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136277A -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6277A
CN102136277A CN2011100219477A CN201110021947A CN102136277A CN 102136277 A CN102136277 A CN 102136277A CN 2011100219477 A CN2011100219477 A CN 2011100219477A CN 201110021947 A CN201110021947 A CN 201110021947A CN 102136277 A CN102136277 A CN 102136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al address
zone
layer
size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1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本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36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62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for discontinuous data, e.g. digital information signals, computer programme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83Methods for assignment of alternate areas for defective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53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具有n个记录层并且n≥3,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包括:文档系统区域,其被配置为布置在用作在其中记录流数据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的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其中在与其中布置有位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所述记录层不同的其他记录层中,未向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分配所述逻辑地址空间。

Description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诸如一次性写入盘及可重写盘的可记录光盘的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能够处理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号2009-93690是一个现有技术文献的示例。
公知诸如蓝光盘(注册商标)的光学记录介质。在光学记录介质中,通过使用半导体激光器来执行对信息的记录及再现。作为蓝光盘,公知一次性写入盘(可记录蓝光盘(BD-R))以及可重写盘(可重写蓝光盘(BD-RE))等。
对于诸如光盘的记录介质,总是需要增大记录容量。例如,在蓝光盘的情况下,考虑过可进一步增大记录层的数量达到三层结构及四层结构,由此可有效地增大容量。此外,对于BD-R及BD-RE而言,通过增大记录层的数量,可促进使用者使用的数据记录容量的增大。
发明内容
特别是在诸如BD-R及BD-RE等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如果记录层的数量为三层或更多层,通常会产生问题。
参考图20A及图20B,以下将通过BD-R及BD-RE的三层盘及四层盘的情况的示例来说明上述问题。图20A及图20B示出了在蓝光盘中沿其径向的数据区的结构。数据区是如下参考图1描述的主要记录用户数据的区。
图20A示出了形成记录层L0、L1及L2的三层盘的示例。
从激光入射侧观察,记录层L0形成在最远位置,而记录层L1及L2依次朝向最近一侧布置。
在记录层L0、L1及L2中,使用数据区中内周侧的区域分别作为ISA0、ISA1及ISA2。该ISA是内侧备用区域(内周侧替换区域),并用于对缺陷等进行替换处理。
使用位于记录层L0、L1及L2的外周侧的区域作为OSA0、OSA1及OSA2。OSA是外侧备用区域(外周侧替换区域),并也是用于对缺陷等进行替换处理的区域。在此情况下,OSA2被用作最后的替换区域LSA(最后备用区域)。
在各个记录层L0、L1及L2中,ISA与OSA之间的区域被用作逻辑地址空间,并且用户数据记录在其中。逻辑地址空间是被分配逻辑地址(逻辑扇区号LSN)的区域。
形成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的位置位于记录层L0中紧接着ISA0之后。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的位置位于记录层L2中紧接着OSA2(LSA)之前。
从起初逻辑地址开始的预定区间(predetermined leg)是记录文档系统FS的区域。
到最后逻辑地址为止的预定区间也是记录文档系统FS的区域。
在数据区中,将诸如视频流数据的主要流数据记录作为用户数据。如箭头RS所示,在记录层L0中,沿从紧接着文档系统FS之后的位置朝向外周侧的方向执行对流数据的记录。然后,在记录层L1中,沿从紧接着OSA1之前的部分朝向内周侧的方向执行记录。此外,在记录层L2中,沿从紧接着ISA2之后的位置朝向外周侧的方向执行记录。
以下将描述诸如蓝光盘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需要留意的问题。
通常,多层光盘会被设计使得在以记录层L0→L1→L2....的顺序执行写入时实现最佳的记录质量。相反,例如,如果在记录层L1或后续记录层中执行了写入,随后在更小编号的记录层中在相同径向位置处执行记录,则记录质量趋于劣化。在一次性写入介质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此外,在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附近需要可靠地记录文档系统。
在对文档系统进行记录时执行校验处理。因此,即使在记录质量较低时,也可通过替换处理弥补这种状态。但是,在对流数据进行记录时并不执行校验处理,因此在流数据记录时保持较高的记录质量非常重要。
参考图20A,着眼于这些问题,在该三层盘中,有可能在记录层L0及L1的外周附近出现“在记录层L2中进行记录随后在L0/L1中的同一径向位置处进行写入”的情况。具体而言,如图所示,在初始化处理中将文档系统写入。随后,在由记录层L0及L1中的区域W所表示的范围内,在激光穿过记录层L2中的写入完成区域(文档系统区域)的状态下对流数据进行记录。在此情况下,在该区域W中记录质量恶化的可能性较高,并且随后不能从该区域W读出记录数据的可能性也较高。
此外,因为是流数据记录,故并不执行替换处理。因此,作为记录目标的流数据被丢失的可能性也较高。
图20B示出了四层盘的情况。在该四层盘的情况下,在各个记录层L0、L1、L2及L3中,ISA(ISA0,ISA1,ISA2及ISA3)也设置在内周侧。此外,OSA(OSA0,OSA1,OSA2及OSA3)设置在外周侧。
在各个记录层L0,L1,L2及L3中,沿箭头RS的方向执行流数据记录。因此,最后逻辑地址位于记录层L3的ISA3的外周侧的位置处。文档系统FS被记录在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及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附近。
在该四层盘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由记录层L1及L2中的区域W所表示的范围内,在激光穿过记录层L3中的写入完成区域(文档系统区域)的状态下对流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在该区域W中的记录质量较低并且后续不能从该区域W读出记录数据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很可能丢失流数据。
在双层盘的情况下并未特别考虑过上述问题。
在双层盘的情况下,可将图20B中的记录层L0及L3视为该双层盘的记录层L0及L1。在此情况下,与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FS的记录区域重叠的区域是记录层L0中起初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FS的记录区域,而非记录流数据区域的区域。因此,不会发生上述问题。
就本发明而言,需要避免在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记录介质中发生参考图20A及图20B描述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具有n个记录层(n≥3),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包括:文档系统区域,其被配置为布置在用作在其中记录流数据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的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在该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在与其中布置有位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所述记录层不同的其他记录层中,未向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分配所述逻辑地址空间。
在该实施例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替换区域可被形成为与被用作各个所述记录层内的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物理相邻,并且所述替换区域可被布置为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
在该实施例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由此将所述替换区域布置作为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
在该实施例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从激光入射表面一侧观察,第一记录层可以被形成在最远位置,并且从第二记录层到第n记录层的这些记录层被形成为依次接近所述激光入射表面一侧,并且所述逻辑地址空间可以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起初逻辑地址到所述第n记录层中的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记录装置,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器,其被设置用于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控制器,在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物理格式化处理时,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所述控制器被设置用于执行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的处理,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重叠的其他记录层中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进行设定,使得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的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与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在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中,在所述物理格式化之后进行文档系统初始化时,所述控制器可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由此允许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
