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157544A - 电光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光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7544A
CN102157544A CN2011100065430A CN201110006543A CN102157544A CN 102157544 A CN102157544 A CN 102157544A CN 2011100065430 A CN2011100065430 A CN 2011100065430A CN 201110006543 A CN201110006543 A CN 201110006543A CN 102157544 A CN102157544 A CN 102157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electro
mentioned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65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行田幸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57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75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90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01Thermal arrangements, e.g. for cooling, heating 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7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4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1)具备:保持单元(32),其具有第一散热部件(34);第二散热部件(40),其被按照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散热部件(34)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保持单元(32)的两侧;电光学面板(53),其被按照射出光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散热部件(40)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保持单元(32)的两侧;及透明的薄膜片材(42),其被按照覆盖电光学面板(53)的射出光一侧的面的方式配置。由此,得到可以长时间使用的自发光型的左右打开型电光学装置。

Description

电光学装置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了在由玻璃等制成的基板上2维地配置电光学元件来显示图像的电光学面板的电光学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电话机、个人计算机、车载用监视器等。特别是近年来,提出了将玻璃基板薄型化到20μm~100μm左右,同时用薄膜片材进行夹持,由此维持对机械性冲击等的抗性同时使其发挥挠性的电光学装置(特许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7322号公报
可是,在上述电光学面板使用了自发光型的电光学元件的情况下,使用薄膜片材夹持时容易蓄积发光时的热,在长时间使用时,存在由于产生的热而使发光特性变化的问题。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该电光学面板的背面配置了由A1等构成的散热板时,由于损害挠性,所以难以适用于电子书式那样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其可以实现为以下的方式或适用例。
[适用例1]本适用例的电光学装置,具备:保持单元,其具有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其被按照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散热部件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保持单元的两侧;电光学面板,其被按照射出光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散热部件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保持单元的两侧;及透明的薄膜片材,其被按照覆盖上述电光学面板的射出光一侧的面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构造,由于电光学面板的发光而产生的热可以经由第二散热部件从第一的散热部件释放。而且,可以以第一散热部件为轴,开闭在该第一散热部件的两侧配置的电光学面板。因此,可以实现可连续使用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单元还具有用于控制上述电光学面板的电路部、和用于驱动上述电光学面板的电池,上述电光学面板经由FPC与上述电路部连接。
根据该构造,能够实现可移动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适用例3]根据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散热部件是石墨片材。
石墨片材由于具有面内方向比层厚方向高的导热性,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将在上述电光学面板产生的热有效地传导给第一散热部件。因此,可以实现进一步提高连续使用时的可靠性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适用例4]根据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散热部件的与上述电光学面板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被上述薄膜片材覆盖。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不妨碍从第一散热部件放出热量,保护第二散热部件。因此,可以实现可连续使用且提高耐久性等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适用例5]根据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上述第二散热部件的至少一方,在正反两面配置有上述电光学面板。
