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74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374B CN102193374B CN201110063986.3A CN201110063986A CN102193374B CN 102193374 B CN102193374 B CN 102193374B CN 201110063986 A CN201110063986 A CN 201110063986A CN 102193374 B CN102193374 B CN 1021933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ment means
- photoreceptor
- main body
- rotation
- rota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6—Electrical connec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84—Projections on process cartridge for guiding mounting thereof in main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处理盒、定位引导器、感光体驱动齿轮和调节构件。定位引导器被构造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体上时引导感光体的旋转轴线,并且在处理盒已经被安装在主体上的安装状态下确定感光体的旋转轴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感光体驱动齿轮被构造为能够沿着向前方向和反向方向旋转,并且能够在安装状态下向感光体传送旋转驱动力。调节构件被构造为处于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该锁定状态,调节构件禁止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沿着安装/移除方向移动。在解锁状态,感光体的旋转轴线被从调节构件释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在记录片状物上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5-17914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构造为当用于输送记录片状物的辊(输送辊)发生卡纸时,驱动电机被驱动反向旋转,以沿着反向旋转驱动齿轮传动机构的各个齿轮,并且从而将中间齿轮(行星齿轮)从位于其(惰轮)下游位置的齿轮分离,以切断驱动力的传输。具有这样的构造,在驱动电机被驱动反向旋转之后,输送辊能够自由地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解决卡纸。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当驱动电机被驱动反向旋转时,用于向感光鼓(感光构件)传送旋转驱动力的齿轮(感光构件驱动齿轮)也被反向旋转。此时,在感光构件被设置在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内的处理盒中的构造中,有沿着从主体移除感光构件的方向的力作用在感光构件上。因此,可能产生感光构件的位移。
发明内容
考虑到前述事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在感光构件驱动齿轮被驱动反向旋转时能够防止感光构件位移。
为了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处理盒、定位引导器、感光体、和调节构件。处理盒被沿着安装/移除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到主体上,并且可绕着转动轴旋转地支撑感光体。定位引导器被构造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体上时引导感光体的旋转轴线,并且在处理盒已经被安装在主体上的安装状态下确定感光体的旋转轴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感光体驱动齿轮被构造为能够沿着向前方向和反向方向旋转,并且能够在安装状态下向感光体传送旋转驱动力。调节构件被构造为处于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该锁定状态,调节构件禁止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沿着安装/移除方向移动。在解锁状态,感光体的旋转轴线被从调节构件释放。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益处以及其他目标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中被进一步理解和体现,其中: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激光打印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显示激光打印机的主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显示设置在激光打印机中的齿轮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从左侧框架的内侧看时,左侧框架和处理盒的侧视图;
图5A、5B、5C和5D是显示输出联接器的示意性构造并且解释其操作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5A显示从左侧框架的外侧看时处于缩回状态的输出联接器,图5B显示从左侧框架的内侧看时处于缩回状态的输出联接器,图5C显示从左侧框架的外侧看时处于伸出状态的输出联接器,和图5D显示从左侧框架的内侧看时处于伸出状态的输出联接器;
图6A是从左侧框架的内侧看时,当扭力弹簧处于锁定状态时的视图;
图6B是从左侧框架的外侧看时,当扭力弹簧处于锁定状态时的视图;
图7是显示调节构件控制单元的结构的视图;
图8A是从右侧框架的内侧看时,右侧框架和处理盒的侧视图;
图8B是从右侧框架的外侧看时,显示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前盖的打开状态下,显示调节构件控制单元和扭力弹簧的视图;
图10是显示第一按压表面转动地移动压力传输构件的状态的视图;
图11是显示第二按压表面与压力传输构件滑动接触的状态的视图;
图12A是当前盖处于关闭状态时,显示调节构件控制单元和扭力弹簧的视图;
图12B是当前盖处于关闭状态时,接近凸轮部分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3是显示扭力弹簧处于解锁状态的视图;
图14A是用于解释从左侧框架的内侧看时,移除处理盒的操作的解释性视图;并且
图14B是用于解释从左侧框架的外侧看时,移除处理盒的操作的解释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后附附图对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激光打印机1进行描述。
在整个描述中将使用术语“上”、“下”、“右”、“左”“前”、“后”等,这些均假设该图像形成设备布置为其将要被使用的方位。更具体地说,在图1中,左侧和右侧分别是前侧与后侧。
<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构造成能够在作为记录片状物的实例的片状物S的前后表面上形成图像。激光打印机1包括组成主体的主外壳2。在该主外壳2内,设置有片状物供应单元3、曝光装置4、处理盒5、定影装置6、放电单元7、和反向单元8。
