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增光穿透膜及含增光穿透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增光穿透膜所用的基材,可为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已知者的透明基材,例如玻璃或塑料。上述塑料基材并无特殊限制,其例如但不限于:聚酯树脂(polyester resin),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polymethacrylate resin),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 resin);聚苯乙烯树脂(polystyrene resin);聚环烯烃树脂(polycycloolefin resin);聚烯烃树脂(polyolefin resin);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 resin);聚氨酯树脂(polyurethane resin);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 cellulose,TAC);或彼等的混合物。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环烯烃树脂或其混合物,更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的厚度并无特殊限制,一般介于约5微米至约300微米之间。
光学产品的全光线穿透率(Tt)、扩散光穿透率(Td)及平行光穿透率(Pt)可以以Tt=Td+Pt表示。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具有高全光线穿透率及低平行光穿透率的特性。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具有根据ASTM E903-96标准方法测得大于93%的全光线透过率及根据JIS K7136标准方法测得小于40%的平行光穿透率,优选为具有根据ASTM E903-96标准方法测得大于95%的全光线透过率及根据JIS K7136标准方法测得小于30%的平行光穿透率。
一般而言,太阳光进入太阳能电池组件后,部分光线将因反射现象无法有效到达太阳能电池单元,从而影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图2A为太阳光在进入图1的现有公知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因反射产生光损失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当太阳光50经由玻璃前板11进入现有公知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时,有一部份的入射光会在此处产生第一次反射51,另一部份的入射光在进入到密封材层12会发生第二次反射52。这些反射光线降低了入射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线的利用率。
图2B为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实施方式示意图,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依序由透明前板11、包含于密封材层1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3及背板14所构成,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20包含基材21及位于所述基材上的涂层22,其中所述涂层包含多个有机颗粒220与接合剂221。
如图2B所示,当太阳光50经由增光穿透膜20进入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时,相较于现有公知的玻璃前板,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可减少第一次反射51的光线损失,提高全光线透过率。再者,当太阳光50经由增光穿透膜20进入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时,会发生光散射现象,散射光线26接触到电池单元13后,将产生反射光线27,反射光线27进入增光穿透膜20后,会产生全反射,使得光线再度朝电池单元13方向行进。因此,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具有高全光线透过率,且可改变反射光线,使其继续朝入光方向前进,从而可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
一般而言,由此种增光穿透膜所造成全光线透过率的增加称为所述增光穿透膜的”增益值(gain)”。而一增光穿透膜的增益值是指:待测品(例如,玻璃或塑料基板)“在配置该膜片后所测得的全光线透过率”相较于待测品”未配置该薄膜前所测得的全光线透过率”的差值。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的”增益值”可达2%以上的全光线透过率,换言之,可使待测品的全光线透过率增加2%或2%以上。
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具有凹凸微结构,可与基材一起以一体成形方式制备,例如以移印、热压(emboss)、转印、射出(injection)或双轴拉伸等方法制得;或以任何现有公知的方式,例如涂布、喷涂、雾化等方法,在基材上进行加工后制得。举例言之,将含有机颗粒和接合剂(binder)的涂料组合物涂布于基材表面上,形成一具有微结构的涂层。上述基材的种类如本文先前所述。上述涂层的厚度并无特殊限制,是与微结构的大小相关,通常介于约一般介于约1微米至约50微米之间,上述涂层可涂布于基材的入光面、出光面或同时涂布于透明基材的入光面及出光面,优选为涂布于透明基材的入光面或出光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使用涂布方法将含有机颗粒和接合剂(binder)的涂料组合物涂布于基材以制备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上述涂布方法是本发明所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者,例如刮刀式涂布(knife coating)、滚轮涂布(roller coating)、微凹版印刷涂布(microgravure coating)、流涂(flow coating)、含浸涂布(dip coating)、喷雾涂布(spray coating)及帘涂(curtain coating)或上述方法的组合。优选为涂布方式是采滚轮涂布。
可用于本发明的有机颗粒的种类例如但不限于: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或其混合物,优选为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或硅酮树脂,更佳是硅酮树脂。
可用于本发明的接合剂的种类例如但不限于: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氟素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聚酯树脂或其混合物,其中氟素树脂因具有耐候性佳的优点,为较佳的选择。
可用于本发明的氟素树脂包含氟烯烃单体与烷基乙烯醚单体的共聚物。
上述,氟烯烃单体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者,其例如但不限于一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或其混合物,优选为三氟氯乙烯。
上述烷基乙烯醚单体,并无特殊限制,其可选自由直链状烷基乙烯醚单体、侧链状烷基乙烯醚单体、环状烷基乙烯醚单体和羟基烷基乙烯醚单体及其混合物所构成的群组。优选为所述烷基乙烯醚中的烷基具有C2至C11的碳数。
