引线板以图3A的R为支点,将分割引线板中央部2d与两端的分割引线板第一端部2e及分割引线板第二端部2f折回闭合成原来的状态,如图2C所示在直线上对相邻的单体电池1进行连结,从而形成电池模块8。
此外,引线板2是金属板,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使用Ni、Cu、或Fe。另外,为了提高与外壳进行焊接的容易程度,也可以使用NiFe(镀Ni的Fe钢板)、NiCu(镀Ni的Cu钢板)、或由Cu板与Ni板相贴合所形成的复合钢板。一般,由于单体电池外壳的材料使用NiFe(镀Ni的Fe钢板),在引线板的材料使用NiCu(镀Ni的Cu钢板)、或由Cu板与Ni板相贴合所形成的复合钢板的情况下,进行异种金属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激光照射从熔点较高的Ni一侧即单体电池一侧进行横向摆动,防止烧穿熔点较低的Cu。另外,也可以长时间对熔点较高的Ni一侧即单体电池一侧进行激光照射。
另外,引线板2也可以如图4A所示的引线板4那样,将外形设为圆形。这里,图4A、图4B、图4C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使用了另一种引线板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的图。如图4A所示,用圆弧形的槽对引线板4进行分割,使其具有被分割成内环部4a和外环部4b的结构。如图4B的表示焊接状态的展开图所示,内环部4a与一个单体电池1的盖部1a相连接,外环部4b与另一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相连接。图4C用电池模块的局部透视立体图示出引线板。
在图4B的展开图中,由箭头所示的熔融部分(黑色部分)的位置为焊接好的焊点的例子,例如,单体电池1的盖部1a沿引线板4的内环部4a的外周的圆弧形进行焊接,外壳底部1b沿引线板4的外环部4b的外周的圆弧形进行焊接。
此外,使单体电池1的盖部1a与引线板4的内环部4a之间的圆弧形的焊点相对于单体电池1的中心线L集中至La一侧,使外壳底部1b与引线板4的外环部4b之间的圆弧形的焊点相对于单体电池1的中心线L集中至Lb一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对引线板4与单体电池1进行连接时,引线板4的材质可以选择铜、铜合金等低电阻的材料,从而可以降低引线板的连接电阻。
另外,利用激光焊接,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连接,与电阻焊接相比扩大连接面积,从而可以实现连接可靠性优异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此外,由于通过将焊点相对于单体电池1的中心线L呈轴对称地设置在线上、或设置成圆弧形,振动等冲击均匀地作用于单体电池1,因此,可以实现耐久性、可靠性优异的电池模块。
实施方式3
由于在为一片平板的引线板的正反两面上,很难对串联连接的并联组件的正极和负极进行焊接连接,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引线板分割成连接正极的部分和连接负极的部分,在对分割好的部分进行展开的状态下,将并联组件焊接于各部分,将其恢复到一片引线板的形状,从而不弯曲加工成U形地对单体电池进行并联连接以形成并联组件,对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以制成电池模块。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对引线板进行弯曲加工而预先在引线板上形成凸起,从而在对并联组件进行了串联连接的状态下,在并联组件之间形成可照射激光的间隙。根据该结构,可以在为一片平板的引线板的正反两面上,对串联连接的并联组件的正极和负极进行焊接连接。
下面,利用图5~图7C,对实施方式3中的引线板的构造以及使用了该引线板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引线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A、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A是表示整个电池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B是对图6A的C部进行放大并对一部分进行透视表示的示意图。图7A、图7B、图7C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模块的引线板连接状态的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线板15采用对平板的板状引线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凸起16的结构。凸起16的突出的外侧的面与作为单体电池的正极的盖部相连接。设置于凸起16的周边部分的平坦部19用相对于凸起16的突出方向相反侧的面与作为单体电池的负极的外壳底部相连接。另外,具有以下结构:即,引线板15上设有端子17,端子17与保护电路基板相连接,从而使连接于引线板15的并联组件与保护电路相连接。在图中,由于举例示出了在对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引线板15,因此具有设置两组凸起16和平坦部19的结构。在使用并联连接有三个以上的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情况下,只要串联设置三组以上的凸起16和平坦部19即可。另外,在图中,采用了在平坦部19之间对凸起16和平坦部19的组进行串联连接的结构,但也可以在凸起16之间进行串联连接,也可以在平坦部19之间和凸起16之间都进行串联连接,连接结构任意。
接下来,利用图5~图7C,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作为电池模块,以串联连接有三个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的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通过点焊等与引线板15的凸起16的面16a相连接,将构成并联组件9的单体电池1经由引线板15并联连接。在并联组件9之间的引线板15上,在作为平坦部19的、与面16a相对的背面侧的面19a上,作为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与平坦部19通过激光焊接相连接,从而经由引线板15对构成并联组件9的单体电池1进行并联连接,并对两个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另外,在电池模块的两端部,构成并联组件9的单体电池1的盖部1a或外壳底部1b经由引线板15并联连接。而且,在各引线板15上形成有端子17,端子17与保护电路基板(未图示)相连接,从而用保护电路基板对各个并联组件9的电压进行监控,用于防止过充电、过放电、过电流。
这里,凸起16的支承部22也可以垂直于与盖部1a相接的面以及平坦部19,但由于通过将支承部22设为离开与盖部1a相接的面越远越向凸起16的外侧展开的形状,在激光焊接时使平坦部19紧贴外壳底部1b的力会增大,焊接时的接合强度会提高,因此较为理想。
通过从由引线板15的凸起16所产生的并联组件9之间的间隙,对激光焊接部21照射激光20,对平坦部19的面19a与外壳底部1b进行激光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盖部1a与凸起16相连接,从而使连接于并联组件9的引线板15与另一个并联组件9的外壳底部1b相重合的状态下,从由引线板15的凸起16所产生的并联组件9之间的间隙照射激光20。由此,平坦部19的面19a与外壳底部1b通过激光焊接部21激光焊接。这样,由于可以通过将并联组件9分别与引线板15的正反两面相接合,对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而不将引线板15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抑制引线板15的长度变长,从而抑制电压降。另外,由于可以将并联组件9分别与引线板15的正反两面相接合而不将引线板15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维持较高的组装精度,可以容易地进行封装,并且由于可以将引线板15容纳于并联组件9之间,因此也不会对电池模块的小型化造成阻碍。