激光打印机1包括前盖21,该前盖21作为盖的实例定位于主外壳2的前侧。如图4所示,前盖21具有枢轴转动地连接到主外壳2的下端,并且可相对于主外壳2在前后方向上绕着该下端枢轴转动地运动。前盖21可操作地覆盖形成在主外壳2中的开口2A或露出该开口2A,处理盒5通过该开口2A从主外壳2拆卸或者附接到主外壳2。
片状物供应单元3布置在主外壳2的下部分。片状物供应单元3包括片状物供应盘31、推动板32、片状物供应辊33、分离辊34、分离垫35、输送辊36、和一对对准棍37。容纳在片状物供应盘31中的片状物S通过推动板32被向上引导到片状物供应辊33。然后,片状物S的最高部分通过片状物供应辊33被拾取并且输送到分离辊34。分离辊34与分离垫35协作一次一片地分离并且输送片状物S。片状物S被进一步朝向感光鼓51和转印辊53之间的位置输送,经过输送辊36和一对对准棍37。
曝光装置4布置在主外壳2的上部分。曝光装置4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未显示)、被旋转驱动的多角镜41、透镜42、43、和反射镜44。激光发射单元构造成基于图像数据放射激光束(在图1通过虚线示出),以使得激光束依次通过多角镜41、透镜42、反射镜44、和透镜43并被反射。感光鼓51的表面被激光束高速扫描。
处理盒5布置在曝光装置4下方。处理盒5通过在打开位置由前盖21限定的开口2A(如图4所示)相对于主外壳2拆卸或者附接(替换)。处理盒5包括感光鼓单元5A和显影单元5B。
感光鼓单元5A包括作为可旋转地支撑到主外壳2上的感光构件的实例的感光鼓51、充电器52、和转印辊53。显影单元5B可拆卸地安装到感光鼓单元5A上。显影单元5B包括显影辊54、调色剂供给辊55、调节片56、和色粉容纳部分57,作为显影剂的实例的色粉被容纳在该色粉容纳部分57中。
处理盒5中,在感光鼓51的表面通过充电器52被均匀充电之后,该表面受到来自曝光装置4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由此形成在感光鼓51的表面上。容纳在该色粉容纳部分57中的色粉通过色粉供应辊55被供应到显影辊54。色粉在显影辊54和调节片56之间被传输,从而作为具有均匀厚度的薄层被堆积在显影辊54上。
堆积在显影辊54上的色粉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51上的静电潜像。因此,对应于静电潜像的可见的色粉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51上。然后,在感光鼓51和转印辊53之间传输片状物S,从而形成在感光鼓51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片状物S上。
定影装置6布置在处理盒5的后方。定影装置6包括加热辊61和按压辊62,该按压辊62布置为与加热辊61相对以按压该加热辊61。在片状物S经过加热辊61和按压辊62之间的同时,转印到片状物S上的色粉图像被热定影。结果,图像形成在片状物S的一个表面(前表面)上。
排出部分7布置在主外壳2的后部。排出部分7提供排出路径71并且包括输送辊72和排出辊73。排出辊73构造成能够通过已知的控制方法向前旋转并且反向旋转。当排出辊73被驱动向前旋转时,片状物S从主外壳2被向外排出。另一方面,当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片状物S回退进入主外壳2以在片状物S的另一表面(后表面)上形成图像。
从定影装置6排出的片状物S通过输送辊72被输送到排出路径71。当图像形成已经完成时,片状物S通过排出辊73从主外壳2排出,该排出辊73被向前旋转地驱动已被放置于排出盘22上。当图像形成在片状物S的后表面上时,排出辊73在片状物S完全地从主外壳2排出之前被反向旋转驱动,以使得该片状物S退回到主外壳2中以朝向反向部分8被输送。
反向部分8提供反向路径81并且包括布置在该反向路径81的多个输送辊82。反向路径81从主外壳2的上后部分向下延伸,从后部分朝向主外壳2的前部分向前弯曲以延伸到定影装置6和处理盒5下方,并且再次向上弯曲以朝向处理盒5延伸。
输送到反向部分8(在图1通过虚线示出)的片状物S通过输送辊82在反向路径81中朝向处理盒5被输送。片状物S被再次输送到处理盒5,并且经过感光鼓51和转印辊53之间以向其转印色粉图像。在片状物S经过定影装置6的同时,转印到片状物S上的色粉图像被热定影到片状物S,以使得图像形成在片状物S的后表面上。从定影装置6排出的片状物S通过输送辊72被输送到排出路径71。被向前旋转驱动的排出辊73从主外壳2排出片状物S,以使得片状物S放置在排出盘22上。
<激光打印机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将要描述激光打印机1的详细结构。
如图2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和主外壳2一起组成主体的主框架20,该主框架20在主外壳2内部。主框架20用于支撑片状物供应盘31、曝光装置4、处理盒5、和定影装置6。主框架20包括左框架20L和右框架20R。左框架20L和右框架20R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为彼此相对。
左框架20L形成为具有实质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槽23L(也参看图4)。右框架20R形成有实质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槽23R。引导槽23L和23R作为定位引导器的实例用于在处理盒5安装在主外壳2(主框架20)上时引导感光鼓51的轴51A(如图4和8所示)。另外,当处理盒5安装在主框架20中时,引导槽23L和23R相对于主框架20限定感光鼓51的轴51A的位置,也就是,当感光鼓51的轴51A已经到达引导槽23L和23R的后端时。
左框架20L设置有用于向片状物供应部分3、处理盒5、和定影装置6传递驱动力的结构,例如齿轮机构100。右框架20R设置有用于向处理盒5的显影辊54施加电压的结构,例如电极500。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关于本发明的各个框架的详情结构。
<左框架的详细结构>
左框架20L包括齿轮机构100、如图4和5所示的作为联接构件的实例的输出联接器200、如图6和7所示的作为调节构件的实例的扭力弹簧300、和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
[齿轮机构]
如图3所示,齿轮机构100包括感光鼓驱动齿轮110、排出辊驱动齿轮120、用于将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的驱动力传递到排出辊驱动齿轮120的第一齿轮链130、联接器驱动齿轮140、用于将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的驱动力传递到联接器驱动齿轮140的第二齿轮链150。
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用于在处理盒5正在被安装到主框架20中时向感光鼓51传递旋转驱动力。更具体地说,感光鼓驱动齿轮110是多级齿轮。感光鼓驱动齿轮110包括设置在其右侧的输出齿轮部分111。输出齿轮部分111可与设置在感光鼓51的左端的齿轮(未显示)接合。
如图4所示,输出齿轮部分111具有从左框架20L的内表面在引导槽23L的后端的下后部的对角位置露出的上部。当处理盒5安装在主框架20中时,输出齿轮部分111与设置在感光鼓51的左端的齿轮(未显示)接合。
参照图3,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由从作为设置在主外壳2内部适当的位置的驱动源的实例的电机M提供的驱动力被驱动旋转。电机M能够沿着向前方向(向前旋转)和反向(反向旋转)旋转。电机M的向前旋转和反向旋转驱动感光鼓驱动齿轮110向前旋转和反向旋转。