根据本发明,所述有机颗粒的形状并无特殊限制,例如可为圆球形、椭圆球形或不规则形等,优选为圆球形。所述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并无特殊限制,一般介于约0.5微米(μm)至约30微米(μm)之间,优选为介于约0.5微米(μm)至约15微米(μm)之间。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介于约0.5微米(μm)至约9.0微米(μm)之间。
根据本发明,有机颗粒的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剂固形份计为约40至约200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视需要在涂料组合物中加入光引发剂(photo initiator)或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的任何添加剂,其例如但不限于平坦剂(leveler)、安定剂、硬化剂(hardener)、润湿剂(wettingagent)、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leaching agents)或紫外线吸收剂(UVabsorber)。
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通过将一种包含多个有机颗粒和接合剂的涂料组合物涂覆在透明基材上以形成一树脂涂层所制得。为获得提高全光线穿透率的功效,本发明所用的有机颗粒必须具有小于1.5的折射率,且有机颗粒与接合剂的折射率比介于0.95至1.05间。若有机颗粒与接合剂的折射率比小于0.95或大于1.05或者有机颗粒的折射率大于1.5,则光线入射至涂层时会产生大量的反射光,进而降低光线的穿透率。
涂层的厚度如本文先前所述。然而,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在选定涂料组合物后,再选择涂层的厚度,来获得具有较佳的全光线穿透率的增光穿透膜。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当所述有机颗粒的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剂固形份计介于40重量份≤x<150重量份时,涂层厚度(y)较佳选择大于20微米;又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当有机颗粒的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剂固形份计介于150重量份≤x≤200重量份时,涂层厚度(y)优选为选择小于7微米。
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具有增加2%以上的全光线穿透率的光学特性,可用于任何需要增加全光线穿透率的组件中,例如,大楼玻璃帷幕或园艺玻璃,以提升光利用率。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需要改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模块设计,可通过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的任何方式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例如,直接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组件(例如,前板或密封层)上涂布上述涂料组合物形成一增光穿透膜;或将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直接层压贴合至透明前板或密封材层上方。当光线进入增光穿透膜时,可与涂层中所含的有机颗粒接触,发生光散射现象,使光线在电池组件中产生全反射,从而可使光线再度朝电池组件方线前进,经电池组件吸收利用,增加发电效益。
以下兹配合图式以本发明增光穿透膜用于太阳能组件的实施方式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唯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此技术技艺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达成的修饰及改变均包括于本发明说明书揭示内容。
图3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组件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透明前板11、包含于密封材层1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3、背板14、及配置于透明前板11上方的增光穿透膜20。增光穿透膜20包含一基材21及位于基材上的涂层22,所述涂层22涂布于基材21的入光面,其中所述涂层包含有机颗粒220及接合剂221。
图4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透明前板11、密封材层12、背板14、及增光穿透膜20配置方式如图3,涂层22涂布于基材21的出光面。
图5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组件的再一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透明前板11、包含于密封材层1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3、背板14、及配置于密封材层12上方(即配置于透明前板及密封材层之间)的增光穿透膜20。增光穿透膜20包含一基材21及位于基材上的涂层22,所述涂层22涂布于基材21的出光面。
图6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组件的又一实施方式,其中透明前板11、密封材层12、背板14、及增光穿透膜20配置方式如图5,涂层22涂布于基材21的入光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可使用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取代太阳能组件中的透明前板。在此方式中,涂层可位于增光穿透膜的入光面或出光面。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增加光穿透的涂料组合物,其包含多个有机颗粒与接合剂,其中所述有机颗粒具有小于1.5的折射率,且有机颗粒与接合剂的折射率比介于0.95至1.05间。优选为所述有机颗粒具有介于0.5微米至9微米间的平均粒径。上述有机颗粒及接合剂的种类及用量如本文先前所述。
以下实施例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唯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可轻易达成的修饰及改变均包括在本发明说明书揭示内容及所附申请专利范围的范围内。
实施例
<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增光穿透膜制备>
(比较例1)
厚度为3.2毫米(mm)的强化玻璃(SunmaxTM保护用玻璃,旭硝子(AsahiGlass)公司)。
(比较例2)
厚度为250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南亚塑料(NANYA)公司)。
(比较例3)
取29.56公克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SUP-560,固形份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0.88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 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μm的涂层。
(比较例4)
取29.56公克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SUP-560,固形份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的有机颗粒(Soken公司提供的SX-500H,平均粒径为5μm的聚苯乙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59),最后才加入0.88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 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比较例5)
