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0319A - 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60319A CN102160319A CN2009801367922A CN200980136792A CN102160319A CN 102160319 A CN102160319 A CN 102160319A CN 2009801367922 A CN2009801367922 A CN 2009801367922A CN 200980136792 A CN200980136792 A CN 200980136792A CN 102160319 A CN102160319 A CN 1021603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tis
- configuration
- transmission
- tti
- td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一种逻辑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该逻辑还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示例性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一般地涉及一种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8月11日提交的题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undled Transmissions”的序列号为61/087,878的美国临时申请的在先申请日的权益,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诸如无线数据网络(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扩频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网络、WiMAX(微波接入全球互操作性)等),为用户提供了移动性上的便利性以及丰富的服务和特征集合。这一便利性已经使得数量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大量采用其作为已接受的用于商业和个人使用的通信模式。为促进更多的采用,电信行业,从制造商到服务提供商,已经一致同意以高昂的花费和工作量来开发在各种服务和特征底层的通信协议的标准。一个努力的方面涉及确认信令,由此可以隐式或显式地确认传输以传递成功的数据传输。低效的确认方案可能不必要地消耗网络资源。另外,用于支持这种确认的资源分配的处理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导致资源冲突。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与已经开发的标准和协议共存的、用于提供高效信令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方法包括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该方法还包括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携带一个或多个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序列,这些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致使设备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还致使该设备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设备包括逻辑,该逻辑被配置为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该逻辑还被配置为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设备包括用于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用于支持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的装置。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该设备还包括用于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的装置。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方法包括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将该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该方法还包括如果在该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该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在该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该确认信号。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携带一个或多个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序列,这些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致使设备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将该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如果在该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还致使该设备解译与该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如果在该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进一步致使该设备忽略该确认信号。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设备包括逻辑,该逻辑被配置为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将该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该逻辑还被配置为如果在该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该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该逻辑进一步被配置为如果在该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该确认信号。
根据又一实施例,一种设备包括用于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的装置。将该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该设备还包括用于如果在该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该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的装置。该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如果在该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该确认信号的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详细描述中变得十分明显,该详细描述的方式为简单地说明多个特定实施例和实现,包括所考虑的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本发明还能够实现其他不同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在各种明显方面对其若干细节进行修改,这些全都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相应地,附图和描述应当视为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的各图中通过示例的方式而非限制的方式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能够提供确认捆绑的通信系统的示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使用捆绑式传输时间间隔(TTI)来发送信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提供TTI捆绑以避免资源冲突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如下频分双工(FDD)方案的示例性传输处理的示图,该FDD方案涉及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机制相结合的TTI捆绑;
图5A-图5D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实现HARQ处理的示例性时分双工(TDD)配置的示图;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传输处理的示图,该传输处理针对TDD配置0使用与HARQ机制相结合的TTI捆绑来避免了资源冲突;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处理测量间隙与TTI束之间的重叠情况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涉及测量间隙与TTI捆绑之间的交互的场景的示图;