根据该构造,能够实现具有3面以上的显示面的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适用例6]根据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光学面板具备自发光元件,上述自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
根据该构造,可以连续地使用由于热引起的特性变化大的有机EL元件。因此,可以实现左右打开型的电光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所具备的石墨片材和有机EL面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有机EL面板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石墨片材和有机EL面板的层叠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石墨片材与有机EL装置的层叠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中符号说明:
1-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的有机EL装置;2-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的有机EL装置;10-元件基板;11-对置基板;13-反射层;15-发光功能层;19-阴极;21-半导体层;22-沟道区域;23-栅极电极;24-像素电极;25-源极区域;26-漏极区域;27-接触孔;28-保护层;29-作为自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30-密封构件;32-保持单元;34-作为第一散热部件的散热棒;36-电路部;38-电池;40-作为第二散热部件的石墨片材;42-薄膜片材;44-狭缝;46-垫片;53-有机EL面板;57-端子部;58-FPC;70-栅极绝缘层;71-层间绝缘层;73-无机气体阻挡层;74-隔壁;75-滤色器;75k-黑矩阵;76-滤色层;77-覆盖层;78-密封层;79-粘接层;84密封树脂;99-像素区域;100-显示区域;112-TFT。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光学装置,举例记载了具有作为电光学面板的有机EL面板的有机EL装置。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达到在图上可认识各层、各个部位程度的大小,适当地放大或缩小显示各层、各个部位。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图1是表示有机EL装置1的概略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有机EL装置1所具备的作为第二散热部件的石墨片材40与层叠在该石墨片材上的有机EL面板53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有机EL面板53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而且,图4是表示石墨片材40与有机EL面板53的层叠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有机EL装置1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具备:保持单元32;和与该保持单元一体化而成的作为第二散热部件的石墨片材40;重叠在该石墨片材的一面上的有机EL面板53等。有机EL面板53被逐个地配置在保持单元32的两侧。
有机EL面板53,在显示区域100内规则地具备多个作为自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29(参照图3)。而且,保持单元32,如后所述内置有驱动上述有机EL元件29的电路部(36(参照图5))。通过该电路部来控制各个有机EL元件29的发光强度等,由此在显示区域100内显示文字或者图像等。
在这里,保持单元32是具有刚性的部件,在该保持单元的两侧只配置了有机EL面板53与石墨片材40的层叠体、和覆盖该层叠体的(后述的)保护片材等。而且,由于有机EL面板53是夹持上述有机EL元件29等的一对基板被薄板化而成的,所以具有挠性。因此,有机EL装置1可以以保持单元32为轴,将两侧的有机EL面板53如书页那样使用。即,有机EL装置1可以用作左右打开型的显示装置。
而且,对有机EL装置1来说,在有机EL元件29被驱动时所产生的热经由石墨片材40能够有效地散热。石墨片材是极薄的片状的黑铅,具有与Al(铝)等金属相比,纵向(与片材面垂直的方向)的导热性低,横向的导热性高这样的特性。而且,如上所述,由于石墨片材是极薄的黑铅片材,所以与由Al等构成的散热板不同,具有挠性。因此,有机EL装置1,不会损失有机EL面板53挠性,就可以使将该有机EL面板显示图像等时所产生的热传递给保持单元32,而自该保持单元散热。
图2是有机EL装置1具备的、作为第2散热部件的石墨片材40与有机EL面板53的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石墨片材40的、用沿Y方向延伸的单点划线划分出中央部的区域,是与保持单元32(参照图1)组装在一起的部分。而且,在该区域的两侧配置有有机EL面板53,在该区域和有机EL面板53之间形成了在Y方向上延伸的狭缝44。
在有机EL面板53的正面即与石墨片材40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划分有显示区域100。而且,在该显示区域的狭缝44侧形成有端子部57,该端子部与FPC58连接。而且,该FPC经由狭缝44可以实现与石墨片材40的背面(与有机EL面板53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导通。
