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3877B - 载重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载重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43877B CN102143877B CN200880130959XA CN200880130959A CN102143877B CN 102143877 B CN102143877 B CN 102143877B CN 200880130959X A CN200880130959X A CN 200880130959XA CN 200880130959 A CN200880130959 A CN 200880130959A CN 102143877 B CN102143877 B CN 1021438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eron
- section
- load
- vehicle frame
- carrying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4/00—Connections between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frame
- B62D24/04—Vehicle body mounted on resilient suspension for movement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54—Load carrying floors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4—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sili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2—Platforms; Open load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重车辆,载重车辆具有抗弯曲、但易于扭曲的底盘车架,在其上设置抗弯曲和抗扭曲的上部结构,该上部结构具有至少两个横向于车辆纵向的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纵梁(15),所述纵梁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纵梁之间的横梁(16)彼此连接。该上部结构在至少三个部位上通过运动支承部与底盘车架连接。运动支承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转动支承部,其转动轴大致沿车辆纵向中轴线延伸。至少两个运动支承部构成为支座,其在侧面设置在转动轴的两侧并且在车辆纵向上与转动支承部保持一定距离。纵梁(15)分别构成为敞开的型材,且至少一个横梁(16)构成为抗扭的空心型材。在横梁(16)上为每个纵梁(15)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面向相关纵梁(15)的连接法兰。该连接法兰借助螺栓和/或铆钉与纵梁(15)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弯曲的、但易于扭曲(verwindungsweichen)的底盘车架的载重车辆,在其上设置有抗弯曲和抗扭曲的上部结构,其具有至少两个横向于车辆纵向的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纵梁,所述纵梁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的横梁彼此连接,其中,该上部结构在至少三个部位上通过运动支承部直接或间接借助辅助车架与底盘车架连接,对此,所述运动支承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转动支承部,其转动轴大致沿车辆纵向中轴线延伸,并且其中至少两个运动支承部构成为支座,所述支座在侧面设置在转动轴的两侧,且在车辆纵向上与转动支承部保持一定距离。
背景技术
从EP 1 231 129 B1已知一种这一类型的载重车辆。其具有抗弯曲的、但易于扭曲的底盘车架,在其上设置有可扭曲的辅助车架。在辅助车架上设计有抗弯曲和抗扭曲的上部结构,其具有两个纵梁,其在侧向彼此成一定距离,且通过横梁彼此连接。该纵梁分别具有大致呈梯形的、敞开的空心型材部件,其在其纵向边缘上通过焊缝与上部结构的底盘连接成在周向方向上封闭的空心型材。该上部结构在四个部位上借助运动支承部通过辅助车架与底盘车架连接。其中两个运动支承部构成为转动支承部,其转动轴大致沿车辆纵向中轴线延伸。两个另外的运动支承部构成为支座,其在侧面设置在转动轴的两侧,且在车辆纵向上大致居中地设计在转动支承部之间。该载重车辆在实际中首先表明的是,在纵梁间构成一个自由运动空间,其在底盘车架和辅助车架扭曲时接纳辅助车架的部分区域。由此可形成由底盘车架、辅助车架、纵梁和底盘构成的系统的较小的结构高度,且该上部结构在不平的地带上行驶时很少扭曲。
然而,该载重车辆的缺点在于底盘由钢组成。然而在特定应用情况下,例如在弹药运输时,为了减少由载重车辆使用者引起的火花形成的危险优选木制底盘。此外不利的是,在制成所述上部结构时须制造相对长的焊缝,在其上会出现误差,例如气孔、凹穴和/或裂缝。因此,焊缝必须进行误差检验,例如通过X光或超声波。在发现误差时反馈出在误差位置上的焊缝,且然后重新焊接。与此相关的工作与粉尘负荷有关,其有害健康,且以金属粉尘污染制造设备以及其他设备,其特别是对电气设备会带来问题。此外不利的是,焊缝对彼此待焊接的部分要求有高的尺寸精确性,因为在焊接时接缝的搭接仅在受限情况下可能。因此特别是在大型的上部结构的情况下需要有相应的具有用于待焊接部分的夹紧和定位装置的制造设备。出于这个原因,以如下方式构造制造设备也是相应费事的,即可以用同样的生产设备选择性地或交替地生产不同尺寸的上部结构(Aufbauten),例如短的和长的上部结构和/或不同宽度的上部结构。最后在较大的车辆上也需要注意在焊接时出现变形。此外存在的问题是,上部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的花费是巨大的,因为例如为了上部结构的镀锌需要相应大的浸渗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载重车辆,其实现以较小的高度设置上部结构的纵梁,并且其能用简单的机械方式制成,且在底盘车架扭曲时该上部结构尽可能地保持不扭曲。
该目的通过下述方式得以解决,即纵梁分别构成为敞开的型材,且至少一个横梁构成为抗扭的空心型材,在横梁上为每个纵梁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面向相关纵梁的连接法兰,且连接法兰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纵梁连接。