取53.2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AC7363-TS-50,固形份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9)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Soken公司提供的SX-500H,平均粒径为5μm的聚苯乙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59),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比较例6)
取53.2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Soken公司提供的SX-500H,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苯乙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59),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
取29.56公克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SUP-560,固形份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0.88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 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2)
取53.2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AC7363-TS-50,固形份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9)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 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3)
取53.2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 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
取53.2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5)
取29.56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单体与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cure 6361-100)的混合物,固形份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0.88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3步骤,唯将有机颗粒改为Tospearl 120A(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径为2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
(实施例7)
重复实施例3步骤,唯将有机颗粒改为Tospearl 3000A(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径为4-7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
(实施例8)
重复实施例3步骤,唯将有机颗粒改为Tospearl 3120(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径为12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
(实施例9)
取72.48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0.67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14.5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 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12.35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0)
重复实施例9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μm的涂层。
(实施例11)
重复实施例9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2)
重复实施例9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3)
取64.67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 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11.02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1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4)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CH885 250微米,NANYA公司)基材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5)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6)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7)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18)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实施例19)
重复制备例14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实施例20)
重复实施例15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实施例21)
重复实施例16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实施例22)
重复实施例17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实施例23)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24)
重复实施例14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25)
重复实施例15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26)
重复实施例17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27)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28)
重复实施例14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29)
重复实施例15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30)
重复实施例16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31)