在有机EL面板53的显示区域100内,规则地形成有多个像素区域99。各像素区域99一对一地与上述有机EL元件29对应。射出在有机EL元件29中所产生的光的区域是像素区域99。因此,像素区域99是平面的概念,是射出颜色等均匀的光的区域。记载在各像素区域99中的字母表示射出的光的颜色。即,从标记为R的像素区域99中射出红色光,从标记为G的像素区域99中射出绿色光,从标记为B的像素区域99中射出蓝色光。
每个有机EL元件29,由在俯视的情况下形成在显示区域100的外侧区域中的外部驱动电路(未图示)驱动。而且,该外部驱动电路与端子部57连接。FPC58通过狭缝44使与端子部57连接的该外部驱动电路和内置在上述保持单元32中的电路部36导通。
图3是有机EL面板53的示意剖视图。如图所示,有机EL面板53,由元件基板10、对置基板11及在上述一对基板间所形成的各要素构成。更具体地说,由形成有作为自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29等的元件基板10和形成有滤色层76的对置基板11,通过片材30及粘接层79贴合(对置配置)而成。另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将元件10的粘接层79一侧记为“上”或者“上方”。
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有驱动用TFT(以下,简称为“TFT”)112和端子部57。TFT112包括半导体层21、对由Ti(钛)或者AlCu(铝铜合金)等构成的导电体层进行图案成形而形成的栅极电极23、以及在半导体层21和栅极电极23之间形成的栅极绝缘层70等。在半导体层21中俯视的情况下与栅极电极23重叠的区域是沟道区域22,在该沟道区域的两侧形成有源极区域25和漏极区域26。在元件基板10上,除了TFT112之外,还按照与有机EL元件29一对一对应地形成有开关用TFT(未图示)和保持电容(未图示)。而且,上述TFT等经由端子部57与FPC58导通。
在TFT112的上层形成有层间绝缘层71,该层间绝缘层71由氮化硅或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和丙烯树脂等有机类材料层叠而成。在该TFT的漏极区域26中,经由局部地蚀刻了层间绝缘层71而形成的接触孔27连接有像素电极24。像素电极24的形成材料需要比后述的阴极19功函数高,而且需要具有导电性。因此,像素电极24用透明电极材料即ITO(氧化铟锡合金)形成。
在像素电极24的下层,形成有将从后述发光功能层15向元件基板10一侧射出的光反射到上方的反射层13和覆盖该反射层的保护层28。反射层13的形成材料优选反射率高、加工性(图案成形性)好的材料。因此,有机EL面板53的反射层13由Al等形成。另外,保护层28由氮化硅等对ITO的蚀刻剂具有抗性(选择性)的材料形成。
像素电极24,按每个上述TFT112逐一地形成。因此,像素电极24图案成形为岛状,与相邻的该电极在电性上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在俯视的情况下未形成像素电极24的区域中,形成有隔壁74。隔壁74通过对丙烯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层进行图案成形而形成,确保相邻的像素电极24之间的绝缘。
在形成有像素电极24和隔壁74的元件基板10的上层,全面地形成有发光功能层15。如后所述,由于有机EL面板53通过滤色器获得3原色的光,所以发光功能层15是通过通电射出白色光的白色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15是总称,具体的从元件基板10侧起按顺序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有机EL层和电子输送层共计4层而形成。空穴注入层是用于容易注入空穴的层,空穴输送层是用于将被注入的空穴容易地向发光层输入的层,电子注入层是用于容易地注入电子的层。
有机EL层是通过借助电场注入的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而激发发光的层,采用低分子类有机EL材料或者高分子类有机EL材料。低分子类有机EL材料是在通过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而激发发光的有机化合物中,分子量比较低的有机化合物。另外,高分子类有机EL材料是在通过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而激发发光的有机化合物中,分子量比较高的有机化合物。
在发光功能层15的上层,全面地形成有作为通用电极的阴极19。由于有机EL面板53是顶发射型的,所以阴极19在具有导电性的同时必需具有透明性(透光性)。而且,为了确保电子注入性,优选在与发光功能层15的界面上作为电子注入层具备功函数比像素电极24的形成材料低的材料层。因此,在有机EL面板53中,作为电子注入层层叠2nm的Al、再层叠1nm的LiF(氟化锂)层叠,然后,作为阴极19层叠ITO,确保透明性和电子注入性。另外,在隔壁74上,也可以将由Al等构成的低电阻层作为辅助电极形成,而降低阴极19的面电阻。
阴极19、发光功能层15和像素电极24的层叠体是有机EL元件29。当经由TFT112对像素电极24施加电压时,在该像素电极和阴极19之间经由发光功能层15电流流动,包含在发光功能层15中的有机EL层对应电流量进行发光。
在规则地形成于元件基板10上的有机EL元件29以及在隔壁74的上层形成有密封层78。密封层78被图示为单层,但是实际上是至少包含从阴极19的上层起按顺序地形成的阴极保护层、有机缓冲层、气体阻挡层共计3层的层叠体。
阴极保护层由无机材料、例如,氮氧化硅(SiON)等硅化物构成。有机缓冲层形成为填充因隔壁74和其开口部导致的凹凸形状,实现了缓和机械性冲击的功能。作为构成有机缓冲层材料,可以用环氧化合物等透明性高、透潮性低的树脂。气体阻挡层,由无机材料,特别是在考虑到透光性、气体阻挡性、耐水性的情况下,例如由氮氧化硅等形成。
在对置基板11的元件基板10一侧形成有滤色层76。滤色层76具有在与每个有机EL29对置的位置形成的滤色器75(r,g,b)、在该滤色器之间形成且由遮光性材料构成的黑矩阵75k、覆盖层77、被覆该覆盖层的无机气体阻挡层73。
黑矩阵75k,通过光刻法对Cr(铬)等进行图案成形而形成。覆盖层77例如使用丙烯、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形成,无机气体阻挡层73是由无机材料,例如氮氧化硅(SiON)等硅化物形成的。