令人惊异地表明,尽管纵梁构成为敞开的型材,按本发明的载重车辆的上部结构使得强的抗弯曲和扭曲性成为可能。对于敞开的型材,可理解为横向于车辆纵向中轴线具有不同于直线的、非环形封闭的分布的型材。此外,通过具有位于其间的、构成为空心型材的横梁的敞开的纵梁产生由纵梁和横梁构成的系统的较小的结构高度。空心型材优选经过由纵梁所张开的平面或者经过与此平行延伸的平面、且特别垂直于车辆纵向方向。至少一个转动支承部在车辆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可与空心型材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转动支承部可整个或部分地设置在位于纵梁间的空间中。因为空心型材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抗扭地与纵梁连接,在制造载重车辆时空心型材和纵梁可无需焊接工作以简单的方式安装。由此特别可能的是,借助这种生产设备制造具有不同尺寸的上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按目的的构造方式中,空心型材的端部与连接法兰焊接。因为空心型材与纵梁相比具有相对小的尺寸,所以在制造载重车辆时在连接法兰上的焊接工作可以较少的耗费进行。然后,如果必要空心型材可用防腐蚀保护层进行覆层。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面向各个的纵梁的连接法兰构成为法兰板,其通过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抗扭地彼此连接,其中,法兰板横向于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的纵向延伸在侧面超过所述空心型材部分,且具有用于穿过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的孔。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于是可在载重车辆安装时很好地在法兰板上通过。但是也可能的是,连接法兰和必要时在其中设计的孔完全可设置在空心型材或其直线延长的外轮廓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构造方式中,法兰板通过至少两个在车辆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空心型材部分抗扭地彼此连接。由此,在重量较轻的同时形成特别抗扭的横梁。优选的是,法兰分别平面地贴靠在与法兰板相邻的纵梁的壁部区域上。横梁优选这样构成,即在载重车辆安装时将能够多个结构一样的横梁直接一个叠一个地堆叠。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空心型材包括圆柱体的空心型材和/或优选地构成为矩形型材的箱型型材。于是,横梁可以低成本地制造。箱型型材的宽度可在200和600mm之间,优选在300和500mm之间。箱型型材的高度可在80和160mm之间,且优选在100和140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优选构造方式中,纵梁构成为Z形型材,其分别具有两个通过纵向接片彼此连接的侧边部分,其中,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优选穿过纵向接片和连接法兰。于是,纵梁使得与横向于车辆纵轴线的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弯曲轴相关的高的抗弯曲性成为可能。在其上设置有纵梁的侧边部分的平面优选彼此平行,且分别与纵向接片的平面垂直。所述侧边部分也可具有不同于平面的,例如角形的分布。
有利的是,纵梁具有至少一个前面的梁部分、后面的梁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面的梁部分和后面的梁部分之间的中间件,其中,所述梁部分和所述中间件设置彼此成直线的延长线上,其中,面向纵梁的连接法兰分别搭接相关的纵梁的中间件,并且其中,梁部分和中间件分别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面向它们的连接法兰连接。在此甚至可能的是,在梁部分和连接法兰上设置有这样的用于接纳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的孔,以使得纵梁在其安装时能够彼此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距离与连接法兰连接。于是,为了制造不同长度的上部结构,纵梁在安装时或者可以没有中间件以其彼此面对的端部优选直接彼此邻接地与横梁连接,或者纵梁能够以彼此间的轴向距离安装在横梁上,其中,所述距离通过中间件进行搭接。
在本发明的合适的构造方式中,所述上部结构具有外部车架,所述外部车架具有前面的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以及两个对所述前面的车架横向件和所述后面的车架横向件相互进行连接的车架纵向件,其中,前面的车架横向件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具有连接部位,所述链接部位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纵梁连接。由此,在制造载重车辆时,外部车架无需焊接可与纵梁连接。
有利的是,前面的梁部分的与至少一个空心型材保持一定距离的端部区域分别通过一延长件与前面的车架横向件连接,和/或后面的梁部分的与至少一个空心型材保持一定距离的后面的端部区域分别通过一延长件与后面的车架横向件连接。于是,在制造载重车辆时对于不同长度的上部结构可使用相同的纵梁。延长件优选通过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一方面与纵梁并且另一方面与外部车架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在前面的车架横向件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底部部分的支撑型材,所述支撑型材基本上与车架横向件平行延伸,其中,每个支撑型材的第一端部区域分别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一个纵梁连接,且每个支撑型材的第二端部区域分别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外部车架的车架纵向件连接。于是,在制造载重车辆时,对于不同宽度的上部结构可使用结构一样的纵梁和横梁,其中,分别仅侧面的支撑型材必须具有不同的尺寸。由此可能的是,借助由相对少数量的不同构件组成的构件组可制造大量的不同的车辆变形方式。