排出辊驱动齿轮120与排出辊73被整体驱动(如图1所示)。排出辊驱动齿轮120由从电机M提供的驱动力通过第一齿轮链130被驱动旋转。当片状物S被从主外壳2排出时,排出辊驱动齿轮120(排出辊73)被沿着向前方向(如实线箭头示出)驱动;且当片状物S退回主外壳2中时,排出辊驱动齿轮120(排出辊73)被沿着反向旋转(如虚线箭头示出)驱动。
此时,当排出辊73被驱动向前旋转时,通过第一齿轮链130联接到排出辊驱动齿轮120的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向前旋转(如实线箭头示出);且当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其被驱动反向旋转(如虚线箭头示出)。当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反向旋转时,感光鼓驱动齿轮110使得感光鼓51沿着反向旋转。
联接器驱动齿轮140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稍后描述的输出联接器200。联接器驱动齿轮140通过从马达M供应的驱动力通过第二齿轮链150被驱动旋转。
[输出联接器]
如图4和5所示,输出联接器200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54和色粉供应辊55。更具体地,输出联接器200可与设置在处理盒5左侧的输入联接器58(如图8A所示)接合。当输出联接器200被旋转地驱动且与输入联接器58接合时,输出联接器200通过输入联接器58和设置在处理盒5(显影单元5B)中的多个齿轮(未显示)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54。
输出联接器200构造成沿着显影辊54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更具体地,当处理盒5正被安装在主框架20中时,输出联接器200通过将前盖21移动到关闭位置朝向处理盒5伸出(向右移动),从而与输入联接器58接合(如图5D所示)。结果,输出联接器200可以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54。
输出联接器200通过将前盖21移动到打开位置而从处理盒5缩回(向左移动),从而与处理盒5隔开(如图5B所示)。结果,输出联接器200从输入联接器58脱离。因此,处理盒5可以从主框架20移除。
如图5A和5C所示,输出联接器200包括可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支撑部分210和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54的联接器部分220。输出联接器200由弹簧(未显示)被向右推动(朝向安装在在主框架20中的处理盒5)。
支撑部分210定位在左框架20L的外侧(左侧)。支撑部分210可相对于左框架20L沿着左右方向移动。支撑部分210形成为实质上的圆柱形状。
联接器部分220插入支撑部分210,并且可旋转地移动。联接器部分220和支撑部分210可相对于左框架20L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在联接器驱动齿轮140中输入的驱动力(如图3所示)旋转地驱动联接器部分220。
这里,输出联接器200的运动机构被描述。如图5A所示,输出联接器200的运动机构包括用于与其旋转运动相关联地移动输出联接器200的旋转构件410,和用于与前盖21的移动相关联地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旋转构件410的连结构件420(也如图9所示)。
旋转构件410定位在左框架20L的外侧。旋转构件410包括形成为实质上圆柱形状的主部分411,从主部分411的外圆周表面沿着径向向外延伸。
主部分411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框架20L上。主部分411具有左圆周边缘,一对倾斜表面411A、411A被设置在该左圆周边缘。每个倾斜表面411A沿着径向排列为彼此相对。
在图5A中,倾斜表面411A从主部分411的外(左)圆周边缘沿着顺时针方向对角地向内(向右)延伸。图5A中显示了前盖21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设置在输出联接器200的支撑部分210的伸出部分211在经过倾斜表面411A的最高位置与主部分411接触。换句话说,伸出部分211与主部分411的最左边位置接触。此时,输出联接器200处于缩回状态,如图5B所示。
连结构件420具有连接到旋转构件410的连接部分412的后端和连接到前盖21的前端(如图3所示)。连结构件420构造成响应于前盖2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移动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更具体地,当前盖21移到打开位置时,连结构件420向前移动,并且当前盖2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向后移动。
当前盖21从图5A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如图5C所示,连结构件420的后端向后移动以逆时针旋转该旋转构件410。结果,已经被向右推动的输出联接器200的伸出部分211滑下倾斜表面411A。伸出部分211在经过倾斜表面411A的最下位置的位置与主部分411接触。此时,支撑部分210通过弹簧(未显示)的推动力向右移动。因此,如图5D所示,输出联接器200从左框架20L向右伸出。
当前盖21从图5C所示的状态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如图5A所示,连结构件420的后端向前移动以顺时针旋转该旋转构件410。结果,输出联接器200的伸出部分211抵抗弹簧(未显示)的推动力滑上倾斜表面411A,从而在经过倾斜表面411A的最高位置的位置与主部分411接触。此时,支撑部分210被向左移动。因此,如图5B所示,输出联接器200被缩回。
[扭力弹簧]
如图6B所示,扭力弹簧300定位在左框架20L的外侧。扭力弹簧300包括螺旋卷绕的卷绕部分310,后臂320从卷绕部分310向后延伸,并且前臂330从卷绕部分310向前延伸。扭力弹簧300绕着卷绕部分310被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到左框架20L。
后臂320具有位于其大致中心的折叠部分321。折叠部分321形成为具有钝角的V形状。与扭力弹簧300的枢轴转动运动相关联,折叠部分321在引导槽23L的后端附近可在伸出位置(如图5D所示)和缩回位置(如图5B所示)移动;在伸出位置,折叠部分321在引导槽23L中伸出,且在缩回位置,折叠部分321从引导槽23L缩回。
如图6A所示,在折叠部分321伸出引导槽23L的状态下,安装在主框架20中的处理盒5的感光鼓51的轴51A夹持在引导槽23L和后臂320的后端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扭力弹簧300在感光鼓51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上位于与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相同的一侧。输出联接器200和它的运动机构(旋转构件410和连结构件420)在左右方向上定位在与扭力弹簧300相同的一侧。
[调节构件控制单元]
如图7所示,当前盖21移到关闭位置时,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使得扭力弹簧300进入稍后描述的锁定状态(如图6A和6B所示),并且当前盖21移到打开位置时使得扭力弹簧300进入稍后描述的解锁状态(如图13所示)。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定位在左框架20L的外侧。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包括旋转构件410、连结构件420、和压力传递构件430。