滤色器75(r,g,b)通过光刻法、液滴喷射法而形成。光刻法是通过涂敷含有色材的感光性树脂材料,并进行曝光显影而形成滤色器。液滴喷射法对由隔壁划分出的膜形成区域喷出含有色材的液状体并使其干燥而形成滤色器。而且,该滤色器可以通过使规定波长范围的光透过并吸收其它波长范围的光,而从白色光中得到有色光。小写字母(r,g,b)表示透过的波长范围的光所符合的颜色。
有机EL29元件本身,没有由于射出光的颜色引起的构造差别,各有机EL元件射出的光的颜色是由滤色器75(r,g,b)决定的。每个有机EL元件29通过滤色层76以任意的强度射出3原色光中的任一种,由此在对置基板11侧的面即显示区域100(参照图1)中形成(显示)彩色图像。
上述显示区域100大致为矩形,有机EL元件29在该显示区域内被规则地形成。而且,片材30,在俯视的情况下以包围上述规则地形成的(多个)有机EL元件29的方式而形成。而且,在被该片材包围的区域内填充树脂材料形成粘接层79。作为粘接层79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在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类树脂、丙烯类树脂中添加作为固化剂的异氰酸盐而成的低弹性树脂。
片材30,是通过印刷法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未固化的片材层,并将对置基板11对置配置后,使该未固化的片材层固化而形成的。作为片材材料,可以使用例如在环氧类树脂等水分透过率低的材料中添加作为固化剂的酸酐,并添加作为催化剂的硅烷耦合剂的而成材料。另外,片材30的厚度大致为15μm。即上述滤色层76、有机EL元件29等以及粘接层79等的合计厚度被缩小到大致15μm的厚度的范围内。
构成有机EL面板53的一对基板,即元件基板10和对置基板11都是由玻璃材料构成。厚度为20μm~100μm,更优选大致为30μm。上述厚度采用大致500μm厚度的玻璃基板,形成上述有机EL元件29等之后,隔着片材30贴合后,通过蚀刻法或者CMP(化学机械研磨)法薄板化而得到。
如上所述,由于片材30的厚度大致为15μm,有机EL面板53的厚度大致为75μm。通过(元件基板10和对置基板11)薄板化到变为上述厚度,由此有机EL面板53具有挠性。
图4是表示保持单元32(参照图1)的两侧部分,即有机EL面板53和石墨片材40的层叠体的构造的示意剖视图。如图所示,而且,如上所述,有机EL面板53是由隔着片材30被贴合的元件基板10和对置基本11这一对基板构成,在元件基板10一侧被贴合着石墨片材40。而且,用薄膜片材42覆盖上述有机EL面板53和石墨片材40的层叠体的两面。由于没有配置Al等金属制的散热板,所以本图所示部分完全具有挠性。
薄膜片材42,由具有透明性的基材薄膜和具有同样的透明性的粘接层构成,在FPC58侧除石墨片材40延伸的部分外覆盖上述层叠体上。基材薄膜,从防止来自外部的水分、气体等的侵入的观点来看,最好采用透气性低且透明的树脂薄膜。作为树脂薄膜例如可以举出PTE(聚对苯二甲酸乙酯)或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脂)等聚酯、PES(聚醚砜)、PC(聚碳酸酯)、PE(聚乙烯)等的树脂构成的薄膜。作为粘接层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采用热可塑性环氧树脂粘接剂。另外,也可以使用具有粘着性的粘着剂。
由于有机EL面板53和石墨片材40各自具有端面,在上述层叠体的端部形成有阶梯部。只用薄膜片材42完全地覆盖上述阶梯部比较困难。因此,在上述阶梯部填充有密封树脂84等。同样,在薄膜片材42彼此贴合的部分也用密封树脂84密封。另外,在FPC58和石墨片材40之间配置垫片46。通过上述垫片,用薄膜42覆盖上述层叠体时,抑制因FPC58弯曲导致产生裂纹等情况。
图5是表示用垂直于保持单元32的长度方向的面剖切后的有机EL装置1的构造的模式剖视图。另外,两侧的有机EL面板53省略一部分图示。如图所示,保持单元32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作为第一散热部件的散热棒34、和配置成将该散热棒的一端的面开放、与除此以外的部分(面)直接接触的石墨片材40。而且,在石墨片材40的与该散热棒40接触侧的相反侧,配置用于控制有机EL面板53的电路部36和用于驱动有机EL面板53的电池38。
另外,保持单元32可以将有机EL面板53保持在两侧,并且能够可以保持电路部36等即可,不限定于棒状的部件。上述情况(保持单元不是棒状的情况下),第一散热部件也不限定于棒状的部件(即散热棒34)。
散热棒34由Al等导热性高的金属形成,可以将从石墨片材40传递来的热释有效地放到周围即空气中。如上所述,石墨片材40具有横向上的导热性高且纵向上的导热性低的特性。因此,尽管用薄膜片材42全面地覆盖,也可以将驱动有机EL元件29时所产生的发热有效地传递到散热棒34,自该散热棒散热。
如上所述,有机EL元件29具有发光特性根据加热而变化的特性。因此,如果不用任何机构中释放发光时的发热,就难以长时间稳定地进行驱动。对有机EL装置1来说,通过在显示区域100(参照图1)侧的相反侧配置石墨片材40,在该显示区域中不是将上述热向与元件基板10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散热,而可以经由在相邻的有机EL面板53之间配置的散热棒34散热。因此,有机EL装置1不必开放有机EL面板53的背面(元件基板10侧的面),另外,不必配置金属制的散热板,就可以进行长时间稳定的图像等的显示。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对有机EL面板53赋予挠性而薄型化到大致75μm。因此,优选用某种片材等进行加强赋予耐久性。在有机EL面板53的背面配置金属制的散热板的情况下,充分地被加强了但是损害了挠性。另外,用薄膜片材42直接被覆(有机EL面板53的)正反两面时,虽然实现了挠性但是散热不充分,难以得到长时间稳定的显示。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用薄膜片材42隔着在横方向即面方向上导热性高的石墨片材40被覆有机EL面板53,由此可以不损害散热性和挠性就得到耐久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将对从石墨片材40传导来的热散热的部件作为棒状的散热棒32,使其兼作保持单元32的构成要素。因此,可以将以保持单元32作为轴的、配置在保持单元的两侧的具有可挠性的有机EL面板53向左右打开型的书页那样发挥功能。