在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控制器可控制所述记录器,使得在所述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所述流数据被记录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器,其被配置为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控制器,其被配置为: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执行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的处理,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进行设定,使得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中,在所述物理格式化之后作为文档系统初始化,所述控制器可以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由此允许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记录器,使得在所述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所述流数据被记录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器,其被配置为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控制器,其被配置为执行如下处理: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地设置替换区域时,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文档系统初始化,由此允许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其中,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得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记录方法,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方法在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物理格式化处理的阶段,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设定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使得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接着,所述方法在所述物理格式化之后,作为文档系统初始化,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由此允许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然后,在所述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所述方法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中记录流数据。
换言之,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在其中布置有位于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记录层之外的其他记录层中,未向沿层堆叠方向与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分配逻辑地址。该特征可防止穿过记录了文档系统的区域的激光对流数据进行记录。
此外,具体而言,在流数据记录之前进行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在此情况下,在物理格式化时对替换区域(ISA:内侧备用区域,OSA:外侧备用区域,LSA:最后备用区域)的设定被设计以防止逻辑地址空间被布置为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避免由穿过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的文档系统区域的激光进行流数据记录。由此可有利地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的区域结构的示例性视图;
图2是实施例的盘中的DMA的示例性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盘中的DDS的内容的示例性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盘中的DFL的内容的示例性视图;
图5是实施例的盘中的DFL及TDFL中的缺陷列表管理信息的示例性视图;
图6是实施例的盘中的DFL及TDFL中的替换地址信息的示例性视图;
图7是实施例的盘中的TDMA的示例性视图;
图8是实施例的盘中的空间比特图(bit map)的示例性视图;
图9是实施例的盘中的TDFL的示例性视图;
图10是实施例的盘中的TDDS的示例性视图;
图11A至图11C是实施例的盘中的SRR的示例性视图;
图12是实施例的盘中的SRRI的示例性视图;
图13A及图13B是实施例的盘中的SRRI标题(header)的示例性视图;
图14是实施例的盘中的SRR条目(entry)的示例性视图;
图15A至图15C是实施例的盘的层结构的示例性视图;
图16是实施例的盘驱动装置的框图;
图17A及图17B示出了实施例的盘中的各个记录层的结构示例;
图18示出了实施例中对用户数据进行记录的流程;
图19A及图19B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盘中的各个记录层的结构示例;并且
图20A及20B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盘中的各个记录层的结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以蓝光盘及其盘驱动装置(记录/再现装置)作为示例以下述顺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盘结构]
[2.DMA]
[3.TDMA]
[4.SRR及SRRI]
[5.使用替换区域的替换处理]
[6.多层盘结构]
[7.盘驱动装置]
[8.实施例的记录层结构]
[9.改变示例]
[1.盘结构]
首先,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光盘的概要。该光盘可以是在高密度光盘系统的类目中被称为所谓蓝光盘的一次性写入盘(BD-R)或可重写盘(BD-RE)。
将描述本实施例的高密度光盘的物理参数的一个示例。
就本示例的光盘的盘尺寸而言,直径是120mm,盘厚是1.2mm。换言之,着眼于此,该光盘与紧致盘(CD)系统的盘以及数字万用盘(DVD)系统的盘在外形方面相同。
使用所谓蓝色激光作为用于记录/再现的激光,并且对光学系统设定较高的NA(例如,0.85)。此外,形成较窄轨道间距(例如,0.32μm)及较高线密度(例如,记录线密度为0.12μm/bit)。基于这些特征,形成约23至25千兆字节(GB)作为12cm直径盘中的用户数据容量。此外,通过更高密度记录,可实现约30GB的容量。
此外,也已经研发出了具有多个记录层的所谓多层盘。在多层盘中,用户数据容量倍增了大致层的数量。此外,将记录层简称为层。
图1示出了整个盘的布局(区域构造)。
作为盘上的区域,从内周侧开始布置内侧区、数据区及外侧区。
在图1中,示出盘具有包括一个记录层的结构(单层结构)。在此情况下,内侧区用作导入区域,而外侧区用作导出区域。
如下所述,实施例的盘是三层盘、四层盘或具有更多层的多层盘。在该盘中,第一层(层L0)的内侧区被用作导入区。最后,取决于其上记录的用户数据容量,采用第一层(层L0)的外侧区及后续区(层L1、L2及L3的内侧区及外侧区)中的任一者作为导出区域。
为了方便描述,将各个记录层的内周侧区域(包括第一层(层L0)的导入区域)统称为内侧区。此外,将各个记录层的外周侧区域统称为外侧区。
就与记录及再现相关的区域构造而言,利用位于内侧区(导入区域)的最内周侧的区域作为仅再现区域,并利用从内侧区的中部至外侧区的端部的区域作为可记录区域。
在仅可再现区域中,设置二进制位组截断区域(burst cutting area,BCA)及PIC(预记录信息区域)。但是,在具有两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盘的内侧区结构中,仅在第一层(层L0)中设置PIC,并且在第二层(层L1)及后续记录层中与PIC半径相同的部分被用作可记录区域。
在内侧区中的可记录区域中,形成了将在以下描述的OPC、TDMA及INFO(包括DMA等)等,用于记录管理/控制信息等。
在再现专用区域及可记录区域中,基于摆动槽(蜿蜒形沟槽)的记录轨道形成为螺旋形状。该槽被用作在通过激光斑进行寻轨时寻轨导引,并且在将该槽用作记录轨道的情况下来执行数据记录/再现。
本示例基于其中数据被记录在槽中的光盘的假定。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槽记录系统的光盘,也可以应用至岛(land)记录系统,其中数据被记录在槽之间的岛中。此外,其也可应用岛及槽记录系统的光盘,其中数据被记录在槽及岛中。
用作记录轨道的槽呈对应于摆动信号(wobble signal)的蜿蜒形。因此,在用于光盘的盘驱动装置中,可通过根据照射在槽上的激光斑的反射光来计算槽的两个边缘位置,并在激光斑沿记录轨道移动的情况下提取两个边缘位置沿盘径向的波动成分,来再现摆动信号。
在该摆动信号中,记录轨道在其记录位置处的地址信息(物理地址及其他额外信息等)被调制。因此,在该盘驱动装置中,通过从该摆动信号解调地址信息等,可以在数据记录/再现中执行地址控制等。
图1所示的内侧区例如是位于半径24mm位置内侧的区域。
在内侧区中的PIC(预记录信息区域)中,通过槽的摆动预先记录诸如记录及再现功率条件的盘信息、关于盘上区域的信息以及用于拷贝保护的信息等,作为仅可再现信息。在PIC中,例如还记录盘类型、盘尺寸、盘版本、层结构、信道比特长度、BCA信息、传输速率、数据区位置信息、记录线速度以及关于记录/再现激光功率的信息。可通过压坑等方式来记录这些信息。
相较于PIC,将BCA设置的更接近内周。例如通过灼烧记录层的记录系统来记录盘记录介质特有的唯一ID来形成BCA。具体而言,通过形成以同心圆形式排列的记录标记来形成条码方式的记录数据。
此外,在内侧区中,设定具有临时缺陷管理区域(TDMA)、最佳功率控制区域(OPC:测试写入区域)、信息区域(INFO:管理信息区域)、保留区域及缓冲区域等的预定区域格式。
使用OPC例如用于在记录/再现时进行试验性写入以设定诸如激光功率之类的数据记录/再现条件。换言之,其是用于对记录/再现条件进行调整的区域。
INFO包括缺陷管理区域(DMA)及控制数据区域。
DMA设置在INFO中。通常,在光盘的区域中,在DMA中记录用于缺陷管理的替换管理信息。但是,在本示例的盘中,在DMA中记录管理/控制信息,用于不仅实现用于缺陷位置的替换管理,还实现在该一次性写入盘中的数据重写。在此情况下,具体而言,在DMA中记录将在后续描述的ISA及OSA的管理信息。
为了允许通过利用替换处理进行数据重写,也需要响应于数据重写来更新DMA的内容。为此更新而设置TDMA。
替换管理信息被额外地记录至TDMA并被更新。在DMA中,最终对记录在TDMA中的最后(最新)替换管理信息进行记录。
以下将描述DMA及TDMA的细节。
包括DMA等的INFO是最终存储了最新管理信息的确定管理信息区域。INFO(确定管理信息区域)在全部记录层中以至少等于可允许缺陷尺寸的间距彼此间隔开布置。
另一方面,TDMA是临时管理信息区域,其中根据需要额外存储管理信息。TDMA(临时管理信息区域)例如几乎均匀地被布置在各个记录层中。在一些情况下,如下以四层盘为示例进行的描述,除了最接近盘衬底的记录层之外,TDMA被几乎均匀地布置在多个记录层中。
比内侧区更接近外周的区域(具体而言,例如对应于半径范围为24.0至58.0mm的区域)被用作数据区。该数据区是用户数据被实际记录和再现的区域。由上述控制数据区域中的数据区位置信息来表明数据区的起始地址ADdts及结束地址ADdte。
在数据区中,内侧备用区域(ISA)设置在数据区的最内周侧,而外侧备用区域(OSA)设置在数据区的最外周侧。ISA及OSA被用作用于缺陷及数据重写(覆写)的替换区域。
ISA从数据区的起始位置开始形成,具有等于预定数量簇(cluster)的大小(1簇=65536字节)。
OSA从数据区的结束位置开始朝向内周形成,具有等于预定数量簇的大小。在上述DMA中描述ISA及OSA的大小。
夹置在数据区中的ISA与OSA之间的区间被用作用户数据区域。该用户数据区域是用于正常记录和再现用户数据的正常记录/再现区域。
在DMA中描述用户数据区域的位置,即起始地址ADus及结束地址ADue。
该用户数据被用作逻辑地址空间。换言之,该起始地址ADus用作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而该结束地址ADue用作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
比数据区更接近外周的区域(具体而言,例如对应于半径范围为58.0至58.5mm的区域)被用作外侧区(例如,导出区)。管理/控制信息也被记录在外侧区中。具体而言,INFO(控制数据区域,DMA,缓冲区域)形成为预定格式。
类似于内侧区中的DMA,将该DMA作为其中记录ISA及OSA的管理信息的区域。
[2.DMA]
以下将描述在内侧区及外侧区中记录的DMA的结构。图2示出了DMA的结构。
这里,示出了DMA的大小为32簇(32×65536字节)的示例。簇是数据记录的最小单位。
当然,DMA的大小并不限于32簇。在图2中,32个簇被赋予1至32的簇编号,由此表明DMA中各个内容的数据位置。此外,各个内容的大小由簇的数量来表明。
在DMA中,在具有簇编号1至4的4个簇的区间中,盘上的详细信息被记录作为盘定义结构(DDS)。