图9A-图9C是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涉及测量间隙与TTI捆绑之间的交互的示例性TDD配置的示图;
图10A-图10D是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示例性长期演进(LTE)和E-UTRAN(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架构的通信系统的示图,在该通信系统中图1的系统能够操作为提供资源分配;
图11是能够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硬件的示图;并且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为在图10A-图10D的系统中操作的用户终端的示例性组件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公开了一种用于传输绑定的设备、方法和软件。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或者在具有等同布置的情况下实践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其他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便避免不必要地使得本发明的实施例变得模糊。
尽管针对遵循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架构的无线网络而讨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应用于任何类型的通信系统并且具有等同的功能性能力。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能够提供确认捆绑的通信系统的示图。如图1所示,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UE)101与基站103通信,基站103是接入网(例如3GPP LTE或E-UTRAN等)的一部分。在3GPP LTE架构(如图10A-图10D所示)下,基站103表示为增强型节点B(eNB)。UE 101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移动台,诸如手持设备、终端、站点、单元、设备、多媒体平板装置、因特网节点、通信器、个人数字助理(PDA)或者任何类型的到用户的接口(诸如“可佩戴”电路等)。UE 101包括收发机105和天线系统107,天线系统107耦合到收发机105以接收和发送来自基站103的信号。天线系统107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出于说明的目的,在此描述了3GPP的时分双工(TDD)模式;然而,应当认识到,可以支持其他模式,例如频分双工(FDD)。
如同UE 101那样,基站103采用收发机109,其向UE 101发送信息。同样,基站103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天线来发送和接收电磁信号。例如,节点B 103可以利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111,由此节点B 103能够支持多天线发送和接收能力。这一布置能够支持独立数据流的并行传输以实现UE 101与节点B 103之间的高数据速率。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基站103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下行链路(DL)传输方案以及单载波传输(例如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连同循环前缀用于上行链路(UL)传输方案。SC-FDMA还能够使用DFT-S-OFDM原理来实现,DFT-S-OFDM原理在2006年5月v.1.5.0的3GGP TR 25.814的题为“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 UTRA”(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中详细描述。SC-FDMA,又称多用户SC-FDMA,允许多个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子频带上同时进行发送。
UE 101与基站103之间的通信(以及由此的网络)部分地受在这两个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控制信息的管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这种控制信息在例如从基站103到UE 101的下行链路上的控制信道113上传送。
为保证eNB 103与UE 101之间的准确的信息递送,系统100利用错误检测来交换信息,例如混合ARQ(HARQ)。HARQ是前向纠错(FEC)编码和自动重复请求(ARQ)协议的结合。自动重复请求(ARQ)是在链路层上使用的错误检测机制。这样,这一错误检错方案以及其他方案(例如CRC(循环冗余校验))可以分别由eNB 103和UE 101内的错误检测模块115a和115b来执行。HARQ机制允许接收机(例如UE 101)向发射机(例如eNB 103)表明已经不正确地接收分组或子分组,并因此请求发射机重发特定的一个或多个分组。
基站103提供资源分配模块117(或逻辑)用于分配用于与UE101的通信链路的资源。在这一示例中,通信链路包括下行链路,其支持从网络到用户的业务,以及上行链路,用于从UE 101到BS 103的数据传输。在LTE中,BS 103保持对传输资源的紧密控制。即,BS 103将以受控方式提供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两者的资源。通常,这些资源:(1)在逐时刻的基础上(一次传输一个许可)或(2)作为半持久性分配/许可(其中给出资源用于更长的时间段)而给出。在用户(或订户)侧,UE 101利用调度模块119(或逻辑)来调度对存储在传输缓冲器(未示出)内的信息的传输。
在这一示例中,所分配的资源包括物理资源块(PRB)(其与OFDM符号对应)以提供UE 101与eNB 103之间的通信。即,将OFDM符号组织为多个PRB,这些PRB包括用于相应的连续OFDM符号的连续子载波。为表明哪些PRB(或子载波)被分配给了UE 101,两种示例性方案包括:(1)比特映射,以及(2)(起点,长度)通过使用表明分配块的起点和长度的若干比特。这一起点和长度的信令通常将使用联合编码(即,它们将使用一个码字来用信号发送,该一个码字包含针对这两个部分的信息)。
根据特定实施例,系统100采用3GPP的TDD(时分双工)模式。应当注意,可以提供多个子帧(例如多个TTI(传输时间间隔))上的调度,这是因为调度功能性已经考虑了同一时间瞬间的若干子帧(与FDD相反,在FDD中,调度器一次仅考虑一个子帧)。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能的增益机制包括:(1)用于在下行链路中发送分配信息和在上行链路中发送ACK(确认)/NACK(否定确认)报告的开销的减小;以及(2)上行链路中的增加的覆盖增益。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100利用传输时间间隔(TTI)捆绑。TTI捆绑使得可以在多个TTI中重复相同数据。TTI捆绑高效地增加了TTI长度,由此使得UE 101可以有更长时间来进行发送。单个传送块在一组连续TTI中被编码和发送。在每个捆绑式TTI中使用相同的HARQ处理数目。捆绑式TTI作为单个资源来处理,其中仅需要单个许可和单个确认。就HARQ确认和重传定时而言,将一种TTI捆绑方法用于LTE规范,其在图4中图示出。
此外,UE 101和/或eNB 103采用各自的测量模块121a和121b来执行例如频率间或RAT(无线接入技术)间的测量。利用这些测量来适配于例如会对网络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环境改变。测量间隙可能发生在eNB 103与UE 101之间(通过例如测量模块121a和121b)协调好的时刻处。测量间隙的目的可以是例如使得UE 101能够执行所需测量以便基于网络信令条件创建测量报告。在测量间隙期间,UE 101通常不能进行接收或发送,从而向通信资源中引入潜在“空洞”。在特定环境下,测量间隙可能与TTI捆绑重叠,这传统上会由于通信“空洞”而引起LTE TDD的某些性能减损。这一问题将参考图7-图9而更全面地描述。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使用捆绑式传输时间间隔(TTI)来发送信息的处理的流程图。在这一示例中,UE 101在上行链路上向网络(例如BS 103)发起针对资源的请求(步骤201)。在采用LTE的特定实施例中,eNB 103保持对传输资源的紧密控制。即,eNB 103将以受控方式提供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两者的许可资源。通常,这些资源:(1)在逐时刻的基础上(一次传输一个许可)或(2)作为半持久性分配/许可(其中给出资源用于更长的时间段)而给出。在没有来自eNB 103的对资源的特定分配的情况下,UE 101将不能在上行链路上发送数据。响应于该请求,BS 103许可资源的特定分配,该资源采取与例如TDD信道相关联的捆绑式TTI的形式(步骤203)。在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许可可以例如在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上隐式地或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PDCCH)上显式地用信号发送。考虑了eNB 103可以在任何合适的控制信道上用信号发送资源分配。在许可之后,UE 101可以前进到使用TTI捆绑以及HARQ在上行链路上发送数据以确保信息递送(步骤205)。