旋转构件410是可旋转的,且旋转构件410的旋转通过压力传递构件430允许扭力弹簧300处于锁定状态或者解锁状态。旋转构件410进一步包括凸轮部分413,除了包括如上所述的主部分411和连接部分412。
凸轮部分413相对于旋转轴线C在连接部分412的相反侧从主部分411的外圆周表面径向地向外伸出,并且沿着与压力传递构件430相对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沿着外圆周表面延伸,以形成实质上的弓形形状。
凸轮部分413具有按压表面(没有附图标记)用于在前盖21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按压压力传递构件430。凸轮部分413的按压表面包括第一按压表面413A、第二按压表面413B、和第三按压表面413C。
通过朝向关闭位置移动前盖21,第一按压表面413A首先接触压力传递构件430。第一按压表面413A具有凸轮轮廓,以随着前盖21被朝向关闭位置移动而逐渐地旋转(偏移)压力传递构件430(如图10所示)。
第二按压表面413B连续地从第一按压表面413A延伸。第二按压表面413B具有弓形的凸轮轮廓,并且相对于旋转构件410以同心的方式排列。也就是说,第二按压表面413B的中心是旋转轴线C。
第三按压表面413C连续地从第二按压表面413B延伸。第三按压表面413C是平坦的并且具有离开旋转轴线C的径向距离,该径向距离小于第二按压表面413B的径向距离。更具体地,平坦的第三按压表面413C从第二按压表面413B的边缘对角地延伸,从而逐渐地减小离开旋转轴线C的径向距离。
压力传递构件430包括圆柱部分431,该圆柱部分431可旋转地支撑到左框架20L并且臂432从圆柱部分431径向地向外延伸。压力传递构件430构造成可绕着圆柱部分431相对于左框架20L枢轴转动。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压力传递构件430。当输出联接器200与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运动相关联而伸出时(当前盖2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凸轮部分413按压臂432以旋转压力传递构件430。因此,臂432按压扭力弹簧300,从而压力传递构件430允许扭力弹簧300处于锁定状态(如图6B所示)。
当输出联接器200与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运动相关联地缩回时(当前盖21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凸轮部分413抵抗臂432的压力被释放,从而压力传递构件430允许扭力弹簧300处于解锁状态(如图13所示)。
臂432具有平坦的前表面432A。当扭力弹簧300处于锁定状态时(如图12所示),前表面432A与旋转构件410的第三按压表面413C接触。
<右框架的详细结构>
如图8A所示,右框架20R设置有电极500和扭力弹簧600。
电极500用于向处理盒5的显影辊54施加显影偏压。电极500设置在当处理盒5安装在主框架20中时,与定位在处理盒5右侧的导电构件59(如图4所示)相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导电构件59由导电树脂形成,并且构造成与显影辊54的轴54A电接触。具有这样的构造,显影偏压可以从电极500通过导电构件59被施加到显影辊54。
如图8B所示,电极500定位在右框架20R的外侧(右侧)。电极500包括螺旋卷绕的卷绕部分510、从卷绕部分510对角地向上和向后延伸的上臂520、和从卷绕部分510对角地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下臂530。
下臂530包括弯曲呈实质上V形状的接触部分531、从接触部分53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分532、和从延伸部分532的后端垂直地向外(向右)弯曲的接合部分533。
接触部分531通过形成在引导槽23R中的开口24伸入引导槽23R。当处理盒5安装在主框架20中并且处理盒5的导电构件59与接触部分531接触时,下臂530的所有部分向上弯曲(通过虚线示出)。
延伸部分532延伸通过在右框架20R的外表面和设置在右框架20R的外表面上的实质上U形的调节构件25之间限定的通孔25A。因此,当从其外侧看右框架20R时,该延伸部分532通过调节构件25被覆盖。
具有这样的构造,下臂530的变形使得当导电构件59与下臂530接触以向上弯曲下臂530时,能够防止下臂530离开右框架20R的外表面。进一步,延伸部分532具有后端,接合部分533从该后端延伸为向外弯曲。因此,接合部分533可以防止延伸部分532在下臂530被向上弯曲时脱离调节构件25。这种结构使得电极500的位置更加稳定。
进一步,当下臂530向上弯曲时,延伸部分532和接合部分533可以随着调节构件25移动。因此,下臂530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位移能够被防止。因此,从导电构件59施加到电极500的负荷可以是稳定的。
回头参照图8A,扭力弹簧600用于当处理盒5安装在主框架20时朝向引导槽23R的后端推动感光鼓51的轴51A,从而相对于主框架20(右框架20R)定位感光鼓51的轴51A。
在本实施例中,扭力弹簧600具有使得扭力弹簧600在处理盒5被安装到主框架20或者从主框架20移除时能够容易地变形的强度。另一方面,设置在左框架20L中的扭力弹簧300具有这样的强度,使得即使使用者想要将处理盒5安装到主框架20或者从主框架20移除处理盒5,扭力弹簧300不会弹性变形,当扭力弹簧300处于锁定状态时具有的能量与在用户在扭力弹簧300处于解锁状态下正常地将处理盒5安装到主框架20或者从主框架20移除处理盒5的能量相同。
<激光打印机的操作>
接下来,将要描述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
如图9所示,在前盖21的打开状态,扭力弹簧300的折叠部分321(后臂320)从引导槽23L缩回(如图14A所示)。在该状态下,首先,处理盒5被安装到主外壳2(主框架20)。
其后,如图10所示,当前盖21被朝向关闭位置移动,连结构件420的后端被向后移动,从而逆时针旋转旋转构件410。然后,凸轮部分413的第一按压表面413A与压力传递构件430的臂432接触。当前盖21进一步地朝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第一按压表面413A枢轴转动地向后移动该臂432。
压力传递构件430的臂432与扭力弹簧300的前臂330接触。臂432的向后移动允许臂432按压前臂330,从而前臂330被枢轴转动地向下移动。与该移动相关联,扭力弹簧300的后臂320被枢轴转动地向上移动。
这里,如图7所示,第一按压表面413A具有在逆时针方向上定位于其前侧的前表面A1盒定位于其后侧的后表面A2。相对于具有弧形状的第二按压表面413B,前表面A1倾斜的角度比后表面A2倾斜的角度更陡。具有这样的构造,压力传递构件430能够通过前表面A1在关闭前盖21的初始阶段迅速地移动,移动该前盖21的能量能够被容易地传递到该前盖21。其后,因为后表面A2平缓地倾斜,后表面A2的负荷能够在进一步关闭前盖21的过程中被降低。
如图11所示,前盖21被进一步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第二按压表面413B与臂432滑动接触。第二按压表面413B形成有与旋转构件410同心布置的部分圆柱表面。因此,从扭力弹簧300通过臂432施加的第二按压表面413B的负载能够被减小,从而负载能够以均匀地方式被施加。