后续将参考图3来说明该DDS的内容。DDS具有1簇的大小,并在该4簇区间中被重复记录四次。
具有簇编号5至8的4个簇的区间用作用于缺陷列表DFL的第一记录区域(DFL#1)。以下将参考图4来说明缺陷列表DFL的结构。缺陷列表DFL是具有4个簇的大小的数据,并且各个替换地址信息被列在其中。
具有簇编号9至12的4个簇的区间用作用于缺陷列表DFL的第二记录区域(DFL#2)。
此外,通过每组4个簇来预备用于第三及后续缺陷列表DFL#3至DFL#6的记录区域,由此具有簇编号29至32的4个簇的区间用作用于DFL的第七记录区域(DFL#7)。
换言之,在由32个簇构成的DMA中,预备了用于缺陷列表DFL#1至DFL#7的7个记录区域。
在BD-R(一次性写入光盘)的情况下,需要执行结束处理以记录该DMA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在DMA中写入的全部7个缺陷列表DFL#1至DFL#7具有相同的内容。写入内容等于最新TDMA的内容。
在BD-RE(可重写光盘)中并未设置TDMA。这是因为每一次执行记录时均可重写DMA。
图3中示出了在图2的DMA的开始位置处记录的DDS的内容。
如上所述,DDS具有1簇的大小(=65536字节)。
在图3中,“字节位置”示出字节0作为由655536字节构成的DDS的起始字节。“字节数量”表明各个数据内容的字节的数量。
在字节位置0及1的这两个字节中,记录用于识别该簇为DDS的簇的DDS标识符=“DS”。
在字节位置2的一个字节中,表明DDS格式编号(格式版本)。
在字节位置4至7的4个字节中,记录DDS的更新次数。在本示例中,DMA自身并未被更新,但在结束时向其写入替换管理信息。在TDMA中更新替换管理信息。因此,当最终执行结束动作(closing)时,在这些字节位置处记录TDMA中DDS(TDDS:临时DDS)的更新次数。
在字节位置16至19的4个字节中,记录DMA中驱动区域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DRV)。
在字节位置24至27的4个字节中,记录DMA中缺陷列表DFL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DFL)。
字节位置32至35的4个字节通过物理扇区编号(PSN:物理扇区地址)来表明数据区中用户数据区域的起始位置,即,逻辑扇区编号(LSN:逻辑扇区地址)为“0”的位置。
字节位置36至39的4个字节通过LSN(逻辑扇区地址)来表明数据区中的用户数据区域的结束位置。
在字节位置40至43的4个字节中,表明了数据区中ISA(内周侧备用区域)的大小。
在字节位置44至47的4个字节中,表明了数据区中OSA(外周侧备用区域)的大小。
在字节位置48至51的4个字节中,表明了数据区中最后备用区域(LSA)的大小。该最后备用区域是布置在逻辑地址空间之后的备用区域,并且,取决于记录层的数量,在最后记录层中的ISA或OSA用作最后备用区域。
在字节位置52的1个字节中,表明替换区域可用标志,替换区域可用标志表明是否可通过使用ISA或OSA来重写数据。当已经使用了整个ISA或OSA时,替换区域可用标志就表明该情况。
上述位置之外的其他字节位置被视为保留(未定义),并在所有这些字节位置处设定00h。
如上所述,DDS包括用户数据区域的地址、ISA及OSA的大小、以及替换区域可用标志。换言之,DDS被用作管理/控制信息,用于对数据区中的ISA及OSA的区域管理。
下面,在图4中示出缺陷列表DFL的结构。
如参考图2所述,缺陷列表DFL被记录在4个簇的记录区域中。
在图4中,将由4个簇构成的缺陷列表DFL中的各个数据内容的数据位置示出为“字节位置”。满足1簇=32扇区=65536字节的关系,并且1扇区=2048字节。
“字节数量”表明作为各个数据内容的大小的字节数量。
缺陷列表DFL中的起始64字节被用作缺陷列表管理信息。
在该缺陷列表管理信息中,记录了用于识别这些簇是缺陷列表的簇的信息、版本、缺陷列表更新次数、以及缺陷列表中的条目数量等信息。
在字节位置64及后续字节位置处,每个均由8个字节构成的替换地址信息ati被记录作为缺陷列表中条目的内容。
紧接着最后有效替换地址信息ati#N之后,记录由8个字节构成并用作替换地址信息末端的末端信息。
在该DFL中,在从替换地址信息末端之后的字节开始直至簇中的最后簇的所有字节中均设定00h。
图5示出了由64个字节构成的缺陷列表管理信息。
在从字节位置0开始的两个字节中,字符串“DL”被记录作为缺陷列表DFL的标识符。
字节位置2处的1个字节表明缺陷列表DFL的格式编号。
从字节位置4开始的4个字节表明缺陷列表DFL的更新次数。该数量是下述临时缺陷列表TDFL的更新次数后续的值。
从字节位置12开始的4个字节表明缺陷列表DFL中条目的数量,即替换地址信息ati的数量。
从字节位置24开始的4个字节通过簇数量来表明各个替换区域ISA0,ISA1,OSA0及OSA1中的自由区域的大小。
将上述位置之外的其他字节位置用作保留,并且在全部这些字节位置中设定00h。
图6示出了替换地址信息ati的结构。具体而言,替换地址信息ati表明通过替换处理得到的条目的内容。
在单层盘的情况下,替换地址信息ati的最大总数量为32759条。
1条替换地址信息ati由8字节构成(64比特)。各个比特由比特b63至b0来表示。
在比特b63至b0中,记录条目的状态信息(状态1)。
在DFL中,将状态信息设定为“0000”,其表明正常替换处理条目。
后续在说明TDMA中的TDFL中的替换地址信息ati时将描述其他状态信息值。
在比特b59至b32中,表明被替换簇(alternation-subject cluster)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PSN。具体而言,通过簇的起始扇区的物理扇区地址PSN来表明因缺陷或重写而被替换的簇。
比特b31至b28被保留。替代地,可在其中记录条目的另一条状态信息(状态2)。
在比特b27至b0中,表明了替换簇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PSN。
具体而言,如果簇因缺陷或重写而被替代,则通过簇的起始扇区的物理扇区地址PSN来表明用于对其进行替换的簇。
上述替换地址信息ati被视为1个条目,并且表明与一轮替换处理相关的被替换簇以及替换簇(alternative cluster)。
在具有图4的结构的缺陷列表DFL中登记上述条目。
在DMA中,记录替换管理信息以具有上述数据结构。但是,如上所述,在执行盘的结束动作时来在DMA中记录这些信息。此时,TDMA中的最新替换管理信息会受到影响。
以下将描述在TDMA中执行用于缺陷管理及数据重写的替换处理以及响应于替换处理对替换管理信息进行的更新。
[3.TDMA]
以下将描述在内侧区中设置的TDMA。类似于DMA,使用TDMA(临时DMA)作为记录替换管理信息的区域。但是,通过响应于用于数据重写或检测到缺陷而进行的替换处理的发生而在其中额外地记录替换管理信息,来对TDMA进行更新。
在BD-R中,使用了两种记录模式。一种是使用空间比特图的随机记录模式,而另一种是使用顺序记录范围信息(SRRI)的顺序记录模式。
首先,通过在随机记录模式下使用空间比特图的示例来进行以下说明。
图7示出了TDMA的结构。
TDMA的大小例如为2048簇。
如图所示,在被赋予簇编号1的第一簇中,记录用于层L0的空间比特图。
通过向作为主数据区域的数据区、内侧区及外侧区(这些是记录管理/控制信息的区域)的各个簇分配一个比特,来形成空间比特图。空间比特图被用作写入存在/不存在显示信息,其被配置为以通过一比特值来表明在各个簇中写入是否已经完成。
尽管向空间比特图中从内侧区至外侧区的所有簇中的每一个簇均分配一比特,但可以设置该空间比特图具有1簇的大小。
使用簇编号1的簇作为用于层L0(第一层)的空间比特图。簇编号2的簇被用作用于层L1(第二层)的空间比特图。尽管图中未示出,但在三层盘及四层盘的情况下,在预定簇编号的簇中预备用于层L2(第三层)及层L3(第四层)的空间比特图。例如,向这些空间比特图分配簇编号3及4。
在TDMA中,如果因数据内容改变等原因而执行替换处理,则在TDMA中的未记录区域的起始簇中额外记录临时缺陷列表(TDFL)。因此,在双层盘的情况下,在图中所示的簇编号3的位置处记录第一TDFL。在单层盘的情况下,因为无需用于层L1的空间比特图,故在簇编号2的位置处记录第一TDFL。由此开始,响应于替换处理的发生,在记录簇之间不存在未记录区域的簇位置处额外地记录TDFL。
TDFL的大小处于1簇至4簇的范围内。
因为空间比特图是表明各簇的写入状态的信息,故其响应于数据写入的发生而被更新。在此情况下,类似于TDFL,从TDMA中自由区域的起始位置开始记录新的空间比特图。
换言之,在TDMA中,根据需要额外地记录空间比特图或TDFL。
如下对空间比特图及TDFL的构造进行的描述,作为光盘的详细信息的临时盘定义结构(TDDS(临时DDS))被记录在用作空间比特图的1簇的最后扇区(2048字节)中以及用作TDFL的1至4簇的最后扇区(2048字节)中。
图8示出了空间比特图的构造。
如上所述,空间比特图是通过1比特来表示盘上的1簇的记录/未记录状态的比特图,如果簇处于未记录状态,则例如将对应比特设定为“1”。图8示出了作为各层独立地保持信息的比特图的示例的用于双层盘情况的空间比特图。在三层盘及四层盘的情况下,对该比特图进行扩展处理。
在图8中,1簇中的32个扇区被示出为扇区0至31。“字节位置”被示出为扇区中的字节位置。
在起始扇区0中,记录空间比特图的管理信息。
在从扇区0的字节位置0开始的两个字节中,记录“UB”作为空间比特图ID(未分配空间比特图标识符)。
在字节位置2处的1个字节中,记录格式版本(格式编号),并例如在其中设定“00h”。
在从字节位置4开始的四个字节中,记录层编号。具体而言,表明该空间比特图是对应于层L0还是层L1。
在从字节位置16开始的48个字节中,记录比特图信息(比特图信息)。
该比特图信息由与内侧区、数据区及外侧区中每一者相对应的各条区信息(用于内侧区的区信息)(用于数据区的区信息)(用于外侧区的区信息)构成。
每条区信息由16字节构成。具体而言,在各条区信息中,向区的各个起始位置(起始簇第一PSN)、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比特图数据的起始字节位置)、比特图数据的大小(比特图数据中有效比特长度)以及保留中的每一者分配4个字节。
在区的起始位置(起始簇第一PSN),盘上区的起始位置(即,将区转换为比特图的起始地址)由PSN(物理扇区地址)来表明。
在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比特图数据的起始字节位置),通过字节的数量将与区相关的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表示为相对于位于空间比特图的起始位置处的未分配空间比特图标识符的相对位置。
在比特图数据的大小(比特图数据中的有效比特长度)方面,通过比特的数量来表明区的比特图数据的大小。
从空间比特图的第二扇区(=扇区1)的字节位置0开始记录实际比特图数据(比特图数据)。比特图数据的大小为1扇区每1GB。
使用从最后比特图数据之后的字节直至在最终扇区(扇区31)之前的字节的区域作为保留区,并且在其中设定“00h”。
在空间比特图的最终扇区(扇区31)中,记录TDDS。
以下描述通过上述比特图信息进行的管理。
首先,将描述层L0被表示为字节位置4处的层编号的空间比特图(即,对应于单层盘或多层盘的层L0的空间比特图)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层L0中内侧区(即,导入区)上的信息由用于内侧区的区信息来表示。
通过区的起始位置(起始簇第一PSN),如图所示由实线箭头来表示内侧区(在此情况下,导入区)的起始位置的PSN。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比特图数据的起始字节位置),如图所示由虚线来表示与该空间比特图中的内侧区对应的比特图数据的位置(表示扇区1中的字节位置0的信息)。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大小(比特图数据中的有效比特长度),表明用于内侧区的比特图数据的大小。
在用于数据区的区信息中,表明层L0中的数据区上的信息。
通过区的起始位置(起始簇第一PSN),如图所示由实线箭头来表示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PSN。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比特图数据的起始字节位置),如图所示由虚线来表示与该空间比特图中的数据区对应的比特图数据的位置(表示扇区2中的字节位置0的信息)。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大小(比特图数据中的有效比特长度),表明用于数据区的比特图数据的大小。
通过用于外侧区的区信息,表明层L0中的外侧区(例如,单层盘的导出区)上的信息。
通过区的起始位置(起始簇第一PSN),如图所示由实线箭头来表示外侧区的起始位置的PSN。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起始位置(比特图数据的起始字节位置),如图所示由虚线来表示与该空间比特图中的外侧区对应的比特图数据的位置(表示扇区N中的字节位置0的信息)。
通过比特图数据的大小(比特图数据中的有效比特长度),表明用于外侧区的比特图数据的大小。
在与诸如层L1之类的第二及后续记录层相关的空间比特图中也进行类似的设置。例如,在与层L1相关的空间比特图中,如图中单点划线所示,进行对与层L1相关的内侧区、数据区以及外侧区的管理。
下面将描述TDFL(临时DFL)的构造。如上所述,TDFL被记录在TDMA中的空间比特图后续的自由区域中,并响应于每一次更新被额外地记录在自由区域的起始位置处。
图9示出了TDFL的构造。
TDFL由1至4个簇构成。从与图4的DFL对比可以看出,TDFL的内容与DFL的内容的相同点在于起始64字节被用作缺陷列表管理信息,并且每个均由8个字节构成的替换地址信息ati被记录在字节位置64及后续字节位置处,此外相同点还在于最后替换地址信息ati#N后续的8个字节被用作替换地址信息末端。