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支撑型材至少具有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在支撑型材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偏移地设置,且至少局部地搭接,所述部段具有用于穿过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的孔,且孔以如下方式设置,以便在部段的至少两个在支撑型材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偏移的相对位置中,第一部段的至少两个孔分别与第二部段的至少两个孔对准。由此,可能的是,在安装上部结构时,所述部段的搭接区域可以改变,以便低成本小批量地制造不同长度的支撑型材和因此不同宽度的上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构造方式中,在纵梁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纵梁螺栓连接和/或铆紧的横杆,其中,转动支承部具有第一支承部分和可转动地与第一支承部分连接的第二支承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分设置在横杆上,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设置在底盘车架或者辅助车架的横向型材部分上。在此,至少上部支承部分可整个或部分地设置在位于纵梁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其使得由纵梁、横梁和转动支承部构成的系统的较低结构高度成为可能。
有利的是,第一支承部分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具有两个优选与车辆纵向中轴线平行延伸的、彼此倾斜设置的第一壁部;第二支承部分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具有两个大致与第一壁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壁部;且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材料层,所述弹性体材料层将支承部分彼此连接。由此可形成坚固的、可低成本制造的转动支承部,所述转动支承部不仅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上可传递横向于车辆纵轴线作用的支承力。此外,所述转动支承部也可传递小的、在车辆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分布的扭转力矩。
在本发明的有利构造方式中,载重车辆具有至少两个转动支承部;其转动轴在车辆纵向中轴线上延伸,其中,支座在车辆纵向上分别与这些转动支承部保持一定距离。由此,特别是对于具有更长长度的上部结构可在辅助车架特别是车辆底盘上实现上部结构的均匀支撑。
按目的,至少一个纵梁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附件部分上的横向支撑件与外部车架的与纵梁相邻的车架纵向件连接,其中,横向支撑件在面向纵梁的端部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具,且在面向车架纵向件的端部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夹具,并且其中,在第一夹具上夹紧纵梁的边缘区域,且在第二夹具上夹紧车架纵向件的边缘区域。由此可能的是,在上部结构上固定附件部分,而无需在上部结构上打孔,以接纳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阐述按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载重车辆的侧视图;
图2示出载重车辆的辅助车架的俯视图;
图3示出设置在辅助车架上的上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4示出该上部结构的抗扭曲的承力结构,其具有纵梁,所述纵梁通过具有空心型材的抗扭的横梁彼此连接;
图5示出图4所示的承力结构的侧视图;
图6示出图4所示的承力结构的俯视图;
图7示出图4所示的承力结构背面的俯视图;
图8A示出承力结构的纵剖面图,其中,断面延伸通过空心型材;
图8B示出横梁的侧视图;
图9A和9B示出横梁的仰视图;
图10示出横梁的俯视图;
图11示出横梁的正视图;
图12示出该上部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在其上可见支撑型材,所述支撑型材将纵梁与外部车架的车架纵向件进行连接;
图13示出支撑型材的斜视图;
图14示出横杆的仰视图,在其上设置有转动支承部的上部支承部分;
图15示出图14所示系统的正视图;
图16示出该上部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在其上可见转动支承部;
图17示出横杆的底面视图,在其上设置有转动支承部的下部支承部分;
图18示出在转动支承部范围内载重车辆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19示出载重车辆的横截面,在其中可见两个支座,借助所述支座该上部结构支承在辅助车架上;
图20示出在支座范围内载重车辆的部分横截面;
图21示出在支座范围内载重车辆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22示出在转动铰接部高度上的载重车辆的横截面,其中底盘设置在水平位置;
图23为与图22类似的视图,然而其中,载重车辆的车轮设置在不平的地面上,以使得底盘车架围绕着车辆纵轴线扭曲;
图24示出在驶过不平地面时载重车辆的后视图;
图25示出液罐车的仰视图;
图26示出液罐车的部分横截面;
图27示出载重车辆的俯视图,其设计用于集装箱或遮盖物的运输,和
图28示出承载有集装箱或遮盖物时的机动车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整体用1标注的载重车辆具有抗弯曲的和围绕着汽车纵向中轴线2易于扭曲的底盘车架3。底盘车架3具有两个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设置在车辆纵向中轴线2两侧的、彼此侧向保持一定距离的纵向型材4。纵向型材4例如可具有C形的横截面。在纵向型材4的前面和后面区域所述纵向型材分别通过横向型材5彼此连接。底盘车架3以已知的方式通过底盘弹簧6和减震器7与轴8连接,在轴上设置有车轮9。
在底盘车架3上设置有易于扭曲的辅助车架10。在图2中可见,该辅助车架10具有两个辅助车架纵向型材11,其在其前面的端部区域通过前面的横向型材部分12a和在其后面的端部区域通过后面的横向型材部分12b彼此连接。此外,大致在横向型材部分12a、12b的中间设置有另外的横向型材部分13,其将辅助车架纵向型材11彼此连接。