另外,与有机EL面板53的端子部57(参照图3)连接的FPC58经由设置在石墨片材40中的狭缝44与电路部36导通。而且,有机EL面板53根据自电路部36供给的图像信息,单个地驱动有机EL元件29(参照图3),在显示区域100(参照图1)显示图像。另外,上述驱动所需要的电力可以从内置的电池38接收供电。因此,有机EL装置1不需要电源线等,可以作为可移动的左右打开型的显示装置即电子书使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2的结构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类似。即在保持单元32的两侧配置有有机EL面板53和石墨片材40的层叠体,可以如左右打开型的电子书那样使用。有机EL面板53的构成也大致相同。石墨片材40具备通过FPC58用的狭缝44的方面也同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了相当于上述图1~3的图。使用相当于图4及图5的图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的构成要素通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6是表示有机EL装置2中的有机EL面板53与石墨片材40的层叠体构造的示意剖视图,是相当于上述图4的图。有机EL装置2的特征在于在石墨片材40的两面配置有有机EL面板53。即,在石墨片材40的两面分别按照与元件基板10侧对置的方式配置有有机EL面板53。而且,与上述有机EL装置1同样,石墨片材40与有机EL面板53的层叠体整体上被薄膜片材42覆盖,在间隙中填充有密封树脂84。FPC58与石墨片材40之间配置有垫片46这一点也与有机EL装置1同样。图示的双方的有机EL面板53分别被独立地驱动,分别具备FPC58。
图7是表示用垂直于保持单元32的长度方向的面剖切后的有机EL装置2的构造的示意剖视图。是相当于上述图5的图。两侧的有机EL面板53部分地省略了图示这一点也与图5一样。
如图所示,有机EL装置2的保持单元32内置有4个电路部36。而且,电池38具有可以对共计4个有机EL面板53供给驱动电力的电容。配置在石墨片材40的两面的两个有机EL面板53分别独立地与电路部36连接。即,配置在石墨片材40的散热棒34侧的有机EL面板53的FPC58经由狭缝44与电路部36连接,配置在石墨片材40的电路部36侧的有机EL面板53的FPC58直接地与电路部36连接。
在有机EL装置2中,按照各个元件基板10侧对置的方式配置两个有机EL面板53,所以在显示图像时有机EL元件29(参照图3)的发热可以传递到对置的有机EL面板53。但是,由于在双方的元件基板10之间夹持着石墨片材40,上述发热的大部分在横向(面方向)上传导。如上所述,由于石墨片材40其横方向上的导热性高,所以一方的有机EL面板53的发热的大部分经由石墨片材40被传导至散热棒34,从该散热棒释放。因此,可以抑制对对置的有机EL面板53进行加热。因此,有机EL装置2可以不损失可靠性地同时驱动两组对置配置的一对有机EL面板53即共计4个有机EL面板53来显示图像等。因此,有机EL装置2可以如书页那样样操作共计四个有机EL面板53,可以作为有四页的电子书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以进行各种变更和改进后的变形例实施。变形例如下所述。
(变形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光学面板,说明了使用有机EL面板53的有机EL装置,该有机EL面板53具备作为自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29。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以使用不具备自发光元件的液晶面板等的方式实现。液晶面板需要背光灯作为光源。通过将上述背光灯的发热经由石墨片材40从散热棒34释放,可以实现稳定的图像等的显示,能够作为电子书使用。另外,还可以将有机EL面板53和其他的电光学面板组合使用。
(变形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仅用一片石墨片材40的结构。但是,本发明还可以用具备两片以上的石墨片材40的构成来实现。若仅层叠石墨片材40,则由于导热性降低所以不为优选,但是如果做成配置两根以上的散热棒34并在保持单元32内交替重叠散热棒34和石墨片材40的方式,则能够确保散热性,可以实现更多页数的电子书。

Claims (6)

1.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单元,其具有第一散热部件;
第二散热部件,其被按照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散热部件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保持单元的两侧;
电光学面板,其被按照射出光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散热部件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保持单元的两侧;及
透明的薄膜片材,其被按照覆盖上述电光学面板的射出光一侧的面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单元还具有用于控制上述电光学面板的电路部、及用于驱动上述电光学面板的电池,
上述电光学面板经由FPC与上述电路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散热部件是石墨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散热部件的与上述电光学面板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被上述薄膜片材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第二散热部件的至少一方,在正反两面配置有上述电光学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光学面板具备自发光元件,
上述自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
CN2011100065430A 2010-01-12 2011-01-10 电光学装置 Pending CN1021575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3685 2010-01-12
JP2010003685A JP5381729B2 (ja) 2010-01-12 2010-01-12 電気光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7544A true CN102157544A (zh) 2011-08-17