但是,与DFL不同的是,在由1至4个簇构成的TDFL中,临时DDS(TDDS)被记录在2048字节中作为其最后扇区。
在TDFL的情况下,在区域中对于替换地址信息末端所属的簇的最终扇区之前的字节设置00h。在最终扇区中记录TDDS。如果替换地址信息末端属于簇的最终扇区,则在区域中对于下一簇的最终扇区之前的字节设置0,并且在最终扇区中记录TDDS。
由64字节构成的缺陷列表管理信息与参考图5所述的DFL中的类似。
但是,通过从字节位置4开始的4个字节,缺陷列表的序列号被记录作为缺陷列表的更新次数。归因于该特征,最新TDFL中的缺陷列表管理信息的序列号表明缺陷列表的更新次数。
此外,对TDFL更新时的值(通过从字节位置12开始的4个字节)被记录作为缺陷列表DFL中条目的数量,即替换地址信息ati的条数,并(通过从字节位置24开始的4个字节)被记录作为各个替换区域ISA0,ISA1,OSA0及OSA1中的自由区域的大小(簇的数量)。
TDFL中的替换地址信息ati的结构也类似于图6所示DFL中替换地址信息ati的结构。替换地址信息ati被视为1个条目,并且表明了与一轮替换处理相关的被替换簇及替换簇。在具有图9所示结构的临时缺陷列表TDFL中登记上述条目。
但是,作为TDFL中的替换地址信息ati的状态1,除了“0000”之外,通常还设置“0101”或“1010”。
当物理连续的多个簇总体地经过替换处理并且对这多个簇总体地执行替换管理(二进制位组转换管理)时,设置“0101”或“1010”作为状态1。
具体而言,如果状态1为“0101”,则替换地址信息ati中被替换簇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以及替换簇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表明与物理连续的多个簇的起始簇相关的被替换项及替换项。
如果状态1为“1010”,则替换地址信息ati中被替换簇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以及替换簇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表明与多个物理连续簇的最后簇相关的被替换项及替换项。
因此,在总体地对多个物理连续簇进行替换管理的情况下,替换地址信息ati无需被记录作为对于所有多个簇中每一个簇的条目,而是将与起始簇及结束簇相关的两条替换地址信息ati记录作为条目就已足够。
如上所述,TDFL基本上具有与DFL相同的结构,但其具有其大小可被扩展至4个簇的特性,TDDS被记录在最后扇区中,允许二进制位组转换管理作为替换地址信息ati等。
在TDMA中,如图7所示来记录空间比特图以及TDFL。如上所述,临时盘定义结构(TDDS)被记录在2048字节中作为空间比特图及TDFL的最后扇区。
图10示出了该TDDS的结构。
TDDS由一个扇区(2048字节)构成,并包括与上述DMA中的DDS相同的内容。尽管DDS的大小为1簇(65536字节),但在DDS中实质内容被定义的区域是参考图3所述的直到字节位置52的区域。换言之,实质内容被记录在1簇的起始扇区中。因此,TDDS可包含DDS的内容,尽管其大小是1簇。
通过比较图10与图3可以发现,在字节位置0至53处,TDDS具有与DDS类似的内容。但是,在TDDS中,从字节位置4开始记录TDDS序列号。从字节位置16开始记录TDMA中驱动区域的起始物理地址。从字节位置24开始记录TDMA中的TDFL的起始物理地址(AD DFL)。
在TDDS中的字节位置1024及后续字节位置处,记录在DDS中缺失的信息。
在从字节位置1024开始的4个字节中,记录用户数据区域中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外周的物理扇区地址PSN。
在从字节位置1028开始的4个字节中,记录TDMA中用于层L0的最新空间比特图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BP0)。
在从字节位置1032开始的4个字节中,记录TDMA中用于层L1的最新空间比特图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BP1)。
在字节位置1036处的1个字节中,记录对覆写功能的使用进行控制的标志。
这些字节位置之外的其他字节被用作保留区域,其全部内容均为00h。
但是,例如在三层盘的情况下,决定保留区域中的预定字节位置,并且在这些位置处记录在TDMA上用于层L2的最新空间比特图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BP2)。
在四层盘的情况下,决定在保留区域中的预定字节位置,并且记录TDMA中用于层L2的最新空间比特图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BP2)以及用于层L3的最新空间比特图的起始物理扇区地址(AD BP3)。
此外,在被视为图10中保留区域的任何位置处,分别通过4个字节来记录在各个层中与OPC区域相关的下一OPC操作可执行地址(下一可用Ln OPC地址)。换言之,记录下一次要用于OPC操作的部分的地址。
如上所述,TDDS包括用户数据区域的地址、ISA及OSA的大小、以及替换区域可用标志。换言之,TDDS被用作用于数据区中的ISA及OSA的区域管理的管理/控制信息。在这一点上,TDDS与DDS相同。
此外,TDDS具有表明最新有效空间比特图的位置的信息(AD BP0,AD BP1(此外,AD BP2,AD BP3)),并具有表明最新有效临时DFL(TDFL)的位置的信息(AD DFL)。
此外,TDDS具有表明在各个层中的OPC区域的未使用部分的下一OPC操作可执行地址(下一可用Ln OPC地址)。
该TDDS被记录在空间比特图及TDFL的最终扇区中。因此,每一次增加空间比特图或TDFL,均可记录新的TDDS。因此,在图7的TDMA中,最后增加的空间比特图或TDFL中的TDDS是最新TDDS,并且在其中表明最新空间比特图及TDFL。
在TDMA中,响应于数据重写及替换处理,根据需要来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在结束时,最新TDMA的内容被记录在INFO中的DMA中,由此设置管理信息。
进行对TDMA的更新使得TDMS(临时盘管理结构)更新单元被记录。
响应于需要进行对管理信息的更新,可以TDMS更新单元为单位将TDMS依次记录在连续的簇中。在对TDMS更新单元进行记录时,此时无需在最后记录完成簇之后未留下未记录区域,对最新TDMS更新单元进行记录。
上述TDDS及TDFL以及下述SRRI均包含在该TDMS更新单元中。换言之,如果TDDS、TDFL及SRRI中至少一者被更新,则TDMS更新单元就被额外地记录在TDMA中。
在诸如三层盘及四层盘的多层盘中,TDMA被布置在全部记录层中或一部分记录层中。这些TDMA被用于更新TDFL/空间比特图由此依次被用尽。归因于该特性,各个记录层中的TDMA被总体地用作一个大的TDMA,由此可有效地利用多个TDMA。
此外,无论各层中的TDMA如何,仅通过查找最后记录的TDDS就可了解有效TDFL/空间比特图。
此外,尽管图7中未示出,但为了确定最新TDMA,仅在起始TDMA(例如,下述TDMA#1)中使用TDMA中的第一预定数量簇作为TDMA访问标志。
假定在整个盘中设置12个TDMA(TDMA0至TDMA11),则起始TDMA0中的第一组12个簇被用作TDMA访问标志以及对TDMA1至11中每一者及DMA进行记录的各个表示信息。
在使用起始TDMA0时,没有数据被记录在TDMA访问标志中。当已经使用了整个TDMA0并且开始使用TDMA1时,例如数据“00h”被记录在TDMA访问标志的整个第一簇(对应于TDMA1)中。当已经使用了整个TDMA1并且开始使用TDMA2时,例如数据“00h”被记录在TDMA访问标志的整个第二簇(对应于TDMA2)中。如果以此方式来使用TDMA访问标志,则可获得下述优点。具体而言,例如在载入盘时,盘驱动装置可获知TDMA,其中通过访问第一TDMA0并读取TDMA访问标志来记录此时最新的TDMA数据。如果已经在TDMA访问标志的全部12个簇中记录了“00h”,则盘驱动装置可获知数据被记录在DMA中。
[4.SRR及SRRI]
以下将描述其中在顺序记录模式下使用SRRI的示例。
图11示出了SRR的结构。SRR指在顺序记录模式下用于一次性写入盘的写入区域(连续记录范围),并类似于CD的轨道具有下述特性<1>至<5>。
<1>在SRR内部,沿地址增大方向执行记录,并仅可占有一个可记录地址(额外记录点)。作为额外记录点的该地址被称为NWA(下一可写入地址,PSN)。
如果如图11A中所示SRR中的最后记录地址被定义为LRA(最后记录地址,PSN),则由以下等式来表示NWA。
NWA=(ip(LRA/32)+1)*32(如果LRA≠0)
NWA=SRR的起始PSN(如果LRA=0)
在该等式中,ip(N)表示小于N的最大整数。
换言之,如果已经在SRR中进行了记录,则NWA是包含LRA的簇后续的簇的起始地址(PSN)。如果在SRR中尚未进行记录,则NWA是SRR的起始地址(PSN)。
<2>SRR取两种状态中任意一种状态,即开放状态及关闭状态。
图11A的开放SRR表示可记录SRR(即,具有NWA),而图11B的关闭SRR表示其中不能够进行记录的SRR(即,不具有NWA)。
<3>确保盘上开放SRR的处理被称为SRR的保留,而将开放SRR的状态改变至关闭状态的处理被称为SRR的关闭。
<4>在盘上可存在多个(至多7927个)SRR。其中可同时存在多达16个开放SRR。
<5>可以任意顺序来选择作为写入对象的SRR。
作为实际使用方法,开放SRR的保留被用于确保文档数据之前的文档系统的管理区域、以及在盘中记录了文档数据之后在管理区域中记录文档系统的管理信息的情况。
图11C示出了当在顺序记录模式下执行记录时盘的示例性布局。
在该盘上存在四个SRR(SRR#1至SRR#4)。SRR#1,SRR#3以及SRR#4是开放SRR,而SRR#2是关闭SRR。
在对该盘进行额外记录时,可从NWA1,NWA3及NWA4任意一处开始进行记录。
作为对SRR进行管理的信息,通过上述TDMS更新单元来记录SRRI。
图12示出了SRRI的构造。
SRRI被构造具有数据帧(data frame)1至31的大小。
图12中的相对数据帧编号(相对数据帧)表示簇中的各个数据帧。SRRI紧接着TDMS更新单元的最后数据帧31中记录的TDDS之前布置。因此,当SRRI具有M个扇区的大小时,SRRI被布置在从数据帧(31-M)到数据帧30的范围内。数据帧内的字节位置(数据帧内字节位置)表示各个数据帧内的字节位置。
从SRRI的开始起的64字节被用作SRRI标题(SRRI标题),其中包含了SRRI的管理信息。
SRRI标题由用于识别该簇是SRRI簇的信息、版本信息、SRRI更新次数(SRRI记录更新)以及SRR条目的总数量(表明SRR的信息的区块)等构成。
字节位置64处的字节以及后续字节被用作多个SRR条目构成的列表(SRRI条目列表)。
包含在该列表(SRRI条目列表)中的各个SRR条目的大小为8字节。如果存在N个SRR条目,则列表的大小为N×8字节。
8字节的SRRI末端(SRRI末端)紧接着最后SRR条目之后布置,并且后续字节被填入零直至最后簇。
图13A示出了SRRI标题的构造。
字节位置0及1处的两个字节被用作SRRI-ID(SRRI标识符),其中包含了SRRI的管理信息。
字节位置2处的1个字节被用作表明SRRI格式版本的SRRI格式(SRRI格式)。
字节位置4至7处的4个字节被用作表明SRRI的更新次数的SRRI更新计数(SRRI更新计数)。
字节位置12至15处的4个字节被用作表示SRR条目的总数量的SRR条目的数量(SRR条目数量)。
字节位置16处的1个字节被用作表明其状态处于开放状态的SRR的总数量的开放SRR的数量(开放SRR数量)。
从字节位置20开始,记录全部开放SRR编号的集合列表(开放SRR编号列表)。
图13B示出了该列表(开放SRR编号列表)的结构。每一个开放SRR编号均具有两个字节的大小,并且该列表具有16个编号的总大小,即32字节。如果开放SRR的总数量小于16,则列表(开放SRR编号列表)的剩余部分被填入零。每一次开放SRR的总数量增大或减小,都需要对列表(开放SRR编号列表)的内容进行校正,并沿降序进行排序。
图14示出了在上述SRRI标题之后在图12中的条目列表(SRRI条目列表)中登记的SRR条目的构造。其条目编号被定义为i。
分别表示特定SRR的各个SRR条目由8个字节(64比特)构成。
比特b63至b60的四个比特被保留(未定义)。
比特b59至b32的28个比特被用作在用户数据区域中存在的SRR#i的起始地址。换言之,表明了SRR#i的起始簇的起始位置的PSN。
比特b31被用作会话(session)起始,并用作表明该SRR是否是会话的首个SRR的比特。当该比特为1时,这表明该SRR是会话的首个SRR,即,会话从该SRR开始。
比特b30至b28这三个比特被保留(未定义)。
在比特b27至b0这28个比特中,SRR#i中的LRA(最后记录地址:参见图11A至图11C)由PSN来表示。
通过上述包含SRRI标题及SRR条目的SRRI,来管理在用户数据区域中存在的SRR的数量及地址以及各个SRR的LRA。此外,如上所述,根据对应于该SRR的SRR条目中的LRA(最后记录地址)的值,可以计算开放SRR的NWA(下一可写入地址)。
上述SRRI被更新使得当需要更新SRR的管理状态时(例如当SRR被保留时,当从SRR中的NWA开始执行额外记录时,或当SRR关闭时),SRRI被包含在上述TDMS更新单元中。
[5.通过使用替换区域的替换处理]
以下将描述通过使用固定替换区域作为ISA及OSA的替换处理。
在数据区中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确保ISA(内侧备用区域:内周侧替换区域)及OSA(外侧备用区域:外周侧替换区域)作为用于缺陷簇的替换处理的替换区域。
在上述DDS及TDDS中定义ISA及OSA的大小。
在物理格式化时确定ISA及OSA的容量(大小)。
如下执行通过使用上述ISA及OSA的对缺陷簇的替换处理。
例如,如果在响应于来自主装置的要求而进行的数据写入时、被认定为写入地址的簇是缺陷簇,则不能够正确地执行数据记录。在此情况下,作为记录目标的数据被写入ISA或OSA中的特定簇。这就是替换处理。