通过辅助车架10设置具有载货平板等基本上平的装载面的、在图3中详细描述的上部结构14。该上部结构14具有两个横向于车辆纵向的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纵梁15,其通过设置于其间的横梁16彼此连接。
上部结构14在四个位置上通过运动支承部与辅助车架10连接。其中两个运动支承部构成为转动支承部17,其转动轴大致在车辆纵向中轴线上2延伸。两个另外的运动支承部构成为支座18,其在侧面与所述车辆纵向中轴线保持一定距离地设置在车辆纵向中轴线2的两侧。在车辆纵向上,支座18大致设计在转动支承部17之间。
在图4中可见,纵梁15构成为具有大致呈Z形的横截面的敞开的型材。每个纵梁15分别具有一个纵向接片19,其设置在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上。在纵向接片19的两侧分别有侧边部分20与纵向接片19连接。每个纵梁15的上侧边部分20a设置在纵梁19的分别面向其他的纵梁15的内侧,且下侧边部分20b设置在纵向接片19的外侧。在其设有侧边部分20b的平面与纵向接片19的平面大致成直角地延伸。
在图4和5中可见,纵向接片19的高度分别从横梁16开始向纵梁15的前面或者后面的端部递减。上侧边部分20a设置在共同的大致与装载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上。下侧边部分20b分别在纵梁15的位于纵梁15的后面的端部和横梁16之间的部段上以及在纵梁15的位于横梁16和纵梁15的前面的端部之间的部段上相对于装载面的平面倾斜地延伸。
在图4至6和图8中可见,横梁16构成为抗扭的空心型材,其具有两个彼此平行设置的、横向于车辆纵向延伸的空心型材部分21,其在车辆纵向上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空心型材部分21分别具有一个大致矩形的横截面。
在图8中可见,空心型材部分21以其较大的横截面尺寸b设置在纵梁15的纵向延伸方向上。
此外可见的是,空心型材部分21的高度h小于纵梁15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空心型材部分21相对于纵梁15的偏心地朝上侧边部分20a的方向偏移地设置。在此,空心型材部分21的上壁分别大致设置在上侧边部分20a的直线延长部上。空心型材部分21的高度h大约相应于纵向接片19的高度的高度的一半。
空心型材部分21设置在两个彼此大致平行延伸的法兰板23间,其横向于空心型材部分21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法兰板23与空心型材部分21的端侧的端部抗扭地连接。在图8A和9A所示的实施例中,法兰23与空心型材部分21的端侧的端部焊接。在根据图8A和9B的实施例中在空心型材部分21的端部上整体成型有接板51,其设置在一个与空心型材部分21的纵向延伸成直角分布的平面上,且分别与面向它们的法兰板23和/或纵梁15通过螺栓连接。在图9-11中可见,与法兰板23相邻,加固板24安装到空心型材部分21上,加固板以其板平面大致水平地设置并且搭接在空心型材21之间构成的中间空间。加固板24与空心型材部分21和法兰板23焊接。在根据图9的实施例中加固板24设置在空心型材21的底面。在每个加固板24上分别在空心型材部分21之间设计有用于穿螺栓的孔22。
法兰板23以其远离空心型材部分21的外表面平坦地贴靠在纵梁15的纵向接片19的彼此面对的内表面上。在图8和9中可见,法兰板23和纵梁15具有大量的孔,其由螺栓穿过,通过所述螺栓,纵梁15与横梁16固定地连接。螺栓优选借助螺母拧紧,所述螺母如果必要可构成为盖形螺母。但是也可能的是,在法兰板23和/或在纵梁15上设计的孔设有内螺纹,其与螺栓的螺纹部段拧紧。
在图4和8中可见,纵梁15具有前面的梁部分15a、后面的梁部分15b和设置于两者间的中间件15c。梁部分15a、15b和中间件15c分别在彼此成直线的延长线上设置。
法兰板23分别搭接中间件15c,且以前面的板部段借助多个螺栓与前面的梁部分15a连接以及以后面的板部段借助多个螺栓与后面的梁部分15b连接。附加地,位于上述板部段间的宽的板部段借助多个螺栓与中间件15c螺栓连接。
在图8中可见,中间件15c以其前面的端部直接与前面的梁部分15a的后面的端部邻接。以相应的方式,中间件的后面的端部直接与后面的梁部分15b的前面的端部邻接。
如在图3中明显可见的是,上部结构14具有外部车架,所述外部车架具有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以及两个把它们彼此连接的车架纵向件26。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具有连接部位,其借助在附图中没有详细描述的螺栓与纵梁15的端部连接。
在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位于纵梁15上的底部部分29的支撑型材27a、27b。该底部部分29可以例如由金属板、塑料板、木板、板条等拼装。支撑型材27a、27b与车架横向件25a、25b大致平行地延伸。在支撑型材27a、27b的直线延长上在纵梁15之间设置有附加的支撑元件28,所述支撑元件分别在其一个端部上与一个纵梁15连接且在其另一个端部上与另一个纵梁15连接。
如在图12中可见,每个支撑型材27a、27b的第一端部区域分别与一个纵梁15连接,且每个支撑型材27a、27b的第二端部区域与外部车架的车架纵向件26连接。附加地,车架纵向件26通过横向支撑件30与纵梁15拧接。横向支撑件30从纵梁15的上侧边部分20a到车架纵向件26的下端部区域延伸。后者以比上侧边部分20a更低的高度设置。在纵梁15的上侧边部分20a的远离纵向接片19的边缘区域上成型有保持轴或保持接片43,保持轴或保持接片以其延伸平面这样相对位于侧边部分20a上的底部部分29的平面倾斜,使得在保持接片43的远离侧边部分20a的边缘和底部部分29之间构成有自由空间。
在与保持接片43相邻的第一端部区域上横向支撑件30具有第一夹具44a;在第一夹具的各夹具侧边间夹紧保持接片43。第一夹具44a具有一个贴靠在保持接片43的上侧的第一夹具侧边和一个相对第一夹具侧边距离可调的第二夹具侧边,所述第二夹具侧边贴靠在保持接片43的底面上。夹具侧边借由夹紧螺栓穿过,其螺栓头部分地置入在保持接片43和底部部分29之间构成的自由空间中。
在与车架纵向件26相邻的第二端部区域上,横向支撑件30具有第二夹具44b;在第二夹具的各夹具侧边间以相应的方式夹紧车架纵向件26的边缘区域。在附图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附件部分,例如工具箱、车轮楔支架和/或铲支架(Schaufelhalter)可与横向支撑件30连接。
在图13中可见,支撑型材27a分别具有与纵梁15连接的第一部段45a和与车架纵向件26连接的第二部段45b。明显可见的是,部段45a、45b在支撑型材27a的延伸方向46上彼此偏移地设置,并且局部地搭接。
每个部段45a、45b分别具有多个用于穿螺栓的孔47a、47b。孔47a、47b这样设置,使得在部段45a、45b的至少两个沿支撑型材27a的延伸方向46彼此偏移的相对位置上,第一部段45a的至少两个孔47a分别与第二部段45b的至少两个孔47b对准。由此,在安装上部结构时,上部结构的宽度可以根据在哪些孔47a、47b中插入螺栓而改变。仍需提出的是,在与车架纵向件26连接的第二部段45b上设置有立柱插口48。