结果,从扭力弹簧300施加的前盖21的负载能够被减小,并且前盖21能够以恒定的能量移动到关闭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扭力弹簧300和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仅仅被设置在左框架20L。因此,施加到前盖的左侧的负载和施加到前盖21的右侧的负载之间存在差异。然而,上文描述的结构能够使这种差异最小化。
如图12A所示,前盖21被进一步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第三按压表面413C与臂432滑动接触。当第三按压表面413C与臂432的前表面432A接触时,前盖21的枢轴转动移动停止。因此,前盖21到达关闭位置。当前盖21处于关闭位置时,设置在主外壳2中的盖锁定构件(未显示)将前盖21锁定(维持)在关闭状态。
这里,第三按压表面413C连续地从第二按压表面413B伸出,并且不是弓形的而是平坦的。进一步,第三按压表面413C距离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轴线C的距离小于第二按压表面413B距离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轴线C的距离。如图12B所示,从扭力弹簧300通过432施加到第三按压表面413C的力作为逆时针地旋转旋转构件410的力(如图中箭头所示)。该力作为连接部分412向后移动连结构件420的力,并且从而产生沿着将前盖21移动到关闭位置的力。因此,前盖21能够被容易地移动到关闭位置并且可靠地维持其关闭状态。
在前盖21关闭状态,如图6A所示,扭力弹簧300的折叠部分321(后臂320)伸出进入引导槽23L。此时,后臂320利用引导槽23L的后端夹持处理盒5的感光鼓51的轴51A,以调节轴51A不会在处理盒5的安装/移除方向上移动(实质上的前后方向)。扭力弹簧300的这种状态被认为是“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扭力弹簧300的后臂320禁止感光鼓51的轴51A沿着安装/移除方向移动。
当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反向旋转时,力(通过图6A中的虚线箭头示出)被产生并且作用在感光鼓51上,以使得感光鼓51被朝向前上方向对角地按压。然而,在该锁定状态,感光鼓51的轴51A的位移通过扭力弹簧300调节。因此,感光鼓51的位移能够被阻止。
当前盖21从图5C所示的状态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如图13所示,连结构件420的后端向前移动以顺时针旋转该旋转构件410。结果,凸轮部分413与臂432分离。因此,通过凸轮部分413施加的抵抗臂432的压力能够被释放。
在该状态下,当尝试从主框架20移除处理盒5时,如图14A和14B所示,感光鼓51的轴51A按压扭力弹簧300以枢轴转动地向下移动该后臂320。结果,折叠部分321从引导槽23L缩回。因此,处理盒5可以被从主外壳2(主框架20)移除。扭力弹簧300这样的状态被称为“解锁状态”,即感光鼓51的轴51A不会被扭力弹簧300调节(如图13所示)。换句话说,在该解锁状态,感光鼓51的轴51A从扭力弹簧300释放。
根据上述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取得如下所述的操作效果。
在处理盒5安装在主外壳2(主框架20)中的安装状态下,左框架20L设置有在锁定状态以调节感光鼓51轴51A不会移动且在解锁状态能够释放该调整的扭力弹簧300。因此,扭力弹簧300在锁定状态的维持能够防止当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反向旋转时感光鼓51产生位移。
因此,感光鼓51相对于主外壳2的位移能够被阻止。因此,激光打印机1形成的图像的质量能够被改善。进一步,感光鼓51的位移可能导致感光鼓驱动齿轮110与设置在感光鼓51中的齿轮(未显示)之间的不充分接合。然而,阻止感光鼓51位移也可以阻止该不充分的接合。因此,能够避免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故障。
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允许扭力弹簧300响应于前盖21移动到关闭位置而处于锁定状态。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也允许扭力弹簧300响应于前盖21移动到打开部位而处于解锁状态。与其中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扭力弹簧300独立于前盖21的打开和关闭移动的构造相比,能够改善可操作性。
扭力弹簧300在沿着感光鼓51的轴51A的轴线方向上与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设置在相同侧。与在感光鼓51的轴线方向上扭力弹簧300与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设置在相反侧的构造相比,当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反向旋转时,感光鼓51的位移能够被可靠地阻止。
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运动允许输出联接器200朝向处理盒5伸出并且从处理盒5缩回。旋转构件410被用作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的一部分。因此,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能够被简化。顺便地,与旋转构件410的旋转相关联地伸出和缩回输出联接器200的构件被用于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使用这样的构件消除了组成至少一部分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的附加的新的构件。
通常,输出联接器200(联接构件)和旋转构件410设置在接近感光鼓51的轴51A的位置。使用旋转构件410作为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的一部分能够实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的尺寸减小。结果,激光打印机1能够被减小尺寸。
旋转构件410具有布置在其外圆周表面的凸轮部分413。压力传递构件430由凸轮部分413被按压,从而将扭力弹簧300维持在锁定状态。凸轮部分413抵抗压力传递构件430的压力被释放,从而允许扭力弹簧300处于解锁位置。具有这样简单的构造,旋转构件410的旋转运动能够被用于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扭力弹簧300。
进一步,凸轮部分413通过压力传递构件430按压扭力弹簧300。与其中凸轮部分413直接地按压扭力弹簧300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扭力弹簧300可靠地被按压的结构。更具体地,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压力传递构件430的臂432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看时呈U形状。臂432与扭力弹簧300接触,从而U形状的底部部分垂直于扭力弹簧300(前臂330)指向。具有这样的构造,扭力弹簧300能够被可靠地按压。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在能够在片状物S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激光打印机的构造中,齿轮机构(齿轮机构100)被获得从而感光鼓驱动齿轮110在排出辊73被驱动向前旋转时能够被驱动向前旋转,并且感光鼓驱动齿轮110在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能够被驱动反向旋转。