作为上述DFL条目来对该替换处理进行管理。具体而言,一个DFL条目被登记使得其中不能够执行数据记录的缺陷簇的地址被视为被替换项,而ISA或OSA中数据被写入的簇的地址被视为替换项。
[6.多层盘结构]
以下将参考图15A至图15C来描述多层盘的层结构。
图15A、图15B及图15C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双层盘的层结构、实施例的三层盘的层结构以及实施例的四层盘的层结构。
图15A、图15B及图15C中每一个盘均具有盘衬底201,盘衬底具有1.1mm的厚度。盘衬底201例如通过聚碳酸酯树脂的注入成型来成形。压模被设置在模具中用于注入成型,由此形成转印了槽形状的盘衬底201。
在双层盘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第一层(层L0)形成在盘衬底201上,而第二层(层L1)被形成使得中间层204夹置在其间。此外,光学透明层203被形成在第二层(层L1)上。
光学透明层203的表面用作激光入射表面。
为了保护光盘而形成了光学透明层203。例如通过透过光学透明层203将激光会聚在层L0或L1上来执行对信息信号的记录及再现。
例如通过旋涂UV可固化树脂并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来形成光学透明层203。替代地,也可以通过使用UV可固化树脂以及聚碳酸酯片或粘合层及聚碳酸酯片来形成光学透明层203。
光学透明层203具有约100μm的厚度。当其与具有约1.1mm厚度的盘衬底201结合时,整个光盘的厚度约为1.2mm。
图15B的三层盘包括三个记录层,即层L0,L1及L2。
在该盘中,层L0,L1及L2形成在盘衬底201上,使得中间层204夹置在其间。
图15C的四层盘包括四个记录层,即层L0,L1,L2及L3。在该盘中,层L0,L1,L2及L3也形成在盘衬底201上,使得中间层204夹置在其间。
例如利用旋涂法通过旋涂具有UV感光性的光学透明材料并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来形成图15A,图15B及图15C中的各个中间层204。
在相对于多层光盘记录介质执行对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情况下,该中间层204的设置及膜厚被设计用于抑制层间串扰。
在三层盘中,层L2被设置在距离激光入射表面约50μm的位置处。在四层盘中,中间层204的厚度被调整并且层L3被设置在距离激光入射表面约50μm的位置处。
例如通过以下处(ST1至ST7)来制成图15B的三层盘。
(ST1)利用用于层L0的压模,通过注入成型来制成转印有层L0的槽图案的盘衬底201。
(ST2)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0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0。
(ST3)通过旋涂法在层L0上涂布树脂,并在用于层L1的压模被压向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转印了层L1的槽图案的中间层204。
(ST4)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1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1。
(ST5)通过旋涂法在层L1上涂布树脂,并在用于层L2的压模被压向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转印了层L2的槽图案的中间层204。
(ST6)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2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2。
(ST7)通过诸如旋涂及固化、或片接合等工艺而形成光学透明层203。
通过上述步骤来制成三层盘。
在四层盘的情况下,增加用于层L3的步骤,由此例如通过以下步骤(ST11至ST19)来进行制造。
(ST11)利用用于层L0的压模,通过注入成型来制成转印有层L0的槽图案的盘衬底201。
(ST12)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0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0。
(ST13)通过旋涂法在层L0上涂布树脂,并在用于层L1的压模被压向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转印了层L1的槽图案的中间层204。
(ST14)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1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1。
(ST15)通过旋涂法在层L1上涂布树脂,并在用于层L2的压模被压向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转印了层L2的槽图案的中间层204。
(ST16)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2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2。
(ST17)通过旋涂法在层L2上涂布树脂,并在用于层L3的压模被压向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转印了层L3的槽图案的中间层204。
(ST18)通过溅射等方法将记录膜沉积在L3的槽图案上以形成层L3。
(ST19)通过诸如旋涂及固化或片接合等工艺而形成光学透明层203。
通过上述步骤来制成四层盘。
[7.盘驱动装置]
以下将描述能够处理如BD-R及BD-RE的本实施例的三层盘、四层盘以及具有更多层的多层盘的盘驱动装置(记录/再现装置)。
本示例的盘驱动装置可对盘执行物理格式化(例如仅形成了上述BCA及PIC,但并没有数据被记录在可记录区域中),随后进一步执行文档系统初始化。由此可形成处于以下参考图17A及图17B描述的状态的盘布局。此外,对于如上格式化后的盘,盘驱动装置执行对用户数据区域的数据记录/再现。盘驱动装置还根据需要来对TDMA,ISA及OSA来执行记录/更新。
通常在制造商处已经完成了物理格式化之后才运出盘。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在已经完成了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才运出盘。在此情况下,无需在用户端通过盘驱动装置来执行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
图16示出了盘驱动装置的构造。
盘1是上述实施例的三层盘或四层盘。盘1被布置在转台(未示出)上,并在记录/再现时以恒定线速度(CLV)被主轴电动机52旋转驱动。
光学拾取器(光学头)51读取作为ADIP地址的管理/控制信息以及嵌入作为盘1上的槽轨道的摆动的预记录信息。
在进行物理格式化以及文档系统初始化时,以及在用户数据记录时,通过光学拾取器51在可记录区域中的轨道中记录管理/控制信息及用户数据。在再现时,通过光学拾取器51来读取记录数据。
在光学拾取器51中,形成以下部件(未示出):用作激光源的激光二极管;用于检测反射光的光电检测器;用作激光的输出端的物镜;以及经由物镜向盘记录表面发出激光并将激光的反射光导向光电检测器的光学系统。
在光学拾取器51中,通过二轴机构,将物镜保持为沿寻轨方向及聚焦方向可移动。
通过滑动机构53允许整个光学拾取器51沿盘径向方向移动。
光学拾取器51中的激光二极管被来自激光驱动器63的驱动信号(驱动电流)驱动以发出激光。
来自盘1的反射光信息被光学拾取器51中的光电二极管检测,并取决于要被供应至矩阵电路54的接收光的量而被转换为电信号。
矩阵电路54包括用于从作为光电检测器的多个光接收元件的输出电流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以及矩阵运算/放大电路等,并通过矩阵运算处理而产生需要的信号。
例如,矩阵电路54产生等同于再现数据的高频信号(再现数据信号)、用于伺服系统控制的聚焦误差信号以及寻轨误差信号等。
此外,矩阵电路54产生作为与槽的摆动相关的信号的推挽信号,即检测摆动的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矩阵电路54被一体地形成在光学拾取器51中。
从矩阵电路54输出的再现数据信号被供应至读/写电路55。聚焦误差信号及寻轨误差信号被供应至伺服电路61。推挽信号被供应至摆动电路58。
读/写电路55为再现数据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及通过PLL的再现时钟生成处理等,以再现从光学拾取器51读取的数据并将数据供应至调制/解调电路56。
调制/解调电路56包括在再现时用作解码器的功能部分以及在记录时用作编码器的功能部分。
在再现时,调制/解调电路56基于再现时钟来执行对运行时长限制编码(run-length limited code)的解调处理作为解码处理。
ECC编码器/解码器57执行在记录时增加误差校正码的ECC编码处理,并执行在再现时执行误差校正的ECC解码处理。
在再现时,ECC编码器/解码器57获取通过调制/解调电路56进行解调得到的数据放入内存,并执行误差检测/校正处理以及反交叉存取处理(deinterleaving processing)等,以获得再现数据。
基于系统控制器60的命令,通过ECC编码器/解码器57被解码为再现数据而获得的数据被读取并被传输至诸如影音(AV)系统120的已连接设备。
作为与槽的摆动相关的信号的从矩阵电路54输出的推挽信号在摆动电路58中被处理。作为ADIP信息的推挽信号被解调成为在摆动电路58中形成ADIP地址的数据流,并被供应至地址解码器59。
地址解码器59对供应的数据进行解码,以获得地址值,并将地址值供应至系统控制器60。
此外,地址解码器59通过使用供应自摆动电路58的摆动信号而利用PLL处理产生时钟,并将时钟供应至各个单元例如作为记录时的编码时钟。
此外,当作为与槽的摆动相关的信号的推挽信号从矩阵电路54输出时,作为预记录信息(PIC)的推挽信号经过摆动电路58中带通滤波处理,然后被供应至读/写电路55。随后,信号被二值化以转变为数据比特流,随后在ECC编码器/解码器57中经过ECC解码及反交叉存取,由此提取作为预记录信号的数据。提取的预记录信息被供应至系统控制器60。
系统控制器60可基于读取的预记录信息来执行各类运行设定处理及拷贝保护处理等。
在记录时,从AV系统120传递记录数据。该记录数据被发送至ECC编码器/解码器57中的存储器,并被缓存在其中。
在此情况下,ECC编码器/解码器57执行误差校正编码累加、交叉存取以及对子码的累加等作为用于缓存记录数据的编码处理。
通过ECC编码获得的数据例如经过调制/解调电路56中的RLL(1-7)PP系统的调制,然后被供应至读/写电路55。
作为在记录时用作用于编码处理的基准时钟的编码时钟,使用如上所述的由摆动信号产生的时钟。
通过编码处理产生的记录数据通过读/写电路55经过记录补偿处理。作为记录补偿处理,读/写电路55例如基于记录层的特性、激光斑形状以及记录线速度等来执行对最佳记录功率的微调解,并执行对激光驱动脉冲的波形的调节。随后,记录数据被发送至激光驱动器63作为激光驱动脉冲。
激光驱动器63将供应的激光驱动脉冲给予光学拾取器51中的激光二极管以执行激光发射驱动。由此在盘1上形成对应于记录数据的坑。
激光驱动器63包括所谓自动功率控制(APC)电路,并控制激光输出,使得在基于设置在光学拾取器51中用于激光功率监控的检测器的输出而监控激光输出功率的情况下,无论温度等如何,激光输出均可被保持恒定。由系统控制器60来给出在记录及再现时激光输出的目标值,并且激光输出水平被控制使得在每次记录及再现时均处于目标值。
伺服电路61根据来自矩阵电路54的聚焦误差信号及寻轨误差信号而产生用于聚焦、寻轨及滑动的各种伺服系统驱动信号,以使得相关部件执行伺服系统工作。
具体而言,伺服电路61基于聚焦误差信号以及寻轨误差信号而产生聚焦驱动信号及寻轨驱动信号,以驱动光学拾取器51中的二轴机构的聚焦线圈及寻轨线圈。由此通过光学拾取器51、矩阵电路54、伺服电路61以及二轴机构形成寻轨伺服回路以及聚焦伺服回路。
此外,响应于来自系统控制器60的轨道跳跃命令,伺服电路61关断寻轨伺服系统回路并输出跳跃驱动信号以由此使相关部件执行轨道跳跃操作。
此外,伺服电路61基于作为寻轨误差信号的低频分量而获得的滑动误差信号以及来自系统控制器60的访问执行控制等而产生滑动驱动信号,以驱动滑动机构53。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滑动机构53具有由用于保持光学拾取器51的主轴、滑动电动机以及传动齿轮等形成的机构。滑动机构53根据滑动驱动信号来驱动滑动电动机,由此实现光学拾取器51所需的滑动运动。
主轴伺服电路62执行控制以使主轴电动机52进行CLV旋转。
主轴伺服电路62获得通过为摆动信号进行的PLL处理产生的时钟作为与主轴电动机52的当前旋转速度相关的信息,并将该信息与预定CLV基准速度信息进行比较,以由此产生主轴误差信号。
在数据再现时,在读/写电路55中通过PLL产生的再现时钟(用作解码处理的基础的时钟)用作与主轴电动机52的当前旋转速度相关的信息。因此,主轴伺服电路62也能够通过将该信息与预定CLV基准速度信息进行比较而产生主轴误差信号。
主轴伺服电路62输出基于主轴误差信号而产生的主轴驱动信号以使主轴电动机52进行CLV旋转。
此外,主轴伺服电路62响应于来自系统控制器60的主轴加速(kick)/制动控制信号而产生主轴驱动信号,以由此使主轴电动机52也执行启动、停止、加速、减速等操作。
通过由微型计算机形成的系统控制器60来控制上述伺服系统及记录/再现系统的各种工作。
系统控制器60响应于来自AV系统120的命令来执行各种处理。