在图3、14、15中可见,在纵梁15之间设置有两个横杆31a、31b,其分别具有箱形轮廓部分,所述箱形轮廓部分与横梁16的空心型材部分21平行延伸,且所述箱形轮廓部分在其端部分别与紧固法兰32连接。一个紧固法兰32与一个纵梁15的纵向接片19螺栓连接且另一个紧固法兰32与另一个纵梁15的纵向接片19螺栓连接。
转动支承部17分别具有第一支承部分17a和可转动地与第一支承部分连接的第二支承部分17b。前面的转动支承部17的第一支承部分17a大致居中地设置在辅助车架10的前面的横向型材部分12a上,并且后面的转动支承部17的第一支承部分17a大致居中地设置在辅助车架10的后面的横向型材部分12b上。前面的转动支承部17的第二支承部分17b大致居中地设置在前面的横杆31a上,并且后面的转动支承部17的第二支承部分17b大致居中地设置在后面的横杆31b上。
在图16中可见,第一支承部分17a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具有两个基本上与车辆纵向中轴线2平行的、大致设置成V形的第一壁部33。所述第一壁部相互间围成大约120°的角度。第二支承部分17b具有与凸出部相对应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两个大致与第一壁部33平行设置的第二壁部34。在第一壁部33和第二壁部3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体材料层35a,其平面地将支承部分彼此连接。第一弹性体材料层35a优选由橡胶组成,其经硫化附在第二壁部34上。
在图14中可见,在第二支承部分17b下面设计有用于搭接V形凹部的桥式件36,所述桥式件与横向型材部分12a、12b平行地延伸,且在凹部的两侧借助螺栓与第二支承部分17b连接。桥式件36与第一弹性体材料层35a有一定距离,且从下面嵌接第一支承部分17a的凸出部。也就是说凸出部形状配合地被第二支承部分17b和桥式件36包围。
第一支承部分17a在其底面上具有第三壁部49;其彼此倾斜地设置,且分别大致与辅助车架10的横向型材部分12a、12b的纵向延伸方向平行延伸。第三壁部49通过基本上与辅助车架10的延伸平面平行设置的第四壁部50彼此连接,并与横向型材部分12a、12b连接。从第四壁部50处开始往下第三壁部49之间的净宽度逐渐增加。
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以第二弹性体层35b覆层,所述第二弹性体层以其底面平面地贴到桥式件36上。对此,桥式件36的侧面平面地贴靠到第二弹性体层35b的位于第三壁部49上的部分区域上,且桥式件36的底面平面地贴靠到第二弹性体层35b的位于第四壁部50上的部分区域上。支承部分17a、17b由螺栓进行组合,所述螺栓穿过支承部分17a、17b,弹性体层35a、35b和桥式件36(图18)。
在图19至21中可见,支座18分别具有在辅助车架纵向型材11外侧螺栓连接的支承下部件38,其与作为支承上部件使用的加固板24共同作用。在支承下部件38的基本上平面的支承面和加固板24的底面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体层39a。在加固板24上设置第二弹性体层39b,并且在第二弹性体层上设置第一垫圈40a。在支承下部件38下设置有第三弹性体层39c和在第三弹性体层下设置有第二垫圈40b。由弹性体层39a、39b、39c,垫圈40a、40b,支承下部件38和加固板24构成的支承系统被支承螺栓41穿过,所述支承螺栓借助螺母42来拧接。支承系统被夹紧在轴承螺栓41的头部和螺母42之间。
在图22和23中可见,在纵梁15之间构成自由运动空间,所述自由运动空间在驶越地面不平处时可部分地接纳辅助车架10以及必要时接纳底盘弹簧6。尽管在此扭力作用于底盘车架3,底部部分29的装载面保持基本水平(图24)。
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载重车辆1构成为液罐车,其在纵梁15上具有罐52,在所述罐内可注入待运输的液体。明显可见的是,罐的宽度大于纵梁15的彼此远离的纵向侧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此外可见的是,罐的外壳面凸状地弯曲。
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纵梁15构成为具有大致呈Z形横截面的敞开的型材。就这方面可以参考那里的描述。纵梁15在车辆纵向上大致在中间通过在图9A中描述的横梁16连接。在纵梁的前面的和后面的端部区域所述纵梁此外通过在图14中示出的横杆31a、31b彼此连接。横杆31a、31b分别通过转动支承部17与辅助车架10的横向型材部分12a、12b(图2、17)连接。在转动支承部17之间侧面地在车辆纵向中轴线2的两侧设置有在图20和21中示出的支座18,所述支座支撑在辅助车架10上的横梁16。
如在图26中特别容易可见的是,罐52以其底面分别至少线状地放置在纵梁15的上侧边部分20a上。在每个纵梁15的上侧边部分20a的远离纵向接片19的边缘区域上分别成型有指向外部的保持轴或指向外部的保持接片43,所述保持接片以其延伸平面横向于罐52的位于所述保持接片上方的壁部区域设置。保持接片43具有孔,所述孔分别由夹紧螺栓53穿过。每个夹紧螺栓53与保持带53连接,所述保持带横向于车辆纵向在外部围绕着罐52引导,且在其远离夹紧螺栓53的端部上通过另一个夹紧螺栓53与载重车辆1的另一纵梁15连接。为了该目的,另一个纵梁15具有相应的设有用于夹紧螺栓穿过的孔的保持接片43。在图25中可见,为了固定罐51,在纵梁15上设计有多个保持带53,所述保持带在车辆纵向上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在图27和28所示的实施例中,纵梁15的前面和后面的端部区域分别通过横向型材元件55a、55b连接。横向型材元件55a、55b与车辆纵向中轴线2大致成直角延伸且在侧面跨过纵梁15直到车辆外侧。横向型材元件55a在其越过纵梁15超出的端部区域上具有用于与集装箱57可松开地连接的固定元件56。
仍需提及的是,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作为螺栓的替代,也可设计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作为连接元件。
Claims (19)