在该结构中,当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感光鼓驱动齿轮110也被驱动反向旋转。与日本平开公布No.2005-17914中公布的结构相比,其中电机由于卡纸而被驱动反向旋转,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反向旋转更长的时间。因此,感光鼓51趋向于被位移(移动)。然而,感光鼓51的位移能够通过处于锁定状态的扭力弹簧300被阻止。
进一步,与当采用其中感光鼓驱动齿轮110在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被停止的齿轮机构或者当采用其中感光鼓驱动齿轮110被驱动向前旋转即使排出辊73被驱动反向旋转时的情况相比,通过上述构造能够实现齿轮机构100的简单化并且降低成本。进一步,具有这样的构造,不需要多个电机M。因此,能够实现激光打印机1的尺寸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简化,并且用于制造激光打印机1的成本降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在上述实施例中,扭力弹簧300被设置在左右方向上与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相同的一侧,也就是说,在左框架20L。然而,扭力弹簧300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感光鼓驱动齿轮110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在右框架20R。进一步,扭力弹簧300(和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能够被设置在左框架20L和右框架20R两者。
在本实施例中,扭力弹簧300被用作调节构件。然而,由树脂形成在通常的V形调节构件能够被使用来替代扭力弹簧300。换句话说,能够使用形成为通常的三角形形状的非弹性的调节板。换句话说,调节构件的构造不限于具体的构造,并且能够被变形。作为调节构件的扭力弹簧300在锁定状态能够朝向引导槽23L的后端推动感光鼓51的轴51A,从而精确地相对于主外壳2定位感光鼓51(轴51A)。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允许扭力弹簧300(调节构件)处于锁定状态,当前盖21(盖)处于关闭位置时。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允许扭力弹簧300处于解锁状态,当前盖21处于打开位置时。然而,例如,操作杆能够与盖21分离地设置。具有这样的操作杆,调节构件控制单元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包括旋转构件410,连结构件420,和压力传递构件430。然而,例如,旋转构件410可以具有之间按压扭力弹簧300(调节构件)的构造而没有设置压力传递构件430。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仅仅包括机械部件。然而,除机械部件之外,调节构件控制单元400可以包括电动控制装置。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盖处于其关闭位置时,或者当使用者执行预定的操作(例如,使用者按压操作按钮),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旋转构件410以旋转调节构件(扭力弹簧300)处于锁定状态。当传感器检测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或者当使用者执行规定操作,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旋转构件410以反向旋转调节构件(扭力弹簧300)以处于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联接器200被用作联接构件。然而,联接构件的形状和构造能够被适当地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5包括感光鼓单元5A、和可拆卸地安装到感光鼓单元5A的显影单元5B。然而,也可以使用其中感光鼓单元5A和显影单元5B彼此形成一体(不可拆卸)的处理盒。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构件是感光鼓51。然而,也可以使用感光带。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主外壳2前侧的前盖21被用作盖。然而,盖可以设置在主外壳2的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是激光打印机1。然而,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复印机、和多功能外部设备也可以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物S能够是OHP片状物,或者是普通纸和明信片。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处理盒,所述处理盒沿着安装/移除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主体上,并且绕着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感光体;
定位引导器,所述定位引导器构造为在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到所述主体上时引导所述感光体的旋转轴线,并且在所述处理盒已经被安装在所述主体上的安装状态下确定所述感光体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位置;
感光体驱动齿轮,所述感光体驱动齿轮构造为能够沿着向前方向和反向方向旋转,并且能够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所述感光体传送旋转驱动力;和
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构造为处于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调节构件禁止所述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沿着所述安装/移除方向移动,并且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感光体的旋转轴线被从所述调节构件释放;并且,
进一步包括:盖子,所述盖子打开和关闭形成在所述主体中的开口,所述开口允许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到所述主体上或者从所述主体移除;和
调节构件控制单元,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允许所述调节构件在所述盖子被关闭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并且在所述盖子被打开时处于所述解锁状态;并且
在所述感光体的轴线方向上,所述调节构件与所述感光体驱动齿轮设置在同一侧;并且