例如,当从AV系统120发出流数据的写入指令(写命令)时,系统控制器60首先使光学拾取器51移动至用户数据区域中数据应当被写入的地址。随后,系统控制器60使ECC编码器/解码器57以及调制/解调电路56以上述方式对从AV系统120传输的流数据(例如,各种系统的视频数据以及音频数据)执行编码处理。随后,来自读/写电路55的激光驱动脉冲被供应至激光驱动器63,由此来执行记录。
为了向盘1记录流数据,需要假定已经完成了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
在执行物理格式化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60控制各种单元,使得可以在内侧区及外侧区内的预定位置处写入诸如TDMA及INFO的信息。如下所述,基于预定条件在此时执行对ISA、OSA以及LSA的大小设定。
在对已经执行了物理格式化的盘1进行文档系统初始化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60参考TDMA及INFO的信息并控制各个单元,使得可以从起初逻辑地址开始的区域以及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区域中记录文档系统。
例如,当从AV系统120供应读命令以要求传输在盘1中记录的特定数据(例如,MPEG2视频数据)时,系统控制器60首先针对显示出的地址而执行查找操作控制。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器60向伺服电路61发出命令以使光学拾取器51针对由查找命令所确定的地址来执行访问操作。
随后,系统控制器60执行将显示出的数据区间的数据发送至AV系统120所需的操作控制。换言之,系统控制器60执行从盘1的数据读取,并使读/写电路55、调制/解调电路56以及ECC编码器/解码器57执行解码/缓存等,由此传输所需的数据。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记录/再现时,系统控制器60可通过使用由摆动电路58及地址解码器59检测到的ADIP地址来控制访问及记录/再现操作。
此外,在诸如载入盘1时的预定时机,系统控制器60使相关的单元对在盘1的BCA中记录的唯一ID以及在仅可再现区域中作为摆动槽记录的预记录信息(PIC)进行读取。
在此情况下,系统控制器60首先针对BCA及PIC执行查找操作控制。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器60向伺服电路61发出命令以使光学拾取器51对盘最内周侧执行访问操作。
随后,系统控制器60使光学拾取器51执行再现寻轨以获得作为反射光信息的推挽信号,并使摆动电路58、读/写电路55、以及ECC编码器/解码器57执行解码操作。由此系统控制器60获得作为BCA信息以及预记录信息的再现数据。
系统控制器60基于以此方式读取的BCA信息及预记录信息来执行激光功率设定以及拷贝保护处理等。
在图16中,在系统控制器60中示出缓存存储器60a。该缓存存储器60a例如被用于保持并更新从盘1中的TDMA读取的TDFL/空间比特图。
当例如载入盘1时,系统控制器60控制各种单元以使其执行对在TDMA中记录的TDFL/空间比特图的读取,并在缓存存储器60a中保持读取信息。
随后,当执行针对数据重写或缺陷的替换处理时,更新缓存存储器60a中的TDFL/空间比特图。
例如,每一次因数据写入或数据重写等而执行替换处理时,均可在盘1中的TDMA中额外地记录TDFL或空间比特图,并且对空间比特图或TDFL进行更新。但是,这种方式会很快地用尽盘1中的TDMA。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例如在直至盘1从盘驱动装置被弹出之前的时段过程中在缓存存储器60a中更新TDFL/空间比特图。在弹出时,缓存存储器60a中的最终(最新)TDFL/空间比特图被写入至盘1中的TDMA。因此,由此执行对盘1的更新使得对TDFL/空间比特图的多次更新被安排在一起完成。由此可减少对盘1中TDMA的消耗。
在图16的盘驱动装置的构造示例中,盘驱动装置被连接至AV系统120。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装置例如可连接至个人电脑。
替代地,也可以采用盘驱动装置未连接至其他装置的形式。在此情况下,盘驱动装置设置有操作单元及显示单元,并且用于数据输入/输出的接口部分的构造不同于图16中的情况。换言之,根据用户的操作来执行记录及再现,并且形成用于输入/输出各种数据的终端部件。
当然,各种其他构造示例也是可行的。例如,也可采用诸如用于物理格式化的仅可记录装置作为示例。
[8.实施例的记录层结构]
图17A及图17B示出了如BD-R及BD-RE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三层盘及四层盘的记录层(层)的结构示例。
图17A及图17B示出了仅对沿图1中的径向的区域结构中的数据区相关的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的状态。
图17A示出了其中形成层L0,L1及L2的三层盘的示例。
如图15B所示,从激光入射一侧观察,层L0形成在最远位置,而层L1及L2则朝向最近一侧依次布置。
在层L0,L1及L2中,数据区中位于内周侧的区域被分别用作ISA0,ISA1及ISA2。层L0,L1及L2的位于外周侧的区域被用作OSA0,OSA1及OSA2。在该三层盘的情况下,OSA2用作LSA(最后备用区域)。
在各个层L0,L1及L2中,ISA与OSA之间的区域被用作逻辑地址空间,并且用户数据被记录在其中。逻辑地址空间是分配了逻辑地址(逻辑扇区编号LSN)的区域。
形成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的位置紧接在层L0中的ISA0之后。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的位置紧接在层L2中的OSA2(LSA)之前。
从起初逻辑地址开始的预定区间是其中记录文档系统FS的区域。
直到最后逻辑地址为止的预定区间也是其中记录文档系统FS的区域。例如100簇作为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就已足够。
在数据区中,诸如视频流数据的流数据被记录作为用户数据。如箭头RS所示,在层L0中,沿从紧接在文档系统FS之后的位置朝向外周一侧的方向来执行对流数据的记录。然后,在层L1中,沿从紧接在OSA1之前的部分朝向内周一侧的方向来执行记录。此外,在层L2中,沿从紧接在ISA2之后的位置朝向外周一侧的方向来执行记录。
这里,应当注意层L2中文档系统FS的区域(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从激光入射一侧观察,其位于最接近一侧。
在与层L2(其中布置了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FS的区域)不同的层L1及L0中,逻辑地址空间并未被分配给沿层堆叠方向与该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具体而言,在该情况下,在层L0及L1中,OSA0及OSA1被布置作为沿层堆叠方向与该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这通过将层L1及L0的替换区域(OSA1及OSA0)的大小设定的大于作为与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相邻的替换区域的OSA2的大小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的大小的总和而实现。
如以上参考图3及图10所述,在DDS中,ISA、OSA及LSA的各个大小被描述为内周侧备用区域的大小、外周侧备用区域的大小以及最后备用区域的大小。换言之,可通过对在物理格式化中于TDDS中记录的这些区域的各自大小进行设定来实现图17A所示的结构。
OSA0及OSA1的大小由“外周侧备用区域大小”的值来规定。
因为OSA2是最后备用区域LSA,故由“最后备用区域大小”的值来规定其大小。
因此,如果外周侧备用区域大小被定义为szOSA,最后备用区域大小被定义为szLSA,并且文档系统大小被定义为szFS,则在进行物理格式化时对外周侧备用区域大小szOSA以及最后备用区域大小szLSA进行设定使得以下条件得以满足:
szOSA>szLSA+szFS。
在写入文档系统FS作为文档系统初始化时,文档系统FS被写入在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始及结束部分附近。
由此,其他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被布置在逻辑地址空间外侧,并被用作其中不记录流数据的区域。
因此,避免了在激光穿过记录层L2中的写入完成区域(文档系统区域)的状态下进行流数据记录。因此,可以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因为在流数据记录时并不进行校验,故记录品质降低导致数据丢失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对于流数据记录而言,允许保持较高的记录品质非常重要。
在本示例的情况下,从图中可明了通过以下等式所表达的关系:
szOSA=szLSA+szFS+BA。
该“BA”是考虑了层之间的偏心以及散焦而确定的大小。
如上所述,用于在层L0,L1及L2中形成轨道的各个槽图案中的每个均在制造盘衬底201时以及在形成中间层204时通过相应的一个压模而成形。因此,难以使得用作轨道的槽图案的中心位置彼此完全重合,并允许预定的公差。
例如,允许最大75μm作为各层的偏心量。此外,作为径向位置精度,允许最大100μm的绝对值。
在此情况下,各记录层中彼此的位置偏移在最坏的情况下为175μm。
但是,还需要考虑散焦。在三层盘中作为最接近激光入射表面的记录层的层L2与层L0分隔开略短于50μm的距离。例如假定该距离为46.5μm。在此情况下,当在聚焦在层L0上时执行对层L0的记录时,层L2的激光照射范围为半径29μm的范围。
当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时,不存在约200μm或更大的分隔间距会导致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层L1及L0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沿层堆叠方向与层L2的文档系统区域重叠,换言之,通过已经穿过文档系统区域的激光执行了流数据记录。
为了解决该问题,取决于可允许的各层的偏心量以及散焦来设定BA的大小。此外,设定外周侧备用区域大小szOSA以及最后侧备用区域大小szLSA。例如,BA的大小被设定为200μm或更大。通过这样进行设定,即使在考虑层之间的偏心以及散焦时,也可避免文档系统FS的区域与逻辑地址空间重叠。
换言之,能够确保防止由穿过文档系统FS的区域的激光来执行流数据记录的情况。
图17B示出了四层盘的情况。在该四层盘的情况下,在各层L0,L1,L2及L3中,ISA(ISA0,ISA1,ISA2及ISA3)被设置在内周侧。此外,OSA(OSA0,OSA1,OSA2及OSA3)被设置在外周侧。
在各层L0,L1,L2及L3中,沿箭头RS的方向来执行流数据记录。因此,最后逻辑地址处于层L3的ISA3的外周侧的位置处。
在此情况下,ISA3用作LSA(最后备用区域)。
类似于三层盘的情况,文档系统FS被记录在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附近以及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附近。但是,在该四层盘中,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处于ISA3的外周侧的位置处,因此文档系统FS被记录在层L3的内周侧。
在此情况下,应当注意层L3中文档系统FS的区域(接近最后逻辑地址的文档系统区域),从激光入射一侧观察,层L3处于最接近一侧。
在与层L3(其中布置了接近最后逻辑地址的文档系统FS的区域)不同的层L0,L1以及L2中,并未向沿层堆叠方向与该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分配逻辑地址空间。
具体而言,在此情况下,在层L0,L1及L2中,ISA0,ISA1及ISA2被布置作为沿层堆叠方向与该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这通过将层L0,L1及L2的替换区域(ISA0,ISA1及ISA2)的大小设定的大于作为与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相邻的替换区域的ISA3的大小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的大小的总和而实现。
ISA0,ISA1及ISA2的大小由TDDS中的“内周侧备用区域大小”的值来规定。
因为ISA3是最后备用区域LSA,故由“最后备用区域大小”的值来规定其大小。
因此,如果内周侧备用区域大小被定义为szISA,最后备用区域大小被定义为szLSA,并且文档系统大小被定义为szFS,则在进行物理格式化时对内周侧备用区域大小szISA以及最后备用区域大小szLSA进行设定使得以下条件得以满足:
szISA>szLSA+szFS。
在文档系统初始化时写入文档系统FS时,文档系统FS被写入在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始及结束部分附近。
由此,在其他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被布置在逻辑地址空间外侧,并被用作其中不记录流数据的区域。