重复实施例17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32)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实施例33)
重复实施例14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实施例34)
重复实施例15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实施例35)
重复实施例16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实施例36)
重复实施例17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实施例37)
重复实施例13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实施例38)
重复实施例14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实施例39)
重复实施例15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实施例40)
重复实施例16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实施例41)
重复实施例17步骤,唯将氟素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实施例42)
取64.67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AC7363-TS-50,固形份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9)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的有机颗粒(Momentive公司提供的Tospearl 145A,平均粒径为4.5微米的硅酮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3),最后才加入11.02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1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3)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4)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5)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6)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47)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48)
重复实施例43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49)
重复实施例44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50)
重复实施例46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实施例51)
重复实施例42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52)
重复实施例43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53)
重复实施例44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54)
重复实施例45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55)
重复实施例46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56)
取36.81公克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SUP-560,固形份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2.09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1.10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 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1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5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57)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μm,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58)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59)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 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60)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61)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实施例62)
重复实施例57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实施例63)
重复实施例58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实施例64)
重复实施例60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实施例65)
重复实施例56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66)
重复实施例57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67)
重复实施例58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68)
重复实施例59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69)
重复实施例60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70)
取64.67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11.02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1)
重复实施例70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2)
重复实施例70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3)
重复实施例70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4)
取53.2公克的氟素树脂(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flon 4101-50,固形份为50%,三氟一氯乙烯与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折射率为1.47)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9.07公克的硬化剂(Bayer公司提供的Desmodur 3390,固形份约75%,异氰酸酯类硬化剂),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1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5)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6)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7)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78)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硬化剂添加量分别改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实施例79)