采用TTI捆绑的潜在问题涉及未捆绑用户和已捆绑用户之间的资源冲突。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提供TTI捆绑以避免资源冲突的处理的流程图。一种方法是针对时分双工(TDD)配置0将同一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保持为未捆绑。配置0是TDD中(参见2009年6月的3GPP TS.36.300V.9.0.0,“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络;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和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概述;第2阶段(版本9)”的第5节,“E-UTRA的物理层”,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规定的七种无线传输帧配置之一。配置0规定了5ms时段中的一个下行链路子帧、一个特殊(S)子帧(包括UL控制、DL数据和控制)以及三个上行链路子帧。针对配置0的HARQ处理数目为七。下面的表1列出了这一配置以及其他TDD配置的细节。
表1
尽管针对配置0描述了图3的示例中的方法,但考虑了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配置,特别是具有更大数目的UL时隙(例如配置1或配置6)或者TDD针对其规定了TTI捆绑使用的配置(例如配置0、配置1和配置6)。
在步骤301中,eNB 103确定TDD配置类型(例如配置0到配置6)。如果配置类型是配置0(例如配置类型是相对高比例的UL时隙)(步骤303),eNB将一样(或相同)的初始HARQ处理保持为未捆绑(步骤305)。将参考图5更详细地描述将相同的初始HARQ处理保持为未捆绑的处理。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如下频分双工(FDD)方案的示例性传输处理的示图,该FDD方案涉及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机制相结合的TTI捆绑。根据一个实施例,对于FDD和TDD系统两者,四(4)个子帧构成一个束401。在束401内,无线电操作包括由UE 101在连续的HARQ处理403中进行自主重传,而不等待来自eNB 103的ACK/NACK反馈405。连续子帧中的每个自主重传上的冗余版本(例如RV0至RV3)以预定方式改变。
HARQ确认405是在接收到束401中的最后一个子帧后生成的。束401中的最后一个子帧与HARQ确认405的传输瞬间之间的定时关系与无捆绑的情况一样。如果束401中的最后一个子帧是子帧N,则在子帧N+4中发送确认。如果束401中的第一个子帧是子帧k,则任何HARQ重传407在子帧k+2*HARQ RTT(往返时间)中开始。对于LTE TDD,将TTI捆绑用于LTE TDD配置0、配置1和配置6以改善UL覆盖。
图5A-图5D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实现HARQ处理的示例性时分双工(TDD)配置的示图。应当注意,对于FDD,持久性TTI捆绑由于更少的资源冲突而具有良好的性能。然而,对于TDD,持久性TTI捆绑可能面临对避免资源冲突的需要。在图5A-图5D中,“初始HARQ处理”意味着针对常规用户(未捆绑用户)的HARQ处理;通过示例的方式,这些初始HARQ处理的数目针对TDD配置1、配置6和配置0分别为4、6和7。在这些示例中,假定了4个TTI束;因此,这针对TDD配置1、配置6和配置0分别包括2、3和3个捆绑式HARQ处理。
在图5A的情况下(即,TDD配置1),有4个TTI束和2个捆绑式HARQ处理(例如捆绑式HARQ处理501和503)。对于TDD配置6(如图5B所示),可以利用4 TTI束和3个捆绑式HARQ处理(例如捆绑式HARQ处理521-525)。图5C示出了TDD配置0,包括4TTI束和3个捆绑式HARQ处理(例如捆绑式HARQ处理541-545)。在TDD配置0中,由于有7个初始HARQ处理要开始,因此有2个TTI留下,在该2个TTI中,不能利用4TTI束来执行上行链路捆绑式传输。一种用于捆绑式HARQ处理的方法是TDD配置0中的处理5和处理6不用于TTI捆绑用户而仅用于未捆绑用户。通过示例的方式,如果将一个频率资源(例如初始HARQ处理5或6中的任一个)用于未捆绑用户,则作为错误解码的一部分而发生的任何重传可以发生在接下来的初始HARQ处理(例如接下来的HARQ处理5或6)处。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应的捆绑式HARQ处理(例如包括初始HARQ处理5或6的捆绑式HARQ处理,诸如图5C的捆绑式HARQ处理543)中的未捆绑用户和已捆绑用户之中可能有频率资源冲突。
可能的冲突场景在图5D中绘出。如同所示,包括初始HARQ处理5或6中的任一个的频率资源561由未捆绑用户使用。由于错误解码,使用频率资源561的传输要求在接下来的初始HARQ处理563(例如接下来的初始HARQ处理5或6)处进行重传。然而,由未捆绑用户进行的这一重传产生了与使用捆绑式HARQ处理565在同一频率资源563上进行发送的已捆绑用户的潜在资源矛盾。为解决这一潜在矛盾,在此提供针对TDD配置0的新捆绑式HARQ处理设计。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传输处理的示图,该传输处理针对TDD配置0使用与HARQ机制相结合的TTI捆绑来避免了资源冲突。为避免未捆绑用户和已捆绑用户之中的资源冲突,相同初始HARQ处理在连续HARQ RTT(例如频率资源601a-601c处的初始HARQ处理6)中保留为未捆绑。换言之,配置0的七个初始HARQ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将保留为未捆绑,从而使得未捆绑初始HARQ处理仅对未捆绑用户可用。其余初始HARQ处理(例如初始HARQ处理0-5)可以用于形成针对TDD配置0的三个捆绑式HARQ处理。相应地,在TTI束内,如果初始HARQ处理ID等于“未使用的HARQ处理ID”(即针对未捆绑用户而保持的初始HARQ处理6),则UE 101不会自动地在这一未使用的初始HARQ处理6中进行重传。由于相同HARQ处理在每个RTT中始终是未捆绑的,因此未被已捆绑用户使用的时-频资源可以容易地被其他用户重新使用。有利地是,对于该未捆绑HARQ处理,这一场景无冲突的。因此,改善了HARQ性能。
通过使用这一设计,可以减轻未捆绑用户和已捆绑用户之中的资源冲突,同时改善频谱效率。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处理测量间隙与TTI束之间的重叠情况的处理的流程图。在3GPP系统中,当需要执行频率间或RAT间测量时(例如当服务小区质量降至所配置的阈值之下时),UE 101配置为具有测量间隙模式(例如6ms)。当测量间隙与UL传输之间发生重叠时,不允许进行UL传输。
在图7的处理中,确定TTI束中是否涉及任何实际的传输(步骤701)。例如,实际传输是与空数据相对的有效载荷数据的传输。如果束中未执行实际的传输(步骤703),则UE 101不需要解译例如与HARQ处理相关联的所有相应的ACK/NACK信令(步骤705)。然而,如果束中执行了任何实际的传输(步骤703),则UE 101解译ACK/NACK信令,其可以与TTI束中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步骤707)。作为结果,可以将未使用的资源分配给其他用户(假定这种资源并不位于束中的最后一个子帧处)(步骤709)。为更好地理解与测量间隙和TTI捆绑的重叠相关联的这一潜在疑难条件,在FDD的上下文中说明图8。
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涉及测量间隙与TTI捆绑之间的交互的场景的示图。正如所见,HARQ反馈定时分为两种情况:情况1,ACK/NACK正在常规位置处发生(就束中的最后一个子帧而言);以及情况2,ACK/NACK正在与最近的实际传输对应的位置处发生。应当注意以下研究:1)针对“实际的最后传输”或“常规的最后传输(其可能还没有发生)”应当达到相同的性能(对于FDD,任一定义都满足这一点);以及2)为了将未使用的资源分配给其他用户并且进行与某个其他用户相关的ACK/NACK,一般原理应当为,当UL PRB并未被UE 101使用(例如由于测量间隙)时,则UE 101也应当不解译相应的DL ACK/NACK信令。
图9A-图9C是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涉及测量间隙与TTI捆绑之间的交互的示例性TDD配置的示图。就不同的捆绑式HARQ位置而言(相应地参见图9A-图9C),针对TDD配置0、配置1和配置6分别具有3、1和5个不同场景。总体来说,就接收到的针对TDD的ACK/NACK消息的数目而言,情况1(常规的最后传输)可以比情况2(实际的最后传输)更高效。
TDD配置0的第一情形的示例(如图9A所示):测量间隙以所标示的深灰色来绘出;响应于第一捆绑式传输的情况1ACK/NACK以虚线绘出;响应于第一捆绑式传输的情况2ACK/NACK以反斜线标记绘出。在情况1和情况2重叠的情况下,使用正斜线图案来表示这一场景。当捆绑式HARQ处理1中的最后两个子帧被测量间隙覆盖时,与束中常规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ACK/NACK的位置在子帧10中;并且与束中实际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ACK/NACK的位置在子帧9中。因此,这两个位置(例如子帧9和10)都未被间隙覆盖。然而,对于其他情况,与实际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ACK/NACK全部被测量间隙覆盖并且不能被接收(注意,与测量间隙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的ACK/NACK位置在图中未示出)。作为结果,就在没有来自测量间隙的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接收到的ACK/NACK而言,情况1好于情况2。
然而,如果选择情况1用于使用,则一个问题是被测量间隙覆盖的任何UL PRB都不能分配给另一用户,这可能减小资源效率。
在此描述的方法解决了以上缺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由于测量间隙而在束内没有任何实际的传输,则UE 101不解译相应的DL ACK/NACK信令。因此,eNB 103的资源分配模块117(或调度器)能够自由地将PRB分配给另一用户,并且相应的ACK/NACK也将与该另一用户相关。