Family

ID=44258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65430A Pending CN102157544A (zh) 2010-01-12 2011-01-10 电光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50914B2 (zh)
JP (1) JP5381729B2 (zh)
KR (1) KR20110083508A (zh)
CN (1) CN102157544A (zh)
TW (1) TWI5409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656A (zh) * 2019-01-09 2021-09-21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69661B1 (ko) 2009-05-02 2017-08-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US8975624B2 (en) * 2011-07-19 2015-03-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5924928B2 (ja) * 2011-12-22 2016-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20190006101A (ko) 2014-10-28 2019-01-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KR102224632B1 (ko) 2014-11-07 2021-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6161743A (ja) * 2015-03-02 2016-09-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8525669A (ja) 2015-07-24 2018-09-06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熱拡散層を有する反射性積層体
JP6045675B2 (ja) * 2015-11-19 2016-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282060B1 (ko) * 2017-05-23 2021-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430522B2 (ja) * 2019-11-28 2024-02-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JP2020167174A (ja) * 2020-06-29 2020-10-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CN111970904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5513A (ja) * 2000-03-13 2001-09-21 Minolta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58081A (ja) * 2001-08-09 2003-02-28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表示装置
JP2003337322A (ja) * 2002-05-17 2003-11-28 Toshiba Corp 携帯可能な媒体に搭載可能な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機器
WO2006008863A1 (ja) * 2004-07-15 2006-01-26 Fujifilm Corporation 無機分散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070195009A1 (en) * 2006-01-31 2007-08-23 Sadao Yamamo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
US20070216273A1 (en) * 2005-01-25 2007-09-20 Hiroto Yanagawa Display Device
CN101105286A (zh) * 2006-05-22 2008-01-16 瓦雷欧·维申公司 散热部件和装有这种部件的二极管发光和/或信号装置
CN101463960A (zh) * 2007-12-19 2009-06-24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灯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174825A1 (en) * 2008-01-09 2009-07-09 Yee Dong-Su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51Y2 (ja) * 1979-12-28 1984-03-0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El表示装置
JPH08305301A (ja) * 1995-05-10 1996-11-22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21428B1 (ko) * 2004-07-20 2013-01-11 김시환 휴대용 표시장치
JP2006084977A (ja) * 2004-09-17 2006-03-3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06259307A (ja) * 2005-03-17 2006-09-28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862088Y (zh) * 2005-12-26 2007-01-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便携式计算机