所述处理盒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将显影剂供应给所述感光体以形成显影剂图像,所述显影辊限定轴线方向,并且
进一步包括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且在所述感光体的轴线方向上定位在设置所述调节构件的一侧,所述联接构件构造为能够从所述主体朝向所述显影辊伸出而向所述显影辊传递所述旋转驱动力和从所述显影辊缩回;和
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构造为旋转以允许所述联接构件在所述显影辊的轴线方向上朝向所述显影辊伸出和从所述显影辊缩回,所述旋转构件构成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旋转构件构造为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允许所述调节构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外周表面,并且包括从所述外周表面径向向外伸出的凸轮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包括压力传输构件,所述压力传输构件构成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的一部分,所述凸轮部分构造为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允许所述联接构件朝向所述显影辊伸出时按压所述压力传输构件,并且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允许所述联接构件从所述显影辊缩回时释放所述凸轮部分对所述压力传输构件的按压,所述压力传输构件构造为在所述凸轮部分按压所述压力传输构件时将所述调节构件压到所述锁定状态,并且在所述凸轮部分对所述压力传输构件的按压被释放时释放所述压力传输构件对所述调节构件的按压而允许所述调节构件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是扭力弹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包括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构成所述调节构件控制单元的一部分,所述连结构件构造成与所述盖子的打开和关闭动作相关联地旋转所述旋转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凸轮部分具有第一按压表面和从所述第一按压表面连续延伸的第二按压表面,所述第一按压表面构造为随着所述盖子被移动以关闭形成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开口而按压和偏移所述压力传输构件,所述第二按压表面具有与所述旋转构件同心布置的圆柱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部分具有第三按压表面,所述第三按压表面从所述第二按压表面连续延伸,所述第三按压表面到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按压表面到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排出辊,所述排出辊构造为能够向前和反向旋转,当记录片状物被从所述主体向外排出时,所述排出辊向前旋转,所述记录片状物具有正面和背面,当在一个图像已经被形成在所述正面之后在所述背面上形成另一个图像时,所述排出辊反向旋转以将所述记录片状物拉回所述主体内;和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将驱动力供给到所述排出辊和所述感光体驱动齿轮,并且
其中,所述感光体驱动齿轮构造为在所述排出辊向前旋转时沿着向前方向旋转并且在所述排出辊反向旋转时沿着反向旋转,当所述感光体驱动齿轮沿着反向方向旋转时,所述感光体沿着与所述反向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50589A JP5056873B2 (ja) | 2010-03-08 | 2010-03-08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50589 | 2010-03-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374A CN102193374A (zh) | 2011-09-21 |
CN102193374B true CN102193374B (zh) | 2014-09-03 |
Family
ID=43618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63986.3A Active CN102193374B (zh) | 2010-03-08 | 2011-03-08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77258B2 (zh) |
EP (1) | EP2365401B1 (zh) |
JP (1) | JP5056873B2 (zh) |
CN (1) | CN10219337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46062B1 (ja) | 2010-08-20 | 2011-1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8707B2 (ja) * | 2012-03-28 | 2016-08-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6809B2 (ja) * | 2012-09-21 | 2016-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363398B2 (en) | 2013-01-21 | 2016-06-07 |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terlocking assembly for a scanning unit |
JP6127767B2 (ja) * | 2013-06-21 | 2017-05-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 2018-10-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379745B2 (ja) * | 2014-07-01 | 2018-08-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09846A (ja) * | 2014-12-05 | 2016-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PL3264196T3 (pl) | 2015-02-27 | 2021-05-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Kartrydż |