重复实施例78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0)
重复实施例78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CH885 250微米,NANYA公司)基材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1)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2)
重复实施例74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5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3)
取36.81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单体与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cure 6361-100)的混合物,固形份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2.09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1.1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4)
重复实施例8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5)
重复实施例8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6)
重复实施例83步骤,唯将RDS涂抹棒#2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经120℃干燥2分钟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7)
取29.56公克的丙烯酸酯树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单体与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的Etercure 6361-100)的混合物,固形份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料瓶中,在高速搅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的溶剂(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的有机颗粒(Sekisui公司提供的SSX-105,平均粒径为5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实心球型微粒,折射率为1.49),最后才加入0.88公克的光引发剂(Ciba公司提供的Irgacure184,固形份约100%),泡制成固形份约60%,总重约100克涂料。以RDS涂抹棒#1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5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8)
重复实施例87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89)
重复实施例87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90)
重复实施例87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91)
重复实施例87步骤,唯将树脂、溶剂、有机颗粒、以及光引发剂添加量分别改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实施例92)
重复实施例91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2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1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93)
重复实施例91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3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2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94)
重复实施例91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4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30微米的涂层。
(实施例95)
重复实施例91步骤,唯将RDS涂抹棒#10改为#50,将涂料涂布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微米,南亚塑料(NANYA)公司)的一面上,先经120℃干燥2分钟,再经过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后,可得厚度约50微米的涂层。
<数据测试方法>
1.全光线穿透率(Tt)的测试:利用Lamda 650S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谱仪(Perkin Elmer公司),以60mm积分球做侦测器,测试波长为550nm,根据ASTM E903-96标准方法,以涂布面朝入射光方向量测,测得全光线穿透率Tt。
2.平行光穿透率(Pt)的测试:利用NDH 5000W雾度计(日本电色公司),根据JIS K7136标准方法,以涂布面朝入射光方向量测,测得平行光穿透率(Pt)。
3.太阳能电池组件效率(η)测试:使用太阳能仿真器(Model:92193A-1000,Newport公司)在AM1.5照度条件下,照射待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量测I-V特性曲线,再计算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效率(η=Pmax/Pin)。
4.固化前树脂的折射率量测:使用阿贝折射仪(Model:DR-A1,ATAGO公司),量测树脂的折射率(实施例5,实施例83-95所用的树脂:折射率1.425;Eterflon 4101-50:折射率1.47;Eterac 7363-TS-50:折射率1.49;SUP-560:折射率1.57)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
(组件实施例1)
如图7的太阳能电池组件A所示,依序将强化玻璃40(SunmaxTM保护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密封材料EVA树脂31(SOLAREVA,Mitsui Fabro公司)、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该电池单元的尺寸为52mm×20mm)、密封材料EVA树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进行重叠,并利用真空层压机进行层压,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