KR100703514B1 (ko) * 2006-04-07 2007-04-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듀얼 화면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 기기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5513A (ja) * 2000-03-13 2001-09-21 Minolta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58081A (ja) * 2001-08-09 2003-02-28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表示装置
JP2003337322A (ja) * 2002-05-17 2003-11-28 Toshiba Corp 携帯可能な媒体に搭載可能な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機器
WO2006008863A1 (ja) * 2004-07-15 2006-01-26 Fujifilm Corporation 無機分散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070216273A1 (en) * 2005-01-25 2007-09-20 Hiroto Yanagawa Display Device
US20070195009A1 (en) * 2006-01-31 2007-08-23 Sadao Yamamo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
CN101105286A (zh) * 2006-05-22 2008-01-16 瓦雷欧·维申公司 散热部件和装有这种部件的二极管发光和/或信号装置
CN101463960A (zh) * 2007-12-19 2009-06-24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灯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174825A1 (en) * 2008-01-09 2009-07-09 Yee Dong-Su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656A (zh) * 2019-01-09 2021-09-21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24656B (zh) * 2019-01-09 2024-09-03 日本显示器设计开发合同会社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69393A1 (en) 2011-07-14
JP2011145320A (ja) 2011-07-28
US8450914B2 (en) 2013-05-28
TW201204172A (en) 2012-01-16
JP5381729B2 (ja) 2014-01-08
TWI540937B (zh) 2016-07-01
KR20110083508A (ko)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1729B2 (ja) 電気光学装置
JP5381447B2 (ja) 電気光学装置
KR102680552B1 (ko) 커버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표시장치
US10691163B2 (en) Display device
JP5446790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389626B1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패널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971201B1 (ko) 양면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작 방법
JP5593630B2 (ja) 有機el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099060B2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CN106444119B (zh) 显示设备
KR102553875B1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40108555A (ko) 발광 장치
US10014362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metal layer and metal carbide layer covering the metal layer
JP2011047976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609941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244694A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JP5407649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KR102423407B1 (ko) 폴더블 표시장치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표시장치
KR20170136052A (ko) 표시 장치
JP2011128481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KR2011005380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267439B2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2011027811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268092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1108564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