JP2017102150A (ja) | 2015-11-30 | 2017-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31215B2 (ja) | 2015-12-07 | 2020-01-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8255040B (zh) | 2016-09-21 | 2020-11-27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6935683B2 (ja) * | 2017-04-12 | 2021-09-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9159043A (ja) | 2018-03-12 | 2019-09-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機構、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4719778B (zh) * | 2022-06-07 | 2022-08-19 | 四川中绳矩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三维图像采集用的数据采集平台及其采集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81422Y (zh) * | 2003-07-25 | 2006-05-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78415A (ja) | 2001-03-16 | 2002-09-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175195B2 (ja) * | 2003-06-27 | 2008-1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31214A (ja) | 2003-07-09 | 2005-02-03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ATE452353T1 (de) | 2003-07-09 | 2010-01-15 | Brother Ind Ltd | Kassette für bild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
US7266327B2 (en) | 2003-07-25 | 2007-09-0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a removable process cartridge |
JP5067156B2 (ja) * | 2007-12-28 | 2012-11-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62914A (ja) | 2007-12-28 | 2009-07-23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EP2075649B1 (en) | 2007-12-28 | 2018-04-2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ame of process cartridges |
-
2010
- 2010-03-08 JP JP2010050589A patent/JP5056873B2/ja active Active
- 2010-12-07 EP EP10015396.4A patent/EP2365401B1/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05 US US12/984,903 patent/US85772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08 CN CN201110063986.3A patent/CN1021933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81422Y (zh) * | 2003-07-25 | 2006-05-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65401A2 (en) | 2011-09-14 |
US20110217075A1 (en) | 2011-09-08 |
CN102193374A (zh) | 2011-09-21 |
US8577258B2 (en) | 2013-11-05 |
EP2365401B1 (en) | 2015-07-22 |
EP2365401A3 (en) | 2012-05-16 |
JP2011186142A (ja) | 2011-09-22 |
JP5056873B2 (ja) | 2012-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3374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4678889B2 (ja)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7730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68647B2 (ja) | 引き込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5297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923297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1050936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mountable on the same | |
US7931265B2 (en) |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US10656587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3447012B1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807558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 |
US867838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
JP6323377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10155432A1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69923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9376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0017441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380545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盒 | |
JP432530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6132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50243020A1 (en)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sheet sup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29702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15827A (ja) | シート分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639031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5079539A (zh) | 成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