此外,平坦部19也可以形成于凸起16的周边两处,但较为理想的是,与凸起16相邻地形成一个平坦部19,用一个平坦部19将外壳底部1b的一个端部与引线板15相接合。利用该结构,由于引线板15的平坦部19以外的区域可以自由地动作而未被固定,因此,即使向电池模块传递振动等冲击,也可以用自由的端部对输入至引线板15的振动等进行释放,另外,由于可以用自由的端部来吸收冲击,因此,可以提高对引线板15的连接的抗震性、抗冲击性,提高电池模块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一般,从连接强度和防止液体泄漏的观点来看,激光焊接部21中的焊接深度优选设为0.08mm~0.10mm左右。在根据单体电池的一般的大小,平坦部的宽度为5.0mm左右,在将引线板15的厚度设为0.15mm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接合强度,与激光照射方向平行的激光焊接部21的长度必须为0.3mm左右。由于单体电池1的外壳露出到外壳底部1b的周围,为了确保在外壳的内侧将激光焊接部21的长度确保为0.3mm左右所需的激光20的照射角,例如,若将盖部1a的正极的高度设为0.45mm,则需要将凸起16的高度设为1.0mm以上。
接下来,利用图8A~图9C,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说明。这里,以串联连接有三个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电池模块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8A、图8B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盖部与引线板的凸起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俯视图。图9A、图9B、图9C是说明对实施方式3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中的外壳底部与引线板的平坦部进行接合的工序的图,图9A是立体图,图9B是从与单体电池的并联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图,图9C是表示外壳底部的引线板接合状态的透视俯视图。
首先,利用引线板15形成对两个单体电池1进行并联连接的并联组件9。这里,在面16a上对作为两个单体电池1的正极的盖部1a和形成于一片引线板15上的两个凸起16进行点焊,从而形成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1的并联组件9,同样地形成三个并联组件9(图8A、图8B)。在凸起16中,不一定需要槽18,但通过在凸起16上设置槽18,可以在凸起16与盖部1a之间确保电流通路,从而使点焊变得容易,较为理想。
接着,利用与盖部1a进行了点焊的引线板15,对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使作为构成并联组件9的单体电池1的负极的外壳底部1b与接合于另一个并联组件9的盖部1a上的引线板15的平坦部19的面19a一侧相重合。在这种状态下,从由凸起16所产生的并联组件9之间的间隙对平坦部19照射激光20,从而在激光焊接部21上对平坦部19和外壳底部1b进行激光焊接。这样,对外壳底部1b与接合于并联组件9的引线板15进行接合,从而对两个并联组件9进行接合(图9A、图9B、图9C)。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串联连接另一个并联组件。
最后,用引线板15对三个并联组件9的露出于串联连接的端部的两个单体电池1的外壳底部1b进行接合,从而制成串联连接有三个并联连接有两个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电池模块。
之后,将引线板15的端子17分别与保护电路基板(未图示)相连接,对电池模块进行封装,制成电池组。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使盖部1a与凸起16相连接,从而使连接于并联组件9的引线板15与另一个并联组件9的外壳底部1b相重合的状态下,从由引线板15的凸起16所产生的并联组件9之间的间隙照射激光20。根据该方法,由于平坦部19的面19a和外壳底部1b通过激光焊接部21进行激光焊接,因此,可以通过将并联组件9分别与引线板15的正反两面相接合,对并联组件9进行串联连接而不将引线板15弯曲加工成U形,所以,可以抑制引线板15的长度变长,从而抑制电压降。另外,由于可以将并联组件9分别与引线板15的正反两面相接合而不将引线板15弯曲加工成U形,因此,可以维持较高的组装精度,可以容易地进行封装,并且由于可以将引线板15容纳于并联组件9之间,因此也不会对电池模块的小型化造成阻碍。
此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安装于PC等的电池组,从而对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PC以外的AV设备、电动工具等电子设备领域中的电池组。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通过并联及串联连结多个单体电池而成,其中多个所述单体电池通过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而成,在该电池模块中,
将一片引线板的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将该引线板的另一个面与所述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所述引线板由多个用槽进行划分的分割引线所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所述引线板成为多个分割引线,与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模块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所述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所述引线板的边缘部被焊接成圆弧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板包括:
向所述一个面的方向突出的凸起;
形成于所述凸起的周边的平坦部;以及
与保护电路基板相连接的端子,
所述凸起与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所述平坦部用激光焊接与所述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部设置于与所述凸起相邻的一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离开与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相连接的面越远,形成所述凸起的支承部越向所述凸起的外侧展开。
8.一种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模块通过并联及串联连结多个单体电池而成,其中多个所述单体电池通过将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经由引线板与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相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该第一工序对由多个用槽进行划分的分割引线所构成的引线板进行弯曲;