在另一实施例中,只要束中有一个或多个实际传输,则eNB 103将始终基于TTI束中的最后一个子帧来发送ACK/NACK,并且UE101将始终解译与束中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ACK/NACK,即使是在最后一个子帧中没有实际传输时亦如此。换言之,当UL PRB并未被UE 101使用(例如由于测量间隙)并且UL PRB并不位于TTI束中最后一个子帧处时,UE 101不需要解译相应的DL ACK/NACK信令。
在特定实施例中,以上方法提供了ACK/NACK解译与资源效率之间的良好折衷。即,对于大多数TDD情况,UE 101能够获得真实的ACK/NACK解译,同时能够将大多数未使用的资源分配给其他用户。
图10A-图10D是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示例性长期演进(LTE)架构的通信系统的示图,图1的用户设备(UE)101和基站103能够操作在该通信系统中。
通过示例的方式(如图10A所示),基站103(例如目的地节点)和用户设备(UE)101(例如源节点)能够使用任何接入方案在系统1000中通信,该接入方案诸如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宽带码分多址(W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单载波频分多址(FDMA)(SC-FDMA)或者其组合。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两者都可以利用WCDMA。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利用SC-FDMA,而下行链路利用OFDMA。
通信系统1000遵循3GPP LTE,称为“3GPP无线技术的长期演进”(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如图10A所示,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UE)101与诸如基站103之类的网络设备通信,其为接入网(例如WiMAX(微波接入全球互操作性)、3GPP LTE(或E-UTRAN)等)的一部分。在3GPP LTE架构下,基站103表示为增强型节点B(eNB)。
MME(移动管理实体)/服务网关1001在分组传送网络(例如网际协议(IP)网络)1003上使用隧穿(tunneling)以完全或部分网状配置连接到eNB 103。MME/服务GW 1001的示例性功能包括将寻呼消息分发给eNB 103、出于寻呼原因而终止U面分组以及切换U面以便支持UE移动性。由于GW 1001用作到外部网络(例如因特网或专用网1003)的网关,因此GW 1001包括接入、认证和记账系统(AAA)1005以安全地确定用户的身份和特权以及跟踪每个用户的活动。即,MME服务网关1001是用于LTE接入网的关键控制节点并且负责空闲模式UE跟踪和寻呼过程,包括重传。另外,MME1001参与承载激活/解除激活处理并且负责在初始连接处和在涉及核心网络(CN)节点重新部署的LTE内切换时选择用于UE的SGW(服务网关)。
对LTE接口的更详细的描述在题为“E-UTRA and E-UTRAN: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spects”的3GPP TR 25.813中提供,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
在图10B中,通信系统1002支持基于GERAN(GSM/EDGE无线接入)1004和UTRAN 1006的接入网、基于E-UTRAN 1012和非3GPP(未示出)的接入网,并且在TR 23.882中更全面地描述,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其全部内容。该系统的关键特征是执行控制面功能性的网络实体(MME 1008)与执行承载面功能性的网络实体(服务网关1010)利用它们之间的完备定义的开放接口S11而进行的分离。由于E-UTRAN 1012提供了更高带宽以便能够实现新服务以及改善现有服务,因此MME 1008与服务网关1010的分离暗示了服务网关1010可以基于针对信令事务而优化的平台。这一方案能够实现针对这两个元件中每一个的更成本有效的平台的选择以及这两个元件中每一个的独立缩放。服务提供商还能够独立于MME 1008而选择服务网关1010的位置在网络内的优化拓扑位置以便减小优化带宽延迟和避免集中的故障点。
正如在图10B中所见,E-UTRAN(例如eNB)1012经由LTE-Uu与UE 101对接。E-UTRAN 1012支持LTE空中接口并且包括用于与控制面MME 1008对应的无线资源控制(RRC)功能性的功能。E-UTRAN 1012还执行各种各样的功能,包括无线资源管理、准入控制、调度、经协商的上行链路(UL)QoS(服务质量)的增强、小区信息广播、用户的加密/解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用户面分组报头的压缩/解压以及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MME 1008作为关键控制节点,负责管理移动性UE身份和安全性参数以及寻呼过程,包括重传。MME 1008参与承载激活/解除激活处理并且还负责选择用于UE 101的服务网关1010。MME 1008的功能包括非接入层(NAS)信令和相关的安全性。MME 1008检查UE 101的用以预占服务提供商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的授权,并且增强UE 101的漫游约束。MME 1008还利用从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1014开始、终止于MME 1008处的S3接口来提供用于LTE与2G/3G接入网之间的移动性的控制面功能。
SGSN 1014负责递送来自和去往其地理服务区域内的移动台的数据分组。例如,SGSN 1014执行如下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分组路由和传送、移动性管理、逻辑链路管理以及认证和计费功能。S6a接口能够实现在MME 1008与HSS(归属订户服务器)1016之间传送用于认证/授权对演进型系统(AAA接口)的用户访问的订制和认证数据。MME 1008之间的S10接口提供了MME重新部署以及MME1008到MME 1008的信息传送。服务网关1010是终止经由S1-U去往E-UTRAN 1012的接口的节点。
S1-U接口在E-UTRAN 1012与服务网关1010之间提供了每承载用户面隧穿。这一接口包含对在切换期间eNB 103之间的路径切换的支持。S4接口为用户面提供了SGSN 1014与服务网关1010的3GPP锚功能之间的相关控制和移动性支持。
S12是UTRAN 1006与服务网关1010之间的接口。分组数据网络(PDN)网关1018通过作为针对UE 101的业务的出口和入口点来向UE 101提供到外部分组数据网络的连通性。PDN网关1018执行策略增强、针对每个用户的分组过滤、计费支持、合法截获以及分组筛选(screening)。PDN网关1018的另一作用是用作诸如WiMAX和3GPP2(CDMA 1X和EvDO(仅数据演进))之类的3GPP和非3GPP技术之间的移动性锚点。
S7接口提供从PCRF(策略和计费作用功能)1020到PDN网关1018中的策略和计费增强功能(PCEF)的QoS策略和计费规则的传送。SGi接口是PDN网关与运营商的IP服务(包括分组数据网络1022)之间的接口。分组数据网络1022可以是运营商的外部公共或专用分组数据网络或者运营商内的分组数据网络,例如用于提供IMS(IP多媒体子系统)服务。Rx+是PCRF与分组数据网络1022之间的接口。
正如在图10C中所见,eNB 103利用E-UTRAN(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用户面,例如RLC(无线链路控制)1015、MAC(媒体接入控制)1017和PHY(物理)1019,以及控制面(例如PRC1021))。eNB 103还包括以下功能:小区间RRM(无线资源管理)1023、连接移动性控制1025、RB(无线承载)控制1027、无线准入控制1029、eNB测量配置和设置1031以及动态资源分配(调度器)1033。
eNB 103经由S1接口与aGW 1001(接入网关)通信。aGW 1001包括用户面1001a和控制面1001b。控制面1001b提供以下组件:SAE(系统架构演进)承载控制1035和MM(移动台管理)实体1037。用户面1001b包括PDCP(分组数据聚合协议)1039和用户面功能1041。应当注意,aGW 1001的功能性还能够通过服务网关(SGW)和分组数据网络(PDN)GW的结合来提供。aGW 1001还能够与分组网络(诸如因特网1043)对接。
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如图10D所示,PDCP(分组数据聚合协议)功能性可以驻留在eNB 103而不是GW 1001中。除了这一PDCP能力,在这一架构中还提供了图10C的eNB功能。
在图10D的系统中,提供了E-UTRAN与EPC(演进型分组核心)之间的功能分割。在这一示例中,E-UTRAN的无线协议架构针对用户面和控制面而提供。对该架构的更详细的描述在3GPP TS86.300中提供。
eNB 103经由S1对接到服务网关1045,服务网关1045包括移动性锚接功能1047。根据这一架构,MME(移动性管理实体)1049提供了SAE(系统架构演进)承载控制1051、空闲状态移动性处理1053以及NAS(非接入层)安全性1055。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用于确认捆绑的处理可以经由软件、硬件(例如一般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固件或者其组合来实现。下面详细描述用于执行所述功能的这种示例性硬件。