1.载重车辆(1),所述载重车辆具有抗弯曲的、但易于扭曲的底盘车架(3),在所述底盘车架上设置抗弯曲和抗扭曲的上部结构(14),所述上部结构具有至少两个横向于车辆纵向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纵梁(15),所述纵梁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的横梁(16)彼此连接,其中,所述上部结构(14)在至少三个部位上通过运动支承部直接或间接地借助辅助车架(10)与所述底盘车架(3)连接,其中,所述运动支承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转动支承部(17),所述转动支承部的转动轴大致沿车辆纵向中轴线(2)延伸,并且其中至少两个运动支承部构成为支座(18),所述支座在侧面设置在转动轴的两侧,并且在车辆纵向上与所述转动支承部(17)保持一定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5)分别构成为敞开的型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横梁(16)构成为抗扭的空心型材;在所述横梁(16)上为每个纵梁(15)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面向相关纵梁(15)的连接法兰;并且所述连接法兰借助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与所述纵梁(1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型材的端部与所述连接法兰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面向各个纵梁(15)的连接法兰构成为法兰板(23),所述法兰板通过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21)抗扭地彼此连接;并且所述法兰板(23)横向于所述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的纵向延伸在侧面超过所述空心型材部分,并且所述法兰板(23)具有用于穿过螺栓和/或铆钉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板(23)通过至少两个在车辆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空心型材部分(21)抗扭地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21)包括圆柱体形的空心型材和/或箱型型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5)构成为Z形型材,所述Z形型材分别具有两个通过纵向接片(19)彼此连接的侧边部分(20a、20b),并且螺栓和/或铆钉穿过所述纵向接片(19)和所述连接法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5)具有至少一个前面的梁部分(15a)、后面的梁部分(15b)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面的梁部分和所述后面的梁部分之间的中间件(15c),所述梁部分(15a、15b)和所述中间件(15c)设置在彼此成直线的延长线上,并且面向所述纵梁(15)的连接法兰分别搭接相关的纵梁(15)的所述中间件(15c),并且所述梁部分(15a、15b)和所述中间件(15c)分别借助螺栓和/或铆钉与面向所述梁部分和所述中间件的连接法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结构(14)具有外部车架,所述外部车架具有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和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以及两个将所述前面的车架横向件与所述后面的车架横向件彼此连接的车架纵向件(26),并且所述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和所述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具有连接部位,所述连接部位借助螺栓和/或铆钉与所述纵梁(15)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的梁部分(15a)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保持一定距离的端部区域分别通过一延长件与所述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连接,和/或所述后面的梁部分(15b)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空心型材部分保持一定距离的后面的端部区域分别通过一延长件与所述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面的车架横向件(25a)和所述后面的车架横向件(25b)之间设置有用于底部部分的支撑型材(27a、27b),所述支撑型材基本上与所述车架横向件(25a、25b)平行地延伸,每个支撑型材(27a、27b)的第一端部区域分别借助螺栓和/或铆钉与一个纵梁(15)连接,且每个支撑型材(27a、27b)的第二端部区域分别借助螺栓和/或铆钉与所述外部车架的车架纵向件(26)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支撑型材(27a)至少具有第一部段(45a)和第二部段(45b),所述第一部段和所述第二部段在所述支撑型材(27a)的延伸方向(46)上彼此偏移地设置且至少局部地搭接;所述部段(45a、45b)具有用于穿过螺栓、铆钉和/或闭锁环销的孔(47a、47b);且所述孔(47a、47b)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所述部段(45a、45b)的至少两个在所述支撑型材(27a)的延伸方向(46)上彼此偏移的相对位置中,所述第一部段(45a)的至少两个孔(47a)分别与所述第二部段(45b)的至少两个孔(47b)对准。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各纵梁(15)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与所述纵梁螺栓连接和/或铆接的横杆(31a、31b);所述转动支承部(17)具有第一支承部分(17a)和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连接的第二支承部分(17b);并且所述第一支承部分(17a)设置在所述横杆(31a、31b)上,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17b)设置在所述底盘车架(3)的或所述辅助车架(10)的横向型材部分(12a、12b)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17a)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具有两个彼此倾斜设置的第一壁部(33),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17b)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具有两个大致与所述第一壁部(33)平行设置的第二壁部(34),并且在所述第一壁部(33)和所述第二壁部(34)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材料层(35a),所述第一弹性体材料层将所述支承部(17a、17b)彼此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载重车辆具有至少两个转动支承部(17),所述转动支承部的转动轴沿车辆纵向中轴线延伸,并且支座(18)在车辆纵向上分别与所述转动支承部(17)保持一定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8)设置在所述横梁(16)上。