第二工序,该第二工序在所述引线板的一个面上,将所述第一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与多个弯曲状态的分割引线中的中央的分割引线相连接;
第三工序,该第三工序在所述引线板的另一个面上,将所述第二单体电池的外壳底部的电极与多个弯曲状态的分割引线中的两端的一对分割引线相连接;以及
第四工序,该第四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第三工序之后,将弯曲的所述引线板折回原来的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第三工序中,沿引线板的边缘部焊接成圆弧形。
10.一种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模块经由具有多个凸起和与所述凸起相邻而设置的平坦部的引线板,并联及串联连结有多个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将设置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盖部的电极分别与所述凸起进行点焊,形成多个并联连接有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并联组件的工序;
使设置于所述并联组件的外壳底部的电极与连接有其他所述并联组件的所述引线板的所述平坦部相重叠的工序;以及
从由所述凸起所产生的所述并联组件之间的间隙向所述平坦部照射激光,对设置于所述外壳底部的电极和所述平坦部进行激光焊接,从而对所述并联组件进行串联连接的工序。
CN201110063304.9A 2010-03-26 2011-03-07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1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1366 2010-03-26
JP2010071366 2010-03-26
JP2010-282503 2010-12-20
JP2010282503A JP5570407B2 (ja) 2010-03-26 2010-12-20 組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591A true CN102201591A (zh) 2011-09-28
CN102201591B CN102201591B (zh) 2015-02-11

Family

ID=44656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330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1591B (zh) 2010-03-26 2011-03-07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15850B2 (zh)
JP (1) JP5570407B2 (zh)
CN (1) CN10220159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8636A (zh) * 2013-03-27 2014-10-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装置
CN108155332A (zh) * 2018-01-04 2018-06-12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弯折电池、终端的基板及智能终端
CN110832670A (zh) * 2017-08-29 2020-02-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68438A (zh) * 2020-06-16 2020-09-15 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焊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441A (zh) * 2011-11-25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DE102011120470A1 (de) * 2011-12-07 2013-06-13 Daimler Ag Batterie mit einer Anzahl von elektrisch miteinander verschalteten Einzelzellen und Verfahren zur Wartung, Reparatur und/oder Optimierung einer solchen Batterie
DE102012200591A1 (de) * 2012-01-17 2013-07-18 Robert Bosch Gmbh Energiemodul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Energiemoduls
CN103531738A (zh) * 2013-11-01 2014-01-22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池组连接及数据采样方法
TWM482861U (zh) * 2014-03-14 2014-07-21 Guangdong Jetfast Portable Lighting Co Ltd 五極電池盒結構
KR101613499B1 (ko) 2014-12-11 2016-04-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벤딩된 연결부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팩
EP3241254B1 (de) * 2015-04-16 2018-04-25 Neuss, Wilhem Batteriemodul
JP6694687B2 (ja) * 2015-09-30 2020-05-20 Fdk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保護素子取付用タブおよび組電池
EP3605649B1 (en) * 2015-09-30 2021-06-02 FDK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protection element attachment tab, battery pack parallel fixing component, and battery pack
JP6694690B2 (ja) * 2015-10-08 2020-05-20 Fdk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並列固定用部品および組電池
US20180269459A1 (en) * 2015-10-01 2018-09-20 Taiyo Yuden Co., Ltd. Electric storage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ic storage module, metal joined bod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etal joined body
US20180159098A1 (en) * 2016-12-02 2018-06-07 Trippe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6691A (ja) * 1999-10-28 2001-05-11 Hino Motors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278435C (zh) * 2002-01-28 2006-10-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US20080096104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Kim Tae-Yong Battery Module