图11图示了在其上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性硬件。计算系统1100包括总线1101或者用于传递信息的其他通信机制,以及耦合到总线1101的用于处理信息的处理器1103。计算系统1100还包括主存储器1105,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他动态存储设备,其耦合到总线1101以便存储要由处理器1103执行的信息和指令。主存储器1105还可以用于存储在处理器1103执行指令期间的临时变量或其他中间信息。计算系统1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107或其他静态存储设备,其耦合到总线1101以便存储用于处理器1103的静态信息和指令。存储设备1109,诸如磁盘或光盘,耦合到总线1101以便持久地存储信息和指令。
计算系统1100可以经由总线1101耦合到显示器1111,诸如液晶显示器或有源矩阵显示器,其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输入设备1113,诸如包括字母数字和其他按键的键盘,可以耦合到总线1101以便向处理器1103传递信息和命令选择。输入设备1113可以包括光标控制,诸如鼠标、跟踪球或者光标指引按键,用于向处理器1103传递指引信息和命令选择以及用于控制显示器1111上的光标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在此描述的处理可以由计算系统1100响应于处理器1103执行包含在主存储器1105中的指令布置而提供。可以从另一计算机可读介质(诸如存储设备1109)将这种指令读入主存储器1105中。执行包含在主存储器1105中的指令布置致使处理器1103执行在此描述的处理步骤。还可以采用多处理布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包含在主存储器1105中的指令。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硬连线电路来代替或结合软件指令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另一示例中,可以使用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之类的可重新配置的硬件,其中其逻辑门的功能性和连接拓扑在运行时可定制,这通常是通过对存储器查找表进行编程来实现的。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硬件电路和软件的任何特定组合。
计算系统1100还包括耦合到总线1101的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115。通信接口1115提供了到网络链路(未示出)的双向数据通信耦合。通信接口1115发送和接收携带代表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数字数据流的电、电磁或光信号。另外,通信接口1115可以包括外围接口设备,诸如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PCMCIA(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国际协会)接口等。
处理器1103可以在接收到时执行所发送的代码以及/或者将该代码存储在存储设备1109中,或者存储在其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中以供以后执行。以这种方式,计算系统1100可以获得载波形式的应用代码。
在此所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是指参与向处理器1103提供指令以供执行的任何介质。这种介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非易失性介质、易失性介质和传输介质。非易失性介质包括例如光盘或磁盘,诸如存储设备1109。易失性介质包括动态存储器,诸如主存储器1105。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铜线和光纤,包括含有总线1101的导线。传输介质还可以采取的形式有声波、光波和电磁波,诸如在射频(RF)和红外(IR)数据通信期间生成的那些。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常见形式包括例如软盘、柔性盘、硬盘、磁带,任何其他磁介质、CD-ROM、CDRW、DVD、任何其他光介质、打孔卡、纸带、光标记片、具有打孔图案或其他光学可识别指示的任何其他物理介质、RAM、PROM和EPROM、FLASH-EPROM、任何其他存储器芯片或盒、载波或者计算机可以从中进行读取的任何其他介质。
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参与提供向处理器提供指令以供执行。例如,用于执行本发明的至少一部分的指令可以初始地承载在远程计算机的磁盘上。在这种场景中,远程计算机将指令加载到主存储器中并且使用调制解调器在电话线路上发送这些指令。本地系统的调制解调器在电话线路上接收数据,并且使用红外发射机来将数据转换为红外信号,并且将该红外信号发送给便携式计算设备,诸如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笔记本计算机。便携式计算设备上的红外检测器接收红外信号承载的信息和指令并且将数据放置在总线上。总线将数据传送给主存储器,处理器从主存储器获取和执行指令,由主存储器接收的指令可以可选地在由处理器执行之前或之后存储在存储设备上。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被配置为在图10A-图10D的系统中操作的用户终端的示例性组件的示图。用户终端1200包括天线系统1201(其可以利用多个天线)用以接收和发送信号。天线系统1201耦合到无线电路1203,无线电路1203包括多个发射机1205和接收机1207。该无线电路涵盖了全部射频(RF)电路以及基带处理电路。如同所示,层1(L1)和层2(L2)处理分别由单元1209和1211提供。可选地,可以提供层3功能(未示出)。模块1213执行全部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功能。定时和校准模块1215通过对接例如外部定时参考(未示出)来保持正确定时。此外,包括了处理器1217。在这一场景下,用户终端1200与计算设备1219通信,计算设备1219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工作站、个人数字助理(PDA)、web装置、蜂窝电话等。
尽管已经联系多个实施例和实现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因此受限,而是覆盖了落入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各种显然的修改和等同布置。尽管本发明的特征是以权利要求之间的特定组合来表达的,但可以考虑这些特征可以以任何组合和顺序来布置。
Claims (30)
1.一种方法,包括:
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所述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其中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以及
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D配置包括配置0格式。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束包括四个TTI。
4.一种携带一个或多个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序列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致使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一种设备,包括:
逻辑,被配置为:
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用于支持所述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其中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以及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TDD配置包括配置0格式。
7.根据权利要求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束包括四个TTI。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手持设备。
9.一种设备,包括:
用于将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分配为束以用于支持所述TTI上的副本数据传输的装置,其中TTI束与多个初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相关联;以及
用于针对预定的TDD配置将相同初始HARQ处理中的一个或多个保持为未捆绑的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TDD配置包括配置0格式。
11.根据权利要求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TTI束包括四个TTI。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手持设备。
13.一种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其中将所述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
如果在所述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所述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以及
如果在所述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所述确认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TTI束的未使用的资源并不位于所述TTI束的所述最后一个子帧中,则将所述资源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