如图8的太阳能电池组件A1所示,依序将密封材料EVA树脂31(SOLAREVA,Mitsui Fabro公司)、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该电池单元的尺寸为52mm×20mm)、密封材料EVA树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进行重叠,并利用真空层压机进行层压,再利用光学胶33(AO-805,Eternal公司)将比较例2的透明PET膜41贴合在密封材料表面,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3)
如图9的太阳能电池组件A2所示,重复组件实施例2步骤,唯将比较例2膜片置换成比较例3的膜片20(涂层朝上)。
(组件实施例4)
如图10的太阳能电池组件A3所示,重复组件实施例2步骤,唯将比较例2膜片置换成比较例3的膜片20(涂层朝下)。
(组件实施例5、7、9、11、13、15、17及19)
重复组件实施例3步骤,唯将比较例3的膜片分别改为比较例4至6与实施例1至5的膜片,且涂层皆朝上。
(组件实施例6、8、10、12、14、16、18及20)
重复组件实施例4步骤,唯将比较例3的膜片分别改为比较例4至6及实施例1至5的膜片,且涂层皆朝下。
表1增光穿透膜的nB及α值与Δη的关系
注:B/R=1.0,涂层厚度=30μm
表1记载太阳能电池组件实施例1至20的组件发电效率(η)及组件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与该组件所用的增光穿透膜的有机颗粒折射率(nB)、α值及光学特性,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为太阳能电池组件A1、A2或A3的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电池组件A的发电效率的差值。
如表1的实施例1至5所示,当增光穿透膜同时满足0.95≤α≤1.05及nB<1.5的条件,该增光穿透膜的全光线穿透率(Tt)皆高于95%,其中平行光穿透率(Pt)皆小于12%,显示光线经过增光穿透膜并进入到组件后,可造成更多的内全反射,提高光线利用率,当其组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入光面时,所对应的组件发电效率η皆高于所有比较例。
如表1的比较例3至6所示,当增光穿透膜的α值在0.95≤α≤1.05范围以外(比较例3、比较例5及比较例6),或增光穿透膜的nB>1.5(比较例4至6)时,该增光穿透膜的全光线穿透率皆低于95%,其组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入光面时,所对应的组件发电效率η皆低于实施例。
(组件实施例21)
如图11的太阳能电池组件B所示,依序将比较例1的强化玻璃40(SunmaxTM保护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密封材料EVA树脂31(SOLAR EVA,Mitsui Fabro公司)、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该电池单元由两片尺寸为52mm×9mm的硅芯片以长边互相平行方式进行串焊所组成,硅芯片彼此间隔为2mm)、密封材料EVA树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进行重叠,并利用真空层压机进行层压,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2)
如图12的太阳能电池组件C所示,利用光学胶33(AO-805,Eternal公司)将比较例2的透明PET膜41贴合于组件实施例21的玻璃上方,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3)
如图13的太阳能电池组件D所示,先将密封材料EVA树脂31(SOLAREVA,Mitsui Fabro公司)、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该电池单元由两片尺寸为52mm×9mm的硅芯片以长边互相平行方式进行串焊所组成,硅芯片彼此间隔为2mm)、密封材料EVA树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进行重叠,并利用真空层压机进行层压,然后使用光学胶33(AO-805,Eternal公司)依序将比较例2的透明PET膜41及强化玻璃40(SunmaxTM保护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贴合至密封材料表面上方,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4、28、32及36)
如图14的太阳能电池组件C1所示,利用光学胶33(AO-805,Eternal公司)分别将比较例3、比较例4、比较例6及实施例2的膜片20,以涂层朝上方式贴合于组件实施例21的玻璃40上方,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5、29、33及37)
如图1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C2所示,利用光学胶33(AO-805,Eternal公司)分别将比较例3、比较例4、比较例6及实施例2的膜片20,以涂层朝下方式贴合于组件实施例21的玻璃40上方,而获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组件实施例26)
如图16的太阳能电池组件D1所示,重复组件实施例23步骤,唯将比较例2的膜片41置换成比较例3的膜片20(涂层朝上)。
(组件实施例27)
如图17的太阳能电池组件D2所示,重复组件实施例23步骤,唯将比较例2的膜片41置换成比较例3的膜片20(涂层朝下)。
(组件实施例30、34及38)
重复组件实施例26步骤,唯将比较例3的膜片分别改为比较例4、比较例6及实施例2的膜片。
(组件实施例31、35及39)
重复组件实施例27步骤,唯将比较例3的膜片分别改为比较例4、比较例6及实施例2的膜片。
表2增光穿透膜的nB及α值与Δη的关系
注:B/R=1.0,涂层厚度=30μm
表2记载太阳能电池组件实施例21至39的组件发电效率(η)及组件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与该组件所所用的增光穿透膜的有机颗粒折射率(nB)、α值及光学特性。其中B/R值及α值如上述所定义,组件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为太阳能电池组件C、C1、C2、D、D1或D2的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电池组件B的发电效率的差值。
表2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方式C、C1及C2是分别将一透明PET膜(C)或将增光穿透膜以涂层朝上(C1)及涂层朝下(C2)的方式贴附在强化玻璃的入光面上。组件实施例36及37分别具有组件方式C1及C2的形式,且所用的增光穿透膜同时满足0.95≤α≤1.05以及nB<1.5的条件(膜片实施例2)。表2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使用比较例1至4或6的膜片的组件实施例而言,组件实施例36及37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η。
表2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方式D、D1及D2是分别将一透明PET膜贴附在强化玻璃的入光面上的另一侧上,使其介于玻璃与密封材料之间(D);或将一增光穿透膜则以涂层朝上(D1)及涂层朝下(D2)的方式贴附在强化玻璃的入光面的另一侧上,使其介于玻璃与密封材料之间。组件实施例38及39分别具有组件方式D1及D2的形式,且所用的增光穿透膜同时满足0.95≤α≤1.05以及nB<1.5的条件(膜片实施例2)。表2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使用比较例1至4或6的膜片的组件实施例而言,组件实施例38及39具有较高的组件发电效率η。
由表1及表2的结果可知:在太阳能模块中,使用同时满足0.95≤α≤1.05及nB<1.5的条件的增光穿透膜时,可显着提升该组件的发电效率;且该增光穿透膜可代替原有太阳能模块中的前板(例如组件方式A2及A3)、黏附至玻璃前板的入光面(例如组件方式C1及C2)、或黏附至玻璃前板入光面的另一侧。
(组件实施例40至128)