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纵梁(15)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附件部分上的横向支撑件(30)与外部车架的与所述纵梁(15)相邻的车架纵向件(26)连接,并且所述横向支撑件(30)在面向所述纵梁(15)的端部区域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具(44a)和在面向所述车架纵向件(26)的端部区域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夹具(44b),并且在所述第一夹具上夹紧所述纵梁(15)的边缘区域和在所述第二夹具上夹紧所述车架纵向件(26)的边缘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箱型型材构成为矩形型材。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第一壁部(33)与车辆纵向中轴线平行地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载重车辆(1),其特征在于,支座(18)设置在加固板(24)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EP2008/007294 WO2010025754A1 (de) | 2008-09-06 | 2008-09-06 | Lastfahrzeu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3877A CN102143877A (zh) | 2011-08-03 |
CN102143877B true CN102143877B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0627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30959XA Active CN102143877B (zh) | 2008-09-06 | 2008-09-06 | 载重车辆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318264B1 (zh) |
CN (1) | CN102143877B (zh) |
AT (1) | ATE551245T1 (zh) |
CA (1) | CA2735838C (zh) |
ES (1) | ES2381615T3 (zh) |
PL (1) | PL2318264T3 (zh) |
WO (1) | WO20100257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0538A (zh) * | 2011-09-14 | 2012-03-28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一种无冲压进气道综合环控/液冷热能管理系统 |
CN104029735A (zh) * | 2014-06-16 | 2014-09-10 | 苏州工业园区艾吉威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剪切式万向型agv小车 |
BE1023486B1 (nl) * | 2016-02-24 | 2017-04-06 | Van Hool N.V. | Frame voor een oplegger en oplegger |
DE102019124460A1 (de) * | 2019-09-11 | 2021-03-11 | Rheinmetall MAN Military Vehicles Österreich GesmbH | Fahrgestell und Nutzfahrzeug |
CN110901765B (zh) * | 2019-12-30 | 2024-11-19 | 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钢铝副车架 |
IT202100012593A1 (it) * | 2021-05-17 | 2022-11-17 | G G G S P A | Controtelaio per veicoli commerciali predisposti per il trasporto di cellula con all'interno materiale vario a rischio di instabilità e rottura, arredi ad esempio, idoneo ad assicurare al veicolo, in particolare a fuoristrada, stabilità direzionale e contatto con il suolo per tutte e quattro le ruote su terreni accidentati nonchè ad assorbire sollecitazioni per salvaguardare l'integrità del materiale trasportato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73707A (en) * | 1984-01-30 | 1986-03-04 | Pabst Rudolf D | Composite lightweight non-metallic vehicle frame |
CN1221376A (zh) * | 1996-06-14 | 1999-06-30 | 格勒普·史蒂文斯国际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车架 |
WO2000038970A1 (de) * | 1998-12-23 | 2000-07-06 | Müller Kaltbach Eisen- Und Metallbau | Aufliegerchassis |
CN1331644A (zh) * | 1999-01-05 | 2002-01-16 | 格勒普·史蒂文斯国际股份公司 | 用于制备横向拉杆的方法及带有该横向拉杆的车辆底盘 |