15.根据权利要求13和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重新分配所述TTI束的、被所述测量间隙时段覆盖的资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认信号是基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而生成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D传输方案利用配置0格式、配置1格式或者配置6格式之一。
18.一种携带一个或多个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序列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致使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设备,包括:
逻辑,被配置为:
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其中将所述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
如果在所述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所述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以及
如果在所述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所述确认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逻辑进一步被配置为如果所述TTI束的未使用的资源并不位于所述TTI束的所述最后一个子帧中,则将所述资源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
21.根据权利要求19和2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逻辑进一步被配置为重新分配所述TTI束的、被所述测量间隙时段覆盖的资源。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确认信号是基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而生成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TDD传输方案利用配置0格式、配置1格式或者配置6格式之一。
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手持设备。
25.一种设备,包括:
用于确定是否在时分双工(TDD)传输方案的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的装置,其中将所述多个TTI分配为束并且TTI束与测量间隙时段重叠;
用于如果在所述TTI束中利用了任何实际传输,则解译与所述TTI束的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确认信号的装置;以及
用于如果在所述TTI束中没有利用任何实际传输,则忽略所述确认信号的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所述TTI束的未使用的资源并不位于所述TTI束的所述最后一个子帧中,则将所述资源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的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和2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
用于重新分配所述TTI束的被所述测量间隙时段覆盖的资源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确认信号是基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处理而生成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TDD传输方案利用配置0格式、配置1格式或者配置6格式之一。
30.根据权利要求25-2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手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787808P | 2008-08-11 | 2008-08-11 | |
US61/087,878 | 2008-08-11 | ||
PCT/IB2009/006493 WO2010112963A1 (en) | 2008-08-11 | 2009-08-10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undled transmission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60319A true CN102160319A (zh) | 2011-08-17 |
Family
ID=4282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367922A Pending CN102160319A (zh) | 2008-08-11 | 2009-08-10 | 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41952A1 (zh) |
EP (1) | EP2316183A4 (zh) |
CN (1) | CN102160319A (zh) |
WO (1) | WO2010112963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21489A1 (zh) * | 2013-02-07 | 2014-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919739A (zh) * | 2013-01-17 | 2015-09-1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的相位连续性的tti(传输时间间隔)绑定中的资源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
CN109845180A (zh) * | 2017-04-01 | 2019-06-04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的终端发送或者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10798301A (zh) * | 2014-05-19 | 2020-02-1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发送和接收切换的载波带间配对及其应用于复用不同传输时间间隔的装置和方法 |
US11503618B2 (en) | 2014-05-19 | 2022-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for different latency targets utilizing thin control |
US11736935B2 (en) | 2016-08-29 | 2023-08-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own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1528A (zh) * | 2008-08-11 | 2010-02-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
TWI415502B (zh) * | 2008-11-06 | 2013-11-11 | Htc Corp |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
JP5199223B2 (ja) * | 2008-12-30 | 2013-05-15 | 創新音▲速▼股▲ふん▼有限公司 | Ack/nackバンドリング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CN101795183B (zh) * | 2008-12-30 | 2014-07-02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识别混合式自动重发请求程序的方法及其通讯装置 |
US8654661B2 (en) * | 2009-05-04 | 2014-02-18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KR101506576B1 (ko) * | 2009-05-06 | 2015-03-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백홀 서브프레임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JP5023123B2 (ja) * | 2009-09-08 | 2012-09-1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US8855064B2 (en) * | 2010-01-12 | 2014-10-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ndl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truct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083494B2 (en) * | 2010-03-23 | 2015-07-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DD |