因此,避免了在激光穿过记录层L3中的写入完成区域(文档系统区域)的状态下进行流数据记录。因此,可以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此外,在此情况下,从图中可明了通过以下等式所表达的关系:
szISA=szLSA+szFS+BA。
类似于上述三层盘的情况,基于各层的偏心量来设定BA的大小。此外,设定内周侧备用区域大小szISA以及最后备用区域大小szLSA。通过这样进行设定,即使存在层之间的偏心时,也可避免文档系统FS的区域与逻辑地址空间重叠。
此外,在四层盘的情况下,类似于三层盘,当BA的大小被设定为200μm或更大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四层盘的情况下,因为其规格的原因,可以考虑将因层之间的偏心以及散焦而允许的最大公差成为约150μm。因此,基于每一层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存在150μm或更大的误差的前提,将BA的大小设定为150μm或更大。由此无论层之间的偏心等如何均可防止文档系统FS的区域与逻辑地址空间重叠。
以下将描述在三层及四层BD-R及BD-RE的情况下的特定备用区域大小的设定示例。
首先,取决于三层盘的规格的值如下。
轨道间距:0.32μm
信道比特长度:0.05587μm
信道比特数量/RUB:962136比特(RUB:记录单元框(RecordingUnit Block))
簇长度:53754.54μm
由这些规格值计算出以下值。
具体而言,需要625条轨道以确保上述必要的200μm的BA大小。此外,在对象的径向位置处(58000μm),簇/轨道为6.775986个簇。
由此,计算出4234.991个簇作为大小BA的必要簇差。
此外,确保约100个簇作为上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就已足够。
因此,层L0及L1的OSA0及OSA1与层L2的LSA(OSA2)之间的必要簇差为4234.991+100=4334.991簇。
因此,在三层盘的情况下,允许确保能够设定上述簇差的备用区域大小就已足够。
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如下设置各个备用区域大小。
ISA大小:32×256簇
OSA大小:38×256簇
LSA大小:20×256簇
设置上述备用区域大小可实现图17A的盘。
取决于四层盘的规格的值如下。
轨道间距:0.32μm
信道比特长度:0.05826μm
信道比特数量/RUB:962136比特
簇长度:56054.04μm
由这些规格值计算出以下值。
具体而言,需要469条轨道以确保上述必要的150μm的BA大小。此外,在对象的径向位置处(24000μm),簇/轨道为2.688834个簇。
由此,计算出1260.391个簇作为大小BA的必要簇差。
此外,确保约100个簇作为上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就已足够。
因此,层L0,L1及L2的ISA0,ISA1及ISA2与层L3的LSA(ISA3)之间的必要簇差为1260.391+100=1360.391簇。
因此,在四层盘的情况下,允许确保能够设定上述簇差的备用区域大小就已足够。
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如下设置各个备用区域大小。
ISA大小:32×256簇
OSA大小:34×256簇
LSA大小:24×256簇
设置上述备用区域大小可实现图17B的盘。
尽管已经描述了三层盘及四层盘的情况,但显而易见的是相同的概念也可应用于具有五层或更多层的盘的情况。
换言之,基于对在内周侧或外周侧的备用区域的大小以及多层盘中最后备用区域的大小的设定,可以实现如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盘。
图18示出了从盘制造到用户数据记录的流程。
步骤F0示出了盘制造步骤。如上所述,通过衬底模制成型、使用压模制成各个层以及形成覆层等各个步骤,来制造如三层盘及四层盘的BD-R及BD-RE。
在步骤F0中制造的BD-R及BD-RE是对其尚未进行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的盘。
在一些情况下,在此状态下就将盘装运。在其他情况下,在经过物理格式化及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才将盘进行装运。
步骤F1及F2示出了在利用制造商端的盘驱动装置进行了物理格式化并且也进行了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将盘进行装运的情况。
以此方式通过步骤F1及F2运出的盘处于图17A及图17B所示的状态。
购买该盘的用户可利用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如步骤F3所示立即进行用户数据记录。
步骤F11示出了在通过制造商端的盘驱动装置进行了物理格式化之后才将盘进行装运的情况。
购买该盘的用户需要首先通过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如步骤F12所示进行文档系统初始化。由此使得盘进入图17A及图17B所示的状态。随后,可通过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来执行步骤F3的用户数据记录。
如果未在制造商端进行物理格式化将盘装运,则购买该盘的用户通过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进行步骤F21的物理格式化以及步骤F22的文档系统初始化。由此使盘进入图17A及图17B所示的状态。随后,可通过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来执行步骤F3的用户数据记录。
例如通过上述各种处理来进行从盘制造到用户数据记录的过程。
因此,在从制造商装运的阶段或在用户端使用之前的准备阶段实现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
此外,制造商端的盘驱动装置或用户端的盘驱动装置等同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装置。
在通过盘驱动装置进行的物理格式化中,与上述TDMA(在BD-RE的情况下为DMA)相关的信息被写入盘。此时,如上参考图17A及图17B所述,ISA、OSA及LSA的大小被设定并被写入TDDS(或DDS)。
随后,在文档系统初始化时,文档系统FS被写入起初逻辑地址(FirstLSN)附近以及最后逻辑地址(LastLSN)附近。
由此实现类似于图17A及图17B的盘。
在本示例的盘中,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其他层中的区域被布置在逻辑地址空间之外并被用作其中不记录流数据的区域。因此,避免了在激光穿过文档系统区域的状态下进行流数据记录。因此,可以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此外,就逻辑而言,本示例无需区别对待三层盘及四层盘。
在物理格式化盘时盘驱动装置进行一次备用区域设置就已足够,随后控制文档系统FS的软件无需精确地了解光盘上的哪个位置布置有逻辑地址。换言之,软件所需做的仅是执行相同的“布置小LSA”的处理,而无论总的记录次数如何。
此外,在本示例的情况下,无需使用例如在用户区域中微刻轨道的技术方案就可方便地实现可靠性的改进。这相对于下述图19A的改变示例是一个优点。原因将在后文描述。
[9.改变示例]
以下将利用图19A及图19B来描述改变示例。
图19A示出了在三层盘中保留轨道RTK被设置在包含与层L0及L1中的文档系统FS重叠的部分的区域X处的示例。
该保留轨道RTK被定义为未被用于流数据记录的区域。换言之,其被定义为根本未被使用的区域。
此外,在本方案中,其他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被布置为其中未记录流数据的区域。因此,可以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该方案当然也可应用于具有四层或更多层的盘。
在一次性写入介质的情况下,保留轨道RTK如图所示被设置,并在写入流数据时未被使用。
在可重写介质的情况下,因为可以进行随机写入,故无需刻出轨道,并且在写入流数据时能够避免使用上述区域。
但是,为了进行这类控制,控制文档系统的软件需要精确地了解逻辑地址被设置在光盘的哪个位置处。此外,软件需要根据诸如层数之类的详细物理信息来确定控制的类型。
着眼于此,上述图17A及图17B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其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地实现而无需使用例如在用户区域中微刻轨道的技术。
图19B示出了另一示例,其中在三层盘中,包含层L0及L1中的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部分的区域被布置在逻辑地址空间之外。换言之,并未向这些区域分配逻辑地址,因此这些区域被定义为未被用于流数据记录的区域。
同样,通过这种方案,其他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文档系统FS的区域重叠的区域被布置为其中未记录流数据的区域。因此,可以提高流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该方案当然也可应用于具有四层或更多层的盘。
类似于本示例,也可在诸如ISA及OSA的备用区域不存在(未被设置)时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以及能够处理该盘的盘驱动装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改变示例。
本申请包含于2010年1月21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0-010597中揭示的相关主题,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或其等同范围内,取决于设计要求或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改变、组合、子组合及替换。

Claims (13)

1.一种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具有n个记录层(n≥3),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包括:
文档系统区域,其被配置为布置在用作在其中记录流数据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的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其中
在与其中布置有位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所述记录层不同的其他记录层中,未向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分配所述逻辑地址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
替换区域被形成为与被用作各个所述记录层内的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物理相邻,并且
所述替换区域被布置作为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
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由此将所述替换区域布置作为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
从激光入射表面一侧观察,第一记录层被形成在最远位置,并且从第二记录层到第n记录层的这些记录层被形成为依次接近所述激光入射表面一侧,并且
所述逻辑地址空间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起初逻辑地址到所述第n记录层中的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的区域。
5.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器,其被配置为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
控制器,其被配置为: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执行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的处理,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进行设定,使得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物理格式化之后作为文档系统初始化,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由此允许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记录器,使得在所述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所述流数据被记录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从激光入射表面一侧观察,第一记录层被形成在最远位置,并且从第二记录层到第n记录层的这些记录层被形成为依次接近所述激光入射表面一侧,并且所述逻辑地址空间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所述起初逻辑地址到所述第n记录层中的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的区域,并且