EP1231129A2 (de) * | 2001-02-13 | 2002-08-14 | Crossmobil GmbH | Lastfahrzeug |
-
2008
- 2008-09-06 AT AT08801886T patent/ATE551245T1/de active
- 2008-09-06 WO PCT/EP2008/007294 patent/WO201002575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9-06 CN CN200880130959XA patent/CN102143877B/zh active Active
- 2008-09-06 PL PL08801886T patent/PL2318264T3/pl unknown
- 2008-09-06 ES ES08801886T patent/ES2381615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9-06 CA CA2735838A patent/CA2735838C/en active Active
- 2008-09-06 EP EP08801886A patent/EP2318264B1/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73707A (en) * | 1984-01-30 | 1986-03-04 | Pabst Rudolf D | Composite lightweight non-metallic vehicle frame |
CN1221376A (zh) * | 1996-06-14 | 1999-06-30 | 格勒普·史蒂文斯国际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车架 |
WO2000038970A1 (de) * | 1998-12-23 | 2000-07-06 | Müller Kaltbach Eisen- Und Metallbau | Aufliegerchassis |
CN1331644A (zh) * | 1999-01-05 | 2002-01-16 | 格勒普·史蒂文斯国际股份公司 | 用于制备横向拉杆的方法及带有该横向拉杆的车辆底盘 |
EP1231129A2 (de) * | 2001-02-13 | 2002-08-14 | Crossmobil GmbH | Lastfahrzeu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18264A1 (de) | 2011-05-11 |
PL2318264T3 (pl) | 2012-08-31 |
EP2318264B1 (de) | 2012-03-28 |
CN102143877A (zh) | 2011-08-03 |
ES2381615T3 (es) | 2012-05-29 |
CA2735838A1 (en) | 2010-03-11 |
CA2735838C (en) | 2016-10-18 |
WO2010025754A1 (de) | 2010-03-11 |
ATE551245T1 (de) | 2012-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43877B (zh) | 载重车辆 | |
US11485269B2 (en) | Glass transport trailer | |
CN101371036B (zh) | 用于夹紧构件端部的夹持机构 | |
RU2612344C2 (ru) | Короб кузова и кузов, выполненный с приплюснутым и удлиненным криволинейным в продольн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 с-образным днищем | |
US9701341B2 (en) | Space frame for a machine | |
US20100032435A1 (en) | Portable Tank | |
US20150165957A1 (en) | Load carrying dump body for a machine | |
CN105835898B (zh) | 一种转向架 | |
EP2234866B1 (en) | Attachment arrangement | |
KR20190065609A (ko) | 버스용 루프 프레임구조 | |
US20080023986A1 (en) | System for connecting units to a truck and a device forming part of the system | |
DE102012013897A1 (de) | Rahmentragstruktur mit mittragender Tankeinrichtung | |
CN102421657A (zh) | 用于将支柱附接到车架的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车辆 | |
US9321586B2 (en) | Container-like cargo transport unit for transporting cylindrical cargo, such as reels | |
CN111186359A (zh) | 高强度大容积自卸半挂车车厢 | |
CN102745241B (zh) | 一种矿用自卸车车架结构及包括该结构的自卸车 | |
CN105667533A (zh) | 一种转向架二系悬挂装置及转向架 | |
CN105835899B (zh) | 一种牵引拉杆安装接口装置及转向架 | |
EP3887231B1 (en) | Pluggable damper floor profile | |
KR100649269B1 (ko) | 도로용 차량의 프레임 | |
US8096607B2 (en) | Vehicle body with a curved metal plate floor | |
CN105946973B (zh) |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副车架 | |
KR100647084B1 (ko) | 선박의 곡블럭 적재용 캐리어 구조 | |
CN205045511U (zh) | 移动式登车桥 | |
JP4479473B2 (ja) | 自動車車体の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12 Address after: Vail Road, Germany Patentee after: Cargo van Vail Road, LLC Address before: Germany Offenburg Patentee before: Crossmobil Gmb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