WO2011162656A1 (en) * | 2010-06-24 | 2011-12-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ksson (Publ) | Timeslot allocation method in a wireless tdd network |
JP5583512B2 (ja) * | 2010-08-06 | 2014-09-0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20120057539A1 (en) * | 2010-09-07 | 2012-03-08 | Richard Lee-Chee Kuo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2150806A2 (ko) * | 2011-05-02 | 2012-1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
US9137804B2 (en) * | 2011-06-21 | 2015-09-15 | Mediatek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fferent TDD configuration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
KR101915528B1 (ko) * | 2011-08-12 | 2018-11-0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시분할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10454629B2 (en) | 2011-12-30 | 2019-10-2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verage extension |
EP2635082A1 (en) * | 2012-02-29 | 2013-09-0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Dynamic subframe bundling |
US9526091B2 (en) | 2012-03-16 | 2016-12-20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3457708B (zh) * | 2012-06-05 | 2018-09-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20130343273A1 (en) * | 2012-06-26 | 2013-1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nhanced tti bundling with flexible harq merging |
AU2012384578B2 (en) * | 2012-07-06 | 2017-03-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n uplink subframe |
WO2014047788A1 (en) * | 2012-09-25 | 2014-04-03 | Nec(China)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overage |
KR102197966B1 (ko) * | 2012-11-13 | 2021-01-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와,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9144066B2 (en) | 2012-12-28 | 2015-09-22 | Sierra 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combining on an lt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US9900888B2 (en) * | 2013-01-28 | 2018-02-20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Subframe bundling |
US9497682B2 (en) | 2013-06-07 | 2016-11-15 | Intel Corporation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in an LTE network |
US9769787B2 (en) * | 2013-07-31 | 2017-09-19 | Sierra 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transmission of TTI bundles via a LTE downlink channel |
US20150085796A1 (en) * | 2013-09-20 | 2015-03-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lexible operation of enhanced tti-bundling modes in lte |
US9331818B2 (en) * | 2014-04-23 | 2016-05-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ed HARQ feedback with configured measurement gap |
US9923665B2 (en) | 2014-06-06 | 2018-03-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
CN104468030B (zh) * | 2014-08-26 | 2018-06-05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US9660866B1 (en) * | 2014-12-31 | 2017-05-23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eadiness detection for data plane configuration of label-switched paths |
KR102368198B1 (ko) * | 2015-05-13 | 2022-02-2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
EP3403349B1 (en) * | 2016-01-14 | 2022-11-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rq transmission of transport blocks |
US10779287B2 (en) * | 2016-02-12 | 2020-09-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10334623B2 (en) * | 2016-03-04 | 2019-06-25 | Octasic, Inc. | Method of managing grant of resources to plurality of user equipmen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10382169B2 (en) | 2016-04-01 | 2019-08-1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RQ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
US11191073B2 (en) * | 2016-08-12 | 2021-11-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L scheduling timing in TDD with 1 MS TTI and reduced processing time |
US10673593B2 (en) | 2016-11-03 | 2020-06-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RQ signaling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
WO2019098586A1 (en) * | 2017-11-15 | 2019-05-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n adaptive bundling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US11962536B2 (en) * | 2018-11-08 | 2024-04-16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Data block transmissions |
CN111294140B (zh) * | 2018-12-07 | 2022-10-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与通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2852A (zh) * | 2007-01-08 | 2010-03-24 |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 用于支持移动性的测量间隙图像调度 |
US20100034126A1 (en) * | 2008-08-08 | 2010-02-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measurement gaps in wireless networks |
-
2009