所述控制器执行控制,以使所述记录器按照从所述第一记录层到所述第n记录层的顺序在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中记录流数据。
9.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器,其被配置为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
控制器,其被配置为执行如下处理: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地设置替换区域时,使所述记录器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文档系统初始化,由此允许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其中,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得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从激光入射表面一侧观察,第一记录层被形成在最远位置,并且所述从第二记录层到第n记录层的这些记录层被形成为依次接近所述激光入射表面一侧,并且所述逻辑地址空间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的所述起初逻辑地址到所述第n记录层中的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的区域,并且
所述控制器执行控制,以使所述记录器按照从所述第一记录层到所述第n记录层的顺序在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中记录流数据。
11.一种记录方法,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物理格式化处理的阶段,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设定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使得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在所述物理格式化之后,作为文档系统初始化,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由此允许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并且
在所述文档系统初始化之后,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被用作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中记录流数据。
12.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
控制装置,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执行使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的处理,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与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的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进行设定,使得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
13.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具有n个记录层(n≥3)的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激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所述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激光照射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层来执行信息记录;以及
控制装置,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进行的物理格式化处理,在对与用作所述记录层中的逻辑地址空间的区域相邻的替换区域进行设置时,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执行使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逻辑地址空间的起初逻辑地址附近以及最后逻辑地址附近形成文档系统区域的处理,作为对所述多层光学记录介质的文档系统初始化,其中,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的大小以及在其他记录层中沿层堆叠方向与所述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替换区域重叠的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得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被设置为至少大于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相邻的所述替换区域的大小和形成在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的大小的总和,由此允许所述其他记录层中的所述替换区域沿所述层堆叠方向与所述最后逻辑地址附近的所述文档系统区域重叠。
CN2011100219477A 2010-01-21 2011-01-14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Pending CN1021362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0597A JP5564957B2 (ja) 2010-01-21 2010-01-21 多層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JP2010-010597 2010-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6277A true CN102136277A (zh) 2011-07-27

Family

ID=43856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19477A Pending CN102136277A (zh) 2010-01-21 2011-01-14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667B2 (zh)
EP (1) EP2348509A1 (zh)
JP (1) JP5564957B2 (zh)
CN (1) CN10213627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0137A (zh) * 2012-10-10 2014-04-16 索尼公司 记录控制设备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1509B2 (ja) * 2011-08-30 2016-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6035840B2 (ja) 2012-04-23 2016-1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記録媒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3018A (zh) * 2000-10-05 2003-01-22 索尼公司 数据记录方法以及数据记录设备
US20090092013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Hitachi,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189076T1 (de) * 1994-11-30 2000-02-15 Sony Corp Datenaufzeichnungsträger und dessen aufzeichnen/wiedergabe
JP4337569B2 (ja) * 2004-02-06 2009-09-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WO2005109430A1 (ja) * 2004-05-10 2005-11-17 Pioneer Corporation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736414B2 (ja) * 2004-06-11 2011-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830426B2 (ja) * 2005-09-28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又は再生装置、記録方法、記録又は再生方法
JP2009211746A (ja) * 2008-03-03 2009-09-17 Panasonic Corp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4905807B2 (ja) 2008-06-30 2012-03-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1683790B1 (ko) * 2009-02-25 2016-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 재생 장치 및 기록 재생 방법
JP2011014203A (ja) * 2009-07-03 2011-01-20 Sony Corp 記録可能型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3018A (zh) * 2000-10-05 2003-01-22 索尼公司 数据记录方法以及数据记录设备
US20090092013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Hitachi,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0137A (zh) * 2012-10-10 2014-04-16 索尼公司 记录控制设备及方法
CN103730137B (zh) * 2012-10-10 2017-08-25 索尼公司 记录控制设备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76399A1 (en) 2011-07-21
JP5564957B2 (ja) 2014-08-06
EP2348509A1 (en) 2011-07-27
JP2011150751A (ja) 2011-08-04
US8599667B2 (en) 2013-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3165C (zh) 记录和/或重现方法和装置
CN1941142B (zh) 光学记录介质、记录/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记录/再现方法
CN100446110C (zh) 记录媒体、记录设备、再现设备、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02197427B (zh) 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和再现装置
KR101201424B1 (ko) 기록 장치의 교체 처리 방법, 기록 장치, 기록 시스템
CN102197428B (zh) 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2136277A (zh) 多层可记录光盘、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CN101303877B (zh) 重放设备和管理信息获取方法
JP2011014202A5 (zh)
CN100449629C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JP6562074B2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光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JP2011146127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