WO2009011539A2 (en) * 2007-07-16 2009-01-22 Lg Chem, Ltd. Secondary battery pack based on mechanical connection man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2651B2 (en) * 2003-09-16 2005-08-23 Honda Motor Co., Ltd.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ells
KR100659858B1 (ko) * 2005-11-02 2006-12-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KR100823510B1 (ko) * 2006-10-17 2008-04-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135342A (ja) * 2006-11-29 2008-06-12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
JP2008192570A (ja) * 2007-02-07 2008-08-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5153230B2 (ja) * 2007-06-28 2013-0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176002B2 (ja) * 2010-06-14 2013-04-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6691A (ja) * 1999-10-28 2001-05-11 Hino Motors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278435C (zh) * 2002-01-28 2006-10-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US20080096104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Kim Tae-Yong Battery Module
WO2009011539A2 (en) * 2007-07-16 2009-01-22 Lg Chem, Ltd. Secondary battery pack based on mechanical connection mann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8636A (zh) * 2013-03-27 2014-10-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装置
CN110832670A (zh) * 2017-08-29 2020-02-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55332A (zh) * 2018-01-04 2018-06-12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弯折电池、终端的基板及智能终端
CN111668438A (zh) * 2020-06-16 2020-09-15 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焊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36728A1 (en) 2011-09-29
JP5570407B2 (ja) 2014-08-13
US8715850B2 (en) 2014-05-06
CN102201591B (zh) 2015-02-11
JP2011222484A (ja) 201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1591A (zh)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101720618B1 (ko) 버스바 홀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2780607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434595B2 (en) Method for welding electrode tab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ed using same
US10347949B2 (en) Method for maintenance, repair and/or optimization of a battery and battery having a number of individual cells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electrically
JP5231235B2 (ja) 中及び大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用の二次バッテリー
JP3219703U (ja) 電池用バスバー
JP6038802B2 (ja) 組電池及びこの組電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角形二次電池
KR102271383B1 (ko)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2063381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と電池モジュール溶接方法
JP2013182724A (ja) 角形二次電池
CN104112840B (zh) 电池模块
JP5940374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JP2012125829A (ja) レーザ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部品
US20190363318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3664181A1 (en) Cylindrical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tructure for shielding laser beam for welding,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CN108336285A (zh) 一种首尾不重合的动力电池激光焊接方法
JP2018037253A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1159445A (ja) バッテリ装置及びバッテリ装置の端子間接続方法
US20220355406A1 (en) Laser welding method, welding structure, and bus bar module
KR101778671B1 (ko) 클래드가 제거된 이차전지 팩
KR20190034736A (ko)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7047278A1 (ja) 二次電池
JP5259152B2 (ja) 電池セル、バッテリパックおよび電池セル製造方法
JP2024512910A (ja) 螺旋形溶接部が形成された円筒型電池セル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