- 2009-08-10 EP EP09842549.9A patent/EP231618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8-10 CN CN2009801367922A patent/CN102160319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8-10 US US13/058,774 patent/US2011014195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8-10 WO PCT/IB2009/006493 patent/WO201011296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ERICSSON: "R2-082148 TTI-Bundling Considerations for TDD", 《3GPP TSG-RAN WG2 #62》 * |
HUAWEI等: "R1-081124 Way forward for TDD HARQ process", 《TSG-RAN WG1 #52》 * |
SAMSUNG: "Uplink Bundling: "Bundle" and Feedback", 《3GPP TSG-RAN2 MEETING #62-BIS 》 * |
Cited B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9739A (zh) * | 2013-01-17 | 2015-09-1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的相位连续性的tti(传输时间间隔)绑定中的资源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
US11076403B2 (en) | 2013-01-17 | 2021-07-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for improved phase continuity |
CN104919739B (zh) * | 2013-01-17 | 2019-07-1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tti(传输时间间隔)绑定中的资源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
US10420094B2 (en) | 2013-01-17 | 2019-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for improved phase continuity |
CN108055112B (zh) * | 2013-02-07 | 2021-01-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160648A (zh) * | 2013-02-07 | 2014-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160648B (zh) * | 2013-02-07 | 2018-01-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8055111A (zh) * | 2013-02-07 | 2018-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8055112A (zh) * | 2013-02-07 | 2018-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0433334B2 (en) | 2013-02-07 | 2019-10-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downlink data in a time-domain bundling manner or a frequency-domain bundling manner |
WO2014121489A1 (zh) * | 2013-02-07 | 2014-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0798301A (zh) * | 2014-05-19 | 2020-02-1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发送和接收切换的载波带间配对及其应用于复用不同传输时间间隔的装置和方法 |
CN110798301B (zh) * | 2014-05-19 | 2022-01-1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应用于不同传输时间间隔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
US11503618B2 (en) | 2014-05-19 | 2022-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for different latency targets utilizing thin control |
US11832230B2 (en) | 2014-05-19 | 2023-1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band pairing of carrier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ransmit- and receive-swit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xing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
US12047993B2 (en) | 2014-05-19 | 2024-07-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for different latency targets utilizing thin control |
US11736935B2 (en) | 2016-08-29 | 2023-08-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own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9845180A (zh) * | 2017-04-01 | 2019-06-04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的终端发送或者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US11206646B2 (en) | 2017-04-01 | 2021-12-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for terminal supporting short TTI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9845180B (zh) * | 2017-04-01 | 2022-04-15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的终端发送或者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112963A1 (en) | 2010-10-07 |
EP2316183A4 (en) | 2014-07-30 |
EP2316183A1 (en) | 2011-05-04 |
US20110141952A1 (en) | 2011-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60319A (zh) | 用于提供捆绑式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JP5308530B2 (ja) | 冗長バージョンのシグナリングを行う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US8761099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
CN101682483B (zh) | 用于提供数据重传方案的方法和设备 | |
US8929347B2 (en) | Scheduling ahead for improv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case of measurement | |
CN101720562B (zh) | 用于提供定时调校的方法和装置 | |
KR102641592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을 위한 고 신뢰성 저 레이턴시 구성 | |
CN108604962B (zh) | 用于共享射频频带中的上行链路信道的描述符信道设计 | |
KR101185664B1 (ko) | 확인 응답 시그널링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와 컴퓨터 판독가능 매체 | |
US2009008819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of scheduling information | |
EP3529941B1 (en) | Hybrid multiplexing for mission critical information | |
US933877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using nested bit mapping | |
WO2009022309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adapt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signaling scheme | |
CN115462020B (zh) | 处理非数字数据到流控制反馈定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