重复组件实施例3步骤,唯将比较例3的膜片分别改为实施例6至95的膜片,且涂层皆朝上。
表3增光穿透膜所含的有机颗粒粒径与Δη的关系
往:B/R=1.0,涂层厚度=30μm,nB=1.43,α=0.97
表3记载当B/R值(1.0)、涂层厚度(30微米)、微粒折射率(nB=1.43)、以及α值(0.97)皆固定时,改变有机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微米(实施例6)、4-7微米广分布(实施例7)、以及12微米(实施例8)所制备的增光穿透膜的性质,及组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时(组件方式A2),所得的发电效率及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其中B/R值及α值如上述所定义,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为太阳能电池组件A2的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电池组件A的发电效率的差值。
根据表3,当增光穿透膜同时满足0.95≤α≤1.05及nB<1.5的的条件,所组件的发电效率η皆高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1;太阳能电池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的α值在0.95≤α≤1.05范围以外或nB>1.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3,5,7及9)。
表4增光穿透膜的B/R值与涂层厚度对Δη的关系
注:nB=1.43,α=0.97
表4记载在固定α=0.97与nB=1.43条件下,改变B/R值及涂层厚度所制备的增光穿透膜的性质,及其组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时(组件方式A2),所得的发电效率η及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其中B/R值及α值如上述所定义,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为太阳能电池组件A2的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电池组件A的发电效率的差值。
表4中各膜片实施例及所对应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的结果表示于图18及图19。图18为在固定α=0.97与nB=1.43条件下,增光穿透膜(B/R值为0.4-1.0)的涂层厚度对发电效率η的影响。图19为在固定α=0.97与nB=1.43条件下,增光穿透膜(B/R值为1.6-2.0)涂层厚度对发电效率η的影响。
由表4与图18可知:在固定α=0.97与nB=1.43条件下,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在B/R=0.4-1.0的范围内时(B/R=0.4:实施例9-12;B/R=0.6:实施例13-17;B/R=0.8:实施例18-22;B/R=1.0:实施例3及23-26),其全光线穿透率Tt值与组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后所得发电效率η,均随该增光穿透膜的涂层厚度增加而提高,且效率皆大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1;太阳能电池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的α值在0.95≤α≤1.05范围以外或的nB>1.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3,5,7及9)。
由表4与图19中显示出本发明的增光穿透膜在B/R=1.6-2.0的范围内时(B/R=1.6:实施例27-31;B/R=1.8:实施例32-36;B/R=2.0:实施例37-41),其全光线穿透率Tt值与组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后所得发电效率η,随该增光穿透膜的涂层厚度增加而降低,但效率仍大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1;太阳能电池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的α值在0.95≤α≤1.05范围以外或nB>1.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3,5,7及9)。
由上述结果可证明当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符合α=0.97与nB=1.43条件的增光穿透膜时,若该增光穿透膜的B/R<1.5时,增光穿透膜涂层厚度愈厚(例如,50微米),其组件发电效率愈高;若该增光穿透膜的B/R≥1.5时,则增光穿透膜的涂层厚度愈薄(例如,5微米),其组件发电效率愈高。
表5增光穿透膜的B/R值、涂层厚度、nB及α值与Δη的关系
表5记载在不同α及nB条件下改变B/R值及涂层厚度所制备的增光穿透膜的性质,及其组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时(组件方式A2),所得组件的发电效率η及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其中B/R值及α值如上述所定义,发电效率增益值(Δη)为太阳能电池组件A2的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电池组件A的发电效率的差值。
表5中各膜片实施例及所对应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的结果表示于图20至图22。图20为在固定B/R=0.6条件下,增光穿透膜的α、nB、及涂层厚度对发电效率η的影响。图21为在固定B/R=1.0条件下,增光穿透膜的α、nB、及涂层厚度对发电效率η的影响。图22为在固定B/R=1.6条件下,增光穿透膜的α、nB、及涂层厚度对发电效率η的影响。
由表5与图20及图21可知:B/R值固定为0.6的增光穿透膜(α=0.95,nB=1.49:实施例56-60;α=0.96,nB=1.43:实施例42-46;α=1.01,nB=1.49:实施例70-73;α=1.05,nB=1.49:实施例83-86)与B/R值固定为1.0的增光穿透膜(α=0.95,nB=1.49:实施例1及61-64;α=0.96,nB=1.43:实施例2及47-50;α=1.01,nB=1.49:实施例4及74-77;α=1.05,nB=1.49:实施例5及87-90),其全光线穿透率Tt值与组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后所得发电效率η,均随该薄膜的涂层厚度增加而提高,且效率皆大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1;太阳能电池组件A)。
由表5及图22可知:B/R值固定为1.6的增光穿透膜(α=0.95,nB=1.49:实施例65-69;α=0.96,nB=1.43:实施例51;α=1.01,nB=1.49:实施例78-82;α=1.05,nB=1.49:实施例91-95),其全光线穿透率Tt值与组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后所得发电效率η,随该薄膜的涂层厚度增加而降低,但效率仍大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组件实施例1;太阳能电池组件A)。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证明当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符合0.95<α<1.05与nB<1.5条件的增光穿透膜时,当该增光穿透膜的B/R<1.5时,增光穿透膜涂层厚度愈厚(例如,50微米),其组件发电效率愈高;若该增光穿透膜的B/R≥1.5时,则增光穿透膜的涂层厚度愈薄(例如,5微米),其组件发电效率愈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